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五四運動取得的哪些成果
1919年5月4日爆發的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偉大革命運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19年1月,美、英、法、日等帝國主義國家在法國巴黎召開「和平會議」。這實際上是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贓會議。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在中國人民輿論的壓力下,向會議提出廢除袁世凱和日本訂立的不平等條約「二十一條」,要求將德國在山東的租借地、膠濟鐵路以及其他權利歸還中國,同時還提出七項「希望條件」廢除勢力范圍;撤退外國軍隊、巡警;裁撤外國郵局及有線無線電報機關;撤銷領事裁判權;歸還租借地;歸還租界;關稅自主等。但這些要求和希望均遭到參加「和會」的帝國主義國家拒絕。不僅如此,他們還決定將德國在山東掠奪的權利全部讓予日本,並將其寫進了《協約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至此,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完全失敗。但軍閥政府竟准備在和約上簽字。消息傳出,舉國憤怒。5月4日,北京學生3000餘人在天安門前集會,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取消二十一條」、「拒絕和約簽字」等口號。會後舉行了遊行示威,憤怒的愛國學生痛打了親日派官僚章宗祥,並放火焚燒了親日派官僚曹汝霖的住宅。軍閥政府派軍警鎮壓,逮捕學生30多人。全北京學生立即實行總罷課,並通電全國表示抗議。天津、上海、長沙、廣州等地學生也紛紛遊行示威,聲援北京學生。在日本、法國等國的中國留學生以及南洋華僑學生都開展了愛國活動。6月3、4兩日,軍閥政府又逮捕北京學生近千人,激起全國人民的更大憤怒。上海、南京、天津、杭州、武漢、九江及山東、安徽等地的工人舉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政治罷工,上海和全國各重要城市的商人也先後舉行罷市。至此,五四運動發展到新的階段,即從開始的共產主義知識分子、革命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三部分人的統一戰線運動,發展為以工人階級為主力軍,包括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參加的全國范圍的革命運動--「六三運動」,運動的中心也由北京移到上海。6日至10日,軍閥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罷免賣國賊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的職務;28日拒絕在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是中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也是中國青年運動的偉大開端。它開創了中國革命知識青年與工農群眾相結合的道路。五四運動實際斗爭的鍛煉,馬克思主義的進一步傳播,造就了一批青年共產主義者。他們深入工農群眾,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領導罷工斗爭,促成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建立做好了思想上和幹部上的准備。
2. 五四運動的意義及影響、形式
五四運動的影響:
五四運動從形式上是中國學生的愛國運動,但從整個社會背景社會發展來說,它的影響遠遠不止於此,除了波及中國思想文化,政治發展方向,社會經濟潮流,教育,亦對中國共產黨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作用,同時它對現時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社會亦有著不可低估之影響。
五四運動的意義:
第一,五四運動是一場偉大的群眾愛國運動。它的斗爭對象直指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政府,表現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是史上前所未有的。它充分發動了群眾,工、商、學聯合起來,農民也有部分參加了,實際上揭開了全民族進行徹底的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序幕。
第二,五四運動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使中國人民進一步認識到帝國主義侵略的本質和軍閥統治的黑暗,同時進一步提高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決心和覺悟;促進了全國人民對改造中國的問題的反思和探索,也促進了新思潮的蓬勃興起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第三,五四運動既揭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又開創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從此,無產階級登上了政治舞台,民眾的力量得到了廣泛的發動等,這些不僅使五四運動本身具有新民民主義革命的基本內涵,還直接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階級上、思想上和幹部上的條件。
五四運動的形式:
1、1919年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學生代表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舉行遊行示威。「還我青島」、「收回山東權利」、「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廢除二十一條」、「抵制日貨」、「寧肯玉碎,勿為瓦全」等口號響徹北京的天空。
2、1919年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學生代表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舉行遊行示威。「還我青島」、「收回山東權利」、「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廢除二十一條」、「抵制日貨」、「寧肯玉碎,勿為瓦全」等口號響徹北京的天空。
3、1919年6月28日,中國全權代表陸征祥拒絕在凡爾賽對德和約上簽字。實際上,中國代表由於住所被中國留法學生和工人包圍,已無法外出赴會。
3.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100年前爆發的五四運動,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五四運動對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具有深遠影響。
五四運動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是一場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是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和新文化運動。
五四運動,以全民族的力量高舉起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以全民族的行動激發了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偉大覺醒。以全民族的搏擊培育了永久奮斗的偉大傳統。
(3)五四運動成果與意義擴展閱讀:
五四精神的基本核心是愛國主義。五四運動所體現的愛國主義精神,既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精神的生動體現,也是注入了新的世界觀因素的結果。「振興中華」的口號,是孫中山先生於1894年在《興中會宣言》中最早提出來的。
從那以後,大多數愛國志士無不以此為終生奮斗的目標。可以說,中國自此之後的一切革命斗爭,無一不是為了振興中華民族;所取得的一切進步和成就,無一不是受它的催動和鼓舞。
站在這個角度,我們也可以把五四精神概括為三點,即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無私奉獻的社會責任感,以及追尋時代潮流的科學民主精神。
五四精神的形成以及它所以能夠帶來破天荒的變化和巨大影響,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於五四運動的開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敞開了大門,從而為改變中國近代歷史的航向與航程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
這一點,是決定五四運動在中國現代思想史上樹立開先河的地位、在整個中國思想史上豎起「現代」的明確界標的根源。
4. 五四運動現實意義
五四運動現實意義是青年愛國運動或無產階級領導的群眾愛國運動。作為一個歷史進程,五四運動是作為制度化儒學象徵的專制政府垮台後,近代以來匯聚而成的民主精神與法治文化的活力的一次集中迸發,是新文化運動的高峰和結果。
作為一個事件,我們永遠也不能否認它所彰顯的愛國主義激情,但是,當我們將思緒從這段不見硝煙但轟轟烈烈的歷史之中拉回時,這短短的時間鑄就的歷史是數千年中國歷史上又一道突起的高峰。
從此以後,盡管不和諧的聲音總是存在,但憲政與民主的呼聲在中國社會傳布的更為廣泛,它表明民主觀念在中國被接受和憲政思想的生根發芽。
五四運動普及了民主思想,加快了中國的憲政民主的步伐。陳獨秀、李大釗、魯迅和胡適等五四運動的健將們以他們那知識分子特有的敏銳思維關注國家和民族的政治發展動向,都希望在交匯的中西文化中,從深層面為中國指一條明路。
眾多的思想家為民族病患把脈的結果最後都歸結到思想文化層面,民主和科學成為千金良方,從此後,民主成為中國歷史不可阻擋的前進方向和政治制度設計的主要價值取向。
5. 五四運動意義是什麼
五四運動意義:
1、促成中國先進知識分子走理論聯系實際、與工農結合的革命道路,標明中國青年運動和知識分子發展的正確方向。
2、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思想理論、階級力量和幹部准備,推動了中國工人階級的政黨——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3、致使中國階級力量格局發生重大變化,推動工人階級代替資產階級成為中國革命的領導階級。
4、把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十月革命的經驗引進中國,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5、五四運動致使中國近代史發生重大變化,拉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序幕,實現了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轉折,功不可沒。五四運動直接導致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導致中國工人階級走上政治舞台,導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導致中國人民選擇了十月革命——社會主義道路。
(5)五四運動成果與意義擴展閱讀:
五四運動偉大的歷史轉折點:
愛國救亡:五四運動的出發點
五四運動決不是憑空發生的,也不是單靠少數先進分子的主觀意願和決心就能夠發動起來的。它是歷史大趨勢的產物,是中華民族愛國救亡怒潮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續和發展。說到底,人們被那時祖國苦難境遇激發出來的滿腔悲憤,對創造合理的新社會的強烈追求,是五四運動能夠發生的內在動力。
五四運動前夜,中國大地似乎籠罩在一片黑暗中,革命處在低潮。北洋軍閥中的皖系在日本支持下控制著中央政府,正在叫囂「武力統一」。環顧海內,彷彿沒有什麼足以同黑暗勢力抗衡的力量。誰也沒有想到,在原來相當沉默的民眾中竟會爆發出如此驚人的大風暴來。
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先進分子是初期新文化運動民主和科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揚者,同時他們又開創了一個新的局面,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幹部上的准備。
這是一個新的起點。社會主義新中國正是從這時開始,經過全國人民30多年的奮斗,一步一步實現的。今天,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正朝著奮力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闊步前進。
6. 五四運動的性質及歷史意義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1、一場完全反對帝國主義並完全反對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2、無產階級開始進入政治舞台並扮演主力軍的角色; 年輕學生發揮了先鋒作用。
3、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4、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融合,為思想和幹部建立中國共產黨做好了准備。
五四運動的革命性質:
五四運動發生在辛亥革命之後,工業革命正在迅速發展,同時工業階級的隊伍也在增長。 在這種背景下,五四運動與其他運動有著不同的風氣。 五四運動的最大特點是其革命性。 五四運動的革命性質是抵制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 對於五四運動來說,其性質是一場完全不妥協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封建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7. 五四運動是怎樣發生的其結果如何有什麼歷史意義
巴黎和會在帝國主義列強操縱下,不但拒絕中國的要求,而且在對德合約上,明文規定把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北洋政府竟准備在「對德和約」上簽字,從而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最終激起青年們的「五四運動」。
結果:
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美國倡議的華盛頓會議召開。1922年2月4日,中國和日本還在華盛頓簽訂了《中日解決山東問題懸案條約》及其附約。條約規定,日本將德國舊租借地交還中國,中國將該地全部開為商埠;原駐青島、膠濟鐵路及其支線的日軍應立即撤退;青島海關歸還中國;膠濟鐵路及其支線歸還中國等。附約中規定了對日本人和外國僑民的許多特殊權利,但是中國通過該條約收回了山東半島主權和膠濟鐵路權益
五四運動是中國革命史上劃時代的事件,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工人運動相結合
8. 五四運動的歷史與現實意義
歷史意義:
1.五四運動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
2.五四運動是一次真正的群眾運動。
3.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
4.五四運動是由學生先發起,由工人擴大的堅決的反帝運動,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
5.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開端。
現實意義:
1.五四運動使無產階級登上了政治舞台,民眾的力量得到了廣泛的發動,這些不僅使五四運動本身具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內涵,還直接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階級上、思想上和幹部上的條件。
2.五四運動產生了「五四精神」,為現在的我們建造了一座精神的燈塔,指引我們前行。
3.五四運動進一步提高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決心和覺悟;促進了全國人民對改造中國的問題的反思和探索,也促進了新思潮的蓬勃興起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8)五四運動成果與意義擴展閱讀: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無暇東顧,日本乘機加強對中國的侵略,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中國人民的反日情緒日漸增長。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偉大的五四運動。
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又稱「五四風雷」。
9. 五四運動意義
五四運動直接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發展。
意義:
1、五四運動是一場偉大的群眾愛國運動。它的斗爭對象直指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政府,表現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是史五四運動上前所未有的。它充分發動了群眾,工、商、學聯合起來,農民也有部分參加了,實際上揭開了全民族進行徹底的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序幕。
2、五四運動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使中國人民進一步認識到帝國主義侵略的本質和軍閥統治的黑暗,同時進一步提高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決心和覺悟;促進了全國人民對改造中國的問題的反思和探索,也促進了新思潮的蓬勃興起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
3、五四運動既揭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又開創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從此,無產階級登上了政治舞台,民眾的力量得到了廣泛的發動等,這些不僅使五四運動本身具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內涵,還直接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階級上、思想上和幹部上的條件。
五四運動從形式上是中國學生的愛國運動,但從整個社會背景社會發展來說,它的影響遠遠不止於此,除了波及中國思想文化,政治發展方向,社會經濟潮流,教育,亦對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它對現時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社會亦有著不可低估之影響。
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性質),是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始;青年學生起了先鋒作用;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傳播了馬克思主義。
(9)五四運動成果與意義擴展閱讀: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以青年學生為主的一場學生運動,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共同參與的一次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
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是中國革命史上劃時代的事件,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
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中國工人階級的壯大,新文化運動促進思想解放,十月革命給中國人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再加上歐洲巴黎和會的外交失敗,「巴黎和約」的簽訂,引爆了轟轟烈烈的五四愛國運動。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從而在思想上和幹部上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准備了良好的條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五四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