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毛概社會實踐活動報告 3000字左右
我們可以專業為您定製,具體要求可詳談
B. 毛概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實踐收獲500字論文
如何理解社會主義改革開放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由此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華大地發生巨變、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30年,是中華民族在復興道路上邁出堅實步伐的30年。
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1、這一判斷是建立在事實基礎之上的,是對客觀事實的描述。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新的壯麗史詩,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這樣一個變化,使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使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出勃勃生機,給人民帶來更多福祉,使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2、這一判斷揭示了改革開放的必然性、唯一性。「關鍵抉擇」和「必由之路」說明我們黨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路是正確的。1984年,鄧小平同志說過,經過5年半的發展,這條路是可行的,增強了我們的信心。到了1992年,他更明確地說,不搞改革開放,死路一條。這告訴我們,改革開放是新路,是「必由之路」。在這條路上,我們越走越有信心。而只有沿著這條新路繼續前進,我們才能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3、這一判斷揭示了一個嶄新的結論。對改革開放作出「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嶄新的判斷,說明我們黨對改革開放的偉大意義和作用的深刻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過去我們常講兩句話: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能夠發展中國。可什麼樣的社會主義能夠發展中國?發展中國的根本動力是什麼?怎樣才能實現發展?對這些問題,我們並不是很清楚的。基於30年改革開放的實踐,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鮮明地表達了我們黨堅持改革開放的政治立場和對改革開放偉大作用的深刻認識。這一判斷也標志著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境界。
解放思想是促進改革開放的先導,,使一些人從教條主義、本本主義和僵化半僵化狀態中解放出來,思想認識能夠跟上不斷發展變化的客觀世界,實現主觀認識和客觀實際相一致,達到實事求是。實踐證明,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每一次思想解放,都必將掃除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把改革開放大大向前推進。胡錦濤同志指出,解放思想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本質要求,是我們應對前進道路上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不斷開創事業新局面的一大法寶。
改革開放把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改革促進開放,開放反過來又促進改革,形成了改革與開放良性互動的局面。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對外開放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條件。改革與開放相結合,這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革的一個鮮明特點,也是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任何一個國家,不論社會制度如何,都不能在與世隔絕的情況下發展自己的經濟。閉關自守、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只能導致停滯和落後。只有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吸收人類一切文明成果,自覺置身於國際市場的競爭,一國的民族經濟才能更快地發展。我國對外開放有兩個亮點,一是開辦經濟特區,二是吸引外資。經過30年的努力,我國已經形成了從沿海到內地的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實行對外開放,引進了大量資金、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促進了國內改革和與世界經濟接軌,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帶來了強大動力和活力。
保持改革、發展、穩定的良性循環,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的關系,是貫穿改革全過程的一個重大問題。改革是動力,改革才能促進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經濟發展問題實質上就是改革問題;發展是目的,是「硬道理」,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問題的最終解決還有賴於經濟的發展,發展反過來又會促進改革,是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礎;穩定是前提,是發展經濟文化和順利進行改革的必不可少的條件,沒有穩定的環境什麼都搞不成,甚至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改革、發展、穩定,既統一又矛盾,處理得好,能相互促進,處理得不好,又能相互損害。中國改革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把握好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穩定的程度,使三者之間保持平衡和良性循環。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一次新的偉大革命。新時期30年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就舉世矚目。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之所以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在於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我們要繼續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
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改革開放,既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必然要求。改革的性質同過去的革命一樣,也是為了掃除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障礙,使中國擺脫貧窮落後。從一定意義上說,改革也是一場革命。改革既從根本上改變束縛我國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又涉及政治、文化、科教、社會等領域,是一場全面改革。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因此,這場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前提下,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對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中某些不合理的方面和環節進行革命性的變革,進一步從體制機制上煥發出社會主義的生命力和優越性。如果說,我們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開辟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國歷史新紀元,那麼,我們黨領導的改革開放這場新的偉大革命,則開辟了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字數2585)
C. 毛概社會實踐調查報告有什麼好題目呀,適合學生的,急用呀
一般來說現在關於大學生群體、農村、創業型企業裡面關於毛概的學習情況的文章相對比較吸引眼球
D. 學習了毛概有什麼收獲體會
1、毛概這門課是理論聯系實際的一種學說。它有著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是史論結合的問題。毛澤東思想深深紮根於中國沃土之中,它的產生和發展以及成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指導思想過程,也是近現代中國面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過程。其二,則是與現實結合的問題。毛澤東思想不是一個封閉的體系,而是發展的學說。它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對中國長期革命與建設實踐中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作了理論概括,形成的適合中國情況的科學的指導思想。
毛澤東思想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時間相結合的產物,是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產生的理論成果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黨的十七大把改革開放時期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結合逐漸形成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統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2、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對大學生樹立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意義,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根本認識或根本看法。一個人的一生,是生活在特定的時代和社會里,不同的年代有著不同的社會現狀,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歷史使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是正確把握整個世界發展規律的前提,只有正確把握世界發展的規律,清楚認識時代特徵,才能保證大學生將來能夠適應社會,使大學生能夠科學、客觀地根據時代與社會的發展來規劃自己的成才之路。毛澤東思想為我們指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革命要推翻「三座大山」,第一步是民主主義革命,第二步是社會主義革命,這成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科學指南。很多的時候,感覺這位中國的創始人的思想是那麼的豐富,那麼的睿智,真的讓人莫名的崇拜。是他領導中國人民走向勝利,是他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潛移默化中,他的思想已被我們所接受,他的理念在延續,影響著中華兒女。
3、在21世紀,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新時期,我們仍然要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因為毛澤東思想是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團結戰斗的光輝旗幟,是指導我門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一種精神支柱,我們一定要完整准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運用它來指導我們的各項工作。 當然,我們在堅持毛澤東思想的同時還必須發展毛澤東思想,堅持是基礎,發展是關鍵,只有發展才能更好的堅持;而堅持和發展都必須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服務。 學好毛澤東思想,了解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基本原理,掌握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可以使我們更好的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建設,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歷史經驗,掌握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發展規律,以便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服務。
E. 毛概社會實踐報告怎麼寫
1、調研的時間、地點、對象
2、調研的目的、方法及方法論證(如果有調查問卷,請在此呈示)
3、調研的過程
4、調研的結果(若是問卷調查,在此將數據一一列出並做出說明)
5、調研的結果分析(若是問卷調查,在此對各數據結果和各數據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討論和說明)
6、結論與建議
7、參考文獻目錄(最好有參考文獻,沒有參考文獻此部分可省略)
8、附件:如收回的調查問卷,調查紀錄、收集的第一手材料、參考文獻等
三、選題
凡是與《毛中特》課程相關的選題均可。要求學生必須親自調查獲取第一手材料,若被認定為抄襲或網上下載的材料,實踐成績為零。下面一組選題供大家參考:
1、 農村減免農業稅以後農民種田積極性的調查
2、 農村現行醫療保障的調查與分析
3、 農村生育觀的調查
4、 農村教師流失現象的調查
5、 農村教育教學資源現狀的調查與分析
6、 關於農民工進城務工的調查
7、 農村基層民主選舉過程中的若干問題的調查報告
8、 新農村建設問題研究
9、 某社區、村、鎮精神文明建設的情況調查
10、某地(村、鄉、縣、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思路、新舉措的情況調查
11、某地(城鎮、街道、社區)積極推動下崗職工再就業情況的調查
12、下崗職工再就業心態調查
13、某企業文化建設中的問題研究
14、某大學畢業生成才道路的調查
15、引起當代青少年「網癮」現象的原因調查
16、當代大學生就業首選職業的調查與分析
17、關於大學生勞動觀念的調查與分析
18、關於大學生艱苦奮斗意識的調查與分析
19、個體經濟發展的主要經驗和面臨的主要問題
20、私營、民營經濟發展中主要經驗和面臨的主要問題
21、高校學生關注的主要問題個案分析
22、新農村建設中的社會問題研究
23、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研究
24、網路發展及其對農村的青少年影響研究
25、電腦辦公在政府部門利用情況的調查研究
26、關於影響農村小學生英語學習因素的調查與研究及問題解決方案
27、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調查研究
28、關於農民收入的調查
29、老年人家庭贍養問題及對策
30、大學生村幹部對農村建設的重要性
31、大學生村官實踐困境調查研究
32、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調查研究
33、某村新農村建設成果調查研究
34、暑期留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內容調查研究
35、學生家長對學生成才的期望調研
36、農村道德觀現狀調查
37、農村網路普及狀況調查
38、當地村民對教育的看法
39、農村人口的就業方式、就業觀念變化調查研究
40、農村孩子受高等教育的概況、問題及其對策的調查
F. 求毛概社會實踐報告,包括心得體會,3000到5000字 沒多少財富了,幫忙啊
河北新農村建設中幾個
問題的調查報告
★摘要
一、 經濟建設問題
(一) 一些經濟數據
(二) 調查情況
(三) 我的看法
二、 教育、醫療等社會保障問題
(一) 教育問題
(二) 醫療問題
三、 農村文化建設問題
(一) 現狀分析
(二) 解決問題措施
四、 綜述
★正文
去年,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對中國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發展模式造成了巨大沖擊。中央推出了四萬億元的經濟刺激方案加以應對,其主要手段就是通過家電下鄉等一系列手段擴大內需,此時,八億多中國農民再一次肩負起拯救中國經濟的重任而受萬眾矚目。然而,中國新農村建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現就我對河北農村的調查做點分析。
一、經濟建設問題
(一)首先從經濟方面來看,「三農」工作和新農村建設的核心是農民增收問題。中國農民以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30%的人口,為中國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卻尚未享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至少是還不顯著。中國國內的消費水平豈止是尚未完全發掘,應該說是極不發達,尤其是農村的消費水平。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最近十幾年,我國GDP從1990年的3638億美元,增長到2008年的43960億美元,增長了12倍,而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從1990年的686.3元,增長到2008年的4761元,僅增長7倍,低於GDP增長率。看以下的圖表,這是我根據歷年的數據繪制的一個圖表,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農村居民的年人均純收入與經濟增長並不同歸。農村居民年純收入增長速度滯後於經濟發展速度。
(以下1~15分別代表1990~2004年)
不止居民的收入增長不夠快,其消費結構同樣與城市相比存在較大差距,我們可以看下錶,比較一下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同鄉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的巨大差距。
2008年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3.7%,僅相當於十年前的城市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2004年城鄉居民的消費水平之比為3.5:1,農村居民消費只相當於90年代初的城鎮居民水平,農村消費傾向持續小於城鎮。
(二)通過我對河北保定市望都縣北合村村民的抽樣調查,我發現,每當我問他們為什麼收入比之十年前增長了四倍,而居民消費並沒有多大改觀時,大部分村民都會反問我:「東西難道沒變貴嗎?」我找了一下近十年的物價水平,發現若以1985年的物價水平為一百的話,則2005年的物價水平為413.5,正好為20年前的四倍,因此,可以這樣說,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增長並未向我們所希望的那樣好。
胡主席曾經說過:「我國現在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我們應當順應這一趨勢,更加自覺地調整過敏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積極地支持『三農』發展。」要想真正的實現共同富裕,新農村建設勢在必行。
(三)我認為,農民增收問題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問題,政府和城市應該大力發展農村非農產業,促進農村勞動力快速轉移。人均佔有耕地少是制約農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而且糧價上漲幅度也比不過物價上漲幅度,要使農民快富,必須把農村富餘勞動力從有限的土地上轉移出去,使其外出務工,從事二、三產業。正如《河北日報》所提到的: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把工業和農業、城市和農村緊密地聯系起來,把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與解決「三農」問題緊密地結合起來,切實貫徹好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發揮好工業和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
二、教育、醫療等社會保障問題
前幾天看了一個報道,叫《農村孩子真不願意上高中嗎》,其中就提到了農村中最普遍的上學難、上學貴問題,再加上看病難、看病貴,是當前農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我的調查里,河北望都縣的陳樹欣女士是這個問題的典型代表。該女士患有高血壓,但每次身體不適都拒絕去醫院治療,問她原因,回答說看不起。這不是個例,在農村具有普遍性。
(一)先談一下教育問題,在望都縣,每年有兩千多名初中生,而卻只有一千多名高中生,那剩下的學生哪裡去了?都去技校或者直接參加工作了。對此我感到一些深深地憂慮。教育,是國家的長治久安的根本大計,知識就是力量不是一句空話,可在農村,這句話卻不靈驗了。與城市家長拚命將孩子送進高等學府正相反的是,許多農村家長只看到了大學昂貴的學費以及電視上所報道的那些畢業即失業的大學生,從而認為大學無用,進而其孩子由於沒有高的學歷,找不到好的工作,喪失了知識改變命運的機會。長此以往,則貧者愈貧,富者愈富。新農村建設有曾么會真正意義的成功呢?
因此,在國家經濟發展到了一定程度的今天,我認為是時候擴大我們義務教育范圍了,讓農村和城市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機會,都能透過教育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來為社會貢獻更大力量。我本人認為,普及高中義務教育對新農村建設必然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二)醫療方面,現在正在推行河北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真正去看過《河北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辦法》,如果認真一點,你會看到這一條:「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用於補助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的醫療費用,重點對大額醫療費用或住院醫療費用進行補助。」這就是說,如果不是住院或者購買大額葯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不會補助的。在我調查時,有村民就對我說:「買醫療沒有用,打針吃葯一點都不保。」我是在想,如果有人沒有大病,打死你卻因為莫哪些原因必須經常吃葯的話,豈不是就享受不到合作醫療的益處了嗎?
因此,我希望政府能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進一步完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的相關政策,逐步提高農民的醫療保障水平,在具備條件的地區,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三、農村文化建設問題
(一)文人相見,有時候會謙稱自己「粗鄙村夫」,可見農民在社會上看來都是屬於文化素養不高的一個群體。這誠然也沒有冤枉農民。有調查顯示,農民家庭的平均文化消費支出僅有871.77元,佔全部平均開支(10989.46元)的7.93%,在所有開支項目中排在最後。農民在勞動之餘,從事較多的5種文娛活動分別是:看電視(27.35%)、打牌(12.69%)、讀書看報(11.15%)、下棋(7.25%)、聽廣播(7.11%)。人均每天看電視時間約為2.76小時。農民的業余文化活動多以現代文化形式為主,受制於文化形式的經濟性、便利性和可獲取性,對傳統民間文化活動感興趣的農民群體正在逐步萎縮降低,尤其是青年群體。普遍認識是花錢買票看戲、看書等不如買些吃的、喝的。
這種狀況表明,農民的文化生活還很貧乏,缺少必要的科學知識以及精神財富。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邪教組織總是先通過農村滋生蔓延的了。像我的父母,過年的時候或者農閑的時候除了打麻將就是打撲克,連電視都看得很少,其消息相對閉塞。
(二)為改變這一種狀況,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黨委、政府的鼓勵和扶持。例如吉林的「歡樂莊稼院」、河北的「農村文化之星」等一系列政策和舉措,進一步推動了農民自辦文化的蓬勃發展。2、要堅持鼓勵扶持和規范引導並重,全力推進農民自辦文化事業發展,盡可能釋放和激活廣大農民群眾的文化熱情和潛能,形成自下而上、豐厚活躍的文化土壤。3、要堅持政策引導和培育市場主體,整合農村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經濟,培育文化消費觀念,形成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只有這樣,才能在整體上實現農村文化建設的科學發展。從而明顯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質。文化的發展取決與該國的文化弱勢群體,這是文化的木桶理論。只有農民的文化水平上了一個新台階,才真正說明全民族的文化水平上了一個新台階。
四、綜述
通過這幾天的調查,我明白了新農村建設任重而道遠,但是我也相信在黨的領導下,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我們也一定能夠取得新農村建設的偉大勝利。
我要強調的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靠農民,但不能只靠農民自己,必須要有城市的幫助,必須統籌城鄉關系。正如胡主席提到的:「我國能否有發展中大國逐步成長為現代化強國,從根本上去絕育我們能不能用適合我們國情的方式,加快改變農業、農村、農民的面貌,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新格局。我們必須真確處理工業和農業、城市和農村、城鎮居民和農民的關系,加大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力度,使穩妥推進城鎮化和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陳偉我國現代化進程的雙輪驅動,從而逐步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矛盾。」
在這個過程中,財政應該繼續加大全省各級財政特別是省級財政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積極爭取和用好中央財政的支農資金,強化信貸資金的投入;政府應該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解決好教育、醫療等社會保障問題;城市應該為農民進城務工就業創造更多機會,積極將城市優質人力資源導入農村,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
而作為我們當代大學生,應該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爭取早日將其應用到新農村建設當中去。
電氣化0801
田亮
2010年1月4日星期一
★參考文獻表
《中國統計年鑒》;
《我國消費需求發展趨勢和消費政策研究》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71頁;
胡錦濤《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04年12月23日);
胡錦濤《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07年12月3日);
《河北農村文化建設階段性構成及現狀分析》[文化發展論壇],2009-10-5 .;
朱祥林《推進河北省新農村建設應解決的三個問題》【河北日報】2006年08月15日;
《物價上漲影響農民工子女教育》【南方日報】2008-02-28 ;
《河北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辦法》第五章資金管理第三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