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科技成果圖片

科技成果圖片

發布時間:2021-11-12 01:08:05

1. 1、以上圖片所顯示的科技成果反映了世界科技史上哪一重大事件選擇其中一幅圖片,說說該項科技成果對我

第三次科技革命

2. 科學技術發展成就的圖片(要簡略的文字介紹)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D6%D0%B9%FA%BF%C6%D1%A7%BC%BC%CA%F5%B9%DD&in=3783&cl=2&cm=1&sc=0&lm=-1&pn=31&rn=1&di=814018960&ln=400
中國科學技術館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綜合性科技館。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養的基礎科普設施。一期工程於1988年9月22日建成開放,二期工程於2000年4月29日建成開放。
中國科學技術館的主要教育形式為展覽教育,通過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相結合的展覽,反映科學原理及技術應用。中國科學技術館鼓勵公眾動手探索實踐,不僅普及科學知識,而且注重培養觀眾的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
中國科學技術館在開展展覽教育的同時,還組織各種科普實踐活動,並經常舉辦面向公眾的科普講座。
中國科學技術館遵循科普宗旨,按照「確保安全、優質服務」的承諾,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先後被評為「全國科普工作先進集體」、「首都文明單位標兵」、「國家4A級旅遊景點」、「首都文明旅遊區」和「青年文明號」等。
中國科學技術館目前向觀眾開放三個場館——A館(常設主展廳)、B館(穹幕影廳)和C館(兒童科學樂園、臨時展廳)。
http://zjc.bjlxtx.com/newjd_33.html

3. 下圖是中西古代科技成果比較圖

B 解析來 分 析: 由題中的中國、西源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較圖可以明顯看出:中國古代科技並非一直領先,排除A;公元前後中國科技並非最高峰,排除C;公元前後道10世紀中國科技發展緩慢,有所下降,但並非停滯,排除D。故本題選A。 考點: 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科技成就·中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較

4. 改革開放的科技的成就有哪些(附圖片)

照片網路一下就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科技事業蓬勃發展,科技實力持續增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得到加強,創新型國家建設進展良好,自主創新能力穩步提高,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進了高技術產業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

一、科技投入不斷增加,科技隊伍不斷壯大

改革開放以來,為確保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和各項科技發展計劃的順利實施,我國對科技事業的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科技經費投入大幅增長,科技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為各項科技活動的蓬勃開展和大批科技成果的涌現創造了良好條件。

(一)科技經費投入快速增加

近年來,國家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財政支出中對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2006年國家用於科技事業的財政撥款為1689億元,是1980年的26.1倍,年均增長達13.4%。

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政府在加大財政扶持力度的同時採取有效措施積極引導全社會加大對科技事業的投入。據統計,2007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達3710.2億元,是1991年的26.1倍,年均增長22.6%;按全國人口計算的人均R&D支出為280.8元,是1991年的22.8倍。2007年R&D經費支出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為1.49%,比1991年增加0.84個百分點,表明社會資源配置對於自主研發的傾斜逐年加大。從2006年的情況來看,我國的研發投入總量排在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之後,已成為世界第六的研發投入大國。

(二)科技隊伍不斷壯大,人員素質不斷提高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的科技人力資源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截至2007年底,國有企事業單位擁有工程技術人員、農業技術人員、科學研究人員、衛生技術人員和教學人員等五類專業技術人員2255萬人,是1978年的5.2倍。同時,我國科技人力投入不斷增加,科技研發人員的水平與素質不斷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較大規模和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隊伍。到2007年,全國從事科技活動人員達454.4萬人,是1991年的2倍;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摺合全時人員達173.6萬人年,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142.3萬人年,分別是1991年的2.6倍和3倍;科學家和工程師所佔比重由1991年的70.3%提高到82%,增加了11.7個百分點。目前,我國的研發人員總量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二、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進展,企業在科技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日益顯現

推進和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不僅是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目標之一。近年來,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進展順利,尤其是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越來越穩固,對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愈發明顯。

統計結果顯示,在2007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中,各類企業支出2681.9億元,是2000年的5倍,佔全社會R&D支出的72.3%,比2000年高12.3個百分點;其中起主導作用的大中型工業企業支出2112.5億元,是1995年的14.9倍,年均增長達25.3%,大中型工業企業R&D支出佔全社會R&D支出的比重已達56.9%,比1995年高出16.3個百分點。

以建立企業技術中心為主要形式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不斷加強,國家重點企業中的工業企業基本都建立了企業技術中心。至2007年,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已有499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達4023家。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2007年投入研發經費超過800億元,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超過2萬億元,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

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是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用於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政府專項基金。該基金自1999年6月啟動以來,共安排資助資金逾70億元,其中2007年安排12.6億元。創新基金為營造有利於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和發展的良好環境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三、基礎研究工作得到加強,原始創新能力得到提升

基礎研究是科學技術發展的根基,代表了一國原始創新的能力,對整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過去三十年,我國基礎研究得到長足發展並進入躍升期,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某些領域已處於世界前列。

近年來,我國對基礎研究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據統計,2007年全國用於基礎研究的經費支出為174.5億元,是1995年的9.7倍;用於基礎研究的人力投入達13.8萬人年,是1991年的2.3倍。原始創新能力得到提升,在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高溫超導研究、人類基因組測序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並涌現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創性和廣泛社會影響的研究成果。納米科學、量子信息、生命科學等前沿領域的一批原始性創新成果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影響;重大疾病防治及創新葯物發現、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節能減排、氣候變化預測等重點戰略需求領域的一批創新成果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化工、鋼鐵、鋁材、聚合物材料、水泥、油氣勘探開發等行業中的一些關鍵科學問題的解決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近年來涌現出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上發現一個新粒子、精確測量銀河系英仙座旋臂距太陽系距離、新型鈰基金屬非晶結構材料金屬塑料研製成功、澄江動物群化石的發現、完成水稻第四號染色體全序列測序工作等基礎研究成果,也表明我國的基礎研究發展正處於一個比較活躍的創新階段。

四、高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國際競爭力日益增強

(一)高技術產業成就矚目

為跟蹤世界高科技發展前沿,我國自1986年開始實施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簡稱863計劃,下同)。二十多年來,863計劃順利實施,使我國在高性能計算機研製、微電子裝備、能源技術、生物和現代農業、新材料等領域取得了一批標志性成果,掌握了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和產業核心技術,培育了一批新興產業的生長點,培養和凝聚了一批高技術創新型人才和團隊,為我國高技術研發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高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不斷擴大

高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我國高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的不斷擴大。據統計,2007年我國高技術產品進出口總額達6348億美元,是1986年的111.3倍(1986年以前無該項統計);其中出口3478億美元,進口2870億美元,分別是1986年的484.4倍和57.6倍;進出口貿易實現了由1986年的逆差42.7億美元到2007年順差608億美元的轉變。高技術產品出口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2007年高技術產品出口占商品出口總額的份額為28.6%,比1986年的2.3%增加了26.3個百分點。

(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得到推進

1988年,政府開始批准建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國家相關政策引導和扶持下,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不斷推進,區內企業不斷增加,區域集聚進一步加快,產業集群加速形成。至2007年底,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已從1990年的27個發展到54個,區內企業數由1600多家發展到超過4.8萬家,從業人員由12.3萬人增加到650.2萬人;2007年實現總收入和總產值分別達到5.5萬億元和4.4萬億元,分別為1990年的726倍和769倍。高新技術園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經成為我國高技術產業的重要集聚地。

五、科技產出成績斐然,重大成果振奮人心

(一)科技獎勵凸現成就,重要成果層出不窮

據統計,從1981年到2007年,我國共累計取得省部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74.6萬項;累計頒發國家自然科學獎84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296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0099項;吳文俊、袁隆平、王選、黃昆、金怡濂、劉東生、王永志、吳孟超、葉篤正、李振聲、閔恩澤、吳征鎰等十二位科學家獲得2000年開始評選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獲得了國家獎勵。這些重要成果的取得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了技術保障。

(二)各個領域碩果累累,重大成果影響深遠

三十年來,我國的科技實力大為增強,在一些重點領域和尖端領域涌現出了一系列有著深遠影響的重大成果。

在航天科學領域,我國不僅掌握了衛星回收和一箭多星等技術,還迎來了兩座新的里程碑:由我國自主研發的「神舟」系列航天飛船的成功發射,特別是「神舟」五號、「神舟」六號和「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的圓滿成功,實現了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而「嫦娥」一號成功探月之旅則標志著我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圓滿成功,中國航天成功跨入深空探測的新領域。

在信息技術領域,銀河系列巨型計算機研製成功,量子信息領域避錯碼被國際公認為量子信息領域最令人激動的成果,納米電子學超高密度信息存儲研究獲突破性進展,6000米自製水下機器人完成洋底調查任務,每秒峰值運算速度10萬億次的高性能計算機曙光4000A系統正式啟用,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晶元問世。

在生物科學領域,解決了億萬人吃飯問題的雜交水稻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完成水稻基因圖譜的繪制,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的1%基因繪制圖,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經性高頻耳聾基因、乳光牙本質Ⅱ型、漢孔角化症等遺傳病的致病基因,體細胞克隆羊、轉基因試管牛以及重大疾病的基因測序和診斷治療技術均取得突破性進展。

此外,三峽工程成功完成,水庫蓄水成功、永久船閘通航、首批發電機組全部投產,許多指標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記錄;青藏鐵路全線通車,成功解決凍土施工的世界性難題;秦山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成功建成並投入使用;材料科學、工程技術科學、地球系統科學、新能源技術、原子能技術、高能物理等各個新老學科均涌現出了一批較有影響、意義深遠的重大成果。

(三)專利事業取得長足進展,知識產權保護環境明顯改善

專利情況是反映創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標。為保護知識產權,鼓勵發明創造,促進技術交流,國家於1985年正式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專利法》實施二十多年來,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環境明顯改善,科技人員知識產權意識普遍提高,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逐年增加。從1986年到2007年,我國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以16.7%和25%的年平均增長速度遞增,至2007年底,我國專利部門已累計受理國內專利申請331.5萬件,授權專利179萬件。其中2007年當年受理國內專利申請58.6萬件,是1986年的25.4倍;其中技術含量較高的發明專利申請15.3萬件,是1986年的20.2倍;發明專利所佔比重為26.1%。2007年授予國內專利權30.2萬件,其中發明專利3.2萬件,是1986年的354.9倍;發明專利所佔比重為10.6%,比1986年提高了7.4個百分點。從國際比較來看,據世界各主要國家均為成員的《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申請)顯示,2007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達5456件,排名從1997年的第22位躍升至世界第7位。

(四)論文數量與質量均有提高,國際地位得到提升

近年來,隨著科研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科技人員在國內外發表的論文數逐年增加,也迅速縮小了我國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2006年中文科技期刊刊登的科技論文達40.5萬篇,是1990年的4.6倍。而據國際上幾種較有影響的主要檢索工具收錄的最新數字顯示,《科學論文索引(SCI)》2006年收錄我國論文7.1萬篇,是1987年的14.6倍,論文總量的世界排位從1987年的第24位躍升到2006年的第5位;《工程索引(EI)》2006年收錄我國論文3.6萬篇,是1987年的15.7倍,世界排名從第10位升至第2位;《科學技術會議錄索引(ISTP)》2006年收錄我國論文6.5萬篇,是1987年的36.7倍,世界排名從第14位躍居第2位。從論文引用情況看,從2002年到2006年共有69.2萬篇《SCI》收錄的我國科技論文被引用,是1995到1999年間累計量的4.9倍。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的科技事業蓬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科技發展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國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其整體水平已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有些科研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同時也應看到,在我國的科技發展中仍存在不少問題,很多領域的科技水平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科技已成為支撐和引領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主要動力,誰掌握了先進科技,誰就掌握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動權,這既是機遇,更是挑戰。

5. 2013創意小發明及最新科技成果 說明 圖片

自動澆水器

我的家中養有許多花,家人在家的時候澆花還算方便,可是在黃金周期間,全家人外出了,花放在家中,一周沒人澆水,旅遊回來,花都蔫了,給家人添加了不少煩惱。為此我想發明一個可以自動連續向花澆水的裝置。

結構:這個自動澆水器的結構如右下圖,由小水箱、彎折的粗軟管、醫用輸液軟管及滑輪裝置(可用廢棄的吊瓶輸液用的軟管等製成)等組成。其中輸液軟管與水龍頭相連接(水龍頭水可適當調小些),水流速度由滑輪裝置來控制,軟管的另一端連接一個較小的儲水箱(也可由塑料瓶等改制而成),儲水箱上端留一個穿輸液軟管的小孔,其餘部分密封,水箱底部有一個較大的洞,其餘部分也密封,一根較粗的軟管從此洞穿入,在水箱中彎折。

原理及使用方法:把此裝置懸掛在需要澆水的花上,水龍頭中流出的水通過輸液軟管滴入下面的小水箱(水流量可控制),當下面小水箱中的水淹沒從底部伸入的彎折的軟管時,小水箱中的水因為虹吸現象就被全部抽出,從而給花自動澆水一次,如此循環不斷。每次的澆水量和澆水頻率可由輸液軟管上的滑輪裝置和小水箱的大小來共同控制。如果通過滑輪裝置調整好軟管中水滴的速度,並選擇好水箱的大小,不僅可以實現自動澆水,還可實現定時澆水(如在早晨或傍晚為花澆水)。

優點及創新點:經實驗,這個自動澆水器效果好,結構簡單,成本極其低廉,實用性強,人人均可自製完成,可實現自動澆水和定時澆水,不僅為養花人解決了出門沒人澆花的難題,而且還可廢物再利用,有利於環境保護。

備註:如果家中水龍頭離花盆位置遠,可採取一個辦法予以解決:即增加一個可密封大水箱,把與水龍頭相連的軟管改為與大水箱相連,這樣當外出時,只要向大水箱中加足量的水,就可實現自動為花澆水的目的。

——本人原創


6. 我國在發展高科技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圖片或資料

新中國成立52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

1.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體系,整體科技發展水平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2000年國內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總支出為896億元,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1.0%,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在R&D經費總支出中,基礎研究佔5.2%;應用研究佔17.0%;試驗發展佔77.8%。其中各類企業支出占國內 R&D經費總支出的60.3%,已經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表明企業逐步成為我國R&D活動的主體。

目前,已建成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17個(其中包括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60個)、國家工程中心 188個,認定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94個;國際權威檢索機構收錄的我國科技論文數44536篇,本國居民的專利授權量92101件,其中發明專利 3097件。2000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247億美元;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的技工貿總收入6774.8億元,工業增加值1476.2億元。

2.科技體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國家確定的科技體制改革階段性目標基本實現。科技工作的戰略重點正在轉向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企業科技力量得到進一步加強,242個國家級技術開發類研究院所已基本完成轉制工作,多數科研機構的運作直接面向市場需求,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取得初步成效,高校管理體制改革基本完成,科技資源得到了優化配置;民營科技企業迅速崛起,技術市場發展迅猛;宏觀科技管理體制逐步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型科技體制初步形成,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正在逐步展開。

3.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取得成果。人類基因測序、納米碳管和納米新材料、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研究、微機電系統研究、南海大洋鑽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表面科學非線性科學、認知科學以及地球系統科學等新興交叉學科得到迅速發展。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等八項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的建設,為我國的基礎科學研究創造了良好條件。

4.高技術研究及產業化方面有所突破。載人航天技術、運載火箭及衛星技術等航天高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兩系法雜交水稻、基因工程葯物、轉基因動植物、重大疾病的相關基因測序和診斷治療等技術的突破,使我國生物技術總體水平接近發達國家。高清晰度電視、"神威"計算機、大尺寸單晶硅材料、皮膚幹細胞再生技術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國在相應領域躍入世界先進行列。國防科技的發展為增強國防實力奠定了堅實基礎,促進了國防工業的技術進步。

5.工農業科技獲得進展。農業科技方面,僅"九五"期間共培育出600多個新品種,單產增產10%左右。推廣水稻旱育稀植和節水技術、ABT植物調節劑和小麥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蓋栽培等重大技術,有力地保障了我國糧食增產目標的實現。

工業科技取得了若乾重大技術突破,提升了重點產業技術水平。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氧煤強化煉鐵技術、鎳氫電池、非晶材料等的產業化方面獲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結合三峽工程、國民經濟信息化、集成電路、泰山核電站二期等一系列國家重大建設工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與創新,攻克了一批關鍵技術,掌握了若乾重大成套技術裝備的設計和製造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等一批重大共性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幅度提高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創新葯物、水資源利用和保護、小康住宅、夏商周斷代工程等一批重大項目的實施,中國科技館二期工程及一批科普設施的建設,為社會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我國科技發展的重大成就

(一) 背景材料

1.人類基因研究成就巨大

(1) 1999年12月1日,由英、美、日等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宣布已被譯出首對人體染色體遺傳密碼,這是人類科學領域的又一重大突破。人類基因組計劃是人類歷史上與曼哈頓原子彈工程及阿波羅登月計劃齊名的人類三大科學工程之一,但其價值和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將遠遠超過前兩個計劃。

(2) 2000年6月26日,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個基因組草圖終於繪制完成,我國科學家參與並高質量地完成了人類基因組工作草圖繪制百分之一的測序任務表明中國科學家有能力起躋身國際科學前沿,並做出重要貢獻。

(3) 2000年2月12日,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六國科學家聯合公布了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其分析結果,人類基因組的完成圖將於今年繪制出。繪制出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圖譜,破譯出人類全部遺傳信息。這一計劃的實施將為人類自身疾病的診斷和防治提供依舊,給醫葯產業帶來不可估量的變化,將促進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及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2.航空航天技術發展迅速

(1) 2000年12月21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二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發射成功,它與2000年10月31日發射的第一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一起構成了「北斗導航系統」。這標志著我國將擁有自主研製的第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這個系統建成後,主要為公路交通、鐵路運輸、 海上作業等領域提供導航服務,對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2) 2001年1月10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並成功進入預定軌道。1月16日,「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准確返回並成功著陸。這是中國航天在新世紀的首次發射,也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飛行試驗,它標志著我國向實現載人飛行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3.在納米技術領域屢創佳績

我國科學家在納米科技研究方面,居於國際科技前沿。最近的一次,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直接發現納米金屬的「奇異」性能—超塑延展性,納米銅在室溫下竟可延伸50多倍而不折不繞,被譽為「本領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們展示了無空隙納米材料是如何變形的」。從總體看,目前我國有關納米論文總數排行世界第四,在納米材料研究方面已在國際上佔一席之地。

4.超級計算機智能化

2000年11月29日,我國獨立研製的第一台具有人類外觀特徵、可以模擬人行走與基本操作功能的類人型機器人,在長沙國防科技大學首次亮相。類人型機器人的問世,標志著我國機器人技術已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5.國家「863「計劃15周年成就展覽舉行

2001年3月,國家在北京展覽館舉辦了「863」計劃15周年成就展。「863」計劃自1986年3月實施以來,共獲國內外專利2000多項,發表論文47000多篇,累計創造新增產值560多億元,產生間接經濟效益2000多億元。863計劃重點支持的高技術領域的研究開發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整體距離明顯縮小,開始在世界高技術領域佔有一席之地,60%以上的技術從無到有,如今已進入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另有25%仍然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但在原來的基礎上也有很大進步。

(二) 與教材結合點分析

1. 從經濟常識看:

(1)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當今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當今世界的競爭,說到底是科技與人才的競爭。

(2) 財政的巨大作用。經濟發展靠科學,科學進步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而這些事業單位的發展必須依靠財政的大力支持,背景材料中所列舉的大量科技成果與財政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3) 當今國際經濟的國際化,科技開發與應用的國際化是其中重要的表現。人類基因組草圖從一開始就是個國際合作計劃,由美國啟動,英、日、法、德、中科學家先後加盟。

2. 從哲學常識看:

(1) 客觀規律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系。一系列科技成果的取得,一方面是由於科學家尊重了客觀規律,另一方面是他們頑強拼搏、銳意進取、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結果。

(2) 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我們應堅持兩點論和兩分法。如人類基因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這必將促進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及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同時人們又面臨著基因壟斷、基因成果被過分用於追求商業利益等新問題。

(3) 認識深化發展的觀點。人們應當在實踐基礎上不斷深化、擴展認識,把認識向前推移。人類基因技術的研究過程和我國航天技術發展情況等事實,都是認識深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3. 從政治常識看:

(1) 國際競爭的實質。當今世界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能否在科技發展上取得優勢,增強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最終將決定本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2國家領導和組織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職能和組織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建設的職能。國家大力發展高新技術並運用到經濟建設中去,促進經

濟的發展。

7. (科技成果)、閱讀下列圖片材料 請回答:(1)上述三則材料分別反映了人類社會進人了什麼時代各個時代


(l)「蒸汽時代」襲、「電氣時代」、「信息時代」。(3分)
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電力的廣泛應用;互聯網的出現。(3分)
(2)科技進步大大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改變著社會結構和世界形勢,增加了社會財富,豐富了人們的生活。(4分)同時也帶來環境污染、網路犯罪、世界動盪等一系列消極影響。(2分)但它對人類社會產生的積極影響遠大於消極影響。(2分)
(3)三大成就,法拉第的電磁感應理論;達爾文的進化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6分)影響:①電磁感應現象的發現使機械能可以轉化為電能,使製造發電機成為可能。從而推動了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核心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加速了資本主義的發展。(3分)
②達爾文的進化論科學地解釋了生物物種的發展變化,是對生物學的一次重大發展,使人的認識從宗教迷信中解放出來。(3分)
③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打破了傳統物理學的觀念,確定了現代理論物理學的基礎。使人的認識深人到微觀高速運動領域,其質能關系式奠定了利用原子能的理論基礎。(3分)

8. 求---我國近幾年的尖端科技成果介紹 有圖片更好

國造1000噸「天絲」項目打破全球技術壟斷 (2004年11月19日)
中國發射「試驗衛星二號」 小衛星研製有新進展 (2004年11月19日)
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擁有跨座式單軌車技術國家 (2004年11月19日)
雲南羅體彥、歐興義學者提出治療艾滋病新方法 (2004年11月18日)
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3年內升空 (2004年11月18日)
中醫葯治療脫發享譽世界 能使再生的頭發更亮澤 (2004年11月18日)
巡天遙看「千里眼」:我國初步建成對地觀測體系 (2004年11月17日)
我國成功研製出「膠囊內窺鏡」檢查消化系統疾病 (2004年11月17日)
廣西一科研成果解決甲狀腺傳統手術「毀容」難題 (2004年11月17日)
滬信息港裝上「超級腦袋」 中國進入超級計算前列 (2004年11月16日)
中國2020年前將發射100多顆衛星 形成對地觀測網 (2004年11月16日)
我國雜交粳稻育種獲得突破 比常規水稻增產20% (2004年11月16日)
中國建成新型衛星管理平台 實現自動智能化管理 (2004年11月16日)
佛山:「環保電子地圖」有效監測企業排污 (2004年11月12日)
中國研製的燃料電池轎車「超越二號」將批量生產 (2004年11月12日)
泛珠三角區域9省區擬組建全國最大環境監測網路 (2004年11月12日)
業內專家:2008年我國有望實現手機上看奧運 (2004年11月11日)
中國微小衛星技術獲突破 創新一號衛星運轉良好 (2004年11月11日)
中國加強對大熊貓保護研究 克隆大熊貓取得進展 (2004年11月11日)
我國發現「傳播阻斷候選瘧疾抗原」 (2004年11月10日)
高科技帶來簡易生活 1分鍾學打字 15分鍾測甲醛 (2004年11月10日)
保護珍貴文物 西藏將為「古格遺址」建立資料庫 (2004年11月10日)
中國首個環境監測小衛星星座已進入初樣研製階段 (2004年11月09日)
我國建成西北乾旱區沙塵暴資料庫 (2004年11月09日)
我國最大的近地天體望遠鏡安裝完畢進入調試階段 (2004年11月09日)
中國明年發射「神舟」六號飛船和大容量通信衛星 (2004年11月09日)
中國可錄光碟核心技術在深圳取得突破進展 (2004年11月08日)
中國最大近地天體望遠鏡安裝完畢已進入調試階段 (2004年11月08日)
心臟比常人大四倍 江蘇一罕見巨心患者成功「瘦心」 (2004年11月08日)
我國研究出24小時殺菌率近100%的纖維抗菌技術 (2004年11月05日)
我國腫瘤放療達到「精確制導」水平 副作用減少 (2004年11月05日)
中國民用飛機研製提速 正研究論證大型干線飛機 (2004年11月05日)
我國西北乾旱區沙塵暴預警與服務研究取得進展 (2004年11月04日)
退休老人陳繼忠發明「油水分離」獲專利 (2004年11月04日)
山鷹高級教練機將定型投產 (2004年11月04日)
我國探月計劃分三步 20年後有望實現太空游 (2004年11月03日)
「神六」宇航服研製成功 宇航員可在太空除衫 (2004年11月02日)
大豆超高產育種獲重大突破 最高畝產逾312公斤 (2004年11月02日)
艦船有了「中國芯」 國產燃氣輪機珠海航展面世 (2004年11月02日)
我國已研製成功三大系列直升機成熟產品 (2004年11月01日)
我國科學家嘗試用核酸干擾技術治療乳腺癌 (2004年11月01日)
「神六」明年兩人飛五天 航天員首進軌道艙生活 (2004年11月01日)
成活場景全球共享 卧龍的大熊貓也「上網」 (2004年10月28日)
中科大辦滅火機器人表演賽 學子欲以智慧勝火害 (2004年10月28日)
重慶農民種出五彩大米 色彩斑斕米香撲鼻(圖) (2004年10月28日)
我國菌草技術研究與應用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2004年10月27日)
深圳將建危險廢物處置設施 實現全程安全化無害化 (2004年10月27日)
全球最小的3G手機昨北京亮相 (2004年10月27日)
南京大學專家提出腫瘤細胞免疫分析新方法 (2004年10月26日)
我國航天測控用新方法對C星實施定點獲成功 (2004年10月26日)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古植物化學研究獲新突破 (2004年10月26日)
成吉思汗創立的蒙古汗國「國徽」復製成功 (2004年10月25日)
雪龍號考察船今日離滬挺進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 (2004年10月25日)
世界上容量最大的「清漂船」將在三峽庫區投入使用 (2004年10月25日)
黑龍江省歷時四年 培育成功「黑色馬鈴薯」 (2004年10月22日)
世界首例雜交旱稻誕生 (2004年10月22日)
中國古代72道制瓷工序在景德鎮完成復原圖並首展 (2004年10月22日)
外觀好看抗病性強 烏魯木齊:彩色土豆上市 (2004年10月21日)
國產首條垃圾焚燒發電示範線輸送設備在唐山誕生 (2004年10月21日)
新疆首次引種加拿大維達爾葡萄取得成功 (2004年10月21日)
車子似輪椅 電瓶當動力 首批地鐵爬樓車月底啟用 (2004年10月20日)
二氧化碳血管造影術臨床應用獲重大突破 (2004年10月20日)
群體監控 我國建第一個沿流域水電工程地震台網 (2004年10月20日)
中科院自動化所展示教育娛樂機器人等新成果 (2004年10月19日)
上海建成世界最大的「巨無霸」集裝箱起重機 (2004年10月19日)
中國第一顆業務型「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發射成功 (2004年10月19日)
世衛正式命名浙江首次發現的兩個人類新基因 (2004年10月18日)
世界首種彩色陶瓷在景德鎮面世 明年即可量產 (2004年10月18日)
雲南:覆蓋全省的遠程可視醫療網動工興建 (2004年10月18日)
先進技術製作的「立體地圖」首次亮相烏魯木齊 (2004年10月15日)
武漢協和醫院完成一例嚴重漏斗胸患兒矯形手術 (2004年10月15日)
陸軍集團軍測繪手段實現傳統技術到數字技術轉變 (2004年10月15日)
退伍軍人楊嘉能熱心研製開發勞動防護用品 (2004年10月14日)
高效集約化機采棉技術在新疆石河子推廣成功 (2004年10月14日)
「神舟」六號飛船擬明年升空 有望載兩名宇航員 (2004年10月14日)
國內惟一產業化電動車亮相 充電40元可跑350公里 (2004年10月13日)
北京新技術監考成人高考 「手機探測狗」反作弊 (2004年10月13日)
中國第一件納米免熨襯衫在京上市 (2004年10月13日)
河南研製成SARS快速檢測試劑 確診只用一個半小時 (2004年10月12日)

與科技成果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 Arrange www.jhzxd.com 2006-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