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一)提出探索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第二次結合」的任務。
在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時候,毛澤東就向全黨提出,要探索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走出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提出要「以蘇為鑒」,探索自己的道路。毛澤東明確指出,現在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要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
(二)《論十大關系》的講話。
1956年4月,在經過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毛澤東作了《論十大關系》的重要講話,圍繞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都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基本方針,深刻論述了正確處理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關系。講話提出的一系列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理論觀點,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鑒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同年9月召開的黨的八大,強調要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
(三)《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1957年2月,毛澤東作了《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提出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還剛剛建立,還沒有完全建成,還不完全鞏固的思想;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和兩類矛盾的學說,強調了要嚴格區分和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特別是要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提出了從全體人民出發,"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方針;提出了發展工業必須同發展農業同時並舉的工業化方針。同年8月,毛澤東又提出要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以利於較快地建設我國的現代工業和現代農業的思想。此外,毛澤東還提出了許多關於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觀點,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國防、外交、黨的建設等各個方面。1958年,他又提出要把對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到技術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上來。這些都是對黨的八大路線的繼續發展。
❷ 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的成果
中國共產黨一成立,就把建立社會主義當作自己的奮斗目標。但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前的很長時間內,中共中央一直設想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先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經過十幾年以至幾十年的新民主主義建設,再過渡到社會主義。在這一構想的指導下,建國後的頭三年實行了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政策,以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為主導,注意發揮資本主義工商業有利於國計民生的積極作用,促進了整個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從1952年下半年開始,隨著國民經濟恢復任務的基本完成和土地改革運動的行將結束,在對不法資本家的「五毒」行為(指行賄、偷稅漏稅、偷工減料、盜騙國家財產、盜竊國家經濟情報的行為)進行打擊後,中共中央向社會主義過渡的設想發生了改變。1953年6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明確提出: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時間內,基本上完成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2月,中共中央批轉中央宣傳部編寫的關於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公布並闡述了總路線的內容。1954年2月,中共七屆四中全會正式批准了這條總路線。
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後,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全面展開。對個體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主要是引導農民經過具有社會主義性質萌芽的互助組,到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社,再到完全社會主義性質的高級社。對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主要組織形式是由手工業生產小組、手工業供銷合作社到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主要是通過委託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委託經銷代銷、公私合營、全行業公私合營等一系列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到1956年底,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它建立起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實現了最深刻的社會變革,奠定了中國進步和發展的良好基礎。此外,還創造了一系列從低級到高級的改造形式,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特別是對資產階級的成功贖買,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改造的理論。
但由於在後期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也過於簡單劃一,社會主義改造也遺留了一些問題。這主要是過分追求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急於消滅非公有制經濟成分,限制以至取消市場調節的積極作用,在集體經濟的經營管理方面,也盲目追求集中和統一經營。這些不足,從總體上說,是與當時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水平不高,沒有擺脫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束縛分不開的。
❸ 社會主義改造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1.1956完成三大改造:農業 手工業 資本主義工商業 (模仿蘇聯)
意義:這標志著我國基本上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會主義革命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我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 新中國的外交(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 3.對外開放 總的來說就是這幾個方面的:一 是 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國力進一步提高.二 是 民生得到顯著改善,人民生活總體上進入了小康水平.三 是 初步建立了一個適應經濟發展的市場經濟體制,是市場而不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中起著決定性作用
❹ 談談社會主義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意義
一、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就
1,國民經濟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現代化建設事業穩步前進,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提高,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
從1979年到2006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由0.40382萬億元增加到20.94萬億元.經濟總量已經居世界第四位.進出口貿易總額躍居世界第三位.外匯儲備居世界第一位.
經濟社會的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國家發展經濟和抵禦各種風險的物質技術基礎大大增強.
國家先後啟動了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和中部地區崛起戰略.
從2000年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到2004年底,陸續開工60多個重大工程,投資總規模達8500多億元.
在可持續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推動下,國家創新體系,科技基礎設施和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得到加強.
諸如載人飛船成功返回和繞月探測衛星的發射,標志著中國的科技研究的一些"高,精,尖"領域,已經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1978年到2006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2.4%,農村居民9.6%.
到2006年底全國城鎮居民參加養老,失業,醫療,和工傷保險的人數分別達到1.87億人,1.12億人,1.57億人和1.02億人;農村參加養老保險的人數為5374萬人.到2007年6月,全國共有2235萬城鎮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人們生活質量逐步提高,人民的總體健康水平已經超過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處於發展中國家前列 .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並不斷完善,各項改革事業取得重大進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並日益完善,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正在形成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顯著增強,新的宏觀調控體系框架初步形成.
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實行一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基本分配製度.
各種改革不斷深化,國企改革穩步推進.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逐步形成.
3,全方位對外開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2001年12月11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對外貿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2004年7月1日,首部《對外貿易法》頒布.出口商品結構有了很大改善,競爭力顯著增強.
利用外資為現代化建設開辟廣闊的資金來源.截至2004年,我國實際利用外資額達7453億美元,批准外商投資項目50多萬個.
中國經濟增長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2003年到2005年,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13.8%.
4,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和政治協商制度,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許多民主黨派人士擔任政府職務.
基層民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以農村村民委員會,城市居民委員會和企業職工代表大會為主要內容的基層民主自治體系開始形成.
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取得顯著成就.1982年全國人大全面修改憲法後,全國人大又通過了4個憲法修正案,制定了200多部現行有效的法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了7500多件現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規.
依法治國方略得到深入貫徹,以憲法為基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在逐步完備.
5,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努力繁榮和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取得一大批研究成果.
6,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貫徹
認真堅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積極支持個少數民族參與管理國家事務,充分行使憲法和法律賦予的各項權利.尊重和保護各民族宗教信仰自由.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94年到2003年民族自治地方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速為9.87%.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7,國防和軍隊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
9,積極開展全方位外交
面對深刻變化的國際局勢,中國政府堅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的道路,致力於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全方位地開展對外工作.
中國的國際影響日益擴大,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在國際社會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提倡新安全觀,主張按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其他公認的國際關系准則處理國際事務.
中國已經同160多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在睦鄰,安鄰,富鄰政策指導下,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日益加強.
10,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
堅持黨的性質和宗旨,以改革的精神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
截至2007年6月,全國共產黨員總數達到7336.3萬人,黨的基層組織達到360.7萬個.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深入開展.
❺ 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那些成就
1、新中國成立後,用了6年的時間完成了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新民主主義社會,再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兩次歷史性跨越,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2、中國用了20年的時間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和實踐。
這20年裡,中國有許多不成功的嘗試,指導思想不時出現偏差,甚至出現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兩次嚴重失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是也取得不少成功的經驗。
3、中國用了5年的時間實現了偉大的歷史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新征程。
這5年裡,在結束了十年動亂之後,黨和政府在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的同時,清算和改正「左傾」錯誤,調整了社會關系,開展了一場廣泛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恢復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成功地實現了全黨工作重心向現代化建設的轉移,經濟發展的目標也重新回到基本民生建設上來。
4、中國用了10年的時間進行了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經驗性改革。
這10年裡,中國明確了自己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判斷,形成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實現了對「什麼是社會主義」和「怎麼建設社會主義」認識上的飛躍,提出了從「翻兩番」到「三步走」的社會發展戰略以及先富到共富的發展策略。
5、中國又用了10年的時間進行了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的創新性改革。
這10年裡,實施了科教興國、可持續發展、西部大開發、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一系列重大發展戰略,經受住了異常復雜的國內外環境的考驗,提前實現「翻兩番」的發展目標,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❻ 1956年至1976年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取得的成就和探索成果
1、培育了良好社會風氣,社會進步舉世矚目。
人民共和國政府以最快的速度滌盪了舊社會遺留下的污泥濁水,培育形成了良好社會風氣。在懲治貪腐、反對封建迷信、掃除文盲、發揚社會主義新道德、計劃生育等方面,都取得顯著成績。
一個國家的人均預期壽命,是反映這個國家綜合實力和社會進步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人均預期壽命從35歲提高到65歲。而印度1952年人均預期壽命41歲,直到2011年人均預期壽命才達到65歲,比中國晚了整整35年。
2、在外交上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新中國一貫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區別不同國家對我國的不同態度,同世界各國建立新型外交關系,極大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1964年中法建交,打破了西方國家封鎖中國的鏈條。
1971年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1972年促使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打開了中美關系正常化的大門。到1976年,在當時世界上獨立的130多個國家中,同我國建交的達到110個。在國際上樹立了我國獨立自主的尊嚴形象,贏得了朋友,贏得了聲譽。
3、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到1966年,建成並投產的限額以上大中型項目1198項,初步形成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興建了一批新興的工業部門,我國的電子工業、石油化學工業、原子能工業等,大多是在這個時期打下基礎的,填補了我國工業的許多空白。
工業布局有了明顯改善,內地和邊疆地區都建起了不同規模的現代工業和現代交通運輸業,基本上改變了舊中國工業畸形發展的局面。
4、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初見規模,效果明顯。
農業技術改造的積極開展,為農業生產持續增長打下了基礎。在糧食、棉花增長幅度較大的同時,經濟作物也獲得一定的增長。這期間依靠農村集體力量修建了84000多座大中小型水庫,至今仍在農業生產中發揮灌溉、發電、攔洪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5、重建了新型的社會主義法律秩序。
任何一場劇烈的社會革命運動,要實現其預定目標,不僅要從根本上改變舊的政治與法律制度的本質與結構,而且要建立一種新的政治與法律制度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穩定的社會與法律秩序。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幾年裡,國家生活的重心就是要在逐步實現國家制度根本性變革的基礎上重建社會與法律秩序。
這一時期先後開展的土地改革運動、鎮壓反革命運動、貫徹婚姻法運動、「三反」「五反」運動、司法改革運動以及「一化三改」等以群眾運動方式推進的一系列重大社會變革運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6、展開較大規模的法律創制活動。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人重視加強人民民主法制建設,注重運用法律與政策相結合的方式治理國家與社會,藉以適應新的社會經濟政治情況不斷發展的客觀要求。1949年到1956年間,新中國的法律創制工作大致經歷了兩個前後相繼的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以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基礎的法律創制,其特點是運用立法手段,鞏固革命勝利成果,建立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法律秩序,保障各項社會民主改革運動的順利進行。
第二個階段則是以「五四憲法」為基礎,加快國家立法進程,推動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制度的法律基礎,促進國家的工業化進程。立法亦開始啟動。
❼ 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哪些成就
1、開創性地建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制度體系。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對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新民主主義國家制度及其政權組織系統作出了明確規定,建立了全新的國家制度。
1954年9月召開的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制度。
用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原則固定下來,為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全面確立奠定了根本法基礎。
2、重建了新型的社會主義法律秩序。
任何一場劇烈的社會革命運動,要實現其預定目標,不僅要從根本上改變舊的政治與法律制度的本質與結構,而且要建立一種新的政治與法律制度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穩定的社會與法律秩序。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幾年裡,國家生活的重心就是要在逐步實現國家制度根本性變革的基礎上重建社會與法律秩序。
這一時期先後開展的土地改革運動、鎮壓反革命運動、貫徹婚姻法運動、「三反」「五反」運動、司法改革運動以及「一化三改」等以群眾運動方式推進的一系列重大社會變革運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展開較大規模的法律創制活動。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人重視加強人民民主法制建設,注重運用法律與政策相結合的方式治理國家與社會,藉以適應新的社會經濟政治情況不斷發展的客觀要求。1949年到1956年間,新中國的法律創制工作大致經歷了兩個前後相繼的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以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基礎的法律創制,其特點是運用立法手段,鞏固革命勝利成果,建立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法律秩序,保障各項社會民主改革運動的順利進行。
第二個階段則是以「五四憲法」為基礎,加快國家立法進程,推動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制度的法律基礎,促進國家的工業化進程。立法亦開始啟動。
4、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社會革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發展進入了一個革命性變革的歷史新時期。
這場新的偉大社會革命在法治領域的集中體現,就在於實現了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政策型法律秩序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現代法理型法治秩序的歷史變革,形成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持續推進了當代中國法治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5、把依法治國確立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現代意義上的法治是與民主政治密切聯系的,它要求法律的權威高於任何個人的權威,法律是治理國家的基本手段。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把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實現從人治到法治的轉變的歷史性任務突出地提到全黨全國人民面前,強調「為了保障人民民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極大的權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6、把依法執政確定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新中國的誕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並且長期執政的黨。隨著這一巨大而深刻的轉變,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方式面臨新的重大課題。
7、形成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黨的十五大在提出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同時,第一次明確提出「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到二〇一〇年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歷史性任務。
設定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具體時間表,這充分反映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理性自覺。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以來的不懈努力,當代中國的立法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
❽ 建設中國社會主義以來的兩個偉大成就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巨大的成就。
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是對我國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理論上和實踐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極大地促進了工、農、商業的社會變革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政治上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經濟上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我國基本確立;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開辟了道路;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指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的國家根本任務。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後,黨和國家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確保小康社會建成。
(8)社會主義取得的成果是擴展閱讀
1952年9月,毛澤東在一次中央會議上提出:「我們現在就要開始用10年到15年的時間,基本上完成到社會主義的過渡。」第二年6月,中共中央公布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這是總路線的主體;二是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這是總路線的兩翼。1952年下半年至1956年,新中國僅僅用了4年時間,就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使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跨入了社會主義社會,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
❾ 中共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哪些成就
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中國順利實現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深刻變革,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初步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1956年4月,毛澤東作《論十大關系》的報告。報告在總結新中國經濟建設經驗和鑒戒蘇聯經驗的基礎上,闡述了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十大關系,提出要更多地發展農業、輕工業,更多地利用和發展沿海工業,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這個報告,實際上開辟了一條與蘇聯模式不同的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召開。會議正確分析了國內形勢和國內矛盾的變化,制定了全黨和全國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把中國盡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這集中體現中國共產黨在探索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中國建立起許多過去沒有的重要工業部門。中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後面貌,為以後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1957年,毛澤東發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指出社會主義社會存在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提出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內容。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論述,特別是關於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的觀點,以及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原則、方針和方法,為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說史增添了新的內容,對探索社會主義社會的規律,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
1960年,針對「大躍進」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失誤,中共中央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的「左」傾錯誤,並對國民經濟實施「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經過全國上下的共同努力,到1965年,國民經濟取得了一定的恢復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