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創新工作機制,破解黨員作用難發揮的問題
(一)健全完善黨內激勵機制
1、政治激勵。充分發揚黨內民主,認真落實黨內規章制度賦予黨員的知情權、參與權、選舉權、被選舉權和監督權等各項民主權利,完善黨內情況通報、重大決策徵求意見建議等制度,增強黨員的主體意識,發揮黨員的主體作用。調動黨員參與黨內事務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完善調動、發揮黨員積極性的運行機制和考評體系,激發黨員的創新意識和創業熱情。加大對黨員幹部的培養、鍛煉和使用力度。拓展黨員培訓和自主學習的途徑,開展各具特色的黨建主題活動,為黨員施展才華、實現全面發展搭建平台。
2、物質激勵。積極為黨員創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條件,切實為黨員解決實際問題。對在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或所做工作具有一定創新性且具有較高推廣價值的基層黨組織和黨員,採取設立黨建工作創新成果獎或補貼黨建活動經費等辦法,予以物質獎勵,進一步調動他們工作積極性。
3、精神激勵。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廣泛開展爭當政治素質好、工作業績好、服務群眾好、履行義務好、思想作風好的「五好」黨員活動。完善黨內表彰獎勵制度,定期對市直機關先進黨組織和優秀黨員、優秀黨務幹部進行表彰獎勵,把優秀黨員、優秀黨務幹部評選結果作為幹部年終考核、幹部提拔使用的重要參考依據。同時,也要關注幫助那些踏實工作,任勞任怨,默默奉獻在生產一線的黨員,充分肯定他們的努力與成績,為他們開展工作和成長進步創造條件。
4、典型激勵。及時總結推廣市直機關具有典型意義、有說服力的典型經驗,大張旗鼓地宣傳其先進事跡,使廣大黨員學有標尺、比有榜樣、趕有目標,真正形成崇尚先進、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的良好風氣。
5、責任激勵。不斷完善黨建目標管理責任制,用制度保證黨內各項工作任務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落實。同時,要深入開展黨組織及黨員承諾、黨員責任區、黨員示範崗、黨員奉獻日等主題實踐活動。激發和調動黨員幹事創業的熱情、奮勇爭先的激情、為民服務的真情,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二)健全完善黨內關懷機制
1、黨內談心制度。廣泛開展黨組織負責人與黨員、黨員與黨員之間的談心交心活動。在黨員遇到困難、發生矛盾、出現失誤、存在問題、提拔使用等情況時進行談話,使黨員幹部及時受到組織上的教育、關懷和幫助,不斷增強工作的進取心和責任感,
2、走訪慰問制度。每年元旦、春節、「七一」前,機關黨組織要組織開展送溫暖活動,對老黨員、長期患病的黨員、生活困難的黨員集中進行走訪慰問。黨員患病住院、家庭發生意外、生活遇到特殊困難、有較大思想波動時,所在黨組織負責人要及時進行走訪慰問,使黨員時刻感受到組織的關懷、保持先進本色。
3、生活關懷機制。機關黨組織要注意了解黨員的困難和思想動態,幫助黨員解決存在的實際困難和思想問題。研究探索建立黨員生活困難救助補助制度和關心老黨員、流動黨員制度,形成黨員遇事有人管、困難有人幫、問題有人解決的工作機制。積極創造條件解決黨員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實際困難,使黨員時刻感受到組織的關懷,更好地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三)健全完善黨內幫扶機制
1、建立黨內結對幫扶制度。認真開展黨組織結對共建、黨員結對幫扶、黨員志願服務等活動,對生活困難黨員確定幫扶對象,制定幫扶措施,落實幫扶責任,建立定期溝通、定期交流、幫扶互助的結對聯系機制,切實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建立困難黨員幫扶基金。市直機關工委每年從黨費中拿出一定資金,作為市直機關黨員幫扶基金,每年「七一」前根據各單位生活困難黨員情況下撥各黨組織。各黨委也要從本級管理的黨費中提取生活困難黨員幫扶基金,並通過爭取行政經費、組織捐助等方式,多渠道籌措資金,用於救助因患病、傷殘以及遭遇嚴重災害事故等原因導致生活困難的黨員。
3、建立困難黨員登記制度。結合黨內年報統計,對生活困難、鰥寡孤獨、老弱病殘等困難黨員做好調查登記工作,為開展黨內幫扶工作提供准確信息。通過日常的關懷幫助,使困難黨員始終處在黨組織的關愛之中。
❷ 主要進展和創新成果
(1)利用現代冷泉和冷泉碳酸鹽的研究思路,研究了黔東地區新元古界南華系下統鐵絲坳組冰磧層(相當於Sturtian冰期)之上,大塘坡組底部一套黑色岩系當中的含錳的碳酸鹽岩(菱錳礦、含錳白雲岩)沉積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冷泉碳酸鹽岩:一是通過野外的詳細調查和研究,在貴州松桃大塘坡地區南華紀早期冷泉碳酸鹽岩中發現了大量的、罕見的含瀝青的孔洞構造、氣孔構造、底辟構造、帳篷構造、上拱的紋層狀構造、滲漏管構造、泥火山等典型的古天然氣滲漏構造。其特徵與現代海底天然氣水合物的滲漏構造十分相似。另外,在相當於Sturtian冰期沉積的兩界河組(南華系最底部)-鐵絲坳組含礫碎屑岩中又發現多個層紋狀含礫白雲岩丘或透鏡體,構成了從南華紀兩界河早期至大塘坡早期的一個較完整的天然氣滲漏沉積系統。二是通過對黔東地區南華系大塘坡組底部黑色含錳岩系中的菱錳礦體、白雲岩透鏡體進行了碳、氧、硫穩定同位素特徵的研究,發現碳穩定同位素表現出強烈的負偏移,一般δ13C同位素負偏達-8‰~-11‰,充填在氣孔狀菱錳礦石中的瀝青碳同位素δ13C值則達-30.98‰。硫同位素表現出明顯的正偏移,一般δ34S高達36.9‰~57.8‰,其特徵與現代海底天然氣水合物的滲漏,釋放與環境突變所形成的冷泉碳酸鹽岩的特徵十分相似。
(2)建立了新元古代南華紀「大塘坡式」錳礦的天然氣滲漏沉積成礦模式,解決了過去錳礦成因解釋上生物生成環境與礦床的形成環境之間的矛盾。實現了「大塘坡式」錳礦成礦理論的創新,從而開拓了該地區乃至整個華南地區「大塘坡式」錳礦找礦視野並指導錳礦成礦預測,取得了重要突破。
(3)對導致Sturtian冰期結束的原因進行了探討,認為是保存於冰磧層中的天然氣水合物突然氣化、逸出,引發甲烷等氣體大規模釋放導致的環境災害所致。
(4)通過該課題的研究,拓展了海底天然氣水合物研究領域和時空范圍,對其所導致的成岩成礦作用、環境評價的分析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❸ 我國近來的創新方面取得的成果
具體如下:
1、航天上的太行發動機,我國起步晚,經驗少,歷史積淀少,取得航天發動機技術的進步,證明國家科學技術的進步。
2、神舟系列飛船以及天空一號,北斗系列。
3、高鐵技術,雖然不久前出現事故,但是技術還是領先的。
科技創新能力的形成是一個過程,需要一定的環境。如果人們自覺而明智地去塑造有利於科技創新的環境,就能激發科技創新的社會潛能,就能縮減從科技創新到產業運用的時間進程。學習各國在科技創新上的經驗,無疑是提高上述自覺性的很好方式。
從各國的經驗看,科技創新能力的形成有賴於如下因素:
一種良好的文化環境。例如,有一種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氛圍,有熱愛科學的社會風氣,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追求真理、實事求是的學術教養和規范,等等。沒有一個良好的軟環境,就很難形成科技創新能力生長的土壤。當前,世界各國都出現了一些科技詐騙、學術腐敗的案例,盡管這類事在急功近利的風氣下難以避免,但必須加以有效地扼制。
一個較強的基礎條件。在科技創新的基礎條件中,最重要的恐怕是教育體系。中國的傳統教育體系偏重於知識傳授,厚重有餘,活力不足,在某種意義上不利於創造能力的形成。中國的教育在課程設置、教授方式、考評方式等方面均有諸多待興待革之處。
一種有效的制度支持。國家對自主科技創新的制度支持應是全面而有效的。例如,有有效的項目評估和資金支持體系,有有利於自主創新的政府采購制度,有明智的產業政策,有合理的知識產權制度,有有利於科技創業的社會融資系統,等等。
在人類社會中,做成一件事的條件無非是人、財、物。在三個條件中,人是主體、是最活躍的因素。在科技創新中,人的因素第一,人才第一,體現得更為突出。當然,人的因素並不僅僅指個人的才智,也包括人的社會組織水平。另一方面,有人而無財、物,便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也是做不成事。因此,所謂科技創新的環境創造,就是讓人、財、物能自然地結合、有效地結合,實現一種「人能盡其才,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和諧狀態。
❹ 姚惠源的創新成果
姚惠源教授2001年-2005年擔任由科技部、農業部、教育部、國家糧食局、國家林業局、供銷總社、國家質檢總局等部委組成的國家「十五」農產品深加工重大科技專項項目管理辦公室總體專家組組長,積極參與農產品深加工重大專項的大宗糧油、果蔬、畜產品、林產品、質量標准及發展戰略等27個課題的可行性論證報告的編制,受科技部農社司委託,代表專項總體專家組先後六次向全國專家論證會作農產品深加工重大科技專項的論證報告、向國務院科教領導小組、科技部黨組、部長、中國工程院專項咨詢評估專家組作「農產品深加工重大科技專項」實施和進展情況的匯報,對專項的順利實施作出了重要貢獻。
40多年來主持研究國家、部、省級重大科研項目30餘項,多項研究成果達到國際領先、國際先進水平。科研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一項,部、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三項,二等獎三項及國家優秀教材獎,獲美國95發明家年會國際金獎一項等。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11項,科技成果轉化累計為企業產生的經濟效益200多億元。
2002年姚惠源教授主持完成的,由教育部、國家計委、科技部分別下達,由六個子課題組成的「稻米及其副產品高效增值深加工技術」項目取得具有原創性和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同類研究的領先水平,2004年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5獲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對提高我國糧食資源附加值,增強農業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促使農業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該成果在多家農產品深加工上市公司和龍頭企業實施產業化。
米糠是一種營養豐富,生理功能卓越的健康、功能食品原料。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D)把米糠稱之為一種未充分利用的再生資源,1996年姚惠源教授帶領學科組全體人員,在國內率先開展米糠深加工,米糠健康食品、功能食品的攻關研究,成功地研究開發出米糠營養素和米糠營養纖維二個功能性食品原料,開發了「利脂靈」和「潤暢舒」等4個經衛生部批準保健食品。
該項目創造性地研究出不用任何化學試劑,無三廢排放的全天然生產工藝,成果填補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得二項國家發明專利,2005獲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姚惠源教授主持研究成功具有免疫活性的米糠脂多糖,能有效抑制癌細胞,其活性和純度均達日本和美國的先進水平,可使大宗農副產品米糠資源增值65倍,1998年經江蘇省教委鑒定,成果水平填補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姚惠源教授帶領碩士、博士研究生和一批科技人員,為改善我國大米食用品質,進行了大米增香劑的攻關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成果榮獲95美國發明家年會國際金獎,並列為國家科技「九五」實現產業化的攻關課題,該課題1999年1月經科技部專家組驗收,結論為填補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該產業化項目的大米增香劑產品質量,達到並超過美國、日本、德國和法國的同類大米增香劑產品質量,為改善我國大米的食用品質作出了積極貢獻,獲二項發明專利,1999年被國家科技部等五部委評為國家重點新產品。
姚惠源教授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為適應農村經濟改革迅速發展的大好形勢,國內首次研究小型農用NZJ15/15型成套碾米組合設備獲得成功,填補了國內空白,多次獲部、省級科技進步獎,研究成果在國內得到廣泛推廣、20多年來全國已有30多家糧機廠推廣生產,在全國各地分布10萬余台套,形成產值20億人民幣的巨大經濟效益。成為我國小型農用碾米組合機組研製的創始人和奠基人。
1984年在國內首先研究「免淘米」工藝技術獲得成功,超前16年完成我國食品發展綱要規定到2000年需完成「免淘米」研究任務,填補了國內空白,並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極為廣泛的推廣,目前小包裝免淘米產品已家喻戶曉,產品進入了千家萬戶,姚惠源教授是我國免淘米生產技術研究的開創者,開創了我國碾米工藝科技發展的新紀元。
1986年姚惠源教授在國內首先主持研究「MP 18/15大米拋光機」獲得成功,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拋光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為江蘇省七五期間優秀新技術推廣項目,從此開創了我國大米精加工的新局面。1988年姚惠源教授在國內首次研究「營養米」獲得成功,填補了國內空白,創造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全面營養強化大米」的新工藝,對提高大米營養效價,改善我國膳食結構作出了重要貢獻。
姚惠源教授積極從事國內外糧食工程項目的設計和建設,1964年參加原糧食部科研院主持的援助馬里蒸穀米廠工程設計,1965年與原糧食部科研院合作研究「速煮米」獲得成功,填補了國內空白,1970年「速煮米」中試工程試產成功。1977年主持研製NF. 15噴風米機獲商業部科技成果獎,成為我國至今仍有大批量出口的糧食機械優質產品。
姚惠源教授還積極從事糧食工程項目的設計、建設工作,先後主持大中型工程設計項目20餘項,1990年-1991年與澳大利亞明布托公司合作,設計承建泰國曼穀日產250噸麵粉廠的大型工程項目,首次將價值100餘萬美元的中國全套麵粉加工設備走出國門,實現了零的突破,並作為專家組組長帶領11名工程技術人員親赴泰國曼谷麵粉廠建設工地進行工程建設指導,取得了圓滿成功。
姚惠源教授在學術上有很深的造詣,主編、參編、統編高等專業教材、專著、工具書、國標等10本,累計300餘萬字,「碾米工藝與設備」高校統編教材獲得國家優秀教材獎。
先後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SCI收錄20餘篇,多次獲中國糧油學會優秀學術論文獎。對提高糧食工程學術和科技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
姚惠源教授治學嚴謹,無私奉獻,為人師表,在學科建設和培養青年骨幹教師及學術梯隊建設方面作出了顯著的成績,先後榮獲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輕工部先進教師,先進工作者和江蘇省普通高校優秀學科帶頭人、江蘇省高校優秀研究生導師,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國內外有一定影響和知名度的食品和農產品深工專家。
❺ 創新的成果有哪些
創新的成果有 產品創新 商業模式創新 管理創新 新技術創新 服務創新 等等。
❻ 到底什麼是創新性成果具體寫些什麼
創新性成果,就是現在還沒有在本行業有應用,可自己有所突破或改變的成果,也可作為創新性成果。這個方面的材料挺多,至於新的發明與創造就更是了。
具體的寫法,標准,現狀,差距,改進的措施,具體的效果,來寫。
❼ 管理創新成果經驗交流應該怎麼寫
創新管理管理能力主要由三方面反映:創新管理戰略、創新管理機制論述、創新管理速度。技術創新管理戰略決定和統率企業創新管理的具體行為。企業能否正確選擇並貫徹實施良好的創新管理戰略,是其能否順利推進技術創新管理,贏得創新管理收益的先決條件。企業要在正確地分析自身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的基礎上做出的企業技術創新管理總體目標部署,以及為實現創新管理目標而做出的謀劃和根本對策。高度重視自己的技術創新管理速度,縮短與西方發達國家企業的差距。
通過多種方式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敏銳的創新管理意識、會管理、敬業精神強的企業家隊伍。企業家不同於普通管理者,能夠及時感覺和捕捉住各種機會,並能夠採取創新管理行為獲取創新管理利潤。企業家的作用貫穿於整個企業的技術創新管理過程中,企業家常常是技術創新管理活動的倡導者、技術觀念的創新管理者、技術手段創新管理的投資者、技術創新管理成果的採用與推廣者、技術創新管理活動的組織者。企業家通過權利、感召力和創新管理精神,培育和建立有利於技術創新管理活動場所的文化氛圍,通過自己卓越的管理才能,創造性地利用企業資源開拓商品市場,組織和管理企業技術創新管理活動。
提高研究開發能力。要繼續推動建立健全技術開發機構、高水平的技術開發中心,對企業的研究開發條件進行改善,並吸收獨立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的科研力量以多種形式投入到企業技術創新管理中來,以抓好重大關鍵技術的攻關,帶動創新管理性的研究開發。對引進技術要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進行二次開發,以提高自主開發和創新管理能力。同時,還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大力開發有知識產權的生產技術和有較高附加價值的名牌產品、新產品,成為進入市場的有力武器。
提高企業的製造能力。大量培養技術熟練的「藍領工人」,提高企業的設備先進性,使企業的製造能力和創新管理能力相適應。
加強企業的營銷能力。
❽ 科技創新成果金點子的項目名稱『主要貢獻』『創意設想及方案
可以在人流大的地方,設立WIFI熱點,建立微信公眾平台,進行前期服務,當積累了人氣
其它的問題就變得輕而易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