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國內外模具區別
區別只在於方式!
技術方面國內水平不比國外差!只是同等的模具,國內做的一定會做得比國外低一個等級!這是市場經濟與歷史發展原因導致!
㈡ 國外主要研究成果
森林沼澤景觀區化探異常查證方法的選擇與次級景觀條件特徵和表生地球化學作用特點密切相關。國外學者通過各種途徑,在這一研究領域開展了廣泛的研究工作。
西北歐、前蘇聯和北美分布有大面積的森林沼澤,森林沼澤區特有的土壤和富含有機質的泥炭對元素富集、分散的影響受到了這些地區勘查地球化學家們的極大關注。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他們在有機質中元素的存在形式、有機質和鐵錳氧化物與元素間的相互關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Boyle(1977)較系統地研究了加拿大兩個富含銅的沼澤中的元素分布特徵,認為銅主要以腐殖酸鹽的形式存在於沼澤中。一些學者認為在富含有機質的土壤中有機絡合物是金屬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R.Ewelett,1978,等)。Gleeson and Coope(1966)、Chowhurg and Bose(1971,1972)、Baker(1973)等一些西方學者對泥炭中元素的全量和有機結合相進行了研究,提出腐殖化程度是影響有機質與重金屬元素結合的主要因素。Jackson(1978)通過有機酸與元素結合能力的試驗指出,pH值和粘土含量控制著有機質與元素的結合能力。上述研究表明,在森林沼澤區有機質對元素的遷移和富集具有重要影響作用。這些研究為森林沼澤區礦產資源地球化學勘查方法制定提供了理論依據。
通過研究和實地觀察,許多學者提出:在森林沼澤景觀水系發育的地區,宜以水系沉積物為采樣介質開展水系沉積物測量。他們系統地研究了水系沉積物的采樣部位、粒級、元素含量的季節性變化及采樣密度。Whitney(1974,1980)研究了鐵錳氧化物與金屬含量間的關系,提出了用鹽酸羥胺提取礫石表面鐵錳氧化膜中金屬元素的地球化學勘查方法技術。
前蘇聯在貝阿線的森林沼澤區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吳傳璧等,1987),提出根據局部景觀特徵和不同的工作要求,可採集鐵質淀積物、土壤、碎石、沼澤中的泥炭、水和植物等介質開展地球化學勘查工作。
最近幾年,加拿大勘查地球化學家Stewart M.Hamilton等在森林沼澤景觀區開展了卓有成效的表生帶元素遷移機理研究工作,提出了「還原囪」(reced chimneys)、「森林環」(forest ring)、酸性帽(acidic caps)的概念和元素電化學遷移模型。根據其研究成果,提出森林沼澤景觀區土壤測量的采樣層位應是A層下部和B層頂部;且應用醋酸銨或MMI(一種保密的專利提取劑)或酶提取,其他的偏提取劑都太強;這樣才能取得比較好的找礦效果。應用這種方法在加拿大厚冰磧物覆蓋區開展地球化學勘查工作取得了明顯的地質找礦效果。
綜上所述,森林沼澤景觀區化探方法研究現狀可以概括為:
1) 進行景觀地 球 化 學 研究 與 景觀地 球 化 學 區劃 ( Б. Ф. Мицкевич、Ю. Я. Сущик,1981) ,建立勘查地球化學概念模型 ( C. R. M. Butt and R. E. Snilh,1979) ,為不同級次景觀區開展勘查地球化學工作提供基礎資料 ( 地質礦產部情報研究所,1984) 。
2) 開展表生帶元素遷移機制與元素地球化學行為研究,總結表生環境下元素活動性( Andrews - Jones,1968) ,提出表生作用帶的地球化學障 ( A. A. Levinson,1974) 。
3) 研究表生條件下元素的賦存形式,指出土壤、水系沉積物中痕量元素存在的主要形式為被吸附的離子態、鐵錳氧化物吸附相、原生硫化物相、有機物吸附相、粘土吸附相、次生礦物相等 6 種形式 ( S. Dijkstra et el. ,1984) 。
4) 全面總結了偏提取技術在地球化學勘查中的應用 ( T. T. Chao,1984) 和水化學測量 ( И. С. Ломоносов,1988) 、植物地 球 化 學 測 量 ( F. D. Busche,1987; C. E. Dunn,1987,1992; P. J. Rogers,1993 ) 、 元素 活動 態 測 量 ( L. V. Antrpovo,1992; J. R. Clark,1994; Mann,1995) 等非常規化探方法的試驗研究成果。上述成果為森林沼澤區中大比例尺化探方法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資料。
總之,多數人認為: 1∶ 5 萬工作階段以水系沉積物測量為主 ( 個別地區配合水化學測量) ,采樣介質有淤泥沉積物、礫石間細粒沉積物、泥炭物質、經淘洗的灰砂物質等;1∶ 1 萬工作階段以土壤測量為主,在表面石質風化物發育區採用苔蘚 - 地衣生物地球化學測量,石流發育區採用植物測量,沿石流邊緣採用潛蝕淤泥測量,沼澤發育區採用水生苔蘚測量等方法。同時,在 A 層下部和 B 層頂部采樣、醋酸銨或 MMI 或酶提取測試土壤中活動態元素含量可望取得較好的地質找礦效果。
㈢ 注塑模具在國內外的發展狀況
注塑模具是生產各種工業產品的重要工藝裝備,隨著塑膠模具設計工業的迅速發展以及塑膠製品在航空、航太、電子、機械、船舶和汽車等工業部門的推廣應用,產品對模具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塑膠模具設計方法已無法適應產品更新換代和提高質量的要求。電腦輔助工程(CAE)技術已成為塑膠產品開發、模具設計及產品加工中這些薄弱環節的最有效的途經。
美國上市公司 Moldflow 公司是專業從事注塑成型CAE 軟體和諮詢公司,自 1976 年發行了世界上第一套流動分析軟體以來,一直主導塑膠成型CAE軟體市場。近幾年,在汽車、家電、電子通訊、化工和日用品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
利用 CAE 技術可以在模具加工前,在電腦上對整個注塑成型過程進行類比分析,准確預測熔體的填充、保壓、冷卻情況,以及製品中的應力分布、分子和纖維取向分布、製品的收縮和翹曲變形等情況,以便設計者能盡早發現問題,及時修改製件和模具設計,而不是等到試模以後再返修模具。這不僅是對傳統塑膠模具的設計方法一次突破,而且對減少甚至避免模具返修報廢、提高製品質量和降低成本等,都有著重大的技術經濟意義。
塑膠模具設計不但要採用 CAD 技術,而且還要採用 CAE 技術。這是發展的必然趨勢。注塑成型分兩個階段,即開發/設計階段(包括產品設計、模具設計和模具製造)和生產階段(包括購買材料、試模和成型)。傳統的注塑方法是在正式生產前,由於設計人員憑經驗與直覺設計模具,模具裝配完畢後,通常需要幾次試模,發現問題後,不僅需要重新設置工藝參數,甚至還需要修改塑料模具設計製品和塑膠模具的設計,這勢必增加生產成本,延長產品開發周期
㈣ 求模具行業在國際上的比較有名氣的雜志,謝謝
1)《模具製造》月刊是由國家科技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在國內外合法公開發行大型科技期刊,也是目前中國發行量最大且最具影響力的模具專業雜志之一。
2)《模具工業》雜志由桂林電器科學研究所模具分所主辦。模具分所是原機械工業部模具行業(沖模、塑料模、壓鑄模)的技術歸口單位
3)《機械與模具》雜志以服務機械與模具類相關企業為辦刊宗旨,面向機械與模具界科研部門、工廠、企事業單位以及所有與其相關的人士發行,為關聯企業及部門提供市場動態、行業信息、設計技術、製造工藝和公司投融資信息等多方面的幫助。
4)《模具技術》在中國發行量大,由上海模具技術研究所、國家模具 CAD工程研究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學塑性成形工程系主辦。內容:國內外模具行業的科研成果;學術理論: CAD/CAM/CAE技術;報導先進的設計與製造經驗;塑性成形加工的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先進的模具生產管理、標准化。
㈤ 畢業論文中如何寫「國內外研究現狀」
畢業論文中寫「國內外研究現狀」:
首先要把收集和閱讀過的與所寫畢業論文選題有關的專著和論文中的主要觀點歸類整理,並從中選擇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在寫畢業論文時,對這些主要觀點進行概要闡述,並指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其發表觀點的年份。還要分別國內外研究現狀評述研究的不足之處,即還有哪方面沒有涉及,是否有研究空白,或者研究不深入,還有哪些理論問題沒有解決,或者在研究方法上還有什麼缺陷,需要進一步研究。 三、寫國內外研究現狀應注意的問題 二是要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三是不要寫得太少。如果只寫一小段,那就說明你沒有看多少材料。 四是如果沒有與畢業論文選題直接相關的文獻,就選擇一些與畢業論文選題比較靠近的內容來寫。
(5)模具國內外研究成果擴展閱讀:通過寫國內外研究現狀,可以考察學生是不是閱讀了大量的相關文獻。 在寫之前,同學們要先把收集和閱讀過的與所寫畢業論文選題有關的專著和論文中的主要觀點歸類整理,並從中選擇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在寫畢業論文時,對這些主要觀點進行概要闡述,並指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其發表觀點的年份。還要分別國內外研究現狀評述研究的不足之處,即還有哪方面沒有涉及,是否有研究空白,或者研究不深入,還有哪些理論問題沒有解決,或者在研究方法上還有什麼缺陷,需要進一步研究。 三、寫國內外研究現狀應注意的問題 二是要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三是不要寫得太少。如果只寫一小段,那就說明你沒有看多少材料。 四是如果沒有與畢業論文選題直接相關的文獻,就選擇一些與畢業論文選題比較靠近的內容來寫。
㈥ 冷沖壓模具的國內外研究動態及意義
在金屬和非金屬材料塑性加工工程中,模具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工藝裝備。模具的使用性能特別是使用壽命反映著一個國家的工業水平。早在20世紀50年代,美、日等工業發達國家,在開發應用冷沖壓新技術的同時,集中了部分優勢人才和資金,集合時常的需要,將模具作為一個統一的產業來發展,因而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經過多年的耕耘,不僅在模具精度、具結構、模具壽命、制模周期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突破,而且在板才成型的過程模擬、模具優化和可靠性設計等方面形成了新的理論和方法,為適應新的市場環境,進一步實現快速制模,開辟新的技術空間,打下了基礎。
國內的模具工業雖起步較晚,但在過去的十多年中也取得了一些進步。例如沖壓模具方面,國內設計製造的部分汽車覆蓋件模、空調器散熱片級進模、電機定轉子雙回轉疊片高精度硬質合金級進模、集成電路引線筐架多工位級進模,以及帶自動沖切、疊壓、記數、分組、扭斜和安全保護等功能的鐵心精密多功能模,都已達到較高的水平。但從總體上看,我過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例如,精密加工設備在模具加工設備中的比重還比較低,CAD/CAE/CAM技術的普及率有待提高,許多先進的模具技術應用還不夠廣泛等等。特別是在大型、精密、復雜和長壽命模具上,一方面技術差距明顯;另一方面產能也不能滿足過內的需求,因而仍需大兩從過外進口。所以,為了改變這種被動狀態,盡快適應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對沖壓工藝生產水平提高的需要。全方位大力做還模具基礎、研發和推廣工作,是至關重要的。
模具發展日新月異,今後其發展趨勢大致包括以下方面:
1. 發展高效模具 對於大批量生產用模具,應向高效率發展。如為了適應當前高速壓力機的使用,應發展多工位級進模以提高生產效率。
2. 發展簡易模具 對於小批量生產用模具,為降低成本,縮短模具製造周期,盡量發展薄板沖模,鋅合金、低熔點合金,環氧樹脂等簡易模。
3. 發展多功能模具 為了提高效率和保證製品的質量,要採用多工位級進模及具有組合功能的雙色,多色塑料注射模等。
4. 發展高壽命模具 高效率必然需要高壽命,為了達到高壽命,除模具本身結構優化外,還要對材料的選用和熱處理,表面強化技術予以開發和創新。
5. 發展高精度模具 要實現模具的高精度,在模具的設計與加工中必然要使用高精度加工設備和高技術加工工藝。要進一步發展數控機床和加工中心的使用,要發展CAD,CAE,CIM等高新技術。
目前,我國的模具工業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精密加工設備在模具加工設備中的比重還比較低,CAD/CAE/CAM技術的普及度不高,許多先進技術應用還不夠廣泛,特別是在大型,精密,復雜和長壽命模具技術上存在著明顯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