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成果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成果

發布時間:2021-11-13 21:24:56

『壹』 近兩年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重大成就

新中國成立52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

1.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體系,整體科技發展水平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2000年國內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總支出為896億元,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1.0%,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在R&D經費總支出中,基礎研究佔5.2%;應用研究佔17.0%;試驗發展佔77.8%。其中各類企業支出占國內 R&D經費總支出的60.3%,已經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表明企業逐步成為我國R&D活動的主體。

目前,已建成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17個(其中包括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60個)、國家工程中心 188個,認定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94個;國際權威檢索機構收錄的我國科技論文數44536篇,本國居民的專利授權量92101件,其中發明專利 3097件。2000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247億美元;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的技工貿總收入6774.8億元,工業增加值1476.2億元。

2.科技體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國家確定的科技體制改革階段性目標基本實現。科技工作的戰略重點正在轉向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企業科技力量得到進一步加強,242個國家級技術開發類研究院所已基本完成轉制工作,多數科研機構的運作直接面向市場需求,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取得初步成效,高校管理體制改革基本完成,科技資源得到了優化配置;民營科技企業迅速崛起,技術市場發展迅猛;宏觀科技管理體制逐步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型科技體制初步形成,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正在逐步展開。

3.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取得成果。人類基因測序、納米碳管和納米新材料、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研究、微機電系統研究、南海大洋鑽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表面科學非線性科學、認知科學以及地球系統科學等新興交叉學科得到迅速發展。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等八項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的建設,為我國的基礎科學研究創造了良好條件。

4.高技術研究及產業化方面有所突破。載人航天技術、運載火箭及衛星技術等航天高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兩系法雜交水稻、基因工程葯物、轉基因動植物、重大疾病的相關基因測序和診斷治療等技術的突破,使我國生物技術總體水平接近發達國家。高清晰度電視、"神威"計算機、大尺寸單晶硅材料、皮膚幹細胞再生技術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國在相應領域躍入世界先進行列。國防科技的發展為增強國防實力奠定了堅實基礎,促進了國防工業的技術進步。

5.工農業科技獲得進展。農業科技方面,僅"九五"期間共培育出600多個新品種,單產增產10%左右。推廣水稻旱育稀植和節水技術、ABT植物調節劑和小麥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蓋栽培等重大技術,有力地保障了我國糧食增產目標的實現。

工業科技取得了若乾重大技術突破,提升了重點產業技術水平。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氧煤強化煉鐵技術、鎳氫電池、非晶材料等的產業化方面獲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結合三峽工程、國民經濟信息化、集成電路、泰山核電站二期等一系列國家重大建設工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與創新,攻克了一批關鍵技術,掌握了若乾重大成套技術裝備的設計和製造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等一批重大共性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幅度提高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創新葯物、水資源利用和保護、小康住宅、夏商周斷代工程等一批重大項目的實施,中國科技館二期工程及一批科普設施的建設,為社會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貳』 中國科學技術成就

一、天文學
1、中國古代的天象記錄
2、中國古代在天體測量方面的成就
3、渾儀和簡儀——中國古代測天儀器的成就
4、中國古代的歷法成就
5、中國古代的宇宙理論

二、數學
1、十進位值制、籌算和珠算
2、出入相補原理
3、割圓術和圓周率
4、劉徽割圓術
5、中國剩餘定理
6、高次方程數值解法和天元術
7、內插法和垛積術
8、中國古代的無窮小分割思想

三、物理學
1、中國古代的力學知識
2、中國古代的聲學知識
3、指南針和中國古代的磁學知識
4、中國古代光學成就
5、四化學和化工
6、造紙術的發明和發展
7、火葯和火葯武器
8、馳名世界的中國瓷器
9、中國古代的油漆技術和漆器
10、古代煉丹術中的化學成就

五、地理學
1、中國古代對天氣現象的觀測和理論
2、中國古代的物候歷和物候知識
3、中國古代的旅行考察事業
4、中國古代的水利工程和水文知識
5、馬王堆出土的地圖和裴秀制圖六體
6、中國古代的礦物學和采礦技術
7、中國古代對海陸變遷的認識
8、中國古代的地震測報和防震抗震

六、生物學
1、中國現存的幾部古代動植物志
2、中國古代的動植物分類
3、中國古代關於遺傳育種的研究
4、中國古代認識和利用微生物的成就

七、農學
1、中國古代幾部重要農書
2、精耕細作是中國農業技術的優良傳統
3、歷史悠久的中國園藝技術
4、茶
5、中國古代養蠶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傳播
6、中國古代畜牧獸醫方面的成就

八、醫葯學
1、從兩部古典的中醫名著看中國醫學的早期成就
2、中葯學的突出成就
3、中國醫學獨特的針灸療法
4、中國古代醫學的突出成就之一——脈診
5、中國古代的外科學成就
6、免疫法的先驅
7、世界第一部法醫學專著

九、印刷術
印刷術的發明發展和外傳

十、紡織
1、中國古代的紡車和織機
2、中國古代的絲綢和絲織技術
3、中國古代的葛、麻紡織
4、中國古代的染色技術

十一、冶金鑄造
1、中國古代冶金技術的成就
2、煉鋼技術
3、濕法冶金的起源——膽銅法
4、中國古代三大鑄造技術

十二、機械
1、中國古代的農業機械
2、中國古代原動力的利用——人力的進一步發揮和自然力的有效利用
3、中國古代各種車輛、指南車和記里鼓車
4、水運儀象台

十三、建築
1、雄偉的萬里長城
2、中國古橋成就
3、世界歷史名城——唐代的長安城
4、輝煌燦爛的故宮建築
5、頤和園——中國古典園林建築的珍貴遺產
6、中國古代高層磚石建築——嵩岳寺塔和其他
7、世界上現存最高的古代木構建築——山西應縣木塔

十四、造船和航海
1、中國古代造船工程技術成就
2、中國古代航海技術上的成就

十五、軍事技術
1、中國古代的兵器成就
2、中國古代戰車、戰船和城防技術成就

十六、少數民族的科技成就
1、蒙古族在我國古代科學上的貢獻
2、藏族醫學的成就
3、新疆古代少數民族在農業科學技術上的貢獻
4、美麗精緻的壯布和壯錦
5、彝族的火器——「葫蘆飛雷」

這有新中國的:
1.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體系,整體科技發展水平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2000年國內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總支出為896億元,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1.0%,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在R&D經費總支出中,基礎研究佔5.2%;應用研究佔17.0%;試驗發展佔77.8%。其中各類企業支出占國內 R&D經費總支出的60.3%,已經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表明企業逐步成為我國R&D活動的主體。

目前,已建成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17個(其中包括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60個)、國家工程中心 188個,認定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94個;國際權威檢索機構收錄的我國科技論文數44536篇,本國居民的專利授權量92101件,其中發明專利 3097件。2000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247億美元;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的技工貿總收入6774.8億元,工業增加值1476.2億元。

2.科技體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國家確定的科技體制改革階段性目標基本實現。科技工作的戰略重點正在轉向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企業科技力量得到進一步加強,242個國家級技術開發類研究院所已基本完成轉制工作,多數科研機構的運作直接面向市場需求,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取得初步成效,高校管理體制改革基本完成,科技資源得到了優化配置;民營科技企業迅速崛起,技術市場發展迅猛;宏觀科技管理體制逐步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型科技體制初步形成,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正在逐步展開。

3.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取得成果。人類基因測序、納米碳管和納米新材料、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研究、微機電系統研究、南海大洋鑽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表面科學非線性科學、認知科學以及地球系統科學等新興交叉學科得到迅速發展。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等八項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的建設,為我國的基礎科學研究創造了良好條件。

4.高技術研究及產業化方面有所突破。載人航天技術、運載火箭及衛星技術等航天高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兩系法雜交水稻、基因工程葯物、轉基因動植物、重大疾病的相關基因測序和診斷治療等技術的突破,使我國生物技術總體水平接近發達國家。高清晰度電視、"神威"計算機、大尺寸單晶硅材料、皮膚幹細胞再生技術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國在相應領域躍入世界先進行列。國防科技的發展為增強國防實力奠定了堅實基礎,促進了國防工業的技術進步。

5.工農業科技獲得進展。農業科技方面,僅"九五"期間共培育出600多個新品種,單產增產10%左右。推廣水稻旱育稀植和節水技術、ABT植物調節劑和小麥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蓋栽培等重大技術,有力地保障了我國糧食增產目標的實現。

工業科技取得了若乾重大技術突破,提升了重點產業技術水平。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氧煤強化煉鐵技術、鎳氫電池、非晶材料等的產業化方面獲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結合三峽工程、國民經濟信息化、集成電路、泰山核電站二期等一系列國家重大建設工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與創新,攻克了一批關鍵技術,掌握了若乾重大成套技術裝備的設計和製造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等一批重大共性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幅度提高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創新葯物、水資源利用和保護、小康住宅、夏商周斷代工程等一批重大項目的實施,中國科技館二期工程及一批科普設施的建設,為社會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我國科技發展的重大成就

(一) 背景材料

1.人類基因研究成就巨大

(1) 1999年12月1日,由英、美、日等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宣布已被譯出首對人體染色體遺傳密碼,這是人類科學領域的又一重大突破。人類基因組計劃是人類歷史上與曼哈頓原子彈工程及阿波羅登月計劃齊名的人類三大科學工程之一,但其價值和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將遠遠超過前兩個計劃。

(2) 2000年6月26日,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個基因組草圖終於繪制完成,我國科學家參與並高質量地完成了人類基因組工作草圖繪制百分之一的測序任務表明中國科學家有能力起躋身國際科學前沿,並做出重要貢獻。

(3) 2000年2月12日,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六國科學家聯合公布了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其分析結果,人類基因組的完成圖將於今年繪制出。繪制出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圖譜,破譯出人類全部遺傳信息。這一計劃的實施將為人類自身疾病的診斷和防治提供依舊,給醫葯產業帶來不可估量的變化,將促進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及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2.航空航天技術發展迅速

(1) 2000年12月21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二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發射成功,它與2000年10月31日發射的第一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一起構成了「北斗導航系統」。這標志著我國將擁有自主研製的第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這個系統建成後,主要為公路交通、鐵路運輸、 海上作業等領域提供導航服務,對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2) 2001年1月10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並成功進入預定軌道。1月16日,「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准確返回並成功著陸。這是中國航天在新世紀的首次發射,也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飛行試驗,它標志著我國向實現載人飛行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3.在納米技術領域屢創佳績

我國科學家在納米科技研究方面,居於國際科技前沿。最近的一次,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直接發現納米金屬的「奇異」性能—超塑延展性,納米銅在室溫下竟可延伸50多倍而不折不繞,被譽為「本領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們展示了無空隙納米材料是如何變形的」。從總體看,目前我國有關納米論文總數排行世界第四,在納米材料研究方面已在國際上佔一席之地。

4.超級計算機智能化

2000年11月29日,我國獨立研製的第一台具有人類外觀特徵、可以模擬人行走與基本操作功能的類人型機器人,在長沙國防科技大學首次亮相。類人型機器人的問世,標志著我國機器人技術已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5.國家「863「計劃15周年成就展覽舉行

2001年3月,國家在北京展覽館舉辦了「863」計劃15周年成就展。「863」計劃自1986年3月實施以來,共獲國內外專利2000多項,發表論文47000多篇,累計創造新增產值560多億元,產生間接經濟效益2000多億元。863計劃重點支持的高技術領域的研究開發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整體距離明顯縮小,開始在世界高技術領域佔有一席之地,60%以上的技術從無到有,如今已進入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另有25%仍然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但在原來的基礎上也有很大進步。

(二) 與教材結合點分析

1. 從經濟常識看:

(1)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當今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當今世界的競爭,說到底是科技與人才的競爭。

(2) 財政的巨大作用。經濟發展靠科學,科學進步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而這些事業單位的發展必須依靠財政的大力支持,背景材料中所列舉的大量科技成果與財政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3) 當今國際經濟的國際化,科技開發與應用的國際化是其中重要的表現。人類基因組草圖從一開始就是個國際合作計劃,由美國啟動,英、日、法、德、中科學家先後加盟。

2. 從哲學常識看:

(1) 客觀規律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系。一系列科技成果的取得,一方面是由於科學家尊重了客觀規律,另一方面是他們頑強拼搏、銳意進取、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結果。

(2) 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我們應堅持兩點論和兩分法。如人類基因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這必將促進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及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同時人們又面臨著基因壟斷、基因成果被過分用於追求商業利益等新問題。

(3) 認識深化發展的觀點。人們應當在實踐基礎上不斷深化、擴展認識,把認識向前推移。人類基因技術的研究過程和我國航天技術發展情況等事實,都是認識深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3. 從政治常識看:

(1) 國際競爭的實質。當今世界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能否在科技發展上取得優勢,增強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最終將決定本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2國家領導和組織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職能和組織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建設的職能。國家大力發展高新技術並運用到經濟建設中去,促進經

濟的發展

『叄』 中國歷年科學技術輝煌成就

元1世紀初期的西漢時期,中國人發明了
,公元105年左右中國科學家
又改進和內提高了造容紙技術,從而使造紙技術在中國迅速推廣開來。

公元3世紀左右,中國人發明了瓷器,這一技術在11世紀傳到波斯,由那裡經阿拉伯於1470年左右傳到義大利以及整個歐洲。到唐朝,中國科學家發明了火葯,並在公元9世紀首次將其用於戰爭之中。在11世紀中期的宋朝,中國科學家發明的
和活字
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中期,

所著的《本草綱目》成為中國古代醫學發展的
。到此時為止,中國古代科學的發展達到了頂峰時期,
已經先後登上了歷史舞台。著名英國科學家
博士認為,中國「在3世紀到13世紀之間保持一個西方所

水平」,現代西方世界所應用的許多發明都來自中國,中國是一個發明的國度。

由於從明代14世紀60年代末始以來,中國對外長期實行「
」政策,影響了近代科學技術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並使之處於相對停滯狀態。

與此同時,歐洲成為現代科學的發源地,生產力突飛猛進,科學技術獲得迅速進展。中國逐漸拉大了與世界先進國家的距離。

『肆』 新中國科學技術偉大成就。

新中國是在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破爛攤子的基礎上開始進行恢復和建設的,到1952年在基本完成國民經濟恢復和民主改革任務之後,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到1956年勝利地完成了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基本上建立了嶄新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為生產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征程中,全國人民意氣風發,鬥志昂揚,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沖天干勁,盡管有曲折,但總的來看取得的成就是極其輝煌的。從1949年到1978年的近30年間,新中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以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望塵莫及的速度,逐步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一、國民經濟總量的大幅度增長
國民經濟生產總量的價值指標,依核算方法的不同可以有社會總產值、國民生產總值(GNP)和國內生產總值(GDP)等。其中,國民生產總值是指本國國民所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而國內生產總值是以國土為界來確定的全國所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在1978年以前,由於帝國主義的封鎖,很少有境外來華的直接投資,國內也很少向外直接投資,所以GDP和GNP兩個指標在數量上大體相當,因而二者可以互相替代。我們即以社會總產值和國內生產總值(GDP)兩個主要指標來說明我國經濟在30年間的大幅度增長。
1.社會總產值的大幅度增長。我國過去國民經濟統計一直沿用以國民經濟平衡為目的的「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即MPS。按照MPS的核算方法,社會總產值包括農業、工業、建築業、運輸業和商業五大部門所生產的產品價值。其中商業部門雖然屬於流通領域,但由於包括有創造價值的倉儲、運輸等環節,實際又很難計算其價值,所以為便於統計,把商業部門的收入都納入社會總產值之中。在這一含義下,以人民幣計算(下同),我國從1949年到1978年的社會總產值從557億元增加到6846億元,即29年間增長11.29倍,年均增長9%。若以可比價格計算,社會總產值的指數以1952年為100,到1978年則為725.8,即由1952年國民經濟恢復任務基本完成之後到改革開放前的26年之間,增長了6.26倍,年均增長7.3%。其中1958~1962年的「二五」時期,前兩年是大躍進,後三年是困難時期,生產一度下滑,以致年均負增長0.4%,除此之外,其餘各個時期每年平均都保持了很高的增長速度。在1953~1957年開始大規模經濟建沒的「一五」時期,年均增長11.3%;1963~1965年在克服嚴重困難之後的恢復時期,年均增長15.5%,達到了最快的速度;在「文革」前期,即1966-1970年的「三五」時期,年均增長9.3%;「文革」後期即1971-1975年的「四五」時期,也達到了年均增長7.3%的水平。在社會總產值快速增長中,工農業總產值的增長速度尤為迅速。工農業總產值從1949年的466億元增加到1978年的569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2.82倍,年均增長9.5%。
2.國內生產總值的大幅度增長。國內生產總值(GDP)是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即SNA核算方法中的重要指標。我國改革開放後,為便於進行國際比較也使用這一指標,對過去的GDP則從國民生產凈值中推算出來。根據張風波主編的《中國宏觀經濟結構與政策》一書推算的結果,我國的GDPl952年為680.9億元,到1978年增加為3488.6億元,增長4.12倍,年均增長6.5%。這樣的經濟增長速度不僅在我國是史無前例的,而且在世界上也十分罕見,遠遠超出了戰後世界GDP每年平均增長的速度。世界銀行提供的資料表明,GDP世界年均增長速度在五六十年代為4.8%,70年代為3.4%,80年代為2.9%,其中屬於發達國家的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的平均增長率60年代為4.9%,70年代為3.2%,80年代為2.6%,都比我國改革開放前30年的增長速度低得多。而且我國在那30年還包括了3年困難時期生產一度絕對下降的情況,如果只看正常年景其增長速度就更高,即按可比價格計算我國GDP的年均增長速度,1953—1957年的「一五」時期為8.88%,1958—1960年大躍進時期為9.19%,1963~1965年經濟調整時期為14.5%,1966~1978年的「文革」及其後的兩年為6.62%。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1966~1978年期間,由於受到極左思潮的影響和其對經濟的干擾,GDP的年均增長速度只有6.62%,但仍比同期世界各發達國家的發展速度高出許多,如同期美國為3.4%、西德為3.4%、加拿大為4.6%,只有日本稍高.為7.3%。
二、工業生產的快速增長
解放前,我國工業非常落後,基本上沒有自己的機器製造業,連一個螺絲釘也要從外國進口。建國後,經過30年的努力,建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這種成就的取得,主要應歸功於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帶基礎上,全國工業建設獲得了快速發展。1952—1980年,工業投資累計達395519億元,工業新增固定資產達到2734.5億元,年均新增94.29億元。隨著工業建設的發展,工業生產也得到迅速發展。1952年工業生產總值為343.3億元,1980年增至499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在28年間增長17.9倍,年均增長11%。從各個時期的工業生產總指數來看,以1952年為100,到1957年為228.6,年均增長18%;到1965年為452.6,年均增長12.3%;到1978年為1598.6,年均增長11.2%。
從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的增長中,更可看出我國工業的發展是極為迅速的。各種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的年均增長速度,鋼在1953~1957年間為31.7%,1958—1965年的困難和調整時期也有10.9%,1966~1978年間為7.6%;同期發電量的增長分別為21.5%,17%,10.8%;同期原油的增長分別為27.1%,29.2%,18.6%;金屬切削機床的增長分別為15.4%,4.4%,12.5%;內燃機(商品量)的增長分別為76.7%,19.1%,19.5%;紡織品的增長分別為17.4%,11.3%,4.6%;自行車的增長分別為58.7%,10.9%,12.5%等等。許多產品產量在世界的位次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如鋼從1949年的第26位升至1982年的第4位,發電量從1949年的第25位升至1982年的第6位,原油從1950年的第27位升至1982年的第5位等。
在1949—1978年間,我國工業建沒的偉大成就還突出表現在一大批重點工程陸續建成投產上。首先是從「一五」時期開始的以156項重點工程為中心,由限額694個項目組成的大規模建設工程陸續建成投產;後來一大批舉世聞名的項目,如大慶油田,萬噸水壓機,萬噸級遠洋貨輪及5萬噸遠洋油輪,10萬噸水力發電機組,百萬伏高壓標准電容器,武漢、南京長江大橋和三門峽等水利工程,以及以「兩彈一星」為代表的一批世界高科技產品都是在那個時候,甚至是在3年自然災害的困難時期和「文革」時期相繼問世的。這一系列驚人的偉大成就,不僅在當時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起了巨大作用,而且為改革開放的建設積累了重要經驗和奠定了重要物質基礎。
這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從60年代中期開始的「大三線」建設的成就。所謂「大三線」,最初是指西南和西北地區(包括湘西、鄂西、豫西),到70年代擴大到一般指長城以南、京廣線以西的廣大地區。具體講是指西南的四川、貴州、雲南,西北的陝西、青海和甘肅的大部分地區,中原的豫西、鄂西,華南的湘西、粵北、桂西北,華北的山西和冀西地區,都屬大三線的范圍。這既是為了從根本上改變舊中國工業布局主要集中在沿海一帶的畸形片面發展的不合理布局,積極開發內地老、少、邊、窮地區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時也是根據當時國際形勢,為鞏固國防需要而提出的偉大戰略決策。它充分顯示了黨中央和毛主席的高瞻遠矚和非凡膽略。啟動這一工程正在「文革」期間。在當年,大批英雄的建設者們,滿懷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熱情,積極響應黨中央和毛主席的號召,聞風而動,迅速奔赴艱苦的大三線。大批建設人員從生活比較優裕的沿海大城市,遠去人煙稀少、交通不便、生活艱苦、施工困難、物資匱乏的「不毛之地」去建設、工作與生活。經過十幾年艱苦奮斗,到70年代已大體建成了一整套比較完整的三線工業體系,僅以四川的情況來看,在十幾年之間,即建起了以攀枝花鋼鐵廠為代表的300多個大中型企業,它們已成為四川省工業的主幹。以重慶為中心的常規兵器工業基地,以攀枝花為中心的鋼鐵基地,以川南為中心的鹽化工和天然氣化工生產基地,及以成都、德陽、綿陽、廣元為中心的電子、重型機械、發電設備製造工業基地的建設,為四川省以後整個的工業布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至今還在繼續發揮其工業建設和工農業生產的骨幹作用。大三線建設在改善我國工業布局,促進地區經濟平衡發展,加強各族人民團結等經濟政治各方面具有重大意義,對國防建設的意義尤為重大。從最近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侵略南斯拉夫和轟炸我駐南使館可以進一步看出,帝國主義侵略本性是不會改變的,因此,對帝國主義的武力侵略,必須防患於未然,這樣才不會吃大虧。如果沒有當年大三線的戰略決策,誰敢說帝國主義一定不會對我們動武呢?何況當年我們正處於兩個超級大國的夾擊之中,並已爆發過「珍寶島」事件呢!因此,當我們已經安穩地享受了幾十年和平生活的時侯,不能忘記其中有大三線建設的一份功勞。
三、農業生產的巨大成就
農業生產的發展是通過土改和互助合作運動,不斷調整改善農業經濟制度和生產關系來推動的。新中國建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與推動下,全國農民經過3年在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務的基礎上,趁熱打鐵,隨即走上了互助合作的社會主義道路。到1957年,全國已有97.5%的農戶加入了農業生產合作社,其中有高級農業合作社75萬個,入社農戶佔全國總農戶的96.2%。
應當肯定,農業合作化的方向是完全正確的,在開始的幾年進行得也比較慎重,步驟也比較穩妥,滿足了絕大多數農民熱切期望依靠集體的力量,盡快脫貧致富的迫切要求,因而大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生產發展。原來估計,到1958年春季農村人口只有約一半加入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60年可基本上完成半社會主義改造;1960年以後,再逐步分批分期地由半社會主義發展到全社會主義。但在實際上,這個計劃到1956年底就基本上完成了,由於社會主義改造的步伐過快,在某種程度上脫離了當時的實際,1958年在人民公社化運動中颳起了「共產風」,傷害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加上自然災害的影響,使農業生產在1960~1961年嚴重減產。然而,即使遇到這種挫折,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1959年以後及時不斷調整政策,上下一心,迅速戰勝困難,扭轉了局面。1960年11月20日《人民日報》發表的《總結公社經驗,加強公社建設》的社論指出,黨的八屆六中全會決議和其他一系列關於人民公社的批示中,進一步確定人民公社目前階段要實行「分級管理、分級核算、按勞分配、多勞多得」,規定公社的生產資料要實行「三級所有,生產隊一級的所有權是基本的,公社一級所有權是部分的,而生產小隊也應該設有一小部分的所有權」。1962年9月24日黨的八屆十中全會又通過了新修改的《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規定實行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並確定這種制度至少30年不變;實行一鄉一社,人民公社的組織可以是公社和生產隊兩級,也可以是公社、生產大隊和生產隊三級;為了減輕社員負擔,要求在今後若干年內,公社和大隊一般不要從生產隊提取公積金和公益金;生產隊幹部的補貼工分要減少到占生產隊工分總值的1%以內;強調人民公社的體制、規模及工作條例中的各項重大規定長期不變。人民公社組織在1958年產生之後,在實踐中又不斷進行調整,最後確定在「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這一基本框架上,實際是穩定在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規模,大體相當於一個村的范圍。全國平均每個生產隊約有30戶,140多人,50多個勞動力。這比公社初建時的「一大二公」的特點顯然已有很大改變,相當程度上適應了農業生產發展的要求,因而對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迅速戰勝困難,促進農業的恢復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我國解放後,按可比價格計算,農業總產值指數增長的速度,以1952年為100,則1978年增至229.6,即26年間增至原來的2.3倍,年均增長3.25%。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史上也是罕見的。通過農產品產量的增長情況也可以說明我國在那幾十年中農業的發展是十分迅速的,現分別從種植業和畜牧業兩大類的增長情況來說明。
1.種植業的迅速發展。種植業是中國農業最主要的部門,它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種植業包括糧食、棉花、油料、麻類、煙葉、糖料、瓜類、飼料、綠肥等的生產;廣義的種植業還包括果樹、桑葉、茶葉、林木等等的生產。改革開放前30年間狹義種植業各主要農產品產量都是成倍甚至幾十倍的增長。如糧食從1949年的11320萬噸增至1979年的33212萬噸,增長1.93倍以上,年均增長3.78%;同期棉花從44.5萬噸增至220.7萬噸,增長3.96倍,年均增長5.68%;油料從256.4萬噸增至643.5噸,增長7.14倍,年均增長7.5%;紅黃麻從3.7萬噸增至108.9萬噸,增長28.43倍,年均增長12.37%。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寶中寶」的糧食,即使在1966~1976年的10年「文革」期間也是年年豐收,產量從1965年的19445萬噸增至1976年的2863l萬噸,年均增長3.94%。
2.畜牧業的迅速發展。畜畜牧業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放後畜牧業恢復很快,到1952年牲畜總頭數已恢復到解放前的最高水平,達到2.28億頭;「一五」時期結束時的1957年達32829.9萬頭,即「一五」時期年均增長7.6%。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增長速度。後來雖經歷3年困難時期和10年「文革」,但總的來說發展還是比較快的。從1962年到1978年期間,牲畜存欄數從30481.9萬頭增至56511.9萬頭,即16年之間增長85%以上,年均增長3.9%以上。
四、其他生產建設的巨大成就
除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外,其他如建築、交通運輸、商業、科教文衛等等各條戰線在建國後的前30年間都在同步地蓬勃發展,成就輝煌。如交通運輸業已從建國初期的極端落後狀態發展成陸運、水運、空運、管道等多種運輸方式組成的初具規模的綜合運輸體系,其l}J鐵路通車里程從1949年的2.2萬公里增至1980年的5.19萬公里,增長了1.36倍;同期公路從8.07萬里增至88.82萬里,增長了10倍,民航里程增長15.82倍;商業的發展雖然在當時因為未建立市場經濟體制而受到一定限制,但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其成就依然是很可觀的,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從1952年的277億元,增到1981年的2350億元,共增長7.5倍。科學技術、教育、文化、體育、衛生事業方面的成就也十分顯著,在短短的幾十年間,就從根本上改變了舊中國的極其落後的面貌。剛解放時,全國專門從事科學研究的知識分子不超過500人,各種新技術的研究幾乎都是空白,全國大多數人都處於文盲、半文盲狀態,而到70年代我國已建立起比較完整的教育體系和龐大的知識分子隊伍,並掌握了以「兩彈一星」為代表的一定的先進科學技術。「文革」前的17年中全國培養了正規的大學和專科畢業生155萬人,另有函授、業余大學畢業生近20萬人;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生296萬人,基本上滿足了各方面的需要,其中絕大多數現在都已成為各方面的業務、技術骨幹。

『伍』 中國最近的科技發展成就有哪些

中國近些年發展速度非常快,尤其是科技方面更是如此,成就較多,簡單舉幾個例子。

①超級計算機。在大數據廣為應用之下,超級計算機越來越受重視,而且應用場景越來越多,這使得超級計算機成為「國家科技體現的標配」,畢竟國家信息化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准,而實現這個標準的物質基礎,就是超級計算機。近些年,我國的超級計算機發展速度極快,目前綜合實力僅次於美國,遙遙領先於第三名,在全世界范圍之內形成了中美爭霸的局面,這本身就說明中國科技的崛起。

事實上,核電技術是我國未來要發展的方向,也是未來「出海」的主力產品之一,我個人認為他要比超級計算機更具變現力和戰略性。

『陸』 概述新中國成立以來科學技術領域的重大成就及影響.

1958年,中國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建成,標志著中國開始跨入原子能時代;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5年,中國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 1967年,中國成功爆炸第一顆氫彈;
1970年,中國用自製的「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地將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預定軌道; 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的秈型雜交水稻,為中國和世界的糧食增產做出了重大貢獻。
1980年,中國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發射遠程運載火箭,表明中國的運載火箭技術達到新的水平;
1983年,中國成功研製出第一台每秒向量運算1億次的「銀
河」巨型計算機系統,標志著中國計算機技術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1999年11月以來,中國成功地運用長征2號系列運載火箭舉行了七次「神舟」號宇宙飛船的發射與回收;
2001年至2002年,中國科學家相繼完成了國際人類基因組合作計劃中的基因測序任務和水稻基因組工作框架序列圖; 2002年,研製出每秒運算1﹒027萬億次的超級計算機,在高性能計算機的開發應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2003年10月,成功發射了「神舟五號」載人宇宙飛船,楊利偉成為中國航天史上首位進入太空的航天員。

閱讀全文

與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