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楊華勇的科研成果
1、2003年,楊華勇教授負責的「電液比例節能型電梯液壓速度控制技術」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楊華勇教授團隊在電液系統的節能和運動控制等機電研究方向上取得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其中國際首創轎廂速度大閉環電反饋控制方式,解決了液壓電梯局部閉環系統無法抑制摩擦等非線性干擾的難題;提出了液壓電梯單閥速度控制原理,據此發明的電梯專用電液比例集成閥解決了行程與比例系統最低壓力要求的矛盾;創新性地研製出帶能量回饋和帶蓄能器的變轉速容積調速新系統,解決了變轉速容積調速系統低速穩定性和換向死區非線性補償的問題,使裝機功率降低40%,平均能耗降低61%,同時顯著降低了溫升,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液提升系統運動控制和節能關鍵共性技術。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面上4項、國家「十五攻關」課題2項、國家「863」計劃2項、其他15項。發表論文130餘篇、其中被SCI或EI收錄論文64篇。出版專著一部。
2、2012年,楊華勇教授主持完成「盾構裝備自主設計製造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在這一項目中,浙江大學、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鐵隧道集團有限公司、中鐵隧道裝備製造有限公司、杭州鍋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圍繞盾構掘進失穩、失效和失准三大難題,攻克了盾構自主設計製造關鍵技術,研發出土壓、泥水和復合三大類盾構系列產品,實現了盾構「中國設計中國製造」。
楊華勇教授團隊 從1999年正式開始著手研究,2002年在國家863計劃先進製造領域的支持下,與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中鐵隧道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中鐵隧道裝備製造有限公司和杭州鍋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進行了長期穩定的產學研合作,經過持續12年的關鍵技術攻關,走過了研究-設計-製造-工程-產業化的全部過程,終於實現了「盾構中國設計製造」的目標。
經過7年關鍵技術攻關,2007年在973計劃綜合交叉領域的支持下,凝練出了盾構裝備「失穩、失效、失准」三大國際性行業難題。盾構掘進中,失穩會引起地面塌陷,失效會引發裝備關鍵部件故障、影響掘進工效,而失准則會導致掘進方向偏離、影響隧道建設質量。圍繞「三失」難題,攻克了壓力穩定性、載荷順應性、多系統協調性三大關鍵技術,突破了裝備內部密封艙壓力動態平衡控制、載荷順應性系統設計、功率自適應電液驅動、姿態測量與實時預測、推進糾偏與復合控制5個技術難點,研製了「密封艙壓力控制」、「機構和驅動」、「推進與糾偏」三大系統。
項目組經過聯合攻關,1)發明了密封艙壓力動態平衡控制技術,能實時監控盾構密封艙的壓力,進行多系統協調控制,讓盾構始終處在密封艙壓力與水土壓力相平衡的狀態下工作,有效避免了地面塌陷或隆起,這是施工正常推進的基本保障;2)提出了掘進系統載荷順應性設計方法,據此研製出刀盤刀具、推進及驅動等子系統,使掘進中突變載荷對裝備的沖擊減少了30%以上,從而使裝備關鍵部件的故障率下降了4個百分點,減少了停工換件時間,保證了正常的掘進速度;3)項目組還實現了盾構姿態的實時精準控制與推進姿態預測性糾偏,解決了因掘進方向失准造成盾構掘進偏離設計軸線的難題。產學研項目組先後獲得授權發明專利77項,軟體登記16項,制定國家及行業標准2項,發表了一批高水平的論文和出版專著3部。在此基礎上,研發出土壓、泥水和復合三大類盾構系列產品。
成果已用在全國4家盾構整機龍頭生產企業,實現了盾構裝備自主設計和產業化批量生產與應用,形成了上海、鄭州、重慶、西安等多個盾構產業化基地,打破了「洋盾構」一統天下的局面。利用自主技術研製的「中國中鐵一號」是我國第一台復合式盾構,在天津地鐵3號線營口道-和平站標段中,它穿越了瓷房子、渤海大樓等對地面變形特別敏感的標志性建築,局部地表變形小於2毫米,地面建築完好無損。2009年,上海隧道工程公司和浙大等單位聯合設計製造的「進越號」泥水盾構樣機直徑達到11.22米,按時圓滿完成了上海世博會重大配套工程——打浦路隧道復線的掘進任務。這台盾構創造了同等直徑泥水盾構最小的轉彎半徑380米的隧道施工世界紀錄。
2009至2011年,應用項目成果所生產的盾構已達132台,由於技術和價格優勢明顯,自主製造的盾構迅速佔領市場,2011年已佔到當年國內盾構新增市場的60%以上,這些盾構產品完成了京、津、滬、穗、杭、港等26個城市以及新加坡、印度、馬來西亞等國家共300多個地鐵、公路、鐵路等隧道工程。預計自主設計製造產品到2015年可占國內新增市場的75%以上。
楊華勇教授產學研項目組正在向硬岩和超大直徑掘進機進發,所研製的新產品將更多應用於高速公路大直徑隧道和西部多岩地區的長隧道工程的掘進。
⑵ 大學生科研項目的成果類型有哪些
你問對人了,我今年剛剛大學畢業~剛參加了一個江蘇省大學生實踐創新計劃項目,我們的項目在江蘇省立項,現在已經結項了。
我們的成果包括:學術論文一篇(發表在國家級期刊上)、結題項目總結報告一篇、調查報告一篇(已發表)、小組成員個人小結。
但願對你有幫助。
⑶ 李蘭娟的科研成果
首次揭示重型肝炎病人腸道微生態變化規律,闡明了腸道微生態變化與重型肝炎發生、發展的關系,豐富了重型肝炎發病機制的理論;
提出B/E值為腸道定植抗力的新指標,為腸道微生態基礎和應用研究提供了客觀依據;成功培育出無菌大鼠(已通過國家葯品生物製品檢定所鑒定),建立了無菌動物實驗研究平台;
注重細菌耐葯研究,引領細菌耐葯研究小組發現六個β-內醯胺酶新基因型,研究成果分別於2001、2004年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主編了我國首部《感染微生態學》專著,奠定了感染微生態學的基礎。
率領課題組成功培養分離出SARS病毒並完成全基因測序,系中國大陸第二株登錄GenBank;首次發現PBMC中有復制型SARS-CoV存在,對揭示「非典」的發病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在Journal Hepatology、Journal of Clinical Virology等國內外雜志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SCI收錄20餘篇;
主編專著11部,其中《傳染病學》系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醫學規劃教材,《人工肝臟》、《感染微生態》均為中國該領域的首部專著;
承擔國家863、973、「十五」攻關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
發表論文200餘篇,SCI收錄20餘篇。
主編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醫學規劃教材《傳染病學》等專著8部。
擔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中國醫師協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微生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人工肝培訓基地和浙江省人工肝中心主任以及《感染病雜志》主編、《中華傳染病雜志》和《國際流行病感染病學雜志》副主編等職。
2013.10.26下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對外通報,我國科學家首次成功研製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疫苗株。也就是說,我國科學家已經做出了針對H7N9禽流感病毒的疫苗「種子」,一旦出現老百姓最擔心的H7N9禽流感暴發流行,可迅速生產出疫苗,為老人兒童等重點人群接種,防止禽流感大流行。
這項研究表明,我國已經具備自主研發流感病毒疫苗株的技術和能力,首次打破和改變了我國流感疫苗株需由國外提供的歷史。
這項研究,是在國家傳染病科技重大專項支持下,由浙大一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蘭娟院士領銜,並作為研究主體,聯合香港大學新發傳染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食品葯品檢定研究院和中國醫學科學院等多家科研單位協同攻關完成。
⑷ 浙江大學數學系的科研成果
白正國, 沈一兵, 水乃翔, 郭孝英, 「黎曼幾何初步」,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 1992 (第1版); 2004 (修訂版).
蔡天新:數字和玫瑰,北京三聯書店,2003;台灣高談文化有限公司,2004;韓國書之路出版社,2004。
蔡天新:第四維、立體主義和相對論,讀書,2004,9。
陳維新,線性代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陳維新,線性代數簡明教程,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董光昌 (與吳明華,洪安祥合作):樣條光順的數字模型分析,高校應用數學學報 Vol.18, No.4(2003),377-382
董光昌: 非線性二階偏微分方程,1988清華大學出版社
董光昌: 船體數學放樣——回彈法,科學出版社,1978北京
黃慶學,完全多部圖分解與區組設計及其編碼.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姜海益、奚李峰, 關於Norton問題, 數學學報, 43(3):445-456, 2000.
林正炎,混合相依變數的極限理論, 純粹數學與應用數學專著叢書(36號), 科學出版社, 北京,1997.
林正炎, 陸傳榮, 張立新, 高斯過程的樣本軌道性質. 現代數學基礎叢書, 科學出版社, 2001.
林正炎,強極限定理, 純粹數學與應用數學專著叢書(25號), 科學出版社, 北京,1992.
劉祥官,李吉鸞,造渣系數與轉爐煉鋼的系統工程,鋼鐵,1986;21(2):10-14
劉祥官,李吉鸞,冶金生產過程的系統優化,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1994:14(6):54-59
劉祥官,孫紅軍等,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Modeling and Proct Optimization for BFNo1 at HANGGANG Co,1999年菲律賓馬尼拉國際統計會議ARC,
劉祥官,劉芳,高爐煉鐵過程優化與智能控制系統,冶金工業出版社,354千字,2003,2005年重印
郜傳厚,劉祥官,高爐冶煉過程的混沌性辨識,金屬學報,2004,40(4):347-350
劉祥官,羅登武等,萊鋼1號750m3高爐智能控制專家系統,鋼鐵,2002,37(8):18-22
劉祥官,劉芳等,智能控制專家系統在萊鋼高爐的應用,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編,編委會主任:路甬祥,中國科技發展論壇(2004年卷),國防工業出版社,2005,1356-1358。
劉祥官,李啟會,高爐煉鐵過程的智能自動化模型,WCICA 2004,第五屆全球智能控制與自動化大會,會議論文集(4),3547-3551
羅世華,劉祥官,Prediction for silicon content in molten iron using a combined fuzzy-associative-rules bank, FSKD論文集,Springer,2005;667-676
阮火軍,沙震,葉懋冬.Barnsley-Elton-Hardin的一個定理的修正.高校應用數學學報, 15 (2): 157—162 (2000).
阮火軍,孫業順,尹永成.雙Lipschitz IFS吸引子的一致完全性.中國科學A輯, 51 (2):232—240 (2006).
沙震,阮火軍,分形與擬合.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
沈一兵, 「整體微分幾何初步」, 浙江大學出版社, 杭州, 1998 (第1版); 2005 (第2版).
王國瑾, 汪國昭, 鄭建民, 計算機輔助幾何設計, 高等教育–施普林格出版社, 北京, 2001.
王興華, 爵克松奇異積分對連續函數逼近的准確常數, 數學學報. 14(2): 231--237(1964).
吳慶標,誤差最小的計算機插補原理,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學報,12:174-178, (2000).
楊啟帆主編,數學建模,教育科學十五國家規劃課題研究成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楊啟帆主編,數學建模競賽-浙江大學學生獲獎論文點評,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7 月
楊啟帆主編,數學建模案例,教育科學十五國家規劃研究課題成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
楊啟帆主編,數學建模(重點院校理工類用),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2月
趙敏,劉祥官,An evolutionary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pproach for BF hot metal silicon content prediction, ICNC論文集,Springer,2005;374-377 ⊙ 「整體微分幾何」, 國家教育部科技成果獎(甲類)(三等), 國家教育部, 1990, 白正國, 沈一兵⊙ 「黎曼幾何初步」, 國家教育部全國高校優秀教材獎(二等), 國家教育部, 1995, 白正國, 沈一兵, 水乃翔, 郭孝英.⊙ 2002年寧波市(首屆)高校名教師,陳維新⊙ 獲獎專利:船殼放樣的精密光順方法由2005年起獲國家發明專利,船體船學放樣與數控繪圖二項目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董光昌⊙ 非線性二階偏微分方程,理論與應用,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1990,董光昌,吳紹平,洪敏純。⊙ 非線性二階偏微分方程,理論與應用,國家自然科學獎四等獎1995, 董光昌,潘興斌。⊙ 用填充方法構造最優超飽和設計,第七屆全國統計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04年, 方開泰、葛根年、劉民千⊙ 若干環類的結構和擴張及其在Yang-Baxter方程非可逆解構造中的應用, 2002, 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三等),,浙江省高等學校科研成果獎(一等), 主持:李方⊙ 強極限理論、相依變數極限理論及有關問題, 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 國家科委, 1997, 林正炎, 陸傳榮, 邵啟滿⊙ 概率極限理論及其在Gauss過程軌道性質方面的應用, 教育部自然科學提名獎(二等), 2002, 林正炎,張立新⊙ 強極限理論,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二等),1993, 林正炎⊙ 概率極限理論及其在統計大樣本中的應用,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二等),1988, 林正炎⊙ 不變原理與某些統計量的收斂性,浙江省優秀科技成果獎(三等), 1984, 陸傳榮, 林正炎⊙ 國家級教學名師獎, 教育部, 2003, 林正炎⊙ 概率極限理論引論, 教育部優秀教材獎(一等), 2003, 林正炎, 陸傳榮, 蘇中根⊙ 概率極限理論引論, 國家教委優秀教材獎(二等), 1992, 林正炎, 陸傳榮, 陸傳萊⊙ 運用高水平研究成果培養高質量專業人才, 浙江省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1993,林正炎, 陸傳榮⊙ 寶鋼教育獎(特等獎), 2000, 林正炎⊙ 概率極限理論及其在Gauss過程軌道性質方面的應用, 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國家教育部,2003,林正炎、張立新、蘇中根。⊙ 2005年「晨興數學金獎」,劉克峰⊙ 2004年國家教育部十大科技進展,劉克峰⊙ 國際谷庚海默獎(谷庚海默院士),劉克峰⊙ 「晨興數學銀獎」、Sloan獎、Terman獎,劉克峰⊙ 2002年國際數學家大會特邀報告、2001年國際華人數學家大會大會報告,劉克峰⊙ 中國科學院海外知名學者、中國科學院核心數學挑戰性問題國際研究團隊學術帶頭人, 劉克峰⊙ 1980-1988年主持完成《攀鋼提釩工藝參數的系統優化—完善提高提釩工藝技術》,獲198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劉祥官。⊙ 1984-1990年主持完成《樣本空間模型與高爐優化操作》,獲四川省企業管理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劉祥官。⊙ 1997-2002年主持完成《高爐冶煉過程計算機優化控制系統》,獲2002年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劉祥官。⊙ 1994-1998年主持完成《杭鋼1號高爐煉鐵優化操作計算機系統》,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劉祥官。⊙ 2001-2003年主持完成《萊鋼1號高爐智能控制專家系統》,獲2003年山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劉祥官。⊙ 1997-2000年主持完成《高爐煉鐵優化專家系統在濟鋼350m3高爐上的應用研究》,獲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中國金屬學會的冶金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劉祥官。⊙ 1980-1987年主持完成《攀鋼霧化提釩工藝參數的系列優化》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劉祥官。⊙《杭鋼1號高爐煉鐵優化操作計算機系統》評為1998年浙江省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第1完成人,劉祥官。⊙《高爐冶煉過程計算機優化控制系統》評為2002年浙江省高校科技進步一等獎,第1完成人,劉祥官。⊙《智能控制高爐冶煉的系統》2005年獲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發明專利,專利號:ZL 02 1 37569.0,劉祥官。⊙《一種利用智能控制系統控制高爐冶煉的方法》2005年獲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發明專利,專利號:ZL 02 1 37568.2,劉祥官。⊙ 子流形幾何與曲面調和映射的某些問題」, 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三等), 國家教育部, 19096, 沈一兵, 許洪偉, 東瑜昕. ⊙ 計算機輔助參數曲線曲面設計的理論研究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國家教育部1999王國瑾, 汪國昭, 鄭建民, 呂偉, 胡事民⊙ 船舶振動預報程序系統(SVPP)國家交通部科技進步獎(二等)國家交通部1989上海船舶運輸科學研究所, 王國瑾, 金通洸⊙ 計算機圖形生成與幾何造型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1991年12月,梁發棟、彭群生、汪國昭、陳家平⊙ 計算機圖形的演算法及其應用,國家教育委員會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1988年7月,梁發棟、陳冢平、彭群生、汪國昭 ⊙ 計算機圖形的基礎理論與演算法,國家教育妥員會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1991年7月,梁發棟、彭群生、汪國昭、陳家平⊙ IUD主要副作用發生機制及防治, 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八五」科技攻關成果三等獎 1996年9月, 陳秋波、汪國昭等⊙ 全國科學大會獎(濾波器) 1978,王斯雷⊙ 函數論基本理論 1979 浙江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王斯雷⊙ 富里埃逼近及其有關問題 1982 浙江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王斯雷⊙ 現代調和分析若干問題 1989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王斯雷⊙ 數學分析的方法及例題選講全國高等學校優秀教材獎(國家級:國優0009號)國家教委1988 徐利治、王興華⊙ 求復多項式全部零點的並行演算法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二等) 國家教委1989 王興華、鄭士明⊙ 對Smale連續復雜性理論的若干發展,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二等) 國家教委,1995王興華、韓丹夫⊙ 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1993 王興華 國家人事部⊙ 主持教改項目「數學建模課程建設與實踐」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1年12月,楊啟帆⊙ 獲「全國大學生數學獎模競賽優秀指導教師」,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組委會,2001年,楊啟帆⊙ .獲浙江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浙江省教育廳,2003年7月,楊啟帆⊙ 獲「浙江省優秀教師」稱號,浙江省教育廳,2004年9月,楊啟帆⊙ 幾何與物理中的偏微分方程,2004年度教育部提名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教育部,翟健⊙ 二次微分系統極限環的個數與分布;廣義Lienard方程及其應用,2006年度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二等),國家教育部,張平光,趙申琪
⑸ 浙江大學葯學院的科研成果
截至2009年6月,學院已承擔重大重點科研課題100餘項,包括國家973項目、863計劃項目、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重點項目、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重大項目、「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大新葯創制」項目、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國家攀登計劃項目等國家重大研究項目20餘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0餘項,國際合作課題3項,省部級重點重大項目20餘項,重大橫向開發課題70餘項;共發表SCI收錄論文500多篇,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40餘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有23項科研成果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研製國家一類新葯1個、二類等新葯10餘個,其中有3個品種被《中國葯典》收載;學院人均科研經費一直位居全國葯學院校前列,2008年教師人均40多萬。
⑹ 考浙大必須在本科生階段有科研學術成果嗎
有,學復術型碩士教育以培養教制學和科研人才為主,授予學位的類型主要是學術型學位;專業型碩士是國家為了克服學術型碩士的不足新增的一種新碩士,培養的是現在市場緊缺的應用型人才。 學術型碩士的招生考試只有年初的「統考」,而統考以外的專業考試則由各招生單位自行命題、閱卷。專業碩士的招生考試有10月份的「聯考」和年初的「統考」兩次機會,考生可以自行選擇,而這兩大國家級別的考試的專業考試,也由各招生單位自行命題、閱卷。 學術型碩士錄取為國家計劃內(非定向、定向)的碩士生按國家規定享受免學費待遇。錄取為國家計劃外(委託培養、自籌經費)的碩士生須繳納學費,一般為8000元/年,不同專業有所不同。對於自籌經費生、特困生等考生可通過申請國家助學貸款或者商業貸款緩解學費的壓力。由於是全日制正規大學碩士畢業,擁有學歷、學位雙證,因此社會對這樣的畢業生的認可度非常高。但企業在招聘時也會考慮到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的弱點:光有理論,經驗不足。特別對於碩士專業與本科專業方向完全不同,又從無相關工作經驗的求職者,企業會有所顧忌。建議這類畢業生通過實習、兼職或考職業證書來加強自身的競爭力。
⑺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有哪些科研亮點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科研亮點?很多啊。據2016年8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近年在量子信內息、單分子科容學、高溫超導、納米科學、地球環境、生命與健康等前沿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相關成果先後入選由兩院院士評選的年度「世界科技進展」1次、「中國十大科技進展」13次,美國(歐洲)物理學會評選的「國際物理學重大進展」5次;量子信息、鐵基超導成為國家「十一五」科技成就展基礎研究代表成果(共3項)。
⑻ 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的科研成果
歷屆學院抄學生在讀期間,科研與襲學術成果卓著。如2000、2001級學生在校期間,累計發表論文40篇,有部分論文在IEEE上發表;在第七屆、第八屆、第九屆「挑戰杯」競賽中,獲得國家級獎項4個、省級獎項14個;2003至2005年期間,在國際、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上,獲得國際特等獎3人次、國際一等獎9人次、國際二等獎27人次。畢業生前景廣闊。讀研率達80%以上,其中出國讀研率在20%以上,一大批畢業生已在其研究或工作領域嶄露頭角。
部分獲獎情況
浙江大學學生工作創新獎二等獎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獲團系統組織工作獎
第五屆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彭伊莎(05理科班,理學院)
國際數學建模競賽:
潘姚華(05混合班)、趙心怡(05文科班)等三支隊伍9位同學獲得國際一等獎,占浙江大學所獲一等獎的75%
浙江省「網新國際杯」程序設計競賽:
歐陽嘉林(06工科平台)等五位同學獲得一等獎
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
吳昊(05混合班)、朱暘(05混合班)、劉澤(07混合班)等多位同學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被SCI, EI或ISTP收錄)。
⑼ 武漢大學有哪些科研成果
2000年以來,學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三大獎72項,SCI論文數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均位列全國高校前列,在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評選中獲獎數居全國高校前三位,
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教育部社科課題均居全國高校前列,並有數十項成果獲得國家「五個一」工程獎、國家圖書獎、中國圖書獎。
學校連續十餘次榮獲深圳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優秀產品獎(成交獎)和優秀組織獎。
武漢大學積極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資源優勢,通過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方式,與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合作,共同建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平台,聯合創辦了7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也促進了學校的發展。
學校參與了三峽工程、南水北調、西電東輸等國家重點工程項目的科學研究和工程建設,在南北極科學考察、重大傳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關中不斷取得新的突破,馬協型、紅蓮型雜交稻、高頻地波監測雷達、GPS全球衛星定位與導航、高性能混合動力電池等應用型科技成果不僅具有重大的科學理論價值,還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人文社會科學的專家學者充分發揮「智囊團」和「思想庫」的作用,積極探索關系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論意義與應用價值的科研成果,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理論保證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