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過多種方法綜合對水源區生態環境質量的定量研究,取得了如下的主要成果及認識:
(1)水源區生態環境現狀調查和研究表明,水源區生態環境問題突出,表現在: ①水土流失嚴重; ②森林資源退化; ③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④環境污染形勢嚴峻; ⑤礦山環境不斷惡化。
(2)初步建立了水源區的土地利用/覆被遙感圖像分類體系,進行了水源區土地利用/覆被信息數據統計和變化趨勢分析。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技術相結合,以 1989 年和 2000年的 LandsatTM 遙感數據源為依據,運用 ENVI 和 PHOTOSHOP 等圖像處理軟體和 MapGIS地理信息系統軟體,進行了水源區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研究,建立了該區的土地利用/覆被遙感圖像分類體系。根據影像特徵建立判讀標志,採用人機交互方式進行———影像判讀,採用屏幕數字化方式提取兩個時相的土地利用/覆被信息,進行土地利用/覆被信息的數據統計和變化動態分析,揭示出該區土地利用/覆被變化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
(3)定性與定量相結合進行了水源區生態環境敏感性與生態功能評價。研究表明,水源區屬土壤侵蝕中度敏感區、生物多樣性及生境極敏感區及高度敏感區; 南部丹江口水庫庫體周圍和丹江支流的水體周圍是重要的水源涵養區; 北部山區是重要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區; 丹江口庫區及周圍的淺山丘陵區是重要的土壤保持區。
(4)建立了水源區的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標准。在系統分析研究該區域生態環境現狀基礎上,建立了該區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標准。此次研究選取了與生態環境質量關系密切的氣象、水資源、地形地貌、植被、土壤、人口與土地、災害和環境污染 8項一級指標,23 項二級指標。
(5)多種方法綜合對水源區生態環境質量的定量研究表明,該區生態環境質量一般。目前該區的生態環境已經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生態系統結構有變化,但尚可維持基本功能,受干擾後易惡化,生態問題顯現。人類活動是導致該區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近期內生態環境仍然表現為繼續惡化的趨勢。
(6)對水源區生態環境進行了預警研究。在現狀評價基礎上,依據歷年統計資料趨勢外推獲取預警時段 2010 年和 2020 年的預測數據。結果表明: 未來 15 年,水源區生態環境質量處於一般狀態,生態環境呈現逆向演化趨勢,惡化速度不容忽視。根據警度區間劃分表可知,警情逐漸由中警向重警逼近,生態環境質量由一般狀態向惡劣狀態過渡。因此,需要對水源區進行報警。
(7)提出控制水土流失與面源污染,進行森林資源的培育、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加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合理開發與保護礦產資源等生態環境建設對策; 提出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法制和體制管理,建立生態環境建設的經濟保障機制,加大水源區城鎮基礎建設投入,加強水質和生態環境監測手段,加強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宣傳與公眾參與等保障措施。
『貳』 我國取得了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自建國後,20世紀至70年代,中國先後掌握了「兩彈一星」技術;1973年,水稻專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該水稻畝產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因此獲得了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86年3月,在四位老科學家的建議下,時任中顧委主任鄧小平作出批示,要求「找些專家和有關負責同志討論,提出意見,以憑決策」。「863計劃」就因上述時間而得名。半年後,《863計劃綱要》形成,選擇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和海洋高技術八個領域列為中國發展高技術的重點。1995年5月,中共中央,中國國務院作出《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正式提出科教興國戰略。
(2)成果庫得到擴展閱讀:
中國政府為了獎勵在科技進步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推動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設立五個國家科學技術獎。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其中規格最高的獎項當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評審一次,每次選出不超過兩名科技成就卓著、社會貢獻巨大的公民,由國家主席親自簽署並頒發榮譽證書和高額獎金。每位獲獎者的獎金總額均為人民幣500萬元,其中50萬元直接授予個人,另外450萬元作為科學研究經費由獲獎人全權管理具體用途。
國家自然科學獎是授予在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等基礎研究和信息、材料、工程技術等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中,闡明自然現象、特徵和規律、做出重大科學發現的中國公民的獎項,同時國家自然科學獎不授予組織。國家自然科學獎設一、二等兩個獎勵等級。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國家最高獎。
國家技術發明獎是授予在產品、工藝、材料及其系統等重大技術發明的中國公民,同時國家技術發明獎不授予組織。國家技術發明獎設一、二等兩個獎勵等級。國家技術發明獎表彰的是當年中國國民經濟中新的、先進的、效益好的新技術。
參考資料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
『叄』 預測成果資料庫
利用預測模型即單元礦化指標回歸模型和單元含礦性估計模型對未知區符合邊界條件 的單元的礦化指標(Pb、Zn、PbMet、ZnMet與IOre)均進行了預測估值,預測結果存放 在預測成果資料庫中。
預測成果資料庫是在立體單元資料庫的基礎上通過模型計算及邊界條件限制後得到 的預測估值結果的存儲資料庫,包括礦化指標Pb的已知值Pb和預測值PPb、礦化指標 Zn的已知值Zn和預測值PZn、礦化指標PbMet的已知值PbMet和預測值PPbMet、礦化 指標ZnMet的已知值ZnMet和預測值PZnMet、含礦性指標IOre的已知值IOre和預測值 PIOre。
同時,為了便於對預測成果進行統一制圖與可視化,還對礦化指標的已知值和預測值 進行統一合並處理,礦化指標的已知值和預測值合並後用LPb、LZn、LPbMet、LZnMet、 LIOre屬性表示。合並原則為:如果單元為已知單元,則LPb、LZn、LPbMet、LZnMet、 LIOre取已知值;如果單元為預測單元,則LPb、LZn、LPbMet、LZnMet、LIOre取預測值(如果小於0,則取0)。
預測成果資料庫的數據表結構如表9.1所示。
最終,預測成果資料庫中存放了丁家山鉛鋅礦床中大於邊界品位的已知和大於邊界品 位的未知預測單元的礦化指標、含礦性指標的計算結果和預測結果,共有立體單元18441 個,其中已知單元5404個、預測單元13037個。
『肆』 取得的進展和成果
1)建立了符合國際標準的數據質量篩選原則,對研究區主要塊體如塔里木、准噶爾、西伯利亞顯生宙以來的古地磁極數據進行了篩選,初步建立了研究區質量可靠的顯生宙古地磁極資料庫,並重點對研究區及鄰區白堊紀古地磁極數據進行了篩選。
2)初步建立了塔里木塊體顯生宙古地磁視極移動曲線,並編制了塔里木塊體顯生宙古緯度變化圖。 由此視極移曲線推測參考點(39°N,84°E)的古緯度和磁偏角可以看出,奧陶紀塔里木位於南半球低緯度區(16.7°S);至志留紀塔里木快速移到赤道以北的中低緯度地區(漂移量達3840 km),同時順時針旋轉了12.5°;志留紀至泥盆紀塔里木塊體基本保持穩定;塔里木塊體自泥盆紀至晚石炭世向北移動約13° (1400 km),並順時針旋轉了40°,這表明,塔里木塊體可能正向北消減到哈薩克板塊之下。 在晚石炭世和中侏羅世之間,塔里木塊體北向移動已不存在,但在二疊紀仍發生了26°的順時針旋轉,表明塔里木塊體在這一時期與哈薩克塊體的碰撞可能已開始減速。 三疊紀—中侏羅世塔里木塊體逆時針旋轉了16°。
3)西伯利亞板塊與塔里木塊體的晚石炭世—二疊紀古緯度在95%置信范圍已趨於一致,即兩塊體在二疊紀前對接縫合,形成天山造山帶。
4)華北與塔里木兩塊體記錄的磁偏角是在侏羅紀才比較相近,古地磁極也已在95%誤差范圍內(朱日祥等,1998),說明兩塊體間的對接與縫合是在侏羅紀完成的。
5)准噶爾塊體石炭紀—二疊紀時已成為一整體連接到勞亞大陸(Laurasia),自石炭紀以後幾乎未發生視極移(即南北向凈漂移,Sharps et al.,1992)。
6)對白堊紀古地磁極數據進行了初步分析,給出了白堊紀研究區主要塊體間的相對運動狀態:
准噶爾、塔里木塊體、華北塊體、華南塊體早、晚白堊世的古地磁極位置基本一致,這表明當時各塊體相對於古磁極的相對運動或位移較小。對於整個歐亞視極移曲線(APWP)來說,這是個U形圈或穩態時期(Besse et al., 1991)。 因此,可以將早、晚白堊世數據平均來獲取白堊紀的古磁極。
盡管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華北和華南塊體的古磁極與歐亞各塊體的磁極是一致(Enkin et al., 1992),這表明,在古地磁數據的誤差范圍內,中國大陸各主要塊體和西伯利亞塊體在晚侏羅世時已處於其現今的相對位置。 歐亞、准噶爾、塔里木、青藏西部和印度各塊體的白堊紀古磁極近似地沿一與中亞成NNE方向相交的大圓排列,這意味著這些塊體在一級近似的情況下,沿NNE方向相互彼此靠近,具有較少的旋轉量。
由北向南,歐亞塊體與准噶爾塊體古磁極間的角距離為6.2°±4.8° (Chen et al., 1991 ,1993),這相當於650±530km的南北向縮短(即古緯度差為5.9°±4.8°),同時准噶爾塊體相對於西伯利亞(參考點位於44°N/86°E)逆時針旋轉了2.4°±5.8°。
准噶爾塊體和費爾干納塊體古磁極間的角度差異產生了可忽略的緯度差0.3°±6.9°和相對於費爾干納附近參考點(40.5°N,72.5°E)15.7°±10.0°的旋轉(Chen et al., 1993)。
准噶爾和塔里木塊體古磁極間的角距(4.3°±5.5°)在95%的置信水平上是無意義的(Chen et al., 1991, 1993)。但是,塔里木塊體與歐亞塊體古磁極間的角距較之與准噶爾的系統偏大,這相當於420±605 km(古緯度差3.8°±5.5°) 的縮短和2.11°±6.3°的旋轉(參考點位於40°N/77°E)。
塔里木塊體與藏西古磁極間的角度差為8.5°±6.4°,但古緯度差並不大(5.7°±6.2°)。 這意味著兩者間近南北向縮短量為630±680 km(即古緯度差為5.7°±6.2°),以及相對於參考點34°N/80°E具有較大的旋轉量7.1±6.4° (Chen et al., 1993)。
吐魯番盆地白堊紀平均視磁極與同一時期的准噶爾塊體、歐亞大陸間的角度差分別為8.4°±6.7°和13.7°±5.5° (Cogne et al.,1995),表明准噶爾和吐魯番之間可能發生了相對運動,存在徑向運動(6.4°±6.7°),但並無明顯的旋轉(4.0°±6.7°)。
吐魯番盆地白堊紀平均視磁極與同一時期塔里木的視磁極很相近,兩者間的角度差為4.3°±6.2°(Cogne et al.,1995),在統計上無意義。 這表明吐魯番與塔里木塊體間自晚侏羅世以來未發生明顯的相對運動,當時的塔里木已是剛性塊體,其地理范疇已包括了吐魯番盆地。
綜上所述,據古地磁資料沿80°E方向初步估算各塊體間的縮短量分別為650 km(西伯利亞和准噶爾塊體之間,主要在阿爾泰)、420 km (准噶爾和塔里木塊體之間,主要在天山)、630 km(塔里木和青藏塊體之間,主要在昆侖山和阿爾金山)。 所有這些由古地磁資料獲取的縮短量和旋轉量可能反映了自印度與歐亞大陸碰撞以來的中亞整體變形狀況。
7)選擇新生代變形幅度相對較大的塔里木塊體西緣喀什-阿圖什地區和變形幅度較相對較小的北天山北緣瑪納斯地區作為野外重點采樣區,對其新生代地層進行了初步的古地磁研究,完成了227個古地磁樣品的測試及分析。 結果表明,北天山烏魯木齊山前凹陷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沉積地層存在嚴重的重磁化現象,所獲得的5個采點的平均剩磁方向較離散。 這說明各采點所在推覆體之間可能存在相對運動。 研究區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沉積地層實測磁傾角普遍存在淺化問題,即實測磁傾角比由歐亞大陸視極移曲線預測的磁傾角要淺(如在西南天山博古孜河要淺19°,這與該區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的古地理重建是不協調的)。 Thomas et al.(1994)在對塔吉克盆地第三系(古近紀、新近紀)紅層進行古地磁研究時也報道了類似的現象。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目前說法不一。 因此,利用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沉積地層古磁傾角來研究該區新生代各塊體間的緯向運動(即南北向縮短量)目前可能是不現實的,但利用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火成岩的古磁傾角有可能獲得該區新生代各塊體間的緯向運動狀況。
此外,可利用古磁偏角的變化來確定各塊體繞垂直軸的相對旋轉量。博古孜河剖面自N2以來逆時針旋轉了18.9°,拜城逆時針旋轉了17.8°;英吉莎自80 Ma以來順時針旋轉了21.0°±10.4°,這些結果與地質研究 (Chen Jie et al., 2000; Rumelhart et al., 1999; Burtmanet al., 1993)是一致的。
『伍』 我國近年來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果
劉玉華
劉玉華,女,工學博士(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系統結構專業),現為華中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計算機網路與通信領域的研究,具體包括:網路管理與控制、網路優化、無線通信網路、多網合一、智能交通、復雜網路理論等方向。近年來,主持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武漢市重大科技計劃項目,並獲得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和湖北省科技進步獎項。目前正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國家 973 子項目的研究,還有多項橫向課題基金的研究與開發,近三年劉玉華名下分解的橫向課題基金達到 80 余萬元。近三年在國內外權威期刊與核心期刊及國內外學術會議上發表署名第一作者的論文 20 余篇,其中有數篇論文被 SCI 、 EI 、 ISTP 三大資料庫收錄。
高春芳,男,漢族,河南盧氏人,1952年3月出生,1970年12月入伍,1971年12月入黨,技術二級,文職一級,將軍。現任濟南軍區第150中心醫院院長兼全軍肛腸外科研究所所長,主任醫師;第二軍醫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第十屆、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享受國家特殊津貼。兼任全軍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委、全軍肛腸學會主任委員、全軍普通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衛生法學會副會長、濟南軍區醫學專業高職評委外科組長,是國家和軍隊10餘種醫學雜志編委。
入伍38年來,高春芳置身於醫學事業,潛心鑽研業務技術,一門心思謀創新,銳意進取求發展,在本職專業和推進醫院建設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開創了醫院全面建設新局面。他是國內著名的肛腸外科專家,潛心與肛腸外科疾病診治和腫瘤基礎醫學研究,創建了全軍肛腸外科研究所。其首創的直腸癌根治術中重建「直腸角」式人工肛門新方法,被國內外醫學屆譽為「高氏術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國內率先利用蛋白晶元技術,對大腸癌、胃癌、乳腺癌及肝癌等惡性腫瘤進行研究,通過一滴血檢測有無腫瘤;最早進行蠍毒素治療大腸癌研究,首創了骨髓免疫組織早期發現微小轉移癌的新方法,為大腸癌早期診斷提供了新的途徑。在腸黏連防治、便秘防治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為臨床診療創新了多種診治方法,填補了國內多項技術空白;他圍繞戰場搞科研,研製的三氧電子消毒儀、谷氨醯胺二肽全腸外營養對腸損傷影響的實驗研究均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他先後承擔國家「八五」、全軍「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攻關課題23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8項、全軍科技大會二等獎1項、三等獎10項、四等獎8項;河南省科技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主編和參與編寫專著10部,發表論文170餘篇。先後榮立二等功3次,三等功5次。被評為全國首屆中青年醫學科技之星,全國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百姓放心示範醫院優秀管理者;全軍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濟南軍區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濟南軍區專業技術突出貢獻一等獎,並連續兩次獲得軍隊專業技術優秀人才一類崗位津貼。2001年擔任院長後,醫院先後被評為「全國百姓放心示範醫院」、首屆「全軍先進醫院」;被濟南軍區評為「五優醫院」、「科技工作先進單位」、「人才隊伍建設先進單位」等,連續6年被濟南軍區聯勤部和所屬分部評為「全面建設先進團單位」。2006年濟南軍區聯勤部黨委作出了「關於開展向高春芳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
勇於挑戰醫學難題,把自主創新作為攀登醫學高峰的內在動力。
經過無數次的探索,高春芳終於探索出了利用結腸殘端設計「新直腸角」和人工內括約肌重建在會陰部設置人工肛門手術成功,從此結束了直腸癌患者術後在腹部掛「糞袋」的歷史。該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和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目前,已為5000餘例病人成功施行手術,病人已遍及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和東南亞、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為了評價肛門控制排便功能,他潛心鑽研,自學了力學、機械原理和計算機新知識,跑北京、上濟南,到科研院所請教有關專家,終於研製成功了「CY-1型醫用壓力監測儀」,解決了肛門壓力測定問題,填補了國內在這一領域的技術空白,並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為了研究大腸癌防治新方法,他潛心研究蠍毒對大腸癌的作用,利用蠍毒提取物純化進行大腸癌細胞體外仰殺各種毒理作用研究,動物移植瘤實驗,明確了蠍毒對大腸癌防治作用機理,解開了蠍毒治療大腸癌的奧秘,發表相關論文26篇,獲得了軍隊科技成果二等獎。我國由於生活環境等因素的改變,大腸癌的發病率有上升趨勢,手術後五年生存率不斷提高的原因是早期發現的檢查方法不理想。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他又瞄準國際上基因蛋白研究前沿,展開了蛋白指紋圖譜診斷大腸癌的研究。他篩選了正常人大腸息肉,各種大腸炎症等各種疾病的蛋白指紋圖譜,進行各種動物實驗和人體各種腫瘤特異性蛋白指紋圖譜篩選,尋求出了大腸癌診斷的特異性標志物,診斷大腸癌准確性達96%以上,此研究比美國早一年半。該研究成果2007年獲軍隊醫療成果一等獎。
醫德醫風高尚,把解除患者痛苦作為自己的神聖職責。
高春芳從踏上從醫之路開始,就立志為病人解除痛苦。三十多年來,不管形勢如何變化、名氣怎麼增大、職務怎樣改變,他始終保持一名普通醫生本色,把治病救人作為自己的神聖職責和畢生追求,堅持用精湛的醫術和滿腔的愛心為部隊服務、為患者服務。他恪守「醫本仁術」的醫道真諦,三十多年如一日,滿腔熱情地診治每一位病人。由於軍內外許多人了解他的醫術醫德,慕名求醫的患者越來越多,經常有人到辦公室請他診病情、看片子、問葯方,他從不擺專家的「架子」,對病人總是不厭其煩、耐心解答。有時他坐診接待的病人多,有的患者因為著急發一些牢騷,遇到這種情況,高春芳總是面帶微笑,耐心地勸慰病人。高春芳心中始終裝著病人,處處為病人著想,體貼入微,深夜查房從不穿硬底鞋,冬天接診總是把聽診器捂熱後再檢查。在他做住院醫生時,一名病人胃癌術後出現「胃瘺」,需24小時床旁持續吸引,情況比較復雜,高春芳連續十多天堅守在病房,不停地為患者吸出外溢胃內容物,清理創面。由於措施及時得當,患者很快康復出院。許多經他看過病的患者都深有體會地說:「高春芳是用心為病人看病,以情為患者服務」。從醫三十多年,他對每名患者不僅從生理上盡最大努力解除病痛,還從多方面給予熱心幫助,為他們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有的病人年老體弱、行動不便,他就替他們問醫取葯;有的病人住院時間長,閑得無聊,他就買一些報紙和雜志給他們看;有的外地病人家屬住宿有困難,他就幫助聯系住所;有的病人經濟拮據,他就主動伸出援助之手。2001年,甘肅省一位農村婦女患腸癌晚期,東拼西湊了1萬多元錢來到醫院,最後結算時還差3000多元,看到西部山區老百姓生活困難看不起病的窘迫,高春芳發動科室為她捐款補上了醫療費。
注重人才培養,把打造名醫群體作為醫院可持續發展的強力支撐。
高春芳擔任院長後,面對競爭激勵的醫療市場,他首先考慮的就是如何培養人才,搶占制高點。他親自製定了《醫院學科帶頭人培養發展十年規劃》、《特色專科人才建設規劃》,前瞻性地構建人才隊伍的框架;先後出台了「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工程」、「人才培養目標責任制」,確定20多名德才兼備的學科帶頭人和具有培養潛質的人才苗子進行重點培養,實現了人才隊伍由「規模化發展」向「質量化建設」的轉變;他還對干出成績的人才實行重獎,對那些人才培養不力的科室和工作平庸、不思進取的個人實行「一票否決」。根據人才培養目標,以抓好在職培訓、建立碩博培養點、網上招攬人才、實行專家帶教、創造優越環境、推行競爭上崗等多種途徑,以「雙百人才工程」建設(百名高學歷、百名高職)為主體,不斷加快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工作,夯實了醫院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基礎。目前,醫院擁有2個博士、14個碩士培養點,碩博以上高學歷人員143人,高級職稱112人。近幾年,醫院有176項科技創新成果填補軍隊和駐地醫療技術空白,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獲得軍隊和省級二等獎19項,發表學術論文1413篇,中華級223篇。
瞄準軍事斗爭需求,把提高衛勤保障能力作為軍隊醫院生存發展的根本保證。
高春芳常說:「沒有軍隊就沒有軍隊醫院的存在」,「姓軍為兵』是醫院大法」。醫院專門建立了軍人就診綠色通道。作為戰士成長起來的專家,他對基層官兵格外親切,一遇到戰士就診,總是問寒問暖。當院長後,事務多、工作忙,每次醫療隊下基層巡診,只要他有時間,就親自帶隊去。5年來,他個人為基層官兵接診上千次、主刀手術上百台,深受官兵信賴。面對變幻莫測的軍事斗爭,他又瞄準訓練場,建立了唯一的全軍軍事訓練研究所,實現了集預防、醫療、保健、教學「一體化」的為軍服務新模式,創造了具有我軍特點的訓練醫學體系。結合衛勤保障需要搞科研,承擔了多項全軍「十五」重點課題和全軍「十五」計劃課題;他與訓練傷研究所的同志一起,關注部隊常見病、多發病的預防和治療,堅持著眼軍隊需求選定科研課題。針對部隊外出訓練、演慣用水難的問題,他運用臭氧消毒原理研製出了攜帶、使用方便的三氧電子消毒儀,僅半小時就能達到消毒要求。在「鐵拳-2004軍事演習」,尤其是「5。12」汶川抗震救災中,該消毒儀在重災區汶川映秀鎮、都江堰分別用於帳篷消毒和飲水消毒,受到災區群眾和抗震救災部隊的高度評價,中央電視台現場給予了報道。此項發明成果被總後衛生部列為全軍重大科技成果推廣項目。近年來,三氧電子消毒儀、高氧液體治療儀等5項與未來戰場息息相關的科研成果相繼問世,並投入臨床,全部獲得國家和軍隊科研成果獎。在今年抗震救災中,高春芳接到上級抽組命令後,迅速調整方案,按照抗震救災衛勤保障的特點,合理搭配專業,挑選思想好、身體健、業務精、經驗足的專家組成醫療隊。按照上級要求攜帶手術、防疫、生活保障器材物資,並根據所擔負任務,制訂出超前預案,緊急協調地方醫葯公司,加大攜帶了價值20餘萬元的防疫、急救葯品,僅用一個小時就完成了鐵路輸送裝載,於5月16日凌晨3時到達都江堰市玉堂鎮,成為所屬部隊第一支抵達災區的醫療隊。在救災一線葯品告急時,他緊急從醫院調撥並配製一批用於治療官兵皮膚病的葯品,使患病官兵及時用葯,保證了配屬部隊的戰鬥力未受影響。6月底,他親臨災區一線,和抗震救災官兵同吃同住,始終把災區群眾當親人,把官兵當兄弟,冒著餘震酷暑和危房倒塌等危險,始終沖在最前面。在重災區映秀鎮,他冒著40多度的高溫,為400餘名「鐵軍」官兵巡診治病;在都江堰玉堂鎮、中興鎮等災區,為200餘名災區群眾診治疾病,深受官兵愛戴和災區群眾好評。
『陸』 成果網聯盟的獲取廣告代碼怎麼上傳到自己的網站上
你在你的首頁,需要放入廣告的部位
貼入那段代碼就可以了!首頁一般是index.html、index.php、index.asp
『柒』 「夢幻西遊」發行以來,成果得到人民網的點贊,究竟是為什麼呢
夢幻西遊這款游戲可以說是非常好玩兒的,而在這個游戲發行之後,也是受到了眾多玩家的喜愛,甚至直接得到了人民網的點贊。說到底,這個游戲最大的優勢就是在於開創了回合制對戰的先河,讓這種類型的游戲直接出現在了眾多玩家的眼中,這樣的游戲機制,對於當年來說絕對是沒有的,所以才能夠得到這樣的成就。
所以在我看來,夢幻西遊確實是一個不錯的游戲,畢竟其中的很多東西,都是我覺得非常不錯的,這款游戲本身也充滿了趣味性,眾多優點都是讓玩家們喜歡它的原因之一。
『捌』 中國近年來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1、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北京30萬群眾齊集天安門廣場,舉行隆重的開國大典。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向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5、許海峰射落了中國奧運史上的第一枚金牌。許海峰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奪得男子手槍60發慢射冠軍,成為本屆奧運會首金得主,同時也是中國首位奧運冠軍,實現了中國奧運會歷史上金牌「零」的突破。
『玖』 成果網,成果廣告聯盟是騙子
成果網就是騙子,你們不要相信他們,我原來因為是新手不知道,後來才知道怎麼查賬,發現他們返回的成功數和認證不一樣 少了很多 害我賠了很多錢,他們返回成功 我會員就會得到獎勵的,但他們在認證上少了我好多紀錄,死騙子,本來總數就一直少我的,沒想到連成功數也少,他們竟然把責任推到商家身上,當我白痴呀,誰不知道是他們把量扣下了,本來成功的他們也認證失敗的,現在倒好連成功的也沒有認證給我,他們都不要做他們的廣告,垃圾騙子網站.
一直就聽說廣告聯盟會有扣量的情況,就是成功的他們也會給失敗,但今天沒有想到的是成果網,連成功的也要扣人家的,欺負新手站長,大家都不要做他們的任務,太垃圾了,騙子
要是無效就直接返回失敗呀,給我們成功做什麼。就是借口,返回成功後我會員全拿獎勵 而他們給我的認證少了 我虧死了 ,他們給返回成功數150個,最後認證時只給你80個.每個月都有扣下,
他們還說:只是給我和商家搭一座橋 搞笑 他們從廣告那得到了多少錢 現在連我們站長這些辛苦錢也騙
本來廣告聯盟就一直存在扣量情況了 現在連成功了數據扣.第一次接觸 不賺錢還賠了.不成功那你們不要返成功呀.一邊替他們宣傳做任務,一邊還要幫你們出錢給別人?哪有這種道理的 大家不要相信他們 讓他們騙的站長一堆
『拾』 取得的主要成果與效益
一、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基本解決河南鞏義嚴重缺水地區人畜飲水和農田灌溉問題
在河南鞏義嚴重缺水地區實施探采結合示範井20口,鑽探總進尺3453.4m,總涌水量22 323.4 t/d,直接解決了當地26 137人、5000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的問題和13 040畝農田的灌溉問題(表1-3)
表1-3 南京地質調查中心河南鞏義應急抗旱鑽探成果統計表
(二)基本查明河南鞏義嚴重缺水地區水文地質條件和地下水開發利用現狀
河南鞏義市由於地表水資源相對缺乏,因此,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在鞏義市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地下水開采量(供水量)平均為12388萬m3。
河南鞏義市地下水分鬆散岩類孔隙水、碳酸鹽岩類裂隙岩溶水和基岩裂隙水3種類型。依據地下水水化學特徵可大致劃分出4個水化學類型區:邙山丘陵與黃河階地區(HCO3-Ca.Na.Mg型和HCO3-Ca.Mg.Na型)、伊洛河灘階地與階地後緣山前傾斜平原區(HCO3-Ca.Mg型)、東南碎屑岩分布區(HCO3-Ca.Na型)和南部石灰岩分布區(HCO3-Ca型)。
鞏義市深層地下水水位總體上呈現不斷下降趨勢,如伊洛河以南的黃土丘陵區北部及山前傾斜平原區以及米河、新中、小關、大峪溝、核桃園、涉村、夾津口、西村等鄉丘陵山區。
鞏義市地下水總體上基本符合GB5749—2006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
(三)基本查明河南鞏義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賦存規律和蓄水構造類型
河南鞏義市地下水主要賦存在鬆散岩類孔隙、碳酸鹽岩類裂隙岩溶和基岩裂隙中,鬆散岩類孔隙水按深度可進一步劃分出淺層(60m以淺)和深層水(60~300m)兩類孔隙水。淺層含水層組水量豐富區分布在黃河灘及階地、伊洛河河谷、汜水河河谷及階地、崗地等地段,定井成功率高;淺層含水層組水量貧乏區分布在邙山、山前傾斜平原及山前黃土丘陵地區康店、沙魚溝—北山口—芝田—魯庄一帶,黃土厚度大,定井成功率不高。深層孔隙水水量豐富區分布在鞏義市區、北山口-沙魚溝、回郭鎮-芝田以南、念子庄-羅口以北地帶,定井成功率較高;深層孔隙水水量中等區分布在富水區南側,東部位於站街一英峪南一帶,西部位於魯庄—西村一帶,定井成功率較高。丘陵區碳酸鹽岩類裂隙岩溶水水量中等區分布在東部的新中—米河一帶及核桃園、涉村—夾津口一帶,含水層為寒武系及奧陶系灰岩、白雲質灰岩、白雲岩,定井成功率較高;但由於礦山開采造成區域地下水位下降,部分基岩含水層被疏干,加之礦坑排水,使部分地區定井成功率不高。丘陵區基岩裂隙水分布在嵩山主峰和五指嶺主峰的北側、米河-小關-大峪溝以北及涉村-關帝廟以北,地下水較貧乏,定井成功率不高。
調查表明,在尋找地下水過程中辨別地下水蓄水構造和賦存條件非常關鍵,本次工作發現河南鞏義市地下水蓄水構造類型主要有5大類:岩溶或接觸-岩溶蓄水構造、鬆散岩層蓄水構造、斷裂蓄水構造、單斜蓄水構造和基岩風化殼片狀蓄水構造。其中,鬆散岩層蓄水構造可進一步劃分出河流階地鬆散岩層和山前傾斜平原鬆散岩層兩種蓄水構造,斷裂蓄水構造可進一步劃分出斷裂旁側影響帶、斷裂交匯影響帶和斷裂破碎帶3種蓄水構造。
(四)編制了河南鞏義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開發利用區劃
根據區內地下水的空間分布情況以及地下水開採的分配格局,結合野外地質調查與實地鑽探施工結果,對河南鞏義市地下水開發利用進行了區劃,劃分出可增強開采、控制開采、調減開采和尚難規劃利用4個區,為區域地下水合理開發利用提供了理論依據。
(五)總結了河南鞏義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勘查技術方法和找水經驗
本次應急抗旱找水打井過程中應用了高密度電法、激電測深法和測井等技術和方法,針對本地區特點,總結出了「一條高密度電法勘查找水經驗」、「兩種定井方法」和「四種鑽井方式」。
一條高密度電法勘查找水經驗:在鞏義地區該方法找水經驗是在「基岩山區高阻中尋找低阻」和「鬆散層低阻中尋找高阻」。
兩種定井方法:一為通過分析地質構造和區域水文地質條件定井;二為通過高密度電法技術、電測深技術結合構造-水文地質條件定井。
四種鑽井方式:沖擊鑽鑽井;迴旋鑽鑽井;挖掘機+迴旋鑽+氣壓潛孔錘組合鑽井;迴旋鑽+氣壓潛孔錘組合鑽井。
以上經驗與方法應用在鞏義地區應急抗旱找水打井中,鑽孔成井率100%,無一眼乾孔,鑽探效率和效果十分顯著。
(六)建立了淮河流域(河南鞏義)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勘查資料庫
二、經濟和社會效益
河南鞏義市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勘查是由國土資源部部署、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支援河南嚴重缺水地區抗旱找水的一個重大項目,體現了黨和政府對缺水地區群眾的巨大關懷和幫助。項目「探采結合」水井工程的實施,將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工作區內人畜飲水困難以及農田灌溉的問題。項目成果可為河南鞏義市嚴重缺水地區社會經濟一體化發展提供豐富的地質信息,為區域內地下水資源的合理開采與保護提供科學依據;項目提出地下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生態地質環境保護的措施和建議,可以確保當地群眾生活和農業生產對水資源的需求。項目成果的應用將在長時期內使這一地區的嚴重缺水問題得到解決,同時對地下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尤其對保障供水需求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持久性的影響。
本次應急抗旱找水打井工作完成後,為盡快使抗旱應急示範工程發揮長遠效益,河南鞏義市國土資源局、水務局及時聯合組織對成井工程實地及工程後期所需的配套設施(變壓器、泵房、線路工程等)進行了調查,編制了所需要的資金預算並報請鞏義市政府。鞏義市政府很快劃撥近200萬元資金用於配套設施建設。
在得知我中心抗旱找水打井突擊隊將於4月29日返回南京的消息後,鞏義市很多村民帶著趕做的「喝水不忘打井人,永感南京地調情」、「挖井支農,心繫百姓」、「興水鑽井、惠民支農」、「為民打井、福澤百姓」、「不辭艱辛找水,澤惠山區人民」、「抗旱打井顯真情,不遠千里送甘霖」等錦旗紛紛前來慰問送行並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