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創業成果展示及項目推介活動解說詞哪裡找
可以找之前做過的問問或者直接找代理去編輯
B. 怎樣把所學專業知識應用於製造業管理
隨著高校擴招和每年畢業生人數的大量增加,怎樣把所學專業知識應用於製造業管理,是各高校現在都普遍面臨和思考的問題。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在畢業生就業工作中開展了創業方面的探索,並取得了顯著成效,畢業生中已涌現出了一個「創業群」———
現在大學生創業成了一個熱度很高的詞,不少大學生畢業時也有意加入自主創業的大軍,高校近些年來一直把畢業生創業作為大學生就業的重要途徑,政府部門也出台多種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畢業生進行自主創業。但是,如何鼓勵和引導大學畢業生進行創業,是各高校現在都普遍面臨和思考的問題。
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作為一所近年來快速發展的新興高校,在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積極開展了創業方面的探索,並取得了顯著成效,畢業生中已涌現出了一個「創業群」。
結合專業背景:熟悉專業利於創業
創辦新疆博時房地產營銷管理有限公司的盧大慶,是中南分校工商管理專業2003級的畢業生;創辦武漢蔡甸親親水世界保健中心的魯平,是中南分校高級護理專業2002級的畢業生;創辦濟南泰特新產品營銷有限公司的安煜坷,是中南分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2003級畢業生;創辦南京建瑞廣告有限公司的錢海兵,是中南分校廣告策劃專業2001級的畢業生;創辦宜昌市廣順保健品商行的胡景韜,是中南分校市場營銷專業2003級的畢業生;創辦美嘉國際英文教育機構的何川,是中南分校英語專業2001級的畢業生;創辦武漢星時空傳媒機構的楊爭國,是中南分校廣告策劃專業2001級的畢業生……以上這些結合自己大學就讀的專業進行創業的創業者,目前的公司從業人數從數十人到數百人不等,資金也從數十萬元到數百萬元不等。
在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涌現出的這個「創業群」中,每個創業者身上最鮮明的特點都是有濃厚的專業背景,幾乎每名創業者都把自己在大學期間接受的專業教育直接應用於自己的創業實踐當中。高等教育是以專業教育為主的准職業教育。中國有句俗話說「隔行如隔山」,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創業群」帶來的啟示之一就是,大學生創業如能結合自己大學時所學的專業進行,更有利於自己進行創業實踐。對於高校而言,如何根據學生的專業,有針對性地進行創業方面的教育和指導,是高校做好大學生創業教育首先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之一。
結合實踐經歷:掌握形勢了解行情
創辦新疆博時房地產營銷管理有限公司的盧大慶,在讀大學期間曾連續3年對武漢房地產中的年度十大樓盤進行市場調研,調研中獲得的認知,不僅讓盧大慶覺得家鄉新疆烏魯木齊的房地產市場發展空間巨大,也最終讓他畢業時放棄到政府部門工作的機會,義無反顧地投身於房產的策劃和營銷中。創辦宜昌市廣順保健品商行的胡景韜,大學期間就與他人合資創辦武漢拓維文化教育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從事教育培訓和職業資格培訓,這一經歷對他畢業後能主動、勇敢地進行自主創業同樣具有積極作用。創辦美嘉國際英文教育機構的何川,大學期間也在多家國內知名的語言培訓機構任職,而這對他日後自己投資創辦語言培訓機構同樣具有重要影響。創辦濟南泰特新產品營銷有限公司的安煜坷,如果沒有大三寒假時在濟南、深圳、廣州等做市場調查的經歷,可以說今天也很難走上自主創業的道路。
對於任何一名大學生,如果在畢業時一點實踐經歷都沒有,無論政府部門如何支持,高校的創業教育開展的如何有效,他在畢業的時候也很難有創業的計劃、勇氣和信心。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創業群」帶來的又一啟示是,大學期間引導學生積極結合自己的專業進行社會實踐和鍛煉,有利於他們畢業後進行自主創業。
結合畢業就業:減少風險積累經驗
創辦武漢星時空傳媒機構的楊爭國,自2004年10月創辦武漢星時空廣告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來,到2007年年底,已累計在武漢、長沙和南昌創辦了6家公司,直接解決了數百人的就業問題,僅其2005年4月創辦的武漢星空時尚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就有近300人。而楊爭國畢業的時候並沒有急於創業,而是先找了一份與自己專業相對口的工作來解決自己的就業問題。在武漢晨報汽車工作室做了半年多的策劃師和業務經理之後,楊爭國才真正開始自己的創業實踐。創辦南京建瑞廣告有限公司的錢海兵,2004年7月畢業之後首先在南京一家裝飾公司從事文案、策劃和設計等方面的工作。工作出色的錢海兵,連續4個月被公司評為「優秀員工」,並在半年裡得到了晉升,擔任部門經理。在工作了8個月之後,在錢海兵各方面的積累都達到一定程度之後,他才開始著手創辦屬於自己的公司。創辦武漢蔡甸親親水世界保健中心的魯平,更是在從事醫護等方面的工作兩年之後,才開始屬於自己的創業。
創業能夠帶來的豐厚回報固然令人欣喜,但創業的風險也同樣值得警醒。要創業必須對准備涉足的行業有足夠的認識和充分的了解。對大學生中有意畢業時進行創業者而言,畢業時先就業,等自己積累了足夠的經驗和能力之時再進行創業,是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創業群」帶來了又一個啟示。一個准備自主創業的大學生,如果能在前期的就業中,成為自己就職公司中的「佼佼者」,也會為他在創業時,管理好、帶領好自己的公司積累經驗。畢業後在第一個公司中工作成績卓著的錢海兵,自己創辦公司時,第二年營業額就突破了300萬元,這一業績與他「先就業」時的各方面的積累和鍛煉密切相關。同樣,高校鼓勵大學生畢業時「先就業、再擇業」,同樣也具有一定的道理,值得每一位大學生認真思考。
創業教育引導:促進創業群體壯大
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創業群」的涌現,是主觀與客觀、內因與外因等共同作用的結果。鼓勵和引導大學生進行創業,重在發揮高校畢業生的主觀能動性,而高校必要的創業教育和引導在大學生創業實踐中同樣必不可少。在「以創業促就業」的指導思想之下,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把對學生的創業教育融入整個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這成為中南分校近些年來創業個體不斷涌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是明確提出「就業成功」的概念。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在「成功素質教育」的教育理念之下,把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成功劃分為四個階段,首先是大學畢業時的學業成功和就業成功,其次是若干年之後的創業成功和事業成功。四個成功尤其是創業成功的提出,不僅在高校中較為少見,更重要的是對學生進行廣義的就業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一種手段,有利於從大學一進校就引導他們轉變就業觀念和認識,進而在心中樹立創業亦就業的新觀念。
二是創業教育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高校的就業教育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僅僅依靠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一個部門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把創業教育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之中,群策群力,做到創業教育進計劃、進課堂和有實踐、有指導、有學分,這在高校中同樣也不多見。中南分校在聘請華中師范大學陶宏開教育等向學生開設《成功學》和《創造學》等課程的同時,把學生在校期間必須完成「創業」和「創新」兩方面的實踐作為其能否畢業的硬性要求。此外,中南分校也鼓勵和要求學生在校期間,利用課余實踐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並對實踐活動的優秀者給予表彰和獎勵。
三是完善的就業指導同樣也必不可少。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已形成了以100多名素質導師為就業指導基本力量、非專業素質教育學院等教育教學機構積極參與的就業指導格局。學生在校4年期間,學校分學年開設和實施提升學生非專業素質等方面的課程和實訓,如《生涯設計與就業指導》《創業教育與指導》《人際溝通與交往》《應用文寫作》《演講與口才》《國學》《社會學》《學習學》《心理學》《書法》等。讓學生在扎實的專業知識之外,具備寬廣和厚實的非專業素質,對大學生就業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數據說話
2008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人數將達532萬,創歷史新高。2007年12月在湖北省教育廳舉行的首屆全省大學生創業成果展上,在全省高校120餘位創業實踐的優秀大學生代表中,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佔了8位,中南分校入選創業成果展人數位居全省百餘所高校的前列。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創業群」的涌現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深思。對這一群體現象的剖析,無論是對於想創業的大學生,還是高校開展創業教育都有積極意義。
C. 二:公司要求你在三天內為一個創業大賽活動招募十名志願者你將如何開展工作
看有多少資金
資金雄厚去那種新開的小公司采訪調差
資金少去學校展開調差, 現在學生自己創業的也不少
D. 金川信息「一號會員」 張三林的創業故事
2012年6月底,記者從本屆「交大科技園新成果展」上了解到,一家由5名交大學生創辦的金川國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自身的艱苦努力以及交大科技園的「孵化」下,成為交大科技體系畢業生中,最大的軟體企業之一,規模已經達300餘人。
記者了解到,該公司於2001年8月份作為大學生企業進駐交大科技園,是首批進入交大科技園的企業之一,創始人之一的張三林笑稱它是交大科技園的「一號會員」。目前,該公司擁有正式員工300多名,其中博士、碩士佔54%,公司總注冊資金為人民幣6000萬元。
金川國際信息創業始於課題研究
說到創業,創始人與總裁的張三林說:「其實我們走這條路是有機遇因素的,它的起步跟別的創業公司不太一樣,它最初在交大的時候是一個研究中心。」
1996年交大成立了一個中心,叫做交大信息產業中心,是市政府和交大合辦的,做Internet研究。當時交大大學每年舉辦一個「網路設計大獎賽」,徵集各種各樣的網路設計。張三林說:「那時候的作品跟現在比可能很幼稚,把幾台機器聯在一起干一點事情就已經很不錯了。」
繼續回憶到,1997年交大大學舉辦「三八婦女節」舞會,女友是舞會組織者,他帶了一幫哥們兒去捧場。可他們都不愛跳舞,就在門口聊天,聊著聊著就決定要「一起干點什麼」。這次舞會之後,他們經常湊在一塊,做一些研究、想一些點子,最後選擇了「集成化辦公桌面環境」的課題研究,並在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開發了一個辦公自動化系統。因為一共有7個人參與研究和系統開發,所以他們就把這個系統叫作「北斗」,「這是慧點之前第一個產品原型」。後來,這套系統參加了學校1997年舉辦的「交大杯」軟體大獎賽,獲得了一等獎,得到上萬元獎金,感到非常自豪。
「從這以後,我們進入了交大這個信息產業中心,一直做到1998年。」而在這以前,他們所做的事情都跟學生創業沒有很大關系,只是課外科技活動。「這個中心給慧點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環境,它是以科研為目的的,氣氛很活躍,而且可以接項目。」張三林說。
創辦公司瞞著學校
然而,在進入交大信息產業中心之後,他們不斷對技術進行學習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人數也由原來的7人增加到10多個人。可是,張三林說:「在臨近畢業的時候,我們都突然感到一種危機:如果我們就以畢業為終點,我們龐大的開發計劃和即將問世的產品很可能胎死腹中,因為畢業之後,要把大家聚到一塊很難,出國的出國,進外企的進外企……」當時,他們的科研成果主要集中在辦公自動化系統軟體開發方面,於是,在畢業前,1998年8月,張三林、張榴望等10名同學共同出資50萬元,注冊成立了「金川國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從50萬到6000萬總注冊資金,這其實是一條艱苦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