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竺可楨成果

竺可楨成果

發布時間:2021-11-04 19:22:06

『壹』 竺可楨重點生平和成就

歷史氣候學的奠基人:

竺可楨是歷史氣候學的創建人、奠基人,其中歷史氣候變遷是他用力最多、成就最大的一個領域,蜚聲國際科學界。竺可楨在歷史氣候學上另一大貢獻是歷史物候學。竺可楨曾經在國內建立了40多個氣象站和100多個雨量測量站的中國氣象觀測網。[12] 他一方面重視物候的觀察記錄,自1921年留學回國的第二天直到1974年逝世的前一天,他每天觀察並記錄物候和天氣;另一方面廣泛收集歷史物候資料,他與宛敏渭合撰的《物候學》一書中收集有豐富的歷史物候資料和研究成,這在其他國家的物候著作中是少見的

現代氣象科學的貢獻作為中國現代氣象科學的奠基人,竺可楨先生始終關注並「盡畢生之力」開展氣候變化研究,他關於氣候變化的一系列奠基性研究,對於人們今天認識這一全球重大問題,具有基礎的科學意義。在歷史地震學上的貢獻竺可楨在歷史地震學方面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他和李四光共同領導的中國科學院地震工作委員會所組織編制的《中國地震資料年表》及有關研究工作。[13] 在自然科學史研究上的貢獻竺可楨畢生領導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的發掘事業,目的在於闡明中華民族在世界科技發展中的傑出貢獻,以激發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研究歷史上的中外科學文化的交流,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關系。他本人也在天文學史、氣象學史、地理學史、科學通史等方面進行研究,發表過許多論文。[14] 「可持續發展」思想貢獻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先行者,竺可楨始終從科學視角,關注著中國的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他不僅在學理上大力關注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理論問題,而且知行合一,在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中傾力躬親,從世界可持續發展思想形成的歷史進程看,他的這些思想的提出,標志著中國科學家較早地、獨立地關注並研究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是中國科學界對「可持續發展」理念具有前瞻性的早期探索。政治成就 竺可楨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修改者之一。[4] 文學成就 竺可楨從1917年在哈佛大學讀書時就養成了記日記的習慣,其中主要記錄了氣象研究的各種資料。由於戰亂,只保存下來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的日記,共計38年37天,約800萬字,這對中國近現代科學史特別對中國科學院院史的研究有很大的價值。[14] 竺可楨一生著作繁多,如果不算其日記的話,他一生的著作是300萬字左右。從1966年起,他就差不多沒有專門的學術論文問世了,在八年之中他的文字幾乎只有信函。這是其主要文學作品。[18] 教育成就竺可楨明確提出大學要培養以天下為己任的領袖人才。在竺可楨擔任浙大校長的13年之中,浙大從原來文理、工、農三個學院 16個系的規模,發展到文、理、工、農、師、法、醫七個學院25個系(最多時達30個系)、10個研究所,教授也由原先的70餘名發展到200餘名,在校學生也由原來的500餘人增至2000千餘人。先後成為國家高級專門人才的浙大學生(諸如錢人元、程開甲、胡濟民、葉篤正、谷超豪等)也達3500餘人。換言之,這些人才後來幾乎全是新中國科學教育事業的骨幹力量。[15] 為紀念竺可楨校長,後人於2000年5月成立了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

『貳』 竺可楨的科學成就

『叄』 竺可楨在氣象學上取得了什麼成就

竺可楨,著名科學家,中國現代氣象學的開拓者。一生發表了近300篇論著,寫了800萬字極有價值的日記。在台風、季風、中國區域氣候、物候學、氣候變遷等眾多領域都取得了重大成果,堪稱氣象學的一代宗師。

竺可楨於1890年3月7日出生於浙江紹興東關鎮。小時候的竺可楨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1910年,竺可楨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了赴美留學的資格。在選擇專業時,他考慮到農業的重要性,選擇在伊利諾斯州立大學農學院學習農業。

在學習過程中,他覺得氣象學對農業的發展影響極大,而在當時的中國,氣象學還是空白,因此在農學院畢業以後,他又來到哈佛大學專攻氣象學。

竺可楨在美國期間,學習非常刻苦,同時十分關心祖國的情況。報刊上有關祖國的報道,他都認真閱讀,並將氣象和自然災害方面的內容一一記錄下來。當他看到台風、乾旱和雨澇不斷給祖國人民帶來巨大損失時,他感到非常難過,同時感到自己肩負的責任十分重大。他決心以中國的雨量和風暴作為自己的研究專題,認真收集和整理相關的資料,並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1916年,他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氣象學論文:《中國之雨量及風暴說》。1918年,竺可楨又以《台風中心的若干新事實》的論文,獲得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

獲得博士學位以後,竺可楨滿懷希望回到了祖國。然而迎接他的卻是軍閥混戰的衰敗局面,氣象事業幾乎為零。面對困難,竺可楨並不氣餒。1921年,他在東南大學任教,帶領學生在校園東南角建立了中國的第一個氣象站。隨後,他又以不畏艱難的闖勁,在全國各地建立了四十多個氣象站和一百多個雨量觀測點,組建起粗具規模的氣象觀測網,奠定了我國現代氣象事業的基礎。

1925年,竺可楨擔任了全國氣象研究所所長。當時的氣象研究所設在南京市的北極閣,條件非常簡陋。竺可楨來到這里後,親自動手修建了一座氣象台。不論嚴寒酷暑、刮風下雨,他始終堅持在第一線進行實地觀測,並進行數據記錄。

此外,竺可楨還一百六十多次放飛高空氣球進行觀測,終於掌握了南京地區天氣的一些規律,寫出了《南京三千米高空之風向與天氣預測》的論文。

竺可楨還十分注意物候的觀察和研究。在長期觀察中,他發現南京的桃李開花在3月31日左右,而北京的桃李要到4月19日才露出花瓣,南北相差近20天,但是到了5月下旬以後,南京和北京的物候現象相差就沒有幾天了。這是什麼原因呢?竺可楨從氣候上進行了分析。他認為中國是典型的大陸型氣候,冬末春初,南北溫差相當大,而初夏後南北溫差比較小。例如:南京和北京,3月份溫差達到4攝氏度,而到了5月份,就幾乎沒有明顯差別了。

後來,竺可楨將他幾十年對物候現象的觀察和研究結果寫成了一本專著《物候學》,這也是對我國氣象學的一大貢獻。竺可楨不僅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科學著作和論文,還留下了800萬字的日記,從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共計38年37天,幾乎一天也未間斷,而1936年以前的日記則在搬家過程中散落了。竺可楨的日記,內容極其豐富,文采亦很好。很多日記,只要稍加整理便是一篇精彩的科技文章。

竺可楨有一個習慣,就是隨身攜帶兩件寶:氣溫表和高度表。每到一處,就利用這兩件寶貝進行觀測,並用筆和本子記下來,這成了他日記的重要內容。他那幾十年如一日的嚴謹治學精神,是許多人所缺乏的,也是我們需要學習的。

1974年2月6日,身患重病的竺可楨躺在了床上。當他從昏迷中醒來時,正聽到收音機里廣播北京地區天氣預報,他用顫抖的手在日記本上寫下了人生的最後一篇日記:「氣溫,最高零下1攝氏度,最低零下7攝氏度。東風一至二級。晴轉多雲……」

『肆』 有關科學家竺可楨的研究成果

《關於我國氣候若干特點與糧食作物生產的關系》

『伍』 竺可楨的生平 獲得的成果

竺可楨

竺可楨,中國科學院院士,氣象地理學家。我國近代地理學和近代氣象學的奠基人。所從事的科學教育、科學組織領導與科學普及工作,都有傑出的成就。特別是關於台風眼的機制、台風的分類、東亞天氣類型、中國季風氣候、高空風向與天氣預報的關系,中國氣候區劃、氣候與農業豐產的關系,物候學、氣候變化以及天文學方面的二十八宿的起源問題等研究,都有重大創新,達到國際一流的水平。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有許多精闢的理論見解和實際領導經驗,培育了許多優秀人才。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學部委員。
重要著作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與地點》、《物候學》(合著)、《論我國氣候的幾個特點及其與糧食作物生產的關系》、《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國氣候概論》等300多篇,並留下1936年1月1日至1974年2月6日共38年又37天的日記,約900萬字。記有自己的言行、感想,工作上的主要情況和科學界的重要史料,體現了正直的為人和嚴謹的治學精神。逝世後,人民出版社、科學出版社相繼按年份出版日記,共分5冊,約320多萬字。這在我國科學家中是第一次

『陸』 竺可楨有什麼成就

竺可楨,中國科學院院士,氣象地理學家。我國近代地理學和近代氣象學的奠基人。所從事的科學教育、科學組織領導與科學普及工作,都有傑出的成就。特別是關於台風眼的機制、台風的分類、東亞天氣類型、中國季風氣候、高空風向與天氣預報的關系,中國氣候區劃、氣候與農業豐產的關系,物候學、氣候變化以及天文學方面的二十八宿的起源問題等研究,都有重大創新,達到國際一流的水平。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有許多精闢的理論見解和實際領導經驗,培育了許多優秀人才。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學部委員。
重要著作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與地點》、《物候學》(合著)、《論我國氣候的幾個特點及其與糧食作物生產的關系》、《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國氣候概論》等300多篇,並留下1936年1月1日至1974年2月6日共38年又37天的日記,約900萬字。記有自己的言行、感想,工作上的主要情況和科學界的重要史料,體現了正直的為人和嚴謹的治學精神。逝世後,人民出版社、科學出版社相繼按年份出版日記,共分5冊,約320多萬字。這在我國科學家中是第一次竺可楨是畢生為國「求是」的氣象事業和物候學的開拓者,1890年3月7日出生於浙江上虞。竺可楨1910年公費留美入伊利諾伊大學農學院學習。1913年夏畢業後轉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地理系專攻氣象,1918年以題為《遠東台風的新分類》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1920年秋應聘南京高等師范學校。1927年任東南大學地學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建國前他先後執教於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東南大學和中央大學。1933年4月,竺可楨與翁文灝、張其昀共同發出成立中國地理學會的倡議,學會於翌年成立。1936年4月,他擔任浙江大學校長,歷時13年。為了婉拒蔣介石赴台灣的邀請,而辭去了浙大的所有職務。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後,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等職。他還當選為歷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並於1962年光榮地參加中國共產黨。他對中國氣候的形成、特點、區劃及變遷等,對地理學和自然科學史都有深刻的研究。他一生在氣象學、氣候學、地理學、物候學,自然科學史等方面的造詣很深,而物候學也是他嘔心瀝血作出了重要貢獻的領域之一。我國現代物候學的每一個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開的。他始終從科學的視角,關注著中國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是「可持續發展」的先覺先行者。2008年在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組織的評選中,與袁隆平、茅以升等一起獲評中國十大科技傳播優秀人物。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希望能採納

『柒』 竺可楨的成就

竺可楨(1890.3.7—1974.2.7),中國卓越的科學家和教育家,當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中國近代地理 學的奠基人。他先後創建了中國大學中的第一個地學系和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擔任13年浙江大學校長,被尊為中國高校四大校長之一;1949年以後,他出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開辟了自然資源綜合考察事業。他從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對每天的天氣與物候均有記載,共300餘萬字。論文有《遠東台風的新分類》、《台風的源地和轉向》、《東南季風與中國雨量》、《中國氣侯區域論》、《一年內生物物侯推移的原動力》以及《中國近五千年來氣侯變遷的初步研究》等。

『捌』 竺可楨有哪些成就

竺可楨,著名科學家,中國現代氣象學的開拓者。一生發表了近300篇論著,寫了800萬字極有價值的日記。在台風、季風、中國區域氣候、物候學、氣候變遷等眾多領域都取得了重大成果,堪稱氣象學的一代宗師。

『玖』 竺可楨在國外獲得了什麼成就

1916年,他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氣象學論文:《中國之雨量及風暴說》。1918年,竺可楨又以《台風中心的若干新事實》的論文,獲得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獲得博士學位以後,竺可楨滿懷希望回到了祖國。

閱讀全文

與竺可楨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