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勘察成果

勘察成果

發布時間:2021-11-21 14:37:43

⑴ 化探勘查成果

(一)土壤化探結果

對礦區局部地段進行地表1∶5000土壤化探,線距100m,點距40m,化探面積約1km2,共圈出10個金異常,其中Au1、Au2號異常分別與金礦體及礦體南西側的硅化帶相對應,Au3、Au4、Au5、Au6、Au7 共5個異常分別與黑雲斜長花崗岩中的輝長閃長岩或閃長岩的出露空間吻合,這種岩脈附近常伴有石英細脈沿張裂隙充填,Au8異常與礦體北東側零星出露的石英脈帶有關,並有稍許位移,Au9和Au10異常位於覆蓋區(圖2-24)。

總之,通過1∶1萬地質草測及土壤化探,區內土壤化探Au異常規律性明顯,與區內地質體、石英脈體等重合性好,具有明顯的指導找礦意義。

圖2-23 吉拉拜金礦脈地質草圖

(二)地電化學測量結果

為了解決吉拉拜金礦深部的找礦問題,由桂林工學院在吉拉拜金礦區約0.6km2范圍內按120×20m測網布置8條剖面開展了面積性地電化學詳查找礦研究工作,結果在測區發現了具有找礦前景的地電提取Au異常4個,土壤離子電導率異常4個。

圖2-24 新疆布爾津縣吉拉拜金礦區土壤化探異常平面圖

1.地電提取金異常分布及特徵

地電化學測量結果對230個數據統計算出該測區地電提取Au元素的背景含量為10×10-9,由此按>20×10-9為外帶,(20~40)×10-9為中帶,大於40×10-9為內帶的三級濃度分帶標准,在區內圈出了4個地電提取Au異常,Au異常編號從測區東往西依次為D1、D2、D3、D4(圖2-25)。

(1)D1號Au異常:異常位於測區最東部。出現在J1、J2、J4、J6、J8線的1~5號測點范圍內,呈長條帶狀NW-SE向展布,長500多米,平均寬約20m,異常強度為38×10-9~113×10-9,異常高出背景3~11倍,異常濃度分帶明顯,異常最高值113×10-9出現在J2線的1號測點位置,在異常通過的J4線1號測點和J8線5號測點處地表發現有石英脈露頭出現。

圖2-25 新疆布爾津縣吉拉拜地區地電提取金異常平面圖

(2)D2號Au異常:異常位於測區基線以東,呈樹枝狀NW-SE向展布長達900餘米,貫穿整個測區,異常最寬處達15餘米,強度為20×10-9~2556×10-9,濃度分帶明顯,異常最佳濃集中心分布在J2、J4、J6、J8線的5~14號測點處,最高異常值位於J2線的11號測點,達2556×10-9,即2.5g/t,而且在該濃集中心地段,連續出現60×10-9以上的高值異常點7個,其中180×10-9~242×10-9的異常點3個,最佳異常濃集中心長350m,平均寬50m,在異常濃集中心通過的J2、J4、J6線的7號測點,在地表均見到有一定規模的石英脈分布。

(3)D3號Au異常:異常位於測區基線以西,呈香腸狀NW-SE向展布長達900餘米,貫穿整個測區,異常平均寬約100m,強度(20~1053)×10-9,高出背景2~100倍,三級濃度分帶明顯,異常最高值1053×10-9,出現在J2線的16號測點位置,次高值211×10-9出現在J1的17號測點位置,此兩異常高值點分布的地段,正是位於正在開採的2號金礦脈位置,很顯然該地段出現的Au異常應該是由2號礦脈或者是已開采完後的2號礦脈剩餘的礦體引起。該異常的內濃度帶發育較完整,一直向NW-SE向延伸,而且在J3線19號測點,J4線20號測點,J5線19號測點,J6線19號測點等異常濃集地段地表也見到很好的石英脈出露。

(4)D4號Au異常:異常位於測區SW角,呈長條帶狀,NW-SE向展布,異常分布規模較小,異常內濃度帶發育不完整,最高異常值160×10-9,單點出現在J線的27號測點,平均異常強度僅50×10-9

2.土壤離子電導率異常特徵及分布

吉拉拜地區測出的土壤離子電導率異常分布范圍較寬,按照5~10μs/cm,10~15μs/cm,大於15μs/cm 的3級異常分級標准,在測區劃分出了4個異常,編號從測區由東往西依次為T1、T2、T3、T4號異常(圖2-26)。

圖2-26 新疆布爾津縣吉拉拜地區土壤離子電導率異常平面圖

(1)T1號異常:異常位於測區東部呈一鰱魚狀,NW-SE向分布,異常規模不大,濃度分帶不完整,僅在J3線的2號測點出現20μs/cm高值異常點,平均異常強度為6μs/cm。

(2)T2號異常:異常位於測區基線以東,呈蛇狀,NW-SE分布,長達800餘米,貫穿整個測區,異常平均寬約100m,異常強度為5.2~48μs/cm,濃度分帶明顯,異常濃集中心分布在J1、J2、J4、J6線的8~13號測點,最高異常值48μs/cm,出現在J2線的11號測點,與地電提取出現的最高Au異常11號測點相吻合,整個異常帶的分布與電提取D2號Au異常相吻合,異常內濃度帶長500m,寬25餘米,在濃度帶內連續出現幾個30μs/cm的高值異常點,在這些高值異常點出現的地段,地表均見到石英脈分布。

(3)T3號異常:異常位於測區基線以西,呈香腸狀,NW-SE向分布,長達900餘米,貫穿整個測區,異常平均寬度為100m,異常強度為5.2~104μs/cm,濃度分帶明顯,最高異常為104μs/cm,出現在J2線的16號測點,異常分布形態、出現部位都與地電提取D3號Au異常極為相似,吻合完好,在極高值異常出現的地段,同樣在地表見到石英脈露頭分布。

(4)T4號異常:異常位於測區西部,呈長條帶狀,NW-SE向分布,異常強度不大,出現的高值異常點很少,僅在J2線的23號測點測出24μs/cm高值點一個,異常濃度分帶也不完整,平均異常強度為6.5μs/cm,但異常分布還是具有一定規模,外濃度帶長達900餘米,平均寬50餘米,基本與D4號地電提取Au異常相吻合。

3.地電化學異常的評價及找礦預測

經過對吉拉拜地區地電提取Au異常、土壤離子電導率異常特徵的綜合分析研究,按照異常的規模大小、強弱變化、吻合程度、異常分布的地質部位及其他一些地質因素,將區內的D2、D3號地電提取Au異常和T2、T3號土壤離子電導率異常劃歸為Ⅰ類靶區,在該靶區內,兩組地電化學異常分布范圍大,其規模長度均超過900m,平均寬度也達100m以上,異常的三級濃度分帶清楚,異常軸線均呈NW-SE向展布,與區內主構造線的走向相一致,兩組異常形態很相似,呈雁行排列分布,異常都集中分布在同一地質位置,吻合性非常好,而且在該靶區內集中分布了多個高異常值,在J2線6~14號測點和15~18號測點,J4線的6~12號測點和19~22號點連續分布(60~200)×10-9以上的地電提取Au異常和連續分布18~40μs/cm土壤離子電導率異常。特別是在J2線的11號測點處,地電提取Au異常高達2550×10-9,土壤離子電導率異常值也高達48μs/cm。並且在這些高值異常區范圍內,即基本都在每條線7~11號測點和19~21號測點處的同一地質部位,都見到石英脈露頭(圖2-27)。

圖2-27 吉拉拜金礦Ⅰ、Ⅱ號礦體縱投影圖(a)和吉拉拜金礦Ⅱ線剖面圖(b)

通過對Ⅰ類地電化學異常靶區的綜合分析,推測區內測出的兩組地電化學異常均是由兩組含Au的石英脈所引起,根據地電化學異常最佳濃度集中分布的位置來看,含礦主體部位應在J2、J4、J6線的6~13號測點范圍內,並且在J2線11號測點測出的Au含量已達2.5g/t,推測在J2、J4、J6線的6~13號測點范圍內,是最有希望找到具有一定規模的含Au石英脈礦體,值得引起高度重視。

⑵ 勘查示範成果總結

雲南紅層地下水勘查示範採用多種勘查方法組合,對典型示範區進行勘查研究,共完成1∶5萬遙感解譯1900km2,1∶10萬遙感解譯4482km2,1∶5萬水文地質調查2042km2,1∶1萬專門水文地質調查61km2;採用音頻大地電場法、EH-4電導率成像系統、高密度電法完成物探剖面測量1853m、物探點344個;布置實施探采結合井270口,完成鑽探總進尺9932.80m,抽水試驗181 層/次,採集、測試水樣82件;建立地下水動態觀測點18個。取得的成果主要有:

(1)更新了紅層地下水資源的價值觀。

按照一般水文地質調查評價的標准,紅層含水層往往富水性很弱,通常認為這些含水岩組中的地下水不具有開采利用價值。而這些含水岩組分布區往往又是嚴重缺水的地區,長期的忽視使這些地區的地下水資源未得到及時有效的開發利用。通過紅層地下水勘查示範,使紅層地下水資源的價值得到了重新認識。根據農村生活需水量小和紅層含水層富水性普遍弱但分布廣泛的特點,採用經濟適用的鑽探工程、抽水設備和供水方式,以解決紅層缺水地區農村生活用水為主要目標,兼顧發展庭院經濟用水需求,紅層地下水的開發利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於廣大紅層區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深化了對紅層地下水富集規律的認識。

示範區岩性組合復雜,往往出現不同類型的含水層在空間展布上相互疊置、交錯分布的情況。但在總體上,地下水的富集仍主要受水文地質因素所制約,即岩性是地下水賦存、富集的基礎,構造是地下水賦存、富集的控制因素,地貌是地下水形成和運動的必要條件。構造和地形上的雙重盆地是最有利的富水塊段形成區;厚度大、分布連續的砂岩是紅層區主要的層間裂隙含水層,可形成規模較大的富水塊段;可溶蝕成分含量高,易形成溶孔、溶隙的鈣質泥岩、鈣質粉砂岩和泥灰岩、泥質白雲岩等地層,有利於地下水的富集,是紅層重要的含水岩組;緩傾角地層區,在同等深度內鑽孔揭露的含水層數較多,鑽井涌水量較大,成為解決人畜飲水困難的有利地段;丘陵、谷地區的低矮嶺脊不具地下分水嶺功能,地下水可從較高谷地順岩層補給鄰近的低谷,使丘陵區成為紅層地下水的富集區;紅層區褶皺發育,背斜軸部張裂隙發育、地下水易在背斜轉折端富集,特別是背斜谷地區往往可獲得較大鑽井涌水量。

(3)基本掌握了紅層地下水的開采潛力及開發技術條件。

1)盆地、丘陵寬谷區往往是地下水的富集地帶,也是村落密集、缺水問題嚴重的區域,兩者具有較好的對應性,可利用盆地、丘陵寬谷區相對較為富水、地下鹹淡水界面埋藏深、垂向上可開發利用的空間較大的有利條件,通過適宜的勘查開發方式解決農村缺水困難。

2)雲南紅層區泥質岩分布廣泛,往往也是缺水村莊分布集中的地區,但泥質岩中砂岩夾層分布普遍,裂隙發育,賦存一定量的地下水,與缺水村莊具有較好的對應性,因而泥質岩中的砂岩層間裂隙水對於解決農村飲用水困難具有較大的開發利用潛力。

3)雲南紅層風化層分布零散,厚度變化大,風化裂隙多被泥鈣質充填,賦存的風化裂隙水有限,單井出水量普遍較小,且枯、雨季水位變幅大,枯季多出現吊泵現象,故僅僅依靠淺井開采風化裂隙水解決農戶用水效果較差。

4)目前探采井比較密集的區域,最大開采水量約為補給資源量的40%,且小於允許開采量;探采井稀疏的區域,可將井孔涌水量作為允許開采量,能滿足農村供水的資源需要,探采井和觀測井水位動態穩定。開采紅層地下水解決農村生活用水困難在資源上是有保證的。

5)淺丘平壩、河谷低階地、谷地底部的淺埋藏鬆散層孔隙水、風化裂隙水適宜採用淺井開采;緩丘平壩、河谷階地、丘陵台地埋深40~60m的層間裂隙水、溶蝕裂隙孔隙水適宜採用中深井開采;低山丘陵區埋深60~90m的層間裂隙水、溶蝕裂隙孔隙水適宜採用深井開采。

(4)初步評價了紅層地下水的防污性能。

勘查示範區多為河谷、盆地和丘陵區,地表沖洪積粘土和殘坡積層分布較廣,基岩中泥質岩較多,紅層地下水的天然防污性能總體較好。其中,覆蓋和埋藏型層間裂隙水和溶蝕裂隙孔隙水的天然防污性能較好,裸露型風化裂隙水的天然防污性能較差。

(5)加深了對鹹水分布特徵的認識。

根據岩石化學成分、岩性組合和地下水水質的差異,通過剖面對比和實測,在地層含鹽層較多的大姚示範區進一步細劃出含鹽岩性段,縮小了鹹水分布的范圍,再通過探采井驗證,基本掌握了鹹水分布規律,在含鹽地層中尋找淡水取得初步成效。在大姚縣夏家壩團山含鹽地層區實施探采井24口,成井23口,其中可飲用水井9口,占成井數的39.1%。獲得總涌水量1074.6m3/d,其中可飲用水量483.5m3/d,占總涌水量的45.0%。

(6)形成了有效的紅層地下水勘查方法體系。

通過示範實踐證明,所採用的勘查方法簡易適用,取得的成果精度能夠滿足紅層地下水資源評價、掌握開發技術條件和防污性能,布置開采井、設計和施工的要求。以勘查示範成果為依據,布置實施的開發示範井成井率達97.4%,單井出水量5.0~243.4m3/d,獲得總水量7536.9m3/d,解決了示範區13201人的飲用水困難。

(7)總結了紅層地下水勘查的工作要點。

1)雲南紅層區水文地質條件復雜,地下水分布不均,缺水村莊往往處在地表缺水、地下水貧乏的地區,且為農戶提供生活用水的供水井不能離村莊太遠,可供找水布井的范圍有限。因此,紅層地下水勘查首先應明確目標,由面到點,在調查區域水文地質條件的基礎上,重點是查明構造的形態、含水層的空間展布、厚度、邊界條件、有利於補給匯流的地貌特徵等,圈定富水塊段,研究富水塊段地下水的富集特點和規律,緊密結合需水量大小確定適宜的開采目的層和井位。

2)鑽探是供水水文地質勘查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耗資最大的勘查手段,應充分發揮物探快速、經濟的優點,在地質和物探成果基礎上合理布孔,以減少鑽探工作量,經濟合理地完成勘查工作;鑽孔深度以揭露含水層、滿足開采量要求為原則,避免因限制孔深而導致達不到目的的情況發生。

3)地下水動態與均衡研究工作是一項追索歷史和預測未來的工作,觀測效果的好壞對地下水資源評價的影響較大。對農村分散供水勘查來說,地下水動態觀測一是要合理布點,除利用開采孔外,在重要區段還應設適量的專門監測孔,並盡可能採用自動監測裝置進行監測;二是要責任到人,並定期督促檢查,才能取得預期效果。

雲南紅層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勘查示範,為紅層地下水勘查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方法和經驗,勘查總體方案布置合理、成效顯著,可在紅層地下水勘查與開發中推廣。鑒於紅層水文地質條件的差異性和勘查示範點的局限性,在推廣利用時尚應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加以調整和完善。

⑶ 工程地質勘察的勘察的成果有哪些

序言 第一章勘察區概況
第二章勘察區地質環境問題
第三章勘察區地質評價

第四章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方案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⑷ 勘察資料與勘察成果是否有區別

當然有區別了,成果是勘察以後的結果。勘察資料是在勘察過程中記錄的數據材料

⑸ 建築工程勘察需要提交什麼成果

地勘報告、平面布置圖、柱狀剖面圖、剖面圖、地耐力等。

⑹ 主要礦種勘查成果

(1)煤礦

新發現礦產地 79 處(圖 20)。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 396 處(圖 21)。

圖 20 2011 年度全國煤礦新發現礦產地規模分布圖(單位:處)

圖 21 2011 年度全國煤礦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勘查程度分布圖

內蒙古呼和諾爾煤田煤炭資源詳查,新增資源量 264.35 億噸;達拉特旗烏蘭格爾烏蘭溝預查,新增資源量 72.95 億噸。新疆准東煤田奇台縣黃草湖勘查區詳查,新增資源量 132.58 億噸。

(2)鐵礦

新發現礦產地 55 處(圖 22),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 222 處(圖 23)。

圖 22 2011 年度全國鐵礦新發現礦產地規模分布圖(單位:處)

圖 23 2011 年度全國鐵礦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勘查程度分布圖

四川西昌市太和釩鈦磁鐵礦區延伸詳查,新增鐵礦石資源量 7.84億噸;遼寧本溪大台溝鐵礦區外圍(花紅溝區)勘查,新增鐵礦石資源量 5.00 億噸;山東蒼山縣古林—蘭陵鐵礦詳查,新增鐵礦石資源量5.00 億噸。

(3)錳礦

新發現礦產地 5 處(中型 3 處,小型 2 處),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 36 處(圖 24)。

圖 24 2011 年度全國錳礦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勘查程度分布圖

廣西德保縣扶晚礦區外圍錳礦詳查,新增錳礦石資源量 8609 萬噸;天等縣東平錳礦區馱仁東、馱仁西、淥利、洞蒙四礦段深部碳酸錳礦生產勘探,新增錳礦石資源量 3000 萬噸。貴州松桃苗族自治縣道坨鉬鎳多金屬礦詳查,新增錳礦石資源量 2700 萬噸;楊家灣錳礦詳查(補充勘探),新增錳礦石資源量 2611.80 萬噸。

(4)銅礦

新發現礦產地 16 處(中型 2 處、小型 14 處),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 147 處(圖 25)。

圖 25 2011 年度全國銅礦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勘查程度分布圖

西藏尼木縣崗講—夏慶銅鉬礦調查評價,新增銅資源量 21.21 萬噸;貢嘎縣色巴銅多金屬礦普查,新增銅資源量 20.00 萬噸。安徽廬江縣鼓架山—勝崗地區銅(金)礦普查,新增銅資源量 20.26 萬噸。福建上杭縣紫金山外圍金銅多金屬礦普查,新增銅資源量 19.28 萬噸。

(5)鉛鋅礦

新發現礦產地 22 處(圖 26),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 257 處(圖 27)。

圖 26 2011 年度全國鉛鋅礦新發現礦產地規模分布圖(單位:處)

圖 27 2011 年度全國鉛鋅礦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勘查程度分布圖

福建永定縣大排錳礦深部鉛鋅礦詳查,新增鉛資源量 100.74 萬噸;廣西武宣縣盤龍礦區(–150 米~ –850 米標高)鉛鋅礦詳查,新增鋅資源量 96.39 萬噸;廣東新興縣西震屋背嶺鉛鋅礦補充詳查,新增鉛資源量 52.95 萬噸。

(6)鋁土礦

新發現礦產地 7 處(大型 3 處、中型 4 處),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 33 處(圖 28)。

圖 28 2011 年度全國鋁土礦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勘查程度分布圖

貴州凱里—黃平地區鋁土礦整裝勘查,新增鋁土礦資源量 7004.07萬噸。雲南丘北縣大鐵鋁土礦詳查,新增鋁土礦資源量 5000.00 萬噸;西疇縣木者—鐵廠地區鋁土礦整裝勘查,新增鋁土礦資源量 3667.26 萬噸。廣西龍州縣水口—金龍鋁土礦 ( 金龍礦段 ) 詳查,新增鋁土礦資源量 3331.00 萬噸。

(7)鎢礦

新發現礦產地 8 處(大型 3 處、中型 5 處),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 12 處(普查 8 處、詳查 4 處)。

江西武寧縣大湖塘地區鎢礦勘查,新增鎢(WO3)資源量 93.75萬噸。雲南滇東南薄竹山鎢鉛鋅銀多金屬礦整裝勘查,新增鎢(WO3)資源量 5.02 萬噸。安徽寧國市竹溪嶺鎢多金屬礦普查,新增鎢(WO3)資源量 5.00 萬噸。

(8)錫礦

新發現礦產地 1 處(大型),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 7 處(圖29)。

圖 29 2011 年度全國錫礦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勘查程度分布圖

廣西毛南族自治縣東興鄉九逢錫礦詳查,新增錫資源量 6.22 萬噸;雲南省金平縣田房錫礦勘查,新增錫資源量 0.61 萬噸。

(9)鉬礦

新發現礦產地 22 處(圖 30),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 58 處(圖 30)。

圖 30 2011 年度全國鉬礦新發現礦產地規模分布圖(單位:處)

圖 31 2011 年度全國鉬礦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勘查程度分布圖

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車戶溝礦區露天采區銅鉬礦勘探,新增鉬資源量 36.29 萬噸;吉林舒蘭市福安堡鉬礦詳查,新增鉬資源量 21.45 萬噸;河南汝陽縣竹園溝鉬礦勘探,新增鉬資源量 9.50 萬噸。

(10)銻礦

新發現礦產地 5 處(中型 2 處、小型 3 處),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 15 處(圖 32)。

圖 32 2011 年度全國銻礦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勘查程度分布圖

雲南瀾滄縣包麥地—看馬山鐵多金屬礦地質普查,新增銻資源量7.47 萬噸。湖南新邵縣龍山銻金礦接替資源勘查,新增銻資源量 5.89萬噸;冷水江市稻草灣銻礦普查,新增銻資源量 4.20 萬噸。

(11)鎳礦

新發現礦產地 2 處(中型 1 處、小型 1 處),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 5 處(普查 2 處、詳查 3 處)。

甘肅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黑山銅鎳礦詳查,新增鎳資源量 9.62 萬噸;吉林四平市山門鎳礦詳查,新增鎳資源量 0.42 萬噸。

(12)金礦

新發現礦產地 36 處(圖 33),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 261 處(圖 34)。

圖 33 2011 年度全國金礦新發現礦產地規模分布圖(單位:處)

圖 34 2011 年度全國金礦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勘查程度分布圖

山東萊州市西嶺村礦區金礦詳查,新增金資源量 50.00 噸。雲南鶴慶縣北衙金礦詳查,新增金資源量 46.35 噸。新疆烏恰縣薩瓦亞爾頓金礦普查,新增金資源量 25.00 噸。

(13)銀礦

新發現礦產地 7 處(中型 2 處、小型 5 處),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 50 處(圖 35)。

圖 35 2011 年度全國銀礦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勘查程度分布圖

山西靈丘縣支家地鉛鋅銀礦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勘查,新增銀資源量 2253.73 噸。四川巴塘縣砂西銀礦詳查—勘探,新增銀資源量862.68 噸。浙江諸暨市東和鄉寺前礦區多金屬礦普查,新增銀資源量499.94 噸。

(14)鋯英石砂礦

無新發現礦產地,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 3 處(普查 1 處、詳查 2 處)。

海南省儋州市海頭—龍山勘查區鋯鈦及石英砂礦勘查,新增鋯英石資源量 17.66 萬噸。

(15)磷礦

新發現礦產地 9 處(圖 36),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 42處(圖 37)。

圖 36 2011 年度全國磷礦新發現礦產地規模分布圖(單位:處)

圖 37 2011 年度全國磷礦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勘查程度分布圖

貴州甕安縣玉華鄉老虎洞磷礦詳查,新增磷礦石資源量 32966.00萬噸;織金縣茅坪鉛鋅多金屬礦普查,新增磷礦石資源量23600.00萬噸。河北宜昌磷礦浴華坪礦段補充詳查,新增磷礦石資源量 14203.70 萬噸。

(16)石墨

新發現礦產地 4 處(中型 2 處、小型 2 處),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 5 處(普查 4 處、詳查 1 處)。

山西大同市新榮區白山村石墨礦普查,新增石墨礦物量 137.39萬噸;湖北宜昌市夷陵區金昌石墨礦接替資源勘查,新增石墨礦物量108.04 萬噸;山西婁煩縣寬坪—婁兒上石墨礦普查,新增石墨礦物量87.51 萬噸;吉林集安市雙興六隊晶質石墨礦詳查,新增石墨礦物量64.39 萬噸。

(17)鉀鹽

新發現礦產地 2 處(中型 1 處、小型 1 處),完成階段性勘查的礦產地 2 處(詳查 2 處)。

新疆若羌縣新慶鉀鹽礦詳查,新增液態鉀鹽(KCl)資源 760.71萬噸。

⑺ 岩土工程勘察成果報告包括哪些內容

你是外行嗎?如果是的話,我就跟你說一下主要的詳細勘察報告成果吧,包括詳細勘察報告書和對應的圖表,就好比勘探點一覽表,圖例,勘探點平面位置圖,岩土層綜合描述,工程地質剖面圖,綜合固結曲線圖,分層土工試驗成果報告表,原位測試統計表,鑽孔柱狀圖示例,對吧。詳細勘察報告書里說的情況更是要結合當地的初步勘察成果來做補充或者刪減,一般常見的內容有取得附有坐標及地形的建築物總平面布置圖,各建築物的地面整平標高,建築物的性質和規模,可能採取的基礎形式與尺寸及其預計埋置的深度,建築物的單位荷載或總荷載、結構特點和地基基礎的特殊要求。查明不明地質現象的成因、類型、性質、分布范圍、發展趨勢及危害程度,並提出計算參數及整防治措施。查明建築物范圍內的地層結構,各岩土層的類型、成因、分布、深度、工程特性和坡度並對地基的穩定性、均勻性和承載力進行計算和評價。對需進行沉降計算的建築物,提供地基變形計算參數並對建築物的沉降、沉降差或整體傾斜進行估算和預測。在抗震設防烈度等於或大於7 度的場地,對飽和沙土或飽和粉土,應判定其地震液化勢。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條件,必要時還應查明地層的滲透性、水位變化幅度及規律。判定環境水和土對建築材料的腐蝕性。判定地基土及地下水在建築物施工和使用期間可能產生的變化和影響並提出防治建議。提供為深基坑開挖的邊坡穩定性計算和支護方案選擇所需的參數,對基坑開挖、降水等對鄰近建築物的影響作出論證和評價。為選擇樁的類型與長度、確定單樁承載力、計算群樁的沉降以及選定施工方法提供岩土工程參數。
我回答的這么仔細,請採納吧,大佬

⑻ 勘探成果

設計孔見礦,使原先只到A7線礦體有效延伸至A10線,向西南方向推進近150 m,為開發A7到A10線之間的礦體提供依據,礦石資源量擴大了近一倍,解決了危機礦山燃眉之急。此成果獲安徽省地礦局找礦科技進步二等獎。

⑼  勘探現狀與勘探成果分析

一、勘探現狀

截至1999年底,四川盆地經歷了油氣勘探46年的歷程,累計完成二維地震200980.392km,三維地震3125.819km2,累計完成井3769口(其中探井2940口),獲工業氣井1489口(其中探井1059口),工業油井509口(其中探井319口)。發現地面構造259個和潛伏構造428個;已鑽探地面構造153個和潛伏構造224個,圈閉鑽探率54.88%;鑽探獲油氣的地面構造98個和潛伏構造167個,圈閉鑽探成功率70.29%;獲氣田97個和油田13個,發現含氣構造60個和含油構造6個;獲工業油氣層19層。截至1999年底(表10-1),獲剩餘預測儲量2070.37×108m3,剩餘控制儲量1238.19×108m3,累計探明天然氣儲量5787.07×108m3,三級儲量合計9095.63×108m3,天然氣資源發現率12.66%,探明率8%。

表10-1四川盆地勘探成果表

(資料截至1999年底)

四川盆地勘探程度不均,總體達到中等程度。從鑽井密度和圈閉鑽探率兩項主要指標衡量,鑽井密度最大的是川南地區,其次是川西南地區,而川東、川中、川西北三個地區鑽井密度都很低。

四川盆地已發現地面背斜構造圈閉和潛伏構造圈閉鑽探率均比較高。截至1999年底,在已發現地面背斜構造圈閉259個,已鑽探153個,鑽探率為59.34%,其中川南地區和川西南地區分別高達75.47%和80.00%。川東地區相對較低,潛伏構造428個,已鑽224個,鑽探率52%。鑽探率較低的地區是川中和川西北地區,未鑽探的潛伏構造多為埋藏深、圈閉小、圈閉資源量少。而非構造圈閉的勘探還剛開始,並且獲得了一些好的成果。上述情況表明,四川盆地的待勘探領域是廣闊的,但是勘探的難度和風險將會越來越大。

二、勘探成果分析

1.氣田個數多,大中型氣田少;裂縫性氣田儲量小,層狀孔隙型氣田儲量大

截至1999年底,四川盆地共獲氣田97個,獲得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5787.07×108m3。以氣田為單元計,其中氣田探明地質儲量大於300×108m3的大型氣田5個(即卧龍河、五百梯、沙坪場、威遠及磨溪氣田),累計探明地質儲量2149.67×108m3,佔全盆地探明地質儲量的37.15%;探明地質儲量介於(50~300)×108m3的中型氣田22個,其探明地質儲量合計2450.95×108m3,分別佔四川盆地氣田總數和總探明地質儲量的22.68%和42.35%;探明地質儲量小於50×108m3的小型氣田70個,其探明地質儲量合計1186.45×108m3,分別佔四川盆地氣田總數和總探明地質儲量的72.17%和20.50%。從上述已探明氣田儲量分布情況可以看出,四川盆地目前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主要集中在少數大中型氣田中,這為氣田的高效開發創造了很好的先決條件。在已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中,裂縫性氣田47個,累計探明儲量為1440×108m3,只佔總探明儲量的1/4。

上述勘探成果表明,今後一段時間內四川盆地天然氣勘探仍以尋找層狀孔隙型儲層為特徵的大中型氣田為主要勘探方向。

2.天然氣資源大且分布不均,資源探明程度低

四川盆地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震旦繫到侏羅系8個層系(Z、

—O、C、P1、P2、T1—2、T3、J)。根據第二輪油氣資源評價結果,總資源量為83.203×108t(油當量),其中天然氣資源量為71851×108m3,占總資源量的86%,石油資源量為11.351×108t,占總資源量的14%。可見,四川盆地天然氣資源佔主導地位。

油氣資源分布不均,天然氣在上述8個層系中均有分布,但石油只分布在侏羅系。從層繫上看,天然氣資源主要分布在下古生界(包括震旦系)、C以及T3,分別占總資源量的29.8%、18.8%、15.9%。從地區上看,川東地區油氣資源最豐富,佔全盆地總資源量的34%;其次是川中佔24%;再其次川北佔14%。再從不同地區不同層系資源分布看,川東地區石炭系資源佔主導地位,其次是下古生界和三疊系,川南、川西南均以下古生界和三疊系佔主導地位,川中以侏羅系石油和上三疊統天然氣為主;川西主要以上三疊統天然氣為主,川北主要以三疊系和侏羅系為主。

油氣分布格局與盆地的形成、演變分不開,盆地演化的有序性決定了盆地油氣資源分布的有序性。早古生代四川盆地作為上揚子克拉通的組成部分,大面積分布巨厚的烴源岩形成了豐富的油氣資源。就川東地區而言,巨厚的志留系烴源岩為石炭系天然氣成藏提供了資源保障,上三疊統坳陷生烴中心和沉降中心相吻合,主要分布在川西坳陷帶。侏羅系湖盆區主要分布川中,適中的有機質熱演化使得川中石油資源豐富。

值得說明的是油氣資源評價結果受當時的勘探程度、地質認識限制。隨著勘探程度和地質認識的提高,早期油氣資源評價結果可能與勘探成果不匹配,甚至出現矛盾。因此,油氣資源的評價必須以動態的觀點來看待。「八五」以來的勘探實踐,尤其是「九五」以來的勘探證實,四川盆地油氣資源預測與勘探實踐結果相佐,表現在以下幾方面。①資源量巨大,探明程度很低。如下古生界(包括震旦系)資源量巨大,佔全盆地總資源量近1/3,但截至到目前下古生界勘探只發現了威遠氣田以及一些含氣構造,資源探明率很低,小於2%。另外,川西的上三疊統探明率也不到5%。②資源量過低,已發現的圈閉資源量、儲量超過資源量。如川西侏羅系在二輪資源計算石油資源量折算成天然氣資源僅有11.4×108m3,目前已探明三級儲量遠大於資源量。川東的下三疊統飛仙關組預測鮞灘圈閉資源量已近7000×108m3,也遠大於資源量。因此有必要對四川盆地油氣資源量進行重新計算。

目前,四川盆地在六個層系獲得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見表10-2),從新到老分別為侏羅系、三疊系、二疊系、石炭系、奧陶系及震旦系。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主要集中在石炭系、三疊系和二疊系氣藏中,三層探明地質儲量合計達5352.99×108m3,占整個四川盆地探明地質儲量的92.50%,剩餘可采儲量合計為2226.55×108m3,占整個四川盆地探明剩餘可采儲量的99.34%,其中石炭系(全部分布在川東地區)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及剩餘可采儲量分別為2639.60×108m3和1486.68×108m3,分別佔四川盆地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及剩餘可采儲量的45.61%和66.33%。因此,石炭系、三疊系、二疊系氣藏,特別是石炭系氣藏還有很大的開采潛力。

表10-2四川盆地各層系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統計表

(資料截至1999年底)

從地區來看(見表10-3),目前四川盆地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主要分布在川東地區,探明地質儲量達3511.72×108m3,占整個四川盆地探明地質儲量的60.68%,探明可采儲量為2582.86×108m3,占整個四川盆地探明可采儲量的63.67%,其次為川西南、川南地區,而川西北、川中地區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及可采儲量較少,均不到500×108m3

表10-3四川盆地各地區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統計表

3.天然氣勘探實現了兩個大的轉折

(1)1977年發現相國寺石炭系孔隙性氣藏,是四川盆地勘探發生重大轉變時期,首先是以勘探裂縫性氣藏為主,轉變到以勘探孔隙性氣藏為主;在勘探指導思想和決策方面,明確提出以孔隙性儲層為對象,以大中型氣田為目標,大力甩開勘探,爭取較大的新發現;在勘探技術方面,由模擬地震發展到數字地震,形成了高陡復雜構造處理解釋技術、儲層橫向預測技術、側鑽中靶技術等。由於指導思想、決策正確和技術進步,取得了重大的勘探成果,獲得了五百梯、沙坪場、大池乾井、高峰場等一批大中型氣田,實現了四川盆地儲量高速增長,累計獲石炭系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為2639.6×108m3

(2)「九五」期間川東北部三疊系飛仙關組鮞灘勘探的突破以及川西地區侏羅系次生氣藏勘探的突破,實現了川東石炭系的接替以及勘探領域由川東向川北、川西北的轉變,勘探層系由石炭系向二疊系、中生界的轉變。

位於開江-梁平海槽區南側已發現有鐵山南、雙家壩飛仙關組鮞灘氣藏,在海槽北側地區有「九五」期間發現的飛仙關組鮞灘氣藏,即渡口河、羅家寨構造帶和鐵山坡等,這一發現是繼川東石炭系發現之後的又一重大發現。現已發現鐵山、渡口河、鐵山坡等飛仙關組鮞灘氣藏10個,獲探明地質儲量為319.69×108m3、控制儲量為35.19×108m3,預測儲量為365.54×108m3,三級儲量合計為720.42×108m3(不含高橋、羅家寨儲量),在川東地區排名第二,勘探成效十分顯著。在海槽北側地區即渡口河—五寶場地區預測飛仙關組鮞灘圈閉22個,面積達795.81km2,圈閉資源量達6764×108m3。飛仙關組鮞灘為岩性-構造復合圈閉氣藏,儲層主要為溶孔鮞粒雲岩、溶孔雲岩和溶孔鮞粒灰岩。

川西白馬—松華地區地震勘探始於1967年,先後在該區共作6輪地震工作(線距0.7~1.2km)及油氣綜合化探。鑽探始於1995年,於1995年7月在白馬廟潛伏構造鑽探的白馬1井,在侏羅系蓬萊鎮組獲工業氣流,從而揭開了該區淺層侏羅系天然氣勘探的序幕。到2000年3月底為止,以蓬萊鎮組為目的層已鑽探46口,測試獲工業氣井25口,鑽探成功率為54.35%,獲天然氣控制儲量為391.76×108m3。此外,在川西地區的觀音寺、三皇廟、蘇碼頭等構造也發現了侏羅系淺層氣藏。

⑽ 勘測成果及初步解譯

(一)塔中公路沿線剖面

1.總體特徵

圖5-7是沿塔中沙漠公路的EH-4勘測剖面成果。圖5-8是根據圖5-7解譯出的地下水TDS分布略圖。由該圖可以看出,沙漠公路沿線基本沒有較深層淡水或微鹹水,但局部100~200m深度內顯示有微鹹水(TDS為1~3g/L)。

據圖5-7,在垂向上,地層視電阻率值總體上由淺到深逐漸升高,反映了地下水上咸下淡的特點。而水平方向上,20號測點附近出現一個稍向北傾斜的垂向電性界面,界面附近地層視電阻率為3~3.5Ωm,而兩側地層電性有較大不同。界面以南至昆侖山前平原地下水溢出帶,200m以下地層的視電阻率值高於4Ωm;界面以北至現代塔里木河沖積平原區,地層的視電阻率值均小於3Ωm。圖5-8解譯結果表明,垂向電性界面附近,自上而下地下水的TDS均為5g/L左右;界面南側200m深度之下為3~5g/L,200m以淺局部地段小於3g/L;界面北側均大於6g/L,淺部最大可達20g/L以上。這清楚地表明,界面兩側分屬兩個不同的沉積區及與之對應的水文地質單元,南部是昆侖山北麓沖(湖)積平原區水文地質單元,北部是天山南麓沖(湖)積平原區水文地質單元,界面附近是兩大水文地質單元地下水的交匯帶(圖5-9)。界面南側地表到埋深500m的上寬下窄的禊形體,推測是遠古塔里木河演化中形成的沖積層,說明古塔里木河在此通過了較長的歷史時期,而且水平擺動的幅度逐漸加大(詳見後述)。

20號測點以北古塔里木河沖積平原區100m深度以下,沒有古河道特徵的反映,進一步說明古塔里木河沖積層的深度較小,形成的淡水帶深度非常有限,下部為北部沖湖積平原區的湖積層。

圖5-7塔中沙漠公路沿線EH-4高頻勘測剖面

圖5-8塔中沙漠公路沿線地下水TDS(g/L)分布略圖

圖5-9沙漠公路沿線EH-4勘測結果沉積特徵解譯

另外,圖5-7中南部昆侖山北麓沖(湖)積平原內,700m以下地層視電阻率值較上部有降低的趨勢,可能已屬第三系,水質變差。

2.塔里木河早期古河道探討

圖5-7中,垂向電性界面北側22號點至52號點之間,100~250m深度內存在兩個上下疊置的透鏡體狀的電性高值帶。最顯著地段位於30號點附近(沙漠公路200km里程碑附近,北緯39°44'),寬度在50km以上,視電阻率值達8Ωm以上,表明地下水的TDS小於2.5g/L,而200km里程碑處的單點反演視電阻率視值大於10Ωm,預示著局部地下水的TDS可能更低(小於2g/L)。

剖面中可以明顯地看出,視電阻率等值線的圈閉特徵表明了古河道的存在;從電性高值帶的規模看,應是大型河流的古河道;從新構造運動特徵分析和近代的地理學研究,可以肯定第四紀以來塔里木河逐漸由南向北遷移,但由於勘探程度的限制,最初的塔里木河究竟在什麼位置、何時向北遷移等都還沒有明確的結論,一般僅籠統地認為在盆地的中部。在沒有更有力的證據之前,根據上述幾點,筆者認為,30號點附近的電性高值帶應是早期的塔里木河古河道,它北距現代塔里木河河道150km以上(圖5-9)。按這一推斷,在塔中沙漠公路沿線地帶250m深度之內,塔克拉瑪干沙漠內部南北兩大沉積區(昆侖山水系影響區和塔里木河水系影響區)的界限起碼應推移到該遠古塔里木河道區,即北緯39°44'以南附近。

另外,50號點附近也存在兩個上下疊置的小型透鏡體狀相對電性高值帶,中心部位的視電阻率大於7Ωm,它們與30號點處的電性高值帶相對應且具有一定的聯系,但深度稍淺,最大視電阻率值也較低,推測是當時塔里木河的分支河道或塔里木河短期擺動造成的。28號點至48號點之間,400m深度左右存在一個不很明顯的相對電性高值帶,視電阻率大於4Ωm,底部呈封閉特徵,上部與30號點處的電性高值帶相接,限於勘探程度,僅推測是第四紀以來塔里木河最早期的古河道,其底界深埋為500m左右,大致是第四系的底界,這就說明塔里木河從第四紀早期就從此通過。

如果上述推斷是正確的,這將是塔里木盆地第四紀研究的重大發現。它對塔里木盆地古地理環境的變遷、水文地質單元的劃分、地下水流系統的演化和沙漠腹地供水等都將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因物探測點點距較大,且採用低頻工作方式,沒有得到100m以上勘探資料,今後有必要做進一步的綜合勘探研究,追索古河道的分布、遷移、埋藏規律和水質變化特徵。

3.南部地下水側向徑流補給沙漠地下水的啟示

在圖5-7和圖5-8中,剖面南端至60號點左右的區段內,自上而下存在多個呈舌狀向沙漠腹地延伸的相對高阻值帶,這預示著地下水的相對淡化帶。

圖5-7中南端83~90號測點,淺部100~200m深度內,視電阻率的最大值可達6Ωm以上,解譯地下水的TDS<3g/L。該相對淡化帶延伸距離較短,距剖面南端約35km,距尼雅河沖洪積扇溢出帶約60km。根據尼雅河溢出帶附近鑽孔揭露的情況,推測是溢出帶相應深度承壓含水層向沙漠腹地的延伸。反映了與圖5-7南端相接的尼雅河溢出帶及下游EH-4高頻勘測剖面的圖5-10,很好地證明了上述推測。

200~700m深度內,相對淡化帶的地層視電阻率為4.5~5.0Ωm,地下水的TDS為3.5~4.0g/L。弱淡化帶向沙漠腹地的延伸距離隨深度增加而增大,距尼雅河溢出帶最遠達150km。這與西北乾旱區沖洪積扇前緣承壓含水層普遍具有的分布埋藏特點一致,即越向深部,向下游延伸越遠,賦存其中的地下水也相對較淡。

圖5-10塔中沙漠公路民豐段EH-4勘測剖面

上述相對淡化帶的意義還在於為筆者提供的下述信息:如果不考慮水的因素,地層視電阻率越高,岩石顆粒一般越粗,因此弱淡化帶內地層一般具有相對較好的滲透性能,它們構成了昆侖山前沖洪積平原地下水側向補給沙漠地下水的主要通道,也正因為地下水徑流條件相對較好,在地下水的長期淋濾溶解作用下,形成相對難溶的地球化學環境,所以賦存其中的地下水水質相對較好。

(二)KT1孔南側剖面

KT1孔425.00~528.54m試段揭露地下水的TDS為2.279g/L,是塔中地區目前已探明的水質最好的勘探孔段。於孔旁驗證EH-4勘測效果的同時,在地下水形成演化模式假說的理論指導下(見後敘),筆者向西南方向進行了3km的追索性勘測,結果如圖5—11。該剖面清晰地反映出,400m深度以下南部地段高阻層的視電阻率絕對值和厚度均比KT1孔處要大(KT1孔在剖面0點附近)。南端視電阻率最大值約8.5Ωm,表明地下水的TDS接近或小於2g/L,而視電阻率高於8Ωm的最大厚度達450~750m。由該圖還可看出淡水或微鹹水含水層由南向北的舌狀延伸特點,而KT1孔正好位於500m深度舌狀淡水體的末端附近。因此,可以推測,如果當初KT1孔的孔位向南移動3km,其水質和水量均可能比現在的KT1孔更理想,很有可能達到飲用水的標准,而且長期使用,水質也不易變化。這一結果的重大意義還在於指明了塔中一帶淡水的補給來源和下一步進行勘探找水的方向。

(三)安迪爾河下游剖面

受交通條件限制,僅對安迪爾河溢出帶下游地段進行了勘測。勘測採用高頻工作方式,剖面從安迪爾河末端處的安迪爾牧場開始,向南沿簡易公路至315國道附近安迪爾河沖洪積扇溢出帶,共布設8個測點。因剖面基本上順河流走向布置,為避免河流影響,保持測線距河流500以上。在達到勘查目的同時,結合當地牧場少數民族的飲水問題(目前仍飲用不衛生的澇壩水),於安迪爾牧場南北兩側進行了加密勘測,因此前4個點點距較小,後4個點點距較大,起控製作用。

圖5-11塔中KT1孔西南方向EH-4勘測剖面

圖5-12是該剖面的勘測結果,除南端表層視電阻率小於10Ωm外,整個剖面呈現高阻特徵。特別是北部安迪爾牧場區(圖中5~15km之間)有一個明顯的高阻淡化帶,深度為50~250m,視電阻率達30~50Ωm,地下水的TDS小於1g/L。

該剖面從南到北的電性特徵看似反常,實質上恰好反映了本地新構造和水文地質特徵。從衛星影像可明顯地看出,安迪爾河道和牙通古孜河道環抱315國道的現象,正是兩河道間民豐北隆起的反映,此新構造隆起的不斷抬上,加劇洪水期兩河道的下切侵蝕,地下水在河道溢出,即溢出帶演變成沿河道的線狀溢出為主,使地下水的溢出帶上移。由於該隆起的阻水作用,其北側形成了地下水滯流區,地下水礦化度增高。北部視電阻率的圈閉特徵,正好反映了古安迪爾河向北西運動而形成的河床型沖積層,其中賦存地下淡水。距安迪爾25km的電性圈閉特徵也是安迪爾古河道的反映。10~15km地表高阻值是現代河道的淡化帶。不難看出,從上下兩個圈閉體反映的淡化帶規模來看,現代安迪爾河的徑流量已大為減少。

(四)塔里木河勘測剖面和肖塘供水井附近勘測剖面

為了解塔里木河對地下水的影響,在河床兩側及肖塘布置了高頻探測剖面,結果如圖5-6和圖5-13,塔里木河位於圖中的35.5km處,肖塘位於該河南約30km。由兩圖中可得到如下認識。

圖5-12安迪爾河下游EH-4勘測剖面

圖5-13塔里木河EH-4勘測剖面

(1)該剖面清楚地反映出塔里木河淡化影響深度僅100m左右,其兩側的寬度不超過1.5km。

(2)勘測剖面視電阻率等值線具有明顯的上下兩個圈閉體,而且下者明顯大於上者,這表明在形成兩個圈閉體之間有一個短暫時期,塔里木河游盪它地,形成了短期的沉積間斷;塔里木河重返此地後沖積物的規模和展布范圍大為減小,說明隨著氣候變干,河水徑流量大為減小,這可能發生在全新世早期。

(3)肖塘供水井位於現代河道南30km,其附近的EH-4勘測剖面(圖5-6)表明塔里木河以南,20號測點以北的沖積平原區古河道及地下相對淡水的深度不過40m,僅分布廢棄河道或古河道附近的較淺部位。

閱讀全文

與勘察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
火石創造筆試題 瀏覽: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