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動物科學方面,你知道哪些科學成果呢
遠的不是說,就是如今的新冠疫苗就是屬於動物科學方面的科學成果,疫苗研製成功,肯定會對世界格局產生改變。
我們能在世界上率先推出新冠滅活疫苗及其它疫苗,那麼我們對國外動不動就實施的加征關稅等經濟制裁及限制或禁止高科技出口的霸凌行為就多了一個籌碼,增加了又一個有分量的話語權。
Ⅱ 我國在動物學研究中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2014年第44卷第9期的《中國科學.生命科學》雜志刊登了一篇名為《我國疾病動物模型的研究現狀和展望》的評述文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醫學科學部的學者簡要介紹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對疾病動物模型項目的資助情況, 同時指出了我國疾病模型今後的主要發展方向。文章還全面梳理了我國疾病動物模型的研究和發展現狀,內容涵蓋了腫瘤、神經及精神疾病、感染及免疫性疾病、心血管與代謝性疾病、葯物篩選等不同領域。
文章提及了斑馬魚在不同領域中已獲得的成果以及在該領域中的前景,包括利用斑馬魚等低等脊椎動物來建立血管增生以及腫瘤轉移模型;在斑馬魚中建立了白血病模型;以秀麗線蟲、果蠅、斑馬魚等實驗動物作為代謝性疾病研究的動物模型等,其中重點強調了斑馬魚在新葯篩選和研發方向上的重要作用。
斑馬魚作為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 是連接非脊椎動物(小模式生物體)和哺乳動物(大模式生物體)的橋梁,其獨特的生物學、基因組學、遺傳學優勢及其高度保守的疾病信號轉導通路,使其成為以表型驅動的「正向」及「反向」遺傳學和在基因組規模上研究人類疾病相關病理生理學及在活體內進行先導葯物篩選的最佳模式生物之一。斑馬魚作為新型的模式生物,與細胞和小鼠相比, 具有高通量、給葯方法、生物和靶點等優勢,因此, 斑馬魚活體高通量葯物篩選(whole-animalHTS, W-HTS)已廣泛應用於葯物篩選領域。
至今為止,國內已建立了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China Zebrafish Resource Center, http://zfish.cn/)和斑馬魚敲基因聯盟(正在進行 1號染色體全基因(1418個基因,包括編碼和非編碼基因)敲除項目, 目前已經完成50%~70%的任務,其潛在的價值是篩選得到的 1000餘種突變體, 可能給醫學領域帶來各種斑馬魚疾病模型)。
作為國內第一家商業化運作的斑馬魚技術服務機構,杭州環特生物也在斑馬魚技術服務外包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目前公司已與國內上百家醫葯企業和研究機構開展了項目合作,參與開發的5個葯物也以及成功上市。
Ⅲ 「仿生學」的研究成果有哪些
科學家通過對大自然和動物界里發生的許多奇跡的仔細觀察,建立了一門新興的學科——仿生學。仿生學是集動物學、物理學、化學、心理學和工程技術相結合的一門獨立的邊緣科學。通過模擬動物的功能,以改進現有的和創立嶄新的機械、建築結構和新材料、新儀器和工藝研究,創造出許多適用於生產、學習和人們生活的先進技術。
飛機的出現毫無疑問是來自人們對飛禽鳥類的直接模仿,現代飛機的垂直起降,空中定懸後掉頭等諸多方面功能的實現也深受飛鳥和蚊蟲的啟發。
船和潛艇來自人們對魚類和海豚的模仿,生物學家通過對蛛絲的研究製造出高級絲線、抗撕斷裂降落傘與臨時吊橋用的高強度纜索。
響尾蛇導彈等就是科學家模仿蛇的「熱眼」功能和其舌上排列著一種似照相機裝置的天然紅外線感知能力的原理,研製開發出來的現代化武器。
仿生學家們從螞蟻、蜜蜂等動物利用偏振光定向的本領中得到啟發,製成了用於航海和航空的偏光天文羅盤。使用這種羅盤,即使飛機在磁羅盤失靈的南、北極上空,依然能准確地定向飛行.
海豚游泳速度很快,超過現代潛艇的航速,海豚游泳快的秘密在哪裡?仿生學家發現海豚的皮膚外面的表皮薄而富有彈性,裡面的真皮像海綿一樣有許多突起,突起之間充滿了液體。這種皮膚能吸收和消除阻礙前進的水流漩渦,使水流從它表面順利通過,因而游得快
.仿生學家模仿海豚的皮膚,用富有彈性的有機材料製成一種多層的潛水艇外殼,潛水艇穿上這層人造「皮膚」,航行時阻力可減少
一半,航速提高了1倍。
變色龍渾身能變換六七種顏色。變色龍的表皮上有一個變幻無窮的「色彩倉庫」,貯藏著黃、綠、藍、黑等各種色素細胞,一旦周圍的光線、溫度和濕度發生了變化,變色龍就隨之改變體色。科學家仿照變色龍,製成了一種既能自動改變顏色,又始終與環境保持一致
的軍裝。這種軍裝用一種對光線變化很敏感的化學纖維織成的布料製成,士兵穿上這種軍裝,可以放心地從白色的沙灘上登陸,在森林
里軍裝是深綠色,在草地時又變成麻黃色。
人造衛星在太空中由於位置的不斷變化可引起溫度驟然變化,有時溫差可高達兩、三網路,嚴重影響許多儀器的正常工作。科學家們受蝴蝶身上的鱗片會隨陽光的照射方向自動變換角度而調節體溫的啟發,將人造衛星的控溫系統製成了葉片正反兩面輻射、散熱能力相差很大的百葉窗樣式,在每扇窗的轉動位置安裝有對溫度敏感的金屬絲,隨溫度變化可調節窗的開合,從而保持了人造衛星內部溫度的恆定,解決了航天事業中的一大難題。
蠅的復眼包含4000個可獨立成像的單眼,能看清幾乎360。范圍內的物體。在蠅眼的啟示下,人們製成了由1329塊小透鏡組成的一次可拍1329張高解析度照片的蠅眼照像機,在軍事、醫學、航空、航天上被廣泛應用。
螢火蟲可將化學能直接轉變成光能,且轉化效率達100%,而普通電燈的發光效率只有6%。人們模仿螢火蟲的發光原理製成的冷光源可將發光效率提高十幾倍,大大節約了能量。科學家研究發現,螢火蟲的發光器位於腹部。這個發光器由發光層、透明層和反射層三部分組成。發光層擁有幾千個發光細胞,它們都含有熒光素和熒光酶兩種物質。在熒光酶的作用下,熒光素在細胞內水分的參與下,與氧化合便發出熒光。科學家先是從螢火蟲的發光器中分離出了純熒光素、熒光酶,後來用化學方法人工合成了熒光素。由熒光素、熒光酶、ATP(三磷酸腺苷)和水混合而成的生物光源,可在充滿爆炸性瓦斯的礦井中當閃光燈.
現在有一種水底機器人,是仿造螃蟹做的,它的用處是排除水中的水雷.
Ⅳ 那位動物學家對烏鴉的研究成果是什麼
①烏鴉,因其通體羽毛或大部分羽毛皆為烏黑色,故此得名。長久以來,烏鴉在人們的心目中並沒有什麼好名聲,「烏鴉叫,禍來到」,人們視其為不祥之物,甚至成了不吉利的象徵。其實,這都是人們長期以來形成的誤解,烏鴉實際上是挺可愛的。
②鳥類學家研究發現,烏鴉堪稱「鳥中諸葛」,其聰明機靈的程度令人吃驚。在歐洲的一些公路兩旁,常常可以看到烏鴉,因為每當載重汽車在公路上行駛時,地面震動往往迫使地下的蟲子爬出地面,這樣,烏鴉一伸嘴便可把蟲子吃掉。烏鴉還會把核桃扔在馬路上,讓汽車替它們把殼壓碎,它們再吃殼里的果實。
③在鳥類世界中,烏鴉的語言是最豐富的,其叫聲大約有300餘種。泰國動物學家納端經過兩年多的反復研究和分析,居然還創作了一部舉世無雙的《烏鴉會話詞典》。這部詞典把烏鴉的叫聲分為:寒喧、閑談、嘲笑、漫罵、抱怨、警告等。根據這部詞典,人們完全可以聽懂烏鴉的語言。
④值得一提的是,烏鴉是很有感情的。荷蘭動物學家艾迪·博塞曼「領養」了一隻18個月的烏鴉,取名叫「卡托克」,把它精心飼養到8歲。這只烏鴉竟視他為「父親」,只要他一踏進門,便會手舞足蹈向主人鞠躬致意,其親昵之態令人動情。
⑤有許多小鳥都是由親鳥哺育,長大後便各自西東了。而烏鴉卻不同,小烏鴉長大後不但不離娘而去,並且對自己父母十分孝敬。老烏鴉飛不動了,小烏鴉便到處覓食,銜回來一口一口地喂。烏鴉不僅生前孝敬父母,死後的「葬禮」也是悲壯隆重的。老烏鴉一旦病死,小烏鴉還召集親友為其送葬。有時群集數以千計,眾烏鴉哀鳴著盤旋數圈,向遺體告別後將死烏鴉放人深坑。
⑥就連「天下烏鴉一般黑」這一定論,事實上也是存在出入的。在民主葉門就有白色的、棕色的和灰色的烏鴉。黑色的烏鴉,身上生發出黑黝黝的亮光,頭圓嘴尖尾長;灰色的烏鴉,其頭部多長了一綹細毛,身羽上尚可辨出縷縷花紋;那白色的烏鴉,遠看則像白鴿,別開生面,討人喜歡。
Ⅳ 動物學研究的介紹
《動物學研究抄》創刊於1980 年,是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動物學類學報級雙月刊。以報道國內外動物學主要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新進展、新技術和新方法為己任,為促進現代動物科學的發展,促進學術交流,為創新型國家的需求和經濟建設服務。至 2006年12 月,已出版正刊126期,增刊12 期,發表論文3403 篇。2007年平均發表周期為159天 。全部論文的全文 PDF 文件、中英文題目摘要已經上網。
Ⅵ 在動物科學上,世界都有哪些著名的成果
在動物科學上,世界都有哪些著名的成果?
一篇名字叫做《我國疾病動物模型的研究現狀和希望》的簡評文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醫葯學科學部的專家教授簡單詳解了自然科學基金對病症細胞模型最新項目的幫護情況,此外注重了在中國病症實體模型未來的重要發展前景。文章還多方位梳理了在中國病症細胞模型的科學研究和發展趨向現狀,內容包括了腫瘤、神經系統及精神類疾病、感柒及免疫系統病症、心腦血管病與代謝病、葯物篩選等不一樣領域。
至今截至,中國已建立了在我國斑馬魚資源中心和斑馬魚敲遺傳基因同盟。作為中國第一家商業化的的運作的斑馬魚技術服務機構,杭州環特微生物菌種也在斑馬魚專業性服務外包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目前公司已與中國上百家醫療行業和科學研究機構進行了合作項目,參與設計開發的5個葯物也以及取得成功發售。
Ⅶ 動物學研究的前沿和熱點是什麼
生物仿生技術
Ⅷ 動物學方面最近幾年的新進展
以前認為鯊魚一定要不停游動才不會窒息 但前些時候看到最新研究顯示鯊魚可以靜止在水中而不會窒息 不知道這個算不算
Ⅸ 動物學研究什麼
這個太籠統了,研究的方向有很多,不知道你們老師的意思是啥。
這個「學」可以研究的有那麼幾種:
1、屬種的分類、命名、進化樹以及新物種或衍生物種的研究;
2、特定物種的習性、習慣、特點、生存環境及繁衍情況等;
3、特定物種的行為特定及對特殊刺激所作出的條件反射,用於醫療、生物、軍事、物理、航天等多種科技領域的研究課題;
4、特定物種的進化過程、發展歷史以及與之相關的歷史、地理、人文、環境、氣候,甚至它所從屬的整條食物鏈、生存鏈等。
實際上這裡面應該分得非常細,我只是大體上歸了這么幾類而已。
Ⅹ 1950年來的生物研究成果(只列舉,不用解釋)
西方最新基因研究成果證明女人給了男人智慧
基因實現神話 綠葉變成鮮花
韓國:開發出能在DNA中高速檢測病原體的儀器
斯坦福:極端DNA合成獨具潛在應用價值
西班牙:一種先進的多發性骨髓瘤遺傳診斷方法
人因大腦而肥胖找到新證
法國:人類基因組研究取得新方法
美稱骨髓幹細胞可使受損細胞再生
雲南大學人類遺傳學中心發現高血壓等三個疾病相關基因
中國重離子束治癌技術即將進入臨床治療
台灣深海生物研究發現80種世界新種生物
中美提出了AvrPto通過解除Pto對防禦響應的抑制引發疾病抗性的機制
另外,以下是歷年諾貝爾生物學醫學獎獲得者及其成果:
1960年 F.M.伯內特(澳大利亞人)
P.B.梅達沃(英國人) 證實了獲得性免疫耐受性
1961年 G.V.貝凱西(美國人) 確立「行波學說」,發現耳蝸感音的物理機制
1962年 J.D.沃森(美國人)
F.H.C.克里克 發現核酸的分子結構及其對住處傳遞的重要性
M.H.F.威爾金斯(英國人)
1963年 J.C.艾克爾斯(澳大利亞人)
A.L.霍金奇 發現與神經的興奮和抑制有關的離子機構
A.F.赫克斯利(英國人)
1964年 K.E.布洛赫(美國人)
F.呂南(德國人) 從事有關膽固醇和脂肪酸生物合成方面的研究
1965年 F.雅各布
J.L.莫諾 研究有關酶和細菌合成中的遺傳調節機構
A.M.雷沃夫(法國人)
1966年 F.P. 勞斯(美國人) 發現腫瘤誘導病毒
C.B.哈金斯(美國人) 發現內分泌對於癌的干擾作用
1967年 R.A.格拉尼特(瑞典人)
H.K.哈特蘭 發現眼睛的化學及重量視覺過程
G.沃爾德(美國人)
1968年 R.W.霍利
H.G.霍拉納 研究遺傳信息的破譯及其在蛋白質合成中的作用
M.W.尼倫伯格(美國人)
1969年 M.德爾布呂克
A.D.赫爾 發現病毒的復制機制和遺傳結構
S.E.盧里亞(美國人)
1970年 B.卡茨(英國人)
U.S.V.奧伊勒(瑞典人) 發現神經末梢部位的傳遞物質以及該物質的貯藏、釋放、受抑制機理
J.阿克塞爾羅行(美國人)
1971年 E.W.薩瑟蘭(美國人) 發現激素的作用機理
1972年 G.M.埃德爾曼(美國人)
R.R.波特(英國人) 從事抗體的化學結構和機能的研究
1973年 K.V.弗里施
K.洛倫滋(奧地利人) 發現個體及社會性行為模式(比較行為動物學)
N.廷伯根(英國人)
1974年 A.克勞德
C.R.德·迪夫(比利時人) 從事細胞結構和機能的研究
G.E.帕拉德(美國人)
1975年 D.巴爾摩
H.M.特明(美國人) 從事腫瘤病毒的研究
R.杜爾貝科(美國人)
1976年 B.S.豐盧姆伯格(美國人) 發現澳大利亞抗原
D.C.蓋達塞克(美國人) 從事慢性病毒感染症的研究
1977年 R.C.L.吉爾曼
A.V.沙里(美國人) 發現下丘腦激素
R.S.雅洛(美國人) 開發放射免疫分析法
1978年 W.阿爾伯(瑞士人)
H.O.史密斯 發現限制性內切酶以及在分子遺傳學方面的應用
D.內森斯(美國人)
1979年 A.M.科馬克 (美國人)
G.N.蒙斯菲爾德(英國人) 開始了用電子計算機操縱的X 射線斷層掃描儀(簡稱掃描儀)
1980年 B.貝納塞拉夫
G.D.斯內爾(美國人) 從事細胞表面調節免疫反應的遺傳結構的研究
J.多塞(法國人)
1981年 R.W.斯佩里(美國人) 從事大腦半球職能分工的研究
D.H.休伯爾(美國人)
T.N.威塞爾(瑞典人) 從事視覺系統的信息加工研究
1982年 S.K.貝里斯德倫
B.I.薩米埃爾松(瑞典人)
J.R.范恩(英國人) 發現前列腺素,並從事這方面的研究
1983年 B.麥克林托克(美國人) 發現移動的基因
1984年 N.K.傑尼(丹麥人)
G.J.F.克勒(德國人) 確立有免疫抑制機理的理論,研製出了單克隆抗體
C.米爾斯坦(英國人)
1985年 M.S.布朗
J.L.戈德斯坦(美國人) 從事膽固醇代謝及與此有關的疾病的研究
1986年 R.L.蒙塔爾西尼(義大利人)
S.科恩(美國人) 發現神經生長因子以及上皮細胞生長因子
1987年 利根川進(日本人) 闡明與抗體生成有關的遺傳性原理
1988年 J.W.布萊克(英國人)
G.B.埃利昂 對葯物研究原理作出重要貢獻
G.H.希欽斯(美國人)
1989年 J.M.畢曉普
H.E.瓦慕斯(美國人) 發現了動物腫瘤病毒的致癌基因源出於細胞基因,即所謂原癌基因
1990年 J.E.默里
E.D.托馬斯(美國人) 從事對人類器官移植、細胞移植技術和研究
1991年 E.內爾
B.薩克曼(德國人) 發明了膜片鉗技術
1992年 E.H.費希爾
E.G.克雷布斯(美國人) 發現蛋白質可逆磷酸化作用
1993年 P.A.夏普
R.J.羅伯茨(美國人) 發現斷裂基因
1994年 A.G.吉爾曼
M.羅德貝爾(美國人) 發現G 蛋白及其在細胞中轉導信息的作用
1995年 E.B.劉易斯、E.F.維紹斯(美國人)
C.N.福爾哈德(德國人) 發現了控制早期胚胎發育的重要遺傳機理,利用果蠅作為實驗系統,發現了同樣適用於高等增有體(包括人)的遺傳機理
1996年 P.C.多爾蒂(澳大利亞人)
R.M.青克納格爾(瑞士人) 發現細胞的中介免疫保護特徵
1997年 S.B.普魯西納(美國人) 發現全新的蛋白致病因子—— 朊蛋白(PRION)
1998年 芬奇戈特 (Dr. Robert Furchgott)
伊格納羅教授(Professor Louis Ignarro) 發現氧化氮可以傳遞信息
穆拉博士(D r. Ferid Murad)(美國人)
1999年 君特-布洛伯爾(美國人) 發現蛋白質有內部信號決定蛋白質在細胞內的轉移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