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夏商周斷代工程標志性成果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斷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夏商周年表》定夏朝約開始於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約在公元前1600年,盤庚遷都約在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武王伐紂之年)定為前1046年。依據武王伐紂之年和懿王的元年的確立,建立了商王武丁以來的年表和西周諸王年表。
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標志性成果可知我國有確切紀年的開始從原來的公元前841年向前推進了1229年,由此可知我國有確切紀年開始於公元前2070年。
❷ 主要研究內容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過對已有塌陷資料的抽象、歸納和總結,對鐵路沿線鐵路振動現象的實地測試,對室內水波動力學效應的試驗,以及對典型塌陷類型的三維數值模擬,作者對岩溶地區的多發災害——岩溶塌陷現象進行了系統研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通過對已有塌陷資料的抽象、歸納和總結,對岩溶塌陷的地質概化模型進行了研究。研究包括對於岩溶塌陷的蓋層及其組合類型的研究,地下水面位於蓋層中不同位置時的研究,以及基岩介質中空隙分布類型不同的地質概化研究。
(2)針對特定的岩溶致塌地質和力學環境條件,歸納和總結了致塌過程中的各種力學條件的相互作用和疊加組合機理,提出了相應的力學耦合模式。根據概化模型的研究和力學耦合模式的分析,提出了岩溶致塌機制。
(3)典型機理模型的專門研究。從野外試驗及室內試驗著手,結合實例的數值模擬,對典型的塌陷類型進行專門性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A.在靜荷載下土洞的塌陷與抽水情形下的塌陷不同,相比之下表現為更具偶發性。通過靜荷載條件下土洞穩定的數值模擬,對其致塌過程進行了數值模擬研究;通過靜荷載大小的致塌效應、地形因素的影響、地下水下滲的致塌過程的對比,對靜荷載條件下影響岩溶塌陷的最敏感因素進行了研究;為了解土洞塌陷時土層的臨界力學性質,通過數值模擬的方法,對致塌臨界條件進行了數值模擬試驗研究。
B.以岩溶塌陷的地質概化模型及室內水波動試驗為基礎,對地下水位受迫下降時土洞在蓋層中力學效應進行專門研究;通過實例的分析及數學推導,對地下水位上升時的岩溶致塌現象進行了研究,特別對氣爆塌陷發育的判據進行了理論推導及論述,對水位恢復時塌陷區的土層最大安全厚度的數學表達式進行了研究;還通過抽水情形下致塌的典型實例研究,針對典型地質概化模型(包括單一阻水型蓋層概化模型、單一透水型概化模型、阻-透型概化模型)下的塌陷機理進行了數值模擬研究;針對塌陷過程中土洞間的內在聯系,進行了多土洞存在時的致塌過程研究;另外,也對岩溶水的數值模擬方法進行了探討。
C.針對鐵路沿線岩溶塌陷的多發性,對振動致塌現象的預測評價問題進行了專門性研究。首先對鐵路沿線土層中產生的振動特徵進行了實測,以通過實測獲取列車振動中的振波過程曲線、衰減特徵、特定土層下的衰減系數、振動附加力的大小等,並通過室內試驗標定了所測的振動附加力,且在數值模擬中對該附加力進行了驗證。在對鐵路沿線振動特徵實測的基礎上,對振動附加力致塌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鐵路塌陷的致塌機理。為了對鐵路振動致塌作進一步的研究,進行了振動致塌的數值模擬研究。通過研究,對所提出的動力致塌機理及振動附加力的大小進行了驗證。同時,採用數值模擬的方法對不同加速度下鐵路振動波在土層中的破壞效應進行了研究,對不同衰減系數下鐵路振動波在土層中的破壞效應研究,對鐵路振動波數值模擬中的波形進行了研究,通過這些研究,提出了振動致塌中的穩定敏感性因素及動力數值模擬中的不同波形特徵及其適應范圍。
通過對以上內容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1)在對岩溶致塌的地質概化模型的研究中提出:對於岩溶塌陷機理的分析應以其所處的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為基礎。在不同的地下水條件下,同樣的土-岩體,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失穩機制。提出了岩溶致塌的地質概化模型(包括蓋層及基岩地質概化模型),分別將岩溶塌陷的地質條件概化為蓋層中的7種模型及基岩中的4種模型,並對不同概化模型的致塌機制進行了分析。其中蓋層地質概化模型為:①單一阻水蓋層型地質概化模型,當岩溶水位位於蓋層中時,為「軟化-失托增荷-真空吸蝕」型致塌,當水位在蓋層以下時,為「波動-氣壓差剝離」型致塌;②在單一透水型蓋層概化模型情形下為「潛蝕-失托增荷-壓差場潛蝕致塌」機制;③阻-透型蓋層概化模型為「潛蝕-流土-氣壓差場」機制;④無蓋層的地質概化模型;⑤透-阻型蓋層概化模型,為「軟化-氣壓差場-滲流流土」致塌機制;⑥阻-透-阻概化模型;⑦透-阻-透概化模型為「天窗」超臨界水力坡降滲流流土致塌機制。岩溶介質中的地質概化模型為:①單層空洞地質概化模型;②多層空洞地質概化模型;③豎向洞穴地質概化模型;④均布空隙地質概化模型。
(2)通過對概化模型的研究,針對岩溶致塌中的作用力及其相互疊加耦合方式,提出了疊加耦合的5種模式,包括:①重力與靜荷載疊加耦合模式;②單一阻水型蓋層中水位下降時的疊加耦合模式;③單一透水型蓋層滲透力場疊加耦合模式;④水位恢復時的疊加耦合模式;⑤岩溶致塌中的動荷載疊加耦合模式。
(3)在以上概化模型及耦合模式的基礎上,將各塌陷類型下的致塌機制及機理模型總結為5種類型,包括:①水位下降致塌機理模型,其致塌過程中主要包括了三種主要致塌機制,分別為失托增荷致塌機制、潛蝕致塌機制、真空吸蝕致塌機制;②水位恢復致塌機理模型,其致塌過程主要為氣爆效應或水動效應致塌;③動荷載致塌機理模型,主要為「動荷載疊加耦合-破壞累積-重力致塌」機制及「液化」致塌機制(地震塌陷)等;④重力載入致塌機理模型,主要為重力剪斷機制或「荷載與重力超強度致塌」機理;⑤地表水致塌機理模型,主要有「散解效應」及「軟化效應」。
(4)通過對地下水面以上的土洞塌陷進行的專門性研究,提出了該種條件下土洞的致塌機制為地表水引起的「軟化」所致。通過對岩溶塌陷的敏感性研究,指出:靜力的載入不是土洞致塌的最敏感因素,地表水的下滲導致土層的力學性質降低才是致塌的最敏感因素。
(5)在地下水位波動引發的岩溶塌陷的專門性研究中,通過研究得出,岩溶區地下水位受迫下降至基岩面以下時的附加力在一定范圍內與在基岩面以上一樣,等於水位下降的幅度值,與蓋層下基岩中洞穴的形態及體積無關。岩溶空洞在岩溶致塌中的主要功能在於增大了基岩的滲透性,也使土粒得到迅速搬運。提出了壓力釋放系數在岩溶塌陷中起著重要作用。
A.通過對已有岩溶氣爆塌陷實例的分析,提出了氣爆塌陷的三個發育階段,分別為:第一階段,正壓形成階段;第二階段,土層破壞階段;第三階段,氣壓快速釋放及塌陷階段。
B.根據岩溶空腔的發育特徵,用波-馬氣體方程式對水位恢復時氣爆效應中所產生的附加力進行了描述,並提出了氣爆塌陷的判據為:
Kp=(py-p0)-τ-γth>0
C.對正壓氣爆條件中土層的最大安全厚度進行了討論,指出了其計算公式:
岩溶塌陷機理及其預測與評價研究
D.通過對水位波動力學效應的研究,提出了「水動效應」的概念。
(6)運用三維數值模擬的方法對復雜的岩溶塌陷機理及過程進行了系統性研究,探討了FLAC3D三維數值模擬應用於岩溶塌陷的模擬技術及方法,為岩溶塌陷的客觀評價及預測開辟了有效途徑。
A.在研究中成功地應用數值模擬的方法對地下水面以上的土洞塌陷機制進行了模擬和驗證。指出了影響這類致塌的最敏感因素為地表水的下滲因素。
B.在研究中成功地應用數值模擬的方法對所提出的典型概化模型的致塌機理進行了數值模擬驗證,包括:單一阻水蓋層模型的抽水致塌過程,阻-透型蓋層下的抽水致塌過程,單一透水型蓋層下的抽水致塌過程,並對各致塌過程中的受力特徵進行了比較。
C.應用數值模擬的方法成功地模擬了列車振動所導致的岩溶塌陷過程,驗證了所提出的致塌機理;通過波形特徵、加速度、衰減系數的數值模擬研究,提出在影響動力致塌過程的諸因素中,衰減系數是最敏感的因素。
(7)通過鐵路振動波型及在土層中附加力的測試,提出了鐵路振動的致塌機制為:「動荷載疊加耦合—破壞累積—重力致塌」機制。同時,得到了鐵路振動下的振波過程、振幅大小、頻率及在土層中形成的附加力大小,以及衰減系數,並提出:鐵路振動下振波具有脈沖波的特徵;通過標定後指出:列車振動在地表處產生的應力大小在1~3kN/m2之間,該值在數值模擬的研究中得到了驗證。
❸ 科技成果評價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科研成果評價指對科研成果的工作質量、學術水平、實際應用和成熟程度版等予以客觀的、具體的、恰當的權評價。對科技成果進行評價方法:從學術價值、經濟效果和社會影響三個方面進行評審。對不同類型的成果,要有不同的側重,但不能偏廢。對基礎研究成果,主要側重於學術價值;技術研究成果(應用研究印發展研究成果)應側重於經濟效果和社會影響。在成果具體評價上,必須堅持科學性、客觀性原則。
❹ 國家級匯總主要內容
(一)確認國家級匯總單元圖
(1)為確保省際相互銜接,在國土資源部1:50萬全國土地利用現狀圖基礎上,提取江蘇省行政邊界、河流、道路等基礎地理信息,以省級分等單元圖為基礎,編制形成江蘇省農用地分等國家級匯總底圖。
(2)與省級農用地分等成果相一致,江蘇省農用地分等國家級匯總單元共計12026個,總面積為5016273.63公頃(基期年為2000年)。
(二)建立省級單元和國家級匯總單元的對應關系
依據省級單元和國家級匯總單元的空間位置關系,建立省級單元和國家級匯總單元的對應關系,將省級單元的編號轉換為國家級匯總單元編號,根據對應關系確定國家級匯總單元的分等因素屬性,同時,按照農用地分等國家級匯總成果資料庫建庫標準的統一要求設置各要素欄位名稱、欄位代碼、欄位類型和欄位長度,並統一小數位數和統計單位。
(三)實現省等向國家等平衡轉換
1.建立省級農用地等指數與實際標准糧產量的相關關系
由國土資源部土地整理中心採用江蘇省省級分等成果中的等指數與按等折算中調查得到的實際標准糧產量數據,運用回歸分析的方法,分別分析實際標准糧產量與省級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利用等指數、經濟等指數的相關關系,通過檢驗和剔除異常樣點,最終確定江蘇省的省級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利用等指數、經濟等指數與實際標准糧產量的回歸方程,三個回歸方程的擬合度均較好,擬合度檢驗的可決系數(R2)分別達到0.7110,0.6508和0.9970,具體如下:
(1)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與實際標准糧產量回歸方程:
y=0.1936x+400.1 (R2=0.7110)
(2)農用地利用等指數與實際標准糧產量回歸方程:
y=0.2049x+451.93 (R2=0.6508)
(3)農用地經濟等指數與實際標准糧產量回歸方程:
y=0.1924x+398.68 (R2=0.9970)
2.確定省級農用地等指數向國家級農用地等指數平衡轉換的相關參數
按照等指數與標准糧產量的回歸方程,國土資源部土地整理中心應用全國統一的等別劃分標准:國家級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劃分標准(標准糧產量=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0.25)、利用等別和經濟等別劃分標准(標准糧產量=農用地利用(經濟)等指數×0.5),確定了江蘇省農用地分等省級等指數向國家級等指數平衡轉換規則如下:
國家級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省級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指數×0.7744+1600.4
國家級農用地利用等指數=省級農用地利用等指數×0.4098+903.86
國家級農用地經濟等指數=省級農用地經濟等指數×0.3848+797.36
3.確定國家級等別
國家級等別劃分標准基礎:根據《農用地分等定級規程》(國土資源大調查專用)的評價理論與方法,農用地等指數的大小反映了農用地等別的高低(與查田定產的本質區別)。
國家級等別劃分原則:按照各省(區、市)農用地等指數對應的標准糧產量水平劃定各省(區、市)農用地的國家級等別范圍。
依據等指數平衡轉換規則,國家級成果匯總後要實現:國家1等地,標准糧產量水平低於50千克/畝;國家2等地,標准糧產量水平在50~100千克/畝之間;相鄰國家級等別,平均標准糧產量水平差異為50千克/畝。最終國土資源部土地整理中心確定按照200分的等間距劃分國家級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按照100分的等間距劃分國家級農用地利用等別和經濟等別,全國農用地等別共劃分為30個。
通過計算江蘇省匯總單元的國家級等指數,確定其國家級等別,建立了省級等別和國家級等別的對應關系,分別形成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利用等和經濟等的省級等別與國家級等別對應關系統計表(表3-23~表3-25)。
表3-23 江蘇省農用地分等省級等別與國家級等別對應關系統計表(自然質量等別)
表3-24 江蘇省農用地分等省級等別與國家級等別對應關系統計表(利用等別)
表3-25 江蘇省農用地分等省級等別與國家級等別對應關系統計表(經濟等別)
4.建立江蘇省農用地分等成果國家級匯總資料庫
以江蘇省農用地分等省級資料庫為基礎,按照統一的資料庫標准要求,增添國家級等別屬性;從省級成果中提取標准耕作制度、熟制、作物光溫(氣候)生產潛力、自然質量分值等屬性數據予以添加,同時,將省級成果的6個二級指標區(太湖平原區、寧鎮揚丘陵區、沿江平原區、沿海平原區、里下河平原區和徐淮平原區)歸並為3個國家級成果的二級指標區(沿江平原區、江淮平原區和黃淮平原區),從而形成江蘇省農用地分等國家級匯總資料庫,統計結果見附錄1。
5.編制江蘇省1:50萬國家級匯總圖件
在江蘇省農用地分等成果國家級匯總資料庫基礎上,按照統一的制圖規范,編繪形成1:50萬江蘇省國家級匯總圖件,農用地分等國家級等別圖見附錄2。
❺ 主要研究內容和成果
針對黃河三角洲地區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中所面臨的重大地學問題,本書主要研究了以下內容。
1.區域地質環境評價
通過分析歷史資料、實地調查、鑽孔勘探、物探、岩土分析、水樣化驗等手段,搞清了整個區域地表及地下的地質環境條件,特別是對區內比較復雜的工程地質問題,如天然地基承載力、飽和砂土液化、軟土、鹽鹼土等方面,開展了重點研究並進行了明確的分區,為今後黃河三角洲地區工農業生產的基礎建設,特別是城市的規劃布局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2.海岸帶的侵蝕研究
利用RS和GIS技術對黃河三角洲近30年的海岸帶變遷規律進行了重點研究,對清水溝流路沙嘴附近海岸線、刁口地區海岸線和黃河港地區海岸線的不同類型變化規律進行了重點研究,並利用多元回歸模型進行了海岸線預測分析;對整個三角洲海岸帶的侵蝕淤積規律進行了深入研究並提出了侵蝕和淤積模式。
3.石油污染調查
對油氣聚集區不同土壤類型的土體和河流、水庫、海洋、地下水等不同類型水體中石油污染的分布范圍、危害程度、擴散情況及發展趨勢進行了調查研究,這些研究結果對於制定有關採油條件下的環境保護規劃、供水規劃、土地開發利用規劃等提供了依據。
4.農業生態地質調查
研究了土壤地球化學背景特徵、生態農業土壤環境、生態農業地質類型,進行了生態農業地質工程區劃。研究提出應對農業地質環境變化的對策和評價建議,為區域農業結構調整、發展優質安全農業體系等政府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5.地熱資源的調查
對區內地熱資源的形成、分布、資源量、開發利用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和分析。
6.地質旅遊資源調查
對區內的旅遊地學資源、地質遺跡的種類和形成原因進行了詳細調查,同時對地質旅遊資源的開發、布局和旅遊路線進行了規劃。
7.地下水環境調查
對區內地下水的埋藏、類型、分布、動態、資源量、開發與污染現狀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對策,包括引黃蓄水、節水、人工調蓄增加地下水可采資源、微鹹水利用、污廢水處理、引黃灌區尾水利用等,這些措施對於緩解黃河三角洲的供水緊張局面具有重要意義。
8.地質環境信息系統建設
建立了各種地質環境資料庫、空間資料庫,並實現了數字化圖件與資料庫的連接;建立了黃河三角洲生態經濟區地質環境信息系統,該系統的建立,為系統、動態提取黃河三角洲的空間地學信息,尤其是多因素疊置信息提供了便利條件。
❻ 項目成果鑒定的主要內容包括哪些方面
包括研究工作總結報告、技術研究報告、檢驗報告、國家標准(行業標准、企業標准)、查新報告、經濟社會效益分析報告、購銷合同、用戶報告、知識產權、其他附件資料等幾個方面。
❼ 包括內容,成果、主要收獲等
收獲,原指取得成熟的農作物,比喻心得、成績、戰果等。
❽ 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成果整理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土地利用現來狀調查成果整理是源指土地利用現狀調查過程中的土地面積匯總統計,土地利用現狀圖、權屬界線圖的編制及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報告或說明書的編寫等工作。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結束後,整理的主要成果資料有:
(1)縣、鄉、村各類土地面積統計表和以土地權屬單位劃分的土地面積統計表。
(2)縣、鄉土地利用現狀圖和分幅的土地權屬界線圖。
(3)縣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報告,鄉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說明書。
(4)縣、鄉土地邊界接合圖表。
(5)土地權屬界線協議書和爭議原由書。
❾ 夏商周斷代工程標志性成果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2000年11月9日夏來商周斷代工程正式公源布了《夏商周年表》。《夏商周年表》定夏朝約開始於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約在公元前1600年,盤庚遷都約在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武王伐紂之年)定為前1046年。依據武王伐紂之年和懿王的元年的確立,建立了商王武丁以來的年表和西周諸王年表。
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標志性成果可知我國有確切紀年的開始從原來的公元前841年向前推進了1229年,由此可知我國有確切紀年開始於公元前20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