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幼兒的親社會行為是什麼影響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因素有哪些
親社會行為,我認為對於6周歲以前的幼兒,主要是培養他的思維、習慣。這里就包括和旁邊的小朋友友好分享的習慣、一個獨立的吃飯的習慣、遇到困難動腦筋的習慣,習慣建立他的行為。常見的有些兒童與社會疏遠,一個是他周圍環境的影響再者就是他習慣了、
❷ 班杜拉對兒童親社會行為研究有哪些重要成果
所謂社會來學習理自論,班杜拉認為是探討個人的認知、行為與環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對人類行為的影響。按照班杜拉的觀點,以往的學習理論家一般都忽視了社會變數對人類行為的制約作用。他們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對動物進行實驗,並以此來建構他們的理論體系,這對於研究生活於社會之中的人的行為來說,似乎不具有科學的說服力。由於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張要在自然的社會情境中而不是在實驗室里研究人的行為。
❸ 如何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
如何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優化家園環境,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 優美的環境可以使人心曠神怡,當一個人心情愉快的時候,更容易做出利他行為,幼兒在情緒良好的時候也更樂於做出友好舉動。因此,不管家庭、幼兒園或社會都應該給幼兒提供一個優美、清潔的環境,使幼兒感到舒適、愉悅,從而增強其親社會性。我們不但應為幼兒提供豐富多樣的物質環境,鼓勵幼兒與環境積極互動,還應為幼兒創設一個接納、關愛和支持的精神環境。1.豐富、多樣的物質環境。在外在環境的創設上,我們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設立開放、自主的活動空間。豐富的物質環境能充分支持幼兒的自由自主的活動,也可以避免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相互爭執。
❹ 簡述智力落後兒童在親社會行為有哪些特點
兒童社會性及認知發展一直是發展心理學經久不衰的的研究領域。親社會行為作為社會性的重要方面,心理理論作為認知的重要方面,對於兒童適應社會具有重要意義。盡管對正常兒童的親社會行為及心理理論有了一些研究,但是對智力落後兒童這方面的研究卻相對較少,尤其是在兩者關系的探討上,因此智力落後兒童親社會行為與心理理論的關系有待揭示。 本研究以83名7-15歲中度智力落後兒童為研究對象,採用實驗與問卷相結合的方法,測查其親社會行為及心理理論的發展狀況,旨在進一步考察中度智力落後兒童親社會行為與心理理論之間可能存在的關系,得出如下結論: (1)從總體上看,中度智力落後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展隨著年齡增長而呈上升趨勢。四種典型的親社會行為中,助人行為發展水平最高,分享行為和合作行為次之,安慰行為發展水平最低。中度智力落後兒童的親社會行為水平不存在性別差異。 (2)母親評價的中度智力落後兒童的親社會行為略高於教師評價的親社會行為,但並沒有達到顯著性差異水平,且兩者都與中度智力落後兒童在實驗中表現的親社會行為水平具有一定程度的顯著正相關。 (3)從總體上看,中度智力落後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水平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呈上升趨勢,10-12歲是心理理論水平快速發展的時期。中度智力落後兒童的心理理論水平不存在性別差異。 (4)實驗觀測的中度智力落後兒童的親社會行為,與心理理論呈中等程度的顯著正相關,用中度智力落後兒童的心理理論水平可以顯著預測其實驗觀測的親社會行為水平。 (5)教師評價的中度智力落後兒童的親社會行為,與心理理論呈中等程度的顯著正相關,用中度智力落後兒童的心理理論水平也可以顯著預測其教師評價的親社會行為水平。 (6)中度智力落後兒童四種典型的親社會行為,與心理理論呈現出中等程度的顯著正相關,用中度智力落後兒童的心理理論水平,可以顯著預測其助人行為、分享行為、合作行為和安慰行為水平。
❺ 幼兒親社會行為現狀及其影響因素
玩盡社會行為現狀及影響因素,幼兒在學校的時候影響它的因素,有了身邊的人,幼兒教師非常重要的誘人,是在武候學模仿的家
❻ 幼兒園親社會行為教案
設計意圖
人的健康包括身、心兩方面,現代社會中人們更加註重心理健康的發展。人的表情中,微笑最美麗,也是最有魅力的。它可以調節人的心情,讓不快即刻消失,也可以和諧人際關系。微笑就像冬日的暖陽,即刻能化解人們心中的堅冰。幼兒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在平時的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動中發現,這一時期的幼兒,心理素質極不穩定,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較弱,不易容納挫折和不合理的事,不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我園十二五州級課題《發揮優秀兒童文學功能,對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實踐研究》開展了將近兩年,課題中對"培養幼兒積極健康的情緒,建立積極和諧的人際關系,樹立完美的人格,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展。"是我們課題中研究的元素和攻克的難關,結合社會教材《蝸牛的微笑》,我深化了其內涵,生成了這節教育活動。
一、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積極的展開想像,懂得微笑能讓別人快樂。
2.知道微笑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表情,讓幼兒懂得微笑的重要性。
3.初步體驗當把快樂帶給別人的同時自己也能得到快樂。
二、活動准備:
1.PPT課件一套:蝸牛的微笑。
2.幼兒入手一面鏡子。
3.圓形卡紙片(直徑8厘米),數量為幼兒人數的兩倍,背面貼有雙面膠。記號筆人手一支。
三、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理解故事內容,在聽聽、看看、想想、說說的基礎上展開積極的想像,懂得微笑能讓別人快樂。
活動難點:懂得微笑的重要性,喜歡微笑,感受微笑帶給自己和別人的快樂。
四、活動過程:
1.感受微笑,激發幼兒和他人打招呼的愉悅心情。
2.聽"微笑"、談微笑,體驗微笑帶來的快樂。
·聽故事,理解故事內容,進一步體驗、感受微笑能夠帶給他人快樂。
·教師邊播放課件邊講述故事一遍。
·邊播放PPT,邊提問再次講述故事一遍。
·體驗微笑帶來的快樂。
3.看微笑,了解生活中微笑的作用。
·幼兒自由表述生活中見過的微笑。
❼ 家庭教育環境與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以此為題,我要編一份調查問卷,急~
淺談家庭教育怎樣促進幼兒的親社會行為 社會對人的生存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又是其發展的內容。人不能離開人類群體而獨立生活,幼兒更是如此。無數事實已經證明,離開人類社會、離開成人的教育,幼兒根本無法生活。 幼兒從出生開始就處於復雜的社會環境和社會關系中,為了能夠與他人交往,能夠被自身所處的社會所接受,他必須要學習並接受這個社會特有的價值規范、風俗習慣和行為標准,幼兒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豐富自己的社會經驗,成為具有社會作用的客體和主體。親社會行為是人與人之間形成和維持良好關系的重要基礎,是個體社會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兒童的親社會行為主要有:同情、關心、分享、合作、謙讓、幫助、撫慰、援助、捐獻等等。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對社會文明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是幼兒社會化過程成敗的最重要的一個指標。 研究表明,兒童期是發展親社會的觀念與行為的最佳時期,然而,目前,不管從家庭教育或學校教育,不難發現,更多的時候我們往往比較重視幼兒知識、技能的學習和掌握,而忽視了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再加上現在獨生子女問題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多數幼兒在缺乏兄弟姐妹的「四二一」家庭中長大,不知道關心別人,卻受到別人過多的關心,普遍存在著自私、任性、缺少同情、以自我為中心等問題,致使幼兒的親社會行為水平偏低。人們通過調查研究發現:人的某些親社會行為的出現不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多,相反卻在減少,伴隨著現代經濟生活和社會觀念的變化,多數幼兒在家長「重智輕德」「不能讓自己孩子受半點委屈」的教育方式下,利他主義傾向削弱,在利益權衡上只會一味索取,不講奉獻,幼兒自我觀念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不斷膨脹。 那麼作為家長,作為我們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讓我們的孩子能夠健康成長,讓他們長大後更好的適應社會呢? 一、 家長應給孩子創造合諧的交往環境。 小孩子喜歡小孩子,即使是從不相識,甚至語言「不通」,他們也會一見如故,親熱地玩耍。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需要小夥伴,因為他們有共同的樂趣,共同的情感與共同的「語言」。但是,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卻寧願將孩子鎖在屋裡,也不讓他出去與別的小朋友接觸,有的是怕孩子學壞,有的則喜寧靜,嫌別的孩子來串門,跟自家孩子一同游戲太吵,父母限制孩子與小夥伴交往,往往對孩子造成很大影響。有的孩子因此而反抗父母,脾氣變的非常暴躁,有的敵視別人,不能與人和平相處,打架、沖突時有發生,還有的則退縮,心胸狹窄,不和群。應該說這主要是因為許多家長認識不足。孩子們在一起,共同的樂趣,相互能懂的語言,使他們很自然的一起玩耍、游戲。他們這種交往需要一旦得到滿足,就會很愉快,這是孩子的天性。孩子間頻繁的交往,有助於孩子克服自我中心,防止孩子性格孤僻。 二、尊重孩子,幫助孩子學會交友 現代家庭中許多人不願意其他孩子到自家來串門,原因不外乎嫌吵、怕臟,討厭小孩子,有時稍不高興就將孩子們哄走。其實,這樣做往往會影響自己孩子與小夥伴的關系,傷害了孩子們的自尊心。家長應當定期或不定期的邀請孩子的夥伴來玩,如給孩子搞生日晚會,通過細心觀察孩子的表現,對比自己的孩子和人家孩子,鼓勵孩子多學別人的長處,這一點對培養孩子的良好品德十分重要。其次,要幫助孩子學會交友。有些孩子尤其是咱們農村的孩子不善於交友,例如有些孩子在家裡很好,一旦走出家門見到別的小朋友,就一個勁的往家長身後躲,表現出害羞、膽小的樣子。這樣的孩子需要家長正確的引導,幫助他建立自信心,鼓勵他正常的與別人相處。 三、不要怕孩子在群體中吃虧,戒除護短心理 有些家長因怕孩子在小朋友交往過成中受委屈,就阻止他與別的人交往,或者介入孩子之間發生的具體矛盾中,致使孩子養成依賴性,出現問題就去找爸爸媽媽。這樣做不利於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交往能力。家長在平日里應當教育孩子不欺負人,有錯誤就敢於承認,別人做了對不起自己的事,就應該和他講道理,只要他改正了,就應該原諒他。現在獨生子女的自控自律性比較差,做父母的就要善於聽取別人對自己孩子的批評忠告,並注意觀察孩子的一點一滴,要及時地把握時機地糾正孩子的錯誤,不要一味地護短,認為自己的孩子怎麼樣都好,以免孩子小錯不改,釀成大禍。 四、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 ,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合作」作為一種生存方式,已起來越來越為為世人重視。合作意識不僅是現代人所必須具備的現代素質之一,也是作為一個人所起碼應當具備的人格品質。所以家長應當加強對孩子合作精神和利他意識的培養,要讓孩子懂得為他人著想,能體會為別人付出勞動的幸福。 五、良好的家庭關系可以使孩子感受到愛並學會愛 作為家長應該認識到,過度的溺愛、放縱決不是真正的愛,家長需要與孩子建立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關系。孩子既然是家庭的一份子,那麼他在享受父母所給予他愛的同時,也需要有所付出。父母要讓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另外,父母要以一定的行為規范來約束孩子,使孩子也能時常考慮別人的需要,決不能任其隨心所欲,橫行霸道。真正的親子是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形成的相互關愛,是讓孩子感受到愛的溫暖,並會用同樣的方式去關愛別人。孩子是否具有一顆愛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孩子是否能成為一個誠實善良的人。 雖然孩子是無法選擇父母的文化、職業和家庭條件的,但我們的父母卻要盡自己最大的能力給他們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使孩子身心得以健康成長,這是為父母者應盡的職責。 未來社會是人才競爭的社會,健康、文明、自信、創新是新世紀人才的標准。幼兒正處於生命發展的萌芽階段,他們好奇、好問、好動,有著強烈的學習新鮮事物的慾望,從小提高幼兒從事社會活動的能力,將使幼兒能夠近早的了解社會,適應社會,有利於幼兒今後的全面發展,為今後的學習、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❽ 兒童親社會行為的表現
願意信任他人,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而努力; 願意遵守社會、集體的規范,維護秩序; 為他人著想,願意付出/奉獻——表現出利他言行; 在親密關系中願意表現出真實的自我,不掩飾。 親社會行為一般來源於對社會關系抱有很大的信任,對未來持希望和樂觀主義態度;而這通常又來源於幼年時父母的良好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