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明朝滅亡的政策對今後發展有何成果
你是想說導致明朝滅亡的政策么?至少滿清明白了士大夫和商人(官商或有官員做靠山的商人)根本就不是可以依靠的對象。再加上滿清防漢人如防家賊,導致了中國的衰弱。
明朝的政治制度很像責任內閣制,君權在明太祖和明成祖達到巔峰後臣權有了很大的發展。內閣原先只是成祖朱棣嫌政務太累才有了這么個東西,但後來就成了凌駕於六部的最高機構,甚至皇帝有時都得聽他們的意思(徐階、高拱、張居正)。等民國的時候最初宋教仁和孫中山想搞的責任內閣制雖說是借鑒於英國和日本,但和明朝的內閣制還是有點像的。
明朝的稅收制度主要來源於田賦,商稅也就是三十稅一(3%)。這和中國「士農工商」的地位排名有關。而且明朝的地方稅都是自用的,在張居正一條鞭法實施前還收實物稅(咸魚,棉花,蘋果等……),所以白銀稅入一直就四五百萬兩銀子。但明末的遼東戰爭和西北民亂導致朝廷開支飛速膨脹,而稅賦的主要來源依舊是田稅。商稅少得可憐,崇禎年間茶稅曾經只能收到100多兩銀子(也就4-6wRMB),朝廷每年赤字一兩百萬兩銀子,結果明朝就這么完了。清朝吸取了這個教訓,改為全國的稅收全部解送中央,往死里壓榨商人,才有了康乾七千萬兩白銀的收入。但清朝是個啥下場我就不用怎麼說了。
總而言之,明朝的政策尤其是明末實施的政經策略大部分是徹頭徹尾的敗筆,對後世的影響大概也就是讓人們知道了不能這么治理國家吧
Ⅱ 明朝內閣三楊的具體政治成就都有哪些
三楊,指明代楊士奇、楊榮、楊溥。
三楊中楊士奇受知於仁宗、宣宗、英宗三朝,在文淵閣任事四十年,任職時間之長為有明一代之最,論事存大體,請免賦薪、減官田、理冤滯、汰工役、撫逃民、察墨吏,民皆大悅,善識人,所薦皆名士。楊榮警敏通達,善觀察形勢,在文淵閣治事三十八年,謀而能斷,老成持重,且周習地理、邊防,時人比其為唐之賢相姚崇。英宗即位初年,三楊共佐朝政,多所扶正,如練士卒、嚴邊防、罷偵事校尉、慎刑獄、嚴核百司等。三楊入內閣時日很長,共掌朝政,輔佐三朝,海內清平,對「仁宣之治」功莫大焉。
Ⅲ 明朝政治制度的特點及歷史影響力
古代政治制度變化的軌跡
1.熟悉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內容和發展線索,理解地方行政制度的歷史作用及其影響.
2.了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產生和演變的過程,掌握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了解明朝和清朝強化君主專制的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3.掌握古代中國選官制度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理解其歷史作用和社會影響.
4.理清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線索及其階段性特徵.
專題線索梳理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經歷了初創、確立、改革、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對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的地方行政制度、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和選官制度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更為深遠.
1.地方行政制度:主要包括周朝的分封制、秦朝的郡縣制、金朝的猛安謀克制、遼朝的蕃漢分治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朝的僧官制度、後金和清政權的八旗制度、明清的土司制度和「改土歸流」.
認識:我國的地方行政制度,自秦朝實施郡縣制度以來,逐漸發展和完善.這一制度,組織系統龐大,結構嚴密,在征發徭役、兵役,徵收田賦和租稅,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和鞏固邊疆等方面發揮了良好的作用.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既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封建統治,也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猛安謀克制以及蕃漢分治等我國少數民族政權所實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僧官制度和土司制度等治理少數民族地區的行政制度,不但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我國的地方行政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也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起了重要的歷史作用.
2.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與演變:秦朝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西漢時得到鞏固,隋唐時完善,北宋時加強,元朝時發展,明清時期皇權得到進一步強化.
認識:發展趨勢:一是不斷調整、改革中央行政結構,削弱相權,以加強皇權.明太祖廢丞相,使中央行政權分屬六部,基本上解決了皇權與相權的矛盾,進一步強化了君主專制局面.二是不斷調整、改革地方行政結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特別是對邊疆地區的嚴密管轄.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基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條件,中央與地方的矛盾緩和,在元明清三朝,再沒有出現過國家大分裂.三是對人們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強,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獄就是典型的表現.
積極作用:①有利於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有利於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生產活動,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③在統一的社會環境下,有利於民族大融合,有利於各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發展和提高,使我國古代人民創造了領先於世界的古代文明.
消極影響:①君權專制易形成暴政統治和導致腐敗現象的出現,成為阻礙歷史發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獨尊一家,箝制了人們的思想,出現了萬馬齊喑的可悲局面.③在明清時期,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
概括地說,在封建社會前期,其積極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會後期,其消極作用逐漸增大,尤其是明清時期,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進一步強化,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其危害尤為嚴重.
評價這一歷史現象時,應該將其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不能一概而論.如:即使是明清時期,這一制度在維護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反擊外來侵略方面仍然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3.選官制度:主要包括漢朝的察舉制、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至清末的科舉制度.
認識:漢代選官以「鄉舉里選」為依據,體現的是尊重鄉里輿論對士人德才評判的權威性.但是,輿論評價一旦與仕途沉浮相聯系,就容易被某些有權勢、有影響的人物或社會集團所控制、所利用.曹操審時度勢,提出了「惟才是舉」的用人原則,這既是對處於亂世求賢的需要,也是對漢代「選舉失實」的刻意糾正.在漢末軍閥混戰的沖擊之下,鄉里組織遭到破壞,「鄉舉里選」的傳統做法難以為繼.在此情況下,三國時的魏制定和推行了「九品中正制」.起初,這一制度是致力於解決朝廷選官和鄉里清議的統一問題,是對漢代選官傳統的延續,也是對曹操用人政策的繼承.但到魏晉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個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壟斷,他們在評定品級時,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劃分,已經背離了「不計門第」的原則.此後整個兩晉南北朝時期,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護士族世襲政治特權的官僚選拔制度.
南北朝時期的士族制度,只是按照門第高低分配權力,不能滿足數量眾多的出身低微的地主的要求,而門第高的士族腐敗,因而加劇了當時的政治腐敗和地方割據分裂的傾向,說明士族制度已經腐朽.同時封建經濟有所發展,尤其是均田制實行後,中小地主勢力增長,非常渴望進入統治階層.隋唐時期,實現了國家的統一,為革新政治、鞏固統治、加強中央集權,在選官上實行了科舉制.由於一般農家子弟生活貧困,能讀書應試者可謂鳳毛麟角,能夠參加科舉考試的絕大多數是庶族地主.因此,科舉制度實際上是一種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選官制度.
科舉制度的積極意義:剝奪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權,削弱了地方豪強士族的勢力,使封建官吏的選拔和任用權收歸中央,有利於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選官方面的腐敗,改變了自秦漢以來以薦舉為主的官吏選拔制度,是歷史的一大進步.通過科舉考試,向整個地主階級開放仕途,有利於籠絡人才,緩和了矛盾,擴大了統治階級的基礎.科舉制度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系起來,從而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政局的穩定,推動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發展.
科舉制度的消極影響:明清時專重「四書」「五經」,以八股文取士,禁錮了士人的思想,極大地束縛了知識分子的創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是中國近代落後於西方的文化因素.其種種弊端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極端強化的產物.
4.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線索及其階段性特徵
西周重視國家的制度建設,包括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官制在內的「周禮」體系得以確立.這是一個神權下降、王權強化、人文精神崛起的時代.
戰國的變法運動,破壞了貴族等級社會,造就了一系列新的制度.君主集權制、官僚制、郡縣制等紛紛出現,對此後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秦朝確立了以皇帝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政體,郡縣制在全國范圍推廣.西漢王朝繼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而在地方實施「郡國並行」制,對地方官員的監察力度加強,至漢武帝時期州刺史的設立,標志著監察制度更加嚴密.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前期兩大鼎盛時期之間的過渡階段.這一時期的許多制度,表現出承前啟後的過渡性.如選官用人制度,自察舉制經由「九品中正」制向科舉制過渡;中央中樞機構,自「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轉變;軍事制度,出現於北朝的府兵制,發展成為隋唐府兵制的基礎;賦稅制度,曹魏的租調制是隋唐租庸調制的濫觴;土地制度,從曹魏的「屯田」、西晉的「占田」發展到北魏的「均田」,為隋唐均田制所直接繼承.這些發展中的重要制度,不僅在魏晉南北朝時支撐著國家機器的運轉,而且為隋唐盛世的出現提供了制度保證.
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繼秦漢以後又一次大的發展時期,其確立的基本框架,一直影響到我國封建社會的後期.隋朝統治者採取強化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如確立三省六部制,提高政府部門行政效能;改革地方機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建立科舉制,擴大地主階級政權的基礎.唐朝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
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是中國由統一的封建王朝走向分裂並再度走向統一的時期.在這一時期,邊疆地區進一步開發,民族融合空前加強;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加強.元朝統治者在地方設置行中書省,後來發展成為行政區域的名稱,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當代省區的規模.元政府在澎湖島設立巡檢司,管轄澎湖和台灣;中央的宣政院直接統轄西藏地區,西藏正式成為元朝的行政區.元朝加強了中央與地方、中原與邊疆的聯系,鞏固和發展了多民族的統一國家.
明清(鴉片戰爭以前)是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進一步發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時期.明初對專制政權進行了全面強化,皇權具有絕對權威,成為明朝政治制度的特色.清朝軍機處是總攬軍國大計的中樞機構,軍機處的設立,既減少了皇帝處理國家政務的環節,又提高了皇帝處理政務的效率和保密性,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的體現.理藩院的設置,空前地加強了中央政府對邊疆各民族的管轄.我國的疆域得以最後確定.對西藏宗教領袖的冊封制度、金瓶掣簽制度、駐藏大臣制度等加強了對西藏地區的管轄,並為後代所效仿
Ⅳ 明朝的政治局面,急需!!!!!!!!!!!!!!!
主要政治思想 明代政治思想的基本內容表現在如下5個方面:
① 外儒內法的政治權術
② 加強思想統治的心學
③ 挽救社會的改革思想
④ 反傳統、反權威的「訾議國政」思想興起
⑤ 「均田免糧」的反封建口號
Ⅳ 明朝政治制度的特點有哪些
明朝政治制度的特點有:
1、明太祖廢丞相制度,以六局部理天下政務,中國的宰相制度今後被廢棄。內閣擁有「票擬」之權。這就使它對天子權利的限定,超越了過來的宰相,由於票擬是下達天子詔令的正常途徑,以是明代內閣限定天子濫動手詔、中旨的妥協,愈加制度化,和內閣相共同,另有六科給事中也在制度上間接起著限定皇權的作用。
2、地方六部而且間接向天子擔任,對上面上的奏摺有票擬權(對事情處置提來由理意見),並有對天子旨意的封駁權(即可以對天子下達的下令予以支持,而且可以不予實行)。
3、權益變革:從永樂年間只是對政策提來由理意見而且沒有其他的權益,到明朝前期成為另一種丞相制度的代稱,而且偶然權益可以高出於天子之上。是權益一步步變大。
(5)明代政治成果擴展閱讀:
影響
明朝的政治制度使得明朝精英階層空前膨脹和精英階層確立了獨立性,無論是經濟上的獨立性還是思想上的獨立性都在不斷加強,單個精英或精英團體與君主或皇帝的利益,與帝國的利益越來越難協調一致;而君主的權威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在逐漸下降。
因此,出現了明朝皇帝越來越難以控制文官集團,越來越難以隨心所欲。維護君主,打擊精英,反歷史潮流而動,嚴重破壞生產力,破壞經濟和社會的健康穩定成為歷史必然。
Ⅵ 中國明代以後政治思想的發展演變
明代社會是封建君主專制強化,封建社會走向衰落的時期,政治上獨裁專制,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主張實行民主政治,因此明代以後政治思想的發展演變就是從專制主義走向民主共和。
Ⅶ 明清時期的經濟,政治,文化總結
明清時期的經濟,政治,文化總結:
1、政治:明朝廢丞相、設內閣,清朝增設軍機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空前強化。
2、經濟:農耕經濟佔主導地位繼續發展,百姓自給自足;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統治者重農抑商並實行閉關鎖國,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中國開始落後於時代發展潮流。
3、文化:儒家思想活躍,帶有封建色彩的早起啟蒙思想產生,但傳統文化仍然占據著統治地位。
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洋務派的」師夷長技以自強」思想也在這個時候萌發。
維新思想,西學東漸成為新的思想潮流。
(7)明代政治成果擴展閱讀:
1、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元末民不聊生,爆發紅巾起義,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隊伍。1364年朱元璋稱吳王,建立西吳。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稱朱明,定都於應天府。
2、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 1644年大順攻佔明朝國都北京,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攝政王多爾袞率領清軍入關,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統治者。
軍事上在隨後的二十餘年間平定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後又平定三藩之亂、統一鄭氏台灣,逐步掌控全國。
Ⅷ 明朝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民族關系的措施或成就
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
1、改革行政機構,加強君主權力
在地方:廢除行中書省,設立直屬中央的三司;
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掌民政
提刑按察使司(按察司)——掌刑獄
都指揮使司(都司)——掌軍政
在中央:廢除丞相,撤銷中書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對皇帝負責。
2、特務統治
錦衣衛成立於洪武年間,由皇帝親自主持,負責保衛皇帝安全,偵緝官員和百姓言行,不受法律約束,可直接實行緝捕。
3、八股取士
命題范圍:四書五經。
答題要求:根據指定的觀點答卷,不能有個人見解。
文體:「八股文」。
Ⅸ 明朝內閣三楊的具體政治成就都有哪些
三楊指明朝前期大臣楊溥、楊士奇、楊榮三人,因居地、郡望,時人稱楊溥為「南楊」,楊士奇為「西楊」,楊榮為「東楊」。三人皆於建文時入翰林院,歷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洪熙元年(1425年)宣宗嗣位,楊溥入內閣與楊榮、楊士奇等共典機務,宣德九年(1434年)遷禮部尚書,值內閣如故。楊榮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晉文淵閣大學士,仁宗時晉謹身殿大學士兼工部尚書,宣德時漢王反,首贊帝御駕親征,五年(1430年)進少傅。楊士奇在仁宗即位後晉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後兼兵部尚書。三楊中楊士奇受知於仁宗、宣宗、英宗三朝,在文淵閣任事四十年,任職時間之長為有明一代之最,論事存大體,請免賦薪、減官田、理冤滯、汰工役、撫逃民、察墨吏,民皆大悅,善識人,所薦皆名士。楊榮警敏通達,善觀察形勢,在文淵閣治事三十八年,謀而能斷,老成持重,且周習地理、邊防,時人比其為唐之賢相姚崇。英宗即位初年,三楊共佐朝政,多所扶正,如練士卒、嚴邊防、罷偵事校尉、慎刑獄、嚴核百司等。三楊入內閣時日很長,共掌朝政,輔佐三朝,海內清平,對「仁宣之治」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