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中國近年來航天成果

中國近年來航天成果

發布時間:2021-11-14 23:19:22

㈠ 中國的航天事業取得了哪些成就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拉開了中華民族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的序幕。自2016年起,我國將每年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
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於2007年10月24日成功發射
嫦娥二號於2010年10月1日發射
嫦娥三號於2013年12月2日發射,12月14日安全著陸於月球正面預選著陸區
嫦娥五號飛行試驗器於2014年10月24日發射,11月1日其返回器精準安全著陸
嫦娥四號中繼星於2018年5月21日發射,2018年6月14日成功實施軌道捕獲控制,進入使命軌道
2020年5月5日,為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研製的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飛成功,實現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首戰告捷,拉開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序幕。
作為中國第一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於2020年7月23日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並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1975年11月26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3天後按預定計劃返回地面。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從軌道上回收衛星技術的國家。
1981年9月20日,中國第一次用一枚火箭成功發射一組三顆衛星。一箭三星的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航天事業的重大突破。
1988年9月7日,中國啟用長征四號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發射了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風雲一號。這是中國自行研製和發射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
1990年4月7日,中國用自行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將美國製造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送入太空。標志著中國正式進入國際航天發射市場。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載人航天實驗飛船神舟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完成空間飛行試驗之後,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成功著陸,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飛行實驗成功。
2003年10月15日,航天員楊利偉乘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圓滿完成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在太空飛行14圈,歷時21小時23分。
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成功進行了我國第二次載人航天飛行,歷時115小時33分,實現了多人多天飛行。

㈡ 中國航天科技成就

(1)我國自主研發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成功完成多次衛星的發射任務,並且為外國提供發射專服務;(2)我國研製發射了屬各種型號的衛星,氣象衛星、北斗系列導航衛星、對地觀察遙感衛星等;(3)從2003年起我國多次進行載人航天實驗,楊利偉成為第一個飛入太空的中國人,翟志剛成為第一個在太空行走的中國人;(4)月球探測,我國先後兩次發射了嫦娥系列月球探測器,成功對月球表面進行了探測,在不久的將來,還會登上月球.其實我覺得這些成就都是先輩們努力的結果,沒有他們的不畏艱險就沒有現在的成就。

㈢ 近年來,我國航天技術有哪些成果(2015年-2016年)

中國航天2016年成績單
【24次】中國航天年發射次數躍居世界首位。
【中國航天日】2016年是航天事業創建60周年,每年的4月24日被設立為「中國航天日」。
【文昌航天發射場】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綠色生態環保、技術創新跨越的新一代航天發射場—文昌航天發射場正式投入使用。該發射場具有緯度低、發射效率高、射向寬、落區安全性好、海運便捷等優勢。
【歐洲市場】1月16日,中國成功將白俄羅斯通信衛星一號送入預定軌道,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整星在軌交付業務首次打開歐洲市場。
【北斗導航】3月30日、6月12日,中國第22、23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發射。北斗系統的穩健性和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
【微重力】4月6日,中國首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並於18日順利返回地球。
【空間實驗室】6月25日,中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征七號飛向太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首戰告捷。
【高解析度】8月10日,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的高分三號衛星成功發射。高分三號能全天候、全天時對全球海域和陸地信息進行監視監測。
【量子通信】8月16日,中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
【33天】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對接,航天員景海鵬、陳冬在太空駐留33天,開展了航天醫學實驗、空間科學實驗等數十項工作,創造了中國航天員太空駐留時間的新紀錄。
【大型運載火箭】11月3日,中國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長征五號首飛成功,成為中國起飛質量最大、起飛推力最大、箭體結構最大、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
【靜止軌道氣象衛星】12月11日,中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01星成功發射。
【碳衛星】12月22日,中國首顆用於監測全球大氣二氧化碳含量的科學實驗衛星「碳衛星」發射升空。
【0.5米級】12月28日,中國首個自主研製的0.5米級高解析度商業遙感衛星—高景一號01組兩顆衛星以一箭雙星的方式順利發射升空。

㈣ 近些年來,中國在航天領域得了哪些令人矚目的成就

中國自1956年開始展開現代火箭的研製工作。1964 年6月29日,中國自行設計研製的中程火箭試飛成功之後,即著手研製多級火箭,向空間技術進軍。 經過了五年的艱苦努力,1970年4月24日"長征1號"運載火箭誕生, 首次發射"東方紅 1 號"衛星成功。中國航天技術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現在,"長 征"系列火箭已經走向世界,享譽全球,在國際發射市場佔有重要一席。"長征1號"運載火箭是一種三級火箭,主要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小型有效載荷。火箭全長29.86米,最大直徑2.25米,起飛重量81.6 噸,起飛推力112噸,能把 300千克重的衛星送入440 公里高的近地軌道。1970 年4月24日,長征1號運載火箭成功地將"東方紅1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奠定了長征系列火箭發展的基礎。"長征1號D"運載火箭是"長征1號"火箭的改進型。 主要的改進有:提高一子級發動機推力;提高二、三子級性能;採用"平台-計算機"全慣性制導。經過改進,"長征1號D"火箭可以發射各種低軌道衛星,並已投入商業發射。"長征2號"運載火箭是中國的航天運載器的基礎型號。在"長征1號"的技術基礎上,發展了"長征2 號"、"長征3號"和"長征四號"系列運載器。"長征2號"火箭是一種兩級火箭,全長31.17米,最大直徑3.35米,起飛重量 190噸,能把1.8噸的衛星送入距地面數百公里的橢圓形軌道。1975年11月26日, "長征2號"火箭完成了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發射任務。改進型"長征2號C"火箭,採用了大推力液體火箭發動機,箭長增加到35.15 米,近地軌道的運載能力增加到2.4噸,火箭的可靠性也大大提高。"長征2號D"火箭,也是一種兩級液體火箭。主要在"長征2號" 火箭的基礎上採取增加推進劑加註量和增大起飛推力的方法,使運載能力進一步提高。火箭全長38.3米,起飛重量232 噸。"長征2號E"捆綁火箭,是以加長型"長征2號C"為芯級,並在第一級周圍捆綁四個液體助推器組成的低軌道兩級液體推進劑火箭。火箭總長49.68米,直徑3.35 米。每個液體助推器長為15.4米,直徑2.25米,芯級最大直徑4.2米。總起飛重量461噸,起飛推力600噸,能把 8.8噸至9.2噸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經適當適應性修改後,還可以用來發射小型載人飛船。"長征3號"運載火箭是在"長征2號"火箭基礎上於1984年研製成功的,增加的第三級採用低溫高能液氫液氧發動機。火箭全長44.86米,一、二級直徑3.35米,三級直徑2.25米,起飛重量 204.88噸,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為1.6噸。"長征3號"火箭的成功發射,標志著中國運載火箭技術跨入世界先進行列,是中國火箭發展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首次採用了液氫、液氧作火箭推進劑;首次實現火箭的多次啟動;首次將有效載荷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長征3號A"火箭長 52.52米,最大直徑3.35 米,起飛重量240噸,主要運載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有效載荷,也可以運載低軌道、極軌道或逃逸軌道的有效載荷。"長征3號B"火箭是在 "長征3號A"和"長征2號E"火箭的基礎上研製的大型三級液體捆綁火箭,芯級基本上就是"長征3號A",而助推器及其捆綁結構則與"長征2號E"相同。"長征3號B"火箭的主要任務是發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重型衛星,亦可進行輕型衛星的一箭多星發射或發射其它軌道的衛星。 火箭長54.84米,最大直徑8.45米,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運載能力為5.0噸。" 長征3號C "則是在 "長征3號B"的基礎上, 減少了兩個助推器並取消了助推器上的尾翼。其主要任務是發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有效載荷,可以進行一箭多星發射或發射其它軌道的衛星。 火箭長54.84米,最大直徑 8.45米,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運載能力為3.7噸。"長征4號"系列運載火箭包括"風暴1號"、"長征4號"、"長征4號A"、"長征4號B"等火箭。"風暴1號"為兩級液體火箭,主要用於發射低軌道衛星,並成功完成一箭三星的發射任務。火箭長32.57米,最大直徑3.35米。1982年停止使用。"長征4號"是在"風暴1號"基礎上研製的三級常規運載火箭,作為發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衛星運載火箭的另一方案,其後改型為 "長征4號 A ",用於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火箭長41.9米,最大直徑3.35 米。

㈤ 中國航天有什麼成果

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的重要成就和重大成果

新華社北京11月22日電(記者周方)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天發表《中國的航天》白皮書,全面介紹了中國航天事業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和重大成果。
據介紹,中國航天事業自1956年創建以來,經歷了艱苦創業、配套發展、改革振興和走向世界等幾個重要時期,迄今已達到了相當規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設計、生產和試驗體系;建立了能發射各類衛星和載人飛船的航天器發射中心和由國內各地面站、遠程跟蹤測量船組成的測控網;建立了多種衛星應用系統,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間科學研究系統,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質好、技術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隊伍。
白皮書指出,中國航天事業是在基礎工業比較薄弱、科技水平相對落後和特殊的國情、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展起來的。中國獨立自主地進行航天活動,以較少的投入,在較短的時間里,走出了一條適合本國國情和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國在衛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溫燃料火箭技術、捆綁火箭技術以及靜止軌道衛星發射與測控等許多重要技術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在遙感衛星研製及其應用、通信衛星研製及其應用、載人飛船試驗以及空間微重力實驗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據白皮書介紹,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製並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自主研製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國共研製並發射了47顆不同類型的人造地球衛星,飛行成功率達90%以上。目前,中國已初步形成了四個衛星系列——返回式遙感衛星系列、「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系列、「風雲」氣象衛星系列和「實踐」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資源」地球資源衛星系列也即將形成。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衛星回收成功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是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家。中國的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主要技術指標已達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國際水平。近幾年來,中國研製並發射的6顆通信、地球資源和氣象衛星投入使用後,工作穩定,性能良好,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白皮書說,中國獨立自主地研製了12種不同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適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地球靜止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衛星。「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5100千克,基本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自1985年中國政府正式宣布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投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以來,已將27顆外國製造的衛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中佔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實施了63次發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連續21次發射成功。
白皮書說,中國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個航天器發射場,並圓滿完成了各種運載火箭的飛行試驗和各類人造衛星、試驗飛船的發射任務。中國航天器發射場既可完成國內發射任務,又具有完成為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和開展其他國際航天合作的能力。中國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測控網,包括陸地測控站和海上測控船,圓滿完成了從近地軌道衛星到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從衛星到試驗飛船的航天測控任務。中國航天測控網已具備國際聯網共享測控資源的能力,測控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白皮書說,中國於1992年開始實施載人飛船航天工程,研製了載人飛船和高可靠運載火箭,開展了航天醫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的工程研究,選拔了預備航天員,研製了一批空間遙感和空間科學試驗裝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第一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標志著中國已突破了載人飛船的基本技術,在載人航天領域邁出了重要步伐。

㈥ 中國航天技術的成就

載人航天。中國於1992年開始實施載人飛船航天工程,研製了載人飛船和高可靠運載火箭,開展了航天醫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的工程研究,選拔了預備航天員,研製了一批空間遙感和空間科學試驗裝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第一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標志著中國已突破了載人飛船的基本技術,在載人航天領域邁出了重要步伐。
空間應用
中國重視研製各種應用衛星和開發衛星應用技術,在衛星遙感、衛星通信、衛星導航定位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中國研製和發射的衛星中,遙感衛星和通信衛星約佔71%,這些衛星已廣泛應用於經濟、科技、文化和國防建設的各個領域,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國家有關部門還積極利用國外各種應用衛星開展應用技術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應用效果。
1. 衛星遙感。中國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期開始利用國內外遙感衛星,開展衛星遙感應用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工作,在氣象、地礦、測繪、農林、水利、海洋、地震和城市建設等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目前,國家遙感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和中國遙感衛星地面接收站等機構,以及國務院有關部委、部分省市和中國科學院的衛星遙感應用研究機構已經建立起來。這些專業機構利用國內外遙感衛星開展了氣象預報、國土普查、作物估產、森林調查、災害監測、環境保護、海洋預報、城市規劃和地圖測繪等多方面、多領域的應用研究工作。特別是衛星氣象地面應用系統的業務化運行,極大地提高了對災害性天氣預報的准確性,使國家和人民群眾的經濟損失有了明顯的減少。
2. 衛星通信。中國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利用國內外通信衛星,發展衛星通信技術,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通信、廣播和教育事業的發展需求。在衛星固定通信業務方面,全國建有數十座大中型衛星通信地球站,聯結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衛星通信話路達2.7萬多條。中國已建成國內衛星公眾通信網,國內衛星通信話路達7萬多條,初步解決了邊遠地區的通信問題。甚小口徑終端(VSAT)通信業務近幾年發展較快,已有國內甚小口徑終端通信業務經營單位30個,服務小站用戶15000個,其中雙向小站用戶超過6300個;同時建立了金融、氣象、交通、石油、水利、民航、電力、衛生和新聞等幾十個部門的80多個專用通信網,甚小口徑終端上萬個。在衛星電視廣播業務方面,中國已建成覆蓋全球的衛星電視廣播系統和覆蓋全國的衛星電視教育系統。中國從1985年開始利用衛星傳送廣播電視節目,目前已形成了佔用33個通信衛星轉發器的衛星傳輸覆蓋網,負責傳送中央、地方電視節目和教育電視節目共計47套,以及中央32路對內、對外廣播節目和近40套地方廣播節目。衛星教育電視廣播開播十多年來,有3000多萬人接受了大、中專教育與培訓。近年來,中國建成了衛星直播試驗平台,通過數字壓縮方式將中央和地方的衛星電視節目傳送到無線廣播電視覆蓋不到的廣大農村地區,使中國廣播電視的覆蓋率有了很大提高。中國現有衛星電視廣播接收站約18.9萬座。在衛星直播試驗平台上,還建立了中國教育衛星寬頻多媒體傳輸網路,面向全國開展遠程教育和信息技術的綜合服務。

㈦ 中國近年來的科技成就

一、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

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上首顆量子實驗衛星「墨子」號送上天空,這將使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

二、殲20成功亮相珠海航展

.殲-20身披割裂迷彩塗裝參加珠海航展並首次對外進行展示。

三、神州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成功

「天宮二號」成功發射升空。神州十一號飛船2016年10月19日3時31分,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成功,並進行一系列的空間實驗。

四、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眼」

直徑500米,全球最大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也被稱為「天眼」,在貴州喀斯特天坑中正式啟用。FAST將在未來10年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成為中國和世界天文學研究的「利器」。

五、核聚變實驗裝置「人造太陽」

「人造太陽」實驗裝置在電子溫度超過5000萬度,持續時間達102秒的超高溫長脈沖等離子體放電。這一重大成果標志著中國在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方面繼續走在國際前列。

六、繪制全新人類腦圖譜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腦網路組研究中心蔣田仔團隊聯合國內外其他團隊,經過6年努力,成功繪制出全新的人類腦圖譜。

七、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

德國法蘭克福國際超算大會(ISC)公布了新一期全球超級計算機TOP500榜單,由中國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製的"神威太湖之光"以超第二名近三倍的運算速度奪得第一。

八、高鐵總里程達兩萬公里

鄭(州)徐(州)高鐵正式開通運營,標志著中國高鐵運營里程突破2萬公里。中國不僅是高鐵里程最長的國家,而且高鐵的安全運輸規模也是世界上最大的。

九、中國造出世界最大起重船

振華重工自主建造的世界最大12000噸起重船在上海長興島基地交付,並在現場命名為「振華30號」。這艘船一單臂架12000噸的吊重能力和7000噸360度全回轉的吊重能力位居世界第一。

十、「高分」家族新丁雷達遙感衛星高分三號

閱讀全文

與中國近年來航天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