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國外主要研究成果
森林沼澤景觀區化探異常查證方法的選擇與次級景觀條件特徵和表生地球化學作用特點密切相關。國外學者通過各種途徑,在這一研究領域開展了廣泛的研究工作。
西北歐、前蘇聯和北美分布有大面積的森林沼澤,森林沼澤區特有的土壤和富含有機質的泥炭對元素富集、分散的影響受到了這些地區勘查地球化學家們的極大關注。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他們在有機質中元素的存在形式、有機質和鐵錳氧化物與元素間的相互關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Boyle(1977)較系統地研究了加拿大兩個富含銅的沼澤中的元素分布特徵,認為銅主要以腐殖酸鹽的形式存在於沼澤中。一些學者認為在富含有機質的土壤中有機絡合物是金屬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R.Ewelett,1978,等)。Gleeson and Coope(1966)、Chowhurg and Bose(1971,1972)、Baker(1973)等一些西方學者對泥炭中元素的全量和有機結合相進行了研究,提出腐殖化程度是影響有機質與重金屬元素結合的主要因素。Jackson(1978)通過有機酸與元素結合能力的試驗指出,pH值和粘土含量控制著有機質與元素的結合能力。上述研究表明,在森林沼澤區有機質對元素的遷移和富集具有重要影響作用。這些研究為森林沼澤區礦產資源地球化學勘查方法制定提供了理論依據。
通過研究和實地觀察,許多學者提出:在森林沼澤景觀水系發育的地區,宜以水系沉積物為采樣介質開展水系沉積物測量。他們系統地研究了水系沉積物的采樣部位、粒級、元素含量的季節性變化及采樣密度。Whitney(1974,1980)研究了鐵錳氧化物與金屬含量間的關系,提出了用鹽酸羥胺提取礫石表面鐵錳氧化膜中金屬元素的地球化學勘查方法技術。
前蘇聯在貝阿線的森林沼澤區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吳傳璧等,1987),提出根據局部景觀特徵和不同的工作要求,可採集鐵質淀積物、土壤、碎石、沼澤中的泥炭、水和植物等介質開展地球化學勘查工作。
最近幾年,加拿大勘查地球化學家Stewart M.Hamilton等在森林沼澤景觀區開展了卓有成效的表生帶元素遷移機理研究工作,提出了「還原囪」(reced chimneys)、「森林環」(forest ring)、酸性帽(acidic caps)的概念和元素電化學遷移模型。根據其研究成果,提出森林沼澤景觀區土壤測量的采樣層位應是A層下部和B層頂部;且應用醋酸銨或MMI(一種保密的專利提取劑)或酶提取,其他的偏提取劑都太強;這樣才能取得比較好的找礦效果。應用這種方法在加拿大厚冰磧物覆蓋區開展地球化學勘查工作取得了明顯的地質找礦效果。
綜上所述,森林沼澤景觀區化探方法研究現狀可以概括為:
1) 進行景觀地 球 化 學 研究 與 景觀地 球 化 學 區劃 ( Б. Ф. Мицкевич、Ю. Я. Сущик,1981) ,建立勘查地球化學概念模型 ( C. R. M. Butt and R. E. Snilh,1979) ,為不同級次景觀區開展勘查地球化學工作提供基礎資料 ( 地質礦產部情報研究所,1984) 。
2) 開展表生帶元素遷移機制與元素地球化學行為研究,總結表生環境下元素活動性( Andrews - Jones,1968) ,提出表生作用帶的地球化學障 ( A. A. Levinson,1974) 。
3) 研究表生條件下元素的賦存形式,指出土壤、水系沉積物中痕量元素存在的主要形式為被吸附的離子態、鐵錳氧化物吸附相、原生硫化物相、有機物吸附相、粘土吸附相、次生礦物相等 6 種形式 ( S. Dijkstra et el. ,1984) 。
4) 全面總結了偏提取技術在地球化學勘查中的應用 ( T. T. Chao,1984) 和水化學測量 ( И. С. Ломоносов,1988) 、植物地 球 化 學 測 量 ( F. D. Busche,1987; C. E. Dunn,1987,1992; P. J. Rogers,1993 ) 、 元素 活動 態 測 量 ( L. V. Antrpovo,1992; J. R. Clark,1994; Mann,1995) 等非常規化探方法的試驗研究成果。上述成果為森林沼澤區中大比例尺化探方法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資料。
總之,多數人認為: 1∶ 5 萬工作階段以水系沉積物測量為主 ( 個別地區配合水化學測量) ,采樣介質有淤泥沉積物、礫石間細粒沉積物、泥炭物質、經淘洗的灰砂物質等;1∶ 1 萬工作階段以土壤測量為主,在表面石質風化物發育區採用苔蘚 - 地衣生物地球化學測量,石流發育區採用植物測量,沿石流邊緣採用潛蝕淤泥測量,沼澤發育區採用水生苔蘚測量等方法。同時,在 A 層下部和 B 層頂部采樣、醋酸銨或 MMI 或酶提取測試土壤中活動態元素含量可望取得較好的地質找礦效果。
㈡ 工作進展與研究成果
本項研究工作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①系統調研與分析稀有金屬礦產資源有關的最新進展和國內外研究現狀,總結歸納稀有金屬礦產資源研究與開發的發展趨勢,研究富蘊縣稀有金屬有效開發的途徑和規劃。②運用地質異常成礦預測理論,系統分析礦田、礦床及礦體的控礦構造(包括導礦、散礦和容礦構造),進一步總結成礦規律。③運用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數學地質—遙感地質方法,進行礦區快速勘查與評價,優選新的找礦靶區。④應用三維地質模型定量評價方法進行隱伏礦體定位預測評價,確定新的找礦靶區。
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
1)利用礦山三維數字模型,分析了礦區主要成礦岩體的形態、分布和稀有元素空間富集與分布特徵,參考研究區高精度磁測數據的反演和解譯,發現了3號脈岩體南部一個新的「草帽狀」礦化異常,次一級岩體隆起部位與元素空間異常空間重疊好,建議這一地段成為下一步勘探工作重要靶區。
2)系統評價了礦區內Li2O、BeO的預測礦體的資源量及低品位礦石的資源量,按可可托海稀有礦山年30萬t礦石的生產處理能力,僅預測礦體的資源量就能保證礦山15~20年的正常生產。
3)建立了集空間信息與屬性數據於一體的三維數字礦山模型,實現了礦區地形地貌、岩體、構造、礦體、勘探工程、測試樣品和高精度磁測解譯成果等多元數據的三維空間查詢、可視化和空間分析,為三維礦體預測與評價提供了技術與數據基礎。
4)在區域地質—物探—化探—遙感資料庫的基礎上進行了區域稀有金屬礦產資源綜合預測與評價工作,劃分了4個主要成礦區,初步圈定了相似成因礦床的找礦靶區。
5)開展了礦區應力場恢復和有限元模擬研究,確定了控礦構造的主要應力方向及期次。
㈢ 主要研究成果與結論
(1)全面分析了全球地質環境驅動力、組成要素、環境問題時空變化及未來趨勢,表明經濟全球化促使世界資源環境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交織程度日益加深。
按照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DPSIR)的技術框架,分析了全球化大背景下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現代化等經濟活動對地質環境變化的驅動作用,研究了土地、水、礦產等地質環境要素隨時間變化規律和水土污染、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環境問題走向,梳理了國際社會為加強地質環境保護所做出的政策響應,並對未來全球地質環境形勢進行了研判。
研究表明:各國經濟發展和全球化深刻影響和改變了世界資源環境格局,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分化明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環境污染與生態惡化形勢日趨嚴峻,各國之間的資源、環境與生態影響不斷加大,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交織程度日益加深,全球經濟體面臨著傳統發展模式與可持續發展模式的艱難選擇。全球地質環境前景堪憂,對地質環境調查提出了新的課題:面向資源、環境與生態綜合管理構建地質環境研究新框架,加強地質環境科學對國土資源管理政策的支撐與溝通,加強全球化對地質環境變化驅動作用研究。
(2)梳理總結了新的世情下國際環境地質科學研究現狀與發展戰略,提出地球關鍵帶為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解決提供了一種新的圖景,是地質環境研究的新框架,並對地球關鍵帶內涵、特徵、研究範式與進展進行了系統歸納。
通過梳理新的世情下美國、歐盟等經濟體環境地質科學研究現狀與發展戰略,勾勒出國際環境地質科學研究根據國際、國內需求轉變的發展路線和脈絡,提出地球關鍵帶為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解決提供了一種新的圖景,是地質環境研究的新框架,在界定地球關鍵帶內涵與特徵的基礎上,分析了關鍵帶科學研究的DPSIR(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體系框架和3M(填圖—監測—建模)循環體系框架,從填圖、監測、建模三個方面總結了關鍵帶研究進展。
當今經濟社會所面臨的資源、環境和生態問題相互關聯、相互耦合,迫切需要打破傳統的學科界限,搭建一個新的技術框架,進行跨學科、多領域系統研究。地球關鍵帶將與經濟社會最密切的地球圈層作為獨立的開放系統,為這種需求提供了一個完整的系統框架。地球關鍵帶具有獨有的特徵:復雜的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不斷變化、相互耦合;在空間展布上呈現出高度的非均質性;在垂向上呈現出明顯的分層特徵;在外在過程的作用下不斷發生著短期的變化和長期的演化。
地球關鍵帶科學有兩種研究範式:DPSIR體系框架,以環境問題的因果鏈為主線,從基礎研究通向管理措施;3M循環體系框架,以循環上升的認識過程為主線,從數據採集通向綜合分析。近年來研究進展表明,通過將地質學、水文學、土壤學、生態學等學科進行融合,地球關鍵帶科學為氣候變化、生態管護、水資源安全、自然災害防治等重大問題的解決展示了一種新的圖景。面向生態文明建設,我國地質環境工作應將地球關鍵帶作為重點靶區開展基礎地質和水工環地質綜合調查,建立近地表圈層三維地質框架;同時,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的小流域建設關鍵帶觀測站,為地質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搭建一個開放平台。
(3)採用層次分析法構建了地質環境脆弱性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地質環境的空間變化與脆弱特徵進行了定量評價,深化了對我國地質環境脆弱性的認識。
中國地質環境總體上具有明顯的先天脆弱性。通過對地質環境脆弱性內涵與特徵進行分析,採用層次分析法綜合考慮地質構造、地表形態和組成物質等影響因素構建了地質環境脆弱性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地質環境的空間變化與脆弱特徵進行了定量評價,為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服務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實施和支撐生態國土建設提供基礎依據。
地質環境脆弱性評價結果表明:中度脆弱—極度脆弱區面積約佔全國土地面積的1/3,總體脆弱是我國地質環境的突出特徵;我國區域地質環境脆弱程度呈現西北高東南低、西南高東北低的總體空間格局,大致以賀蘭山—六盤山—邛崍山—烏蒙山一線為界,此線以西地區地質環境脆弱程度高,此線以東地區地質環境脆弱程度低。區域地質環境脆弱性對社會經濟發展空間布局具有框架性的制約作用,地質環境脆弱度與人口密度、GDP等呈負相關關系。
(4)集成物質流分析與生態足跡方法建立了地質環境壓力評價體系與模型,定量刻畫了經濟發展對地質環境壓力的時間變化與空間變化,提高了對我國地質環境走勢的研判能力。
經濟活動通過資源開發所形成的輸入物質流和廢棄物排放所形成的輸出物質流,對地質環境施加壓力。地質環境壓力的大小可採用單位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上物質流的數量來衡量。基於這一認識,集成物質流分析方法與生態足跡方法構建了地質環境壓力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模型,評價模型將區域經濟活動強度與區域生態承載力耦合在一起,能夠更准確地衡量經濟發展對地質環境所產生的壓力大小。採用所建立的模型,對1995~2013年國家尺度的地質環境壓力的時間變化進行了定量分析,對1997~2013年省域尺度的地質環境壓力空間分布與時間變化進行了定量評估。
研究表明:1995~2013年,我國地質環境壓力指數經歷了緩慢增加、快速增加和平穩增加3個階段,說明經濟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壓力從緩慢加大、急劇加大開始向高位趨穩過渡;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資源需求增速放緩、節能減排力度加大,我國地質環境壓力可能將接近峰值,在高位趨穩後會緩慢下降。1997~2013年,省域地質環境壓力總體呈上升態勢,東部地區省域地質環境壓力較大,但近年有所減弱;西部地區地質環境壓力較小,但上升較快;地質環境壓力大的區域以京津冀地區為中心逐步向中部、西部地區擴展,其空間分布重心有從東部京津冀地區向中部、西部轉移的趨勢。2013年地質環境壓力的總體格局表現為以山西和京津冀地區為中心由東向西、由北向南遞減態勢。
(5)在分析經濟新常態下地質環境形勢、需求、問題與挑戰的基礎上,提出了邁向生態文明的地質環境調查戰略框架,明確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轉型方向、戰略重點與對策措施。
在論述地質環境調查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和理論基礎的基礎上,從驅動力、地質環境問題、地質環境管理等3個方面分析了經濟新常態下地質環境形勢發展趨向,剖析了生態文明建設對地質環境調查的需求與挑戰,對1999年以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進展與取得的成果進行了歸納總結,提出了邁向生態文明的地質環境調查戰略框架,明確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轉型方向、戰略目標、戰略重點與對策措施。
新的歷史時期,地質環境調查要以生態文明建設及其重大戰略實施為核心,突出水資源安全、地質災害防治、空間格局優化、地質環境健康等四類問題,抓好水文地質調查、地質災害調查、環境地質調查、地質環境健康調查、地質環境管理研究、地質環境監測體系建設等六大戰略任務,夯實填圖、監測與建模三個基礎,構建地質環境信息系統平台,不斷深化區域地質環境的認知程度與規律把握,促進地質環境與生態系統交互作用過程耦合,服務與支撐生態文明建設不斷走向深入。面向生態文明建設,地質環境調查需要實現六個轉變:在研究對象上,實現從特定的地質實體向地球關鍵帶轉變;在研究模式上,實現從偏重於填圖向填圖—監測—建模一體化轉變;在效用評價上,實現從偏重資源價值向資源價值與生態價值耦合方向轉變;在問題應對上,實現從偏重事後應急向事前預警轉變;在組織實施上,實現從單純依賴地質部門向聯合大地學部門轉變;在國際視野上,實現從偏重解決國內問題向積極參與全球地質環境治理轉變。
(6)針對國家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需要,通過地質環境問題、地質災害分布和礦產資源開發現狀及前景分析,提出了主體功能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布局與宏觀部署方向。
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是我國優化國土開發格局的重要戰略舉措,目前已全面進入實施階段。根據全國與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梳理了全國主體功能區分布總體布局,統計分析了各類主體功能區地質環境事件分布、礦產資源開發現狀與前景,研究提出了主體功能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與布局方向。
研究表明:優化開發區域和重點開發區域地質環境事件分布相對密集,農產品主產區和生態功能區分布相對稀疏,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地質災害威脅,重點開發區域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水土污染;金屬礦產資源開發與重點生態功能區在空間分布上具有重疊性,煤炭資源開發與重點開發區域在空間分布上具有重疊性;我國重要礦產資源西移的分布格局初步形成,西部地區是我國生態服務供給的主陣地,資源開發是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面臨的重要問題。服務主體功能區戰略實施,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是:按照區域主體功能定位,確定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和生態功能區的地質環境調查服務方向和重點任務,形成與城市化、農業發展和生態安全格局相適應地地質環境調查工作布局,推動制約主體功能區建設的重大地質環境問題的解決,推進各地區主體功能的強化和提升。
(7)針對國家實施重大區域發展戰略需要,通過對重要經濟區資源環境形勢進行深入分析,提出了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與工作布局。
在總結重要經濟區布局與發展方向的基礎上,對重要經濟區水資源、土地資源、污水與廢棄物排放、地質環境事件等資源環境形勢進行了深入分析,系統梳理了面臨的主要地質環境問題,回顧總結了地質環境調查工作進展、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研究提出了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調查總體思路與工作布局,以期為推進重要經濟區和城市群地質環境調查計劃提供決策參考。
圍繞不同需求,循序漸進推進地質環境調查。服務國土空間開發規劃編制,服務水土資源開發、工程建設與城市管理,服務地質環境精細化管理,服務資源、環境與生態綜合管理,由面上1∶25萬調查尺度向重點區1∶5萬調查尺度、由重點區向完整的地質單元、由靜態的地質框架向動態的地質環境過程不斷推進、拓展和深化。圍繞四大區帶,布局地質環境調查工作。環渤海及京津冀協同發展地區加強含水層及地下水開發引發的地質環境問題、環渤海海岸帶、活動斷裂調查。絲綢之路經濟帶加強水文地質、城市與重大工程建設區工程地質、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長江經濟帶加強地下水與土壤污染、突發性地質災害、礦山地質環境、重大工程建設區工程地質、活動斷裂調查等。泛珠江三角洲地區加強地下水與土壤污染、地質災害、海岸帶重大工程建設區工程地質調查。
㈣ 研究成果的意義
1.促進了深部找礦鑽探理論的發展
進行深部找礦鑽探,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採用何種類型的鑽機、何種鑽探方法及鑽 探工藝。鑽機優化選擇體系和鑽探方法綜合評價體系以及深部找礦鑽探技術優化組合方案 的建立,從理論上回答了這一問題。為深部找礦鑽探鑽機、鑽探方法及鑽探工藝的優化選 擇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也為鑽機的研發和鑽探方法組合應用指明了方向。
2.對深部找礦鑽探生產實際具有較強的指導作用
影響深孔鑽探的因素很多,不同因素對深孔鑽探的綜合影響千變萬化,十分復雜。運 用系統分析原理和試驗優化原理,科學地對影響深孔鑽探的因素進行綜合分析研究,並運 用技術經濟學原理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對每種組合進行具體分析,形成了不同因素組合情況 下的深孔鑽探技術優化組合方案,初步建立了不同施工條件下的深孔鑽探技術優化組合體 系,對深孔鑽探施工具有較強的指導作用。
3.為深部找礦提供了鑽探技術保障,創造了可觀的經濟價值
課題研究緊密結合深部找礦鑽探實際,遵循了從實踐到理論再由理論到實踐的認識規 律,對深部找礦鑽探生產起到了較好的指導和促進作用,深孔鑽探不斷取得突破,成功完 成了大量深孔,其中所研究礦區超過1800m的深孔28個(附表2),超過2000m的深孔5個,3次打破國產機具固體礦產鑽探全國孔深紀錄,最深達到2109.81m,為深部找礦取得突破 提供了關鍵技術保障。
濟寧鐵礦區,作為華北六大磁異常之一,在20世紀70年代最大孔深僅達到1200m,但 因孔深不夠,沒能打到礦體,磁異常體沒能被揭開,一直成為不解之謎。2006年進行深部 找礦鑽探,成功鑽探至1804.78m,一舉取得突破而發現了該特大型鐵礦。勘探過程中,克 服了深孔強造斜復雜地層鑽孔嚴重彎曲和嚴重漏失等影響,研究掌握並較好地利用礦區鑽 孔彎曲規律,採用多種防斜技術組合措施,在理論和技術上有所突破,較好地解決了深孔 鑽探施工難題,共完成深孔41個,鑽探工作量81758.73m(截至2010年7月),而且大大減少 了糾斜工作量,縮短了工期,節約了大量成本,較好地完成了深孔鑽探施工任務,僅顏店 礦段提交工業鐵資源儲量6.22×108t,加上翟村礦段預計可提交儲量超過16×108t,經濟和 社會價值顯著。
玲瓏金礦東風礦區,在地質找礦理論的指導下,依靠深孔鑽探技術,優化了鑽孔結 構,較早採用了S95WL鑽具和加強型鑽桿,優選了沖洗液,合理採用了先進的動力頭鑽機 和液動錘WL沖擊回轉鑽探技術,在礦區設計多為斜孔的情況下,鑽探深度不斷取得突破,最深達到1891.38m,而且有效減少了事故,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保證了該特大型金 礦鑽探工作的順利進行,完成鑽孔114個,鑽探工作量130917.75m(截至2010年5月),探獲 金礦儲量約150t,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㈤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截至年底,地理資源所共有在研項目/課題1160項。其中,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項目5項、承擔課題30項,主持中國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重大項目1項、課題9項,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項、課題18項,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項目7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1項、課題7項、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項目2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重大研究計劃項目2項、重點項目18項、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1項、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1項、面上項目205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41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5項,「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3項;承擔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項目2項、課題10項,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創新集群及重要方向項目15項,中國科學院STS項目14項,中國科學院科研裝備研製項目2項;承擔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衛星及應用產業專項項目2項,科學技術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4項、科學技術部國際合作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對外交流國際合作項目5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2項;承擔經費在100萬以上國家部委委託項目14項、與地方政府合作項目48項。
2014年,地理資源所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獎11項。其中,第一完成單位的成果「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國家平台構建、關鍵技術與應用服務」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二完成單位的成果「南海及周邊地區遙感綜合監測與決策支持分析」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毛烏素沙地砒砂岩固沙造田技術研究應用及其生態改善作用」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重金屬污染農田污染物阻隔技術集成及應用」獲北京市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2014年,地理資源所共發表論文1805篇,其中SCI和SSCI刊物收錄論文750篇,中國國內刊物913篇,EI、ISTP及其他國外刊物論文142篇。出版學術著作(地圖集)50部,獲得受理和授權專利24項,獲得計算機軟體著作權60項,完成區域(全國)發展規劃31項。19份咨詢報告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批示或被中辦、國辦刊物採用。 地理類 《地球信息科學學報》是地球信息科學領域的學報級綜合性學術期刊,主要刊登以地球系統信息流為主要研究對象、以地球信息機理、地球信息認知方法、地球信息時空圖譜、「數字地球」戰略以及全球變化等科學問題為研究內容的原創性學術論文、創新型工程應用論文以及相關評論與簡訊;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資料庫(CSTPCD,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其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總排序和學科排序逐年上升。在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版)中,《地球信息科學學報》已躋身於先進期刊之列,2010-2013年連續3年影響因子排名測繪科學技術學科領域第二名。
《地理學報》是中國地理學會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主辦的學報級綜合性學術刊物,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學科最高學術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學與相鄰學科的綜合研究進展,地理學各分支學科研究前沿理論,與國民經濟密切相關並有較大應用價值的地理科學論文。
《地理研究》(GEOGRAPHICAL RESEARCH)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主辦的綜合性地理學學術期刊,主要刊登地理學及其分支學科、交叉學科的具有創新意義的高水平學術論文,以及對地理學應用和發展有指導性的研究報告、專題綜述與熱點報道等。2008年影響因子達到2.246。 資源類 《自然資源學報》是由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主辦的自然資源科學研究的綜合性學術刊物,主要報道自然資源學科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自然資源的數量與質量評價、自然資源研究中新技術與新方法的運用、區域自然資源的管理及可持續發展等研究成果,綜述和簡要報道中國國內外自然資源研究進展和發展趨勢。《自然資源學報》連續7次被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評為「中國百種傑出學術期刊」;2008年和2011年被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評為「中國精品科技期刊」;2012年被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圖書館和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志社評為2012年度「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2006—2011、2013年獲得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項目資助。
《資源科學》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主辦的綜合性學術期刊,刊登資源科學領域具有創新性的論文,報道最新的研究成果,發表相關的學術評論,介紹學科的前沿動態,為建立和發展資源科學理論體系、促進中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資源管理服務。
㈥ 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有哪些科研成果
學院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現有教授30人(含博士生導師22人),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外聘)2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國家教學名師1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8人,國家和省部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6人,數人擔任國際地圖制圖協會和其它國際和全國性學術團體的領導職務,多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和教育部跨世紀人才。
學院科技工作要瞄準學科發展前沿,緊密結合國家和社會發展需求,凝練科技方向,經過多年的努力,逐步形成和發展了一系列具有多學科交叉特色的研究方向,科研項目已涉及地理信息、國土、資源和環境等領域,研究水平走在全國的前列,具有廣泛的影響。學院科研項目涵蓋了國家973、863、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項目等,縱、橫向項目呈級數增長態勢,科研經費2010年達5000多萬。近年來學院不斷總結科研成果,積極謀劃科研獎勵申報,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國際制圖大會地圖傑出作品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0多項。
學院加大對科研基地和實驗室建設,著力加強幾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的運行管理和軟硬體建設,其中"地理信息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數字制圖與國土信息應用工程國家測繪局重點實驗室"被評為優秀。同時學院擁有一流的教學實驗中心,地理信息系統實驗中心、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中心2個湖北省教學實驗示範中心。
㈦ 王運武的科研成果
論著 《基於協同理論的數字校園建設的協同機制研究》,王運武 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首部將協同理論引入教育信息化領域的著作,首部倡導利用協同理論指導數字校園建設的著作。 《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較研究》,王運武 陳琳 著,電子工業出版社,37.7萬字,2008年6月第1版。 《現代教育技術》,陳琳 主編,王運武參編第二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9月。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解讀》,顧明遠 石中英 主編,劉臻 劉冬雪 王運武撰寫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8月。 期刊論文 《近十年中國遠程教育學習者輟學問題研究綜述》,周靜 王運武,《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年第5期。 《我國數字化學習資源研究綜述》,楊曼 王運武,《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4年第4期。 《讓學習更開放和靈活:新興模式和方法——首屆開放及靈活教育國際會議(ICOFE2014)綜述》(1萬字),王運武,《江蘇開放大學學報》,2014年第5期。 《智慧校園的智慧性設計研究》,於長虹 王運武 馬武,《中國電化教育》(教育技術學科權威期刊、RCCSE權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9期。 《新興技術如何變革高等教育——<2014地平線報告(高等教育版)>深層次解讀》(1.1萬字),王運武 周靜 楊曼,《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4年第4期。 《中新教育技術發展比較研究》(1萬字),王運武,《電化教育研究》(教育技術學科權威期刊、RCCSE權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5期。 《中國台灣地區教育信息化戰略規劃及其啟示》(1.2萬字),王運武,《中國電化教育》(教育技術學科權威期刊、RCCSE權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4期。 《關聯主義知識觀要義闡釋——網路時代知識變革的視角》(1.3萬字),劉菊 王運武,《電化教育研究》(教育技術學科權威期刊、RCCSE權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2期。 《大數據背景下數字校園建設的目標、內容與策略》,於長虹 王運武,發表於《中國電化教育》(教育技術學科權威期刊、RCCSE權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3年第10期。 《日本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概覽及其啟示》,魏先龍 王運武,發表於《中國電化教育》(教育技術學科權威期刊、RCCSE權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3年第9期。 《微型學習視野下的微課程設計及教學應用研究》,李小剛 王運武 馬德俊 靳素麗,發表於《現代教育技術》(CSSCI)2013年第10期。 《教學視頻支持下的網路時代個性化學習研究》,李小剛 靳素麗 王運武,發表於《中國遠程教育》2013年第13期。 《「數字校園」向「智慧校園」的轉型發展研究——基於系統思維的分析思辯視角》(1.5萬字),王運武,發表於《遠程教育雜志》(CSSCI)2013年第2期。 《班班通數字化教育雲資源庫的構建研究》(1.2萬字),方兵 楊成 王運武,發表於《遠程教育雜志》(CSSCI)2012年第6期。 《協同學視野下的數字校園建設——數字校園建設中的戰略協同與團隊協同》(2萬字),王運武,發表於《中國電化教育》(教育技術學科權威期刊、RCCSE權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2年第7期。 《實現數字校園協同效應的八種作用機制》(1.8萬字),王運武,發表於《現代遠程教育研究》(CSSCI),2012年第3期。 《教育信息化戰略規劃研究的現狀與未來》,王運武 陳琳,發表於《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2年第1期。 《數字校園協同效應的產生及其提升策略》(1.5萬字),王運武,發表於《現代遠程教育研究》(CSSCI),2012年第1期。 《科研新手到專家的必備技能——學會學習隱性知識》,王運武,發表於《科技導報》(核心期刊),2011年第28期。 《協同學視野下的數字校園建設——數字校園系統的協同進化與協同發展》(1.1萬字),王運武,發表於《電化教育研究》(教育技術學科權威期刊、RCCSE權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1年第10期。 《協同提升數字校園價值——基於數字校園建設案例的分析》(1.2萬字),王運武,發表於《中國遠程教育》(核心期刊),2011年第9期。 《畢業論文指導平台與普通網路方式實現指導的差異》,梁德深 王運武 詹斌 黃劍文,發表於《現代計算機》,2011年8月中旬刊(核心版,總第371期)。 《我國數字校園建設研究綜述》(2萬字),王運武,發表於《現代遠程教育研究》(CSSCI擴展源)2011年第4期。(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教育學》2011年第11期「教育技術」欄目索引) 《基層遠程教育機構網路教學支持模式現狀調查與分析——以廣東省韶關市三種遠教機構為例》(1萬字),梁德深 陳勝兵 王運武,發表於《中國遠程教育》(核心期刊)2011年第2期。 《自然辯證法視角下的教育技術學的形成與發展》,王運武,發表於《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年第3期。 《基於網路的學科信息傳播平台——學科網構建研究》,陳琳 王運武 徐華平,發表於《電化教育研究》(教育技術學科權威期刊、RCCSE權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0年第12期。 《論信息化學習方式及其數字資源形態》(1.1萬字),黃榮懷 陳庚 張進寶 王運武,發表於《現代遠程教育研究》(CSSCI擴展源)2010年第6期。 《課堂話語分析初探》,孫傑 王運武 趙興龍,發表於《現代教育技術》(CSSCI)2010年第9期。 《國外中小學數字校園:進展與啟示》,王運武,發表於《中國遠程教育》(核心期刊)2010年第5期,轉載於《教育情報參考》(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2010年第11期、《普陀教育技術應用研究》2010年第4期、《教育文化論壇》2011年第2期(文摘)。 《中小學數字校園優化發展的思考》,王運武,發表於《中國遠程教育》(核心期刊)2010年第4期,轉載於《普陀教育技術應用研究》2010年第3期。 《教育技術工作者角色的歷史變遷——兼論新時期的歷史使命》,王運武,發表於《現代教育技術》(CSSCI)2009年第5期。 《基於實踐的聾教育數字化資源建設的思考》,陳琳 周惠穎 徐華平 王運武,發表於《中國電化教育》(教育技術學科權威期刊、RCCSE權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9年第3期。 《教育信息化發展亟需轉型》,王運武,發表於《中國電化教育》(教育技術學科權威期刊、RCCSE權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9年第2期,轉載於《教育情報參考》(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2009年第5期。 《中國教育技術改革發展三十年》(1.2萬字),陳琳 王運武,發表於《電化教育研究》(教育技術學科權威期刊、RCCSE權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9年第2期,教育學——人大復印資料- 2009-07全文復印。 《多視角下的教育信息化透視》(2.36萬字),王運武 陳琳,發表於《開放教育研究》(核心期刊、RCCSE權威期刊、CSSCI)2008年第3期,P37-46。 《關於中國教育技術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思考》,王運武 陳琳,發表於《現代教育技術》(CSSCI)2008年第8期。 《對國外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王運武,發表於《現代教育技術》(CSSCI)2008年4期。 《我國數字化教育資源現狀及發展策略》,王運武,發表於《中國教育信息化》(CSSCI擴展源)2008年1期。 《我國香港和台灣的教育信息化發展戰略及其啟示》,王運武,發表於《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12期。 《思辨中演進的教育技術學》(1萬字),王運武,發表於《電化教育研究》(教育技術學科權威期刊、RCCSE權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7年11期。 《功能情境主義與教學設計》,王運武,發表於《教育技術研究》2007年5期。 《論教育技術學的學科性質》,王運武 王太昌,發表於《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7年3月第120期。 《關於美國教育技術概念演化的分析與思考》,王運武,發表於《教育技術導刊》2006年第6期(總第018期)。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教育發展不平衡問題的解決》,王運武,發表於《電化教育研究》2003年增刊,收錄於《全國基礎教育論文集》,獲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教學論文入選榮譽證書」。 會議論文 Information Literacy Status Investigation of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 and Its Training Strategy. Wang Yunwu, Inaugur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en and Flexible Ecation, 16-17 January 2014, Hong Kong. Analyses on Hierarchical Model of Teaching Skills Based on Multimedia Technology. Jie Sun, Cui Kang, YunWu Wang.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11, Volume 216, 516-521.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Environment, Ecoinformatics and Ecation (CSEE2011), August 21-22, Wuhan, China. (EI, ISTP) Exploration on Application of Simulation in Ecation. Yunwu WANG, Lin CHEN. 2011 Chinese Conference on System Simulation Technology & Application (CCSSTA』2011), August 4-7, Huangshan, China.(ISTP)(2011年第13屆中國系統模擬技術及其應用學術年會) 《立足學科建設,創建教育技術學人的數字化學術家園——中國教育技術學科網建設回顧與展望》,陳琳 王運武 徐華平 劉連啟,發表於2010年教育技術國際研討會(ETIF2010)論文集《深化教育技術研究與實踐》,韓錫斌 徐福蔭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10。 《轉型期教育技術學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王運武,發表於第八屆教育技術國際論壇(ETIF2009)論文集《信息化時代教育技術應用與創新》,陳琳主編,電子工業出版社,2009.8。 《中國教育信息化發展不平衡問題探析》,王運武,錄用於第四屆全國教育技術博士論壇(The 4th Doctoral Forum of Ecational Technology, ETDF2008),2008年10月。 《教育技術學學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研究》,王運武,發表於《教育技術的創新、發展與服務》(上冊),第五屆教育技術國際論壇(ETIF2006)論文集,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0。 報紙
1. 《重構教育信息化產業生態鏈》,王運武,發表於《人民政協報》,第5645期(2010-05-26)第11版。
2. 《關於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思考》,王運武,發表於《北京師范大學校報》,第217期(2009-06-10)第02版。
3. 《治學經驗介紹》,王運武,發表於《徐州師范大學研究生報》(XZNU Postgraate)第2期(2008年11月22日)。
4. 《為國儲才建奇功 敬文精神永流傳》,王運武,發表於《徐州師范大學校報》-第401期(2008-10-20)-第03版:第3版。
5. 《教育技術學及其對教育的影響》,王運武,發表於《聊城師范學院報》(2002年更名為《聊城大學報》),第9期 總第340期(2001年4月14日)。
獲獎 《中國教育信息化戰略規劃的世紀變遷》,王運武,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第八屆學術大會優秀論文一等獎,編號:JSSKL2014JS003。 《從專科到博士——有夢想總會成真》,王運武,徐州市委教育工會「我的青春故事匯」徵文榮獲三等獎。 《教育信息化人才立體、多元創新培養的探索與實踐》,陳琳、蔡國春、李子運、黃如民、王帆、王運武,江蘇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013年。 「教育技術學科網」,王運武 席春榮 徐華平 劉連啟 王健,榮獲第十六屆全國多媒體教育軟體大獎賽高等教育組教育教學工具類軟體系統一等獎,2012.12。 《基層遠程教育機構網路教學支持模式現狀調查與分析——以廣東省韶關市三種遠程教育機構為例》,梁德深 陳勝兵 王運武,第八屆全國成人教育優秀科研成果(論文)二等獎。 「教育技術學科及專業發展的創新探索實踐」系列論文,陳琳 王運武 張琪 徐華平 黃如民,江蘇省第三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11.10。 《基於實踐的聾教育數字化資源建設思考》,陳琳 周惠穎 徐華平 王運武, 江蘇省高校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2010。 《關於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思考》,王運武,北京師范大學「謀劃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徵文二等獎,2009.9。 《轉型期教育技術學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王運武,第八屆教育技術國際論壇(ETIF2009)徵文一等獎,2009.8。 《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較研究》,王運武,江蘇省2009年度優秀碩士學位論文,2009.7。 《多視角下的教育信息化透視——價值哲學、社會學、生態學視角》,王運武,2007年中國教育技術年會徵文二等獎,2007.11。 《關於中國教育技術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思考》,王運武 陳琳,第六屆教育技術國際論壇(ETIF2007)徵文二等獎,2007.10。 《功能情境主義與教學設計》,王運武,江蘇省高校教育技術研究會技術委員會暨中國教育技術協會高校工科專委會(華東北)2007年會徵文三等獎,2007年8月7日。 《移動無線技術及其在教育中的應用》,王運武,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師范院校專業委員會教育技術徵文二等獎,2006.11,證書編號:063030。 2008年4月,獲得研究生朱敬文特別獎學金。(徐州師范大學朱敬文特別獎學金每年評定2名) 2001年,獲聊城大學教育技術系(已更名為傳媒技術學院)學術科研獎;象棋大賽三等獎;聊城大學網頁大賽三等獎,攝影大賽鼓勵獎。 研究報告
1. 《北京市中小學數字校園評估規范研究報告》(撰寫約9.2萬字),被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網路和信息中心採用,完成時間:2010年3月。
2. 《北京市中小學信息化規劃研究報告》(共14萬字,其中撰寫約7萬字),被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網路和信息中心採用,完成時間:2010年3月。
3. 《北京市中小學信息化發展規劃(2011-2015年)評審稿》(1.4萬字,主要執筆人之一),被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網路和信息中心採用,完成時間:2010年3月。
4. 《北京市中小學信息化規劃及數字校園評估規范研究項目調研及專家咨詢會紀要》(撰寫約9萬字),完成時間:2010年3月。
5. 《全國教師教育網路聯盟免費師范生優質課程教學資源共享實施方案》(共3.7萬字,其中撰寫約2萬字),被全國教師教育網路聯盟採用,完成時間:2010年1月。
6. 《總幹事關於建立由教科文組織贊助的多語言學習網路空間的可行性研究報告(草案)》(約1萬字,參與撰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 UNESCO)採用,完成時間:2009年4月。
㈧ 主要研究內容和成果
針對黃河三角洲地區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中所面臨的重大地學問題,本書主要研究了以下內容。
1.區域地質環境評價
通過分析歷史資料、實地調查、鑽孔勘探、物探、岩土分析、水樣化驗等手段,搞清了整個區域地表及地下的地質環境條件,特別是對區內比較復雜的工程地質問題,如天然地基承載力、飽和砂土液化、軟土、鹽鹼土等方面,開展了重點研究並進行了明確的分區,為今後黃河三角洲地區工農業生產的基礎建設,特別是城市的規劃布局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2.海岸帶的侵蝕研究
利用RS和GIS技術對黃河三角洲近30年的海岸帶變遷規律進行了重點研究,對清水溝流路沙嘴附近海岸線、刁口地區海岸線和黃河港地區海岸線的不同類型變化規律進行了重點研究,並利用多元回歸模型進行了海岸線預測分析;對整個三角洲海岸帶的侵蝕淤積規律進行了深入研究並提出了侵蝕和淤積模式。
3.石油污染調查
對油氣聚集區不同土壤類型的土體和河流、水庫、海洋、地下水等不同類型水體中石油污染的分布范圍、危害程度、擴散情況及發展趨勢進行了調查研究,這些研究結果對於制定有關採油條件下的環境保護規劃、供水規劃、土地開發利用規劃等提供了依據。
4.農業生態地質調查
研究了土壤地球化學背景特徵、生態農業土壤環境、生態農業地質類型,進行了生態農業地質工程區劃。研究提出應對農業地質環境變化的對策和評價建議,為區域農業結構調整、發展優質安全農業體系等政府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5.地熱資源的調查
對區內地熱資源的形成、分布、資源量、開發利用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和分析。
6.地質旅遊資源調查
對區內的旅遊地學資源、地質遺跡的種類和形成原因進行了詳細調查,同時對地質旅遊資源的開發、布局和旅遊路線進行了規劃。
7.地下水環境調查
對區內地下水的埋藏、類型、分布、動態、資源量、開發與污染現狀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對策,包括引黃蓄水、節水、人工調蓄增加地下水可采資源、微鹹水利用、污廢水處理、引黃灌區尾水利用等,這些措施對於緩解黃河三角洲的供水緊張局面具有重要意義。
8.地質環境信息系統建設
建立了各種地質環境資料庫、空間資料庫,並實現了數字化圖件與資料庫的連接;建立了黃河三角洲生態經濟區地質環境信息系統,該系統的建立,為系統、動態提取黃河三角洲的空間地學信息,尤其是多因素疊置信息提供了便利條件。
㈨ 理論研究成果是什麼
理論研究
《理論研究》創刊於1979年,是由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黨校和內蒙古自治區行政學院主管、主辦的政治軍事法律綜合學術期刊。[1][2]據2020年第2期期刊內頁顯示,《理論研究》編輯委員會有委員11人。 據2020年7月20日中國知網顯示,《理論研究》共出版文獻量3000篇、總下載次數388056次、總被引次數6557次,(2019版)復合影響因子為0.401、(2019版)綜合影響因子0.159。[1]據2020年7月20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理論研究》共載文1929篇、基金論文量為4篇、被引量4485次、下載量4次,2018年影響因子為0.65。[3]
中文名
理論研究
外文名
Theoretical Research
語種
中文
類別
政治軍事法律綜合
主管單位
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黨校、內蒙古自治區行政學院
更多
辦刊歷史
1979年,《理論研究》創刊,初期作為內部資料以活頁的形式不穩定出版。
1984年,《理論研究》刊期為半月刊。
1986年,隨著教育正規化步伐的加快和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改為16開本雙月刊。[2]
1987年,該刊刊期變更為雙月刊。[1]
1988年,被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為正式期刊,國內外公開發行。
2014年12月,《理論研究》被正式公布為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4]
辦刊條件
欄目方向
主要欄目
《理論研究》設有專論、中西部發展論壇、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和諧社會構建、科學發展觀、黨建研究、法治文明、理論探討等欄目。[3]
讀者對象
《理論研究》的讀者對象主要是各級領導幹部、理論工作者和幹部教育工作者
㈩ 什麼是科研成果
指科研人員來在他所從事的某源一科學技術研究項目或課題研究范圍內,通過實驗觀察、調查研究、綜合分析等一系列腦力、體力勞動所取得的、並經過評審或鑒定,確認具有學術意義和實用價值的創造性結果。它是科技工作者辛勤勞動的結晶,是人類重要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是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生產力,也是衡量科學研究任務完成與否,質量優劣,以及科研人員貢獻大小的重要標志。是國家的財富、智力的資源。
科研成果應符合以下三方面的條件:(1)科研成果應具有創造性、先進性,創造性是指前人所沒有或國內外所沒有的.理論上有新的創見,技術上有新的提高。先進性應該在成果的技術價值和技術水平上有所提高;(2)科研成果必須具有社會價值(科學價值初經濟價值),並得到社會的公認。既要有實用性.又要符合科學規律.具備實施條件.滿足讓會要求.經濟價值高,(3)科研成果必經過技術鑒定或評審。鑒定或評審應實行同行專家評議。認為合格,才能算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