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教育部關於批准第五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的決定的內容
教高[2005]14號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審委員會評審確定的第五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已經過異議審理,經教育部裁定,全部有效。
依據國務院發布的《教學成果獎勵條例》的規定,報經國務院批准,由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及上海交通大學王大中等合作申報的《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機制的創新與實踐》,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大學及北京信息工程學院王越等合作申報的《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的開展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北京交通大學王玉鳳等申報的《開拓創新,建設一流的物理演示與探索實驗室》等三項成果獲第五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
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學趙凱華等申報的《<電磁學>系列課程的改革和建設》等59項成果獲第五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姚津等申報的《會計實驗教學的實施及成果》等537項成果獲第五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獲獎項目名單見附件)。
在全國開展教學成果獎勵活動是黨和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舉措,是對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工作、教學建設和教學改革成果的檢閱和展示,是黨和國家重視教學工作的重要體現。本次獲獎的項目是全國高等教育界廣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工作崗位上,經過多年艱苦努力獲得的創造性勞動成果,在總體上代表了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教學工作的最高水平,充分體現了近年來我國在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方面所取得的重大進展。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高等學校要結合實際情況,認真學習、借鑒和應用這些獲獎成果,進一步加強教學工作,深化教學改革,為培養和造就更多適應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專門人才而努力奮斗。
附件:第五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名單
教 育 部
二OO五年九月二日
❷ 如何申請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教學成果來獎包含有很多的種類源,有國家高等教育成果獎、省高等教育成果獎、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市區縣教育教學成果獎還有各級的賽課獎。 以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為例,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是國務院確定的國家級獎勵,每4年評選一次。
❸ 什麼是教學成果獎
教學成果獎包含有很多的種類,有國家高等教育成果獎、省高等教育成果獎、省內基礎教育容教學成果獎、市區縣教育教學成果獎還有各級的賽課獎。
教學成果指自己獨自撰寫的教學論文,在縣教科所或市、省級教研室組織的教學實驗成果評比中獲獎,發給教學成果證書。或是,從教科所申請教研課題,經自己的實踐實驗上報材料後被上級選上,發給教學成果獎證書的。
教學成果,是指反映教育教學規律,具有獨創性、新穎性、實用性,對提高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實現培養目標產生明顯效果的教育教學方案。
拓展資料:
申報材料:
1.反映成果的總結
2.教學成果鑒定書
3.視頻
支撐材料:
1.示範中心實驗教學情況統計表
2.學生獲省級及以上學科競賽獎勵情況
3.學生發表的學術論文
4.校際共享合作協議
5.承辦省級及以上實驗教學研討會一覽表
6.示範中心面向校際開放、共享的實驗實訓一覽表
7.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單位)批准文件
8.學生獲國家有關部門頒發的技術資質證書
9.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評價
10.公開發表的實驗教學改革研究論文
11.出版及自編的實驗教材
❹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的獎項介紹
設立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是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舉措,體現了國家對高等學校教學工內作的高度重容視。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共評三類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各400項,這些成果充分展現了重視教學建設、重視教學改革、重視人才培養工作所取得的成績,代表了目前我國教育教學工作的最高水平。目前,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已被視為與國家科技成果三項獎勵並列的國家級獎勵。
❺ 教育部關於批准2018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具體包含哪些內容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審委員會處理過異議項目後,在已經確定成為2018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項目共計有1355項。其中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特將的有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提交的《走向世界的中國數學教育——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改革的上海經驗》、重慶市巴蜀小學校提交的《基於學科育人功能的課程綜合化實施與評價》、平度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提交的《助推縣域三農轉型升級的中等職業學校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提交的《深職院——華為培養信息通信技術技能人才“課證共生共長”模式研製與實踐》、四川大學提交的《以課堂教學改革為突破口的一流本科教育川大實踐》、華中師范大學提交的《深度融合信息技術的高校人才培養體系重構與探索實踐》等6項成果。
❻ 浙江財經大學怎麼樣
浙江財經大學坐落在素有「人間天堂」美譽的浙江省杭州市,是一所以經濟、管理學科為主體,經、管、文、法、理、工、藝、哲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財經類高校。學校前身是創建於1974年的浙江財政銀行學校,1987年獲准成立浙江財經學院,1991年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2003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12年獲批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2013年更名為浙江財經大學,2014年獲批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學校現有下沙、文華、翠苑和長安4個校區,佔地2300畝,總建築面積98.5萬平方米。設置有16個學院,1個教學部,1個獨立學院,3個研究院。具有博士、碩士、學士學位授予權和外國留學生、港澳台學生招生權,在校普通全日制學生25000餘人(其中獨立學院學生近萬人)。固定資產總值16.87億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1.6億元,建有69個專業實驗室。圖書藏量206萬余冊,中外文資料庫80餘個,中外文現刊近2000種,電子圖書250餘萬種,電子期刊近3.5萬種,自建有諾貝爾經濟學獎文獻館、孫冶方經濟科學獎文獻館、政府管制文獻館、浙商文庫、浙財文庫、專業經典閱讀文庫等6個特色庫。
學校堅持立德樹人,確立了「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創業型高素質人才」培養目標。持續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全面實施本科生綜合導師制,努力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良好的環境和制度保障,不斷擴大學生修讀雙專業雙學位和優秀學生、特長學生轉專業的比例。設有45個本科專業,其中4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國家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1個省重點專業、9個省「十二五」新興特色專業、6個省「十二五」優勢專業、8個省「十三五」優勢專業。擁有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4個省級教學團隊,4門國家級精品課程、4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29門省級精品課程、7門省精品在線開放課程,14部國家級教材、44部省級重點教材,1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省級研究生教育創新示範基地,7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學校是全國首批31所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示範點項目學校之一。近年來,學校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項、省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7項,學生在各類學科、科技競賽中共獲國際級獎項21項、國家級獎項136項、省級獎項1200餘項,學生初次就業率均保持在97%以上,畢業生深受社會歡迎。
學校堅持把人才作為核心資源,不斷提高師資隊伍實力。擁有應用經濟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現有在校教職工1492人,其中專任教師1080人,正高級職稱162人,副高級職稱345人,具有博士學位專任教師542人。擁有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1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國家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1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2人,浙江省特級專家1人,省部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3人,省「新世紀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入選者22人(其中包括重點資助3人),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31人,省宣傳文化系統「五個一批」人才4人,全國模範教師1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全國師德先進個人1人,省高校優秀教師10人,省高校教學名師5人,省教壇新秀7人,省師德先進個人7人。另聘有100餘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為兼職教授。
學校堅持把學科建設作為發展龍頭,大力加強學科和學位點建設。擁有應用經濟學、統計學2個省A類一流學科,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理論經濟學、中國語言文學4個省B類一流學科,1個「城市公用事業政府監管」博士人才培養項目,應用經濟學、理論經濟學、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法學和統計學6個一級學科碩士點,44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工商管理、會計、金融、保險、稅務、資產評估、公共管理、國際商務8個專業碩士學位點,1個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省重點實驗室,1個省重點創新團隊、1個省高校創新團隊。
學校堅持把科研創新作為強校之路,不斷提高社會服務能力。先後有4位教師的獨著或合著成果獲得孫冶方經濟科學獎。近年來,學校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9項、省部級科研成果獎44項,承擔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招標課題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子課題2項、國家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96項、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1項、教育部和其它省部級項目750項,哲學社會科學類國家級科研項目立項數位居省屬高校前列。學校大力加強政產學研協同創新,著力推進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擁有1個省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與住建部、杭州市、溫州市、麗水市、中國城市燃氣協會、正泰集團等政府機構、行業協會和企事業單位深入開展戰略合作,眾多研究成果得到省部級及以上領導的重要批示,為國家部委和省委省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智力支持。
學校堅持把開放辦學作為橋梁紐帶,不斷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現與美國、英國、日本等28個國家和地區的102所高校建立了良好的校際關系,開展教師互派、學生互換、學分互認等國際交流,舉辦ACCA、CPA
Canada、U.S.CPA,以及中加會計學專業、中美市場營銷專業、中英金融學專業等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先後有70個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來校學習。
浙江財經大學秉承「進德修業,與時偕行」之校訓,正在大力實施「黨建領校、質量立校、人才興校、科研強校、文化榮校、校友名校」的發展戰略,努力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特色鮮明的創新創業型財經大學。
❼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 屬於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勵嗎
是的,必須是先由學校老師申請,然後教育部的人審查過以後,還得看學生的反映情況,
❽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參加人多少名有效
國家沒有對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的參與人數有規定,只要是開設了這個獎,就內可以容在全國范圍內徵集教學成果,委員會成員就會對提交上來的成果進行評比,最終開設出來,一,二,三等獎各種。
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是國務院確定的國家級獎勵,每4年評選一次。前6次分別在1989年、1993年、1997年2001年、2005年、2009年評選。2013年已擴展為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包含基礎教育(含幼兒教育與特殊教育)、職業教育(含高等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含成人高等教育)。獎勵等級分為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三個等級,授予相應的證書和獎金。本次是2013年4月評選,經過3個月公示期,然後,一等獎和二等獎由教育部批准,特等獎由國務院批准。
❾ 誰能獲國家教學成果獎
入圍的數學類項目
1數學專業本科生課程體系建設,北京大學王長平(數學學院副院長、傑青、長江)、張繼平(數學學院院長、傑青、長江)
2概率統計課程體系的發展變革,北京大學何書元(數學與統計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統計學教學指導分委會主任)、耿直(統計所所長,傑青)
3 工科基礎數學課程引入建模思想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北京交通大學李琦、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李尚志
4數學建模思想融入基礎課教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李尚志(理學院院長,名師,數學與統計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數學基礎課教學指導分委會副主任)、鄭志明(副校長,數學與統計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數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會副主任)
5構建科學教育公共課新模式,推進文化素質教育「科學與人文雙翼齊飛」, 南開大學顧沛(名師,數學與統計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數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會副主任)、張偉剛(教務處副處長)
6全面提升大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機制研究與實踐,天津大學熊洪允,天津理工大學於義良
7泛函分析課程改革和建設的研究與實踐,內蒙古大學孫炯(數學基礎課教學指導分委會委員)、劉德
8改革大學數學課程內容與體系,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東北大學宋叔尼、孫艷蕊
9高等數學課程建設和改革的研究與實踐,遼寧工業大學佟紹成、王濤
10省精品課程線性代數教學資源建設、遼寧科技大學李大衛、劉洪
11大學數學課程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沈陽農業大學惠淑榮、張闞
12建設實踐類數學課程群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東北電力大學張傑、周碩
13科學組織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探索創新人才培養與數學教學改革新模式,復旦大學李大潛(院士,數學與統計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葉其孝
14金融數學課程體系、教材建設及人才培養,同濟大學姜禮尚、徐承龍
15經濟數學教學成果與教材建設,南京財經大學張從軍、時洪波
16數學集中實踐性教學及課外數學創新活動對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作用,南京郵電大學孔告化、邱中華
17依託質量工程建設提高工科大學生數學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合肥工業大學朱士信(數學系主任,名師)、唐爍(數學系副主任)
18高等數學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南昌大學朱傳喜(理學院院長,名師,數學基礎課教學指導分委會委員)、徐義紅
19公共數學課程建設的研究與實踐,華東交通大學劉二根、徐保根
20金融數學高級人才培養體系的創建與實踐,山東大學彭實戈(院士),陳增敬
21《數學物理方法》多元化雙主型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魯東大學李清山、徐秀瑋
22發揮學科建設優勢 優化數學專業培養模式,曲阜師范大學劉立山、尹傳存
23高職高專工科數學教學改革與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王秀梅、秦體恆
24隨機分析及其應用在培養高層次科技人才中的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華中科技大學黃志遠(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隨機研究中心主任)、萬建平
25經濟數學課程體系革新與立體化教材建設,武漢理工大學吳傳生(數學基礎課教學指導分委會委員)、王衛華
26大學數學立體化教育資源與集成系統的研究和實踐,華南理工大學郝志峰(數學基礎課教學指導分委會委員)、廖芹
27數學建模方法與高等數學課程融合的探索與實踐,海南大學李志林、歐宜貴
28西部高校數學教師創新能力的培養,四川大學劉應明(數學與統計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王寶富
29依託學科優勢,立足特色創新,工科院校數學與應用數學特色專業建設與實踐,成都理工大郭科、周仲禮
30圍繞統計學省級重點專業建設,探索統計人才培養新模式,雲南財經大學石磊、王力賓
31培養大學生數學應用能力和創新素質的綜合改革與實踐,重慶大學楊虎、劉瓊蓀
32構建西部教學團隊,深化數學教育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積極服務基礎教育,西南大學宋乃慶、陝西師范大學朱德全
33《高等代數》教學改革與實踐(教材),西北師范大學劉仲奎、楊永保
34加強《數值分析》課程建設及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新疆大學阿布都熱西提、帕力旦
35少數民族高等數學課程知識體系的改革研究與實踐,塔里木大學周保平、吐爾洪江
36《數值分析》系列課程建設的研究與實踐,河北理工大學劉春鳳、何亞麗
37優化隨機數學系列課程內容體系,培養多層次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西北工業大學田錚、肖華勇
38創新大學數學教育,全面提高數學教學質量,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劉三陽(理學院院長兼數學系主任,名師,跨世紀人才,數學基礎課教學指導分委會委員,全國人大代表)、王金金(理學院黨委書記)
39依託數學建模創新實踐基地,構建特色鮮明的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實踐平台,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吳孟達、吳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