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什麼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
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1)全面深化改革成果擴展閱讀:
指導思想:
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定信心,凝聚共識,統籌謀劃,協同推進,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努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前景。
基本原則:
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立足於我國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⑵ 全面深化改革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要取得什麼成果
深化體制改革
重大意義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貫穿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不斷推進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後,按照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要求,進一步深化改革,推進體制創新和管理創新。從總體上看,我國的行政管理體制基本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但面對新形勢新任務還存在一些不相適應的方面,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切實加以解決。
指導思想
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潔政府的要求,著力轉變職能、理順關系、優化結構、提高效能,做到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體制保障。
基本原則
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把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堅持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與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法治國家相協調;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立足國情與借鑒國外經驗的關系;必須堅持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鼓勵地方結合實際改革創新;必須堅持積極穩妥、循序漸進,做到長遠目標與階段性目標相結合、全面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總體目標
到2020年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國務院機構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是在以往改革基礎上的繼續和深化。改革要堅持積極穩妥的方針,既充分利用當前各方面的有利條件,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在一些重要領域邁出較大步伐;又充分考慮到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諸多困難和潛在風險,循序漸進,不畢其功於一役,有的可適當過渡,有的可在集中改革後根據情況的變化再適時調整,做到長遠目標與階段性目標相結合、整體設計與分步實施相結合。
主要任務
圍繞轉變政府職能和理順部門職責關系,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合理配置宏觀調控部門職能,加強能源環境管理機構,整合完善工業和信息化、交通運輸行業管理體制,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強與整合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部門。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要緊緊抓住轉變政府職能這個核心,著力理順部門職責關系,精簡和規范議事協調機構及其辦事機構,抓緊進行地方政府機構改革,適時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
⑶ 如何認識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和意義
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版是當代中國權最鮮明的特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三十五年來,我們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銳意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不斷擴大開放,決心之大、變革之深、影響之廣前所未有,成就舉世矚目。
改革開放最主要的成果是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動力和有力保障。事實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
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⑷ 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1、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2、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時代特色,是我們黨最鮮明的時代旗幟,是中國人民最為自信和自豪的偉大創舉。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時代要求進一步深化改革,經濟社會發展呼喚進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群眾期待進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決不能停頓,更不能倒退。
3、我過發展面臨一些嚴峻問題,如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問題,產業結構不合理問題,決定了必須實行改革開放。
(4)全面深化改革成果擴展閱讀:
改革措施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緊緊圍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黨建等六大改革主線,涵蓋15個領域、包括60個具體任務。
1、經濟制度
完善產權保護制度,提出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
2、市場體系
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干預。
3、政府職能
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4、財稅體制改革
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適度加強中央事權和支出責任。
5、城鄉一體化
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⑸ 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質以及最主要的成果
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⑹ 3,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哪些重大突破
對於這個問題,十九大報告給出了權威回答。
⑺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什麼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 。
2019年1月23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他強調,要對標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繼續打硬仗,啃硬骨頭,確保干一件成一件,為全面完成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的改革任務打下決定性基礎。
(7)全面深化改革成果擴展閱讀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描繪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藍圖、新願景、新目標,合理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制、推進方式和時間表、路線圖,匯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舉措,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學指南和行動綱領。
回首35年改革,黨中央已召開了7次三中全會。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七屆三中全會,每次三中全會,黨中央都站在歷史潮頭,果敢抉擇,科學部署,引領改革闊步前行。
在改革開放新的重要關頭召開的這次三中全會,是我們黨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大旗的重要宣示,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總部署、總動員,必將樹起中國改革發展航程上的新航標,對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⑻ 中公十八大以來,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那些歷史性成就,這里的全面指的是
中共18大以來,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哪些歷史性的成就,有好多的發展,都是中共18大以來發展的成就。
⑼ 十八大以來的全面深化改革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舉例說明
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在經濟改革方面,十八大要求「堅持社會專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屬」,「關鍵在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以便「更大程度和更大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在政治改革方面,十八大重申了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的要求:「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實現國家各項工作的法治化」。顯然,只有全面推進市場化的經濟改革和法治化、民主化的政治改革,才能解決當前面對的諸多社會矛盾。
⑽ 一年多來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
在過去的一年,圍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進行的改革頂層設計基本完成。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民主法制、文化體制、社會治理體制、社會事業體制、生態文明體制等領域的改革都在有序推進。其中,以「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為核心的經濟體制改革成效最為矚目,如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注冊登記制度改革、涉企收費清單管理制度改革、自貿區試點擴容等,向市場放權、激勵創新創業的改革舉措密集出台,大大增強了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去年6月通過的《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明確「從預算管理制度、稅收制度體系、中央與地方政府間事權與支出責任關系」三大方面全面推進新一輪的財稅體制改革,成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突破口,而新的《預演算法》在預算管理制度、預算控制方式、地方債務風險、轉移支付制度、預算支出約束等方面實現了重大突破,為進一步規范政府的支出行為、轉變政府職能提供了堅實的法律基礎。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戶籍制度、考試招生制度和農村土地徵收制度等社會領域改革也在過去一年全面鋪開,充分體現了改革的公平正義取向。十八屆四中全會《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表明中國也將進入「法治新常態」,不僅將政府權力放進法治這個籠子,政府的政策乃至改革的推進也納入法治的軌道。
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在具體改革領域推進的過程中,勢必會受到既得利益或改革中利益受損群體的阻撓,而且已經出台的重大改革方案,也需要上下聯動,不少領域的改革甚至還要跨區域跨部門協調配合,並需要更具體細化的方案來支撐才能得到貫徹實施。因此,要「堅決消除『中梗阻』、『腸梗阻』」,當前尤其要避免來自基層或具體部門對改革的「應付了事」。由於改革的范圍廣、任務重,一些領域的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如果匆忙出台缺乏調研基礎和基本共識的改革方案,不僅影響改革的質量,而且會促使社會公眾對改革產生誤讀,對改革形成新的阻滯。因此,新形勢下的改革仍然要借鑒此前改革的經驗,尊重來自民間與地方的探索、實踐和創造,注意在頂層設計和整體設計中吸取「地方性知識」,並不斷完善改革方案。要增強改革的自主性和自覺性,加強對改革效果的跟蹤和評估,防止「為改革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