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米開朗基羅最主要的成就有哪些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 Bounaroti, 1475-1564),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師,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1475年3月6日生於佛羅倫薩附近的卡普萊斯,父親是奎奇市和卡普萊斯市的自治市長。他13 歲進入佛羅倫薩畫家基爾蘭達約(Ghirlandaio)的工作室,後轉入聖馬可修道院的美第奇學院作學徒。1496年,米開朗基羅來到羅馬,創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庫斯》和《哀悼基督》等。1501年,他回到佛羅倫薩,用了四年時間完成了舉世聞名的《大衛》。1505年在羅馬,他奉教皇尤里烏斯二世之命負責建造教皇的陵墓,1506年停工後回到佛羅倫薩。1508年,他又奉命回到羅馬,用了四年零五個月的時間完成了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頂壁畫。1513年,教皇陵墓恢復施工,米開朗基羅創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縛的奴隸》和《垂死的奴隸》。1519-1534年,他在佛羅倫薩創作了他生平最偉大的作品——聖洛倫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1536年,米開朗基羅回到羅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時間創作了偉大的教堂壁畫《末日審判》。之後他一直生活在羅馬,從事雕刻、建築和少量的繪畫工作,直到1564年2月18日逝世於自己的工作室中。米開朗基羅代表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的最高峰,他創作的人物雕像雄偉健壯,氣魄宏大,充滿了無窮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顯示了寫實基礎上非同尋常的理想加工,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象徵。他的藝術創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義思想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常常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和浪漫主義的幻想,表現當時市民階層的愛國主義和為自由而斗爭的精神面貌。米開朗基羅的藝術不同於達·芬奇的充滿科學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藝術作品中傾注了自己滿腔悲劇性的激情。這種悲劇性是以宏偉壯麗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徵又是現實的反應。這些都使他的藝術創作成為西方美術史上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 傳世作品介紹: 《大衛》,雲石雕像,像高2.5米,連基座高5.5米,米開朗基羅創作於公元1501-1504年,現收藏於佛羅倫薩美術學院。米開朗基羅生活在義大利社會動盪的年代,顛沛流離的生活使他對所生活的時代產生了懷疑。痛苦失望之餘,他在藝術創作中傾注著自己的思想,同時也在尋找著自己的理想,並創造了一系列如巨人般體格雄偉、堅強勇猛的英雄形象。《大衛》就是這種思想最傑出的代表。大衛是聖經中的少年英雄,曾經殺死侵略猶太人的非利士巨人哥利亞,保衛了祖國的城市和人民。米開朗基羅沒有沿用前人表現大衛戰勝敵人後將敵人頭顱踩在腳下的場景,而是選擇了大衛迎接戰斗時的狀態。在這件作品中,大衛是一個肌肉發達,體格勻稱的青年壯士形象。他充滿自信地站立著,英姿颯爽,左手拿石塊,右手下垂,頭向左側轉動著,面容英俊,炯炯有神的雙眼凝視著遠方,彷彿正在向地平線的遠處搜索著敵人,隨時准備投入一場新的戰斗。大衛體格雄偉健美,神態勇敢堅強,身體、臉部和肌肉緊張而飽滿,體現著外在的和內在的全部理想化的男性美。這位少年英雄怒目直視著前方,表情中充滿了全神貫注的緊張情緒和堅強的意志,身體中積蓄的偉大力量似乎隨時可以爆發出來。與前人表現戰斗結束後情景的習慣不同,米開朗基羅在這里塑造的是人物產生激情之前的瞬間,使作品在藝術上顯得更加具有感染力。他的姿態似乎有些象是在休息,但軀體姿態表現出某種緊張的情緒,使人有強烈的「靜中有動」的感覺。雕像是用整塊的石料雕刻而成,為使雕像在基座上顯得更加雄偉壯觀,藝術家有意放大了人物的頭部和兩個胳膊,使的大衛在觀眾的視角中顯得愈加挺拔有力,充滿了巨人感。這尊雕像被認為是西方美術史上最值得誇耀的男性人體雕像之一。不僅如此,《大衛》是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想的具體體現,它對人體的贊美,表面上看是對古希臘藝術的「復興」,實質上表示著人們已從黑暗的中世紀桎梏中解脫出來,充分認識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米開朗基羅在雕刻過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熱情,塑造出來的不僅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運動在藝術上得到表達的象徵。作為一個時代雕塑藝術作品的最高境界,《大衛》將永遠在藝術史中放射著不盡的光輝。《夜》與《晝》、《晨》、《暮》,大理石雕像,為美第奇家族的陵墓所作,米開朗基羅創作於公元1520-1534年,現位於羅馬。 佛羅倫薩巨頭美第奇家族的陵墓位於聖洛倫佐教堂的一座小禮拜堂內,斷斷續續地前後施工長達15年之久。米開朗基羅為這座陵墓製作了幾尊著名的雕像,成為他創作盛期最後階段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位於尼摩爾公爵朱利亞諾·美第奇陵墓前的一對男女人體雕像《晝》與《夜》和烏爾比諾公爵洛倫佐·美第奇陵墓前的一對男女人體雕像《暮》與《晨》,這是脫胎於古代河神的四件象徵性雕刻。 《晝》似乎是一個未完成的男性人體雕像,他好象剛剛從睡夢中被驚醒醒,右手在背後支撐著身體,眼睛圓睜著,正越過自己的肩頭向前方凝視著;《夜》是一個身材優美的女性,但身體的肌肉鬆弛而無力,她右手抱著頭,正在深深地沉睡著,腳下的貓頭鷹象徵著黑夜的降臨,枕後的面具則象徵著惡夢纏身,她似乎已經精疲力盡,只有在夢境中才能得到安寧;《暮》被表現成為一個強壯的中年男子,他鬆弛的肌肉無力地下垂著,上了年紀的臉上沉浸在平靜的反醒中,或許是由於苦悶而在發呆;《晨》的形象是處女的化身,她豐滿而結實,全身煥發出青春的活力和光輝,似乎正從昏睡中掙扎著蘇醒過來,但沒有歡樂,只有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這四個人物形象都被賦予了特殊的寓意,具有強烈的不穩定感,他們輾轉反側,似乎是為世事所擾,顯得憂心忡忡,既象徵著光陰的流逝,也代表著受時辰支配的生與死的命運。 美第奇家族陵墓和其雕塑作品是紀念碑式的傑作,同時也是米開朗基羅藝術生涯中重要的轉折點。尤其是這四件雕像所表達出的不安、緊張以及帶有辛酸的屈從,正是作者心靈深處真實寫照。米開朗基羅面對處於動盪之中的義大利現實社會,人文主義的理想破滅了,他的思想開始變得深沉和苦悶,作品中留下的只有對祖國命運的擔憂和對人類美好未來的感傷。這些雕塑作品表示義大利文藝復興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並成為後來「樣式主義」美術作品的先驅。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師,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 米開朗基羅代表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的最高峰,他創作的人物雕像雄偉健壯,氣魄宏大,充滿了無窮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顯示了寫實基礎上非同尋常的理想加工,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象徵。他的藝術創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義思想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常常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和浪漫主義的幻想,表現當時市民階層的愛國主義和為自由而斗爭的精神面貌。 米開朗基羅的藝術不同於達·芬奇的充滿科學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藝術作品中傾注了自己滿腔悲劇性的激情。這種悲劇性是以宏偉壯麗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徵又是現實的反應。這些都使他的藝術創作成為西方美術史上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米開朗基羅·博納羅蒂(475-1564年)作為文藝復興的巨匠,以他超越時空的宏偉作品,在生前和後世都造成了無與論比的巨大影響。他和達芬奇一樣多才多藝,兼雕刻家、畫家、建築家和詩人於一身。他得天獨厚活到89歲,度過了70餘年的藝術生涯,他經歷人生坎坷和世態炎涼,使他一生所留下的作品都帶有戲劇般的效果、磅礴的氣勢和人類的悲壯。米開朗基羅代表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的最高峰,他創作的人物雕像雄偉健壯,氣魄宏大,充滿了無窮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顯示了寫實基礎上非同尋常的理想加工,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象徵。他的藝術創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義思想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常常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和浪漫主義的幻想,表現當時市民階層的愛國主義和為自由而斗爭的精神面貌。 米開朗基羅的藝術不同於達·芬奇的充滿科學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藝術作品中傾注了自己滿腔悲劇性的激情。這種悲劇性是以宏偉壯麗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徵又是現實的反應。這些都使他的藝術創作成為西方美術史上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摩西〉〉是一個先知者的形象 他是帶領猶太民族離開古埃及尋找新生活的 所以在米開郎基羅的表現中 他是一個充滿意志力的中年男子 他緊 咬的牙關和炯炯有神注視前方的雙眼 特別加以突出的巨大的膝蓋骨 都反映了米開朗基羅把自己的理想傾注與其中的感情 同時 摩西那美麗的長髯 又反映了米開朗基羅這一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藝術全才對美的終身追求米開朗基羅描述的羅西是在他帶領族人回歸故鄉的時候,看到族人因困難而退縮時的一刻。他真個身體處於意欲站起的一個動態中,右臂夾著法典,雙目直視前方,牙關緊咬,身體肌肉緊綳,似乎怒火既要爆發,整個雕塑充滿力量,甚至給人粗野霸道之氣。
Ⅱ 葉聖陶取得了哪些成就
葉聖陶取得成就有文學和教育兩方面。
一、文學
1、葉聖陶是20世紀20年代第一位寫童話的作者。他的作品《稻草人》深受許多青少年歡迎。代表作有童話《小白船》、白話小說《春宴瑣譚》、長篇小說《倪煥之》等。
2、葉聖陶在出版領域提倡使用白話文。 他的雜志和報紙大多使用白話文,這極大地方便了記者和讀者的閱讀,促進了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
3、他熱切的主張規范現代漢語包含規范的語法、修辭、詞彙、標點、簡化字和除去異體漢字,並編纂和規范了出版物的漢字並且規定了漢語拼音方案,他所做的努力改進了編輯工作的質量與組織結構。
二、教育
葉聖陶教育思想對中國特色現代教育理論作出了具有獨創性、系統性的重要貢獻。
葉聖陶教育思想以中國教育改革實踐為邏輯起點,形成了唯物辯證的中國教育改革之學;在探索和回答中國教育改革實際問題中,精闢、獨到地揭示了中國現代教育基本原理;在總結和提煉中國教育改革實踐經驗中,發展、創新了中國現代教育教學理論。
(2)豐石成果擴展閱讀
葉聖陶(1894—1988),男,原名葉紹鈞,字秉臣、聖陶,1894年10月28日生於江蘇蘇州,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
葉聖陶作品風格:
葉聖陶小說風格在於同情與諷刺兼備。他帶著一雙透入的觀世的眼,冷靜地審視著蜷伏在舊中國暗諏一角被侮辱與被損害的民眾。他的內心滿蘊著悲憫之情,而在落筆之際卻藏而不露、冷雋含蓄,意常見於言外,情不外露於文中。
他看不慣他們的怯弱、空虛、玩忽職守、自私自利、因此要刺它一下,期望他們有所改變;但是他也深知他們的甘苦,有時他們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因此,他在嘲諷的同時又毫不含糊地把筆鋒指向其背後的黑暗現實制度,從而使他的批判現實主義達到了一定的深度。
Ⅲ 中國近年來的輝煌成就
截止2019年,中國的輝煌成就:
1、社會主義改造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這一切,為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2、堅持改革開放
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我們黨總結歷史經驗,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成功開辟、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3、經受住考驗和挑戰
經受住蘇聯解體、東歐劇變、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和嚴重洪澇災害、2003年「非典」疫病災害、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一系列嚴峻考驗和挑戰。通過持續努力和奮斗,中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發展起來,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歷史性飛躍。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開啟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史進軍。到本世紀中葉,當我國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之時,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5、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辦城市是北京,上海、天津、沈陽、秦皇島、青島為協辦城市。香港承辦馬術項目。2008年北京奧運會共有參賽國家及地區204個,參賽運動員11438人,設302項(28種)運動,共有60000多名運動員、教練員和官員參加。
Ⅳ 豐石合起來念什麼字
豐石合起來
這個字是 砉
讀音:[xū] [huā]
部首:石
五筆:DHDF
Ⅳ 表示一番艱辛之後取得豐碩成果的成語
磨杵成針、撥雲見日、金石為開、來之不易、百煉成鋼。
1、磨杵成針
【解釋】:把鐵棒磨成了針。比喻做任何艱難的工作,只要有毅力,下苦功,就能夠克服困難,做出成績。
【出自】:明·陳仁錫《潛確類書》卷六十:「李白少讀書,未成,棄去。道逢老嫗磨杵,白問其故。曰:『欲作針。』白感其言,遂卒業。」
【翻譯】:李白小時不愛讀書,沒什麼成就就放棄了。一天,他遇到一位老婦人拿一根很粗的鐵杵在石頭上磨,便好奇的問老婦人幹嘛,老婦人說想磨一根綉花針,李白被感動了,以後發奮讀書。
【語法】:補充式;作謂語;含褒義。
2、撥雲見日
【解釋】:撥開烏雲見到太陽。比喻沖破黑暗見到光明。也比喻疑團消除,心裡頓時明白。
【出自】:唐·房玄齡《晉書·樂廣傳》:「此人之水鏡,見之瑩然,若披雲霧而睹青天也。」
【翻譯】:這個人是人中的清水明鏡,見到他會感到他的如玉石的光彩,像是雲霧散開看見了青天。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用於沖破黑暗,見到光明。
3、金石為開
【解釋】:金石:金屬和石頭,比喻最堅硬的東西。連金石都被打開了。形容一個人心誠志堅,力量無窮。
【出自】:漢·劉向《新序·雜事四》:「熊渠子見其誠心,而金石為之開,況人心乎?」
【翻譯】:熊渠子被他的誠心打動,金石為他打開,何況人的心呢?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常與「精誠所至」連用。
4、來之不易
【解釋】:來之:使之來。得到它不容易。表示財物的取得或事物的成功是不容易的。
【出自】:明·朱柏廬《治家格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翻譯】:吃每一碗粥、每一碗飯時,應該想想這粥飯里有多少人的付出,多少能源的消耗,真的是來之不易;我們生活所需的每半根絲、每半縷線,都要常常想想其中包含幾多物質能源和幾多人的心血,應該好好珍惜。
【語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補語;形容成功來得不容易。
5、百煉成鋼
【解釋】:比喻經過長期鍛煉,變得非常堅強。
【出自】:漢·陳琳《武軍賦》:「鎧則東胡闕鞏,百煉精剛。」
【翻譯】:要說鎧甲,首推的是東胡和闕鞏國所產的,那是用百煉精鋼打造的。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比喻不怕失敗,意志堅強。
Ⅵ 陳寅恪的主要成就
陳寅恪長期致力於史學研究工作,研究范圍甚廣,他對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史(特別是佛教史)、西域各民族史、蒙古史、古代語言學、敦煌學、中國古典文學以及史學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陳寅恪治學主旨「在史中求識」。繼承了清代乾嘉學者治史中重證據、重事實的科學精神,又吸取西方的「歷史演進法」,即從事物的演化和聯系考察歷史,探究史料,運用這種中西結合的考證比較方法,對一些資料窮本溯源,核訂確切。並在這個基礎上,注意對史實的綜合分析,從許多事物的聯系中考證出關鍵所在,用以解決一系列問題,求得歷史面目的真相。他這種精密考證方法,其成就超過乾隆、嘉慶時期的學者,發展了中國的歷史考據學。
魏晉南北朝
陳寅恪以研究中古史的著述影響最大。他分析了東漢以後,中國社會上儒家大族與非儒家寒族在政治上形成兩個不同的集團,其勢力的升降為當時政治演變的基礎。陳寅恪是魏晉南北朝史研究的開拓者,涉及的領域相當廣泛,提出許多精闢見解。在對魏晉南北朝史研究的成果,不僅在許多方面都有開拓創建,而且有許多方法、結論至今仍發人深思,給人啟迪。他從等級性,宗法性、民族性、宗教性四大突出特點進行分析,使政治史和文化史的研究推向了深入。 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關於民族與文化的歷史考察。在《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他反復強調種族與文化問題是研究中古史最重要的關鍵。在民族融合與文化整合關繫上,他提出「北朝胡漢之分,在文化而不在種族」的論點。這對研究中華民族融合史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陳寅恪對魏晉南北朝史研究最精湛的部分,也是他超越前人的方面在於:一是史料的擴充,如詩文與史實的互證、考古與音韻資料的應用、域外記載的采擷;二是分析方法的改進,即史法的進步。該書雖非陳寅恪的原著,但仍較為真實地體現了陳寅恪在魏晉南北朝史方面的研究成果。
隋唐
隋唐兩朝共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是我國中世紀的極盛時代,居當時世界各國的前列。但是史家對這一時期歷史的許多重要問題研究得非常不夠,特別是對其文物制度淵源流變的研究,缺少符合歷史事實的論著。陳寅恪有鑒於此,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寫出了《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應用大量資料,系統地論述了從漢魏到隋唐文物制度的淵源和演變,對海內外學術界有重大影響。
另一方面,陳寅恪從「古文運動」,「新樂府」、「行卷」三方面人手研究唐代文學。他把「古文運動」與民族意識,文化交互關系結合起來研究,提出了研究唐代文學新見解。在《論韓愈》一文中,指出古文運動的中心是恢復古代儒家思想的地位,韓愈等是走在古文運動中最前的人。他認為「新樂府」是我國文學逐步趨向下層的一個重要標志,其價值與影響比陳子昂李白更為高遠,這種見解超越了前人。他是第一個對「行卷」進行全面研究的人,重要成就是發掘了「行卷」思潮。
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用宇文泰的「關中本位政策」所鳩合的集團興衰和分化,解釋唐代近三百年間統治階級的升降,論證充分,後來學者多所稱道。此外,他在書中,精細入微地考察了隋唐時期的主要制度,如禮儀、職官、刑律、音樂、兵制、財政諸制,發其源而究其變,提出關於「關隴集團」的概念,為後學提示了一個宏觀地把握西魏、北周、隋代至初唐歷史發展基本線索的關鍵,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明清
陳寅恪所著80餘萬言的《柳如是別傳》為明清文學研究提供了許多價值的成果。他詳細考證了柳如是,精闢地拴釋了錢、柳詩文。他頌揚柳如是,贊同錢廉益的觀點,使人耳日一新。他為錢、柳詩文進行箋證,反映明清之際的政治、社會狀況,是以詩文論證一代史事的典範。 該書不僅是陳寅恪檢驗自己畢生學術水平的一次綜合實踐,同時也是陳寅恪一生治史思想的結晶。
陳寅恪的著作,多屬考證性文字,但他的考據方法,已有別於傳統意義上的考據。他以考據為手段,在考證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還注意探求歷史發展的規律。陳寅恪在繼承乾嘉學者實事求是、精密嚴謹的考據之學時,也吸收了宋代學者追求義理的作風,注重探求歷史的規律。在西方歷史語言考證學派的影響下,他十分重視對語言工具的學習,並掌握了十幾門外語。他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語言工具,對中外文資料進行比較研究:在西方文化史學的影響下,他在歷史研究中引入文化史學觀點,從民族與文化兩個角度來進行研究,拓展了史學研究的范圍。在繼承傳統的前提下,陳寅恪對考據方法加以創新,形成了他獨具特色的新考據方法。其考據方法的特點即「詩史互證」與比較的方法。
「詩史互證」是陳寅恪在研究中用得最多,最具特色的一種考據方法。雖然首先提出這種方法的並不是陳寅恪,但他把這種方法大量付諸實踐並取得了豐碩成果。他首先注意到唐詩的史料價值。因唐詩的作者來自社會各階層,唐詩中許多作品直接反映了現實生活,可以補正正史之不足及訛誤。除唐詩外,小說也可以用於證史。他還提出了利用小說證史應注意的一些原則。《柳如是別傳》是陳寅恪「詩史互證」的力作,此書通過箋釋錢謙益、柳如是的詩文,系統論述了明末清初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陳寅恪「詩史互證」方法的運用,既是對史料范圍的擴展,也是對考據方法的創新。
比較的方法體現在他利用自己掌握的語言工具,進行中外文資料的比較研究,發現了許多前人未發現的問題,並闡明了自己的看法。他利用這種方法在蒙古史研究中獲得了許多成果;他還利用對音方法考證出史書中的一些地名,以及書籍在輾轉翻譯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錯誤。與王國維一樣,陳寅恪也注重地上實物與地下實物的比較研究,特別是利用敦煌出土資料釋證文獻記載,並有許多發現。
陳寅恪的新考據學方法,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傳統文獻研究方法,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方面具有重大意義,但他有些考據過於繁復冗長,這又是他的不足。 陳寅恪與王國維、陳垣等形成了中國史學史上具有代表意義的「新考據學派」。研究的范圍,涉及中古史、宗教史、蒙古史、敦煌學等,並取得了不少開創性的成果。 蒙史
《蒙古源流》是明朝萬曆年間內蒙古薩囊徹辰所著,其中夾雜不少神話傳說,與元代蒙漢文史書多有不同,往往讓人們困惑不解。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陳寅恪發表了4篇論文,探明了《蒙古源流》一書的本來面貌,使人們對原來困惑不解的難題,得以了解通釋,對後來的蒙史研究產生重大影響。 他在《蒙古源流》一書中首先運用了西方漢學家的對音勘同的譯名還原法,突破了這一領域中傳統的證補和重修正史的老路,使中國蒙古史的研究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進入一個新階段。
敦煌學
陳寅恪的學術研究,雖然沒有傾力於敦煌學,但是卻在敦煌學資料的搶救、整理、敦煌學的確立及發展等各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使敦煌學終於成為二十一世紀的「顯學」。陳寅格從事敦煌文獻研究並把它納入到世界學術領域中,得到各國學術界的認可。
1930年,陳寅恪在其所撰《陳垣敦煌劫餘錄序》中最早提出「敦煌學」的概念,指出「敦煌學者,今日世界學術之新潮流也」。在該序中,就北京圖書館所藏八千餘卷敦煌寫本提出九個方面的研究價值,即摩尼教經、唐代史事、佛教文義、小說文學史、佛教故事、唐代詩歌之佚文、古語言文字、佛經舊譯別本、學術之考證,為敦煌學研究指明了方向。撰有《大乘稻芊經隨聽疏跋》《懺海火罪金光明經冥報傳跋》《有相大人生天因緣曲跋》《須達起精舍因緣曲跋》《韋庄秦婦吟校箋》《西遊記玄奘弟子故事之演變》《蓮花色尼出家因緣跋》等多篇論文;還在《敦煌石室寫經題記匯編序》《元白詩簽證稿》等論著中,利用敦煌資料補史、證史、大多數敦煌學論文收入《金明館叢稿初編》《金明館叢稿二編》《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及《元白詩箋證稿》三書也使用一些敦煌資料。 著文為從事敦煌文獻研究者開闊了視野,為中國敦煌學研究的全面開展,奠定了基礎,開創了先河。
藏學
陳寅恪對藏學、突劂學研究,他從不輕下斷語,總以嚴謹的科學態度進行判別,不違駁事實,是一位史識與史德統一的典範。他嚴謹處理「贊美」與「求真」的關系,實事求是地評價歷史,至今仍然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
陳寅恪積極促進當時國內對於藏文書籍文獻的保護和收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曾存有陳寅恪整理的《西藏文籍目錄》,除此之外,還曾在流亡雲南蒙自時期撰寫《蒙古源流注》,該書稿系依據其蒙、滿文諸本,並參稽其所出之西藏原書、《四庫提要》所謂「咖喇卜經」等者,考訂其得失,與沈乙庵書大異。另又花費了大量心血比勘佛經的梵、藏、漢譯本之異同得失而撰寫《校記》。可惜資料及文稿均毀佚於戰火。
陳寅恪的朋友中,研究藏學者有多人,如李方桂於解放前赴美,一直從事這方面的研究,發表有《馬重英考》等多篇論文。而受陳寅恪的影響,一些有志之士,如於道泉、張熙、王森等人以及一些學生,如吳其昌、姚薇元、劉盼遂、劉銘恕兄弟、林亮等人進行了程度不一的藏學研究。
突厥學
在突厥學方面,陳寅恪摒棄了把突厥史作為隋唐史附屬品的陳舊觀念,肯定了「突厥在當時實為東亞之霸主」的地位。他以「外族盛衰之連環性」解釋唐與突厥間力量的迅速消長變化以及霸權地位的急劇轉化,表現出卓越的史識。
陳寅恪對佛經翻譯、校勘、解釋,以及對音韻學、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淵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課題的研究,均有重要發現。
宗教學
陳寅恪對宗教學的研究,是他學術生涯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早年因受到系統的方法論訓練,又有深厚的駕馭語言文字的功底,使他能夠在宗教學研究里游刃自如。他的學術研究在國際學界也為專家學者仰止。陳門家學有濃厚的佛學氣氛,陳寅恪之父陳三立曾就學於佛學大師楊仁山的祗洹精舍,潛心修佛。長兄陳衡恪自幼經受佛學薰習,且擅佛畫。蔣天樞先生在《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中記敘:陳寅恪少時曾泛覽祖父所藏「浩如煙海」的古籍佛典。佛學研究是他的宗教學研究中最重要的內容。他利用豐富的語言學知識,開辟了南北兩傳比較研究的領域,注意研究中國佛教的源與流的關系,梳理佛教名相的產生和演變,指出了以往中國佛教翻譯的「誤譯」或「誤解」的問題。
佛教傳入中國後,往往因語文能力限制,不能與原本或其語言譯本對勘,陳寅恪最重外語研習。他研究佛教,能著重考證,並在考證中探討問題。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是世界佛學界對早期禪宗研究的高潮,他先後對《大乘起信論》和《六祖壇經》的「傳法偈」的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這些看法與當時國內一些著名學者並不一樣,自成一家之言。他還對當時國內佛學界和中國哲學界發起的魏晉玄學的討論,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他所作的有關支愍度的「心無義」學說的考證,至今也是最詳盡的一篇,可與湯用彤的《兩漢魏晉南北朝佛教史》的有關章節相互印證。他對武則天與佛教的關系的研究,也受到了中外學者的注意。此外,他對佛經翻譯和佛教文學也多有發微。
語言學
陳寅恪精通梵文和多種西域古代語言。更有盛傳其通曉包括英、法、德、俄、西班牙、日、蒙、阿拉伯、梵、巴利、突厥、波斯、匈牙利、滿、藏、希伯來、拉丁、希臘、回鶻、吐火羅、西夏、朝鮮、印地、暹羅等20餘種語言。考察其游學經歷,陳寅恪應當掌握日語、德語、英語。參考陳封懷回憶,陳寅恪應當掌握包括英語、德語、法語。考察其游學所學課程,陳寅恪應當涉獵梵語,希臘語,巴利語。考察其所記錄筆記,陳寅恪應當涉獵藏文、蒙文、突厥回鶻文、吐貨羅文(土火羅文)、西夏文、滿文、朝鮮文、佉盧文、梵文、巴利文、印地文、俄文、伊朗文(應當是古波斯文)、希伯來文。
眾所周知,學習一門語言,有聽說讀寫不同方面,而陳寅恪運用在學術研究中的,多聚焦於「讀」這一個層面,通過閱讀各種文字的文獻來立論舉證,而於其餘的聽、說、寫方面,則沒有明確證據。雖然陳寅恪所學習過的許多文字都是不必學會聽、說、寫的「死語言」,但就傳說中的英、法、日、德、俄、古希臘語和拉丁語而言,除了英語、德語和日語外,對別的語言能否做到「精通」,也缺乏明證。而陳寅恪對歷史語言學和「死文字」的運用,並非專注於通曉語言本身,更非是將學習外族文字作為奇巧淫技式的學問展示,他更多的還是借用語言為輔助工具,其學問的核心關照,還是海內文明、中土史地。 陳寅恪自1926年留學回國後,就任清華大學研究院教授,是當時清華「四大導師」之一。之後,成為清華大學唯一的中文系「合聘教授」,在師生中享有「蓋世奇才」、「教授的教授」、「太老師」等稱譽。在清華校園里,不論是學生還是教授,凡是文史方面有疑難問題,都向他請教,而且能一定得到他滿意的答復。大家稱他為「活字典」、「活辭書」。他講課時,研究院主任吳宓教授是風雨無阻,堂堂必到的聽課者;其他如朱自清等水準很高的教授,也常到教室聽他講學。哲學專家馮友蘭,當時任清華大學秘書長、文學院長,可每當陳寅恪上《中國哲學史》課時,馮先生總是恭敬地陪著陳寅恪從教員休息室走出來,靜靜地坐在教室里聽他講課。他講授的課程主要有《佛經翻譯文學》《梵文文法》《兩晉南北朝史》《唐史》《唐代樂府》《唐詩證史》等。
陳寅恪對學生的愛護無微不至,對學生生活乃到畢業後就業問題,也非常關心。他認為問答式的筆試,不是觀察學問的最好方法。做論文,要求新資料、新見解。他從不要求學生用死記方法,而是鼓勵思考,他更反對「填鴨式」的教育方式。「桃李滿天下」,對陳寅恪來說,當之無愧。他為國家培養了許許多多的優秀人才,其中不乏如季羨林、蔣天樞等大師。
Ⅶ 中國近年來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1、首登月球暗面
2019年1月3日上午10點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此次任務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首次月背與地球的中繼通信,開啟了人類月球探測新篇章。
2、港珠澳大橋
港珠澳大橋是中國境內一座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橋隧工程,位於中國廣東省伶仃洋區域內,為珠江三角洲地區環線高速公路南環段,於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時開通運營。
3、人造瀑布
人造瀑布是貴州省貴陽市觀山湖區烈變廣場的一個城市景觀,樓高121米,瀑布設計高度達到108米,也是全世界最高的人造瀑布。
4、渤海之眼
「渤海之眼」摩天輪,位於山東濰坊,是當今世界上最高的無軸摩天輪。有別於傳統的有軸摩天輪,渤海之眼摩天輪中間沒有任何支撐,運行時輪盤不轉動,轎廂自帶行走機構,通過軌道沿輪盤轉動。
5、上海佘山世茂洲際酒店
上海佘山世茂洲際酒店,是世界首個建造在廢石坑內的自然生態酒店。被美國國家地理譽為「世界建築奇跡」。
Ⅷ 取得的成果及認識
1.4.2.1 對沂沭斷裂帶演化階段進行了釐定
依據對沂沭斷裂帶深部構造和淺部構造岩、構造形跡、構造盆地建造和改造特徵的論述,將沂沭斷裂帶的演化劃分為四個階段:誕生階段(J1)、左行平移階段(J2-K1)、張扭性裂谷階段(K1-K2)和擠壓斷塊運動階段(E-Q)。其在山東境內的最大平移距離約150 km。
1.4.2.2 對沂沭斷裂帶形成的動力學環境進行了探討
沂沭斷裂帶強烈活動的大陸動力學環境起源於中亞-特提斯構造域向濱太平洋構造域轉化、太平洋板塊的俯沖。在三大板塊即華北板塊與揚子板塊碰撞造山、太平洋板塊向NWW俯沖的大背景下,導致了沂沭斷裂帶的活化並發生左行平移,其最大平移距離超過300 km。新生代則以拉張、擠壓(兼扭動)交替進行為特徵,形成具裂谷特徵的構造格架。
1.4.2.3 對構造演化與成礦關系進行了研究
對各個主要階段沂沭斷裂帶的主要構造事件進行了描述,分別探討了海西-印支運動時期、侏羅紀時期、白堊紀時期、古近紀-新近紀時期和第四紀時期沂沭斷裂帶的構造表現形式,以及構造對礦產資源的控製作用。其中印支期構造-岩漿活動與鐵、銅、金礦有關;燕山早期形成了與鹼性雜岩體有關的歸來庄式金礦床;燕山晚期經歷多次張-壓交替構造岩漿活動,岩漿活動不僅發育在斷裂帶內,在魯東大面積花崗岩的侵入,帶來了豐富的深源金元素,形成膠東金礦床密集區,以焦家式和玲瓏式金礦為典型,及與火山碎屑岩、礫岩有關的白堊紀礫岩型金礦床等;喜馬拉雅運動則形成了以石油和褐煤(古近紀)、藍寶石和硅藻土(新近紀)、地下鹵水和砂金礦(第四紀)等礦床。
對區內典型金礦包括蝕變岩型、矽卡岩型、石英脈型和潛火山岩型等金礦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述,探討了各自產出的成礦地質背景與構造環境,對金礦成礦機理進行了探討;對帶內(外)銅礦、鉛鋅礦、鐵礦和藍寶石礦的形成機理和成礦作用進行了探討,建立了區內構造-沉積-岩漿(火山)-成礦活動時序和成礦系列。
1.4.2.4 探討了金礦成礦作用
通過對金礦穩定同位素、年代學同位素、包裹體、惰性氣體研究,確定了區內金礦的成礦階段與形成時代,探討了物質來源。
對區內典型金礦床硫、氫、氧、碳和鉛等穩定同位素的研究結果表明:黃鐵礦的δ34S值的變化為+2.7‰~+4.4‰,δ18OH值為-1.78‰~4.07‰,δD(SMOW)值為-74‰~-77‰,δ13C平均值為-4.18‰~-5.1‰,鉛同位素具有正常鉛的特點,說明區內金礦的成礦物質來源於地下深處,成礦流體以岩漿水為主,大氣降水為輔。區內金礦的形成主要是岩漿熱液加入天水作用的結果,在成礦過程中,大氣降水的參與改變了成礦熱液的理化條件而發生沉澱形成金礦。
對沂沭斷裂帶中段兩種類型金礦床的方解石、石英包裹體的研究揭示:石英和方解石中包裹體冰點溫度變化於-2~-8.6℃之間,對應的鹽度質量分數在3.39%~12.39%之間,可分為3.5%~6.5%和8.5%~12.39%兩個鹽度段,可能代表了兩種流體端員組分,即中等鹽度的岩漿流體(或深源流體)和低鹽度的深循環的大氣水流體。包裹體顯微測溫結果反映了早期以中溫石英為代表的早期成礦階段(260~330℃),以中低溫石英和方解石為代表的中期成礦階段(177~260℃)和以低溫方解石為代表的晚期成礦階段(125~160℃)。
區內的金礦成礦時代採取了K-Ar和單顆粒鋯石U-Pb同位素測年,結果表明,本區金礦的形成應在中生代白堊紀,金質來源與燕山期火山-岩漿活動有關。
Ⅸ 取得的主要成果
本書是在充分吸收消化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對華北克拉通北緣哈達門溝和金廠溝梁兩個最有代表性的典型金礦床進行重點解剖研究,通過野外地質調查和室內測試,綜合分析研究相結合,查明典型金礦床的成礦地質背景、礦床地質特徵、成礦流體地球化學特徵、成礦物質來源以及成礦時代,進行成礦機制分析。在單個礦床解剖的基礎上,對兩個典型礦床進行對比研究,探討華北克拉通北緣區域控礦因素及成礦規律,為進一步找礦提供依據。本書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1.成岩(礦)時代方面
通過精確的成岩(礦)年齡測定,在哈達門溝金礦區,獲得沙德蓋岩體鋯石SHRIMP U-Pb加權平均年齡為221.6±2.1 Ma,西沙德蓋岩體鋯石LA-ICPMS U-Pb加權平均年齡為222.9±0.82 Ma;獲得哈達門溝金礦床輝鉬礦Re-Os等時線年齡為386.6±6.1 Ma,金成礦的形成主要發生在早泥盆世;礦區北部西沙德蓋鉬礦床輝鉬礦Re-Os等時線年齡為226.4±3.3 Ma,鉬礦床形成於三疊紀。在金廠溝梁金礦區,獲得對面溝似斑狀花崗閃長岩鋯石LA-ICP MS加權平均年齡140.86±0.71 Ma~142.65±0.44 Ma,對面溝細粒花崗閃長岩鋯石LA-ICP MS U-Pb加權平均年齡138.7±1.2 Ma,西檯子似斑狀黑雲母二長花崗岩鋯石LA-ICP MS U-Pb加權平均年齡226.8±0.87 Ma,金廠溝梁片麻狀二長花崗岩鋯石LA-ICP MS U-Pb加權平均年齡258.6±1.6 Ma~261.61±0.94 Ma,礦區石英斑岩脈鋯石LA-ICP MS諧和年齡為154.68±0.45 Ma。與礦脈相互穿插的黑雲粗安斑岩鋯石LA-ICP MS U-Pb加權平均年齡為131.7±1.1 Ma,接近或略早於成礦年齡,礦區南部對面溝銅鉬礦化輝鉬礦Re-Os加權平均年齡131.45±0.93 Ma,西礦區深部鉬礦化石英脈輝鉬礦Re-Os等時線年齡244.7±2.5 Ma,加權平均年齡243.5±1.3 Ma。
2.穩定同位素方面
礦石硫同位素組成:哈達門溝礦區δ34S變化於-21.7‰~5.4‰之間,極差為27.1‰,說明硫來源的復雜性,平均值為-10.6‰,表現出虧損重硫的特點,結合區內變質岩中黃鐵礦的δ34S值,認為這套變質火山-沉積岩系為一套孔茲岩系,本身富32S,哈達門溝成礦流體中硫繼承了這套太古宙地層中硫的同位素特點,並混有深部含礦流體的硫,所以成礦物質來源於深部流體和變質地層。金廠溝梁礦石硫化物δ34S變化於-2.8‰~-0.6‰之間,極差為2.2‰,平均值為-1.61‰,長皋溝金礦區礦石硫化物δ34S變化於-1.5‰~1.2‰之間,極差為2.7‰,平均值為-0.15‰,二道溝金礦區含金硫化物δ34S變化於-0.7‰~2.3‰之間,極差為3‰,平均值為-0.08‰,三者硫同位素組成相似,極差范圍小,均集中在0值附近,具有深源硫的特點。
鉛同位素組成:哈達門溝礦石鉛同位素組成、計算的單階段模式年齡,Th/U比值、μ值等,變化范圍較大,表明鉛不是在單一的鈾、釷-鉛系統中演化的,而是多階段的,鉛同位素的組成並非是正常鉛,而是混合鉛。在鉛構造模式圖上,哈達門溝礦石鉛同位素投點比較分散,表明哈達門溝金礦床鉛來源的復雜性。金廠溝梁、二道溝、常皋溝三個礦區礦石鉛同位素組成,單階段模式年齡,Th/U比值、μ值等一系列參數均相似,說明它們成礦作用有著相同的過程。參數變化范圍很小,說明鉛來源單一。在鉛構造模式圖上,鉛同位素數據主要投在地幔鉛演化曲線和下地殼鉛演化曲線之間,反映了鉛的來源主要為地幔和下地殼。
氫-氧同位素組成:哈達門溝金礦脈的δ18O水‰在3.80‰~5.20‰之間,平均4.49‰,柳壩溝金礦脈δ18O水‰在4.22‰~4.32‰之間,平均4.27‰,將結果投入δ18OH-δD圖上,投影點均落在原生岩漿水及變質水附近,說明哈達門溝金礦成礦熱液來源於岩漿水和部分變質熱液,後期有天水的混入。金廠溝梁金礦脈的δ18O水‰在2.2‰~7.8‰之間,平均4.9‰,δD為-108‰~62.4‰,平均-86‰,二道溝金礦脈δ18O水‰在7.4‰~7.9‰之間,平均7.6‰,δD為-110.9‰~-97.8‰,平均103.1‰,長皋溝金礦脈樣僅有一件,δ18O水‰為7.7‰,δD為-81.3‰,將結果投入δ18O水-δD圖上,三個礦區投影點均落在原生岩漿水及下方,說明成礦流體主要來自岩漿水,有部分天水混入,有1個樣品投入變質水范圍,說明流體繼承了變質流體的性質。
3.流體包裹體方面
哈達門溝金礦石英脈成礦溫度在160~300℃范圍內,成礦溫度集中在200~280℃之間,平均236℃;鹽度集中分布在5%~15%NaCleq之間,平均鹽度9.80%NaCleq;密度為0.75~1.15g/cm3,主要集中在0.75~0.85 g/cm3之間,平均0.86 g/cm3;成礦壓力(平均值)為(139~366)×105 Pa,平均253×105 Pa,對應靜岩深度為0.515~1.354 km,平均0.96 km,靜水深度為1.39~3.66 km,平均2.53 km;包裹體氣相成分以H2O和CO2為主,其次為N2,O2,含微量的CH4、C2H6、C2H2和C2H4等;液相組分陰離子以Cl-和 為主,還有少量的 和F-,微量Br-;陽離子以Na+,K+和Ca2+為主,Na+>K+,含少量Mg2+。
金廠溝梁含金石英脈成礦均一溫度范圍為190℃~380℃,集中在240℃~340℃之間,平均294℃;鹽度范圍為0.18%~8.81%NaCleq,平均鹽度3.79%NaCleq;密度為0.58~0.90g/cm3,主要集中在0.65~0.85g/cm3之間,平均0.75g/cm3;成礦壓力為(170~986)×105 Pa,平均705×105Pa,對應靜岩深度為(0.63~3.65)km,平均2.61 km,靜水深度為1.70~9.86 km,平均7.05 km;包裹體氣相成分中均以H2O和CO2為主,其次為N2,O2;液相組分中陰離子以Cl-和 為主,少量 和F-,微量Br-;陽離子以Na+,K+和Ca2+為主,少量Mg2+。對面溝銅鉬礦754中段含礦石英脈石英包裹體均一溫度范圍為194℃~424℃,平均315℃,鹽度5.41%~38.16%NaCleq,平均23.44%NaCleq,密度0.76~1.00 g/cm3,平均0.88 g/cm3。對面溝銅鉬礦床成礦壓力為(162.79~1189.42)×105 Pa,平均628×105 Pa,換算成相應的深度,靜水深度為1.63~11.89 km,平均6.28km,靜岩深度為0.60~4.41 km,平均2.32 km。早期鉬礦化石英脈石英包裹體均一溫度范圍為315℃~393℃,平均356℃,鹽度范圍為1.74%~11.58%NaCleq,平均值5.30%NaCleq,密度在0.56~0.82g/cm3之間,平均0.66g/cm3。鉬礦化石英脈成礦壓力為(865.99~1027.85)×105 Pa,平均943×105 Pa,換算成相應的深度,靜水深度為8.66~10.28 km,平均9.43 km,靜岩深度為3.21~3.81 km,平均3.49 km。
4.成礦機制方面
哈達門溝金礦床形成機制:在泥盆紀早期華北克拉通北緣處於弧-陸碰撞後的伸展構造背景,這種伸展背景引發山前大斷裂的活動,深部富鉀含礦流體沿山前大斷裂上升,在運移過程中不斷萃取圍岩中的金等成礦元素,在大斷裂的次級斷裂等構造有利部位充填、交代而形成這種金鉬組合型的礦床,後期有經受海西晚期-印支期多次熱液活動的疊加和改造,表現出本區成礦年齡多樣性的特點。
金廠溝梁金礦床形成機制:燕山晚期,中國東部發生過大規模的岩石圈減薄作用,這種減薄作用的結果可以導致陸殼,尤其是下地殼的重熔活化,發生了強烈的岩漿作用,並且導致殼-幔物質發生大比例混合,形成對面溝花崗閃長岩漿,在侵入過程中,從深部帶來豐富的成礦物質,在岩漿期後,深部含礦流體的大量積聚,在岩漿熱和流體壓力驅動下,小部分進入先成岩體斷裂,遷移富集沉澱成礦,如長皋溝金礦的形成;其餘大量含礦流體,與地下水、變質水混合,並在運移過程中萃取高豐度變質岩及部分火山岩中的成礦物質,形成富金流體,隨物化條件改變,在合適空間發生沉澱成礦,最終形成現今這樣的礦床,如金廠溝梁和二道溝金礦床。
哈達門溝金礦床和金廠溝梁金礦床分別代表華北克拉通不同演化階段,不同構造體制下的產物。其中哈達門溝金礦床代表華北克拉通與古亞洲洋相互作用的產物,而金廠溝梁代表華北克拉通東部岩石圈減薄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