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清代訓詁學取得了什麼成就
訓詁學是中國傳統研究古書中詞義的學科,是中國傳統的語文學——小學的一個分支。訓詁學也在譯解古代詞義的同時,也分析古代書籍中的語法、修辭現象。從語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獻,幫助人們閱讀古典文獻。訓詁學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訓詁學包括音韻學和文字學,狹義的訓詁學只是小學中與音韻、文字相對的學科。也有人將訓詁學分為新舊兩種。
清朝末年,章太炎與黃季剛受到了西方語言理論的影響。章太炎在《論語言文字之學》一文中說:「合此三者(按:指文字 、訓詁、聲韻),乃成語言文字之學。此固非童占畢所能盡者。然猶名小學,則以襲用古稱,便於指示。其實當名語言文字之學,方為確切。此種學問,僅藝文志附入六藝。今日言小學者,皆似以此為經學之附屬品。實則小學之用,非專以通經而已。」章太炎將「小學」易名為「語言文字之學」,不是簡單的更名,而是標志著語言文字學學科觀念的產生。太炎先生是中國語言文字學的創始者。在學科觀念的支配下,章太炎撰著了《文始》 ,這是具有現代科學意義的中國的第一部語源學專著。
在章太炎「語言文字之學」的基礎上,黃侃先生進一步發展了學科觀念。黃先生雲:「詁者,故也,即本來之謂。訓者,順也,即引申之謂。 訓詁者,即以語言解釋語言之謂。若以此地之語釋彼地之語,或以今時之語釋昔時之語,雖屬訓詁之所有事,而非構成之原理。真正之訓詁學,初無時地之限域,且論其法式,明其義例,以求語言文字之系統與根源是也。」黃的界說中,包含三方面的內容:第一是研究對象,即「解釋語言」,而且沒有「時地之限域」,這較之於古人的訓釋古語顯然是擴大了范圍;第二是理論和方法,即「法式」和「義 例」;第三是研究目的,即「求語言文字之系統與根源」。
黃侃的訓詁學界說問世後,有關訓詁學的觀念有了很大的發展。主要有「分工派」與「綜合派」兩家。前者以陸宗達、王寧的「古代文 獻詞義學派」影響最大,後者以殷孟倫、許嘉璐等的「綜合派」為代表。
㈡ 黃侃是噴子祖師爺,人稱「三瘋子」,為何魯迅自嘆不如
古往今來,但凡身負大才者,性情常常自負,行為往往乖張,無論是「非湯武而薄周孔」嗜酒佯狂的竹林七賢,還是「裸身罵曹」(曹操)的禰衡,無論是讓「楊貴妃磨墨、高力士脫靴」的李白,還是「好潔成癖,愛石成痴」的「米癲」米芾,他們天真率直,我行我素,他們恃才傲物、桀驁不馴,他們肆行無忌、藐視權貴,他們暢言無忌、口無遮攔。
有人將他們稱為才子,也有人將他們稱為「瘋子」。
在中國近代史上就有這樣三個學人,他們在學術上屬於頂級大師,在言行上也是頂尖異類,被人譏為「學界三瘋子」。
年輕的魯迅
魯迅與黃侃一樣,一生罵人無數,但二人卻沒有在學術上直接交鋒過。
對於這位與老師章太炎一樣瘋的「黃三瘋」,魯迅的評價有褒有貶,褒中有貶,貶中有褒。
魯迅也曾毫不客氣地批評他這位大師兄有些事情做得是大跌眼鏡,尤其是在對於女人的問題上,說他道義上有虧,實在讓人不敢恭維。
不過,大多數時候,魯迅還是非常佩服他這大師兄的,曾多次由衷感嘆,黃侃是國學界數一數二的人物,不僅對他佩服有加,而且常常自嘆不如。
黃侃曾有一句傳世名言:五十之前不著書。
他也確實在五十歲之前沒出版過任何一部著作,他的恩師章太炎曾經多次勸他著書立說,但他往往當成耳邊風,這只耳朵進,那隻耳朵出。
1935年10月8日,黃侃因過度飲酒不治身亡,年僅49歲。
黃侃雖然有生之年從未著書,但他在學界,比很多所謂著作等身的人都名聲大,有成就,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著作而被海內外公認為「國學大師」的人!
㈢ 論述我國近代後期的文化成果
中國近現代史名人辭典可以買這本書看。從鴉片戰爭到戊戌變法,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直至新中國的建立,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涌現出一批開啟與推動中國近現代歷史進程的著名的文化人。為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三百文化名人的作品,其中有中國近現代思想家林則徐、龔自珍、馮桂芬、王韜、郭嵩燾、馬建忠、嚴復、章炳麟、鄒容、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的墨寶,也有清末洋務派首領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盛宣懷、丁日昌以及戊戌變法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劉光第、楊銳、黃遵憲、陳三立、陳熾、翁同穌、汪康年等人的墨跡。既有近現代文化教育、科技界的傑出人物蔡元培、李達、王國維、嚴修、吳玉章、劉師培、黃侃、馬君武、梅貽琦、蔣夢麟、張伯苓、黃炎培、馬寅初、馬敘倫、馬衡、陳垣、黎錦熙、胡適、陶行知、劉半農、錢玄同、陳寅恪、柳治微、梁漱溟,陳望道、張東蓀、沈尹默、範文瀾、顧頡剛、吳宓、李濟、潘光旦、周鯁生、潘菽、熊十力、馮友蘭以及顏福慶、任鴻雋、丁文江、李四光、翁文灝、秉志、竺可楨、劉仙洲、茅以升、葉企孫、吳有訓、梁思成、張鈺哲、蘇步青、趙九章、吳大猷,華羅庚、錢學森、錢三強、王選等人手跡:也有現代文學藝術大師魯迅、郭沫若、茅盾、老舍、曹禺、冰心、田漢、夏衍、李叔同、蘇曼殊、郁達夫、歐陽予倩、齊如山、梅蘭芳、葉聖陶、鄭振鐸、朱自清、齊白石、徐悲鴻、豐子愷、沈從文、曹聚仁、俞平伯、朱光潛、錢鍾書等人的筆墨.既有宗教活動家馬相伯、英斂之、趙紫宸、趙朴初、馬堅的手筆;也有近現代社會文化名流俞樾、張裕釗、黎庶昌、王閶運、吳大澈、吳汝綸、王先謙、王鵬運、沈曾植、張謇、林紆、夏曾佑、羅振玉,張元濟、朱啟鈐、楊度、於右任、章士釗、馬一浮、柳亞子、沈鈞儒、鄒韜奮、李公朴等人的翰墨。
㈣ 黃侃的生平經歷
黃侃(1886-1935)
字季剛,湖北蘄春青石嶺大樟樹人。原名喬馨,字梅君,後改名侃,又字季子,號量守居士。1886年4月3日生於成都,1935年月10月8日歿於南京,年僅49歲。
黃侃治學勤奮,以愚自處,主張「為學務精」、「宏通嚴謹」。他重視師承,但不墨守師說,常以「刻苦為人,殷勤傳學」以自警。雖是名聲赫赫之學者,且身體虛弱,仍致力學術而不倦,「惟以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發願50歲後才著書。所治文字、聲韻、訓詁之學,遠紹漢唐,近承乾嘉,多有創見,自成一家。在音韻學方面對古音作出了切合當時言語實際的分類。晚年主要從事訓詁學之研究。黃侃著作甚豐,其重要著述有《音略》、《說文略說》、《爾雅略說》、《集韻聲類表》、《文心雕龍札記》、《日知錄校記》、《黃侃論學雜著》等數十種。
黃季剛先生學術年表
1886年 1歲 4月3日(夏歷二月廿九日)生於成都金玉街三道會館。
1888年 3歲 隨江叔海先生問字,初授《論語》。
1890年 5歲 隨父還居原籍湖北蘄春。
1896年 11歲 隨父至武昌,讀經而外,縱覽諸子、史傳,能為詩文。次年丁父憂。
1900年 15歲 應縣試,進學。
1902年 17歲 入武昌湖北普通學堂肄業。同學有宋教仁、董必武等。
1905年 20歲 在文普通學堂因宣傳排滿思想開除,以故人之子得張之洞資助留學日本。
1907年 22歲 以運甓、不佞、信川等筆名寫作《釋俠》、《專一之驅滿主義》、《哀貧民》等文,刊於章太炎主編之《民報》。師事太炎先生。寫有《新方言後序》、《國故論衡序》。
1908年 23歲 回國侍母疾,不久,母逝,本於孝義,閉門定省,曾寫定《春秋名字解詁補誼》諸稿。時清廷命逮革命黨人,胥吏欲捕之,遂倉皇離鄉,再走日本,往依章師。日夕研討國學。
1910年 25歲 返國還里,籌設孝義會,宣講種族大義及中國危急狀聽者甚眾。
1911年 26歲 辛亥革命起,奔走江湖,然不欲謀仕宦,後退居滬上,主《民聲日報》。
1914年 29歲 勤治故籍,研索《廣韻》,綜合前說,定古聲十九類,古韻二十八部之目。有《仙道平論》、《釋若者》等文刊於《雅言》雜志。
1919年 34歲 於《國故月刊》、《國民月刊》發表《廣韻佚字》、《毛詩正韻評》等文。因與胡適等人不諧,轉教武昌高等師范。
1920年 35歲 在《唯是學報》發表《聲韻通例》、《與友人論治小學書》等。並為《說文》、《爾雅》等作講章。
1923年 38歲 仍任教武昌,有《音略》、《釋公士大夫》、《文心雕龍札記》等刊於《華國月刊》、《國學卮林》。
1925年 40歲 作《中國文學概談》、《文學記微》等文,刊於《晨報》副刊。
1927年 42歲 應聘北京師范大學,秋後轉教東北大學。
1928年 43歲 南下應南京中央大學聘,講章有《禮學略說》、《唐七言詩式》諸稿。先後同事有汪東、胡小石、汪辟疆、陳伯弢、王伯沆、吳梅等。
1931年 46歲 於《金陵學報》、《金聲》是發表《詩音上作平證》、《章炳麟黃侃往來論韻書》等,講《三禮通論》,批註《爾雅義疏》。
1933年 48歲 出版《日知錄校記》。
1935年 50歲 因病逝世於南京。逝前講授《說文部首》及史漢文例。遺稿有《爾雅郝疏訂補》、《說文注》、《廣韻注》、《切韻表》、《集韻聲類表》、《古韻譜》等。
黃季剛先生著作要目
專著
1、《文心雕龍札記》,北京文化學社,1927年;中華書局,1962年。
2、《反切解釋》上編,中央大學出版組,1929年
3、《日知錄校記》,中央大學出版組,1933年。
4、《集韻聲類表》,上海開明書店,1936年
5、《黃侃論學雜著》,收著作十五種,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年。
6、《說文箋識四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7、《字正初編》,武漢大學出版社,1983年。
8、《黃季剛先生遺書》,台北石門圖書公司,1980年。
9、《文選黃氏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年。
論文
1、《春秋名字解詁》,《國學粹報》4卷4期。
2、《與友人論治小學書》,《唯是學報》第三冊,1920年。
3、《稷通釋》,《華國月刊》1卷期,1923年11月。
4、《釋屍鳩》,《華國月刊》1卷4期,1923年12月。
5、《詠懷詩箋》,《東北叢刊》第3期,1931年1月。
6、《中國文學概談》,原載《晨報》副刊,又載藝社《文學論集》,1929年。
7、《文學記微》,同上。
8、《秋華室說詩》,《蘇曼殊全集》第五冊,1929年。
9、《詩音上作平證》,《金聲》創刊號,1931年5月。
10、《漢唐玄學論》,《時代公論》1卷11期,1933年6月
㈤ 黃侃在學術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黃侃在經學、文學、哲學各個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尤其在傳統「小學」的音韻、文字、訓詁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人稱他與章太炎、劉師培為「國學大師」,稱他與章太炎為「乾嘉以來小學的集大成者」「傳統語言文字學的承前啟後人」
㈥ 王力的人物成就
王力在漢語語法學、音韻學、詞彙學、漢語史、語言學史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在語言學方面的專著有40多種,論文近 200篇,共約1000萬余字,內容幾乎涉及語言學各個領域,有許多且具有開創性。這些論著正匯編為《王力文集》,20卷,1985年已出版前 3卷。王力捐獻這部書的稿費,設立「北京大學王力語言學獎金」,自1986年開始評選、頒發。
第一,將傳統的「小學」(語文學)和現代語言科學相結合。王力運用先進的語言理論重新審視中國傳統的語文學。或科學地詮釋舊的文字、音韻、訓詁之學,例如他的《中國音韻學》(後改名為《漢語音韻學》)、《字史》、《古語的死亡殘留和轉生》;或深入探討漢語語音、語法、詞彙的結構系統、民族特點及其歷史發展的演變規律,例如他三十年代寫的《上古韻母系統研究》、《中國文法中的系詞》,四十年代寫的《漢越語研究》、《新訓詁學》、《中國現代語法》、五十年代寫的《漢語史稿》、《關於漢語有無詞類的問題》、《漢語實詞的分類》,六十年代寫的《先秦古韻擬側問題》、《略論語言的形式美》,七十年代寫的《黃侃古音學述評》、《現代漢語語音分析中的幾個問》,八十年代寫的《同源字典》、《漢語語音史》等。
第二,將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王力在高等學校從事教學五十餘年,先後開設過二十多門課程。他寫出來的講義,就是他的科研成果。所以常常是一上完課,他的講稿就可以送出版社出版,而且多是高水平的專著。例如:《漢語音韻學》、《中國語文概論》(後改名《漢語講話》)、《中國現代語法》、《中國語法理論》、《漢語詩律學》、《漢語史稿》、《中國語言學史》、《清代古音學》以及他主編的《古代漢語》等。
第三,創新與求實相結合。在科學研究中,王力開創了不少新的漢語言學科體系(如上文所列舉的),提出許多新的見解。例如《中國文法中的系詞》一文,運用歷史比較的方法分析了大量的語料,系統地考察了漢語「名句」句法結構的特點和系詞的產生及發展過程,指出古漢語名句的主語與表明語之間不用系詞。這不僅正確揭示了漢語語法的一個重要特點,而且是中國語言學家首次真正擺脫西洋語法的束縛,歷史地、求實地研究漢語自身特點而取得的重大成果。又如古韻研究上,他提出的「脂、微分部」說,「古韻十一類二十九(或三十)部系統」,「上古每個韻部只有一個主母音」,「先秦聲調分舒促兩大類,各又細分為長短」的學說,也都是根據豐富的材料進行科學的分析而得出的獨到的見解。他強調說,「如果墨守師說,學術就沒有發展了。」正是由於王力具有這種求實的學風,才能不斷創新。
第四,淵博與專深相結合。王力的學問博大精深,為學界所公認。他不僅是傑出的語言學家,而且是著名的翻譯家、詩人和散文家。他翻譯、出版過法國紀德、小仲馬、嘉禾、左拉、都德、波特萊爾等作家的小說、劇本、詩歌以及《莫里哀全集》共二十餘種;他早年還撰寫了《羅馬文學》、《希臘文學》;他自己創作的詩歌和散文基本上收集在《龍蟲並雕齋詩集》、《王力詩論》與《龍蟲並雕齋瑣語》里。後者多次重版,在港台也一再翻印。中國現代文學史家把他和梁實秋、錢鍾書推崇為抗戰時期三大學者散文家。
王力作為語言學大師,不僅注重專業的學術研究,在語言科學諸多領域勤於開創,寫出了許多高水平的論著,取得豐碩的成果,而且非常關注語言文字學的普及與應用。
王力作為中國邏輯與語言函授大學原名譽校長,對學校發展和建設非常關心。1986年2月20日向參加中國邏輯與語言函授大學首屆學習經驗交流會的學員贈詩道:「高山岌岌水泱泱,大好河山是我鄉。禹跡茫茫多寶藏,原田每每足菰粱。獻身甘願為樑柱,許國當能促富強。永矢弗諼心似鐵,匹夫有責系興亡。」
王力重視語言文字的應用。他在文字改革、漢語規范化和推廣普通話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普及工作。早在30年代他就提倡文字改革,主張用羅馬字拼音。1940年出版的專著《漢字改革》,分析了現行漢字的優缺點及改革的可能性,提出了改革方案。1949年後參加漢字簡化、漢語拼音方案的制訂、推廣普通話以及漢語規范化的研究工作,發表了多篇論文。
王力又是詩律學家。他的《漢語詩律學》(1958年)對中國古代詩詞的格律和語言特點作了精到的研究。1962年發表的《中國古典文論中談到的語言形式美》和《略論語言形式美》兩篇論文,則是他研究詩歌語言的另一重要成果,曾引起當時詩歌界的普遍重視。王力又是詩人,著有《龍蟲並雕齋詩集》(1984年)。 王力在音韻學方面用力最勤。早年在法國專攻實驗語音學,著有《博白方音實驗錄》(1931年)。他的《中國音韻學》(1936年,1955年再版時改名為《漢語音韻學》)一書用現代語音學理論解釋傳統音韻學的概念,敘述了傳統的今音學(《廣韻》音系)、古音學和等韻學的基本內容。此外,王力還發表了一系列研究音韻的論文,例如《南北朝詩人用韻考》(1936年)、《上古韻母系統研究》(1937年)、《漢越語研究》(1948年)、《上古漢語入聲和陰聲的分野及其收音》(1960年)、《古韻脂微物質月五部的分野》(1963年)、《先秦古韻擬測問題》(1964年)、《黃侃古音學述評》(1978年)、《古無去聲例證》(1980年)、《〈經典釋文〉反切考》(1982年)等以及《 漢語音韻》(1962年)、《楚辭韻讀》(1980年)、《詩經韻讀》(1980年)和《漢語語音史》 (1985年)等專著。
王力在上古音方面的貢獻有分如下三類:
①脂、微分部。王力受到前人的啟發,利用先秦韻字和諧聲材料從與真、質(至)相對的脂部中分出與文、物(隊)相對的微部,這個結論已為一般學者所承認。
②在古韻部的構擬上,主張每個韻部只有一個主母音,陰聲韻部都是開音節。對高本漢的學說(每個韻部有兩個以上的主母音、陰聲韻部大都收濁塞音尾 -□、-d 、-b、-r之類)作了修正。
③認為上古聲調分平入兩大類,它們又各分長短二類,即長平、短平,長入、短入,後來演變為平、上、去、入四聲。這就肯定了上古聲調中除音高外音長也起很大的(甚至是主要的)作用。他認為,這種主張可以解釋上古許多陰聲字(即長入,中古多變讀為去聲)和入聲字(即短入)相押的事實,同時也與漢藏語系許多語言具有的母音分長短的普遍特徵相類似。這個說法受到研究漢藏語系比較語言學者的重視。
王力自40年代開始從事漢語詞彙的研究,先後發表《古語的死亡、殘留和轉生》(1941年)、《新字義的產生》(1942年)、《理想的字典》(1945年)、《詞義的發展和變化》(1983年)等文,著重探討漢語詞義演變的特點和規律。《新訓詁學》(1947年)和《訓詁學上的一些問題》(1962)兩篇論文對中國傳統的訓詁學做了認真的總結與批判。他還主張用歷史發展的觀點建立新的漢語語義學,他的《同源字典》(1982)是在詞彙學方面貫徹自己主張的代表著作。
王力對漢語的語音、語法、詞彙所作的描寫的和歷史的研究,集中在《漢語史稿》(上、中、下,1957年~1958年)一書中。70年代末開始修訂重寫,分為《漢語語音史》(1985年)、《漢語語法史》和《漢語詞彙史》三書。他的《中國語言學史》(1981年)對中國2000年來的語文研究和語言學遺產做了比較全面的敘述和初步的總結。《清代古音學》一書則著重介紹、評論了自顧炎武以來清代的江永、段玉裁、戴震、孔廣森、王念孫、朱駿聲、江有誥和近代的章炳麟、黃侃等人在古音學上的成就。他主編的《古代漢語》 教材(1962年~1964年,共4冊,1980年修訂)體系新穎、內容豐富,在國內外都獲得好評。 文獻發表 1936年發表《中國文法學初探》一文,對中國語法學界自《馬氏文通》以來因襲英語語法研究的狀況提出批評,同時對漢語語法的特點和研究方法做了初步探討。1937年發表的《中國文法中的系詞》,指出系詞在古代漢語里不是必要的,漢語的句子也不一定都要有動詞,這揭示了漢語不同於印歐語言的一個突出特點。他的《中國現代語法》(1943)、《中國語法理論》(1944)以及《中國語法綱要》(1946)等著作,以《紅樓夢》為主要研究對象,建立了自己的漢語語法體系。在40年代,王力的語法著作和呂叔湘的《中國文法要略》都對漢語語法研究起了重要的影響。 學術著作 王力一生著作頗豐,主要如下: 1 古代漢語(王力主編) 中華書局1964年 2 詩詞格律(王力著) 中華書局1977年 3 語法和語法教學(介紹暫擬漢語教學語法系統)([張志公主編]/[王力等編寫])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 4 廣州話淺說(王力著) 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 5 廣東人怎樣學習普通話(王力著) 文化教育出版社1951年 6 詩詞格律概要(王力著) 北京出版社1979年 7 楚辭韻讀(王力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8 詩經韻讀(王力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9 廣東人怎樣學習普通話(王力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10 漢語詩律學(王力著) 新知識出版社1958年 11 漢語音韻(王力著) 中華書局1980年 12 龍蟲並雕齋詩集(王力著) 北京出版社1984年 13 漢語詩律學(王力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 14 古代漢語(王力主編) 中華書局1981年 15 詩詞格律十講(王力著) 北京出版社1964年 16 中國音韻學(王力著) 商務印書館1936年 17 王力詩論(張谷編) 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18 中國語文講話(王力著) 中國青年出版社1954年 19 中國現代語法(王力著) 中華書局1954年 20 中國語法理論(王力著) 中華書局1954年 21 康熙字典音讀訂誤(王力著) 中華書局1988年 22 中國現代語法(王力著)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23 漢族的共同語和標准音(王力等著) 中華書局1956年 24 中國語法理論(王力著) 商務印書館1951年 25 龍蟲並雕齋文集(王力) 中華1980年 26 漢語講話(王力) 文化教育1955年 27 漢語史稿(王力) 科學1957年 28 漢語史稿(王力) 中華書局1980年 29 漢語史稿(王力) 中華書局1980年 30 漢語史稿(王力) 中華書局1980年 31 漢語音韻學(中國音韻學)(王力) 中華書局1956年 32 中國現代語法(王力) 商務1985年 33 王力文集(語言理論,中國語言學,古漢語概論,語法理)(王力) 山東教育1990年 34 王力文集(文字,字典,詞彙,文學語言,語文教學,古)(王力) 山東教育1990年 35 王力文集(中國語言學史,清代古音學)(王力) 山東教育1990年 36 王力文集(中古音等韻及其他)(王力) 山東教育1991年 37 王力文集(浙江人怎樣學習普通話廣東人怎樣學習普通)(王力) 山東教育1990年 38 詩詞格律(王力著) 39 詩詞格律(王力著) 中華書局1962年 40 中國現代語法(王力著) 商務印書館1950年 41 漢語淺談(王力著) 北京出版社1964年 42 詩詞格律(王力著) 中華書局2000年 43 詩詞格律十講(王力著) 北京出版社1978年 44 愛(奢辣爾第著/王了一譯) 商務印書館1934年 45 半上流社會(小仲馬著/王力譯) 商務印書館1931年 46 少女的夢(畦德著/王力譯) 開明書店1931年 47 古代漢語(王力主編) 中華書局1999年 48 中國語言學史(王力著)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 49 詞類(王力著) 新知識出版社1957年 50 關於漢語有無詞類的問題(王力) 中國科學院1955年 51 中國語文講話(王力著) 開明書店1955年 52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王力主編)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年
㈦ 成聯方的理論成果
《 對民國書法史體例的思考》見《2005年北京國際書法雙年展書法論文集》(並被書法導報連載)
《藝術創造的唯一性品格與價值論原則的二律背反——書法創作必須思考的首要命題》見《第三屆全國書學學術周論文集》(2006年版)
《從價值論原則看藝術作品的價值所在》見《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年第四期
碩士論文《沈曾植書學方法研究》2007年
2011年1月,青少年書法報專訪《宗緒升對話成聯方博士》
《中國女性書法梗要探研》發表於《中國書法》2011年第3期
《黃侃書法思想及其書風分期研究》發表於《中國書法》2011年第12期
㈧ 黃侃是怎樣的一個人
說起黃侃與章太炎的相識也頗為有趣。黃侃20歲之際被張之洞遣赴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和章太炎恰好住同一幢樓。黃住樓上,章住樓下。
一天晚上,黃因內急來不及上廁所,便從樓窗中洋洋直瀉。章太炎此時正在夜讀,忽然腥臊尿水瀑布般往下飛濺。章太炎禁不住高聲怒罵,黃侃報以回罵。兩人越罵越起勁,通名報姓後,結果彼此都熟悉對方大名。之後話鋒轉到學問上,兩人竟越談越親,只恨相見太晚。真是不罵不相識啊。
黃侃與章太炎相識甚歡,對胡適卻總愛嘲諷奚落,比如說他覺得胡適推廣白話文並非出於真心,胡適不解其意,問其故,黃侃說:「如果你身體力行的話,名字就不應該就胡適,應稱『往哪裡去』才對。」胡適知道黃侃的「瘋」脾氣,只得謙讓。
黃侃不僅嘲諷胡適,還給金陵大學農學院的院長寫了一首滑稽至極的詞,竟使那院長羞愧難當,辭職而去。
事情源於這位農學院院長的突發奇想:他想在校本部禮堂公開表演「新法閹豬」。海報貼出後,全校轟動。
那天前往觀看「新法閹豬」的學生特別多。黃侃恰巧那天有課,走進教室發現學生比平日少了很多。一打聽,原來都去看那位院長的表演去了。
前排左起依次為:朱希祖、錢玄同、蔡元培、陳獨秀、黃侃
黃侃對學生們說:「今天上課的人不多,大家是不是也去湊湊熱鬧!」學生們很高興地走了。黃侃自己也撩起長袍說:「我也去瞧瞧!」
在人頭攢動的現場,只見這位院長得意洋洋地請同學們捆出一口大肥豬。但不知是這位院長手藝未到家還是被眾多聽課者和看熱鬧者鬧慌了手腳,一隻活生生的豬,緊縛在手術架上,肚破膛開,就是找不到豬卵巢的部位,閹豬變成了宰豬。黃侃看在眼裡,笑在心裡,很快吟成了一首詞:
大好時光,莘莘學子,結伴來都。佳訊競傳,海報貼出,明朝院長表演閹豬!農家二彘牽其一,捆縛按倒皆除。
瞧院長,捲袖操刀,試試功夫。渺渺卵巢知何處?望左邊不見,在右邊乎?白刃再下,怎奈他一命嗚呼!看起來,這博士,不如生屠。
這讓這位從美國獲農學博士歸來的院長臉往哪擱,只得悄然辭職而去。
㈨ 黃侃的生平簡介
黃侃,1914年後,曾在北京大學、武昌高等師范(武漢大學前身)、北京師范大學、山西大學、東北大學、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前身)、金陵大學等學校任教授。在北京大學期間,向劉師培學習,精通春秋左氏學的家法。1935年10月8日歿於南京,年僅49歲。二十世紀有不少著名學者皆出其門下,如楊伯峻、程千帆、潘重規(潘氏為其婿)、陸宗達、殷孟倫、劉賾、黃焯等。
黃侃在經學、文學、哲學各個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尤其在傳統「小學」的音韻、文字、訓詁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人稱他與章太炎、劉師培為「國學大師」,稱他與章太炎為「乾嘉以來小學的集大成者」「傳統語言文字學的承前啟後人」。他主張中國傳統語言文字學的研究應以《說文》 和《廣韻》 兩書為基礎,他重視系統和條理,強調從形、音、義三者的關系中研究中國語言文字學,以音韻貫穿文字和訓詁。
黃侃的古文字學主要見於《音略》(《國學卮林》1920年第1卷第1期)、《聲韻略說》(中央大學《文藝叢刊》1936年第2卷第2期)、《聲韻通例》(《唯是》月刊1920年第1、2冊)、《黃季剛先生與友人論治小學書》(《唯是》月刊1920年第3冊)等論著中。他對上古聲韻系統的貢獻主要有:提出古聲十九紐說;提出古韻二十八部說;提出古音只有平入二聲說。他吸收前人研究成果,融會貫通,建立了自己的古聲韻系統,即古音學體系。他在古音學上所取得的成就結束了自顧炎武以來的古音研究工作,使他成為清代古音學的殿後大師。作為其語言文字學著作的一部分,他還有幾十種表譜對古代漢語進行分析。他的《文心雕龍札記》對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研究有過很大的影響。他的《漢唐玄學論》《禮學略說》《講尚書通例》等著作對哲學、經學的研究也有許多創見。由於他治學嚴謹,不肯輕易著書,若非定論,不以示人,並曾說:「年五十,當著書」,可惜在他年方五十時,未及撰成宏篇巨著就過早地謝世了,留下大批未經整理的點校箋識古籍的遺稿。
黃侃的主要著作有:《黃季剛先生遺囑專號》(中央大學《文藝叢刊》1936年第2卷第2期)、《黃侃論學雜著》(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4年)、《集韻聲類表》(上海開明書店1937年)、《日知錄校記》(中央大學出版組1933)等。在湖北省蘄春縣青石鎮的青石中學,有一所黃侃圖書館。
治學之餘,藏書豐富,藏書3萬冊,因南京淪陷而精華散盡。目錄學家汪國垣記其「唐以前類書和叢書較多,至集部則選擇頗嚴」。1947年其夫人黃菊英將藏書5 000冊捐給湖北省圖書館,其中黃侃批校本有60餘冊,珍本百餘冊。有《黃季剛先生遺書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