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華東師范大學的學術研究
2013 年,該校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5項, 位居上海高校第一、全國高校第九; 獲批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35項, 居上海高校第一、全國高校第七;獲批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6項,居上海高校第一、全國高校第七;獲批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年度課題17項,位居全國高校第一。
根據「自然亞洲」(natureasia) 網站2013年6月發布的亞太地區「自然出版指數(Nature PublishingIndex:NPI)」中國排名, 華東師范大學學者過去12 個月在《自然》(Nature) 及其系列期刊上共發表論文5篇, 總貢獻點數(Corrected Counts:CC) 為2.14, 在內地高校中列第十二,在全國科研機構中列第十五。
根據2014年6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該校何積豐院士獲2013 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013年科技到校經費院系名稱縱向經費(萬元)橫向經費(萬元)經費總數(萬元)河口海岸科學研究院81036814491生命科學學院39530933488信息科學技術學院76227093471軟體學院54127123253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2231943216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73821182856化學系39917582157物理學系19214761668數學系2912181247科學與技術跨學科高等研究院345610955網路教育學院163400563金融與統計學院27526553國際航運物流研究院90403493教育部 ( 上海市 ) 腦功能基因組學重點實驗室28256284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32156188社會發展學院07777體育與健康學院07373教育科學學院0100100商學院04343公共管理學院01212人文社會科學學院066其他單位1410141總計47142462129335備注: 1、以上經費中含國家重點實驗室運行經費、校內創新基金2、「其它」一欄中包含2013 年未列入以上單位統計的理科項目經費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4年6月華東師范大學官網) 館藏資源 截止2013年底,圖書館擁有印刷型文獻總量435.48萬余冊,其中圖書 355.78萬余冊,期刊合訂本近 36.96萬冊,古籍文獻 32.74萬余冊,學位論文 2.48萬余冊,非書資料 7.49萬余冊;各類電子文獻資料庫124個(含 334個子庫),其中電子期刊 4.7萬余種,電子圖書近136萬種,學位論文256.9萬余篇。館藏文獻的學科範圍涵蓋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與應用技術等學科領域,尤以教育學、地理學、文史哲等學校重點學科領域的文獻見長。 學術期刊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是由國家教育部主管、華東師范大學主辦的學術性雜志,分為哲學社會科學版、教育科學版和自然科學版三種期刊。三刊均已連續多次被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國社科院、中國社會科學文獻研究評價中心(CSSCI)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CSCD)等單位確定為各類「核心期刊」或「引文索引來源期刊」、「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創刊於1955年,「十年動亂」期間被迫停刊,後於1978年復刊。該刊以致力於哲學、政治學、經濟學、語言學、文學、歷史學等專業領域的學術積累和學術創新,形成了「嚴謹、嚴肅、嚴格」的辦刊風格。2001年, 該刊被確定為「中國期刊方陣」中的「雙效期刊」;2004年,該刊「世界史研究」欄目入選教育部「學報名欄」;2006年, 該刊入選教育部「名刊工程」;2012年,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術期刊資助入選期刊。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創刊於1955年,復刊於1978年。 該刊主要刊登華東師大師生在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和應用科學等領域的學術論文和科研成果,同時適量刊登歷屆校友和海內外科研人員的優秀論文,以及反映有關科研課題最新研究進展的學術簡報;其內容涵蓋數學、物理學、電子科學技術、計算機科學、教育信息技術、化學、地理學、生物學及環境科學等領域。該刊多次獲得教育部「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等稱號。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創刊於1983年,是中國高校中第一本教育科學專業類學報。 該刊開設了教育理論、教育改革、教育史、心理學等欄目以及如「海外來稿」、「專題討論」等特色專欄。該刊已連續多次被華東地區六省一市新聞出版局評為「華東地區優秀期刊」的稱號,曾多次獲得「全國百強社科學報」、「上海市最佳學報」的稱號。
Ⅱ 林敏的教育科研
科研成果:《行為抑制的認知神經基礎:基於兩種行為抑制任務範式的差異分析》《簡評皮亞傑關於反省抽象及其發展的研究》 《心理科學》,2007.5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6.2 《態射的建構與發展:發生認識論的一種動態形式化》 《心理科學》,2006.2 《幫助您的孩子正確地評價自己》 《大眾心理學》,2006.5 《皮亞傑發生認識論精華譯叢》叢書總序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10 《自我評價以及相關因素的研究》 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大會宣讀文章 《兒童觀點采擇能力影響因素的研究》 第八屆全國發展心理學大會宣讀文章 《反省抽象及其發展在各領域中的表現》 第九屆全國發展心理學大會Poster 《小議影響學習困難的因素及其矯正》 《陰山學刊》,2003.2 《人本主義學習論對素質教育教育評價的幾點啟示》 《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03.3 《兒童觀點采擇能力實驗研究的回顧與小結》 獲研究生科討會科研成果「優秀獎」 譯稿:《反省抽象的研究》 第二、三、四、五、九、十、十二章以及前言、結論約14萬字參與課題: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認知發展性障礙的領域特殊性及其腦基礎:基於PASS理論的研究」2、 華東師范大學211課題子項目「認知過程和認知發展」3、 福建省高校2007年度黨建研究項目「激勵性高校幹部考察評價機制」培訓、進修經歷1、 台灣「親職訓練團體領導者培訓」 2006.1,上海2、 香港中文大學梁耀堅教授:「心理病理學」以及「內觀療法」培訓班,2007.7,福州 教授課程:本科生:《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女性心理學》 獲獎情況: 2005-2006 華東師范大學優秀博士生 2005-2006 華東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獎學金 研究方向:兒童發展障礙、認知心理學
Ⅲ 張錫勤的科研成果
其《中國近代思想史》一書曾榮獲黑龍江省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並於1992年在台灣再版,先後被華東師范大學、齊齊哈爾大學和台灣省台南師范學院等高等院校採用為本科教材;其《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稿》一書以豐富的內容、翔實的資料在國內相關領域中處於領先地位,被教育部確定為「2004-2005年度全國研究生推薦教材」。其研究項目「教學·科研·育人相結合,促進教學質量提高」和「多渠道培養研究生獨立研究能力」分別於1989年和1991年榮獲黑龍江省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學科:
中國哲學
研究方向:
中國近代哲學
代表性著作:
《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稿》(上下冊) 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2004年5月
《戊戌思潮論稿》 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
《中國傳統道德舉要》 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
《中國傳統道德-名言卷》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12月
《中國近代的文化革命》 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
《中國倫理思想通史》 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
在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的代表性論文:
《論儒學在近代的命運》,《哲學研究》2005·5
《論康有為對儒學的改造》,《哲學研究》2004·5
《論「五四」新文化運動所提倡的新道德》,《哲學研究》2002·8
《論陸王心學中可能誘發「異端」思想的因素》,《哲學研究》2001·5
《對近代「心力」說的再評析》,《哲學研究》2000·3
《論五四新文化運動對戊戌思潮的繼承與超越》,《哲學研究》1999·5
《論戊戌時期的宗教熱》,《哲學研究》1998·6
《論傳統義利觀在近代的變革》,《中國哲學史》2005·2
在研項目:
中國道德變遷史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
完成的主要課題:
傳統道德與社會主義文明建設 黑龍江省社科規劃項目
戊戌思潮的研究——中國現代化歷程的歷史反思 黑龍江省社科規劃重點項目
中國近代的哲學變革 黑龍江省社科規劃項目
獲獎:
《中國近代思想史》,黑龍江省社科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省高校優秀教材獎,一等獎
Ⅳ 杜成憲的科研成果所獲獎勵
華東師范大學1995年「中創獎」
1995-1996年度華東師范大學青年教師特殊津貼
1996年度寶鋼全國優秀教師獎
1996年入選華東師范大學「跨世紀新一代學科帶頭人培養工程(百人工程)第一批
參著的《中國教育史》、《中國教育管理史》、《中國教育思想史》多次獲各種獎
Ⅳ 蔣德海的科研成果
《倫理文明還是法制文明》 專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憲法學》 專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道德、公權和責任》 專著 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控權型檢察制度研究》 專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憲法的法治本質和機制研究》 專著,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 我國的泛法律監督之困境及其出路/法學評論/2013/07
人格尊嚴和公平對待權/河南社會科學/2013/06
改革需要共識——關於「頂層設計」的幾點辨析/探索與爭鳴2013/05
立法禁止理解腐敗言論的法理解析/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
轉變社會風氣的關鍵在講理/探索與爭鳴/2012/01
論中國法律監督的政治和法治價值/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1/07
馬克思防止公僕變質的理論和意義/學術研究/2011/04
馬克思論權為民所賦予/同濟大學學報文科版/2011/04
以法律監督為本質還是以控權為本質?——兼論中國檢察機關的職權配置 /河南社會科學/2011/01
人治還是法治——傳統儒家和法治理念相融性批判/社會科學輯刊/2011/01
幹部制度改革要超越德、知、法混合型幹部模式/探索與爭鳴/2010/11
完善中國制約和監督機制的法理學思考/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0
論我國檢察院的雙重國家權力/復旦學報/2010/05
完善監督和制約機制,建立科學的反腐制度/毛澤東鄧小平思想研究/2010/05
法律監督需要一部《法律監督法》/求是學刊/2010/04
輿論監督和法治文明/學術研究/2010/01
為什麼法律監督要有更優越的地位?/學習與探索/2009/11
論我國法律監督制度對當代檢察制度的發展/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0
法律監督還是訴訟監督/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9/05
建構以控權為本質特徵的中國檢察制度 /人民檢察/2008/06
從憲法「不抵觸」原則透視憲法與其他法的關系 /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8/01
公德建設要超越倫理本位傳統/倫理學研究/2008/01
檢察體制改革須堅持和完善法律監督 /法學 /2007/09
和諧社會和法治文明/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5
依法執政:人民共和國的憲政之道/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7/03
論中國人權保障中的政治人權建設/上海市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7/01
法律是低層次的道德嗎?——兼論法治文明中的法律和道德/學術月刊/2006/11
論法律文化對其他文化的主導作用/政治與法律/2006/10
人民共和國國號的再思考——兼論中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探索與爭鳴/2006/01
走向憲政中國/上海市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6/01
法律權威與中國檢察權的憲法復歸/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 /2005/08
論現行中國憲法的權力約束機制/政治與法律/2005/08
建設以法治文明為特點的和諧社會/探索與爭鳴/2005/04
法律監督權是否可能/社會科學/2005/04
論人大主權權威/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2
基層民主建設的法理思考/探索與爭鳴/2005/01
憲法與公民基本權利的保障/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3
法治現代化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 政治與法律 /2003/08
論憲法的控權本質/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06
法治現代化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政治與法律/2003/04
司法解釋和行政法規的法律效力應規范化/社會科學/2003/04
論憲法的控權本質/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3
析憲法的權力制約內涵/探索與爭鳴/2003/03
法律理性再思考/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1
行政控權:我國新時期幹部道德建設的法制基礎/社會科學/2001/03
法治和依法行政/學術季刊/2001/03
行政防範論/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06
推進我國地方人大制度中的基層民主/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2
行政責任論/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00/04
法律尊嚴的成本/社會科學/1999/04
法治和第二國家控制力/政治與法律/1999/04
Ⅵ 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華東師范大學)的科研成果
實驗室圍繞研究方向共承擔各類課題210項,其中國家級課題57項,包括與中國海洋大學聯合主持「中國典型河口—近海陸海相互作用及其環境效應」973項目;省部委課題55項,包括省部委重大(點)項目8項;橫向協作課題85項,包括參加如長江口深水航道整治等國家和地方重大(點)工程建設項目有關的課題48項;國際合作課題13項。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530多篇,其中國外刊物71篇,國外文集與叢書26篇,國內重要刊物338篇;SCI檢索論文115篇,包括在國際著名刊物(SCI的I區與II區)上發表論文15篇,出版著作18冊,獲省部級獎10項,其中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3項,鑒定成果10項。在流域入海物質通量變異及其對河口環境的影響、河口鹽水入侵規律與淡水資源利用、河口動力沉積過程及其在深水航道工程中的應用、三角洲海岸沖淤演變及其工程應用、河口海岸生物地球化學過程、濱海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等領域取得一批有重要影響和創新意義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豐富和發展了具有我國特色的河口海岸學科理論體系,而且有效地解決了長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長江口淡水資源開發利用、杭州灣北岸沖刷防護等重大(點)工程中的關鍵科學技術問題,為長江三角洲地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Ⅶ 丁劍平的科研成果
專著
(1) Empirical Studies on China's Integration into the World Economy, Hunan
University Press 2001 年(《中國經濟國際一體化進程的實證研究》)湖南大學出版社
(2) 《人民幣匯率與制度問題的實證研究》2003年,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編著
(1) 《外匯市場微觀結構理論與實證》與曾芳琴,2006年,中國金融出版社。
國際英語論文
(1) 「Exchange Rate Flexibility」 with Zheng Ying, in Ross Garnaut and Ligang Song (Ed.)
The China Boom and its Dsiconents, Asia Pacific Press, 2005, pp. 19-33.
(2) 「China』s Approach to its Exchange Rate Mechanism: Adaptability of BBC Rules」
with Zheng Ying, China and World Economy, Volume 13, No. 5, 2005, pp. 43-55.
(3) 「What Obscures the Skill Content Embodied in China』s Net Export?」 Economics of
Planning, Volume 35, No.4, 2002, pp. 333-348.
(4) 「Identities Found in Uniqueness: Two Financial Centers in China」 China and World
Economy, Volume 11, Number 3, May-June 2003, pp. 19-23.
(5) 「Dollarization or Yuanization? –Sustainability of Currency Board in Hong Kong」
Global Finance Conference 2002,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pp. 706-715.
(6) 「Is China abundant in unskilled labor? The departure from the HOV Theorem and the
implications」 in Ligang Song (Ed.) Dilemmas of China』s growth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sia Pacific Press, 2002, pp. 215-232.
(7) 「Liberalization of Capital Accou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a and
World Economy, Volume 9, Number 5, September-October 2001, pp. 28-32.
(8) 「Agglomeration Effects in Manufacturing Location – Are there any country』s
preferences?」 Economia Internazionale, Volume LII, Number 1, Feb. 1999, pp. 59-78.
(9) 「China』s Exchange Black Market and Exchange Flight – Analysis on exchange policy」
The Developing Economics, Volume 36, Number 1, Mar. 1998, pp. 24-44.
(10) 「Readjustment of GATT System」 in Jalaleddin Jalali (Ed.) World Bank Paper for
the Uruguary Round, Washington D.C.20433 USA, May 1988
日語國際論文
「香港匯率制度的展望」《國際金融》(International Finance Journal) 2002年第1093期,
第38-43頁 (日文版) 。
中國國內發表論文
1.「從本幣升值到流動性過剩和出口依賴-中日兩國的區別在哪裡?」丁劍平、潘橙璋《當代財經》
2008年第5期。
2.「『不規則』聯動的匯率與股價的研究」丁劍平《上海金融》2008年第4期。
3.「日元如何淪為美國經濟調整的犧牲品?」丁劍平《中國外匯》2008年第2期。
4.「理性看待中美匯率博弈」 丁劍平《中國外匯》2008年第1期。
5.「水滿則溢,傾覆難收-日本從流動性過剩到流動性緊縮的經驗與借鑒」 丁劍平、潘橙璋
《中國外匯》2008年第1期。
6.「人民幣匯率參照貨幣籃子與東亞貨幣聯動的研究」丁劍平、楊飛《國際金融研究》2007年
第7期,第36-42頁。
7.「開放經濟下的結構轉型:一個三部門一般均衡模型」 周辰亮、丁劍平《世界經濟》2007年
第6期,總346期 第27-34頁。
8.「差別消費權重、生產率與實際匯率:動態一般均衡模型對巴拉薩-薩繆爾森假說的擴展」鄂永健;
丁劍平《世界經濟》2007年第3期
9.「走向成熟的人民幣匯率:震盪而不失平穩」丁劍平、李瑩《中國外匯》2007年第7期,總133期。
10.「漫長十年初顯亞洲匯率獨立板塊」丁劍平《中國外匯》2007年第6期,總132期 第10-12頁。
11.「中國外匯市場做市商行為空間的研究」丁劍平、俞君鈦、曾芳琴《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7年
第1期(第45卷), 第58-65頁。
12.「我國匯率制度演進趨勢分析」丁劍平、曾芳琴《東南學術》2007年第1期第36-40頁
13.「人民幣有管理浮動與遠期匯市拓展的研究」 丁劍平《世界經濟文匯》2006年第7期第27-36頁。
14.「從外匯市場微觀結構視角看中央銀行入市交易效果」丁劍平、俞君鈦、張景煜《管理世界》
2006年第7期,總154期 第15-21-31頁。
15.「進一步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丁劍平《中國外匯》2006年第7期,總121期 第10-11頁。
16.「匯率升值對就業影響的中日比較」丁劍平,王璐《現代日本經濟》2006年第2期,總146期
第27-31頁。
17.「2000~2005年主要區域貨幣匯率波動特徵的研究」丁劍平,沈根祥《世界經濟》2006年第3期,
總331期 第74-81頁。
18.「實際匯率、工資和就業―對中國貿易部門和非貿易部門的實證研究」丁劍平、鄂永健
《財經研究》2005年第11期,第31卷,第41-49頁。
19.「指令流的再分解研究―外匯市場微觀結構理論的新發展」 丁劍平,曾芳琴《國際金融研究》
2005年第11期,總223期 第48-54頁。
20.「利率平價論適用於人民幣的遠期定價嗎?―新台幣、韓元與人民幣遠期匯市的比較」丁劍平、
黃海洋,上海市社會科學聯合會 編《當代中國:轉型、發展、和諧》(中冊),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第049-065頁。
21.「人民幣作為區域性國際結算貨幣的探討」丁劍平,徐才偉,李菲 《上海投資》2005年第7期,
第9-14頁。
22.「中國與全球國際收支:近期現狀與展望」丁劍平,曾芳琴,許滋芳《世界經濟》2005年第5期,
第81-84頁。
23.「單方干預與聯合干預效應對中國的啟示」丁劍平,馬俊玲,錢小燕《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年第6期 2004年11月
24.「實際匯率研究進程與人民幣實際匯率評價」丁劍平,沈超《新金融》2004年第7期
25.「非貿易部門工資水平在實際匯率決定中的作用-誤差修正模型對中國與日本匯率的檢驗」
丁劍平,於群《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第5卷), 第15-25頁。
26.「匯率波動與亞洲的經濟增長」《世界經濟》2003年第7期,總299期 第15-22頁。
27.「中國經濟與人民幣匯率」《財經》2003年第12期,總86期 第62-63頁。
28.「亞洲各國匯市的波動特徵」《經濟學季刊》2003年第2期,總7期 第621-632頁。
29.「關於現行的人民幣匯率機制的可持續性研究」《國際金融研究》2003年第5期,總193期
第48-55頁。
30.「人民幣『免疫』八國峰會」《國際金融報》2003年6月9日第三版。
31.「經濟的持續增長與匯率的管理浮動:中國實踐的思考」《新金融》2003年第3期,第9-10頁。
32.「論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彈性』」《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第5卷), 第19-26頁。
33.「企業的走出去與中國的就業問題:一個來自日本經驗的啟發」《上海金融報》2002年11月14日
經濟瞭望版。
34.「港幣與人民幣的協整研究」《世界經濟文匯》2002年第2期, (總10期)第42-49頁。
35.「關於香港聯系匯率制度可持續性的研究」《財經研究》2002年第5期,第28卷,第23-30頁。
36.「人民幣匯率制度的選擇與調整空間的思考」《國際金融研究》2002年第2期,總178期
第56-60頁。
37.「貨幣局制度及其外部環境比較」《國際金融報》2002年3月12日金融論壇版。
38.「中國和印度對資本項目開放的探索和比較」《世界經濟研究》2002年第6期,總100期,
第74-77頁。
39.「人民幣匯率制度的選擇空間」《財經》2001年12月號,(總10期),第52-53頁。
40.「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資本項目開放」《新金融》2001年第8期(總149期)第2-4頁。
41.「資本項目開放沒有時間表」《國際金融報》2001年6月18日金融論壇版。
42.「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能否解釋我國的經濟現象」《國際商務》2001年第4期(總149期)
第1-6頁。
43.「監管年話監管」《國際金融報》2001年2月15日金融論壇版
44.《國際金融理論與實物》同濟大學出版社1991年7月。
45.《國際貨幣和金融》(參加翻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年6月。
46.「外向型經濟與儲蓄,利率和貨幣量」《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第一期
(總十九期)1989年3月。
Ⅷ 張繼平的科研成果
1、*JIanyi Shi,The cells of the affine Weyl group Cn in a certain quasi-split case,, Journal of Algbera, 422卷, pp 679-729, 2015.
2、Jianyi Shi, Qianqian Mi,Left cells of the weighted Coxeter group (Bn,l), (Communications In Algebra, 2015.
3、Baoshan Wang,Jiping Zhang,The rank of fusion systems, Annali di Matematica Pura ed Applicata, 193卷, pp 1-11, 2014.
4、Jianyi Shi,The cells of the affine Weyl group Cn in a certain quasi-split case, II,, Journal of Algebra, 404卷, pp 31-59, 2014.
5、Jie Du, Haixia Gu, Jianpan Wang,Irrecible representations of q-Schur superalgebras at a root of unity, Journal of Pure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218卷, pp 2012-2059, 2014.
6、Jie Du, Haixia Gu,A realization of the quantum supergroup U(glm|n), Journal of Algebra, 404卷, pp 60-99, 2014.
7、Xiaoyu Chen, Jianpan Wang,Quantum Schur superalgebras and finite general linear groups,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6卷, pp 1-10, 2014.
8、Bin Li, Hechun Zhang,Canonical bases and quantum coordinate algebras, Journal of Algebra, 414卷, pp 241-263, 2014.
9、Yu Zhou, Bin Zhu,Cluster algebras arising from cluster tubes, J. Lond. Math. Soc, 89(3), pp 703-723, 2014.
10、Yu Zhou, Bin Zhu,T-structures and torsion pairs in a 2-Calabi-Yau triangulated category, . J. Lond. Math. Soc. (2), 89(1), pp 213-234, 2014.
11、Z. Lu, Jiping Zhang,Extending Endo-monomial Moles, Algebra Colloquium, 20(1), pp 169-172, 2013.
12、Lizhong Wang, Jiping Zhang,,Orbital character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Pure and Applied Algebra, 219(1), pp 121-141, 2013.
13、Tianze Li, Weigang Xu, Jiping Zhang,A Note on the p-Deficiency Class of a Finite Group, Algebra Colloquium, 19(2), pp 353-358, 2012.
14、Rujing Dou, Yong Jiang, Jie Xiao,The Hall algebra approach to Drinfeld』s presentation of quantum loop algebras, Advances in Mathematics, 231(5), pp 2593-2625, 2012.
15、Yu Zhou, Bin Zhu,Maximal rigid subcategories in 2-Calabi–Yau triangulated categories, Journal of Algebra, 348卷, pp 49-60, 2012.
16、H. Jakobsen, Hechun Zhang,,Double-partition quantum cluster algebras, Journal of Algbera, 372卷, pp 172-203, 2012.
17、Bessenrodt, Christine;Zhang, Jiping,Block separations and inclusions, Advances in Mathematics, 218(2), pp 485-495, 2008/6/1.
18、Chu, Huan; Hu, Shou-Jen; Kang, Ming-Chang;Zhang, Jiping,Groups with essential dimension one, Asian Journal of Mathematics, 12(2), pp 177-191, 2008/6.
19、王玉雷; 劉合國;張繼平,有限生成的冪零群的共軛分離性質, Acta Mathematicae Applicatae Sinica-English Series, 05期, pp 841-846, 2008.
20、劉合國;張繼平,有限秩的冪零群的自同構(Ⅰ), 中國科學A輯:數學, 06期, pp 641-665, 2008.
等26條科研成果請查看科研之友。
Ⅸ 蔡鐵權的科研簡況及代表性成果
1. 論物理教育的人文意蘊[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4.05
2. 「科學素養說」和中學科學教育改革[J].課程.教材.教法.2004.10
3. 課程理論:教師專業化的主旋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推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J].教育科學研究.2005.074. 公眾科學素養與STS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2002.04
5. STS教育和科學教育改革[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2.02
6. 後現代課程觀和創新思維的自組織理論基礎,全球教育展望,02,6
7. STS教育:國際科學教育改革的新理念,科學,2003,3
8. 後現代視點下的科學教育,全球教育展望,2003,11
9. 從知識觀解讀課程三維目標,全球教育展望,2005,9
10. 三維目標的課程觀詮釋,全球教育展望,2006,3
11. 中學科學教育要關注學生技術素養的提高,教育科學研究,2006,6
12. 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7-9)年級課程標准》述評,全球教育展望,2007,1
13. 我國近代科學教育的濫觴與演變,全球教育展望,2007,6
14. 理解科學教育,浙江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4
15. 浙江省小學科學教師科學素養和科學本質觀現狀調查及認識,全球教育展望,2007(8)
16. 生成性教學設計的多維觀照,全球教育展望,2007(10)
17. 科學哲學觀的改變對科學教育的影響,全球教育展望,2008(2) 1. 現代教育技術教程,科學出版社,2005.5
2. 物理教學叢論,科學出版社,2005.2
3. 科學課程與教學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6
4.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通識培訓,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4
5. 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論文寫作指導,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7
6. 高中新課程國家教材(物理2),科學教育出版社,2006.8
7. 高中新課程國家教材(物理3-3),科學教育出版社,2006.8
8. 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100問,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6
9. 概念轉變的科學教學,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1
10. 科學課程與教學,浙江大學出版社
11. 新編科學教學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2. 物理課堂教學技能訓練,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3. 科學實驗教學與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 浙江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師資培訓策略與有效模式研究 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辦FFB011147 1.0 教育部,2003 1
2 高師「學科教學論」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研究 省教育科學規劃辦 0.2 省教育科學規劃辦,2003 1
3 浙江省名師成才之路研究 省教育科學規劃辦 0.2 省教育科學規劃辦,2001 1
4 中學《科學》課程學生知識、能力和態度綜合發展的教學策略研究 教育部
DAB030309 自籌5.0 2000-2006 1
5 在基礎教育中系統開設技術教育課程的研究 教育部
FHB060316 自籌 2006-2008 2 1 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應用研究 浙江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001年) 1
2 中學物理教師培訓教學內容改革理論與實踐研究 浙江省教育廳教育教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02年) 獨立
3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學科教學論研究 浙江省高校優秀科研成果獎二等獎(2004年) 1
4 高師科學教學論課程改革研究 浙江省第四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004年12月) 獨立
5 STS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 浙江省人民政府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07年8月) 2/5
6 全國首屆教育碩士優秀教師 2007.12 已畢業各類研究生數量:12
在讀研究生數:11人
優秀研究生2人
考取博士生3人
Ⅹ 華東師范大學在985高校中處在什麼水平
對華東師范大學進行排名,可以參考目前各省高考錄取的趨勢,華東師范大學錄取的學生的全省排名已經提到更高,以筆者為例,五年前某省份文科考700+名可以讀華師,現在最低全省文科300+名才能考上華東師范大學。而一些前些年熱門的其他985現在招收高考生排名下降了。
總而言之,如果你想做老師,那麼華東師范大學是最專業的;如果你想進入公司工作,而你的高考成績為華東師范大學水平,通過大學四年的學習,你可以獲得與排名更為靠前的985大學的學生進入同一公司工作的機會。
謝謝你對於華東師范大學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