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丁肇中公布研究新成果

丁肇中公布研究新成果

發布時間:2021-11-07 21:10:19

『壹』 諾貝爾獲得者丁肇中用哪部經典思想進行科學研究

丁肇中的科學研究還是比較前衛的。
也取得了很大的科研成果

『貳』 中國發現暗物質了么,2016年暗物質最新發現

2014暗物質最新發現
北京時間9月18日,程林教授團隊與丁肇中合作的AMS項目重大成果發布會在瑞士日內瓦舉行,丁

肇中主持的實驗室公布AMS項目最新研究成果,宇宙射線中過量的正電子可能來自暗物質。丁肇中特委託山東大學程林教授在國內發布有關成果。

20日上午,程林教授表示,這一研究結果將人類對暗物質的探索向前推進一大步。在已完成的觀測中,證明暗物質存在實驗的6個有關特徵中,已有5個得到確認。

18日,由諾貝爾獎得主、美籍華人物理學家丁肇中主持的阿爾法磁譜儀(AMS)項目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使得人們對高能宇宙射線的本質有更深入的了解,並使暗物質存在的爭議趨於明朗。

據了解,安裝於國際空間站上的AMS已捕獲分析了410億個宇宙射線粒子,其中1090萬件經辨認為電子與正電子。AMS測量了能量在5億至5千億電子伏特之間的「正電子分率」(即正電子數占電子與正電子總數之比例),發現此分率在80億電子伏特時開始快速增加,顯示有新的正電子源存在。

正電子分率最高點出現在275±32 GeV(1GeV為十億電子伏特)能量級處,隨後更高能量的正電子分率出現下降。參與該項目的中山大學教授何振輝表示,此後正電子分率是緩慢下降還是快速斷崖式下降尚有待更多的觀測研究。據了解,觀測過程中多出的正電子分率在百分之三的誤差范圍內是各向同性的,強烈顯示高能量的正電子可能不是來自某些特定的方向。

何振輝進一步解釋說,關於正電子的來源,有兩種觀點,一則認為來源於高密度的脈沖星,一則認為來源於暗物質,根據目前觀測到的結果,除非脈沖星在宇宙間是平均分布的,否則這些正電子更可能是來源於暗物質。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丁肇中18日發表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宇宙射線在高能量時會出現新的反電子源,並精確測出反電子分率隨能量增加的增速,有可能證明宇宙暗物質確實存在。
丁肇中在日內瓦歐洲粒子物理中心(CERN)發表最新的高能量宇宙射現電子與反電子研究成果。
他表示,阿爾法反物質太空磁譜儀(AMS)分析國際太空站(ISS)測得的410億件初級宇宙射線,並測量能量在5億到5000億電子伏特的反電子分率發現,在80億電子伏特時,反電子分率會開始快速增加,顯示有新的反電子源存在,並精確測出此一增加速率,發現並無明顯的尖峰存在,反電子分率也是各向同性,強烈顯示高能量的反電子可能不是來自某些特定方向。
丁肇中表示,精確測量反電子分率對了解暗物質的來源十分重要,暗物質的本質,只會反映在反電子分率多出的特徵上。
這項研究已經確認第一到第四特徵,與質量在1兆電子伏特量級的暗物質粒子(超微中子)的存在相符。AMS正在研究第五項特徵,亦即反電子分率在轉折點上的下降速度。
丁肇中1995年開始主持AMS實驗計劃,2011年成功將AMS送到太空站,進行暗物質研究,尋找反物質、暗物質與宇宙射線的起源。包括歐洲、美洲與亞洲在內共15個國家參與AMS建造與研究。
2015年12月17日8時12分,我國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在酒泉成功發射。作為中國空間科學衛星系列的首發星,「悟空」順利發射標志著我國在探索宇宙核心秘密的進程中又邁出重要一步。這顆衛星承將載著人類探索宇宙的共同期望,去往太空尋找暗物質存在的證據。

『叄』 丁肇中為祖國做出了哪些貢獻

1.關心祖國科技發展
丁肇中雖然入了美國籍,但他深深地知道他的根在中國。為了祖國高能物理的發展,他不辭辛勞,遠涉重洋,多次來大陸從事學術交流和參觀訪問,介紹國際高能物理的發展,努力促進國際物理學界同中國物理學家合作。在他親自指導和無微不至地關懷下,從事研究的中國科學工作者有的已經在歐美獲得了博士學位。他不僅為中國培養了一批實驗物理的科研人才,而且還熱心為祖國培養實驗物理的研究生而努力奔波。現在他受聘出任中國科技大學名譽教授。丁肇中說:「四千年以來中國在人類自然發展史上有過很多重要貢獻,今後一定能作出更大的貢獻。我希望在自己能工作的時間內,為中國培養更多的人才。」
2. 為祖國培養高端人才
1977年秋,丁肇中訪華期間向鄧小平建議中國科學院派遣物理學家參加他的實驗小組工作。 自1978年1月他迎接第一個中國物理學家小組迄今十年來,已有上百人去到他的身邊。他說:"與中國的合作令人滿意。"他還說:" 這幾年,中國科研人員的素質有了很大改善從領導到一般科技人員,都大大年輕化了。科學,尤其是自然科學的重要發現都靠年輕人。像牛頓、法拉第、李政道、楊振寧,他們的重要發現都是在年輕的時候。因此,我對科學院年輕的科技人員抱有很大的希望。"

『肆』 丁肇中尋找J粒子的實驗是什麼時候取得成功並向全世界公布這一成果的

20世紀60年代後期,丁肇中到美國東海岸的麻省理工學院布魯克海文實驗室工作,開始了尋找J粒子的實驗計劃。丁肇中曾用一個生動的比喻來形容這項實驗的復雜性。他說:「在雨季,一個像波士頓這樣的城市,一分鍾之內也許要降落下千千萬萬顆雨滴。如果其中的一滴雨有著不同的顏色,我們就必須找到那滴雨。」因此他對研究小組的成員要求非常嚴格,從來不容許在工作中馬馬虎虎。「天道酬勤」。1974年8月,丁肇中的實驗取得了成功。丁肇中興奮極了,但這位嚴謹慎重的學者並沒有立即宣布這一項成果。從8月到10月,他帶領其他實驗室人員又反復進行實驗,直到取得了無懈可擊的數據,才於11月12日向全世界公布了這一驚人的成果。

『伍』 丁肇中簡介 丁肇中憑借什麼作品獲得諾貝爾獎

丁肇中簡介: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1936年1月27日出生,祖籍山東省日照市濤雒,華裔美國人,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美國實驗物理學家。漢族,曾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丁肇中憑借什麼作品獲得諾貝爾獎:

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的里克特(BurtonRichter,1931—)和美國馬薩諸塞州坎伯利基麻省理工學院的丁肇中(SamuelC.C.Ting,1936—),以表彰他們在發現一種新型的重的基本粒子中所作的先驅性工作。

他曾發現一種新的基本粒子,並以和自己中文姓氏「丁」類似的英文字母「J」將那種新粒子命名為「J粒子」。2016年北京時間12月9日凌晨兩點,丁肇中教授主持的阿爾法磁譜儀(AMS)項目在歐洲核子中心(CERN)發布了五年太空實驗的結果,部分結果顯示:AMS通過准確測量鈹-硼流強比例,得到關於宇宙線在星系間傳播時間的信息,測得銀河系宇宙線的年齡大約是1200萬年,這是人類首次獲得宇宙線的相對准確年齡。

(5)丁肇中公布研究新成果擴展閱讀:

丁肇中主要成就和學術成果:

1、發現反氘原子核。

2、跨越二十年的一系列實驗,測試量子電動力學(QuantumElectrodynamics)之正確性,證實了電子,緲子(muon),及濤子(tau)為直徑不超過10厘米的點粒子。

3、精確測量矢量粒子之輕子衰變的相位及分支比,為誇克模型提供重要的證據。

4、研究光子產生矢量介子之機制,並證實光子與矢量介子間的相似性。

5、在CERN的ISR研究雙緲子事例,測量矢量介子的Scaling性質及產生機制。

6、發現膠子噴流。

7、在正負電子對撞機PETRA上研究膠子的性質。

8、精確測量緲子的電荷不對稱,驗證標准模型。

9、在LEP對撞機研究Z與W粒子的性質,並精確測量中微子的種類。

10、在國際空間站上的阿爾法磁譜儀尋找宇宙中的暗物質和反物質。

參考資料來源:丁肇中-網路

『陸』 丁肇中的成就

發現新的重基本粒子:J/Ψ粒子(現稱J粒子)

響徹諾貝爾頒獎大廳的中華之聲他是第一位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用中文發表演講的獲獎者。作為實驗物理學家,他發現了J粒子。這個發現,被國際高能物理學界譽為物理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1974年11月10 日,是一個不平常的星期天。這一天,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教授所領導的小組,在美國紐約州阿普頃國立布魯海文實驗室里,發現了一種新的基本粒子。
雖然人們近些年來不斷發現新的基本粒子,然而,丁肇中此次發現的新粒子十分獨特,它是不帶電的,而且壽命比近些年來相繼發現的新粒子長1000倍——盡管在常人看來它也極其「短命」,只能活0.00000000000000000001秒。
這是一種新的重光子,丁肇中把它命名為「J」粒子。

『柒』 丁肇中的主要成就

1.發現丁粒子,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65年起,丁肇中領導的實驗組在聯邦德國漢堡電子同步加速器(束流能量為7.5×109eV)上進行了關於量子電動力學和矢量介子(ρ,ω,φ)的一系列出色的實驗工作,其中包括光生矢量介子、矢量介子衰變的研究、矢量為主模型的實驗檢驗、ρ、ω、φ介子光生相位的測量和ρ、ω介子干涉參數的精密測量等,推進了對矢量介子的認識(見介子)。還在實驗上證明了量子電動力學的正確性。
1972年夏,丁肇中實驗組利用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3.3×1010eV質子加速器尋找質量在(1.5~5.5)×109eV之間的長壽命中性粒子。
1974年,他們發現了一個質量約為質子質量3倍(質量為3.1×109eV)的長壽命中性粒子。在公開發表這個發現時,丁肇中把這個新粒子取名為J粒子,「J」和「丁」字形相近,寓意這是中國人發現的粒子。與此同時,美國人B.里希特也發現了這種粒子,並取名為ψ粒子。後來(1975)人們就把這種粒子叫作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質,其壽命值比預料值大5000倍;這表明它有新的內部結構,不能用當時已知的3種味的誇克來解釋,而需要引進第四種誇克即粲誇克來解釋。J/ψ粒子的發現大大推動了粒子物理學的發展。為此丁肇中和里希特共同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獎。
當時,新聞界有一個誤會:以為J粒子就是「丁粒子」,是丁肇中以姓氏來命名的。其實,這純屬巧合。丁肇中的本意是,想用這個粒子來紀念他們在探索電磁流性質方面,花了10年時間才獲得的這項重要新發現。加之物理文獻中習慣用J來表示電磁流,因此,丁肇中便以拉丁字母「J」來命名這個新粒子。

2.丁肇中的研究工作以實驗粒子物理、量子電動力學及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為中心。
到目前為止,他在學術上的主要貢獻有:(1)反氘核的發現;(2)25年來進行了一系列檢驗量子電動力學的實驗,表明電子、μ子和τ子是半徑小於10-16厘米的點粒子;(3)精確研究矢量介子的實驗;(4)研究光生矢量介子,證實了光子與矢量介子的相似性;(5)J粒子的發現;(6)μ子對產生的研究;(7)膠子噴注的發現;(8)膠子物理的系統研究;(9)μ子電荷不對稱性的精確測量,首次表明標准電弱模型的正確性;(10)在標准模型框架內,證實了宇宙中只存在三代中微子。

3.熱心培養高能物理人才
1981年起,丁肇中組織和領導了一個國際合作組——L3組,准備在歐洲核子中心預計在1988年建成的高能正負電子對撞機LEP上進行高能物理實驗,將在質心系能量為1011eV能區中尋找新粒子,特別是電弱理論預言的黑格斯粒子(見黑格斯機制),並研究Z0及其他粒子物理新現象。L3組目前共有包括中國在內的約13個國家近400名物理學家參加。
丁肇中熱心培養中國高能物理學人才,經常回國選拔年青科學工作者去他所領導的小組工作;並受聘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名譽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4.領導「阿拉法磁譜儀」實驗探索反物質
1998年6月2日,美東部時間凌晨6時零9分,發現號太空梭騰空而起,機內載中、美等國共同研製的「阿拉法磁譜儀」進行運行實驗,此舉揭開了人類第一次到太空尋找反物質和暗物質的序幕。
阿拉法磁譜儀實驗是一個大型國際合作科學實驗項目,實驗由丁肇中教授領導,包括美國、中國、義大利、瑞士、德國、芬蘭等國家和地區的37個研究機構的物理學家和工程師參加,僅中國參加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就不下200人,其目的是尋找太空中的反物質和暗物質。
這次在太空梭上運行的「阿拉法磁譜儀」傳回的數據,從接收到的1%數據判斷,它工作正常,並出現了預想的反質子,但由於數量太少,尚無法說已經發現了反物質。阿拉法磁譜儀將隨太空梭於本月12日返回地面。下一次將在2002年再一次進入太空,並在太空逗留3—5年,今年下半年將組建阿拉法太空站,第一批組件將於1998年11月20日首次進入太空。

『捌』 丁肇中團隊發現暗物質存在新證據意味著什麼

諾貝爾獎得主、美籍華人物理學家丁肇中主持的阿爾法磁譜儀(AMS)項目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使得人們對高能宇宙射線的本質有更深入的了解,並使暗物質存在的爭議趨於明朗。

據了解,安裝於國際空間站上的AMS已捕獲分析了410億個宇宙射線粒子,其中1090萬件經辨認為電子與正電子。AMS測量了能量在5億至5千億電子伏特之間的「正電子分率」(即正電子數占電子與正電子總數之比例),發現此分率在80億電子伏特時開始快速增加,顯示有新的正電子源存在。

正電子分率最高點出現在275±32 GeV(1GeV為十億電子伏特)能量級處,隨後更高能量的正電子分率出現下降。參與該項目的中山大學教授何振輝表示,此後正電子分率是緩慢下降還是快速斷崖式下降尚有待更多的觀測研究。據了解,觀測過程中多出的正電子分率在百分之三的誤差范圍內是各向同性的,強烈顯示高能量的正電子可能不是來自某些特定的方向。

何振輝進一步解釋說,關於正電子的來源,有兩種觀點,一則認為來源於高密度的脈沖星,一則認為來源於暗物質,根據目前觀測到的結果,除非脈沖星在宇宙間是平均分布的,否則這些正電子更可能是來源於暗物質。

何為暗物質?何振輝解釋說,一般認為,目前我們通過肉眼和儀器可觀測到的宇宙只佔整個宇宙的不到5%,剩餘的25%為暗物質,其餘的則為暗能量。目前,科學家們正在通過多種手段證明暗物質的存在。

對暗物質的研究有何具體價值?何振輝表示,發現暗物質,將直接改寫物理理論。很多人可不知道相對論、量子力學有何具體用處,其實生活中他們無處不在,例如手機導航的GPS,如果不藉助相對論進行修正,定位不可能像現在這樣准確,而所有半導體產品幾乎都是在量子力學理論基礎上研究而來的,所以暗物質的發現有可能直接改變人們的生活。

『玖』 丁肇中取得的最大的成就是什麼

丁肇中,著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他最大的成就是發現了J粒子。

丁肇中祖籍山東省日照市,1936年1月出生於美國密執安州的安阿伯。當時他的父母還在美國進行訪問。後來,丁肇中曾這樣對別人說起過自己的身世,他說:「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出生在一個由教授和革命志士組成的家庭里,我的父母都希望我出生在中國,但在他們訪問美國時,我提早出世了。由於這個意外,我成為了美國公民。這個突如其來的小插曲,卻影響到了我的一生!」

丁肇中的父親名叫丁觀海,在山東大學任教,母親丁雋英,任四川教育學院心理學教授。在出生三個月之後,丁肇中隨父母回到了祖國。但不久「七七事變」爆發,丁觀海來到重慶大學工程系任教授,丁肇中也就讀於重慶的磁器口小學。抗戰勝利後,他又隨父母遷到天津,讀完了小學。1948年冬,丁觀海來到台灣省的台南工學院任教,並舉家遷至台灣省。丁肇中的中學是在台灣省上完的。中學的時候,丁肇中對數理化特別感興趣,成績也非常好。高中畢業時,他的數學和化學都是100分,物理97分。中學畢業後,他被保送到台灣成功大學,就讀於機械工程系。大學期間,他放棄了娛樂遊玩的機會,專心學習,打下了扎實的理論基礎。

1956年9月,丁肇中又到了美國,進入了密執安大學工學院繼續深造。剛入學時他讀的是機械工程。後來發現自己對物理更感興趣,於是第二學期,他選了許多有關物理和數學方面的課程。大學第二學年,他轉到了自己嚮往的物理系,從此走上了物理學研究的道路。1959年,他畢業於該校研究學院,取得了數學和物理方面的兩個工學學士學位,第二年又獲得了物理學碩士學位。他還以優異的成績獲得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特別獎金,不久又獲得美國科學基金會獎。1962年,丁肇中獲得了物理系博士學位。

丁肇中博士畢業後不久來到了哥倫比亞大學的尼文斯實驗室工作。丁肇中是一個非常珍惜時間的人。他認為,自然界的奧秘隨時都吸引著每一個有志於科學的人,誰都想走在時間的前面有所發現。搞科學實驗,爭取時間是很重要的。因此,他經常廢寢忘食地工作,有時在實驗室里一呆就是幾天。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尼文斯實驗室工作的兩年中,他發現了重氫分離子。

20世紀60年代後期,丁肇中到美國東海岸的麻省理工學院布魯克海文實驗室工作,開始了尋找J粒子的實驗計劃。丁肇中曾用一個生動的比喻來形容這項實驗的復雜性。他說:「在雨季,一個像波士頓這樣的城市,一分鍾之內也許要降落下千千萬萬顆雨滴。如果其中的一滴雨有著不同的顏色,我們就必須找到那滴雨。」因此他對研究小組的成員要求非常嚴格,從來不容許在工作中馬馬虎虎。

「天道酬勤」。1974年8月,丁肇中的實驗取得了成功。丁肇中興奮極了,但這位嚴謹慎重的學者並沒有立即宣布這一項成果。從8月到10月,他帶領其他實驗室人員又反復進行實驗,直到取得了無懈可擊的數據,才於11月12日向全世界公布了這一驚人的成果。

1976年12月10日,丁肇中赴瑞典皇家學院領取諾貝爾物理學獎。從諾貝爾獎1901年開始頒發到1976年的76年間,丁肇中是第三位獲此殊榮的華裔科學家。他翻閱了以往的諾貝爾獎得主的有關資料,在眾多的獲獎者答詞中,竟沒有一份是用中文書寫的,這使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丁肇中決定用中文來書寫他的答謝詞,但這一舉動卻遭到多方面的反對。最先出來反對的是美國有關方面的一位官員,他對丁肇中說:「你已經加入了美國籍,成了美國公民,因此用英文書寫是理所當然的。」丁肇中回應道:「不錯,我加入了美國國籍,成了美國公民,但我領獎的地點是在瑞典而不是在美國,因此用什麼文字書寫是我的自由。」那位官員無言以對,只得讓步。美國官員勸說無效後,負責頒發諾貝爾獎的一位人士又給丁肇中出了一個難題。他說,你要是用英文、德文、法文、俄文等文字書寫,我都可以列印散發,但如果用中文書寫就難以效勞了,因為我這里沒有中文打字機。丁肇中聽了這個小小的刁難之後笑著說:「這很好辦,沒有中文打字機,我可以用手寫,然後我請你代為復印。」丁肇中的執著終於感化了在場的每一個人。這份用中文書寫的答詞也就載入了諾貝爾獎的史冊。

發現J粒子以後,丁肇中並未滿足,在他看來,人生只有不停的奮斗與拼搏才會有意義。1989年2月20日,香港有關報刊報道:力求突破有望再拿諾貝爾獎——丁肇中領導400名科學家尋找宇宙基本結構。

目前,丁肇中正在日內瓦主持建造一個龐大的實驗場,准備進行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型實驗。其目的是要揭開宇宙的構造之謎。實驗名稱為L3實驗,這次會聚了美國、俄羅斯、中國內地和台灣省、印度、東西歐等14個國家和地區的四百多位科學家進行合作研究。據稱,如果這項研究取得成功,丁肇中有望第二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閱讀全文

與丁肇中公布研究新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