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當提單轉讓後

當提單轉讓後

發布時間:2021-11-15 08:49:20

『壹』 提單背書轉讓

回答你的問題。只要是指示提單,即consignee顯示to order...,一定要背書才能提貨的。
如果是To Order 或To Oder of Shipper 有托運人(發貨人)背書,說白了,就是提單「Shipper」一欄寫的是誰就由就由誰來背書。
但是背書又分為幾種:
背書有三種方式:
(一) 記名背書
記名背書是指背書人在提單背面寫明被背書人的名稱,並由背書人簽名的背書形式。
例如:ABC公司將提單背書轉讓給DEF公司,可作以下背書:
TO DELIVER TO DEF CO.
ABC CO.
Aug. 18th, 2007
(二)不記名背書
不記名背書又稱空白背書,是指背書人在提單背面由自己簽名,但不記載任何受讓人的背書形式,例如:信用證中有這樣的條款:「Bill of Lading made out to order endorsed in blank.」則背書人只需在提單背面簽章並註明背書日期即可,例如:
ABC CO.
Aug. 18th, 2007
(三)指示背書
指示背書是指背書人在提單背面寫明「憑XXX指示」的字樣,同時由背書人簽名的背書形式。經過指示背書的指示提單還可以進行背書,但背書必須連續。例如:ABC公司指示轉讓給DEF公司可作以下背書:
To the order of DEF Co.
ABC C.
Aug. 18th, 2007

所以綜上所述,能不能轉讓取決於你怎樣背書了,如果記名背書,不能轉;如果是空白背書,誰拿著都可以提貨。如果是指示背書,那拿到的人再背書後可以轉讓。還不懂的話,在線聯系我,給你解釋到底!

『貳』 提單已經轉讓 托運人是否具有索賠權

案例:中國甲公司與日本乙公司於2001年9月20日簽訂一份買賣合同,約定甲公司向乙公司出口一批運動鞋,價格條件為C
對於這一案件的處理,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為托運人(即賣方)已經背書轉讓了提單,並由收貨人實際提取了貨物,則海上貨物運輸合同已經隨提單一並轉讓,托運人已不是海上貨物運輸合同的當事人,不能對提單項下的貨物主張權利,而且貨物的所有權和風險均已轉移給收貨人,有關該提單項下貨物的貨損貨差的索賠只能由提單持有人提出,托運人已不具有訴權;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提單雖已轉讓,但托運人轉讓的只是合同的一部分權利,即提貨權,其仍是海上貨物運輸合同的一方當事人,在承運人違約的情況下,托運人仍擁有合同訴權。
在海上貨物運輸中,發生貨損貨差是常有的事。但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在誰有權索賠、向誰索賠等問題上往往產生糾紛。國際海上貨物運輸與國際貨物買賣是密切相關的,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雙方在簽訂合同之後,大多要通過海運交付貨物,其中一方要與承運人簽訂海上貨物運輸合同來履行交貨或收貨義務。究竟由哪一方負責租船訂艙,取決於雙方在合同中約定的貿易價格術語。最常用的是CIF、CFR、FOB三種術語,前兩種術語下,賣方負責租船訂艙,而FOB術語下,則由買方負責租船。實踐中托運人多為買賣合同的賣方,其在裝貨港將貨物交付給承運人,由承運人簽發提單,托運人拿到提單後,依照貿易合同的約定將提單交給買方以完成交貨義務,而買方或其他提單受讓人則在目的港憑提單提取貨物。因此,在目的港發現貨損貨差的往往是作為收貨人的買方或其他提單持有人。在發現權利受侵害時,其可以依據海上貨物運輸合同提起違約之訴,也可以依據對貨物擁有的物權提起侵權之訴,或者是依據國際貿易合同向國際貿易的賣方提起違約之訴。但當托運人或收貨人向承運人索賠時,往往會產生誰是有權的索賠主體的問題。因為如果是提單持有人起訴承運人,在合同之訴中,承運人會以提單持有人不是運輸合同的當事人為由來抗辯;若提單持有人提起侵權之訴,在提單持有人未取得貨物所有權的情況下,承運人又以其不是貨物所有人相抗辯;如果托運人向承運人索賠,承運人則以提單已轉讓,貨物所有權及風險已轉移為由,主張托運人已不是合同當事人,無權起訴。而各地法院由於對上述問題認識不一,在相似案件中時常作出不同的判決,引發各方爭議,影響司法判決的公信力。
從海商法的歷史看,提單下貨物索賠權的主體曾經歷過一個演變過程。在早期的英國法判例中,法院不承認通過提單轉讓合同,因而不承認提單受讓人作為合同當事人的訴權。在1845年Thompson v.Doming一案中,Parke法官認為:「而沒有什麼能證明提單在任何商業習慣下是可轉讓的,提單只轉讓物權,它不轉讓合同。」由於不承認提單持有人與承運人之間存在合同關系,導致提單持有人在發現權利受到侵害時,只能對承運人提起侵權之訴。而英國法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堅持提起侵權之訴應以原告擁有對貨物的所有權為前提。但提單持有人並不一定擁有貨物的所有權,這就造成一些提單持有人無法起訴的局面。有鑒於此,英國在1855年提單法中對此加以修正,規定提單持有人如果在受讓提單時取得該提單項下貨物的所有權,則提單所證明的運輸合同也一並轉讓。但這一規定仍沒有解決提單持有人在沒有取得貨物所有權情況下的訴權問題。直到1992年的海上貨物運輸法作出規定:「提單合法持有者……受讓運輸合同下的一切訴權,就如他本來就是合同的一方。」依此規定,提單持有人取得托運人的一切合同權利,包括以合同當事人身份提起對於貨損貨差的索賠權。
而對於在提單轉讓之後,托運人是否仍是合同當事人並擁有合同訴權的問題,英國1992年海上貨物運輸法第2條第5款明確規定:「提單權利轉讓後,則一方因為是運輸合同的最初訂約方而取得的任何權利也因而被消滅。」英國法的這一規定對於國內海商法學界及司法界產生很大影響。許多人據此主張提單轉讓就是海運合同的轉讓,托運人在提單轉讓之後已不再擁有索賠權。而反對的意見則認為提單轉讓只涉及提貨權的轉讓,托運人仍是海運合同的當事人,仍有合同下的訴權。
目前國內海商法學界和司法審判中對這一問題之所以存在前述爭論,主要是由於對提單與海運合同的關系及提單轉讓的性質看法不一。主張托運人喪失索賠權的是以「合同讓與說」為基礎,該學說認為,提單從托運人轉讓到收貨人手裡而使其成為提單受讓人時,提單所證明的債權債務關系發生轉移,即收貨人享有提單賦予托運人的權利,並承擔提單加予托運人的義務。提單的轉讓使提單所證明的海上貨物運輸合同中規定的部分托運人的權利和義務發生轉移,屬於合同當事人變更的一種情況。合同轉讓之後,提單受讓人取得了合同當事人的地位,而托運人由於讓與合同,脫離了原合同關系,至少已不再享有原合同的權利。由於提單所證明的海上貨物運輸合同隨提單轉讓,有權對提單項下貨物的損失提出索賠的只能是提單的受讓人。(註:司玉琢主編:《新編海商法學》,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頁。)而主張托運人仍保留索賠權的則以「為第三方利益說」為依據,認為海上貨物運輸合同是托運人和承運人簽訂的,而在目的港提取貨物的通常為合同約定的收貨人,收貨人雖未參加合同的簽訂,卻可直接取得合同規定的利益,並受合同的約束,是海運合同的第三方受益人,其可以自己的名義直接請求承運人履行合同和提出索賠,同時托運人仍未脫離原運輸合同,也可以自己的名義向承運人索賠。(註:夏斗寅著:《海商法基礎》,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60頁。)
如果從普通民法的原理來看,這兩種說法在法理上均存在一些問題。「合同讓與說」不能解釋托運人與承運人在提單之外達成的協議是運輸合同的一部分,卻不能隨提單轉讓而約束提單持有人,托運人仍要履行運輸合同中約定的義務;且提單轉讓不須經承運人同意,即合同在沒有得到承運人同意的情況下轉讓,而且提單受讓人所受讓的權利義務有可能與托運人的不完全相同,這在理論上不符合民法上有關合同轉讓的原理。「為第三方利益說」不能解釋的是,在為第三方利益合同中,債務人可以其對債權人的一切抗辯對抗第三方受益人,而在提單關系中,承運人不得以提單之外的運輸合同下的抗辯理由對抗提單持有人。
實際上,上述爭論包含了兩個層面的問題,其一是提單的轉讓是否代表海運合同的轉讓,其二是海運合同的性質。這兩個問題不能混為一談,否則極易引起誤解。
首先,根據海商法的有關原理以及我國海商法的有關規定,提單只是海上貨物運輸合同的證明,而非合同本身。海商法第七十一條規定:「提單,是指用以證明海上貨物運輸合同和貨物已經由承運人接收或裝船,以及承運人保證據以交付貨物的單證。提單中載明的向記名人交付貨物,或者按照指示人的指示交付貨物,或者向提單持有人交付貨物的條款,構成承運人據以交付貨物的保證。」從上述規定可以看出:第一,提單只是海上貨物運輸合同的證明,而非海上貨物運輸合同本身;第二,由於提單中關於向記名收貨人、提單持有人或其他收貨人交貨的記載,構成承運人據以交付貨物的保證,因此該交貨義務是來自提單原先的記載,而非出自提單的轉讓,該義務在承運人簽發提單之前即海運合同成立時就已產生。提單項下貨物的交付方式在簽訂海運合同時或簽發提單前就已作出約定,因此即使是簽發可轉讓的提單(記名提單自不待言),承運人對於應向提單持有人交貨的義務內容也是清楚明了的,這本身就是海上貨物運輸合同的一部分。也就是說,提單持有人提取貨物並非由於其受讓合同而取代了托運人的地位,而承運人履行向提單持有人或其他收貨人交付貨物的義務屬於原海運合同內容的范疇。因此,提單的轉讓並不代表海運合同的轉讓,承運人向托運人之外的收貨人或提單持有人交付貨物是在履行原先與托運人簽訂的海運合同的義務,而非向海運合同受讓人履行另外一項新的義務(合同轉讓實際上是受讓人與原先的一方當事人間形成新的合同關系)。
其次,海商法第四章第一節規定的海上貨物運輸合同的當事人是承運人、托運人和收貨人,他們的身份及相互間權利義務關系並不因提單的轉讓而改變。那種認為海上貨物運輸合同隨提單一並轉讓,托運人在提單轉讓後就不是海上貨物運輸合同的當事人的觀點顯然缺乏法律依據。另一方面,航運實踐中提單受讓人在受讓提單時通常沒有受讓原先海運合同的意願,例如,提單受讓人會拒絕承擔運輸合同項下托運人的義務,如支付運費、預付提單項下的運費以及裝運港發生的本應由托運人承擔的費用。而且,即使提單已轉讓,如果在目的港無人提貨,承運人仍可向托運人請求賠償,托運人並不因提單的轉讓而脫離原海上運輸合同關系。承運人對於提單轉讓的過程通常不加過問,托運人或其他提單持有人轉讓提單也無需徵求或通知承運人。因此上述合同轉讓的說法與航運實踐和當事人的意願也不相符。有一種觀點認為,海商法第七十八條的規定,表明提單若為托運人之外的第三人合法持有時,該第三人與承運人之間形成的是以提單為文本的法定合同關系,提單的轉讓也就是法定的合同轉讓。(註:張希舟:「從商法角度看提單的性質」,載《人民法院報》2004年6月2日。)但法定合同或法定合同轉讓的說法均不符契約自由原則,在沒有當事人合意的前提下通過「法定」產生合同有悖民法原理。而海商法第七十八條體現的只是提單作為有價證券的文義性。
從提單與海運合同的關系來看,兩者雖有密切聯系,但屬於不同的法律關系。提單法律關系的主體是承運人和提單持有人,海運合同關系的主體是承運人和托運人。提單法律關系的內容主要是承運人向提單持有人交付貨物,海運合同關系的內容主要是承運人按照托運人的要求完成貨物的運輸。提單法律關系從提單簽發之日產生,提單注銷時消滅,而海運合同在提單簽發前,承托雙方就運輸合同條件達成一致時產生。根據海商法第七十八條的規定,「承運人同收貨人、提單持有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依據提單的規定確定。」也就是說,提單關系的內容可以不同於海運合同,它的產生並不能使海運合同關系歸於消滅,這足可以證明提單關系與海運合同關系是並行的,相互獨立的,而不是相互替代的。因此,提單的轉讓不是海運合同的轉讓。
那種將提單轉讓等同於海運合同轉讓的觀點實際上是承襲英國海商法的理念,與我國海商法的規定並不相符。英國法之所以作這樣的規定,是因為在英國法中,如果不將提單轉讓看作海運合同轉讓,承運人就無法享有提單所證明的海運合同項下的賠償責任限制等權利,這對承運人是很不利的。而如果提單持有人以侵權起訴承運人,則需負更多的舉證責任。如前所述,提單只是海運合同的證明。「轉讓提單就是轉讓合同本身」,英國法的這一強制性規定雖然在商業實踐中平衡了各方利益,但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而且,英國1992年海上貨物運輸法也只是說「提單合法持有者……受讓運輸合同下的一切訴權,就如他本來就是合同的一方。」「如合同一方」與「是合同一方」有本質區別,採用這樣的措詞表明立法者似乎也意識到其中的牽強之處,因而只是將提單轉讓的法律後果視同於合同轉讓,但並沒有明確將其等同於合同轉讓。其實英國法也並沒有將提單視為合同,早在1879年,Lush法官就表達了這種觀點: 「提單不是運輸合同,而只是合同的證明……」因此,在英國法下,與其說提單持有人的權利是源於合同轉讓,不如說是源於法律規定。
其次,如果僅從合同本身的特徵來看,海運合同應屬於「為第三方利益合同」。因為承運人與托運人簽訂海運合同時,通常約定由提單持有人或其他第三方負責提貨,雖然對於承運人來說,在整個運輸過程中具體的收貨人處於不確定的狀態,但只要提單合法轉讓,提貨人就是提單持有人這一結果是預知的,承運人只需向提單持有人交付貨物就算履行了合同義務,而提單持有人如發現交貨不符合同約定,可以向承運人索賠。海運合同的上述特點符合「為第三方利益合同」的特徵。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承運人在履行海運合同時要簽發提單,在海運合同之外,承運人與提單持有人又存在提單關系,而提單關系中權利義務的內容往往與海運合同的內容有所不同,承運人不能以海運合同下的抗辯權對抗提單持有人。海商法第七十八條規定:「承運人同收貨人、提單持有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依據提單的規定確定。」也就是說提單持有人並不是依海運合同作為合同的第三方來主張自己的權利,而是以提單當事人的身份主張其提單項下的權利。這一法律規定排除了提單持有人作為海運合同受益的第三方的身份,只承認提單持有人與承運人之間是提單關系。
提單持有人既不是海運合同的受讓人,又不是海運合同的第三方受益人,那麼,其法律地位到底是什麼呢?這就涉及到提單的法律性質問題。
有的學者提出「證券流通說」,(註:Crooks V.Allan案[1879]5QBD,第40頁。)主張提單是一種債權證券,獨立於海運合同,提單關系是與海運合同關系並行的兩個不同的法律關系。提單的轉讓不是海運合同的轉讓,而是基於提單的可轉讓性發生的證券轉讓,提單權利不是來自於承、托雙方在合同上的約定,而是來自法律的規定,提單權利主體是隨著提單的流轉而變更,誰擁有提單誰就享有提單項下的權利。
筆者贊同提單是有價證券的觀點。從提單的性質及流通的特點來看,提單不僅具備了自身財產價值性、權利行使對證券的依賴性這兩個證券的一般屬性,而且基於提單的物權憑證性,即誰佔有提單誰就擁有提單項下貨物的物權,佔有提單就等於佔有貨物,轉讓提單就等於轉讓貨物,提單成為財產權利的轉化物,具備了有價證券的物化性;物權憑證性使得提單的物質形態與貨物財產權融為一體,表明提單具備了有價證券的自足性;在正常情況下,提單項下貨物的轉讓必須通過提單的交付實現,這也可以反映提單具備有價證券的流通性。正因為如此,普通民商法學界通常將提單與倉單等歸入物權憑證一類。而我國台灣地區的海商法則將提單稱作「載貨證券」,以彰顯其有價證券性。反觀國內海商法學界,對於提單的有價證券性尚未予以足夠的重視。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受到英美法觀念的影響。
正因為提單是一種有價證券,提單當事人之間的關系屬於證券關系。這種關系包括提單的債權關系和物權關系。所謂債權關系是指提單持有人請求承運人依提單所載條件交付特定貨物的權利,而提單的物權關系則指提單持有人對提單及其項下貨物的支配權。從提單的產生來看,承運人簽發提單就是載貨證券的出票行為,海運合同則是出票的原因關系。依票據法的原理,出票行為作出後,在出票人即承運人與提單持有人之間形成了證券關系,這種關系不同於原因關系,在出票行為完成之後,即與原因關系相分離,與原因關系是相互獨立的。此後,提單持有人僅憑提單就可以行使其權利,而無須提供海運合同作為證明,而承運人不能再以海運合同關系中的抗辯權對抗提單持有人。而另一方面,海運合同關系作為原因關系,並不因提單的簽發而消滅,而是與提單關系並存,在提單項下貨物依約交付時歸於消滅。
提單的有價證券屬性可以有助於解釋用合同法原理無法解釋的有關提單轉讓性質的諸多問題。如為什麼提單的內容可以不同於海運合同、提單為什麼可以不經過承運人同意進行轉讓、承運人為什麼不能以海運合同的理由對抗提單持有人,等等。
在明確了提單關系屬於有價證券關系之後,可以進一步分析誰有權就貨物損失提出索賠。在涉及國際貿易的海上貨物運輸中,貨損索賠不僅涉及海運合同關系、提單關系,還涉及國際貿易合同關系,應根據索賠方與相對方關系的性質來確定其有無索賠權。
首先,依提單關系的索賠。提單轉讓之後,托運人已不再是提單債權的權利人,無權依據提單向承運人索賠。提單的中間買方也是如此。提單權利只能由提單持有人行使。當發生貨損貨差或承運人未按提單交貨時,提單持有人有權向承運人索賠。承運人賠了提單持有人後,如認為貨損實際是由托運人造成的,可以向托運人追償。但與其它有價證券相比,提單還有其自身的一些特點,例如提單被背書人的追索權。國際上普遍認為,提單的被背書人在承運人拒絕或不能依提單交貨時,無權向其前手或其他背書人追索。我國海商法對此雖無明確規定,但其中第七十八條規定提單持有人和承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依提單確定,而沒有規定提單持有人和提單背書人的關系也應如此,一般認為應理解為提單持有人沒有該項追索權。提單持有人雖然不能依提單向托運人追索,但如果提單持有人同時又是國際貿易的買方,其可以依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向作為賣方的托運人索賠。
其次,依國際貿易合同的索賠。在大多數國際貿易常用的FOB、CIF、CFR術語下,作為賣方的托運人在將貨物交給承運人之後,貨物所有權及風險責任已轉移給買方。司法實踐中常有人提出,在承運人簽發清潔提單後,賣方就算完成合同義務,買方已無權再就貨損貨差向其索賠,賣方因對貨物不享有利益,也就無權再就此向承運人追索。這種觀點混淆了海運合同與貨物買賣合同的關系。首先,買賣合同關於所有權及風險責任的安排是根據買賣雙方的意願作出的,屬於買賣合同當事人內部的關系,與承運人無關。且在海運合同關系中,買賣雙方對於承運人來說,都屬於「貨方」,其內部相互轉讓責任和權利屬於處分自身權利的行為,並不影響其與承運人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因此像前蘇聯海商法典第296條就是基於這一理由,規定對貨損貨差提出索賠的只能是提單持有人,但這種權利在收貨人和托運人之間可以轉讓。其次,承運人簽發提單時只是查看貨物的表面狀況,並未涉及實際內容和內在品質,特別是在集裝箱運輸中,承運人無法檢查集裝箱內部貨物的質量和數量。且承運人不是買賣合同中約定的貨物檢驗人,其對提單所作的批註不能作為貨物實際數量和質量的最終證明。因此,清潔提單的簽發並不代表賣方已按約定完成合同義務,買方仍可向賣方索賠。當然,賣方通常會拒絕買方的要求,因為如果按照貿易合同賠償,賣方須全額賠償買方的損失,而等到賣方再向承運人追償,則只能按合同約定或法定的責任限額得到賠償,承運人甚至可以援引免責條款拒絕賠償,賣方因此要承擔巨大的風險。因此正常情況下,賣方會以風險責任已轉移為由拒絕買方的賠償請求,買方只得向承運人索賠,而如果承運人認為損失實際上是托運人造成的,則可再向托運人追償。在風險責任已轉移的情況下,賣方願意賠償的情況雖然很少發生,但一旦賣方作了賠償,其作為托運人完全可以依海運合同向承運人追償。司法實踐中,常將承運人作為這類案件的第三人一並審理。
再次,依海運合同關系的索賠。由於海運合同關系與提單關系是並存的,提單轉讓之後,海運合同關系仍未消滅,托運人作為合同一方當事人仍有權要求承運人依約履行並承擔違約責任。但對於托運人行使這項權利是否應受時間或條件限制,存在不同看法。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在提單持有人行使權利期間,托運人的合同權利處於休止狀態,若提單復為托運人所持有,則其權利重新恢復。這種觀點常引用我國台灣地區的司法判決作為參照。我國台灣地區「最高法院」在1973年度上字第1897號判決中稱:「在載貨證券持有人行使權利期間,托運人對運送人依運送契約所得行使與之有關之權利,殆處於休止狀態,不能再予行使,但托運人仍非完全脫離運送契約所定法律關系,此觀因托運人之通知不正確所致之一切毀損、滅失及費用,依『海事法規』第99 條規定,托運人仍應負賠償責任,運送人且得以限制其載貨證券之責任,對抗托運人而自明。故載貨證券如嗣後因輾轉讓與而復為托運人持有時,僅得認上述休止狀態已回復,應依運送契約之內容定托運人與運送人間之關系,而非依載貨證券之記載定其法律關系。」
對此,筆者認為,首先,上述我國台灣地區「法院」的判決針對的是提單項下貨物尚未提取,提單重新回到托運人手上的情況,在此情況下,托運人和承運人又回到原先的海運合同關系中。從有價證券的角度看,當載貨證券重新回到作為原因關系的直接當事人的托運人手上時,原因關系取代證券關系起作用,托運人與承運人之間可依原因關系即海運合同主張權利。其次,這種「休止狀態」在法理及法律上均無依據,因此應當理解為一種事實上的狀態,而非法律權利上的狀態。也就是說,它不是因法律意義上的原因而中止行使權利,而是由於實際運作上的障礙而使權利無法行使。例如在提單不在托運人手上,提單持有人向承運人主張權利期間,托運人因無法舉證證明承運人違約或證明自己有損失而不能向承運人索賠。第三,在收貨人已提貨的情況下,托運人主張合同權利不能以其重新得到提單為前提。因為在提單持有人憑單提貨,發現貨損貨差時,提單已經交還承運人,若提單持有人以國際貿易的買方的名義向賣方即托運人索賠,托運人作了賠償之後,如認為貨損是由於承運人的過錯所致,則完全可以依海運合同起訴,而不必重新取得提單,且其事實上也無法得到提單。若以重新得到提單為條件,則勢必造成托運人在多數情況下無法主張權利。那種將托運人的合同訴權與持有提單相聯系,將重新得到提單視為托運人行使合同權利的條件的觀點,實際上是將提單權利與海運合同權利合二為一,這與證券關系和原因關系相分離的原則是不符的。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所說的索賠權是指依據我國有關法律產生的有關當事人對於承運人的違約損害賠償請求權。根據我國合同法及其原理,只要合同一方有違約行為及過錯,另一方即可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海運合同也不例外。因此,從理論上講,只要承運人違約,托運人即可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而不管合同項下的貨物所有權以及風險責任是否已轉移。但對於貨損貨差的索賠權屬於違約損害賠償請求權,它不同於要求違約方實際履行的請求權,更不同於程序法上的訴權,主張索賠的一方除了要證明承運人有違約外,還需證明違約行為造成自己的損失。因此,托運人在沒有實際損失的情況下,如國際貿易的買方未向其索賠時,是不能要求承運人賠償貨損貨差損失的(實際上托運人在此情況下也沒有動力去起訴承運人)。在國際貿易實踐中,大多數情況下貨物自交給承運人之後,所有權及風險責任已轉移給買方,作為賣方的托運人若要向承運人索賠,必須是在得到貨損貨差的證明並向買方作出賠償之後方可進行。如果買方即收貨人未向托運人提交貨損貨差的證據,則托運人無法證明承運人違約;如果買方未向托運人索賠,托運人也不能證明自己有損失。在此情況下,托運人是無法主張其索賠權的。這就是筆者上文所提到的托運人索賠權的「事實上的休止狀態」。
綜上,提單是一種有價證券,提單關系與海運合同關系是並存的,在提單轉讓之後,托運人仍享有海運合同下的權利,只要承運人存在違約行為並且該行為造成托運人損失,托運人就有權就貨物損失向承運人索賠。有人認為,托運人的合同權利與提單持有人的權利並存會使承運人面臨雙重索賠,造成各方利益失衡,這種觀點沒有實踐根據。

『叄』 提單和保險單背書後轉讓,轉讓的是什麼

提單和保險單背書後轉讓,轉讓的是提單和保險單的所有權。提單在法律上具有物權書內的作用容,保險單是保險合同成立的證明,是保險索賠權利法律保護的依據。‍
背書轉讓是指以轉讓票據權利為目的的背書行為。票據法規定,持票人將票據權利轉讓給他人,應當背書並交付票據。所以,當持票人為了轉讓票據權利,而在票據背面或者粘單上記載有關事項並簽章,就是在進行背書轉讓。背書轉讓一經成立,即發生法律效力,產生票據權利移轉的效力、票據權利的證明效力和票據責任的擔保效力等背書效力。

『肆』 提單背書轉讓是什麼意思

簡單來說,就是為了提單可以流轉。那麼提單為什麼要流轉呢,因為提單是一內種物權憑證。
那麼容你可能要問了,提單直接寫上收貨人就行了,為啥還要背書呢。提單直接寫明收貨人的,也就是記名提單,這個是存在的,記名提單一般是不允許再次轉讓的。例如,收貨人是我,但是我可能已經將貨物賣給了其他人,我就不能讓其他人去提取貨物,只能我去提貨。
為了方便流轉,提單一般是做成指示提單,例如 你是發貨人,你想先hold住貨權,待你認為合適的時候,才願意將物權轉移給收貨人。提單的收貨人一欄是 to order。如果你不背書,意味著你保留憑提單提貨的權利,有權提貨的還是你。等你想將提貨權利轉移給收貨人的時候,你才會在提單後邊做背書來轉讓。

『伍』 二百現分懸賞:提單轉讓後的訴權

可轉讓的提單 才可以,不可轉讓的提單 是不行的。記名提單不可轉讓,指示提單和不記名提單可以轉讓。

『陸』 提單經過合法轉讓後,原提單持有人是否對該

提單如果是合法轉讓,原來提單持有人有責任和義務幫助購買者完成通關手續和保證順利提出貨物。出具外方的產地證、商品檢驗檢疫證及其標識等一應手續。

『柒』 空白背書提單轉讓的話為什麼還要再背書

可以直接轉讓。
如果是用來提取貨物,船公司還是要核實身份的,出口的時候,背書反倒不是那麼重要了,因為誰知道你的章是真是假,或者老外有些是沒有章的就是一個簽名。
但是如果你是進口商,在國內的流轉的時候,可以用蓋章的方式再背書轉讓,也可以直接轉讓。

『捌』 提單轉讓後,提單的性質是怎樣的

看看背書的形式是記名背書還是指示性背書,記名背書就不能再轉讓了,而指示性背書可以再繼續轉讓給其他人。

『玖』 當提單轉讓至善意第三人時,與此相反的證據就不能接收是什麼意思

就是說善意第三人是無辜,對他不利的證據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是無效的。

『拾』 提單變更的條件和效力

按我國《海商法》的相關規定及一般的提單法則,參酌我國《票據法》的有關規定,提單的有效轉讓一般應滿足下列條件

1、承運人已經接受託運貨物,亦即提單權利已有效產生。提單物權效力的產生,以運輸貨物的存在為前提。承運人簽發提單時,貨物必須已經處於承運人管領之下。「空單」固為無效,自然談不上有效轉讓的問題。提單所載貨物異於裝船貨物,提單物權效力亦不能發生。

2、根據提單自身的記載,其為可轉讓的提單。「轉讓性」取決於憑證本身的用語。提單只有作成可轉讓的才能轉讓,而票據一般情況下均可流通,除非排除其流通。對此,我國《海商法》第79條的相關規定是,「提單的轉讓,依照下列規定進行:、記名提單:不得轉讓;、指示提單:經過記名背書或者空白背書轉讓;、不記名提單:無需背書,即可轉讓。」即我國法律限定的可轉讓的提單為指示提單與不記名提單;轉讓的方式為背書加交付與單純的交付。惟記名提單既明確規定其不得轉讓,又賦予其提單性質與功能,恐要帶來認識上的分歧。

3、符合提單轉讓的規則、規范亦即需背書、交付提單。《海商法》規定的必須經背書轉讓的提單只有經適當背書後才能轉讓。背書指在提單背面記載並簽章的行為。有時即使提單未適當背書,適當背書的保證也相當於背書,可產生轉移提單權利的效力①。關於背書的方式、背書是否需要連續等,我國《海商法》沒有規定,可參照《票據法》有關票據背書的規定。背書可分為轉讓背書、委任背書和設質背書三類,唯有轉讓提單權利的背書,可產生提單權利移轉效力、提單權利證明效力及資格授予效力,但不能象票據轉讓背書那樣同時產生權利擔保效力(以下述之)。

4、在提單可有效轉讓的時限內。票據的轉讓必須在票據到期日前完成,而提單上一般沒有到期日的記載。不過,一般認為,提單的轉讓也是應受時間限制的,且一般將其限定在海上貨物運輸「期間」,因為,提單權利的客體為特定的海運貨物,而一旦該運輸任務完結,該貨物從法律上脫離承運人的控制,則提單權利即再無從兌現,其再轉讓流通也就失去了任何意義,即嚴格意義上的提單權利已不存在了。另應注意的是,承運人未憑正本提單放貨,提單並不喪失物權效力;因為提單是否失效,取決於貨物是否交與有權提貨的人,而除非法院裁決非提單持有人可以提貨,有權提貨的人應是提單的合法持有人。第三人善意取得貨物時,因其取得完全物權,承運人喪失對貨物的佔有,提單物權效力歸於消滅。

5、需將提單物權與債權、提單權利與義務一並轉讓。提單權利是提單物權與債權的統一,二者難以分割,提單又一並記載了提單當事雙方的權利義務,是一個權利與義務的「集合體」;提單權利的客體為特定的海運貨物,當提單轉讓時,該客體物一般還處在海上運輸過程中,與提單相「脫離」,提單權利的最終兌現,是通過在貨運目的港對運輸貨物的提取而實現對貨物的支配、利用,而這些均又需要承運人的協力及收貨人行為的配合及相關義務的履行。故面對該種現實,要轉讓提單權利,則非將其物權與債權、權利與義務一並轉讓,則不能為功。

6、轉讓人需是有權對提單上載明的貨物進行處分的人即有權轉讓人。無論提單如何流通轉讓,其權利最終要通過在目的港提取貨物來實現。故提單轉讓人只能是有權以轉讓提單的方式,對提單載明的貨物進行買賣或為其他處分的人。轉讓提單不能轉讓托運人本來不擁有的權利,包括對提單項下貨物的支配權。若轉讓人持有的是非法取得的提單,而轉讓給善意受讓人,則善意受讓人不能以此對抗真正的貨物所有人。

7、轉讓人轉讓意圖方面的效力限制。大而言之,轉讓人轉讓提單的意圖有三:轉讓提單的全部權利義務(轉讓提單)、設質及委託提貨,與此對應了三種背書形式及法律效果:、轉讓背書,其基本效果是使提單權利轉移(上已述及;另外,僅憑交付即可轉讓的提單,僅「交付」即可產生轉移提單權利的效果);、設質背書,其基本效果是可將提單及其權利作為質押標的;、委託背書,其主要效果在於使被委託的第三人取得了代理背書人請求交付提單項下貨物的權利。

提單轉讓後產生兩個效力,對內效力(提單轉讓人之間的效力)與對外效力(運輸合同效力,即提單持有人與承運人之間的效力)。對內,除非另有約定,背書人(提單出讓人)背書交付提單的行為是轉讓提單所證明的運輸合同項下的權利義務(包括對承運人的提單項下貨損索賠權)的初步證據;對外,承運人此後只需也只能向提單受讓人履行提單項下的合同義務並承擔義務不履行的責任包括貨損賠償責任,而不再向提單出讓人履行義務或承擔責任。

閱讀全文

與當提單轉讓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