A. 國學是什麼
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它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
一般來說「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國學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以及中醫學、農學、術數、地理、政治、經濟及書畫、音樂、建築等諸多方面。
(1)國學成果擴展閱讀:
國學是以先秦的經典及諸子百家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先秦諸子百家學說是共存共鳴的,沒有主從關系。
如果按時期所起作用而論,各家學說在各個時期都發揮著或顯性或隱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領域不同而已;各家學說也在不同的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領域的道家與法家、軍事領域的道家、兵家、醫學領域的道家、醫家、還有其它各領域的各家(名家、墨家、農家……)等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學
B. 李光德的主要成果
自1989年起,先後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國際書畫研究會、中國國學研究會、國際漢學研究會、中國藝術學會等權威性學術團體。現任藝術學科書法碩士研究生導師、漢字文化與計算機科學博士生副導師、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專家、重慶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所長。主持並完成了一項國家社科基金十五規劃年度課題《東亞書法史研究》和兩項省部級重點課題。目前正在主持教育部2008年規劃課題《中國書法藝術對外傳播研究》。書法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重大展覽,並多次獲獎,被刻碑、立傳。書法作品流傳到日本、韓國、瑞典、美國和新加坡等許多國家和地區。先後出版了《書學叢言》《中國古今女美術家傳略》《中華書學大辭典》《東亞書法史綱要》《韓國書藝史》《韓國書藝精鑒》共6部個人專著,在各級刊物上發表了學術論文20多篇。另有個人專著《漢字書法與對外傳播》正在出版之中。迄今已有學術研究成果500多萬字。
治學嚴謹,精益求精。學術積淀豐厚,被業內專家譽為「東亞書法史學」的開創者;擁有私家珍藏圖書16000多冊,涵蓋了文學、藝術、歷史、地理諸類學科和多種大型類書、叢書以及相關工具書,2007年被「全國第十七屆書市」和「全國首屆圖書交易博覽會」授予「十佳藏書人」稱號,名列第二,是重慶市幾十所高校中唯一獲此殊榮者。個人事跡被載入《世界名人錄·中國卷》。
C. 國學創新的影響
現代白話作家群,也相對關注文言派。
或支持辭賦革新運動,是「國學熱」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也驗證了王首倡的「國學創新」「新國風運動」的正確性。江浙名家陳魚觀先生(著有文言文若干篇),對辭賦革新運動的理解與創作實踐,值得推舉。孫五郎(孫福倩),則是軍旅辭賦家,其對古典語體的駕馭能力,其才遠顯其能力非凡,其《歇馬山賦》系列,可謂「大賦長歌」——意境創造引人入勝、別有洞天;語質底蘊回鋒起合,猶若東坡緩兮,而西坡突險,氣韻滿卷奔騰,勢吞當關,麾指萬夫也。其《歇馬山賦》(總賦)、《歇馬山石賦》、《歇馬山泉賦》、《歇馬山杜鵑花賦》的成就,標志著辭賦革新派山水題材創作臻於成熟。其軍旅生涯,戎馬邊城,揮墨風雲,世稱「孫軍門」。孫軍門,開當代邊塞軍旅新國風,與之素未蒙面的黑省辭賦家王澤生熱贊道:「孫福倩,競匡廬而拔辭采,踏冰河而凝風骨,實為辭賦革新之鼎器也。」。
國學創新是個大的戰略性的理論,其輪廓統攝了新古文運動,現代語體作家,亦出現使用古典格式表達的情形,其中,吉林公主嶺作家——賈世韜(原名賈峻峰,常用筆名:北溟、伯衡、孟泓,自號七星山人。有《雪廬作品選集》,已出版隨筆、散文、詩詞、楹聯、詩歌、報告文學、特寫、傳記等卷,計3600餘篇(首),510餘萬字。),就是新古文運動的傑出代表,著有《長城賦》、《和氏璧賦》、《語言賦》等。其四六體辭賦數量雖不多,《畫史三字經》等詩體賦成就卻斐然。賈之文字,可以作為「新古文運動」經典的證據。因為新古文運動,屬於國學創新(新國風)。曰:「賈世韜的文學功底十分深厚,屬於學者型作家。」中社學者日不落評價道:「賈世韜是新國風之重要作者、文學實踐家。」。在三千里關東大地上,賈世韜先生以「塞外風骨」,獨樹一幟,形成「賈派詩風」,其新國風成就蘊於推敲之中,酷比「島瘦郊寒」,世稱「新賈島」。
賈世韜——新國風之成就目錄:
《中國畫史萬言三字經》、《中華百工百藝聖祖宗師歌》(12篇)、《長征頌組詞》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組詞》、《公主嶺七英祭》(7首)、《長城行》(古風)
《長白山天池舟中作》(古風)、《毛竹魂》(古風)、《畫虎大師歌》(古風)
《神州茶》、《中華酒》、《百花齊放歌》、《百鳥和鳴歌》、《百樹爭榮歌》
《百獸共樂歌》、《花譜歌》
天津出版社一位老學者曰:吾寫詩多用典,今人甚為不明也。今人讀古的能有幾人呢?大多走馬觀花,即便系統的高校國學教育,也離國學研究要求的書目相差懸殊得天壤也。僅一部《四庫全書》就收錄了乾隆18世紀以前中國幾乎所有重要的古本,四庫全書的編纂歷史時間前後歷經20餘年:
1、征書工作:從乾隆三十七年開始,至乾隆四十三年結束,歷時七年之久。
2、整理圖書: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庫全書》終於抄寫完畢。
又近三年,抄完第二、三、四部-「北四閣」。
從1782年——1787年又抄三部-「南三閣」。
《四庫全書》的問世,是國家動用了全國第一流的大批學者,參纂人數驚人與投入資財府庫車載。近代,雖毀於戰火幾部,但完整卷宗尚在,研究國學者,必修之。因其是繼明〈永樂大典〉(現存殘卷)之後最偉大的中華文明網路全書。該書共收錄古籍三千五百零三(3503)種、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七(79337)卷、裝訂成三萬六千餘冊。保存了豐富的文獻資料。該書缺憾:
1、過分重視儒家著作。
2、輕視科技著作。認為西學異端之」,禁傳其術。
3、不收戲劇著作和章回小說。
4、圖書正文或有刪節或篡改。
正因為如此,在20世紀,誕生了一大批在經學大師、古書學大師、考證學大師、辯斗大師、維新大師、教育學大師、講學大師、述略大師、史學大師、思想大師,如:王國維、錢鍾書、胡適、魯迅、梁啟超、蔡元培、章太炎、陳寅恪、郭沫若和馮友蘭等人取得了重大的學術成就,尤其是20世紀初的詩學、甲骨文、歷史哲學、文學等領域的國學成就,多為重大發現,震驚世界。但網路有關人士認為:毛澤東才是真正的國學大師。理由是:
1、毛研讀了存世的幾乎所有的中國典籍。
2、毛對「武、體、醫、兵、子、戲、詩、書、文、宗、工、農...」這些領域的研究與建樹成就了「毛澤東思想」。
對於毛的認可,理所當然。世人雲:錢鍾書是我國最後逝世的一位國學大師。現在健在的季羨林、文懷沙等人,年齡近百歲,成為而今國學界之泰斗。然則,當下國學大師的帽子,形形色色,林林總總,真真假假,如何評判一個合格的國學者的標準是什麼呢?這是衡量王提出的「國學創新」工程的重要指標:
1、某一領域有原創性成果。
2、精通小學與各體式古詩文辭。
3、汲取外學,中西兼通,治學指歸民族本位與傳統文化。
能通國故之典籍者,確為寥若晨星也。然,但為辭賦開山,創新以貫通,不求聞達與卓絕,如此魅力之人格,乃合國學之要也。
國學復興,是一個極具魅力的領域。國內「讀經運動」塵埃飛揚、「蒙學教育」鄉村可聞、孔子學院海外開辦...這些似乎離百姓遙遠而「迂闊、酸腐」的東東,一夜竹筍遍山,伴隨著漢服表演、唐裝走俏、祭祖大典風行、尋根熱不斷涌現、竹帛簡文貼滿商品上,那些「論語、孟子」等舊學典籍,一次次被人們從故紙堆里翻轉出來,壓滿書桌。從1919年新文化運動,喊「打倒孔家店」,激烈的反對「國學」,到今日傳統文化的回歸——所謂的「國學熱」,其間之存疑何故也?冷熱之間,轉眼相隔百年。四庫全書,與新文化運動之間,間隔也是百餘年。百年輪回,彈指間,道大其中,規律孰辨;百年風騷,回眸處,大師故去,誰主浮沉?今之神州,網路普及;世界寥廓,小小環球,儼然一村落也。和平與發展這兩個重大主題需求傳統資源為中國增輝,增其內涵。中華文明五千年,世界獨絕,如繼續被冷落,絕其根脈,子孫當憾。因此,鐵肩擔道義,王蔣首倡「新國風運動」,首創「國學創新學說」,彌國學教育之缺位,構和諧社會之學術,凝造文化復興,究察文化虛弱之現狀,視野全球,創新正規化國學,王蔣甘當先鋒,毋庸置疑。問題是國學要不要創新的問題,而是怎樣創新得更好的問題。創新國學是責任,是義務,國學創新真正存於民族文化生命實踐之中。幽幽春秋,大業千古,大賦當歌,創新兮倫倫高峨,大智兮國學,大氣兮國學,大美兮國學。
D. 周肇祥的成就
周肇祥於 1926年9 月30 日至1928年2月任古物陳列所所長。他接任後非常重視古物鑒定整理,他認為古物陳列所為古物薈萃之所,文物數量大而且種類繁多,如果精粗混淆將會遺笑中外。故呈准內務部設立鑒定委員會附屬於該所,廷聘中外文物鑒定專家對所內文物進行鑒定。古物陳列所鑒定委員會於1927年2月正式成立,隨即擬定鑒定細則,對古物逐一鑒別,各職員隨時記錄,再根據記錄編輯古物鑒定冊。並主持編輯《古物陳列所書畫目錄》、《書畫集》等書。這項工作持續了一年多,極大地改變了所內文物好壞混雜的狀況。
1926年冬,在德國漢薩航空公司的資助下,德、瑞科學家組成以斯文赫定(Sven Hedin)為首的「遠征隊」欲到中國西北做全面的科學考察。此有損我國主權有的文化侵略行為引起中國學術界和文化界的義憤,於是包括古物陳列所在內的北京各學術團體成立中國學術團體協會來維護國家的文化主權。
1927年3月,中國學術團體協會理事會推選古物陳列所所長周肇祥、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李四光、北京大學考古學會袁復禮、清華國學研究院李濟等為代表與斯文赫定進行談判。經過多次談判,最終斯文赫定接受中方條件:由中國學術團體協會主辦西北科學考活動,中國學術團體協會組織西北科學考查團理事會,理事會委任中外團員及中外團長,監督並指揮考查團進行的一切事務。4月20日議決19條合作辦法,對中外團長的職責以及採集品和考查成果的歸屬都作了明確的規定,4月26日在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由當日執行主席周肇祥和斯文赫定簽字通過。此舉抵禦了洋人的文化侵略,維護了中國的主權也,也擴大了古物陳列所的社會影響。
E. 什麼是國學如何看待國學熱為什麼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
國學,一國所固有之學術也。國學和文學數學的意思不同,並非是國家之學或者治國之學。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以國學大師章太炎《國學講演錄》所分,則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和文學。
任繼愈(國家圖書館名譽館長):我們這代人主要生活在20世紀。20世紀的中國歷史可以分成兩半。前一半是受屈辱的時代,八國聯軍侵華就是20世紀開始的那年發生的;後半段,新中國成立了,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這後半段又可以分為兩半來看:前一半搞運動比較多,後一半搞建設比較多。文化的特點是它像流水一樣不容易隔斷。中國的文化有多少年就得算多少年,有3000年就得算3000年,5000年就是5000年。這種文化的繼生性特點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是無法否認的。沒有傳統就沒有今天,大家都是在舊的文化基礎上建設新的文化。接上去,發展,這是國學的目的,國學就是傳統文化。
湯一介(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國學」的提出實際是從清末開始的。當時我們國勢衰敗,西學傳入。西學是強勢文化。當時西學的傳入與印度文化傳入不一樣,印度文化是和平傳入。西學帶著武力,依靠船堅炮利傳入。正因為有西學的傳入,才有「國學」的提法,不然「國學」很難普及。20世紀前半葉,西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爭論一直沒有間斷。看待西學的沖擊,一方面要看它的破壞作用;另一方面,正是由於西學的沖擊,它刺激了我們,使我們反省,反省我們自己的缺陷,把他們好的東西拿來充實我們自己。不吸收是絕對不行的。從歷史上看,沒有佛教的傳入,就不大會有宋明理學的出現。西學沖擊刺激了我們。我們才發現自己也有哲學。我們經過梳理,從經學、子學中分離出了現代哲學獨立學科。有人討論中國哲學的合法性,我認為是沒有意義的,經學、子學里本來就有大量的哲學學說。
袁行霈(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1840年以後,中國的一些有志之士努力向西方尋找救亡圖存之道,西學東漸成為社會的潮流。在這個過程中一部分學者擔心自己國家固有的學術文化衰微,遂又提倡國學,於是出現了關於中學與西學的各種不同觀點和爭論。現在我們平心靜氣地回顧這段歷史,不能不承認:國學不能救中國,也不能引導中國走向現代化。然而,現代化並不是全盤西化,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必須充分重視中國的國情。國情既包括中國的現狀,也包括中國的歷史,以及中國的學術和文化傳統。從這個意義上講,深入研究國學是很有必要的。何況國學中的確有許多值得繼承和發揚的東西,這些優秀的文明成果可以對中國的現代化產生積極的作用。
余敦康(中國社科院宗教所研究員):抗戰時期,一大批國學大師涌現,抵抗日本,愛國救亡。包括馮友蘭、賀麟、熊十力、梁漱溟、錢穆、陳寅恪等都是這時候出來的,當時對於鼓動中國人民的士氣起了很大作用。他們都有留學背景,提出新儒學,新心學等。所以他們絕不是脫離時代的,不是書齋式的研究國學,而是與民族與時代主題息息相關的。
上世紀70年代末,國門打開,外國人來觀光,提出要看孔廟。可是「批林批孔」把孔子給批倒了。於是就找了李先念同志,他當時任副總理。李先念同志找到《歷史研究》,讓寫篇文章。這個任務交給了龐朴。龐公當時是副總編。龐朴就找我們來商量,說這怎麼搞啊,掉腦袋的事呀。七想八想,孔子政治家別說了,哲學家也別說了,教育家總可以說吧:偉大的教育家,第一個把官學變成私學,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這么一寫,然後就在《歷史研究》發表,後來《人民日報》轉載了。這是我們給孔子第一次平反。後來形勢慢慢好了,又有了《孔子再評價》等文章。
21世紀的中國:國學和我們在一起
任繼愈:我們中國與世界上別的國家的歷史有很大的不同,外國的歷史講不了5000年,1000年都講不了,美國講兩百年,再往前追,就是印地安那史了,要不就是歐洲移民史。英國、法國的歷史也不長。古巴比倫文化,成了現在的伊拉克。真正幾千年不斷的只有我們一家。這很特殊,為什麼沒有斷,不但不斷,還有發展?這很值得研究。「國學」題目就兩個字,可做起來是做不完的。怎麼讓中國的文化獲得新發展,開拓出新局面,這是我們的任務。溫故而知新。這個「故」需要我們重新認識。
湯一介:21世紀弘揚國學,一要打牢根基,二要吸收先進的文化。費孝通先生在文化問題上提出一個觀念,叫文化自覺。他概括了四句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四句話的意思是強調,各種文化要知道自己文化的美,要學習展現別人文化的美,美的文化要放在一起共享,這樣就天下大同了。文化自覺的提出,我認為有深刻意義。一個民族不知道自己民族的價值,這個民族怎麼存在?不知道別人文化的好處也不行。我從來不認為儒家思想都是正確的,都適應現在的社會。但儒家思想是我們民族精神之所在,是我們文化傳統之所在。打斷這個傳統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明智的。儒家思想中對解決人類的三大問題都有很好的資源。第一,人與自然的關系。西方自笛卡爾後就講「主客二分法」,一直主張認識自然,利用自然,讓自然為人類服務,所謂「人類中心論」。結果發展到後來,人破壞了自然。但中國不一樣,中國傳統文化講「天人合一」。朱熹有句話講得特別好:「天即人,人即天。人之此生得之於天,既生此人,則天又在人矣。」人與天是不能分離的,有了人,天的使命就在於人。第二,人與人的關系。儒家也提出了很多這方面的理論。孟子的仁政學說,其核心是「有恆產則有恆心。」百姓沒有恆產,怎麼能有良好的道德規范?這就是孟子的仁政思想。第三,人的自身問題。人的身心問題有內外兩個方面。現在社會問題多,原因之一就是人的內部外部問題沒有解決好。宋明理學提出「孔顏樂處」的命題,就是追求人的身心內外的和諧。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達到這個境界,人的身心內外就和諧了。儒家思想里有很多資源,我們要整理出來,解決當今的人類社會所存在的問題。
袁行霈:我在1992年寫的《國學研究發刊辭》中有這樣一段話:「不管願不願承認,也不管是不是喜歡,我們每天都生活在自己國家的文化傳統之中,並以自己的言談行為顯示著這個傳統的或優或劣的特色。而國學作為固有文化傳統深層的部分,已經滲進民眾的心靈,直接或間接地參與現代生活。」我今天重申這段話是想表明:對國學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必須認真面對、認真研究,吸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應當抱著分析的態度、開放的態度、發展的態度來對待國學。要把國學放到中國和世界的大格局中加以研究,使之為中國的現代化和全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貢獻。現在中外文化交流呈現明顯的入超狀態,有人統計,文化的進出口比例為14:1,這未必是精確的統計,但值得我們注意。隨著經濟的全球化,我們在廣泛吸取世界上一切優秀文化成果的同時,有責任將優秀的中華文明介紹給世界,與各國人民共享。
余敦康:中國人自古以來一直有一種精神在支撐著他。為什麼中國能夠凝聚這么多人,這么多中國人組成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有外國人參觀中央民族大學,看了以後說,這在我們那兒是不可能的。要讓以色列的和巴勒斯坦的孩子們在一起上學,非打成一鍋粥不可。可是中國56個民族,不管什麼宗教、民族,都能和睦相處。這裡面有一種內在的凝聚力。協和萬邦,萬邦都能和諧共處,這不就是聯合國的宗旨嗎。國學的重要性就在這里。國學就是文化,文化不是紙面上的東西,而是中國人的生命方式,根深蒂固地活在中國人心裡的傳統,成為基因。你不了解這個基因,違背了它,你就會失敗。當年搞人民公社,把家庭取消,吃食堂,搞大兵團作戰,男隊女隊,結果全國人民沒飯吃。改革開放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場發自農村家庭的改革,國家沒有投一分錢,糧食問題兩年就解決了。就是兩個字,家庭。家庭是中國文化的基本,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幾千年都是如此,家庭是個經濟體、生活體,又是個血緣體,還是個文化體。這個文化是不是國學?它沒有學,可是他與國學血脈相通。國學在這里不是一種理論形態的東西,而是文化,人的生活方式。一個人可以沒有學過、接觸過經典的東西,但是在文化上、精神上都會有一種認同感。
態度很重要:國學是無用之大用
任繼愈:開辦《國學》版,就是要在媒體上加強中國歷史傳統教育。我們的歷史光輝燦爛,也很豐富,經驗很多,奮發圖強的經驗,克服困難的經驗,抵抗外族侵略的經驗,發明創造的經驗,都是有價值的。要把它們繼承下來,首先就得要讓人們知道。媒體跟學校不一樣,一個學校才幾千人、萬把人,而媒體的讀者要多得多,影響是全社會的。所以,責任重大,也很艱巨。
湯一介:我認為當前把國學在報刊的版面推出來,對文化的建設,對民族精神的建設發揚,對加強民族凝聚力,對我們在世界展現自己的面貌等方面無疑都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我們要記住,不能只要國學。只講國學,我們就孤立自己了。所謂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等提法是不對的。要美美與共,要共同享受美好的文化。歐洲文化中心論破產了,不能再搞中國文化中心論。這是不明智的,也做不到。袁行霈:國學是幾千年積累下來的內容十分豐富的學問,不要以實用主義的態度對待它。如果僅僅滿足於從國學中尋找某些對工商管理、金融、經濟、公關等等有用的技巧和方法,那就太簡單化了。國學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協調人和自然的關系以及人和人的關系,能促使人把自己掌握的技術用到造福於人類的正道上來,這是人文無用之大用。在21世紀國學仍然不可能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真正從事國學研究的人不可能很多,也不必太多。從事國學研究的學者要耐得住冷板凳,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實事求是地從事嚴格意義上的學術研究;同時要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工作。
余敦康:光明日報辦《國學》版影響面很大。國學不單單是一個知識性的東西。千萬不能把國學只當做國故。那樣的話國學就只是過去的、古老的東西,成了一個故事堆。我們的國學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創造的傳統文化的一個總稱。應該去這么講,是回答我們現在中國人生存的主題。可是我們沒有把它提出來,把自發的東西搞成自覺的東
西。《國學》還是要面向大眾為好。現在很多外國人學習漢語,學習的地方起個什麼名字呢:孔子學院。它怎麼不叫秦始皇學院、漢武帝學院?孔子代表一種文化,一種符號。國學就是中國的根。不要把國學看做具體的東西,唱個崑曲,學段京劇,就是弘揚國學,不要這么理解國學。國學是廣義的中國文化,是傳統。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二十六日電(記者徐長安)中國當代知名學者袁行霈今天在此間呼籲,當代的國學已經具備了各方面的有利條件,足以使之成為不同於以往的新國學,「現在已經是重建國學的時候了」。
中央文史研究館國學論壇今天開幕。袁行霈以館長身份做了長達六千多言的主旨報告。他說,在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期,正當西方文明實現了向近代化的轉型,中華文明急需吸取其營養奮起直追的歷史關頭,清朝統治者卻採取閉關鎖國的政策,喪失了歷史機遇。現在,中國在和平發展的道路上突飛猛進,經濟總量已經躍居於世界前列。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更加自覺地發展與中國地位相稱的、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先進文化,是一個帶有戰略意義的重大問題。
袁行霈說,今天是一個新的繼往開來的時代。此時,我們所研究的「國學」也應當以一種新的、富有當代特色的形態出現。國學的當代意義是圍繞著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這個宏偉目標來實現的,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研究態度。研究國學,應以承傳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國學作為傳統文化中深層的、學術性的部分,與中華民族的復興密切相關。
這位學者強調,對待國學應當抱三種態度,即分析、開放、前瞻的態度。要分清國學中的精華和糟粕,吸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要處理好中外的關系,不能把自己封閉起來。既要吸取世界上各民族優秀的文化成果,也要讓自己民族的優秀文化走向世界。要正確對待古今的關系,立足當前面向未來,建立具有當代形態和前瞻意義的新國學。
他同時告誡,研究「國學」不是復古倒退,也不是抱殘守缺。繼承傳統文化,要有所取捨,不能復古倒退;吸取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要取捨由我,不能不分優劣,全盤西化。復古倒退和全盤西化都喪失了文化自主創新的立場,都是沒有前途的。自覺地創造我們自己的、具有時代性和前瞻性的新文化,乃是中華文明復興的關鍵所在。
F. 余恕誠的主要科研成果
《唐詩風貌》(安徽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版,2000年5月第二版)
《李商隱詩歌集解》(與劉學鍇教授合著,中華書局,1988年12月版,2004年增訂重排第二版;台灣洪葉文化有限公司,1992年版)
《李商隱文編年校注》(與劉學鍇教授合著,中華書局,2001年版)
《李商隱》(與劉學鍇教授合著,中華書局,1980年11月版)
《李商隱詩選》(與劉學鍇教授合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8月第一版,1986年11月修訂再版,至2002年重印6次)
《李商隱研究資料匯編》(與劉學鍇教授合著,中華書局,2001年版)
《王安石文選譯》(與劉學鍇教授合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
《杜甫詩選讀》(活頁文選,上、下兩輯,中華書局,1999年8月~12月版) 《歷代名人傳記選》(與葉孟明、張先覺合著)(黃山書社,1985年版)
《增訂注釋全唐詩·第三卷》(與劉學鍇、陶敏共同主編)(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版)
《唐詩風貌及其文化底蘊》(台灣文津出版社,1999年8月版)
《中國文學史》(合著,袁行霈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唐宋詞概論》(與丁放合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唐代文學論著集成(第一卷)》(與葉幫義合著,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
《詩情畫意的安徽》(與周嘯天、丁放合著)(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0世紀中國詩學研究》(主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主編 中學教材)(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
《唐詩風貌》(中華書局,2010年4月版)
《唐詩與其他文體之關系》(與吳懷東合著)(中華書局,2012年1月版) 《李白與長江》(《文學評論》,2002年第1期)
《賦對李商隱詩歌創作的影響》(《文學遺產》,2004年5期)
《唐詩所表現的生活理想與精神風貌》(《文學遺產》,1982年2期)
《戰士之歌與軍幕文士之歌》(《文學遺產》,1985年1期)
《杜甫在肅代之際的政治心理變化》(《文學遺產》,1992年4期)
《韓白詩風差異與中唐進士階層思想作風分野》(《文學遺產》,1993年5期)
《初唐詩壇的建設與期待》(《文學遺產》,1996年5期)
《李商隱詩歌的多義性及其對心靈世界的開拓》(《文學遺產》,1997年2期)
《強韻考論》(與張柏青合作)(《國學研究》,2000年7期)
《樊南文集舊箋補正》(與劉學鍇教授合著)(《中國古籍研究》,1996年11月,創刊號)
《論唐代敘情長篇》(《文史哲》,1991年4期)
《論政治對李杜詩歌創作的正面推動作用》(《江淮論壇》,1995年3期)
《從阮旨遙深到玉溪要眇》(《文學遺產》,2002年第1期)
《樊南文與玉溪詩》(《文學遺產》,2003年第4期)
《「詩家三李」說考論》(《文藝研究》,2003第4期)
《李商隱開成末南遊江鄉說再辨正》(與劉學鍇教授合著,《文學遺產》,1980年第3期)
《古代散文欣賞的三個角度》(《文史知識》,2005年第7期)
《「一代有一代之文學」與文體之間的交流互動》(《光明日報》,文學遺產專欄)2005年5月27日
《20世紀李杜研究及其差異》(《文學遺產》,2006年2期)
《追求「知音」的教學境界》(《中國高等教育》,2004年19期)
《中國詩學研究》(《中國高等教育》,2004年10期)
G. 王楷的代表性成果
1.《天然與修為:荀子道德哲學的精神》,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2.《荀子誠論發微》,《中國哲學史》,2009年,第4期;
3.《養心莫善於誠:荀子誠論的精神修持意蘊》,載《哲學與文化》(台灣),2009年,第11期;
4.《從「知者利仁」到「仁者安仁」——荀子道德論證的兩層結構》,《哲學與文化》(台灣),2008,11期;
5.《荀子性惡論考辨》,載《國學研究》,2007年,第20卷;
6.《性惡與德性:荀子道德基礎之建立——一種德行倫理學的視角》,《哲學與文化》(台灣),2007(12);
7.《呂大臨時中說新探——一種<中庸>詮釋學視域下的考察》,《文明探索》(台灣),2007年(49卷)。
H. 胡逢祥的主要成果
1、《中國近代史學思潮和流派》(專著,與張文建合作),華東師大出版社1991年版。
2、《社會變革與文化傳統——中國近代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研究》(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鴉片戰爭時期中國的世界史地研究》,《華東師大學報》1984年4期,《新華文摘》1984年12期轉載。
4、《二十世紀初日本近代史學在中國的傳播和影響》,《學術月刊》1985年9期。
5、《論辛亥革命時期的國粹主義史學》,《歷史研究》1985年5期。
6、《梁啟超史學理論體系新探》,《學術月刊》1986年第12期,收入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大學歷史學論文讀本系列·史學史讀本》。
7、《晚清經世思潮與當代史研究》,《華東師大學報》1990年1期,《新華文摘》1990年第5期轉載。
8、《中西史學源起比較論》,《史學理論研究》1992年4期。
9、《試論中西古代史學發展的不同途徑和特點》,《學術月刊》1997年第9期。
10、《科學與人文之間——關於現代史學建設路向的一點思索》,《史學理論研究》2003年第3 期,《高校文科學術文摘》2003年第6期和《光明日報》摘要介紹。
11、《中國現代史學的制度建設及其運作》,《鄭州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新華文摘》2004年11期「論點摘要」介紹。
12、《歷史學的自省:從經驗到理性的轉折——略評20世紀上半葉我國的史學史研究》,《華東師大學報》2004年第1期,《新華文摘》2004年第7期轉載。
13、《社會轉型中的現代國學思潮及其走向》,《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第10期,《新華文摘》2007年第24期轉載。 1、《晚清經世思潮與當代史研究》,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1986.1-1993.12)論文類三等獎。
2、《社會變革與文化傳統》,獲上海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2000-2001)著作類三等獎。
I. 許蘇民的主要成果目錄
1、《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素質簡論》(「哲學現代化」叢書之一),雲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
2、《文化哲學》(1990年5月,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
3、《歷史的悲劇意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1月。
4、《比較文化研究史(中學西漸卷,西學東漸卷)》,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
5、《李光地傳論》,廈門大學出版社,1992年9月。
6、《明清啟蒙學術流變》(「國學叢書」之一,與此同時蕭箑父先生合著),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
7、《李贄的真與奇》(「明清文化名人」叢書之一,1998年1月,南京出版社,南京)。
8、《許蘇民集》(「思想者」叢書之一,1998年11月,學林出版社,上海)。
9、《戴震與中國文化》(「大思想家與中國文化」叢書之一,2000年5月,貴州人民出版社,貴陽)。
10、《人文精神論》(「哲學與文化新知」叢書之一,2000年5月,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漢)。
11、《王夫之評傳》(「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之一,與蕭箑父先生合著,2002年4月,南京大學出版社,南京)。 1、論藝術和宗教給予哲學發展的影響,《大學生學報》1980年第1期
2、試論普列漢諾夫關於社會意識兩種基本形態的學說,《江漢論壇》1981年第2期
3、論中國近代的三種烏托邦,《華中工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1期
4、古代元氣說對天體起源和生命現象的解釋,《自然辯證法學習通訊》1981年第2期
5、先秦時代樸素知行辯證法的邏輯發展,《華中工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3期
6、論呂坤的哲學思想及其歷史地位,《華中工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1期
7、論社會心理是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形態之間的中介,《中國社會科學》1983年第6期、《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1984年第3期
8、論普列漢諾夫的社會意識學說及其方法論意義,《哲學史方法論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1984年1月版
9、王夫之論「知」和「能」,《王夫之辯證法思想引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版
10、論作為中國近現代哲學發展環節的魯迅早期思想,《中國近現代哲學史論文集》吉林大學社科學報編輯部1984年5月版
11、人的現代化,《青年論壇》1984年10月創刊號、《新華文摘》1985年第2期
12、中華民族生活方式的現代化,《學習與實踐》1985年第8期
13、自由的命運及其他(合沈大德合作),《青年論壇》1985年第3期
14、徐光啟對中世紀自然科學傳統方法的批判,《哲學研究》1985年第2期
15、中國近代歷史哲學的三個環節,《哲學研究》1985年第12期
16、論愚昧與開化,《江海學刊》1985年第5期
17、論「錢神」與「花神」的歷史價值,《江漢論壇》1985年第5期
18、提高中華民族的理論興趣,《長江日報》1985年11月25日
19、關於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素質的論綱,《中國社會科學·未定稿》1985年第20期
20、沖突與融合──西學東漸片論,《學習與探索》1986年第1期、《近代中國與近代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2版、《中外學者論中國傳統文化》重慶出版社1988年2月版、《東方的黎明》巴蜀書社1988年10月
21、民族文化心理素質是不同文化類型的基本內核,《江漢論壇》1986年第10期、《新華文摘》1987年第2期
22、論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86年第5期
23、浮士德式的追求,《顫動──寫在「文革」十年之後》雲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版
24、論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青年論壇》1986年11月號
25、擺脫歷史情性之路,《中國青年報》1986年11月21日、「傳統文化與現代意識討論」第1期、《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86年增刊
26、馬克思晚年的文化人類學理論與方法,《馬克思主義研究資料》1987年第3期,人民出版社出版、《青年思想家》1987年5月試刊號
27、「一塌糊塗的泥塘中的光彩和鋒芒」──論皮日休的思想及其歷史地位,《江漢論壇》1987年第6期
28、中國比較文化研究史的分明問題,《天津社會科學》1987年第5期
29、論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層結構,《江海學刊》1987年第5期
30、論精神文明建設一定要適合物質文明建設的性質,《重慶社會科學》1987年增刊
31、論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歷史結合部,《江漢論壇》1988年第2期
32、形似而神異──中學西漸片論,《學習與探索》1988年第3期
33、關於文化交流的歷史哲學反思,《天津社會科學》1988年第3期
34、去偽存真:現代化轉換中的儒家人格,《東岳論叢》1988年第5期「儒學與現代化筆談」
35、文化心理的表層、中層與深層結構,《人文雜志》1988年第6期
36、論民族文化心理深層結構的歷史演化,《江海學刊》1989年第6期
37、論文化變異與文化傳承,《理論學習月刊》1988年第11期
38、世紀末的反省,《蛇口通訊報》1989年1月10日
39、對外開放與中西文化沖突及我們的選擇,《開放時代》1989年第1期
40、中國啟蒙者的傳統,《社會科學戰線》1989年第1期
41、走出困惑:一個新的文化定義,《貴州大學學報》1989年第1期
42、文化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生長點,《光明日報》1989年3月6日
43、文化哲學:走向21世紀的世界哲學主潮,《江漢論壇》1989年第6期
44、論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福建學刊》1989年第2期
45、文化離析與文化整合,《江淮論壇》1989年第3期
46、關於「五四」反思的反思,《天津社會科學》1989年第3期
47、中國近代文化自覺三題,《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89年第3期
48、論文化發生的精神現象學機制,《理論學習月刊》1989年第5期
49、馬克思主義如何對待歷史文化遺產,《江漢論壇》1990年第2期
50、亡靈·辭藻·利益──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18日》一書的方法論意義,《福建學刊》1990年第2期
51、普列漢諾夫的美學貢獻,《社會科學動態》1990年第6期
52、海內外中國民族性問題研究述評,《天津社會科學》1990年第4期
53、羅曼·羅蘭與中國文化,《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0年第5期
54、尋找振奮民族精神的興奮點,《長江日報》1990年12月28日
55、中國近四百年各派文化主張源流考,《江漢論壇》1991年第2期、《新華文摘》1991年第4期
56、對外開放:民族文化的新生,《文明建設》1992年第2期
57、西方比較文化研究史的兩大傳統及其在現代的匯合,《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2年第3期
58、危機探尋──西方比較文化研究史的分期、特點及其規律性,《學習與探索》1992年第6期
59、論李光地的思想貢獻及其歷史進步意義,《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2年第5期
60、關於民族精神研究的若干方法論問題──兼論中華民族精神及其歷史發展,《哲學研究》1993年第2期
61、「源頭活水」與「中國特色」,《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3年第3期
62、中國傳統哲學與現代精神文明建設,《湖北社會科學》1993年第6期
63、沿波討源 返本開新──論王夫之思想的歷史地位,《船山學刊》1993年第1期
64、明清之際的新道德觀與近代新文化,《光明日報》1994年1月3日「史林」第1期
65、論魯迅晚年的文化觀,《福建學刊》1994年第6期
66、知性主體精神與中國文化的現代化,《江漢論壇》1994年第5期、《新華文摘》1994年第10期
67、以現代精神融攝傳統文化精華,《現代與傳統》1994年第2期
68、明清啟蒙學術論綱,《不盡長江滾滾來》東方出版社1994年9月版
69、情愫的執著與理性的吊詭──中國本位文化論者與西化論者的論戰,《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4年第6期
70、馬克思恩格斯的中國觀,《理論學習月刊》1995年第1期
71、東西文化論戰:中國與俄國,《現代與傳統》1995年12月第九輯
72、人文精神論綱,《學習與探索》1995年第5期
「百期紀念專號」
73、乾嘉學術中的知性精神──戴震、章學誠思想片論,《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版
74、中國近代學者對明清之際啟蒙學術的認同(與蕭箑父先生合作),《光明日報》1996年11月5日、《新華文摘》1997年第1期。
75、重新評估教會大學在中國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文化傳播與教會大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版。
76、「愛智」漫議,《光明日報》1997年3月26日
77、評「魏晉風度」與「宋明氣象」,《開放時代》1997年第3期
78、前現代性·古典主義·後現代派,《開放時代》1997年第6期
79、如何對待王小波、顧準的思想遺產,《嶺南文化時報》1997年第12月
80、明王朝覆滅的歷史教訓──晚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探析,《天津社會科學》1997年第6期
81、皮日休評傳,《湖北歷代思想家評傳》武漢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82、戴震哲學對於現代人文精神建設的啟迪,《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8年第2期
83、「知性」 談,《光明日報》1998年7月10日
84、學術·學術經典·思想與學問的關系──對嚴復、梁啟超、王國維觀點的質疑兼評「現代學術經典」之爭,《開放時代》1999年第4期
85、論真善美的內在價值與外在價值──兼論形上之愛與真善美的統一,《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9年第3期「名家專號」
86、從新量學、新心學到新人學,《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9年第4期「名家專欄」
87、李贄之死,《光明日報》1999年6月11日
88、「崇高」淺說,《光明日報》1999年9月3日
89、致王元化先生論「五四」再認識問題,《開放時代》2000年第3期
90、契真融美見精神──《吹沙二集》讀後,關於美與真之關系的思考,《學術月刊》2000年第5期、《毅圃》(香港)2000年3月總第24期
91、也談清學史:思想與思想家──與朱維錚先生商榷,《光明日報》2000年5月19日
92、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對李贄著作的誤讀,《東南學術》2000年第5期
93、「文化─歷史」哲學的探索,《我的哲學思想──中國當代部分哲學家學術自述》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版
94、探尋人類心靈底蘊的文化哲學,《今日中國哲學》廣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版
95、靈均芳草伯牙琴──讀蕭箑父〈吹沙集〉,《讀書》1993年第1期
96、讀馮天瑜《中華原典精神》,《中國文化》1995年第4期
97、論哲學形上學的理性,《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2年第1期 1、《學問、智慧與性靈──朴學與長江文化》、《長江文化文庫·思想學術系列》之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開發學人心靈」的科學思想,《江漢論壇》2003年第2期
3、先驗批判、經驗反思與不受人惑的方,《福建論壇》文史哲版,2003.5
4、「開發學人心靈」的科學思想,《江漢論壇》,2003.3
5、論錢大昕的史學思想,《開放時代》,2003.6
J. 我想知道現在的國學什麼最熱門
推薦你看看下面這篇文章:
國學為何冷門成熱門 熱追的都是好的?
文化中國-中國網 culture.china.com.cn 時間: 2010-01-13 責任編輯: 鍾明
隨著國學熱、歷史熱、儒學熱等等熱潮,以前諸多冷門的專業和冷僻的領域,一個一個成了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彷彿非談國學不足以證明自己是中國人,非尊聖賢不足以說明自己是炎黃子孫。而前不久,「曹操墓發掘」事件又將考古學推上了熱潮的前鋒。
然而,傳統文化熱的同時,也引起了很多人的憂慮,同樣是社會文明的基礎,物理、化學、數學等這些自然科學卻並沒有趕上社會追捧的潮流,一冷一熱間,到底蘊含著什麼樣的玄機?
傳統文化歷經幾千年,是不是所有留下的都是好的?又是不是所有被人們熱追的都是好的?
那麼,到底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文化?又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和方式去對待我們的傳統文化?
冷門為何成熱門
「曹操墓發掘」事件引發了中國社會對於考古學的熱潮,不管是專家學者,還是草根百姓,無不捲入其中,一個專業的問題忽然間就成了社會話題甚至是娛樂話題,角色的變化讓人驚訝。
實際上,在考古之間,儒學、歷史學、國學都曾經歷過同樣的蛻變,在現代化的今天,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人們對於這些原本冷僻的學科和領域充滿興趣?著名文化學者、嶽麓書院院長朱漢民認為這是隨著中華民族經濟政治地位崛起的一種文化認同感。
朱漢民說:「改革開放到現在,中華民族不管是經濟還是政治地位都在提高,這也使得我們的民族自信心、文化上的認同感越來越強。另外,現代化發展很快,文化上自然會出現空缺,原來的東西不太適應了,完全引進西方文化,對於一個有著源遠流長的文明歷史的民族來說,總是有一些隔膜的,這時候人們就希望在傳統文化中尋找一個價值和精神上的依託。而中國文明作為唯一個沒有中斷過的古文明,也確實能夠提供許多精神上的、價值上的支援。這是傳統文化熱的原因。」
著名學者秋風認為中國人一向對歷史感興趣,中國人了解世界的途徑也往往是了解歷史。但是另外一方面,秋風也認為現在的傳統文化熱背後,其實並不僅是文化的因素,他說:「這些年來,很多文化現象背後其實是經濟利益在推動,文化搭台、經濟唱戲是很平常的事,文化事件中的權力影響太重了。」
自然學科的敗北
與國學、歷史等不同的是,同樣作為社會文明基礎的自然科學則沒有享受到類似的尊榮。對此,朱漢民認為,自然科學的專業性決定了它不會是一門大眾學科。他說:「人文社會科學所涉及的、所考慮的問題,往往是每個人都會遇到或者都要面臨的問題,比如說人際關系的問題、安身立命的問題等等,它和所有人都有關。而自然科學則不同,它非常專業,普通人很難明白。另外,它和普通人的關系其實並不是很大,人們只要享受自然科學的成果就可以了,不需要去研究它、明白它,這和你用手機,並不需要會做手機是一個道理。」
秋風也表示:「自然科學的高度專業性決定了它不會是大眾學科。而且,社會科學關注人類共有的問題,價值觀等等,這必然會使得每個人都去關注,其實不必一定要作為一門學科來看,因為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思考這些問題。自然科學則不同,對大多數人來說,不需要去懂這些東西,自然也就很難引起人們的共鳴。」
傳統的並非都好
傳統文化熱的背後,伴隨著人們對於傳統文化不加選擇的追捧,這也引起了許多學者的關注,著名學者袁偉時曾明確表示反對少兒讀經,作家王蒙也曾對《三字經》表示過質疑。朱漢民表示:「傳統的經典,往往都是歷史的產物,有好的,也有不再適合時代發展的。現在看來,需要進行一些鑒別,普遍的解決人際關系的理論、培養人格和道德修養的東西,這在什麼時候都是有用的。而另外一些維護等級社會的、和現代公民社會相沖突的,自然不能再提倡了。」
秋風則認為主流的學者、具有歷史文化知識的公共知識分子,應該對公眾加以引導,提供一些鑒別的方法。他說:「其實大多數人在學傳統文化時都是有選擇的,但是這種選擇未必就是正確的。人們對曹操感興趣,無非是因為他是個有智慧和計謀的軍事家。知識分子應該在這些方面多寫一些文章,對公眾加以引導,什麼樣的是應該學的,什麼樣的不好。」
需要哪樣的文化
那麼在現代化的今天,究竟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文化?秋風認為首先應該改變我們對於傳統文化的態度,他說:「其實不管是反對傳統文化的人還是支持的人,本質上都是把傳統文化和現代化對立起來了,或者說分割開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很多解讀傳統文化的學者,他們解讀的都是什麼呢?要麼是宮廷斗爭,要麼是商業管理,等等等等,但是沒有一個以現代化的角度去解讀傳統文化的學者,沒有一個人是從自由、公平、人格獨立的角度去解讀的。」
秋風認為傳統文化其實和現代化並不對立,他說:「就說自由、公平、人格獨立這些現代社會的基本價值,傳統文化中同樣有很多,不說別的,儒家學說裡面就有很多相關的內容,孔子對於君子的論述,其實也就是追求獨立的人格。不管是亞里士多德、康德,還是孔子,他們的論述裡面都有類似的東西,只是說法不同而已。這些是人類普遍的問題,是共性,現在很多復興國學、復興儒學的人都在強調特殊性,我很反對這個。我們要復興和追求的東西,不應該是那些特殊性,恰恰應該是共性。」
朱漢民
嶽麓書院院長。國學研究專家。兼任國際儒聯理事、中國實學會副會長、中華孔子學會學術委員、船山學社副社長等職。
秋風
九鼎公共事務研究所研究員,著名文化學者,文化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