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發布時間:2021-11-10 10:51:30

Ⅰ 21世紀中國共產黨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21世紀中國共產黨取得了重大成就:

1、徹底結束舊中國長期分裂的局面,實現了祖國大陸的高度統一;

2、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中國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3、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

4、實現和鞏固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極大地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5、初步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改變了舊中國「一窮二白」的落後面貌;

6、不斷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有了顯著提高;

7、建立起鞏固的國防,不斷推進人民武裝力量建設;

8、國際地位顯著提高,為世界和平與進步事業作出重要貢獻;

9、黨的領導不斷鞏固加強,黨的組織日益發展壯大。

這些具有決定意義的成就是舊中國幾百年、幾千年所沒有取得過的,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奠定了堅實基礎,使古老的中國以嶄新的姿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1)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擴展閱讀

我黨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

1、扭住經濟建設不放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重大決策之後,中國掀起了經濟建設的熱潮。即使面臨蘇東劇變,鄧小平依然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此後,黨中央提出「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後來又提出科學發展觀,可以說,發展一直居於中國共產黨執政的中心。在黨的十七大上,中國共產黨總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經驗,認為只有堅持這條道路才能推動中國健康發展。

2、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有著實事求是傳統的中國共產黨,1984年10月20日通過《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突破了把計劃經濟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明確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三年後,黨的十三大又提出中國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商品經濟,經濟運行的模式是「國家引導市場,市場引導企業」,首次明確了計劃和市場的作用都是覆蓋全社會的。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3年,「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3、打開國門擁抱世界。中國引進國外的資金和技術是從建立經濟特區開始的。經濟特區、開放城市以及開放地區的設置,大大推動了中國和世界各國交流的進程,這些地區成為引進外資的基地,並通過這些地區資金技術的鏈條向廣大西部內陸傳動。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及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都帶動了整個中國經濟的發展。

4、把科技教育作為支點。鄧小平復出後大聲疾呼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教育是國家發展的百年大計。1977年恢復高考是一件標志性事件。推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免除貧困學生學費等措施迅速提高了中國公民的受教育年限

1995年中共中央提出科教興國戰略,隨後,中國的高等教育規模迅速發展。2010年6月,中國政府頒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未來十年的中國教育發展進行了部署。各行各業眾多有知識的公民,使中國經濟發展獲得了源源不斷的高素質的勞動力支持。

Ⅱ 20世紀的三大理論成果

一、孫中山與三民主義
1894年,孫中山聯合一些反清志士,在美國檀香山組織了革命團體興中會,標志著孫中山開始走上革命的道路。20世紀初,國內出現了許多革命團體,孫中山提出團結革命力量建立統一的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孫中山的主張得到許多革命者的擁護。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在日本東京召開。大會選舉孫中山為總理,通過推翻清朝統治、廢除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國、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綱領。中國同盟會創辦了機關刊物《民報》。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在三民主義中,民權主義是核心,是革命派的政治思想,即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民族主義是實現民權主義的前提,只有推翻清朝專制統治取得民族獨立,才有可能實現民權主義;民生主義是對民權主義的補充和發展。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湖北武昌發動起義,辛亥革命爆發。第二天清晨,起義軍完全佔領武昌城;接著,起義軍又攻佔了漢口和漢陽。武漢三鎮的革命取得勝利以後,僅一個多月時間,全國就有十幾個省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12月,宣布獨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開會,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正式成立。這標志著舊民主主義革命達到了高潮。在三民主義的指導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二、毛澤東與毛澤東思想
1921年7月,在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後轉到嘉興南湖的一艘遊船上舉行)。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中國革命從此有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革命面貌煥然一新。
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走上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道路,先後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這些起義走的都是俄國式的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道路,結果都以失敗而告終。秋收起義進攻長沙受挫後,毛澤東在文家市命令各路起義軍退到文家市,他分析了敵強我弱的形勢,決定改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會後,毛澤東帶領部隊到達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山,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從實踐上為中國革命找到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它創造性地解決了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是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範,它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
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發表了一系列重要的文章,如《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通過這些文章,毛澤東作出了中國革命分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兩步走的戰略部署,創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概念,在政治、軍事、經濟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在1945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劉少奇作《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偉大貢獻和發展。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功完成了社會主義性質的三大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實現了我國近現代史上的第二次歷史性巨變。
三、鄧小平與鄧小平理論
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的這個現代歷史的偉大轉折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而產生的歷史性飛躍。
1978年5月開始進行的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毅然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指導方針,明確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1982年9月,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第一次使用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個科學命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鄧小平理論的主題思想,它的提出標志著鄧小平理論的初步形成。
1987年,鄧小平為黨的十三大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1992年初,鄧小平在視察南方的一系列重要講話中,精闢分析了國際國內的形勢,科學總結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基本經驗,回答了長時間以來困擾人們思想的一些重大認識問題,特別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問題,把鄧小平理論的發展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1992年9月,黨的十四大對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進行了歸納,標志著鄧小平理論科學體系的確立。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召開,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鄭重地把鄧小平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進了黨章。這是我們黨經過近20年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功實踐作出的歷史性決策。
鄧小平理論之所以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成為我們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是因為鄧小平理論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指導了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堅持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實行了我國近現代史上的第三次歷史性巨變。

Ⅲ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產生了哪些理論成果

有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三大理論成果。

1、毛澤東思想是由毛澤東倡導並在二十世紀中國革命中大范圍實踐的一種政治、軍事、發展理論,一般認為其為馬列主義在中國的發展。中國共產黨認可毛澤東思想是其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勝利、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重要理論。

2、鄧小平理論,是以鄧小平為主要創立者、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主題的理論。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大理論成果,是中國共產黨獲得的與蘇聯模式不同的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理論總結。

3、「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澤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在廣東省考察工作時,從全面總結黨的歷史經驗和如何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出發,首次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行了比較全面的闡述。具體內容為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4、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中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中國發展要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一重大戰略思想。

主要創立者分別為: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

(3)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擴展閱讀:

毛澤東思想的發展背景:

20世紀前中期世界和中國政局的變動,是毛澤東思想產生和形成的時代背景,

1、毛澤東思想的產生和形成,是近現代中國社會和革命運動發展的客觀需要和歷史產物。

2、新的社會生產力的增長和工人運動的發展;為毛澤東思想的產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

3、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入

與傳播;為毛澤東思想的產生和形成准備了思想理論條件。

4、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和建設的實踐,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的實踐基礎。

5、毛澤東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的個人因素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的必不可少的主觀條件。

Ⅳ 中國還有哪些舉世矚目的成就,簡要說出這些成就取得有哪些意義

主要有雜交水稻技術、屠呦呦獲諾貝爾科學獎、中國高速鐵路發展、北京申奧成功、長征六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

1、雜交水稻技術:1986年提出「兩系法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的發展觀點,經6年艱難攻關,與研究人員成功地突破了兩系雜交稻關鍵技術並推廣應用,取得了良好的增產效果。中國發明的雜交水稻,除國內發展迅速外,在國外,已有越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美國在大面積生產上應用,並取得了顯著的增產效果。

2、屠呦呦獲諾貝爾科學獎:從現代科學技術中汲取創新手段,與她領導的研究團隊堅持不懈,克服困難,聯合攻關,成功地從中草葯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並研製出系列青蒿素類葯品,這一成就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在世界抗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3、中國高速鐵路:中國已經成功擁有世界先進的高鐵集成技術、施工技術、裝備製造技術和運營管理技術,具有組團出海的實力,可以挑戰任何競爭對手。中國高速列車保有量1300多列,世界最多。列車覆蓋時速200公里至380公里各個速度等級,種類最全;動車組累計運營里程約16億公里,經驗最豐富。

4、北京申奧成功:經歷百年滄桑的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擁有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國舉辦,將使奧林匹克精神得到更廣泛的傳播,翻開奧林匹克運動的嶄新一頁。同時,進入新世紀的奧林匹克運動也以全新的面貌向世界人民展示其特有的魅力。

5、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六號成功首飛,這也是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第一次飛行試驗。此次長征六號火箭將承擔20顆衛星的發射任務,不僅創造了我國一箭多星的發射新紀錄,同時「一箭20星」的發射數量也創下了亞洲之最。

Ⅳ 請問一下各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歷程是什麼呢謝謝大家了~~~

中國思想發展史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它在我國古代經歷了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近代時期,在西方的資產階級思想影響下,產生了幾次重大的思想解放運動,20世紀初期馬克思主義思想開始影響我國。20世紀以來,資產階級思想和馬克思主義思想都形成了重要的理論成果,並影響著中國社會的發展。

1.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主要包括老莊與道家、孔孟與儒家、墨翟與墨家、韓非子與法家等各派主要思想及其特點。

認識:(1)「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實質及影響: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歷史的巨大變動,舊的思想觀念被打破,需要思想理論上的重新認識;諸子百家爭鳴是思想領域對種種歷史的、現實的問題斗爭的反映;各個國家的政治變革與相互競爭也需要理論指導;「學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聚徒講學之風大盛,自由的學術風氣使各個學派得以發表自己的政見和主張;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自然科學特別是數學、天文學的發展,為社會科學發展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論據,使思想認識進一步深化。「百家爭鳴」實際上是這一時期政治、經濟的大變革在意識形態中的必然反映。「百家爭鳴」的出現,促進學術文化的繁榮,開創了思辨、討論的學術風氣,形成了一系列哲學流派,影響了後世文化的發展;各派學說,為不同階級、階層服務,各取所需,有的成為諸侯國改革變法、立國發展的理論基石;「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改革變法的前奏,又促進了社會變革的進一步發展。

(2)儒、法、道家思想的特點:這三派為封建統治者設計了各具特色的治國思想。儒家提倡德政、禮治和人治,強調道德感化;法家提倡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提倡法治和暴力統治;道家提倡順乎自然,「無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互補性,分別適用不同的情況。事實上到了漢武帝以後,中國歷代統治者均採用以儒家倫理道德為中心,以法家嚴刑峻法為輔助,以道家權術政治為手段的統治模式,影響深遠。

2.傳統中國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春秋末期產生,戰國時期初步發展,兩漢時期官方化、經學化、神學化,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與玄、釋、道教相互批駁與相互滲透,宋元明清時期理學化,至五四運動受到嚴厲的批判,儒學在思想意識上占統治地位的時代宣告結束。

認識:(1)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取得主導地位的原因:縱觀兩千多年來儒學之所以獨領風騷,一方面是因為其思想內核,即哲學上宣揚天命的天人觀念;倫理上以「仁」為核心的「三綱五常」,宣傳忠孝,嚴格等級次序;政治上主張「大一統」,維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這些都是一切剝削階級取得統治地位後共同需要的思想武器,在根本上都是適應了封建專制統治需要的。另一方面,是因為儒家的入世說,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能夠隨時代需要的變化而不斷的改變面目。特別是漢代的儒學,吸收了道家和法家的思想,並與陰陽五行說相結合,製造了君權神授,「天不變,道也不變」的理論,以神權論證君權,以天道論證人道,使儒學長期成為統治階級的政治哲學。另外,儒家也是在同佛教、道教紛爭、斗爭中發展起來的。儒家為了豐富自己的哲學,在批評佛、道兩教的同時,也充分吸取它們當中對自己有用的思想資料,以充實和發展自己的哲學體系。宋明理學既是「三教合流」的產物,同時它又保持自身的根本特質和立場。

(2)儒學的現代價值:儒家的大一統意識,民本意識、道德意識與和諧意識等,對維護中華民族統一、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增強歷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謀求社會的共同發展和保護生態環境都不無裨益。

3.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鴉片戰爭以後,隨著西方列強經濟、軍事、政治、文化侵略的逐步加深,中國的思想界圍繞著「向西方學習」展開了廣泛深入的探討,先後涌現出許多思想流派。鴉片戰爭期間,林則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揭開了向西方學習,探索救國救民的序幕。洋務運動期間,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突破了封建頑固派的陳腐觀念,為中國近代化提供了一定的條件。19世紀60年代以後,由於西方資本主義思想的傳人和洋務運動的興起,產生了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思想,開始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為以後的戊戌變法奠定了思想基礎。19世紀末,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要求改革政治制度,實行君主立憲政體,發展資本主義。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形成並得到發展。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把西方的國家學說和中國國情結合,提出「三民主義」,並以此作為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蓬勃發展,先以「民主」和「科學」為號召,後以馬克思主義為旗幟,成為中國又一次思想解放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後,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革命運動的指導思想。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毛澤東思想也開始逐步形成。

認識:近代中國思想解放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1)從鴉片戰爭至甲午戰爭。這一時期主要是以地主階級改革派、洋務派為代表,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指導思想,主張「師夷長技」,學習西方僅停留在「器物」的層面上。(2)從戊戌變法至五四運動前夕。這一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不同派別先後登上政治舞台,他們以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為指導思想,主張效仿西方變革中國傳統的政治體制,繼而推及到思想文化的深層。資產階級思想啟蒙、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傳播和新文化運動興起,構成了中國近代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3)從五四運動至新中國成立。這一時期,中國無產階級登上了政治舞台,由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其間經歷了「學俄國走十月革命道路」到「走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思想歷程。中國人民第一次真正找到自己的路——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路。

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主題是為了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富強。學習西方與抵制侵略、啟蒙和救亡相連,體現強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質。學西方的歷程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不斷深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復雜歷程。甲午戰爭失敗,宣告了單靠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是不能挽救中國的,而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失敗說明了完全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同樣也不能挽救中國。國人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證明,真正適合中國國情的就是社會主義道路。思想解放是社會變革的先導。正如洋務思想付諸實踐,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務運動;維新變法思想的發展直接導致了戊戌變法的發生;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傳播,推進了辛亥革命的爆發;民主和科學的提倡,動搖封建思想統治地位,呼喚了五四運動的到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及其中國化,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強大中國的思想武器。

4.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主要包括:三民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認識:(1)「三民主義」集中反映了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願望,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它指導資產階級推翻了中國的君主專制統治,但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要求,也沒有徹底的土地綱領,因此,它不可能指導資產階級革命派取得革命的勝利。(2)毛澤東思想指導無產階級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鄧小平理論指導中國共產黨人找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三個代表」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實踐證明:(1)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它只有實現中國化,與中國實踐相結合,並在中國得到進一步發展,才能化作革命和建設的內在需要,才能引導中國革命和建設走向勝利之途,實踐證明把馬克思主義神聖化、教條化必將導致中國革命和建設受挫。(2)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三者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偉大的三大成果,是一脈相承的統一的科學體系。毛澤東思想主要解決了「中國的社會性質是什麼,中國革命的性質是什麼,中國怎樣進行革命」的問題,它是指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行動指南;鄧小平理論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課題,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武器;「三個代表」主要回答了21世紀「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如何建設黨」的課題,是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黨的建設的全面綱領,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武器。
http://www.ls11.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9170

關於中國文化思想發展歷程的探討
現在我們中國開始走向強大,思想也越來越多的受到了國外的影響,幾乎年齡相差十歲左右就是一個代溝。很多老一輩人覺得現在是一代不如一代,特別是象我這樣八十年代出生的,被稱為小皇帝的一代。我覺得這並不是一種倒退,而是時代發展的一種必然結果。我們這一代從小是生活在中國文化和國外文化融合的時代,思想受國外思想的影響是必然的,而且也從小開始了解世界,知道中國只是世界的一部分等等,這樣我們自然就更容易國際化,思想比老一輩人開闊,喜歡去探索,開拓世界。盡管我們現在還有很多問題很困惑,很多人生活在空虛之中,思想沒有寄託。這雖然是一種不好的現象,但這也是中國從農業社會過度到工業社會的一個特殊階段。這也預示了一種新的中國文化的即將產生,由於新生事物都是在不斷的矛盾中成長,所以不能因為他暫時的弱小和不成熟而低估他的威力。

現在我們來看看歷史,經過歐洲的文藝復興以後,歐洲人的思想開闊了,而且國家越來越強盛。特別是19世紀的英國,只有我們中國的四十分之一大的地方,結果卻佔了世界四分之一的殖民地,我覺得思想開闊才是真正的強盛,否則疆土遲早會縮水的,清末的領土流失就是這個道理。

清朝思想的禁錮使我們現在很多老一輩還是保持著那時候的保守思維,不希望接觸新事物,抵觸改變,認為什麼都是以前好,等等我就不多說了,甚至文革的產生也間接的和這種思想禁錮有關系。

所以我個人覺得中國的思想到了明朝末年就停止不前,而且越來越格式化了。
中國思想最活躍的時候在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有點象現在社會的思想沖突問題),成熟於漢武帝時期,發展於唐宋,元朝的時候思想由於蒙古的統治而受到了強烈的沖擊——堂堂華夏怎麼會被蠻夷完全征服?那時候中國的大漢族思想開始受到沖擊,有了開始探索新出路的苗頭。明朝的時候,封建關系的矛盾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探索新的出路,資本主義萌芽也開始了。

清朝的建立不但沒有延續這種轉變(如果大家的思想都開闊了,那滿人就混
不下去了,他們是從奴隸社會過度過來的,封建的思想還在啟蒙之中)反而用了文字獄和八股文來維護封建統治,讓人們越來越思想狹隘,或者說越來越迂腐,越來越笨。終於中國從剛開始的開辟絲綢之路的進取精神變成了只會講
普天之下莫為王土的井底之蛙了,這種毒害甚至還延續到了現在。

雖然並不能說清朝一無所是,但他確實也代表了中國文化的停滯。現在中國要恢復他往日的強盛就必須把開闊思想的路走到底,開拓進取的精神永遠保留下來,不斷探索,不斷上進,我想一種適合於工業社會的一個全新的中國思想即將誕生!相信這一天就是那不久的將來。

Ⅵ 20世紀我國有什麼重大的科學成就(特提特提啊!100——150字小短文,是1901年——2000年)

我只能給你科技成就的舉例,但是小短文的文字你自己寫。

第一位:兩彈一星。年-1956年研製導彈、原子彈、氫彈和衛星。中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用了僅15年的時間完成了導彈(1964年)、原子彈(1964年)、氫彈(1967年)、衛星(1970年)、核潛艇(1971年)的研製任務

第二位:漢字處理與印刷革命,漢字激光照排系統使新聞出版業告別了鉛與火的時代。已經成熟的漢字信息處理系統使漢字文化進入新的輝煌時代

第三位:石油工業。石油是現代化工業的、交通運輸、衣食住行的主要能源與材料被譽為現代工業的「血液」和「黑色金子」。 20世紀下半葉,我國的石化工業從零開始,逐步研究開發和建成各類大型工程,是人造纖維達到694萬噸(2000年),合成塑料摺合乙烯470萬噸(2000年),合成橡膠年產73.28萬噸(1999年)石油技術和產品已經大量出口

第四位:農作物增產技術 。從1949-1958年,中國農業科技工作者為41種大田作物育成5600多個新品系,1000多個果蔬新品種。主要農作物已普遍跟換4-6次。新化肥、農葯年年足供,耕作、栽培技術歲歲進步。單產普遍提高3-5倍。人均糧食產量從280公斤(1952年)提高到406公斤(1999年)

第五位:傳染疾病防治。醫學科學和醫療技術的飛速進步使中國人的平均期望壽命從34歲(1928-1933年)提高到70歲(1997年)

第六位:電氣化。中國第一個發電廠在上海建立(1882年)。到1949年全國發電裝機總裝機容量僅為180萬千瓦,人均用電8千瓦時。到2000年,裝機容量達到3.2億千瓦,年發電13685億千瓦時,人均1094千瓦時。全國已形成12個區域電網,鄉村農戶通電率達98%以上。正在建設的100萬千瓦以上的水力、火力和核電站有81座。世界上最大的三峽水利工程於2003年開始發電,建成後將新增裝機容量1820萬千瓦。年平均發電847億千瓦時。全國電氣化時代正在到來

第七位:大江大河治理。

第八位:鐵路建設。19世紀末20世紀初,交通運輸靠的是南船北馬。從北京到武漢要走27天,到廣州56天,到雲南59天,到到新疆要3個多月。鐵路干線建設始於19世紀末,高潮是20世紀。到2000年鐵路運營里程為6.8萬公里,干線不斷提速,年運旅客10.2億人,貨物16.6億噸。機車、車輛、鋼軌及通訊,各種設備全部自己製造並開始出口。

第九位;船舶設計製造。1949年以前,中國河海船運主要靠買船。在以後的50年內,工程師們設計製造了客貨輪(1954年),15萬噸以下的油船(1992-1996年),炮艇(1957年),護衛艦(1957年),潛艇(1965年),驅逐艦(1971年)和核動力潛艇(1974年)等各種船舶

第十位:鋼鐵工業。從張之洞建立的第一個漢陽鐵廠(1890年)開始,到1949年,鐵的最高年產量曾達到178萬噸,鋼92萬噸(1942-1943年)。共和國建立後,50年中建立了年產鋼100萬噸以上的大型鋼廠36家,年總產量1.27億噸(2000年)。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一號鋼鐵大國。

我不信你看了這么多還寫不出來、
看了這么多你應該對中國的未來有信心了。

Ⅶ 高中歷史 概括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理論成果的共同特點

1、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借鑒西方先進思想 結合中國實際國情 推動中內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
2.實事容求是,注重實踐,體系開放
3、繼續鞏固了黨在革命和建設中集體智慧的結晶
4、從根本上取得了歷史性的飛躍和革命,極大的推動了經濟革命和建設事業
5、都對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產生過並還在產生著重要作用和深遠影響,與現實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具有很強的中國特色和時代特點。

Ⅷ 中國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有哪兩大理論成果

馬克思主義
毛澤東思想 鄧小平理論

閱讀全文

與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