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丁純的代表性成果
統一後德國經濟發展的回眸和前瞻,《歐洲》1996。3
德國社會保障體制的現狀與改革,《國際經濟評論》, 2000。3-4
健康險:牛排還是雞肋,《瞭望東方周刊》, 2004。19-20
學位:經濟學博士
單位與職務:經濟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教授、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參與學術團體:中國世界經濟學會(理事)、德國研究會(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歐盟經濟與社會保障、歐盟就業戰略與各國就業政策、德國經濟社會問題
主持課程:世界社會保障模式比較研究
丁純,男,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現為復旦大學經濟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歐盟授予的優秀讓莫內歐洲研究中心)主任、兼荷蘭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歐盟經濟和社會、社會保障(重點醫療保障國際比較)。1986年獲復旦大學文學學士學位,1989年和2002年在復旦大學經濟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分別獲得經濟學碩士和博士學位。
在包括國內《求是》、《世界經濟研究》、《歐洲研究》、《國際經濟評論》、《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德國《Kultur Austausch》、Zeit on line, EU-China Observer (College of Europe),韓國等中外核心專業雜志和報刊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核心近20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摘5篇;專著《世界四類醫療保障制度模式績效比較》獲上海市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類)二等獎。主持編撰的《歐盟經濟發展報告》自2005年起逐年出版。作為課題負責人主持包括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上海市哲學和社會科學項目、曙光項目、教育部重點基地重大項目,以及中國-歐盟高教合作項目、中國-歐盟歐洲研究中心項目、歐盟教文總司歐洲課程建設項目、上海汽車教育基金項目等10餘項,參與10項。先後在瑞士蘇黎世大學(首批國家留學基金項目學者)、德國埃森-杜伊斯堡大學、波恩大學、德國社保部等作中長期學術逗留,定期組織了復旦大學大使論壇、歐洲論壇、艾伯特-復旦論壇等,積極拓展了和瑞士蘇黎世大學、波蘭華沙經濟學院、捷克查理大學、巴黎一大、杜倫大學、魯汶大學、埃森-杜伊斯堡等的雙邊交流與合作。現為中國世界經濟學會理事、上海世界經濟學會副秘書長、中國歐盟研究會秘書長、中國歐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德國研究會理事、上海國際關系學會理事,上海市保險局高級研究員。德國華人教授協會成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項目咨詢專家,教育部歸國人員科研項目委評審專家,上海人事局浦江人才基金評審專家。專著《世界四類醫療保障制度模式績效比較》獲2008年上海市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獎二等獎。研究成果為新華社《內參選編》刊用。2007年主持的中歐歐洲研究中心項目框架下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項目(2005-2007)獲優秀評級。《求是》雜志刊登文章從希臘危機看後危機時代的歐洲經濟社會狀況,奠定了我中心在國內的地位。
『貳』 獲得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在什麼地方可以用得上
晉升職稱、調動工作或是相應的評選學術帶頭人之類的地方可以用得上
『叄』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是個人還是集體成果
為了鼓勵哲學社會科學的前瞻性、創新性、科學性研究,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促進本市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繁榮和發展,特設立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肆』 如何申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1.每三年評選一次,具體時間不定。
2.所有推薦材料在「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網回」進行公示。
3.擬答獲獎成果名單自公布之日起在「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網」進行為期1個月的公示。
4.獎勵委員會向教育部報告評獎結果,由教育部批准、公布評獎結果並授獎。
申報成果包括著作(含專著、工具書、古籍整理、譯著)、論文、研究報告(含調研報告、咨詢報告等)以及普及類成果(教材、教輔和文學藝術類作品除外)。
「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般包括省、市政府、哲學規劃辦、社科聯等部門頒發的關於你在社會科學研究方面有突出成果的獎勵。比如你正式出版的哲學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含專著、譯著、教材、古籍整理、通俗讀物、工具書),或公開發表的論文、調研報告,以及被地級以上市黨委、政府或省直廳級以上單位採納的未公開發表的調研咨詢報告等研究成果,都可以申報該獎。一般情況下,優秀成果獎分著作、論文、調研咨詢報告三大類,每類設一、二、三等獎。
『伍』 虞萬里的簡歷與成果
虞萬里,男,浙江紹興人,1956年5月生於上海。
1980年底應聘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輯工作,被錄取進漢大任編纂工作。
1982年7月赴北京中國人民大學詞典進修班進修一年。
1997年調入上海辭書出版社語辭室,修訂《古漢語大詞典》,主持99版《辭海》審音工作,並策劃音序版編排。前後編纂《漢語大詞典》《辭海》等大型語文工具書達二十年之久。
2001年10月調入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上海社科院院學術委員、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傳統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傳統中國研究集刊》主編,「經學與文獻」特色學科帶頭人,上海社科院、華東師范大學雙聘教授。
2013年7月調入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任特聘教授。 1996年6月至8月赴荷蘭萊頓大學漢學研究院任訪問學者。期間曾去法國巴黎漢學研究所作學術交流。
2007年10月至12月赴台灣靜宜大學任客座教授,講授中國古代註疏學。期間受邀至十餘所大學、研究機構作演講。
2011年10月至11月赴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作特約訪問學人。期間至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主持會議和演講交流十多次。
自1993年起赴香港、台灣及各地演講四十餘場次。 論著
《榆枋齋學術論集》,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65萬字。
《上博館藏楚竹書〈緇衣〉綜合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53萬字。
《榆枋齋學林》,16開,上、下精裝二冊,120萬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11月版。
古籍與近人著作整理:
《南宋雜事詩》(22萬字)清厲鶚等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馬一浮集》(承擔第一冊和第三冊部分,約80萬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2011年新版。
《經義述聞》(70萬字,與傅傑等合作)清王引之著,傳世藏書之一,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癸巳存稿》(41萬字,合作)清俞正燮著,新萬有文庫,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年。
《姜亮夫全集》第十五卷《中國聲韻學》《古漢語語音學》(40萬字),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孫詒讓全集》中《東歐金石志》整理,中華書局2014年版。
詞典編寫與改編:
《漢語大詞典》(主要編寫人員),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年~1993年。
《多功能漢語大詞典索引》(實際主持者),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700萬字。
《中華古代文化辭典》(語言部分撰寫),齊魯書社,1996年,上海大學出版社2009年新版。
《古漢語大詞典》(實際主要改編者),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
《典故小詞典》(第一作者),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
責編文史書籍: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993年。
謝啟昆《小學考》,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
《辭海》1999年版,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
《古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版。
余乃永《新校互注宋本廣韻》,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
論文目録:
1、《清代的兩部小爾雅義證》,《字詞天地》創刊號,1983年,4千字。
2、《〈爾雅義疏〉及其作者郝懿行》,《辭書研究》,1984年第1期,7千字。
3、《段玉裁〈詩經小學〉研究》,《辭書研究》1985年第5、第6期連載,1.5萬字。
4、《歌支韻部字探賾》,《社會科學戰線》1987年第2期,1萬字。
5、《文獻中的山東古方音》,《古漢語研究》1988年創刊號,1萬字。
6、《「自詒伊戚」「自詒伊阻」考》,《語文研究》1988年第3期,6千字。
7、《黃庭經新證》,《文史》二十九輯,中華書局,1988年,3萬字。
8、《官奴考辨》,《溫州師院學報》,1991年第1期,4.5千字。
9、《王羲之與黃庭經帖》,《社會科學戰線》,1991年第3期,1.5萬字。
10、《避諱與古音研究》(與楊蓉蓉合作)《1991年武漢漢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論集》,1991年,3. 5萬字。
11、《金文對揚歷史觀》,《語言研究》,1992年第1期,1.4萬字。
12、《郝懿行評傳》,《中國古代語言學家評傳》,山東教育出版社版,1992年,8千字。
13、《吐魯番雅爾湖舊城出土毛詩殘紙考釋》,《孔子研究》,1993年第1期,9千字。
14、《唐五代字韻書所反映之唐代避諱與字形》(與楊蓉蓉合作),《古漢語研究》,1993年第3期,3萬字。
15、《唐寫文選集注殘本中陸善經行事考略》,《文獻》1994年第1期,5千字。
16、《正續清經解述略》,台灣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叢》第一輯,1994年,2.8萬字。
17、《經典釋文單行單刊考略》,《語言研究》,1994年增刊,2.2萬字。
18、《從古方音看歌支關系及其演變》,《音韻學研究》第三輯,中華書局,1994年,3. 5萬字。
19、《三國志裴注引書新考》,《溫州師院學報》,1994年第4期,5千字。
20、《桃符風俗源流考》,《中國民間文化》,1995年第1期,2萬字。
21、《春秋釋例謚法篇輯說》,《學術集林》第八輯,1996年,1.5萬。
22、《敦煌摩尼教下部贊寫本年代新探》,《敦煌吐魯番研究》第一輯,1996年,1萬字。
23、《斯坦因黑城所獲單疏本春秋正義殘葉考釋與復原》,台灣《敦煌學》第二十輯。1996年,1.3萬字。
24、《尹灣漢簡神烏賦箋釋》,台灣《第一屆國際暨第三屆全國訓詁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7年;又《學術集林》第十二卷,1998年,1.4萬字。
25、《東漢肥致碑考釋》,《中原文物》,1997年第4期,1萬字。
26、《照子說略》,《辭書研究》1998年5期,3千字。
27、《三禮漢讀異文及其古音系統》,《語言研究》1997年第二期,1999年,7. 5萬字。
28、《美柯蔚南東漢音注手冊三禮資料訂補》刊《國際漢學》第五輯,大象出版社1999年,3.6萬字。
29、《陸善經行歷索隱》(增訂稿),《中華文史論叢》六十四輯,1999年,1萬字。
30、《黑城出土遼希麟續一切經音義殘葉考釋與復原》刊《吳其昱先生八秩華誕敦煌學特刊》台灣1999年,1萬字。
31、《先秦諱禮析論》,《文史》第四十九輯中華書局1999年,1.8萬字。
32、《先秦動態稱謂發覆》,《中國文字研究》第一輯華東師范大學1999年,2.2萬字。
33、《從十駕齋說到錢大昕及其全集》,《中國典籍與文化》1999年第3期,7千字。
34、《黃庭經用韻時代新考》,台灣《第十八屆中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2.2萬字。
35、《先秦名字、爵號、謚號、廟號與避諱論略》,《國學研究》第七卷北京大學2000年,2萬字。
36、《由甲骨刻辭多字結構說到多諸之音義及其民族與時地》,《中國文字研究》第二輯,華東師范大學,2000年,4萬字。
37、《上博簡、郭店簡〈緇衣〉與傳本合校拾遺》,《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版,1萬字。
38、《上博簡〈詩論〉「七歌紳而盪」臆解》《新出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輔仁大學文學院合編,2002年,5千字。
39、《從漢文古籍看古代西域(新疆)的人種問題》(與徐文堪合作)《古代新疆居民及其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3千字。
40、《上博簡、郭店簡〈緇衣〉與傳本合校補證(上)》,《史林》2002年第2期,3.1萬字。
41、《正續清經解編纂考》,《學術集林》第四卷,1995年。《經學研究論文選》,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增訂稿(5萬字),《二十世紀中國文史考據文錄》,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作為《正續清經解》影印本序言,江蘇鳳凰出版社,2005年,置第一冊前(全書共十三冊)。
42、《黑城文書〈新編待問〉殘葉考釋與復原》,台灣《漢學研究》2003年第二期。2.8萬字。
43、《上博簡、郭店簡〈緇衣〉與傳本合校補證(中)》,《史林》,2003年3期,2.5萬字。
44、《呂祖謙與〈近思錄〉》,《溫州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1萬字。
45、《上博簡〈緇衣〉與郭店簡本及傳本異同疏證(下)》,《史林》2004年第1期,2.4萬字
46、《獻古文尚書者梅頤名氏地望辨證》,《文史》2004年第四輯(總第69輯),5千字。
47、《由〈詩論〉「常常者華」說到「常」字的隸定》,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語言學論叢》第二十九輯,2004年10月,1.5萬字
48、《桃和鬼》,刊《趣味考據》(貳),雲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1.6萬字。
49、《天理本〈莊子音義〉與碧虛子所錄景德本比較研究》,刊《音史新論——慶祝邵榮芬先生八十壽辰學術論文集》,學苑出版社,2005年5月,2.4萬字。
50、《〈緇衣〉正文與孔子關系》,台灣國立師范大學《第二屆儒道國際學術研討會——兩漢論文集》,2005年10月,3.2萬字。
51、《〈緇衣〉與先秦君臣、君民關系索隱》,上海《社會科學》2005年10期,2.1萬字。
52、《〈緇衣〉簡本與傳本章次文字錯簡異同考徵》,北京清華大學《中國經學》第一輯,2005年11月,4萬字。
53、《三禮鄭注「字之誤」類征》,北京大學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國學研究》第十六卷,2005年12月,6萬字。
54、《有關永樂大典幾個問題的辨證》,《史林》2005年第6期,3.8萬字。
55、《正統道藏編纂刊刻年代新考》,中華書局《文史》,2006年第四輯,總七十七輯,4萬字。
56、《商周稱謂與中國古代避諱起源》,上海社科院傳統中國研究中心《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一輯,2006年,10.3萬字。
57、《從〈詩經〉授受、運用歷史看〈緇衣〉引〈詩〉》,上海社科院傳統中國研究中心《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二輯,2006年,2.3萬字。
58、《從先秦禮制中的爵、服與德數字一體詮釋〈緇衣〉有關章旨》,《禮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慶祝沈文倬先生九十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書局,2006年,2萬字。
59、《上博〈詩論〉簡「其歌紳而盪」臆解》,《古漢語研究》,2006年第4期,4千字。
60、《〈鄭風·緇衣〉詩旨與鄭國史實、封地索隱》,《史林》2007年第1期,4萬字。
61、《黑城文書〈資治通鑒綱目〉殘葉考釋》,《歐亞學刊》第七輯,180頁~202頁,中華書局2007年6月。2.8萬字。
62、《馬一浮與竺可楨》,刊中國藝術學院《中國文化》第二十五、二十六期,2007年。2.6萬字。又載《馬一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63、《從簡本〈緇衣〉論〈都人士〉詩的綴合》,刊《文學遺產》2007年第5期。1.5萬字。
64、《康熙字典》總閱官、纂修官行歷考實》,海峽兩岸《康熙字典》研討會論文,刊《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四輯,2008年,5.3萬字。
65、《馬一浮佚詩佚文小箋——馬一浮與龍榆生交往因緣剪影》,《大連圖書館百年紀念學術論文集》,萬卷出版公司,2007年,1.25萬字。
66、孫詒讓《廣韻姓氏刊誤》推闡(卷上),《孫詒讓研究論文集》,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7年12月。2.7萬字。
67、《斯坦因三探所獲吐峪溝文書字書殘片考釋》,《語苑擷英——慶祝唐作藩教授八十華誕學術論文集》,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2007年,1.2萬字。
68、《宋太宗舊名匡乂、匡義辨證》,北京大學《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十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1.3萬字。
69、《明戴廷仁夫婦墓誌釋録補正》,《考古與文物》2008年3期,0.65萬字。
70、《孫詒讓石刻學成就初探》,《史林》2008年第3期,2.9萬字。
71、《北宋本〈通典〉刊刻年代和學術價值》,《文匯報》2008.11.29《學林版》,5600字。
72、《〈倭名類聚抄〉引〈方言〉參證》,載《東亞文化交流與經典詮釋》一書319-363頁,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叢書之一,2008年12月。2.7萬字
73、《簡本〈緇〉衣引〈詩〉考——兼論前賢以師承和異文區分四家詩之利弊》,台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編《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5th論文集》,2009年5月版,3.6萬字。
74、《〈廣韻〉姓氏來源與郡望音讀研究》,《中國語言學》第二輯,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2.1萬字。
75、《〈孔子詩論〉應定名為「孔門詩傳」論》,《中國經學》第五輯,廣西師大出版社2009年11月,2.25萬字。
76、《石彥辭墓誌》文句正讀和史事索隱,1.8萬字(有圖),《史林》2009年第6期。
77、《阿斯塔那三三二號墓文書〈春秋經傳集解〉殘片淺議》,0.6萬字,《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七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
78、《從熹平殘石和竹簡緇衣看清人四家詩研究》,4.2萬字,《中國經學》第六輯,2010年6月。
79、《明清以來之姓氏與姓氏書》,1.8萬字,《史林》2010年第3期。
80、《先秦至唐宋姓氏書之產生與發展》,1.9萬字,《社會科學》2010年第9期。
81、《馬一浮與龍榆生》,2.5萬字,《中國文化》第31期,2010年春季號。
82、《郭店簡緇衣「人苟言之」之「人」旁點號解說——兼論古代塗抹符號之演變》,1.3萬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紀念譚朴森先生逝世兩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
83、《佛典音義和一切經音義三種校本合刊》,0.8萬字,《漢語史研究集刊》第十三輯,2010年6月。
84、《追憶沈老鳳笙先生》,0.8萬字,《中國經學》第七輯,廣西師大出版社2010年12月。
85、《尚書鄭王比義序》,0.8萬字,《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八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86、《清華簡〈尹誥〉「隹尹既﨤湯咸又一悳」解讀》,1萬字,《史林》2011年第2期。
87、《別集流變論——〈王鳴盛、阮元、錢大昕三家遺文〉序》,2.5萬字,《中國文化》2011年夏季號。
88、《〈說文〉「姓」「氏」義重校新釋》,1.6萬字《中國經學》第八輯。廣西師大出版社2011年6月
89、《以丁晏〈尚書余論〉為中心看王肅偽造〈古文尚書傳〉說——從肯定到否定後之思考》,2萬字,台灣中研院《文哲研究所集刊》,2011年9月。又載《首屆國際〈尚書〉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90、《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0.7萬字,《史林》2011年第4期。
91、《北宋本〈通典〉刊刻年代、流傳蹤跡與學術價值》,1萬字,《慶祝許嘉璐從教五十周年紀念會論文集》。
92、《先秦至唐宋姓氏書之產生與發展》,1.9萬字,《人民大學復印資料》轉載《歷史學》2010年第12期。
93、《從儒典「音義」說到佛典之〈一切經音義〉》,2.3萬字,《中華字典研究》第二輯,2010年。
94、《小學考弁言》,《小學考》,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
95、《從儒典「音義」說到佛典之〈一切經音義〉》,2.3萬字,《佛經音義研究——第二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鳳凰出版社2011年。
96、《姓氏起源新論》,4萬字,中華書局《文史》,2011年第四輯。
97、《上海圖書館藏稿本〈齊魯韓三家詩釋〉初探》,2萬字,《中國典籍與文化》2011年第四期。
98、《從夏小正傳文體式推論其作者》,2萬字,《中國經學》第九輯,廣西師大出版社2011年11月。
98、《由清華簡〈尹誥〉論〈古文尚書·咸有一德〉之性質》,2.4萬字,清華大學出土文獻保護中心編輯《〈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史林》2012年第2期。
99、《羅振玉熹平石經研究》,《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九、第十合輯,2.2萬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01、陳舜俞《廬山記》卷帙辨證,0.3萬字,《中國典籍與文化》,2012年第1期。
100、《〈咸有一德〉之「一德」新解》,1.7萬字,《中國經學》第十輯,2012年3月,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02、《漢語大詞典》編纂瑣憶,0.8萬字,《辭書研究》,2012年第2期。
103、《王國維東西土文字異同理論之創立與影響》,3.5萬字,台灣第廿二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榆枋齋學林》2012年版。
104、《〈漢石經魯詩殘碑校史一則〉辨證並論〈辭通〉之誤》,《史林》2012年第1期。
105、《「鄴架」補義》,《辭書研究》2012年第6期。
106、《中華姓氏源流大典序》,1.7萬字,台灣靜宜大學《靜宜大學學報》創刊號,2012年6月。《中華姓氏源流大辭典》前,中華書局2014年版。
107、《王國維魏石經研究》,南京師范大學《古文獻研究集刊》4、5、6輯,4萬字。鳳凰出版社2012年。
108、《〈江陰東興繆氏家集〉序》,1萬字,上海社科院歷史所《史林》2013年3期。
109、《由簡帛〈老子〉重論其書之形成和篇章分合》,4萬字,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文化》第三十七輯,2013年5月。
110、《「奪情」補義》,《辭書研究》2013年第4期。
111、《精神與學術的典範——〈裘錫圭學術文集〉讀後》,0.6萬字,《中國典籍與文化》,2013年第4期。
112、《六朝〈毛詩〉異文所見經師傳承與歷史層次──以陸德明〈毛詩音義〉為例》,3.5萬字,《出土材料與新視野》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2013年12月。
113、《王念孫讀書雜志整理本序》,1萬字,《史林》2014年第1期。
114、《〈詩經〉異文與經師訓詁文本探賾》,3.3萬字,中華書局《文史》2014年第一期。
115、《「洛」、「雒」異文與漢魏二朝之五行忌避》,2萬字,《社會科學》2014年第六期。
116、《鄭玄所見〈三禮〉傳本殘闕錯簡衍奪考》,6萬字,《中國經學》第十二輯,廣西師大出版社2014年6月。
承擔課題
1、承擔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2002年BLS004《上博楚竹書〈緇衣〉與郭店簡本及傳本的比較研究》,於2004年完成,30萬字。
2、原上海市課題(2002年BLS004)後續研究,後作為武漢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陳偉教授主持的教育部2003年度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楚簡綜合整理與研究》(03JZD0010)子項目,將出版專著《上博館藏楚竹書〈緇衣〉綜合研究》,約53萬字。
3、參與許嘉璐副委員長主編的教育部2002年規劃課題《孫詒讓全集》,任編委,承擔《東甌金石志》《永嘉瑞安石刻文字記》等的整理與研究。30萬字。中華書局已陸續出版。
4、2009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從石經魯詩異文看清人四家詩研究》,預計2014年初完成。
5、主編、整理點校陳子龍等《明經世文編》,已被列入國家十二五重點出版計劃。2010-2020古籍出版規劃。全書約500萬字。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
6、主編、整理點校《高郵王氏四種》,約300萬字,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其中《經傳釋詞》已於2013年出版,《讀書雜志》預計2014年出書。
7、揚州大學《尚書》研究中心國家重大課題《尚書文獻研究集成》(2012)子課題負責人。
8、201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歷代儒家石經研究集成》(13&ZD063),預計線裝300冊,60函。匯集宋已來所有有關石經之拓片、專著、題跋、論文,為石經研究史上前所未有的集大成之作。
獲獎情況
☆1993年《避諱與古音研究》(與楊蓉蓉合作),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1986~1993)優秀成果三等獎。
☆1997年,《三禮漢讀異文及其古音系統》一文(7萬字)獲上海市第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一等獎。
☆1999年,《三禮漢讀異文及其古音系統》一文(7萬字)獲王力語言學獎金二等獎。
☆2001年,獲全國第四屆優秀中青年圖書編輯獎。
☆2000-2001年,《由甲骨刻辭多字結構說到多諸之音義及其民族與時地》一文獲上海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002-2003年,《上博簡、郭店簡〈緇衣〉與傳本合校補證》(上、中、下)一文獲上海市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006—2007年,《正統道藏編纂刊刻年代新考》一文獲上海市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008-2009年,《上博館藏楚竹書〈緇衣〉綜合研究》一書獲上海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013年,《上博館藏楚竹書〈緇衣〉綜合研究》(《楚地出土戰國簡冊研究》之一)一書獲清華大學首屆李學勤中國古史研究三等獎。
☆2013年8月,《榆枋齋學林》獲2012年度全國古籍整理與研究二等獎。
☆2013年12月,《上博館藏楚竹書〈緇衣〉綜合研究》作為《楚地出土戰國簡冊研究》之一,整套叢書獲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提名獎。
整理圖書獲獎
☆參與整理之《馬一浮集》(負責學術著作整理,第一卷和第三卷部分),獲浙江省古籍整理一等獎,華東地區1997年古籍整理一等獎。
☆參與整理之《姜亮夫全集》(24卷,雲南人民出版社)獲第九屆雲南圖書獎榮譽獎(整理第十五卷《中國聲韻學》等)
☆參與編纂十七年之《漢語大詞典》多次獲獎,從略。
『陸』 汪泓的學術成就
多項教學科研成果獲得上海市優秀教學成果一、二等獎,
其中,《創新教學與實踐技能培養》、《依託「朝陽產業」的校企合作辦學模式與成功實踐》分別獲得2001和2005年度國家教育部頒發的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依託支柱產業 服務地區經濟 創建地方工科大學的研究與實踐》獲得2011年上海市第十屆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
《構築產學研戰略聯盟 打造優秀工程師搖籃—地方工科大學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獲2009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
《對接現代產業,構建具有鮮明特色的工商管理專業教學培養體系》獲2009上海市教學成果二等獎,
《以培養創新能力為核心的勞動與社會保障(本科)專業教學體系建構及成功實踐》獲2009上海市教學成果二等獎;
在科學研究領域,先後主持了《社會保險預警預報系統研究》、《企業競爭力的評價方法研究》、《完善社會保險制度研究》等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三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進一步完善上海社會保障體系研究》、全國教育科學研究項目《ISO質量管理體系在高校教學質量管理中的應用研究》,上海市重點科研項目《基金良性運營的控制系統研發》、《上海社會保障基金安全運行研究》等二十餘項,以及上海市發改委、教委、經委、總工會等單位科研項目38項。先後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撰寫專著和編寫教材24本。
其中,《基金良性運營的控制系統研發——社保基金運營動態模擬的對策研究》獲2010年上海市政府決策咨詢研究成果一等獎;
《上海城鎮養老保險基金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獲2010年上海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內部探討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社會保險基金的良性運營:系統動力學模型、方法、應用》獲2010年上海市第八屆鄧小平理論研究和宣傳優秀成果獎(著作類)(二等獎);
《進一步完善上海社會保障體系研究》獲2010年上海市政府決策咨詢研究成果三等獎;
《社會保險基金預警預報系統開發研究》獲2010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社會保險基金預警預報系統研究》獲2005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上海社會保障線的定位和銜接研究》獲2008上海市年鄧小平理論研究和宣傳優秀成果二等獎,
「建立上海社會保險基金預警預報系統的研究」、「流動就業人口社會保險問題研究」、「關於延長女職工退休年齡的對策研究」等三項成果獲2008年上海市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內部探討優秀成果獎,
《深化上海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若干問題研究》獲2008上海市哲學社科內部探討優秀成果獎。
『柒』 馮賢亮的成果
工作以來,曾獲教育部新世紀人才(2011)、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2010)、第四屆禹貢基金優秀青年學術論著獎著作二等獎(2011年)、上海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三等獎(2006)、上海市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三等獎(2004年)、第三屆禹貢基金優秀青年學術論著獎著作二等獎(2004年)、第三屆上海市歷史學會獎(2002年)、第四屆上海市歷史學會獎(2004年)、華東師大第五屆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評比二等獎(2003年)、「華東師范大學優秀青年教師後備人才計劃」(2004)、「上海市高校優秀青年教師後備人選」(2005)等。
『捌』 吳志強的獲獎情況
國際獎項:
2014年,《2014 青島世界園藝博覽會園區總體規劃》獲世界規劃設計金獎,世界屋頂綠化協會。
2014年,《2014 青島世界園藝博覽會園區總體規劃》獲艾景獎年度傑出設計獎。
2003年,《沈陽「金廊」城市設計)》獲第三屆亞洲城市與建築環境設計獎,亞洲城市與建築環境設計論壇。
2003年,《上海浦東世紀大道城市設計》獲第三屆亞洲城市與建築環境設計獎,亞洲城市與建築環境設計論壇。
2000年,《京申高速鐵路客站群規劃設計-古老而又年輕的中國)》,獲第四屆聖保羅國際雙年展特別大獎,聖保羅國際雙年展組委會)。
住建部獎項:
2013年,《2014青島世界園藝博覽會園區總體規劃》,獲全國優秀城鄉規劃設計獎二等獎,中國城市規劃行業協會。
2010年,《沈陽盛京皇城城市設計》,獲2009年度建設部優秀城鄉規劃設計二等獎。
2008年,《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規劃區詳細規劃》獲2007年度全國優秀城鄉規劃設計一等獎,建設部。
2007年,《同濟大學文遠樓:歷史保護建築的生態更新》獲「第三屆國際智能、綠色建築與建築節能大會」優秀論文獎,建設部。
2006年,《沈陽鐵西新區城市發展規劃-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實例(合作、實施部分)》榮獲2003-2004年度遼寧省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評選獲獎項目,二等獎,遼寧省建設廳。
2006年,《上海世博會生態評價標准體系研究》榮獲第二屆國際智能、綠色建築與建築節能大會優秀論文獎,建設部科技司。
2003年,《沈陽城市發展戰略規劃》獲全國優秀城市規劃設計二等獎,建設部。
2001年,《聯洋新社區》榮獲新世紀人居經典住宅小區方案規劃環境金質獎,建設部。
1983年,《山東勝利油田孤島新鎮總體規劃》榮獲全國優秀規劃設計金獎和科技進步一等獎,建設部。
1981年 《山西平遙舊城保護總體規劃》榮獲全國一等獎。
科技部獎項:
2011年,《2010世博會規劃建設全過程的控制管理》課題組,榮獲世博科技先進集體,科技部。
教育部獎項:
2005年,《可持續發展的中國人居環境的評價體系及模式研究》榮獲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教育部。
上海市獎項:
2014年,《2014青島世界園藝博覽會規劃設計》獲2013年度上海市優秀城鄉規劃設計二等獎,上海市城市規劃行業協會。
2012年,《中國城鎮化的科學理性支撐關鍵—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撐項目《城鎮化與村鎮建設動態監測關鍵技術》綜述》,獲上海市第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010-2011)論文三等獎,上海市鄧小平理論研究基金理事會、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獎委員會。
2011年,《世博園區的模擬評價與布局推導技術創新及其規劃應用》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上海市人民政府。
2010年,《基於模擬模擬的世博園區規劃設計關鍵技術》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上海市人民政府。
2010年,《都江堰市災後重建總體規劃2008-2020》獲2009年度上海市優秀城鄉規劃設計一等獎,上海市城市規劃行業協會。
2009年,《沈陽盛京皇城城市設計》榮獲2009年度上海市優秀城鄉規劃設計一等獎,上海市城市規劃行業協會。
2006年,《武漢東湖國賓館改建規劃》榮獲2003年度上海市優秀城市規劃設計一
2008年,《俄羅斯聖彼得堡「波羅的海明珠」項目規劃綜合方案》榮獲2007年度上海市優秀城鄉規劃設計二等獎,上海市城市規劃行業協會。
2003年,《城市規劃原理(第三版)》獲2003年度上海市優秀教材一等獎,上海市教育委員會。
2003年,《沈陽城市發展戰略規劃》獲2002年度上海市優秀城市規劃設計一等獎,上海市城市規劃行業協會。
2001年,《國際化城市標准比較研究》榮獲上海市決策咨詢研究獎A級成果,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
遼寧省獎項:
2010年,《沈彰新城總體規劃》榮獲2010年度遼寧省優秀工程勘察設計城市規劃類一等獎,遼寧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2009年,《遼陽市河東新城控制性詳細規劃》榮獲2009年度遼寧省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城市規劃類一等獎,遼寧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2006年,《錦州市城市空間發展戰略規劃》榮獲2003-2004年度遼寧省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評選獲獎項目,一等獎,遼寧省建設廳。
2006年,《錦州市城市空間發展戰略規劃》榮獲2003-2004年度遼寧省城市規劃優秀設計一等獎,遼寧省城市規劃協會。
其他省市獎項:
2013年,山東省優秀城市規劃設計獎一等獎,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2014青島世界園藝博覽會園區總體規劃》。
2013年,2013年度廣東市城鄉規劃設計二等獎,廣東市城市規劃行業協會,《廣州海珠生態城規劃》。
2013年,2013年度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二等獎,廣東省城市規劃行業協會,《廣州海珠生態城規劃》。
其他類獎項:
2006年,《武漢漢盛關山春曉小區》榮獲2006全國人居經典建築、規劃雙金獎,中國城市規劃學會、中國風景園林學會、中國建築學會。
學術論文類獲獎:
2001年,《2001年度倪天增獎》獲一等獎,倪天增教育獎勵基金會。
2001年,《論進入21世紀時中國城市規劃體系的建設》獲金經昌城市規劃教育基金會優秀論文一等獎。
2004年,《2010上海世博會規劃同濟國際聯合體方案構思解讀》獲第八屆金經
昌城市規劃教育基金會優秀論文一等獎,金經昌城市規劃教育基金會。
2006年,《城市規劃學科的發展方向》獲2006年金經昌城市規劃教育基金會優秀論文一等獎。
2008年,《對規劃原理的思考》獲2008年金經昌中國城市規劃優秀論文獎二等獎,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金經昌城市規劃教育基金會。
『玖』 熊才平的成果獲獎
1、2013年3月,獲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人文社會科學)回(教社科[2013]2號),獲獎項目:答基於網路教學平台的城鄉教師教研互動研究
2、2010年3月,獲浙江省第十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浙政發[2009]79號),獲獎項目:
教育信息化新視界(叢書)共8冊
3、2008年3月,獲得浙江省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學術進步獎(浙社科規辦〔2008〕3號),獲獎項目:基礎教育信息化城鄉均衡發展:問題與對策(教育研究,2006第3期)排名:1/2
4、2007年9月,獲得2007年度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獎,獲獎項目:「基礎教育信息化區域性均衡發展理論與實踐」,排名:1/3
5、2005年9月,獲得第五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獲獎項目:「面向教師教育的信息化環境創建與應用」,排名:3/5
『拾』 陶飛亞的主要獎項
教育部第復六屆高等學制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論文類三等獎2013年
上海市第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類二等獎,2012年
上海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類二等獎,2010年
上海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類二等獎,2006年
《文史哲》「年度名篇獎」,2005年
香港中文大學博士論文優秀獎,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