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恐龍為什麼滅絕後會有新生命體出現
據《自然》雜志刊登的最新研究成果,發生於6500萬年前的恐龍滅絕後並沒有衍生大規模的新物種,現代哺乳動物的祖先並不是在那時候出現的。這一結論挑戰了傳統觀點――認為恐龍滅絕後哺乳動物獲得發展,進而演化成人類等現代哺乳動物。 科學家建立了龐大的動物進化樹,但是沒有發現恐龍滅絕時期出現現代哺乳動物的跡象。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館長、本項研究的主持人之一羅斯·邁克費(Ross MacPhee)說:「我對此感到非常震驚。」 在恐龍滅絕的時候,哺乳動物還非常小,介於鼩鼱和貓的體型之間。長期以來,人們持一種觀點,認為由於恐龍滅絕,新哺乳動物因為有了更多的食物和棲息地而大規模繁殖,由此形成了一些新的物種。 這項新的研究表明,在某種程度上,這種現象確實發生了,但是這些新形成的物種並沒有留下後代。現代哺乳動物——如嚙齒類動物、貓科動物、馬、大象以及人類的祖先並沒有在這個時期出現。相反,這些動物的祖先在是在1億到8500萬年前和5500萬到3500萬年兩個時間出現了大爆炸式的演化。 第一個進化時間是與先前通過哺乳動物DNA進行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這比採用化石研究得出的結論要早一些。邁克費說,第二次大爆炸出現的時間是通過化石記錄得出來的。但是他又說到,這一些結論解釋了為什麼不能在那個時期找到現代動物的祖先――恐龍的滅絕並沒有引發進化,這些動物的祖先依然很還原始。 對於進化樹有些專家表示了贊同。該方法採用了一種有些爭議的「超級樹」法,將大多數哺乳動物聯系在了一起。這種方法不同於考古學用化石來分析哺乳動物的方法。先前還沒有一種方法包含這樣多的哺乳動物物種。 然而這種研究方法也受到了質疑,這種方式對日期的劃分比較粗,有些分析譜系的結論與更為先進的方法所得出來的結論不一致。對於解釋恐龍滅絕後發生了什麼,其結論並不明確。 該研究的另一參與者,喬治亞大學生態研究所所長約翰?吉特勒曼(John Gittleman)說,該項研究對於先前譜系的劃分進行了充分的考慮。他們發現,整個結論受時間劃分因素的影響並不大。 吉特勒曼說,研究人員應該通過考慮一下諸如有花植物、全球范圍內的氣候變冷等因素來解釋為什麼今天的哺乳動物出現在恐龍滅絕前。而至於哺乳動物第二次進化大爆炸則仍然是個謎。 該項研究的進化樹包括了4510個物種,差不多包括了99%的哺乳動物。為了畫出該樹,研究人員充分借鑒了先前採用DNA、化石、解剖學以及其它一些方法得出的結論。 濱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Blair Hedges說,該項研究在方法以及數據方面都是對這方面研究的一大推進,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進展。他說,恐龍的滅絕可能會在體型而不是在新物種的出現方面產生影響。而這種變化在該項研究中並沒有被納入進來.
『貳』 關於恐龍滅亡
在兩億多年前的中生代,大量的爬行動物在陸地上生活,因此中生代又被稱為「爬行動物時代」,大地第一次被脊椎動物廣泛占據。那時的地球氣候溫暖,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爬行動物有足夠的食物,逐漸繁盛起來,種類越來越多。它們不斷的分化成各種不同種類的爬行動物,有的變成了今天的龜類,有的變成了今天的鱷類,有的變成了今天的蛇類和蜥蜴類,其中還有一類演變成今天遍及世界的哺乳動物。
恐龍是所有爬行動物中體格最大的一類,很適宜生活在沼澤地帶和淺水湖裡,那時的空氣溫暖而潮濕,食物也很容易找到。所以恐龍在地球上統治了幾千萬年的時間,但不知什麼原因,它們在6500萬年前很短的一段時間內突然滅絕了,今天人們看到的只是那時留下的大批恐龍化石。
關於恐龍滅絕的原因,人們仍在不斷地研究之中。長期以來,最權威的觀點認為,恐龍的滅絕和6500萬年前的一顆大隕星有關。據研究,當時曾有一顆直徑7-10公里的小行星墜落在地球表面,引起一場大爆炸,把大量的塵埃拋如大氣層,形成遮天蔽日的塵霧,導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暫時停止,恐龍因此而滅絕了。
小行星撞擊理論,很快獲得了許多科學家的支持。1991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發現一個發生在久遠年代的隕星撞擊坑,這個事實進一步證實了這種觀點。今天,這種觀點似乎已成定論了。
但也有許多人對這種小行星撞擊論持懷疑態度,因為事實是:蛙類、鱷魚以及其他許多對氣溫很敏感的動物都頂住了白堊紀而生存下來了。這種理論無法解釋為什麼只有恐龍死光了。迄今為止,科學家們提出的對於恐龍滅絕原因的假想已不下十幾種,比較富於刺激性和戲劇性的「隕星碰撞說」不過是其中之一而已。
除了「隕星碰撞說」以外,關於恐龍滅絕的主要觀點還有以下幾種:
一、氣候變遷說。6500萬年前,地球氣候陡然變化,氣溫大幅下降,造成大氣含氧量下降,令恐龍無法生存。也有人認為,恐龍是冷血動物,身上沒有毛或保暖器官,無法適應地球氣溫的下降,都被凍死了。
二、物種斗爭說。恐龍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類動物出現了,這些動物屬嚙齒類食肉動物,可能以恐龍蛋為食。由於這種小型動物缺乏天敵,越來越多,最終吃光了恐龍蛋。
三、大陸漂移說。地質學研究證明,在恐龍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陸只有唯一一塊,即「泛古陸」。由於地殼變化,這塊大陸在侏羅紀發生的較大的分裂和漂移現象,最終導致環境和氣候的變化,恐龍因此而滅絕。
四、地磁變化說。現代生物學證明,某些生物的死亡與磁場有關。對磁場比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場發生變化的時候,都可能導致滅絕。由此推論,恐龍的滅絕可能與地球磁場的變化有關。
五、被子植物中毒說。恐龍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漸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沒有的毒素,形體巨大的恐龍食量奇大,大量攝入被子植物導致體內毒素積累過多,終於被毒死了。
六、酸雨說。白堊紀末期可能下過強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鍶在內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龍通過飲水和食物直接或間接地攝入鍶,出現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後一批批死掉了。
關於恐龍滅絕原因的假說,遠不止上述這幾種。但是上述這幾種假說,在科學界都有較多的支持者。當然,上面的每一種說法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氣候變遷說」並未闡明氣候變化的原因。經考察,恐龍中某些小型的虛骨龍,足以同早期的小型哺乳動物相抗衡,因此「物種斗爭說」也存在漏洞。而在現代地質學中,「大陸漂移學說」本身仍然是一個假說。「被子植物中毒說」和「酸雨說」同樣缺乏足夠的證據。因此,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還有待於人們的進一步探究。
以上是關於恐龍滅亡的,以下是關於人類的起源:
千百年來,人類對自己從哪裡來的問題爭論不休,提出了很多假說,又傾注全力加以證明。特別是「宗教」與「科學」這兩大對立陣營,在人類起源問題上更是爭的面紅耳赤,互不相讓,各執一端,據「理」力爭,都欲讓世人相信各自的觀點。
宗教與科學,一個主張「神造」說,一個主張「進化」論。它們都有「充足」的理由,「強有力」的證據,不由人不信。
在幾乎所有的宗教中,人都是由上帝製造的。
宗教在科學的眼裡是精神鴉片,是消磨人意志,腐蝕人心靈的至毒之物。然而宗教又是人類無法、也不應迴避的問題,它歷史悠久,一直伴隨著人類成長,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科學認為宗教是逃避矛盾的避難所,但我們知道宗教恰恰從另一方面體現了人對終極價值的關懷,對於解答人類現世與未來生活提供了可資參考的出路。
科學在人的起源問題上,則是以達爾文的進化論為代表。
科學的歷史雖然遠遠短於宗教,但發展速度之快卻是宗教無法比擬的,這主要在於科學具有濃厚的功利色彩,能很快滿足人們生理上的需求,而宗教使人精神得到愉悅是緩慢的,因此,宗教成了人類急功近利的犧牲品。
人類為了確立自已的統治地位,就需要「人至上」的生命觀證明自已的社會實踐。只有人才是世界的主宰!達爾文的學說正好「迎合」了這種「需要」。
200年來,進化論主宰著生物研究的主導方向,奉為生物研究中的「聖經「,不敢妄越雷池一步。人們在破除迷信的同時,往往會樹立另一種迷信。今天人們發現,進化論有可能導致人類進入某些誤區。解剖醫學首先向進化論發起了沖擊,進化論在神經傳遞。意識鏈及經絡學中陷入困境,因此人們認識到:進化論並不是萬能鑰匙。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視野不斷擴大,舊有的一些理論已不能解釋不斷發現的很多現象,因而需要新的學說來加以解釋。
因此,我們對當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與發現作了較深入的研究,對神話、傳說、宗教古籍重新作了考察,從與眾不同的角度看待這些事物,因而提出人本來就是太空人的觀點。
任何觀點的提出,都是對疑問、現象的重新認識,就是站在不同角度對固有材料的重新審查,絕不是簡單的翻版,目的不外一個:破譯人類面臨的困惑。
1.人類起源總說
達爾文進化論認為,人是由猿的一支演化而來的,人的形體也是演化而成,如四肢,由於常用前肢攜物、勞動,後肢就承擔了行走的任務,逐漸就進化到直立行走。有人根據這個學說,甚至推測人的祖先是一隻斷了前肢的「病猴」。前肢既斷只好用後肢行走,進而將這個特點遺傳給後代,逐漸演化成人。
然而,很多絕非動物所為的人類史之前的遺物遺跡,用進化論觀點根本無法解釋,新的人類起源假說就應運而生。
太空人基因與雌猿結合的雜交說。
某些嬌小恐龍是人類祖先的恐龍起源說。
人是太空人的合成品的合成說。
來自海洋生物的海洋生成說。
這些假說面無懼色地向進化論提出了挑戰,使深入人心的進化論產生了動搖。這種動搖,主要來自於進化論自身的缺陷,人們看清了進化論很多地方不能自圓其說。
對於人類起源問題,歷來紛爭不止,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看出爭論的實質所在,即一次性生成還是逐漸演化而來。
在神話與宗教中,人都是被神一次性造出來的。而在現代科學中,人是自然演化而來的,是自然界的寵兒。縱觀現在人類起源假說,其實質仍是「一次性」與「進化論」的爭論,這是問題的症結所在。
在眾多的假說中,附議「一次性」的,還僅僅只有合成說,但也不是全部,其餘假說,不管雜交說、恐龍起源說、海洋起源說等,分析起來,都屬「進化論」范疇,仍沒能脫離「逐漸演化」的巢臼,與「進化論」的區別僅在於「種子」的不同罷了。
人是由猿進化而來的
達爾文,一個偉大者的名字。他出生於英國南安普特郡,從小熱愛大自然。1831年,他以植物學家的身份參加了海軍「貝格爾」號的環球旅行。他對熱帶與亞熱帶的動植物進行了廣泛的考察。1836年回國以後,潛心從事科學實驗和著述,寫成了《物種起源》一書。
書中認為,物種的形成及其適應性和多樣性主要在於自然選擇,生物為適應自然環境和彼此競爭而不斷發生變異。適於生存的變異,通過遺傳而逐代加強,反之則被淘汰,歸納起來就是:物竟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
他還將進化論用於動物及人類,闡明了人類在動物界的位置及其由動物進化而來的根據,得出了人類起源於古猿的結論。
恩格斯對達爾文的進化論推崇備至,尤為欣賞「人類起源於古猿」的假說,並對其作了幾點重要的補充。恩格斯說:「勞動創造了人」,還說「火的使用,使人最終脫離了動物界」,在恩格斯的推動下,「人類起源於古猿」的假說就成了定論,使人們以為我們的祖先千真萬確的是猿猴。
中國人從小就受著這樣的熏陶:大量科學事實證明,人起源於動物界,人是從動物界分化出來的。但是,人和動物有本質的區別,人已經超出了動物界,成為自然界的改造者。
並且認為:人和現代的類人猿是由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進化來的。森林古猿最初在茂密的森林裡過樹上生活。後來,部分地區的氣候變得乾燥了,森林減少了,那裡的森林古猿被迫下地來生活,逐漸發展成為現代的人類。赤道附近的古猿,仍然生活在森林裡,它們逐漸進化成為現代的類人猿。森林古猿進化成為人類,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恩格斯對這個進化過程作了解釋。恩格斯指出,下地來生活的古猿,它們用後肢走路,用前肢來取食物,用樹枝或石塊來防禦敵害。在運用這些天然工具的過程中,逐漸學會了製造簡單的工具。這樣,人的祖先就有了勞動。由於勞動,手便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改善。同時,也引起了身體其他器官的變化,特別是大腦得到高度的發展。在勞動過程中,產生了語言和意識,建立了社會。於是,勞動就使森林古猿變成了人。
歷史學家、生物學家及考古學家,甚至哲學家,他們根據化石的發現,為人類描繪了人類脫離古猿後的發展歷史:猿人階段——古人階段——新人階段。
猿人階段,大約開始於200-300萬年前。這時猿人已會製作一些粗糙的石器,腦量大約在600-700毫升。猿人晚期已接近現代人類,打制的石器比前期復雜,石器有了初步的用途分工,如打獵的石器是打獵的,剝制獸皮的是專剝制獸皮的,並能使用火與長期保存火種。我國發現的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以及坦尚尼亞的利基人,都是晚期猿人的代表。猿人階段一般認為在大約30萬年前結束。
古人階段,又稱早期智人階段。古人的腦容量進一步增大,已達到現代人的水平。腦結構也較猿人復雜。製作的石器較為規矩,但還不知磨製,能人工生火,有了埋葬的習俗,有了原始的「衣服」,體質也開始分化,有了明顯的差異。我國發現的馬壩人、長陽人、丁村人是這一時期的代表。古人大約生活於20萬年至5萬年前。
新人階段,又稱晚期智人階段。大約開始於5萬年前。新人在體態上與現代人幾乎沒有什麼區別。新人打制的石器已很精緻,形狀多樣,石器分工已較明確,並出現了骨器與角器,大約在1萬年前,甚至有了磨製石器。新人還會製作裝飾品,進行繪畫、雕刻等藝術活動,開始了美的追求。法國魯克馬努人,中國柳江人、山頂洞人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以後,人類便進入了現代人的發展階段。
這就是我們所接受的人類起源的教育,人們對此從來不曾有過懷疑,堅信達爾文與恩格斯傳給我們的「唯物史觀」,並且不遺餘力地給予證明,哪怕牽強附會、轉彎抹角地都要繞到「人是由猿進化而來」的觀點上去,從不敢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這說來真是我們中國人的悲哀,當視野擴大,堅冰打破後,我們也與世人一樣,對進化論發出了質疑。
人真是由猿進化來的嗎?
人腦的變化,是進化論重要依據。認為人的聰明程度跟腦容量的多少有關,新人的腦容量比古人多,古人比猿人多,因而人類就逐漸聰明起來。
我們不說考古學家往往根據一兩顆牙齒、半片頭蓋骨化石作為依據,進行推論,難免有人為因素摻雜其間,未可全信。蘇格蘭一些3.7億年前的化石,以前的研究者都視為魚類化石,而後經考證,這些骨骼具有四足動物的特徵。單說根據現代醫學論證,人的聰明程度並不完全取決於腦容量的多少,腦容量較少,甚至無腦的聰明人不斷見諸報端,而腦容量超出常人重的白痴也不乏例子。
根據考古學材料可知。新人的腦容量與現代人不相上下。那麼新人就該同現代人一樣聰明,換句話說,5萬多年來,人類似乎並沒有進化。如果進化,那麼現代人的腦容量應該是最重的。也就是說,按進化論觀點,人的腦容量永遠也不會有相同的時候。我們按進化的觀點推論開去,勢必會有這樣的結論:人類的腦容量相同,則說明這段時間人類沒有進化:若進化,則腦容量不應該相同。所以,新人與現代人的腦容量相同,恰好證明進化論站不住腳。
現代醫學證明:人腦的使用,只發揮了百分之幾的潛能。這就使我們奇怪了,按進化論觀點,現代人的智慧是以前的人無法比的,而腦潛能只使用了百分之幾,那麼新人肯定還沒有達到這個水平,我們不得不問:新人何以將腦潛能進化到這種程度而不使用?這些沒有使用的潛能是如何進化來的?因為按進化論來說,人類的各種器官的進化都是勞動的結果,由於勞動的刺激,器官就逐步進化。可是如此眾多而擱置不用的腦潛能又是通過什麼刺激進化而成的呢?
另外,人種問題也是進化論難以說清的現象。現在世界上主要有白、黃、黑、棕色四大人種。經科學證明,這不是變異的結果,也不可能是亦異,而是從來如此。因變異畢竟是少數,更不可能如此集中、統一。可是進化論則認為只有一支猿猴進化成了人類,至於到底是進化成了何色人種,進化論根本難以說清,即使說得清,那另外三支人種又是什麼進化而來?如果承認人類都是古猿進化而來,則至少有4支古猿進化成人類,也就是古猿進化成人類就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了。因此所有的猿類都該進化成人類,可是現在地球上的猿類同4萬年前沒有多大差別,尚無進化成人類的跡象。
再有,人類的進化似乎是具有突發性與躍進性的,這也有悖於進化論學說。進化論通過化石來證明自己的正確,這當然是無可非議並且是唯一的途徑。但化石作為材料畢竟太少,照進化論說人類的歷史約有300萬年,可是訖今為止人們發現的人類化石卻寥寥無幾。用數也數得清的幾塊石頭,來證明數百萬年的歷史,是否是顯得證據有些不足?況且這些為數不多的化石並沒有連續性,人的進化過程中多次出現化石空白,缺少過渡階段的化石證據,隔幾十萬年或數萬年,人類似乎猛然一下聰明許多,按進化論來說,這種情況是不應該出現的。
眾說紛紜的新假說
人類起源,既然存在諸多尚未解開的謎,因此,近些年來,人們根據新的考古發現,從不同的角度對人類的起源提出了新的假說。
加拿大博物館洛索博士認為:「在地球上,首先發展智慧的生物應是爬蟲類動物,恐龍就是其中最重要者。」7800萬年前,有一種身高約1.5米的長尾肉食恐龍,有三四百萬年前人類祖先「類人猿」所擁有的許多特性。洛索博士還把他推想中的這種高級智慧生物稱為「類人恐龍」。
洛索博士關於「恐龍人」這一新奇有趣的推測和論斷,得到了西方一些古人類學家和古生物史學家的支持。直接引發這一新假說的實證,是巴黎大學植物學系教授拉坦博士在扎伊爾的原始森林中,發現的一個奇特的人種部落。這個部落的人的脊椎骨都突出體外,有的達幾十厘米,與恐龍化石脊椎十分相似。
馬蒂斯根據在聖地亞哥發現的一個頭蓋骨化石,研究後認為這個頭蓋骨代表的人種,其智力要遠遠高出我們今天的人類,因而認為這是一個外星人的遺骨,進而提出人類祖先是外星人的假說。他認為,大約在5萬年前,一批外星人來到地球,他們具有高度的智慧。當他們發現地球引力環境不適合他們居住時,他們選擇地球上精力旺盛和智力較高的雌猿進行雜交,這種雜交後代就是人類的祖先。
有人根據人類體表特徵與海洋生物十分接近的事實,提出了人類起源於海洋生物的假說。
近年來,有人又提出了「大四季」說,他們根據太陽系不停地圍繞銀河系運動的事實,假設太陽系圍繞銀河系中心旋轉與地球繞太陽旋轉一樣會出現四季變化,稱為「大四季」。人類在大四季交換中,根據自然環境的變化,不斷改變生存的方式。隨著夏秋交替,人類為適應環境變化,慢慢由陸生變為水生;又由水生變為陸生。因此人類體表具有海洋生物特徵。
而在《人是太空人的實驗品》一書中,作者更大膽提出:人是基因重組的產物,人是其他高級生命創造出來的一件產品,人是「上帝」的實驗品。他認為,太空人用先進的遺傳基因科學,從猿猴、狼及海洋生物身上提取出遺傳基因,將這些基因進行分離、剪切、組合、拼接後創造出一個既具有海洋生物特點,又具有陸地生物特點的新物種,那便是人類。
這么多假說,看似紛紛揚揚,結果幾乎都未脫離進化論巢臼。不論雜交說、恐龍人、海洋生成說、大四季說及合成說似乎都遵循著進化的軌跡,生物列車在進化軌道上緩緩行駛到了現在,只是各自的始發站不同,但目的地是一樣的。這正如人們常說的那樣,條條道路通羅馬。
這里要說明一下的是雜交說與合成說,它們不是進化,而是蛻化。
按雜交理論來說,雜交後代具有雜交優勢,應該有集母體優點於一身的後代出現,就是說應該有如猿的靈朽,同外星人一樣的智慧的物種出現,而我們似乎還沒有看到這樣的物種,人類更不具備上述優點。如有雜交優勢的後代存在的話,稱霸地球的絕不是人類了。或者是外星人作了手腳,它們把雜交優勢在必行的後代接出了地球甚至消滅,留下了智慧不及外星人、靈巧不如猿猴的劣等後代——人類,讓他們在地球上生生息息,自生自滅。外星人為什麼要這么干呢?這不是違背了它們的初衷嗎?
合成說贊同人是「神造」,但又不自覺地承認現代人是進化而來。合成說的作者認為遺傳工程實驗室里能夠做到「跑出一個比人還聰明,比猴子還敏捷,比象還力大,比狼還兇殘,既能在陸地上行走如飛,也能在水中自由來去,更能像鳥一樣在空中飛舞的怪物。」那麼太空人一定掌握了這項遺傳工程技術,不然也不能夠「合成」人了。按作者觀點,人是由猿猴、狼及海洋生物身上提取的遺傳基因合成的,那麼我們人類就應該有猿猴的靈巧,狼的兇殘,海洋生物的游泳技能。但我們人類都具有嗎?不具有。而這些本領又到哪兒去了呢?只有一個解釋:隨著時間的流逝,都隱沒了。這就如同人類訓養野獸為家畜一樣,磨掉它們的野性。「合成人」也將他們的優點磨損於無形。
由此觀之,所有的新假說都或多或少的帶有「化」的痕跡,本質上說來仍是持進化論觀點,只是播撒人類的「種子」有所區別罷了。
現代人類就好比很多同心圓的圓心,人類起源假說就如同這些圓上的某些點,逐漸向圓心匯集。
總之,這些假說都帶著濃厚的「進化」色彩,它們似乎都遵循這樣一個公式:人是由XX進化而來的。不自覺地贊同了自己欲要批駁否定的觀點,從而也就否定了自己的觀點。
因此,有關人類起源、現代人的形成仍是一個謎案,很多人都想率先猜到謎底,但是現在人們仍在不斷地詢問:我們究竟從哪裡來?我們生來就是如此形象嗎?
2.人是太空人的同胞
大約5萬年有,一群太空人來到地球。這些人膚色各異,語言不同,他們茫然四顧,漸漸走散。地球成了戰俘營。
太空從來就不是和平寧靜的,不時有爭斗搏殺發生,弱肉強食歷來就是宇宙的法則。
這群戰俘來自不同的星球,他們正是地球人的祖先。這群人茫然無措,如同白痴。
他們被戰勝者用一種形同「場」的意念物質把智慧控制起來,而且這種意念物質能夠遺傳,戰勝者的意圖是讓戰俘永遠愚昧,如同動物;並以這些戰俘為誘餌,以此誘殺前來營救戰俘的太空人。
戰勝者用意念物質把戰俘的智慧控制起來後,他們就放心地飄然離去,讓地球人與類人猿雜處,任其自生自滅了。他們相信,地球人沒有了智慧,就沒有製造飛碟的知識,是無論如何也離不開地球的。
地球人意識的初步復甦
神話是什麼?神話是在沒有文字之前,原始人把所發生的事件,自己的感受和願望編成神話傳給後代,是口述歷史的一種形式。因此神話的內容包含了許多遠古發生的事實真相,具有很大的歷史價值。
而原始人還很純朴,他們沒有誇大事實、甚至捏造事實以嘩眾取寵的意圖,他們把所見、所感、所望較真實地紀錄在腦子里,留傳開去。所以,我們認為,神話中對事實的描述是較真實的,歷史上極有可能發生過所敘事實,只是「神」在原始人的所感所望部分。當然,由於原始人的知識水平所限,他們不可能把出現的新事物、也就是超出他們知識水平的事物描述得恰如其分,因而只好採用比喻的說法,這就給後人留下了謎案。如他們沒有見過鋼鐵,而當時如果又出現了鋼鐵巨怪,那麼原始人就不知是什麼了,如蚩尤、應龍等,很有可能就是智能機器人。
所以,神話傳說是最接近事實的歷史,她應該比幾塊化石還能說明問題(這里所說的神話,是未經後人加工的原始神話)。
世界上各民族的神話傳說中,都有「神造人」之說,那神是如何造成人的呢?
地球人初到地球,完全處在朦朦朧朧、昏昏噩噩之中,沒有意識,沒有目的和希望,對外界事物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如同接受了深沉催眠一樣。
《淮南子·精神訓》對人類這種精神狀態有十分形象的描述:「古未有天地之時,惟象無形;窈窈冥冥,芒芒漠閔;鴻蒙鴻洞,莫知其門。」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混沌。混沌傳說,幾乎遍及世界各民族早期神話之中。
中國神話採用擬人手法,把自己的愛憎寓於其中,《莊子》中記載了這一神話。故事說:南海的天帝叫倏,北海的天帝名叫忽,中央的天帝叫混沌。倏和忽經常到混沌那裡去玩,混沌招待他們很殷勤周到,倏和忽心裡很過意不去,就想報答混沌。倏和忽見混沌沒有七竅,心想:這不但很難看,心裡一定也不好受,咱們就幫他鑿出七竅吧。於是倏和忽用斧頭、鑿子等工具每天為混沌鑿出一竅。倏和忽整整忙了七天七夜,終於幫混沌鑿成了七竅,使他變得好看多了。倏和忽心裡很高興,以為幫了混沌的大忙,於是就叫混沌睜眼看一下外面的世界,不想混沌剛把鑿成的眼睛睜開,就死去了。
而《神異經》里更把混沌寫成不但模樣醜陋不堪,脾氣也壞到極點。它像狗又像熊,它有眼不能看,有耳不會聽,有腳不會走,有肚無五臟,腸子倒是有,可是是一根直的。它欺善怕惡,卑賤低下,沒事的時候,總愛咬著自己的尾巴,仰面朝天,嘿嘿傻笑。
可見,人們對代表蒙昧黑暗的混沌從無好感,不是希望它死去,就是把它說成醜陋無比,一無是處,令人生厭。這也正體現了人類嚮往光明,憎惡蒙昧的本性,希望蒙昧時代過去,永不再來。
中國瑤族的民間傳說中認為,宇宙原本是混混沌沌,沒有任何東西,最初出現的是風,在風的旋渦中產生了萬物的始祖。納西族則說,最早的時候,天地混沌未分,只有東神(男神)和色神(女神)在布置萬物。
古巴比倫人認為,宇宙初期,天地不分,萬物都沒有形成,到處是混混沌沌的大水;古印度人認為,宇宙本是空洞無物的混沌狀態,後來有物出現,它逐漸成長,最後長成了一個大雞蛋,一分為二,一半是金,一半是銀,金的成為天空,銀的成了大地;古希臘人相信,世界首先是混沌,其次是大地;由混沌中產生出黑暗和夜晚,又從夜晚里產生出天和日。
甚至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中也有這樣的傳說:在世界混沌未開的時候,大地上一片寂靜,完全被黑暗籠罩。但並不是沒有生命,所有的生命都在睡覺。
根據地理考古可知,地球的年齡約有50億年,而人類的歷史僅僅300萬年(按進化論觀點。若按其他假說,人類歷史還短得多),但為什麼世界上幾乎所有民族都有「混沌」的傳說?原始人憑什麼了解比自己早這么長時間的事情呢?若說是想像,怎麼會如此眾口一辭?況且很多民族的混沌傳說與造人之說是緊密相連的。所以混沌傳說絕不是指的地球初成之時的情景,因為原始人不可能知道如此遙遠的事情。我們說了,神話來自於原始人的所見所感。
混沌傳說正是來自原始人的所感。沒有深刻、廣泛的感受,絕沒有經久不衰、普遍的傳說。
地球人被戰勝者控制了意識,處在一種昏迷、沉睡及渾噩之中,而地球人的太空同胞是不會坐視的,他們潛往地球,竭盡所能,終於使地球人的意識得以復甦,但僅僅是復甦而已,太空人無法解除地球人那近乎魔咒的意念物質,地球人的智慧無從發揮。
地球人從無意識的黑暗世界,來到有意識的光明世界,只覺從前似乎是一場噩夢,對夢中那灰朦朦、暗乎乎的痛苦經歷記憶猶新,搞不清那到底是真還是假,最後見眼前春光明媚,鳥語花香,就把無意識狀態作為事實留傳下來,成了今天的混沌傳說。
所以,我們說,混沌是原始人的主觀感覺,而不是客觀事實。
人乃「神」造
原始人對光明的來臨是清晰的,感受強烈且很愉悅,朦朦朧朧中覺得有一股清新之氣拂過全身,一線光明直射心底,感覺到了自己的心在跳動,血液在奔流,睜眼一看,陽光燦爛,雀鳥歡鳴。他們對以前(未成俘虜時)的一切全不記得,沒有一絲印象,他們解釋不了自己為何如此完美地立於天地之間,因而就以為有無所不能的「人」在幫助自己,他們對降光明於自己、塑造了自己的「人」充滿了敬畏,就給他取了個名字叫作「神」。因而世界各民族就有了神造人之說。
中國神話里造人之神名叫女媧,
『叄』 有關恐龍的資料知識
恐龍是一類生活在中生代的蜥形綱動物,恐龍可分為鳥類和非鳥恐龍。其中,非鳥恐龍只生活在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已於6500萬年前全部滅絕。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部分非鳥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
1841年,英國科學家理查德·歐文在研究幾塊樣子像蜥蜴骨頭化石時,認為它們是某種史前動物留下來的,並命名為恐龍,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恐龍整體而言的體型很大,以恐龍作為標准來看,蜥腳下目是其中的巨無霸。在漫長的恐龍時代,即使是體型最小的蜥腳類恐龍也要比它們棲息地內的其他動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腳類則比任何出現在地表的動物都要大出幾個等級。
(3)恐龍新成果擴展閱讀
恐龍的生活習性:
一、覓食
草食性恐龍能夠吃到的植物受限於它們的身高,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龍為了吃到高處的植物葉子,會用後肢站立。肉食性恐龍以草食性恐龍和其他動物為食。各種恐龍不同的覓食方式也會在它們的牙齒上體現出來。
二、斗爭
銳利的牙齒和爪子是肉食類恐龍獵食的武器。暴龍類恐龍會尋找落單的草食性恐龍,因此常常單獨行動。而有些恐龍則會群體行動,鎖定獵物後蜂擁而上,並用第二根趾頭的腳爪割開獵物的腹部。
草食性恐龍一般會有一些特殊的「裝備」來對付肉食性恐龍的攻擊,這些裝備有時是堅韌的皮甲、骨棒或骨釘,有時是有力的尾巴。大型草食性恐龍會集體行動,一旦受到威脅,就會集體堅守陣地並反擊。
『肆』 恐龍滅絕研究新成果是遠古核戰爭是否可靠
這項研究就一定的可信度,但是到底是否屬實,還要等待人類的下一步印證。談及人類如今的科技水平,真是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而突飛猛進,幾乎“一日千里”。我們在百餘年內所取得的成就,簡直不可估量,超過了過去數千年的總和。
但是,人類誕生迄今為止,我們也是第一次真正的認識到了自己的渺小:在宇宙中,地球不過是滄海一粟;在超級文明眼裡,人類也不過就等於爬蟲。
也許,超遠古文明的確是存在著的。但是,當初他們最終因為某些原因,展開了一場曠古絕今的“核戰爭”,最終把所有生物都帶向了毀滅的深淵,也包括自己。這樣的結果,已經足以警示人類和平的可貴。
『伍』 關於恐龍的資料
三角龍個體的身長被估計有7.9到9公尺長,高度為2.9到3公尺,重達6.1到12噸。三角龍最顯著的特徵是它們的大型頭顱,是所有陸地動物中最大之一。它們的頭盾可長至超過2公尺,可以達到整個動物身長的1/3。三角龍的口鼻部鼻孔上方有一跟角狀物;以及一對位在眼睛上方的角狀物,可長達1公尺。頭顱後方則是相對短的骨質頭盾。大多數其他有角盾恐龍的頭盾上有大型洞孔,但三角龍的頭盾則是明顯地堅硬。 三角龍各種有結實的體型、強壯的四肢、前腳掌有五個短蹄狀腳趾、後腳掌則有四個短蹄狀腳趾。雖然三角龍確定是四足動物,它們的姿勢長久以來處於爭論中。三角龍的前肢起初被認為是從胸部往兩側伸展,以助於承擔頭部的重量。這種站立方式可見於查爾斯·耐特(Charles R. Knight)與魯道夫·札林格(Rudolph F. Zallinger)的繪畫中。然而,角龍類的足跡化石證據,以及近期的骨骸重建,顯示三角龍在正常行走時保持者直立姿勢,但肘部稍微彎曲,居於完全直立與完全伸展(現代犀牛)兩種說法的中間。但這種結論無法排除三角龍抵抗或進食時會采伸展姿態。
很多年來三角龍的起源非常不明確。在1922年,新發現的原角龍被亨利·費爾費爾德·奧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認為是三角龍的祖先。然而,近年來發現數種與三角龍祖先有關系的物種。發現於90年代晚期的祖尼角龍,是角龍下目中已知最早有額角的恐龍。而2005年發現的隱龍,是目前已知唯一的侏羅紀角龍下目恐龍。 這些新發現非常重要,並描繪出角龍類恐龍的起源,它們起源於侏羅紀的亞洲,而真正有角的角龍類出現在晚白堊紀之初。三角龍越來越常被認為是角龍亞科的一個成員,三角龍的祖先可能外表類似開角龍,開角龍生存時間早於三角龍約500萬年。
錯誤歸類種
*短角三角龍(T. brevicornis):海徹爾1905 ( = T. prorsus) * T. calicornus:馬什1898 ( =恐怖三角龍) * T. elatus:馬什1891 ( =恐怖三角龍) *扇形三角龍(T. flabellatus):馬什1889 ( =恐怖三角龍) *海氏三角龍(T. hatcheri):魯爾1907 ( =海氏雙角龍) * T. mortuarius:愛德華·科普1874 ( =大師龍,疑名) *鈍頭三角龍(T. obtusus):馬什1898 ( =恐怖三角龍) *鋸齒三角龍(T. serratus):馬什1890 ( =恐怖三角龍) *森林三角龍(T. sylvestris):科普1872 ( =森林奇跡龍,疑名)
『陸』 恐龍滅絕的新成果
距今約6000萬到7000萬年前,地球上發生過一件大事,那就是生物界「霸主」恐龍突然消失了。恐龍的滅絕之謎一直是科學家們長期研究和爭論的焦點,已公開提出的滅絕說就有130種之多,如地磁倒轉說、蛋殼變厚說、海洋收縮說、太陽耀斑說等等。有人說恐龍可能是得癌症死的,還有人說「兇手」可能是一場罕見的乾旱。目前科學界比較廣為接受的「外星撞擊說」認為,是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了恐龍的滅絕。在諸多假設中還有不少新奇有趣的說法。「死亡之星」說
美國物理學家裡查德·穆勒認為一顆圍繞太陽運轉的星體每2600萬年就會將一些小遊星擲向太陽,其中一些小遊星撞擊到地球後導致了恐龍的滅絕。穆勒將這顆「死亡之星」稱作「復仇女神」,並表示這顆星體分裂出的小遊星就是恐龍滅絕的「罪魁禍首」。種族沒落說
中國黑龍江學者於大海最新提出,恐龍生存體制和生命機制的徹底衰敗是恐龍遭致自身淘汰的根本原因。他研究發現,任何一種生物種類在地球上的存活都有著特定的周期性,到了一定的生命周期後,就會由於其自身遺傳機制方面所存在的問題而自行消亡。而事實證明,在地球上稱霸1.6億年的恐龍家族早在所謂的大災變之前就已經「家道中落」了。性功能衰退說
廣東資深地學專家楊超群認為,由於古氣候及地質因素的影響,據今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雄性恐龍出現了性功能障礙,大量的恐龍蛋未能受精,導致了恐龍最終滅絕。
他認為,在恐龍繁盛的侏羅紀時期,雌雄恐龍的生殖能力都很強,大量的受精蛋均孵化出了恐龍,因此出現了保存大量恐龍骨骼化石而未見恐龍蛋化石的情況。到了晚白堊紀,雌性恐龍的生殖功能仍較強,但雄性恐龍卻出現了性功能障礙,大量的蛋未能受精,因此出現了大量的蛋化石而骨骼化石則相對十分稀少的情況。從晚白堊紀早期到晚期,地層中的恐龍蛋化石逐漸減少,說明恐龍的生殖功能逐漸衰退,恐龍的數量不斷減少,最終滅絕。海底火山爆發說
義大利著名物理學家安東尼奧·齊基基提出,恐龍滅絕的原因可能是大規模的海底火山爆發所致。他認為,大規模的海底火山爆發影響了海水的熱平衡,進而使陸地氣候發生變化,影響了需要大量食物的恐龍等動物的生存。放屁滅絕說
法國科學家推測,導致恐龍絕種的正是它們自己的屁。恐龍家族種類眾多,它們大多體形龐大,部分重達80至100噸,每天要吃130至260公斤食物。而恐龍每天會不斷放屁,屁中含有大量的甲烷。甲烷最終破壞了臭氧層,導致地球生態發生巨變,食物奇缺,以致恐龍絕種。水星惹禍說
美國科學家的研究認為,恐龍之死是水星惹的禍。6500萬年前,水星的軌道發生擺動,導致一顆小行星飛向地球,成為恐龍大滅絕的罪魁禍首。
科學家們使用電腦模型對2.5億年前的太陽系進行了「還原」。模型表明,6500萬年前,水星的軌道發生擺動,並對太空中的一個小行星帶產生影響,很有可能使單個的小行星走上與地球相撞之路,從而導致恐龍的滅頂之災。翔子
對於恐龍的滅絕,科學家至少提出了九十多種比較有道理的假說。
有一種比較普遍的觀點認為,恐龍的大規模死亡或滅絕跟地殼運動和地球氣候變遷很有關系。中生代末期,地殼上長出很多山來,沼澤被毀滅了。地下的氣候也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冷熱季節的交替。這樣一來,像恐龍這樣的冷血動物就變得不能適應了,氣候變冷體溫就跟著下降,忍受不住寒冷就會死亡。它們的呼吸器官只適於對付濕熱的空氣。卻對付不了變得又干又熱的空氣。由於氣候的改變,原來很茂盛的蕨類等裸子植物絕跡了,代之以能開花結果的被子植物一到冬天,萬物凋零,恐龍的食物出現了全面恐慌。在新的環境面前,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身體構造已經定型的恐龍,只能走上滅絕的道路。而能夠進行冬眠的蛇,蜥蜴類,身上長毛能禦寒並能躲進山洞避寒的小型哺乳類動物和鳥類,卻得以保存下來。
與以上觀點相類似的一種學說認為,恐龍的滅絕與大陸漂移有直接關系。恐龍剛剛出現時,就生活在一塊古陸地上,那裡是恐龍的樂園。可是到了侏羅紀,古陸開始分裂,並且開始漂向不同方向,由於大陸漂移,在白堊紀晚期,恐龍生活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氣溫逐漸下降,沒有禦寒裝備和生理機能的恐龍只能坐以待斃,全部滅絕了。
科學界里還有一種主張認為,恐龍是因為隕石降落而滅絕的,這種主張被稱為隕石說,有的科學家推測,天外某顆小行星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隕落到大海里,4秒鍾後即出現海底深坑,海水升溫的蒸氣柱高達40公里,其後5公里高的海浪與隕石氣化微塵襲擊全球。此時,極地雪融,植物毀滅,恐龍被埋入泥沙土中。當然,這顆隕星也可能落在陸地上,那會給地球上的生物帶來更嚴重的毀滅。這種假設還缺乏證據,如果地球上曾經發生過這種事,應該能在地球表面找到一個極其巨大的隕石坑才對。
還有些科學家推測,墜落到地球上的隕星不是一顆,而是成千上萬顆,像聚雨一樣。這些隕星雖然小,但每一顆的威力都勝過幾顆原子彈,集中到一起就不難造成地球上生物的全面滅絕。
有些天文學家提出了超新星爆炸說。超新星是指那些光耀奪目,並且旋即殞滅的星體。構成它們的星核物質的溫度和密度,由於超出了星體本身容許的界限而突然爆炸,並出現了散發強烈的光線,宇宙線和X射線的現象,這就是超新星爆炸。爆炸時放出的X射線產生出相當於高的能量,相當於10個太陽,使地球表面上的氣溫驟增。因此地表面颳起了大型的台風和強烈的暴風,由暴風從地表捲起的高溫空氣在高處形成冰雲,遮住陽光,已經習慣於熱帶生活的恐龍不耐嚴寒,於是就滅絕了。
有一些生物學家認為,恐龍是因為食物中毒而滅絕的。恐龍吃的蕨類、蘇鐵、銀杏、松柏等植物都是不會開花的植物,這些植物對恐龍不會有多大的影響,但是,後來卻出現了有花植物,這些有花植物中所含有的生物鹼具有很大的毒性。恐龍又是「大肚漢」,吃的非常多,所以就等於恐龍集體「服毒自殺」了。在中國的自貢地區曾發現過大量的恐龍化石,被譽為「恐龍之鄉」,外國人羨慕地稱中國是「恐龍財主」。專家們在用孢粉分析,沉積相分析,光譜分析等方法對這里的恐龍化石進行研究後,發現這些化石砷含量超過了100PPM。由此他們認為,這些恐龍是因為吃了有毒性食物而暴死的。
除此之外,科學家們對恐龍的滅絕還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假設。有人認為,由於當時哺乳類大量增加,它們腦子機靈,動作敏捷,使行動遲緩而腦子又不發達的恐龍難以搶奪到食物。同時,它們又把不善於保護後代的恐龍的蛋都當成了美味佳餚。恐龍蛋被它們偷吃光了,恐龍也就滅絕了。
有人認為,當時地球上頻繁發生火山爆發,火山灰不僅嚴重污染了空氣,而且長年累月地遮住了陽光,從而使生態環境發生了突變,氧氣缺乏,沒有降雨,沼澤、山川乾涸,植物滅絕,在如此惡劣的環境里,恐龍便死光了。
法國科學家德迪特不甘落後,也對恐龍滅絕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解釋。他認為,恐龍這種巨型動物每天要吃掉大量食物且不斷放屁,向空氣中釋放大量的甲烷氣體。由於恐龍太多,生存時間又長,它們放的屁就對臭氧層造成破壞,進而造成毀滅性氣候。
國外一個研究小組對恐龍作了20年的研究後,得出一個驚人結論:外星人消滅了恐龍。前蘇聯古人類學家巴羅諾夫說:「6000萬年前外星人公開獵取恐龍,並在幾千年中消滅了這種動物。恐龍與鳥類有關,而非從前人們所認為的與爬蟲有關。對外星人來說,它們只是巨大的味道好極了的雞,每年要獵走好幾百噸肉,這種肉在那裡成了名貴物品。四年前,北極地區發現的恐龍墓場也證實他的理論。在那裡,成千上萬的恐龍頭骨上,有尖利的,像被激光設施切割後留下的痕跡。有跡象顯示,外星人曾將恐龍運到他們的星球作為家畜來飼養,可能那時他們已意識到恐龍瀕臨絕種了」。世界其他的古人類家,有不少也同意巴羅諾夫的研究報告。一個英國專家說「由於我們在地球上也有同樣的行為-----過分的狩獵,使許多動物絕種。我認為他的理論也是講得過的」。古人類學家們決定去北極島的屠宰場看看。
『柒』 恐龍研究的成果是什麼
科學家們給該具嘴巴形似鴨嘴龍的木乃伊恐龍,起了個綽號叫「萊昂納多」。萊昂納多死時已經三四歲,接近於成年恐龍。
這具生活在7700萬年前的恐龍木乃伊的發現,給考古學家們帶來了意外而巨大的驚喜。
美國蒙大拿州菲利普斯博物館古生物館長耐特·莫菲道:「對古生物學家來說,如果能發現一個史前動物的完整標本,那種幸運不亞於贏得一筆巨額六合彩。發現這樣一個完整的恐龍木乃伊,對古生物研究領域來說,無異於從馬車時代轉化到了蒸汽機車時代,這在恐龍研究史上必將帶來一次巨大的飛躍。」
它看上去就像在沉睡
科學家認為,「萊昂納多」死時,已經長成了7米長的青年恐龍,體重在1.5噸至2噸之間。當考古學家們發現它時,它的身上完整地覆蓋著各種軟組織,包括皮膚、鱗片、肌肉、腳趾等,甚至連死前最後一頓晚餐都完好無損地保存在胃裡。
而在此前所有的恐龍化石發掘中,能夠發現恐龍鱗片和部分軟組織的幾率不到千分之一。尤其是它的皮膚,盡管時光已過去了7700萬年,「萊昂納多」的皮膚看上去仍舊完好無損。它看上去就像仍然在沉睡。
恐龍
『捌』 恐龍的主要資料
有關「恐龍」的資料
第一塊恐龍骨化石是在1677年由英國牛津博物館保管員羅伯特·普勞特發現並收藏起來的。此後的一百多年,又有不少探險者及學者陸續發現和研究了本屬於恐龍的化石,但幾乎均未被正確鑒定。
1841年,古生物學家理查德·歐文根據一些大型爬行動物化石標本,首次提出「dinosaur」一詞,該詞來自希臘語「deinos」(意思是可伯的、恐怖的)和「sauros」(意思是蜥蜴),日本和我國學者譯之為「恐龍」。
「恐龍」概念問世之後,學者們對所發現的恐龍化石做了細致的觀察和鑒定,並開展了進一步的發掘工作。亞洲恐龍的發掘是在20世紀以後才開展起來的。我國最早的恐龍化石發現於1902年(黑龍江),以後又陸續在全國許多地方發掘出大量的恐龍化石,其中包括雲南祿豐、山東萊陽、四川自貢、西藏、內蒙古等較為著名的恐龍化石埋藏點。祿豐和自貢還分別建立了恐龍博物館,1991年還舉辦了「祿豐首屆恐龍節」。中國堪稱「世界恐龍大國」。
迄今全世界發掘出來的恐龍化石(包括骨、牙齒、皮膚、卵、糞便、足跡等,有2000多個,經鑒定,共計2目7亞目57科350餘屬800餘種(有學者認為地球上生存過的恐龍數目在900—1200屬之間),我國有80餘屬100餘種。
現已發掘的最早的恐龍化石距今大約2億3千萬年。一般認為恐龍是從始鱷類中的假鱷類里分化出來的。最初的恐龍是一些兩足性食肉恐龍,至三迭紀末期時,恐龍的演化支系基本建成,至侏羅紀晚期時,恐龍類大大發展,其種類和數量均超過三迭紀時的先驅,並成為地球上真正的統治者。還出現了廣泛的適應輻射。
「恐龍」並不是分類上的術語,而是一個通俗名稱。恐龍下設兩個類群:
一、蜥臀目(蜥龍目)主要特徵是組成腰帶的骼骨、坐骨和恥骨三者間的結構形式與其它爬行動物相似,即為三射型或三放型腰帶。下分兩個亞目:
(一)獸腳亞目:霸王龍、恐爪龍、躍龍、細頸龍等。
(二)蜥腳亞目:梁龍、雷龍、祿豐龍、馬門溪龍等。
二、鳥臀目(鳥龍目)主要特徵是組成腰帶的骨骼結構形式與鳥類相似,恥骨指向後方,即為四射型或四放型腰帶,另外還具有前齒骨和頰肌。下分五個亞目:
(一)鳥腳亞目:禽龍、鴨嘴龍等。
(二)角龍亞目:原角龍、角龍、鸚鵡嘴龍等。
(三)甲龍亞目:結節龍、棘龍、甲龍等。
(四)劍龍亞目:劍龍等。
(五)鍾頭龍亞目:腫頭龍等。
恐龍在距今6000—7000萬年前的中生代晚白堊世——新生代古新世初期全部滅絕,這個在地球上生存了一億多年的古動物類群神秘而不可思議地在地球上全部消失,引起眾多學者對其原因的推測和解釋,至今尚無定論。當今科學界中尚有一席之地的幾種解釋有:小行星撞擊說(貝克萊理論)、周期性絕滅說(復仇女神說)、氣候惡化說、群落演替說等,諸解釋之所以未能被公認,主要原因是它們均不能自圓其說,不能盡善盡美地解釋恐龍為什麼在大約50~100萬年的時間里全部絕滅了。
初中《動物學》課本上記述恐龍等很多爬行動物的絕滅的原因,屬氣候惡化說,是一種漸變論觀點。質疑者認為恐龍在長期演化過程中,已形成了對各種環境相當的適應能力,否則早就被淘汰了。地球氣候惡化應當是逐漸的、或是局部的,恐龍對此似乎也是可以慢慢適應的,或是可以避免的。中生代早、中期,亦有多次地貌及氣候的重大變化,恐龍並未受到多大影響,即使地球氣候惡化會導致恐龍死亡,也是局部的,全球各地並非都是這樣,仍有一些小區域的氣候沒有多大改變,那裡的恐龍不會與別處的恐龍「同時」滅絕。總之,恐龍絕滅的真正原因還不太清楚,相信會有一天揭開恐龍家族覆滅之謎。
近半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們在恐龍的生物學特性方面,積累了一些資料。
恐龍的四肢(尤其是腰帶)與哺乳類的相似(即可直立在身體下方,能在地面上「高視闊步」地行走或奔跑。一般大小的恐龍(體長幾米至十幾米)通常步距約2.75~5米,奔跑時可達5~8米;小型恐龍奔跑速度可達35~40公里/小時,較大的恐龍奔走速度可達15~20公里/小時,最慢的僅為3.5公里/小時。
多數恐龍為植食性,食量很大,體重數噸至數十噸的蜥腳類每天進食量百餘公斤,甚至可達一噸以上,肉食性恐龍的種類和數量較少,據統計,每100隻恐龍中,僅有3~5隻是肉食性恐龍。
恐龍屬卵生動物,少數可能是卵胎生。生殖時期,雄性常為爭奪雌性而打鬥,或是以委婉動聽的喉音引誘配偶。卵徑80~300毫米,卵殼厚2~7毫米,多藉助陽光孵化,少數可能是象母雞孵蛋那樣來孵化。剛孵出的幼小恐龍有的發育比較完善,能自由活動;有的則發育不全,軟弱無力,需由母體細心照料及喂養一段時間之後才能獨立生活(如鴨嘴龍類因之又被稱為「慈母龍」)。恐龍的壽命一般為幾年至幾十年,少數可長壽達百年之久。
科學家們通常認為恐龍是「變溫動物」,但現在有些學者認為有些恐龍可能是「恆溫的。」著名的美國古脊椎動物學家巴克研究認為:變溫動物的能量轉換速率低,骨頭中的鈣一磷交換場所一哈佛氏血管少,而溫血動物的骨頭中具有豐富的血管,以保證能量代謝的需要。巴克在比較了蜥蜴、恐龍和哺乳類的長骨磨片顯微構造之後,認為恐龍可能已有了「恆溫裝置」。恐龍行走和奔跑時產生的熱量,通常依靠長尾、長頸、體表骨板、擴大的鼻道、腦部大型靜脈竇散熱。
恐龍的體表具有鱗片,有的可能有羽毛或毛狀皮膚衍生物,可能具有象鳥類那樣豐富的色彩,特別是小、中體型的種類,幼體的顏色比成體更耀眼,大型的種類色彩則單調一些;生活在樹林中的種類多雜夾著綠、棕或黃色,而曠野里的種類多為黑白圖案。
許多人認為恐龍是巨大的、可怕的動物,這是不全面的。有的恐龍確實很大(震龍體長達42.67米),但有些恐龍則與雞大小相近。
綜合多方面的研究,恐龍的特徵可記述為:
腰帶有臼窩,Ⅱ~Ⅺ枚薦椎癒合;四足或二足直立在身體下方,趾骨著地行走,趾指端有爪或蹄3~5個;皮膚粗糙,被有鱗片或骨質甲盔;屬變溫動物,卵生(少數可能卵胎生);大多具牙齒,多為植食性,少為肉食性;頭骨的結構與鱷類相似。
參考資料:中學生物學
奔跑的恐龍
印化石後,亞歷山大作出判斷認為,很多大型的四足行走的蜥腳類恐龍確實是行動慢吞吞的"笨伯",行走速度只有大約每秒鍾1米,與人類散步的速度相近.很大的兩足行走的恐龍的足跡表明,它們的行走速度一般不超過每秒鍾2.2米,這與人類快速行走時的速度差不多.那些較小的,體重在500公斤左右(與賽馬大小相近)的兩足行走的恐龍的足印表明,它們能夠以每秒鍾12米的速度奔跑,這已經超過了人類百米賽跑冠軍的最高速度(每秒鍾11米),但是仍然大大低於賽馬的奔跑速度(每秒鍾大約15到17米).
翼手龍
翼手龍生活在白堊紀,它們的骨胳在歐洲被發現.翼手龍並不是很大,它的翅膀不過22厘米左右.但是風神翼龍的翅膀卻長達12米,像公共汽車那麼大.美國科學家曾經發現過一種翼龍,它的翅膀長達15米以上,如果我們今天能看到它,說不定會以為是飛機在天上飛呢.很多會飛的鳥龍都有些像今天的蝙蝠,它們好像用一雙手撐起巨大的翅膀,於是,又有翅膀又有利爪成了它們的一大特點.有人認為,後來的鳥類就是由它們演化來的.
翼龍是怎麼飛上天的
對此,科學家們有不同的認識.一些人認為,那些巨大的翼龍根本就不會飛,它們不能像鳥兒一樣振動自己的翅膀,但是它們可以先爬到高處,迎風張開巨大的雙翼,這樣就可以藉助上升氣流,使自己在空中滑翔.另一些人認為,翼龍翅膀上的膜非常堅硬,而且翅膀的外側有像框架一樣的筋骨相連,所以它們能像鳥兒一樣扇動翅膀.由於它們的翅膀非常大,稍稍拍動一下就可以獲得巨大的反作用力,使自己飛起來.
鰻龍
鰻龍是蛇頸龍的一種,在日本發現過它們的化石,經測量,它們的身長約7,8米.而且它們有鋒利的牙齒.
三角龍
三角龍是角龍的一種.它的鼻子上有一隻角,像犀牛,眼睛上有兩只角,又像牛.這三隻角都有1米長,是它們打架的有力武器.
雷龍
雷龍是恐龍中最大的一種,有的身長達30米以上,有6層樓那麼高.它們都是食草或樹葉的動物.我們在博物館見到的一些恐龍化石,大多就是這種恐龍.
異特龍
異特龍是是一種兇猛可怕的食肉恐龍,它的一張大嘴可以一下子吞下一頭小豬.它的牙齒全都向里彎曲,獵物被它咬住就休想逃出來.
資料
恐龍
_______ 恐龍時代的景象
恐龍在地球上生存了一億五前萬年的時光,在這么長的時間里,地球的環境也發生了許多變動.原本連成一整片的盤古大陸逐漸漂移,分裂成為如今我們熟知的形態.這些陸塊漂移到全球各處後,氣候環境也跟著改變.陸塊漂移,再加上氣候變化,使得地球上的植物種類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不過,由於這些變遷是在非常漫長的時間內逐漸形成,因此生長其中的動物依然能夠適應得很好.在恐龍時代早期,蕨類植物構成的矮灌叢是地球上主要的植被.後來,高大的針葉樹林和低矮的蘇鐵叢林取代了蕨類植物的地位,成為地球上主要的植物景觀.不久後,第一批顯花植物出現了,地球上的植物景觀也因此發生了巨大改變.恐龍當時賴以為生的許多植物和花朵,今天依然存活在地球上.
恐龍
肉食者
肉食性恐龍是以群頭大,後肢有力而前肢很短的大型恐龍.它們都屬於獸腳亞目,常常被稱為食肉龍或食肉蜥蜴.肉食性恐龍靠後肢行走;由於後肢要負荷龐大身軀的重量,因此行動起來可能不怎麼快速.它們的頭很大,雙顎很長,顎骨上整排巨大彎曲的利齒,看起來就像牛排刀邊緣的鋸齒一樣.肉食性恐龍主要以其他恐龍為食,有時也吃動物屍體.它們可能是先用有利爪的後肢捕殺獵物,然後再藉助利牙和前肢利爪的幫助,把獵物的肉撕扯下來吃.虛骨龍也是一種肉食性恐龍,但它們和一般肉食性恐龍完全不同.虛骨龍的體態輕盈,行動敏捷,有一雙便於抓取的長手臂和手掌,以及長又窄的顎骨.它們奔跑的速度很快,以追捕小型哺乳動物和昆蟲為食.此外,虛骨龍也常會在大型肉食性恐龍吃飽後,撿剩下的殘渣碎屑吃.
恐龍
素食者
很多恐龍都是草食性的,其中包括了體型最大的蜥腳亞目恐龍,以及所有的鳥臀目恐龍.事實上,恐龍吃植物要比吃肉麻煩多了,因為植物是由纖維素和木質素構成的,這些堅韌物質必須先被分解處理後,才能被胃消化.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草食性恐龍演化出各種解決方法,例如:蜥蜴亞目恐龍根本不咀嚼,直接把咬下的食物吞進肚裡,讓胃裡的細菌來發酵食物或讓它們故意吃下去的小石子來磨碎食物.鴨嘴龍類的恐龍具有特殊的牙齒,可以先咬碎及研磨食物;角龍亞目的恐龍則用格外強壯的顎骨和利剪般的牙齒撕碎堅韌植物.
恐龍的滅絕
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究竟發生了什麼,使得恐龍和另外一大批生物統統死去,科學家們對此一直爭論不休.有的說是地球在那個時候發生了地質上的造山運動,因為平地上長出許多高山來,沼澤便減少了,氣候也變得不那麼濕潤溫暖了.恐龍的呼吸器官不能適應乾冷乾熱的空氣,而且一到冬天,恐龍的食物也沒有了,所以就走上了絕路.有的說是超新星爆發引起地球氣候發生強烈變化,溫度驟然升高後又降得很低的緣故.還有的說是恐龍吃了大量的有花植物,這些花中有很多毒素,恐龍又食量很大,所以中毒而死.證據是那個時候開始出現了有花植物.還有人別出心裁地說,是因為恐龍這種巨大的動物因吃的太多且不斷放屁,向空中釋放大量的甲烷氣體.由於它們數量太多,生存時間又長,所以破壞了地球的臭氧層造成毀滅性氣候.甚至還有人說是外星人跑到地球來獵取的結果,因為它們覺得恐龍肉特別好吃.證據是他們在北極發現的恐龍骨胳化石有像被激光切割的痕跡.總之,真可謂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但是,普遍被大家認可的是隕石撞擊說.
__ 1980年,美國科學家在6500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了高濃度的銥,其含量超過正常含量幾十甚至數百倍.這樣濃度的銥在隕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學家們就把它與恐龍滅絕聯系起來了.根據銥的含量還推算出撞擊物體是相當於直徑10公里的一顆小行星.這么大的隕石撞擊地球,絕對是一次無與倫比的打擊,以地震的強度來計算,大約是里氏10級,而撞擊產生的隕石坑直徑將超過100公里.科學工作者用了10年的時間,終於有了初步結果,他們在中美洲猶加敦半島的地層中找到了這個大坑.據推算,這個坑的直徑在180公里到300公里之間.現在,科學工作者們還在對這個大坑做進一步的研究.
___ 科學家們開始為我們描繪6500萬年前那壯烈的一幕.有一天,恐龍們還在地球樂園中無憂無慮地盡情吃喝,突然天空中出現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顆直徑10公里相當於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從天而降.那是一顆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頭撞進大海,在海底撞出一個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氣化,蒸氣向高空噴射達數萬米,隨即掀起的海嘯高達5公里,並以極快的速度擴散,沖天大水橫掃著陸地上的一切,洶涌的巨浪席捲地球表面後會合於撞擊點的背面一端,在那裡巨大的海水力量引發了德干高原強烈的火山噴發,同時使地球板塊的運動方向發生了改變.那是一場多麼可怕的災難啊.隕石撞擊地球產生了鋪天蓋地灰塵,極地雪融化,植物毀滅了,火山灰也充滿天空.一時間暗無天日,氣溫驟降,大雨滂沱,山洪暴發,泥石流將恐龍捲走並埋葬起來.在以後的數月乃至數年裡,天空依然塵煙翻滾,烏雲密布,地球因終年不見陽光而進入低溫中,蒼茫大地一時間沉寂無聲.生物史上的一個時代就這樣結束了.
恐龍
奇形怪狀的頭
有些恐龍具備非常奇特的頭形,例如頭上長出怪異凸出物或骨質突起—它們可能呈現小塊,腫塊,新月,棘刺或頭盔狀.這些古怪頭形和現生爬行動物,鳥類或哺乳動物身上的特殊構造或鮮艷彩斑一樣,具有吸引目光的作用.它們醒目的造型,可能是用以吸引異性,嚇退敵人或表達自己心情好壞.此外,頭部的骨質突起也是防衛或攻擊武器,可以當作天然安全帽或堅硬的沖撞工具.眾多奇形怪狀的頭顱中,最別具一格的要數鴨嘴龍類的頭.鴨嘴龍是因為擁有寬扁無牙,鴨嘴般的喙部而得名的.
恐龍時代結束
白堊紀即將結束時,恐龍變得越來越少,最後終於全部消失.就在同時,地球的景觀也發生了變化.盤古大陸因為海底的擴展分成了好幾塊.海平面升高了,使得原先許多恐龍生存的低窪地區變成汪洋一片.許多種類的海生動物也滅絕了.此外,原本全年溫暖的氣候,現在開始變得比較有變化,或比較有季節性.植物的種類也發生了改變,顯花植物變得越來越重要.恐龍的滅絕正好讓地球上另一群生物—哺乳動物趁機崛起.
雙冠龍:
___ 長6米頭頂上有兩道突起嵴,吃腐肉.前肢短小,善於奔跑.侏羅紀早期的食肉恐龍,全長6米,站立時頭部高約2.4 米.頭頂上長著兩片大大的骨冠,故名雙冠龍.鼻嘴前端特別狹窄,柔軟而靈活,可以從矮樹叢中或石頭縫里將那些細小的蜥蜴或其他小型動物銜出來吃掉.與後來的大型食肉恐龍相比,雙冠龍的身體顯得比較"苗條",所以它行動敏捷.口中長滿利齒,也能捕殺一些大個子的食草恐龍.但是,也有些科學家懷疑它的牙齒功能,說它只是一種食腐肉的恐龍.
恐龍的傳說
在很久很久以前,大約距離今天有2億到7千萬年的時候,我們的地球上生活著一個龐大的家族,它們統治著海洋,陸地和天空,其他一切動物都無法和它們對抗,它們是名符其實的霸主,這就是恐龍.
在那個時候,地球的氣候溫暖濕潤,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森林裡居住著各種各樣的動物,所以,不論是吃植物還是吃動物的恐龍,都有享受不盡的美食.因為有了這么好的環境,恐龍們一般都長得巨大無比.據推測,最大的恐龍有30米長,體重達40到50噸,就是用現在最大的公共汽車也拉不動它們呢.當然,也有小一些的恐龍,像細齶龍全長才60厘米,重3公斤,跟我們見到的雞差不多.
可是,這樣一個龐大的家族,卻突然很快地從地球上消失了.消失的時間是在科學家們稱為"白堊紀"的結束期.恐龍為什麼會一下子就消失得如此干凈,這是一個科學之謎,很多年以來人們紛紛猜測,但一直沒有一個肯定的答案.所幸的是有些死去的恐龍並沒有完全消失,它們的骨胳變成了化石被大自然保留了下來,使我們今天知道過去有這樣一些動物存在,並且根據這些骨胳推測描繪出了它們的樣子.如果你對恐龍感興趣,也不妨試試,看能不能解開這個千古之謎.
對恐龍的研究是很有意義的,它不僅能幫我們認識地球生物進化的過程,還可以使我們了解地球氣候的變遷,地質活動的狀況,我們人類自己與環境的關系等等,甚至還涉及宇宙天體的方方面面呢,怎麼樣,很有意思吧 下面就請你跟著我們一起往下看吧.不過因為有很多好看的圖片,所以速度可能要慢一些,你不要著急喲.
恐龍
____恐龍之最
__ 當你走過商店櫥窗,你會不會因為特大號的樂瓶或嬌小的卡通布偶娃娃而感到新奇或好奇不已 那你想不想知道最小的恐龍是什麽龍 又最長.最大呢
一.最小型的恐龍
___ 現今所知的恐龍類型中,最小要算是細顎龍類,不過雞大小的恐龍.有些種類體長僅約一米四十公分;有些則僅僅七十公分!雖然它比雞體型稍大,但包括長尾巴在內有些恐龍或許比細顎龍還小,但那僅是從零星的化石中所得,如躍足龍,像貓一樣大小,有銳爪的肉食興性動物.較細顎龍與躍足龍要小的,是一些恐龍的幼體:鸚鵡嘴龍的幼體僅僅二十五公分體長,而最近剛孵出原蜥腳類僅僅二十公分長,不比知更鳥大多少.在阿根廷,1979年發掘出一種稱為鼠龍的原蜥腳類,大約比老鼠大一些而已!有一個古生物學家猜想成體可達六公尺長.但是在真正鼠龍的成體發掘到之前,那都僅僅是臆測而已!_
二.最醜陋的恐龍
__ 我認為腫頭龍,是那些很醜的恐龍中最難看的.腫頭龍屬於那一類凸出頂部的恐龍,它的頭骨覆以圓弧形的骨板大約有二十三公分厚,圍繞著這個凸起,在很平滑的小丘周圍飾以成行成列的小瘤和小棘,很像腫瘤一般,它的前緣看起來像是被某種不堪言語的骨頭疾病所折磨,它的鼻子,也是怖滿瘤狀凸起,棘狀刺.這些圍繞的瘤刺和棘狀刺物使得腦袋的凸出部份看來像是剃頭過了.和腫頭龍相比較,次丑的傢伙可能是厚鼻龍了.它也是角龍類,在鼻子上方具有短而凸起的飾物,看起來像是鋸 剩下來的樹干留在頭骨上._
三.最長的恐龍
___ 重型龍,與梁龍兩種大約都達二十七公尺長度.然而可能,暫時昵稱為超 龍與巨龍的兩類,若全部骨架發掘出來會更長.這兩類初步推測分別長度為:超十到三十五公尺.
四.最重的恐龍
___ 腕龍與南極龍 兩者估算都在六十三到七十二公噸之間(70-80噸)但是南極龍可能比較瘦一 些,但沒有人確切知道.
五.最寬的恐龍_
甲龍.在恐龍世界中的爬行的坦克車,甲龍大約五公尺寬,雖然它的體長不超過十公尺 ._
六.最早出現的恐龍_
現在所知最早的恐龍為兩足行走肉食類,命名為南十字龍.它出現於三疊紀中期,體長約 一尺公五
『玖』 關於恐龍的資料,最好是有數據的
近日,美國華盛頓大學一位研究生在匯集和查閱了大量的恐龍化石資料後宣稱,全世界恐龍化石的種類能夠達到500種,甚至更多。而在此之前人們普遍認為恐龍化石的種類應該在250種左右。
Julia Heathcote的研究是以她的導師華盛頓大學地球和行星科學專家Josh Smith的科研成果為基礎。Josh Smith曾對多達250種恐龍進行過分析和研究。Heathcote發現業已生
成和存在的有關恐龍化石的資料和檔案大約有1/2-2/3是完整和准確的,有較高的可信度。她對已出版的兩部關於恐龍化石的完整的著作進行了細致的比較和分析,其中包括比較恐龍的家族譜系以及不同屬和種的恐龍一致性的比較分析,著重比較了恐龍的家族譜系和有記錄的恐龍化石數據資料。她通過比較發現,有些恐龍化石是完全一樣的,而很大一部分則缺少共同點和一致性。
「我所見過和研究的恐龍化石保存的都相當好,這令我很驚訝,」Heathcote說,「大體上,這些恐龍在種(屬)上不是很一致,但它們大多數都屬於同一家族譜系。」
她的研究結果對古生物學家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她分析得到的有關數據為恐龍進化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線索和依據。Heathcote認為,人們應該更充分地利用恐龍化石資料,不能單純地分析它們種類和生成的年代。更應該分析它們種(屬)之間的聯系以及它們在整個恐龍家族譜系之間的關系,更應該著眼於恐龍的進化歷史。
Heathcote說,目前所知道的恐龍的種類有250多種,但是她的研究結果使她確信至少有500種恐龍化石有待於人們去發現和發掘。她希望人們每發現一種恐龍(化石)都應該與其他種類進行一下比較,並把它放到整個恐龍家族譜系中去考察,找出新的線索和數據,以利於新的恐龍種類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