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地質成果

地質成果

發布時間:2020-12-15 04:24:23

Ⅰ 我國地質勘查現狀與成就

一、地質找礦成效顯著

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建設需要優先發展重工業,地質工作的首要任務是找礦,為礦業迅速崛起服務。廣大地質工作者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的歷史性貢獻。大慶油田的發現,使我國甩掉了貧油的帽子。白雲鄂博稀土—鐵礦、攀枝花釩鈦磁鐵礦、德興銅礦等一批大型—超大型礦床的勘查,為我國原材料工業體系的建設奠定了基礎。地質礦產工作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先行和重要的基礎支撐作用,為建立我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提供了資源保障。近年來,尤其是地勘隊伍管理體制改革以來,實行公益性與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體運行,探索構建地質找礦新機制。國務院批准實施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取得重大進展。在西南「三江」、雅魯藏布江等重點成礦區帶形成了一批大型、超大型礦產資源後備勘查基地。海域和陸地新區油氣及新能源調查取得新發現,對全國礦產勘查發揮了重要的引導作用。截至2009年底,我國現已發現171種礦產資源,查明資源儲量的有159種,已探明的礦產資源總量約佔世界的12%,居世界第三位。

國土資源大調查以來,發現和評價了一批大型、超大型後備勘查基地,對全國礦產勘查發揮了重要的引導作用。通過國土資源大調查的實施,新發現礦產地800餘處,其中大型以上60處。新增一批重要礦產資源量(333+3341):鐵礦石20億噸、銅4054萬噸、鉛鋅9518萬噸、錫300萬噸、鎢69萬噸、金1278噸、鉀鹽7124萬噸。

大調查充分發揮在地質找礦中的先導作用,一批重大發現引導社會資金及時跟進。在華北陸塊成礦區形成了100億噸的鐵礦資源遠景區,在岡底斯成礦帶形成了2000萬噸以上的銅礦資源遠景區。勘查了西藏驅龍銅礦、雲南普朗銅礦、遼寧大台溝鐵礦、安徽泥河鐵礦、四川砂西銀鉛鋅礦、新疆羅布泊鉀鹽、遼寧青城子金礦、青海大場金礦等一批具有示範意義的大型超大型礦床,評價了新疆白乾湖鎢錫礦、西藏金達鉛鋅銀礦、湖南騎田嶺錫礦、豫西南鉛鋅銀礦、閩中鉛鋅礦等一批重要資源富集區。

目前,新疆羅布泊鉀鹽已開發形成生產基地,滇西北銅礦和西藏驅龍銅礦也在規劃開發中。新疆伊犁、吐魯番、內蒙古二連等盆地可地浸砂岩型鈾礦有望形成新的能源資源基地。

通過以大調查為先導的礦產勘查工作,深化了對16個重點成礦區帶地質背景、成礦規律認識,確定了新疆祁漫塔格、西天山、西南天山烏拉根、內蒙古二連—東烏旗等10處資源遠景良好的重點找礦工作區,和西藏班公湖—怒江(銅鉛鋅多金屬)、揚子周緣(揚子型鉛鋅礦)、華北陸塊(鞍山式鐵礦)三個新的重點成礦區帶,提出了東北松遼盆地外圍、西北銀額盆地、西南中上揚子盆地和青藏高原羌塘盆地等四大油氣資源新區。

二、基礎地質工作程度明顯提高

基礎地質調查與研究程度明顯提高,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數據,實現了中比例尺陸域區域地質調查全覆蓋,獲取了海量的區域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數據。地質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為提升對地球的認知和探測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為資源勘查、重大工程建設提供了重要基礎資料。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含實測和修測)完成470萬平方千米,為陸域面積的49%,中比例尺區域地質調查實現陸域全覆蓋。1:5萬區域地質調查完成24.2萬平方千米,累計完成204萬平方千米,為陸域面積的21%。

1:100萬區域航磁調查和區域重力調查基本實現我國陸域覆蓋。1:20萬區域重力調查完成106萬平方千米,累計完成400萬平方千米,為可測面積的45%。1:20萬航磁調查完成80萬平方千米,累計完成540萬平方千米,為可測面積的58%。1:50萬區域化探完成33萬平方千米,累計完成135萬平方千米,為可測面積的16%。1:20萬區域化探完成99萬平方千米,累計完成559萬平方千米,為可測面積的74%。1:25萬多目標區域化探完成160萬平方千米,為可測面積的36%。

三、海洋地質調查取得重大突破

成功實施我國天然氣水合物鑽探井,獲取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初步預測我國南海北部陸坡天然氣水合物遠景資源量為185億噸油當量。開展海洋油氣新區調查,在南海北部發現厚度超萬米的新生代沉積地層,東海陸架盆地南部存在侏羅系一白堊系含油氣系統,具有良好油氣勘探前景。1:100萬永暑礁幅、南通幅海洋區域地質調查示範圖幅的完成,為全面開展我國管轄海域區域地質調查奠定基礎。

四、地下水資源勘查評價取得重要進展

完成新一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和北方主要盆地平原區地下水及其環境問題調查評價,查明全國地下淡水天然補給資源約為每年8840億立方米,地下淡水可開采資源為每年3530億立方米。西部嚴重缺水和地方病地區地下水勘察,解決了1150多萬人飲水難題。鄂爾多斯盆地地下水資源勘查,為國家能源化工基地評價了43處大型、特大型遠景水源地。初步查明西南岩溶石漠化現狀,建立了80多處地下水開發和石漠化綜合治理示範工程。開展長江、黃河、淮河等大江大河流域環境地質調查,為區域經濟規劃、環境保護和建設提供了基礎資料。

五、重點地區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初步建立

地質災害調查、監測與預警工作成效顯著,為預防和減輕地質災害提供了重要基礎。相繼開展了國家級和省級地質災害預報預警工作,初步建立了重點地區地質災害專業監測和群測群防的監測預警體系。

完成了1640個山區丘陵縣(市)地質災害調查,初步摸清了10多萬處地質災害隱患的分布,圈定了防治地質災害的重點區域。在西南山區、西北黃土高原和湘鄂桂等地質災害高發區,開展62個縣16平方千米的1:5萬地質災害調查。建立了群專結合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範區,推進群測群防預警體系的建立和全國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的開展,2003~2008年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3500起。在長江三角洲地區、華北平原、汾渭地區開展了地面沉降和地裂縫調查,初步建立了專業監測網路。完成全國重要礦山環境調查評估11萬個,初步摸清了礦山環境現狀,為礦山環境治理和土地復墾提供了依據。

六、地質工作服務領域進一步拓展

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首次系統地獲得了31個省(區、市)160萬平方千米土地54種元素指標的高精度數據。全面調查了我國土地質量狀況,取得了農田、河流、城市、湖泊濕地、淺海等生態系統的區域生態地球化學評價成果。開展全國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質量評估,對土地進行地球化學等級劃分,在科學合理施肥、名優特農產品開發、地方病防治、環境保護、礦產資源潛力評價、第四紀基礎地質研究等方面獲得廣泛應用。

城市地質調查系統查明了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杭州等重大城市的地下三維地質結構,獲得了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地面沉降、地下水開采等數據,對地下空間開發地質環境適宜性進行了評價,建立了城市三維可視化的地學信息管理和服務系統,為城市規劃、地下空間利用、工程建設、災害防治等提供了重要支撐。

七、原創性地質科技成果豐碩

地質調查的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共有2個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6個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8個項目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青藏高原深部地殼結構與構造演化、高原隆升與古氣候變遷等科學問題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中國大陸岩石圈三維結構研究,首次全面系統地劃分了中國岩石圈構造單元,揭示了岩石圈三維結構及演化規律。長興、宜昌等8個「金釘子」剖面獲得世界地層委員會和國際地科聯的批准。以熱河、關嶺生物群為代表的古生物研究進入世界前沿,在Nature和Science發表論文6篇。編制出版了數十種全球、洲際、全國及區域性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礦產、水文地質等系列圖件。區域成礦理論研究、找礦模型研究和成礦體系、深部地質與結構探測、鹽湖地質與鹽湖資源、岩溶與環境地質等領域的研究取得顯著進展。

自主研發了多台套地質調查急需的勘查儀器裝備,成功構建了深部找礦勘查綜合技術體系。集成了一套實用的航空重力勘查系統,自主研製具世界先進水平的航空氦光泵磁力儀,引進集成了實用化高精度機載POS系統,研製了手提式高靈敏度井中X射線熒光儀,攜帶型近紅外光譜儀、輕便普查型幅相儀系統和井中高精度質子磁力儀樣機,全液壓動力頭岩心鑽機,實現了空中—地面—地下立體勘查技術體系。特殊景觀區化探系列方法技術在地質調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淺覆蓋區機動淺鑽—化探方法技術體系成功實現了1:5萬填圖和異常查證工作。突破了航天高光譜—航空高光譜—地面攜帶型近紅外光譜儀—高光譜填圖技術等立體光譜探測重點環節的關鍵技術。遙感異常提取技術體系和干涉雷達地面沉降監測技術體系,成功在全國礦產潛力評價和地面沉降監測中得到應用。地球化學塊體理論、76種元素地球化學填圖技術和深穿透地球化學勘查技術的研究進展,使我國區域化探研究繼續保持世界領先地位。自主研發的鑽具和護孔材料成功地承擔了大陸科學鑽探任務。難選冶銅、金、鐵等礦產資源利用和尾礦二次利用方面取得了顯著效果。

八、地質調查「走出去」初見成效

積極參加國際地科聯、國際原子能機構、國際海底管理局、CCOP等國際或地區性地學組織活動,與美國、加拿大、荷蘭、俄羅斯、印度等26個國家的地調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牽頭組織亞洲地質圖、亞洲水文地質圖、亞洲中部及鄰區等國際合作編圖,開展跨境成礦帶成礦作用與成礦規律對比研究,提出可供境外勘查開發的成礦遠景區建議。建立完善了全球礦產資源資料庫,收集了全球31個國家較完整的地質礦產信息、全球46萬余條礦產地數據、20萬個礦山信息、2000多家礦業公司信息;7000餘條主要礦產的儲量、產量和消費量數據以及境外投資環境和礦業法規等信息;已發布全球12個重要資源國家國別報告,並為國家政府部門、研究機構、省(區、市)地勘局和礦業公司等160餘家單位和部門提供了境外地質礦產部分圖文數據服務。

九、公益性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邁出重要步伐

數字化圖文地質資料全文上網累計8000餘種,網上提供數據產品25種,資料數據目錄11萬種。網站訪問量從2006年的2.8萬人次上升到2008年的11.3萬人次,增長近4倍。數據產品訪問量由2006年的4萬人次上升到2008年的30萬人次,增長7.6倍。

2008年接待到館閱者以及電子郵件接待閱者12萬人次,是2001年的18倍。借閱資料份次是2001年的12倍。中央提出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大決策後,為重點工程施工設計單位提供報告復印13萬頁,電子圖件復制1500幅,數據量24.8GB。

Ⅱ 主要地質成果

1.2005年勘查工作所取得的主要成績

1)勘查工作北起萬家坡礦段P45線,南止於壩頭上礦段P65線,屬以往鉑族元素找礦的空白地帶和處女地。但所施工的5條勘探線共計6個鑽孔,除ZK615孔因鑽進深度未達含礦部位未發現PGE而外,其餘鑽孔均不同程度的發現了礦體,顯示了區內良好的找礦前景,突破了前人找礦范圍,擴大了礦床規模。

2)在勘查范圍內,除壩頭上岩體有部分露頭之外,區內地表主要出露第四系覆蓋層。深部鑽探工程除ZK613孔分布於岩體露頭之上外,其餘5個鑽孔均分布於蓋層區內,在蓋層區鑽探工作成功地發現了鉑礦體,為今後在蓋層區內尋找盲礦提供了充分的依據和經驗。

3)壩頭上岩體屬新街岩體第三堆積旋迴,在第三堆積旋迴岩體內發現鉑礦體尚屬首次,新增了礦體產出位置,擴大了礦床規模。

4)2005年勘查工作所獲得的礦體,單層厚度和品位較前有所提高,ZK651鑽孔揭露的單礦體最大穿越厚度13.8m,厚5.83m,ZK613孔5件樣品Pt+Pd平均品位達1.304g/t。

2.基本地質認識

通過2005年勘查工作,結合礦區以往勘查成果,可以認為:

1)新街一帶新發現的礦體與新街、萬家坡礦段產出形式一致,呈多層狀、疊瓦式產出,產狀與岩體一致,為240°,∠62°~65°。礦石品位較前有所提高,單層厚度增大,礦體具有變富變厚趨勢。

2)在含礦岩體頂、底部位及中部,後期輝綠輝長岩脈穿插較為頻繁,底部尚見輝綠岩脈與石英正長岩脈穿插混染現象(ZK651孔)。在岩體西部的石英正長岩分布區(ZK615孔),其正長岩之下也有含礦岩體存在。在含礦岩體與上覆正長岩的接觸帶,出現含礦岩體與玄武岩、正長岩相互混染的現象。這種不同岩類的混染作用有利於成礦。

3)礦體與頂底板圍岩大多呈漸變過渡,礦體與圍岩岩性一致,與新街礦段和萬家坡礦段相比較,前者礦體內大多有成分復雜的硫化物產出,而壩頭上礦段硫化物少見,屬難識別礦體。

4)含礦岩石粒度和岩性與礦區其他礦段有差異,壩頭上礦段含礦岩石粒度一般較細,以中、細粒居多,岩石固結程度和硬度小,岩性以含橄輝長岩為主,含橄輝石岩次之,在礦區內屬一種新的含礦岩石類型。

Ⅲ 地質成果

一、地質成果概述及成果分類

(一)地質成果概述

地質成果是地勘單位在我國領域內通過合法勘查活動,按規定申請登記後獲得的可供進一步勘查和開發利用的勘查成果及與之相應的探礦權和優先採礦權的總稱。它既不同於實物資產,也有別於無形資產,是一種與自然礦床(礦體)等資源型資產及探礦權、采礦權密不可分的知識性、信息性資產。

(二)地質成果分類

按其性質、用途不同,可以分為:

1.礦產地勘查報告

礦產地勘查報告,是指在特定區域或成礦區帶或已知礦產地,按照地質勘查工作程序,運用地質科學理論和各種技術方法、手段,對客觀地質體進行調查研究所取得的用文字、圖件、表格等形式表述的階段性勘查報告或最終勘查報告。按地質工作階段(或工作程度)不同,劃分為:

(1)地質普查成果,包括固體礦產普查報告;石油及海洋地質初查、概查、普查報告;1∶20萬及小於1∶20萬比例尺(不含區調)的水文地質普查報告;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概查、普查報告。

(2)地質詳查報告,包括固體礦產詳查報告;水文地質詳查報告;石油及海洋地質詳查報告。

(3)地質勘探成果,包括固體礦產地質勘探報告;石油及海洋地質初勘、詳勘、早期開發、油氣田開發地質報告;水文地質勘探報告。

2.有價值的勘查資料

有價值的勘查資料,是指具備以下條件的勘查資料:

(1)以進行了地質勘查成果登記為基準,最早獨立說明某一礦產地的地質狀況,可作為礦產地發現權的證據。

(2)為其他地勘成果做出重大突破的不可缺少的早期成果。

(3)由某種勘探手段而獲得的有價值的資料成果。

(4)能作為勘查登記的唯一依據。

3.實物成果

實物成果是指地質勘查單位在地質勘查過程中取得的可以單獨評估入賬的實物成果,具體包括:

(1)新發現的礦產地(點)、水源地;

(2)工業用油氣井(探采井);

(3)探采結合擴孔水文成井。

地質成果按其所有權不同,可以分為:

(1)地勘單位自有地質成果,是指地勘單位使用自籌資金(包括主管部門投入的資金)等進行地質勘查工作,依法取得礦權的地質成果。

(2)國家地質成果,是指地勘單位使用國家預算資金(包括中央及省級財政預算)進行地質勘查工作,其礦權屬於國家的地質成果。

在現行會計制度中將地質成果視作無形資產進行管理和核算,這主要是從地質成果具有無形資產的某些特性來考慮的:①地勘單位主要是承擔國家預算內地勘工作,取得的地質成果,其所有權屬於國家,地勘單位不存在地質成果作為資產入賬問題。地勘單位承擔的社會地勘工作,除了以地質成果作為交換條件的地質項目外,也是一種勞務性的承發包關系,也不涉及地質成果入賬問題。②地勘單位自籌地勘工作取得的地質成果,是以對外轉讓或投資為前提的,地勘單位報經批准將地質成果對外轉讓或用於投資,既是國家對地勘單位的追加投入,也是一種資產讓渡行為。因此,必須將地質成果作為資產入賬。③用於轉讓或投資的地質成果,同購入或自行開發取得的專利技術等無形資產在獲得目的上是不同的,前者是為了出讓,後者是為了持有。④地質成果實際上是地勘單位的工作成果,類似於企業的產成品,屬於存貨范疇。正因為如上原因,現行制度將地質成果視同地勘單位的一種特殊產品核算是合適的,並不是否定地質成果所具有的無形資產屬性,也不構成與財務制度的矛盾;同時也便於與會計准則規定的無形資產范圍一致。

二、地質成果的計價

(一)地質成果的計價

地質成果的計價是指地質成果的入賬價值的確定。地勘單位擁有的各項地質成果並不是全部計價入賬,只是用於自行開發、轉讓或向其他單位投資的地質成果,才予以計價入賬。也就是說,地勘單位自籌資金進行勘查工作取得的地質成果以及報經批准用於對外轉讓或投資的國家地質成果,才應作為資產計價入賬。因為地勘單位的自有地質成果,主要是用於自行開發、對外轉讓和投資;地勘單位使用國家預算資金取得的成果,在授權給地勘單位進行對外轉讓或投資時,既是國家對地勘單位的資產投入,也是國家對該項地質成果所有權的讓渡,所以,都應該作為資產計價入賬。

地勘單位的地質成果一般應按取得時的實際成本計價。地質成果的實際成本是指在取得地質成果過程中實際發生的勘查、申請登記及為獲得探礦權、優先採礦權所支付的總成本費用。按其來源不同,可作以下處理:

(1)地勘單位使用自籌資金自行勘查取得的,按其地質項目總成本以及申請登記過程中發生的費用計價入賬。

(2)地勘單位購入的地質成果,按實際支付的價款即買價及交易過程中發生的稅費計價入賬。

(3)地勘單位報經批准由國家作為資產投入用於對外投資或轉讓的國家地質成果,按評估確認價值或協議計價入賬。

(二)地質成果入賬時間

地勘單位應作為資產計價入賬的地質成果,其入賬時間也不同:

(1)地勘單位經批准准予轉讓、對外投資的國家地質成果,在轉讓、投資行為確立、產權發生轉移時,按評估確認價值或協議價計價入賬;平時以備查簿形式登記反映。

(2)購入的地質成果,在取得產權時,按實際支付價款加上交易過程中發生的各項稅費計價入賬。

(3)地勘單位自有地質成果,應於申請登記被主管機關批准後,按其實際成本計價入賬。

三、地質成果的會計處理

(一)科目設置

地勘單位應設置「地質成果」科目進行核算。該科目借方登記由各種渠道取得的地質成果的增加數,貸方登記地質成果轉讓、投資等的減少數,期末借方余額反映地質成果的結存數。

(二)地質成果取得

(1)自籌資金取得的地質成果。地勘單位通過自籌資金進行地質勘查取得的地質成果,其發生的各項成本費用應先在「地勘生產」科目進行歸集,待地質項目完成驗收、報告已備案,按規定的程序申請登記後,再按其實際成本,借記「地質成果」科目,貸記「地勘生產」科目。

(2)國家批准轉入的地質成果。地勘單位報經批准用於對外投資或轉讓的國家地質成果,由於其實際成本費用已作為國家地勘工作支出由國家預算撥款核銷,因此,地勘單位在取得國家授權時,應對該項地質成果的價值進行重新評估確認,以其評估確認價值作為地質成果入賬價值。批准確認時,借記「地質成果」科目,貸記「國家基金」科目。

(3)購入的地質成果。地勘單位購入地質成果,按實際支付價款及交易過程中發生的稅費計價入賬。會計處理為,借記「地質成果」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

(三)地質成果轉讓

我國《礦產資源勘查成果使用管理試行辦法》明確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及管轄的其他海域依法取得的礦產資源勘查成果實行有償使用;有償轉讓地質勘查成果必須經有資格的評估機構進行資產評估;轉讓價格以資產評估確認價值為基礎,本著自願、協商的原則確定。由於地勘單位地質成果的轉讓方式不一樣,其轉讓收入的確定、會計處理方法也不一樣。

(1)地勘單位以拍賣、出售等形式轉讓自有地質成果,以收取價款或取得收取價款憑據時確認收入的實現。按實際收取的轉讓價款,借記「銀行存款」或「應收賬款」等科目,貸記「經營收入——地質成果轉讓收入」科目;同時,按地質成果賬面價值,結轉地質成果實際成本,借記「經營成本——地質成果轉讓成本」科目,貸記「地質成果」科目。發生的交易費用及上繳稅金,分別借記「經營費用」、「經營稅金及附加」等科目,貸記「銀行存款」、「應交稅費」等科目。

(2)地勘單位報經批准,用國家地質成果對外進行有償轉讓時,應在地質成果資料正式移交受讓方驗收簽證同時收取價款或取得收取價款憑據時,確認轉讓收入的實現。由於國家地質成果資料轉讓實現的收入必須先扣除原已由國家預算撥款核銷的實際成本(作為轉增國家基金)後,其剩餘部分才作為經營收入處理;如果沒有剩餘或者轉讓價格低於實際成本時,則應將全額轉入國家基金。因此,其賬務處理與轉讓自有地質成果賬務處理是不一樣的。將地質成果入賬並計算差額(凈收入)時,借記「地質成果」,貸記「國家基金」、「經營收入——地質成果轉讓收入」;支付交易費時,借記「經營費用」,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收到轉讓價款時,借記「銀行存款」科目,貸記「地質成果」科目。如低於實際成本,則按轉讓價款全額轉入國家基金即可。

(四)地質成果長期投資

1.科目設置及核算方法

地勘單位以自有或國家地質成果作為投出資產,與其他單位聯營或折價入股,或者投給多種經營企業,應在「長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科目核算。核算內容應包括地質成果的投出、收益和收回等。視其對被投資單位有實際控制權與否,如有實際控制權,應採用權益法核算;反之則採用成本法核算。

2.在成本法下地質成果對外投資的核算

(1)地質成果投資投出的核算

① 以自有地質成果進行投資,按合同價或協議確定價值,借記「長期投資」科目,貸記「地質成果」科目;當合同價或協議價大於地質成果賬面價值時,按合同價借記「長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科目,按賬面價值貸記「地質成果」科目,按其合同價大於賬面價值的差額貸記「地勘發展基金」科目;當合同或協議價小於地質成果賬面價值時,按合同價借記「長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科目,按其差額借記「地勘發展基金」科目,按地質成果賬面價值貸記「地質成果」科目。

② 以國家地質成果投資,按評估確認價借記「地質成果」科目,貸記「國家基金」科目;同時,借記「長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科目,貸記「地質成果」科目。

(2)地質成果投資收益的核算

地勘單位以地質成果進行長期投資取得的收益,主要是聯營單位分來的利潤收入或被投資單位派發的股利。這兩部分收益與其他長期投資收益一樣,在「投資收益」科目中進行核算。收到聯營單位分來的利潤或被投資單位派發的股利時,借記「銀行存款」或「應收股利」科目,貸記「投資收益」科目。

(3)地質成果投資收回的核算

地勘單位用地質成果對外進行投資,聯營期滿或轉讓股權收回投資時,按實際收回金額,借記「銀行存款」等科目,按該項投資的賬面金額貸記「長期投資」科目;收回金額與賬面金額之間的差額,如屬自有地質成果,借記或貸記「投資收益」科目,如屬國家地質成果,借記或貸記「國家基金」科目。具體會計處理如下:

① 以自有地質成果進行長期投資,當收回的投資金額大於該項地質成果投資的賬面價值時,按實際收回金額,借記有關資產科目,按賬面價值,貸記「長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科目,按其差額,貸記「投資收益」科目;當收回的投資金額小於該項地質成果投資賬面價值時,按實際收回金額,借記有關資產科目,按其差額,借記「投資收益」,按賬面價值,貸記「長期投資」科目。

② 以國家地質成果進行長期投資,當收回的投資金額大於該項地質成果投資賬面價值時,按實際收回金額,借記有關資產科目,按賬面價值,貸記「長期投資」科目,按其差額,貸記「國家基金」科目;當收回的金額小於該項地質成果賬面價值時,按實際收回金額,借記有關資產科目,按其差額,借記「國家基金」科目,按賬面價值,貸記「長期投資」科目。

3.在權益法下地質成果對外投資的核算

地勘單位採用權益法進行地質成果投資的核算,其會計處理方法與成本法有所不同,可參照長期投資中股權投資的會計處理方法處理,在此不再贅述。

(五)地質成果攤銷的會計處理

1.地質成果攤銷期限的確定

地勘單位已登記入賬的地質成果用於自行開發的,應在其收益期限內平均等額攤銷。由於開發性地質成果的受益期限與礦產地有效開采年限密切相關,一般可根據預計礦山服務年限加以確定,沒有服務年限的,按預計受益期限不短於10年期間內攤銷。

2.地質成果攤銷的賬務處理

地勘單位自行開發的地質成果,應從開始開發利用之月起,在其有效服務年限內分期等額攤入管理費用。其賬務處理為:地質成果轉入自行開發利用時,應按其賬面價值,先轉入無形資產,再按每月地質成果的應攤銷金額,借記「管理費用」科目,貸記「累計攤銷」科目。

Ⅳ (一)地質調查成果主要類型

1.地學圖件

包括地質圖、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圖像等各類圖件。地質圖是地質調查機構最主要的產品之一。隨著經濟與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地質圖的要求不斷提高;同時由於地質科學理論不斷更新,地質調查技術不斷進步,地質圖需要及時更新與換代。

根據用戶的需要,可以利用基礎數據資料生成眾多類型的專題圖件。

2.地學資料庫

由於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以紙介質為載體的地質調查產品逐步發展為紙介質產品與數字化產品共存,並建立了相應的資料庫,例如,各種比例尺的地質圖資料庫、礦產地資料庫、地球化學資料庫、地球物理資料庫、全國地質年代資料庫等是地學信息服務的重要產品,地質工作程度較高的國家往往擁有包括多專業、海量數據的各類資料庫。

3.礦產資源報告

各國地質調查機構都承擔國內外礦產資源分析、預測研究任務,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決策提供依據。例如,美國地質調查局每年都要出版《Minerals Yearbook》、《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等。

4.系列出版物和專題報告

發達國家的地質調查機構一般非常重視宣傳自己的研究成果,包括階段性研究成果,及時出版各類專題報告、專著、論文。為了宣傳地學基礎知識,還編寫地學科普讀物。例如,美國地質調查局採用情況通報(Fact Sheets)、公開文件報告(Open-File Reports)、通告(Circulars)、展板(Posters)、論文(Papers)等形式發布成果;加拿大地質調查局有公開文件(Open Files)、當前研究(Current Research)、通報(Bulletins)、綜合報告(Miscel1aneous Reports)、論文(Papers)、經濟地質報告(Economic Geology Reports)和論文集(Memoirs)等平台提供研究成果;英國有《Earthwise》、《Earthworks》等刊物。

Ⅳ 地面地質調查及主要成果

(一)地面地質調查歷程

自20世紀20年代開始,先後有李四光(1922)、王竹泉(1924)、翁文灝和計榮森(1932)、謝家榮(1947)、徐嘉煒(1956)、張文堂(1962)、華德昌(1965)等在合肥盆地做過地層研究工作,325地質隊(1974)等在合肥盆地及其周邊進行過地質調查。

1958年,地質部第一石油普查勘探大隊安徽區隊成立,以合肥盆地為重點進行了1:20萬石油地質調查。

1999年,勝利石油管理局介入合肥盆地的油氣勘探工作之後,為配合地震解釋及綜合研究,於2000年與安徽省地質調查院協作,進行了8條區域地質廊帶剖面(1:5000)的測制(圖1-3),其中東西向4條,自西向東為HF99-620、650、700、748線,南北向4條,自南而北為HF99-317、340、365、396線,累計180km。2001年又協作完成了大別山山前150km地質廊帶剖面(1∶5000)的測制工作(圖1-3)。

圖1-3合肥盆地區域地質調柘測線位置圖

(二)區域地質調查的主要成果

2000~2001年,在合肥盆地及其周邊累計完成330km的地面地質調查工作,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認識:

(1)通過系統的ESR測年,結合沉積相的研究,確定了霍山一帶侏羅系三尖鋪組(J1+2s)、鳳凰台組(J3f)與肥西一帶的侏羅系防虎山組(J1f)、圓筒山(J2y)、周公山組(J3z)屬於同期異相沉積。

(2)通過岩性組合、礫石成分、接觸關系、沉積相等方面的系統研究,發現毛坦廠組(K1m)火山岩與沉火山碎屑岩、沉積岩之間呈穿插接觸關系。

(3)證實了霍山縣團山一帶下白堊統黑石渡組(K1h)與下伏中—下侏羅統三尖鋪組(J1+2s)之間為角度不整合接觸。

(4)發現和確定了盆地內早白堊世地層中存在近EW向小背斜(長豐雙墩、定遠土山背斜)及北NE向復式背斜(如定遠雨林集復式背斜)。其成因與大別造山帶和郯廬斷裂帶等的活動有關。

以往關於盆地內中、新生界褶皺的資料極少,本次工作發現的一些褶皺構造如下:

周家凹向斜:位於六安市南27km左右,HF99-650線中部。核部為晚侏羅世鳳凰台組(J3f),翼部為中—下侏羅統三尖鋪組(J1+2s),長度估計在20km以上,軸跡方向近EW向,向西抬起。由於古新世定遠組(Ed)的覆蓋,致使北翼出露不全,南翼傾角10°~20°,北翼傾角10°~15°,軸面直立,為直立褶皺。

紫蓬山向斜:位於肥西縣城西15km的紫蓬山,HF99-700線中段北部。核部、翼部地層均為上侏羅統周公山組(J3z),軸跡方向近EW向,向西仰起,估計長度大於3km。由於第四系覆蓋,致使北翼地層出露不全。南翼傾角以20°~35°為主,北翼傾角10°~15°,軸面微向南傾,為直立褶曲。

雙墩背斜:位於長豐縣雙墩集附近,亦稱為吳山廟鼻狀構造。核部、翼部地層均由下白堊統朱巷組(K1z)構成,長約11km,寬10km,軸跡方向近EW,向東傾伏,北翼傾角為10°左右,向東轉折端傾角為100~280,由於第四系覆蓋,南翼情況尚不明確。

南店子背斜:位於定遠縣南東12km南店子。核部地層為上白堊統響導鋪組(K2x),翼部地層為上白堊統張橋組(K2z)。軸跡方向為60°,向南西傾伏,估計長度6km。由於第四系覆蓋,致使地層出露較差,僅據零星露頭點確定,南東翼為10°,北西翼傾角為9°,軸面直立,為直立褶曲。

土山背斜:位於定遠縣南東12km處的土山。核部、翼部地層均為上白堊統響導鋪組(K2x),軸跡方向為105°,向西傾伏。由於第四系覆蓋,展布長度不明。北翼傾角為20°,南翼傾角為10°,軸面略向南傾,為直立褶曲。該褶曲系當地群眾挖水渠時揭露整個核部(圖版Ⅱ-1)。

雨林集背斜:位於定遠縣城東17km的雨林集。核部地層為下白堊統朱巷組(K1z),翼部由上白堊統響導鋪組(K2x)構成,寬8km,長約10km,軸跡呈NE向,向南傾伏。由於第四系覆蓋而展布情況不明,往北被下第三系定遠組(Ed)覆蓋而不清楚。東翼傾角為10°左右,西翼傾角為14°左右,軸面近直立,為直立褶曲。

(5)通過剖面測制和走向追索,肯定了合肥盆地北緣在西三十里店以北近EW向定遠斷裂的存在,該斷層導致了定遠早三紀盆地北部的不完整,否定了該斷裂為同沉積斷層的看法,推測應屬於第三紀之後的斷層。

(6)首次在肥西縣周公山一帶發現了一系列較平緩、與層面交角不大的順層滑覆構造,不僅在地層產狀向北傾的較平緩地層中發育,而且在地層南傾的較平緩地層中亦發現了向北的滑覆面,表明這期滑覆應早於肥西-韓擺渡斷裂以北的侏羅紀地層中近EW向向斜的形成時間。

(7)發現了霍邱縣白大山以南青白臼系劉老碑組存在一系列變形,而往北不足10km的霍邱縣四十里長山一帶在相同層位中未見此現象,結合HF99-748線劉老碑組也未出現變形的實際,可以肯定該處變形與肥中斷裂的活動有關。

(8)通過工作,肯定了印支面以下存在由南向北的推覆構造,其南北向的擠壓作用應與大別造山帶仰沖推覆有關。

(9)首次在合肥盆地南緣霍山縣與兒街東的下白堊統黑石渡組砂岩裂隙中發現了瀝青,為確定合肥盆地的油氣勘探前景提供了寶貴的依據。

(10)在盆地南緣的金寨縣、霍山縣等地發現了與大別造山帶沖斷作用有關的地質現象,為研究大別造山帶與合肥盆地之間的耦合關系奠定了基礎。

Ⅵ 成果地質資料的後期整理

1.質量要求

成果地質資料與原本地質資料質量要求有區別:

載體要求上的區別:原本地質資料紙張要求為無酸紙張,原圖一般要求透明圖聚乙烯質底,而成果地質資料70克印刷紙張即可。沒有無酸要求。字跡要求上的區別:原本地質資料的字跡,要求著墨牢靠,墨跡耐久;成果地質資料的字跡可是列印機輸出的噴墨,可以是激光列印字跡,可以是小型印刷機印刷,其圖件可以是機出列印件,可以是正軌印刷廠的印刷件,還可以是蘭曬圖、復印圖。能看清、方便利用即可,對墨跡無特殊要求。

裝訂要求上的區別:原本地質資料要求線裝,規格是三孔一線,也可用不銹鋼訂書針裝訂;成果地質資料無特殊要求,普通的印刷裝訂和一般的訂書機裝訂都行。

份數要求上的區別:原本地質資料歸檔一份,而成果地質資料歸檔多份,除了歸檔份數外,還可在庫房裡暫存多份,以替換利用率高而遭受磨損的成果資料。成果地質資料還可根據需要分發給相關科研生產部門,只需辦理領用手續即可。

2.成果地質資料的後期鑒定

對日常館內的成果地質資料的鑒定基本沒有工作量,微調而已。日常對因借用而磨損而不能繼續供借閱利用件,從成果地質資料的暫存庫內拿出備用件進行替換,或電子件列印出一份紙質件進行替換,從暫存部分拿出來替換歸檔的成果資料,用被替換舊資料的檔號,被替換的舊資料淘汰出局,備案銷毀。

成果資料沒有確定的保管期限要求,以滿足日常借閱確定歸檔份數。

成果資料有保密要求,同一檔資料,對不同密級的成果資料分盒保存,防止借閱時泄密。

成果資料分類與原本資料相同,但編號不可能同步。在歸檔清單與案卷目錄、卷內目錄中多了「份數」一欄。因為成果資料為了滿足借閱要求,往往歸檔多份,各館藏單位一般按實際借閱需求情況決定歸檔份數。實際情況是指:借閱利用率情況。

成果資料編目獨立成冊,與原本資料目錄分開管理。

Ⅶ 地質調查項目的成果

一、地質調查項目成果的含義

廣義上,地質調查成果可以表述為:在一定的地質理論指導下,運用一定的地質方法和手段,由專門的地質技術人員對客觀地質體取得的認識。在社會經濟的應用當中,地質成果是指「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所提供的各種階段性或最終的礦產資源儲量和地質資料」。

在上述的成果定義中,包含了以下幾方面的理解:

(1)地質調查成果是在一定的地質理論指導下取得的。不同的客觀地質體,需要不同的地質理論,地質理論與客觀地質體相一致。如在岩漿岩區開展地質工作,必須運用岩漿岩地質學理論指導地質工作。

(2)運用一定的地質方法和手段。不同的地質工作、不同的地質工作階段需要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如地質填圖、鑽探、物探、化探等。

(3)地質工作的對象是客觀地質體。這個客觀地質體主要是指地球上的客觀地質體,因為目前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所提供的物質原料仍然來源於地球。但是天體地質學也可以對諸如月球、火星等其他天體上的地質自然現象進行研究,取得地質成果。

(4)地質調查成果是由專門的地質技術人員取得的。說明地質工作是一種研究工作,需要專門的技能和理論。

(5)地質調查成果是一種信息「產品」,是用報告、圖表、數據、實物、模型等綜合表達方法描述對客觀地質體的認識,並提出對客觀地質體的評價,包括客觀地質體位置、數量與質量、價值、成因、規律和運動等。

地質調查成果是地質成果的主體成果,地質調查成果大多數是基礎性、公益性和戰略性的成果。以項目形式取得的成果就是地質調查項目成果。

二、地質調查項目成果的特徵

地質調查項目成果屬於科技成果,它既有科技成果的一般特徵,又有自己的特殊性。科技成果是指某一科學技術研究課題,通過試驗研究、調查考察取得的具有一定實用價值或學術意義的結果,包括研究課題結束,已取得的最後結果,研究課題雖未全部結束,但已取得的可以獨立應用或具有一定學術意義的階段性成果。研究工作的一般工作進展不屬於階段性成果。地質調查項目成果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1)信息性。地質調查項目成果資料是一種信息「產品」,通過地質調查活動,獲得對客觀地質體的認識和了解,提交反映客觀地質體情況和礦產儲量的地質調查報告,通常用文字、圖表、影像、數據來表達,還有一些具有代表意義的實物資料。

(2)述實性。地質調查成果是按地質調查的規則取得的對客觀地質體的認識,這種認識是調查取得的,是客觀存在的,即使有推測的成分,也是按照允許的規則所作的主觀判斷。例如,經過地質調查查明了一條斷層的傾向、走向、規模及斷層的性質,並對其活動性質作出的評價,都是客觀存在的,經驗證查實的,具備一定的精度和准確性,可以用於國民經濟規劃和建設的地質依據。

(3)地質調查成果產出的周期長。地質調查活動以地質調查項目為單元進行,一個地質調查項目從開始立項到最終提交地質調查報告通常需要幾年的時間,有的勘查項目,從普查到勘探甚至需要幾十年的時間,無論是階段性成果還是最終成果的產出,都不是在短期內所能完成的。

(4)地質調查成果既有使用價值,又具有潛在價值。有效的地質調查成果可以滿足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這就是地質調查成果的使用價值。地質調查成果中的各種地質資料對於國民經濟各部門來講具有現實的使用價值,而探明的礦產資源儲量則是一種潛在的使用價值,會在以後的礦產開采中得到體現。

馬克思說:「一切勞動,從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生理學意義上的耗費,作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類勞動,它形成商品的價值。」地質調查活動既然是生產與科研的統一,其勞動也是科研的一部分,勞動的耗費凝結在地質調查成果中,形成地質調查成果的價值。

(5)地質調查成果的公益屬性與排他性。從地質調查成果的經濟屬性來講,公益的地質調查工作由政府投資進行,其成果無償向社會公眾提供使用,為政府規劃決策和商業投資提供基礎依據。而商業地質勘查成果則具有排他性,其成果往往表現為礦權(包括探礦權和采礦權)和勘查評價報告,在經濟活動中可以作為無形資產參與投資、轉讓等商業運作。

三、地質調查項目成果的表達形式與內容

1.表達形式

如上所述,地質調查項目成果是一種信息產品,與工農業產品和一般的信息產品不同。地質調查項目成果,其本質是用一種合適的方式,對認知的客觀地質體的形體、成分、規律、成因的表達,其目的是將取得的認知應用於現實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建設,因此,有其特殊的表達方式。它既包括項目完成後提交的成果報告、礦產資源量、科研成果、相關軟體和技術方法,也包括了調查和研究過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原始資料。地質調查項目成果一般有以下幾種表達方式:

(1)紙介質為載體的成果報告。目前仍然是地質調查成果的主要表達形式,如各類地質調查評價報告、專題報告、各類圖件表格、照片、影像、在各類專業刊物上發表的論文等。

(2)計算機為載體的成果報告。包括紙介質的成果報告直接轉化成的各類電子文檔、資料庫,平面的、立體的、動畫的模擬、演示系統,計算軟體等。

(3)實物資料。如需要保存的岩(礦)心、樣品、標本等。

(4)原始資料。野外地質調查過程中取得的原始記錄、原始數據、原始圖件等。原始資料是地質調查項目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原始資料的綜合整理、研究,形成了可提供社會使用的成果形式。

2.成果分類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建立國土資源科學技術成果管理的新體系,實現對國土資源科技成果的科學化、規范化管理,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促進科技成果共享和轉化,國土資源部於2001年制定了科技成果管理辦法,將國土資源科技成果分為4類:

(1)基礎研究類科技成果;

(2)應用基礎研究類科技成果;

(3)技術開發類科技成果;

(4)軟科學類科技成果。

在國土資源部科技成果管理辦法中,沒有對上述4種成果內容進行詳細說明,天津市科委2001年制定的科技成果管理細則,將科技成果劃分為3類,可以借鑒。

(1)理論成果

指闡明某一自然現象、特徵、規律及其內在聯系的在學術上具有新見解,並對科學技術發展具有指導意義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理論成果。

(2)應用技術成果

1)具有新穎性、先進性和實用價值的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計和生物、礦產新品種以及計量、標准、科技信息、環境科學等研究成果。

2)科技成果在應用推廣、轉化過程中取得新的進展、創造或與之配套的科技成果(包括工藝技術、檢測方法等)。

3)消化、吸收、引進技術取得的科技成果。

(3)軟科學研究成果

為推動決策科學化和管理現代化,對促進科技、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起重大作用,並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直接應用的研究成果。

中國地質調查局將地質調查項目成果按項目性質分為3類:

(1)地質調查評價類報告(包括區域地質、礦產地質、區域地球物理、區域地球化學、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遙感地質等)。其中包括:

1)區域地質調查成果報告、說明書及地質圖;

2)礦產資源調查評價成果報告及相關圖件;

3)水文地質成果報告及相關圖件;

4)環境地質成果報告及相關圖件;

5)地球物理調查成果報告及相關圖件;

6)區域地球化學調查成果報告及相關圖件;

7)航空物探成果報告及相關圖件;

8)航空遙感攝影成果報告及有關圖片;

9)遙感地質解譯成果報告及有關圖件;

10)地質調查科技項目成果報告;

11)礦產勘查報告。

(2)技術方法類報告(包括物探、化探、鑽探工藝、遙感技術、實驗測試、信息技術等)。其中包括:

1)實驗測試新方法、新工藝和新流程;

2)物探、化探新方法;

3)地質施工新方法或新工藝;

4)消化、吸收或引進新技術研究的新成果;

5)地質調查技術標准。

(3)研究類報告(包括基礎研究、戰略研究、規劃編制、標准制定、管理制度制定、資料庫建設、重大項目預研究等)。其中包括:

1)地質調查科技信息;

2)地質調查管理科學;

3)為政府決策和規劃部署進行的戰略研究;

4)地質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結合的宏觀研究等。

上述成果內容側重於成果的表達,或者說側重於可以提供用戶使用的成果形式,而將原始資料作為科技檔案的管理內容,歸入了地質資料的內容。實際上,地質調查的主要任務是對客觀地質體和地質現象認識取得的客觀、公正、科學的數據,經過整理加工以後直接提供社會使用,而這些數據恰恰存在於原始資料當中。因此,對地質調查項目成果的不同認識,決定了對地質調查項目取得的原始資料的對待方式和管理形式。

Ⅷ 原始地質資料和成果地質資料的區別

區別是:原始地質資料是一手為整理歸檔的材料。成果地質資料是經過對原始地版質資料整權理後的資料,方便查閱,補充。

原始地質資料又稱原本地質檔案,是在進行地質工作時直接形成或採集的,反映地質現象或地質體的,以各種載體類型存在的原始記錄、中間性解譯資料,最終地質工作成果原稿等,包括各種有關的文件底圖、底稿、原圖、記錄本等。‍

成果地質資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資源,是地質工作成果的重要載體和重要基礎要‍素,對相關地質項目的最終驗收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Ⅸ 地質成果社會化服務現狀

一、服務對象

服務對象主要是各級和相關政府的管理機構、教育科研或專業研究機構,涉及能源部門、農業和水資源管理、海洋開發、環境保護、自然災害管理等國家各部門,還包括各類工礦企業。

二、服務內容

印度地調局的產品主要包括各種論文集、會議紀要、期刊、公告、主題圖和地圖集以及未出版的報告,劃分為出版物、報告和圖件三大類。

1. 出版物

印度地調局出版的刊物包括論文集、報告、特別報告書、公報、綜合性著作、目錄年鑒、《印度礦產》以及一些珍貴的彩色定期刊物,如 《GSI 的職責與服務》、《GSI 的成本計劃》等。

2. 報 告

主要涉及以下主題: 礦產、工業礦產、有色金屬礦物和填圖。

礦產專題報告: 此類報告主題劃分為含鐵礦物、多金屬礦物、戰略礦物、貴金屬、不含鐵的礦物—有色金屬、不含鐵礦物、寶石和化石燃料共 8 類。

工業礦產專題報告: 分為填充物和研磨劑、肥料和化工原料以及建材共3 類。

有色金屬礦物專題報告: 主要與銅—鉛—鋅金屬有關。

填圖專題報告: 此類報告劃分為地質填圖、地球化學填圖、地質環境填圖、地球物理填圖報告 4 類。

3. 圖 件

圖件劃分為 11 類,分別為地理圖、印度地質礦產圖、邦地質礦產圖、區域資源分布圖、印度地質圖和煤田地質圖、海洋圖、航空磁測圖、礦化帶圖、世界地圖和圖冊。

三、服務方式

服務方式為傳統方式和網路在線服務。傳統方式是通過客戶訂購方式購買相關產品。網路在線服務通過印度地調局網站提供服務。

1. 傳統方式

針對不同類型的產品,印度地質調查局採用了不同的服務方式。其出版物以預付款方式進行銷售,客戶可以將匯款單或銀行匯票郵寄給印度地質調查局下屬的出版物和情報處,該處會將客戶所需的出版物郵寄給客戶。另外,該局還在印度加爾各答設立了一個現貨銷售點,客戶也可以直接到該處購買所需出版物。如若需要圖件或報告,客戶可以到該局在印度各地開設的圖件或報告專賣店購買,也可以採用郵寄的方式獲取所需資料。印度地質調查局在印度各地共設立了 8 個地圖和報告銷售分部,分別位於加爾各答、新德里、勒克瑙、加彭、那格浦爾、海得拉巴、西隆、班加羅爾。

若要購買未出版的報告、地圖或數字航空地球物理數據產品,客戶首先需要填寫一份詳細的申請表,內容包括所需地圖、磁帶、磁碟或報告等的詳細信息、拷貝成本、空白磁帶或磁碟的成本、總成本、申請費用、郵寄地址、發貨方式、雙方簽名等,另外還需附帶簽署一份承諾書。然後,將申請表提交給印度地質調查局副局長辦公室。

2. 在線服務

與發達國家地調局相比,其網路在線服務方式還處於低級階段,印度地質調查局的在線服務方式單一,數據比較陳舊,服務水平較低。印度地調局網站上僅僅公布了部分已出版的報告、圖件及出版物的標題以及這些報告的形成年代、作者、售價,提供的產品有限,可利用的價值不大。

四、服務收費

地質數據服務收費一般根據難易程度和實際發生的費用收費。如圖件和表格的掃描收費由基本成本費用和服務費用組成,圖文和空間數據處理費用根據實際發生費用進行收費,利用 Coreldraw 軟體對黑白地質圖進行掃描、編輯和處理,生成彩色硬拷貝,根據難易程度收費不同。

五、保密政策

印度針對地質資料制定了極其嚴格的保密制度。規定印度調查局的調查人員應將其生產的地圖嚴格保密,如果沒有正式授權,甚至不得將地圖副本交付地方政府職員、軍事或民事機構或人員。1967 年,印度政府和印度國防部發布了地圖保密政策,日後又根據實際需要,對該項政策進行了若干次修訂。修訂後的條款規定,保密地形圖只能提供給政府機構、教育科研機構和半政府性質的組織。但事實上,教育機構無法直接獲取這些地圖,教員的申請只有在同時得到所在學校校長和所在邦政府保密機構共同簽字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得到批准。直至1971年,國防部才放寬限制,允許向個人、組織和商業公司提供保密地圖,但其必須通過所在邦政府進行申請且必須得到國防部的批准。得到 「保密」地圖的人員必須在每年的 12 月 31 號之前提交一份關於該圖的年度安全保管證明。無論是受限地區還是不受限地區的地形圖,只要其中繪制了網格線,都不能向普通用戶公開,除非得到國防部的事先批准。

印度的所有航空攝影資料都被歸為極機密或絕密資料,無論其屬於受限地區還是非受限地區。印度地調局所繪制的地質圖通常基於地形圖,所以在出版、銷售及公布方面同樣受到印度國防部的嚴格限制。即便是印度地調局在繪制不含等高線詳細資料的地質圖時,只要工作區位於 「保密」地區,都需要在進行生產之前事先得到國防部的許可。在多數情況下,國防部都要求從地質圖上刪除經度和緯度,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會建議去掉地圖的比例尺,這種做法大大削弱了地質圖的實用性。由於受到諸多限制,盡管印度地調局填制了覆蓋印度全國的各種比例尺的地質圖,但公開出版的地質圖的數量極為有限。

Ⅹ 地質成果社會化服務

一、服務對象

產綜研的業務包括信息通訊、生命科學、納米技術、環境和能源等四大領域是以最終的技術開發產品的形式服務於社會,而在地質領域中,地質研究成果是以地質圖等地質信息為基礎,能夠為國民生活和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政策建議、方案及預測等工作為主導。因此,在地質領域中,所服務的對象以地方公共團體、國家公共機關居多,也包括地質專家和一般社會公眾。

產綜研地質調查信息中心將用戶分為以下四類:

1. 國家、地方公共團體

提供給國家、地方公共團體的目的是便於他們在產綜研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建議及方案,為社會經濟發展作貢獻。

2. 地質專家

主要目的是提高地質圖、地質信息資料庫的利用率。

3. 一般社會公眾

提供給一般社會公眾的目的是普及地質圖 ( 區域地質信息) ,擴大社會生活中的地質信息利用率,提高普通人對地質的關心度,培養地質學後繼者、保持地質科研方面的國際水平。

二、服務內容

產綜研社會化服務的產品和出版物主要有地質圖幅、出版物、軟體、相關地質數據及資料庫等。

1. 地質圖類

產綜研所發行的地質圖是根據詳細的現場調查和室內的實驗和分析所描繪的高精度國土基礎圖。如 1:5 萬地質圖幅,1:7. 5 萬地質圖,1:20 萬地質圖幅,1:50 萬地質圖幅,1:200 萬地質編輯圖及各種科學地質圖等,見表 7- 1。

表 7-1 地質圖類系列目錄

2. 資料庫類

主要包括地球科學資料庫和地質文獻資料庫。

3. 出版物類

出版物主要包括地質調查研究報告、地質調查所月報 ( 地質調查所發行) 、地學普及雜志及相關出版物。

三、服務方式

1. 銷售服務

地質調查綜合中心 ( 舊 GSJ) 和北海道合作研究所 ( 舊北海道地調所) 合作發行的地質圖類通過以下委託銷售點進行分銷,即東京地學協會、地學情報服務中心、關西地圖中心、北海道礦業振興協會、產綜研地質博物館、北海道行政情報中心等。

北海道地質研究所 ( 舊北海道礦產資源調查所) 發行的地質圖通過北海道行政信息中心銷售。

2. 訂購服務

用戶只要填寫網上的訂購單即可通過郵局、傳真及 E- mail 得到所需材料,包括在庫的地質圖類材料。如有急需或者疑問,可以致電咨詢。全部都是貨到付款。各委託銷售點的訂購及收費方法等各有不同。

3. 代辦地球科學、技術文獻的檢索及列印

對於產綜研地質調查情報部所藏的廣泛的地學文獻和地質圖,可代辦檢索及列印服務 ( 有關著作權許可等必要的手續由用戶去辦理,有關許可問題局概不代辦) 。

4. 地球科學論文及報告的翻譯服務

進行地學有關的各種翻譯。目前,特別是日譯英以及英語材料的修改等業務比較盛行,並且得到了很多好評。專門由海外留學回來的或者是在海外居住時間長的地球科學專家來翻譯,因此,能夠保證翻譯質量。

5. 其他有關地學信息的服務

地學的特定領域、特定區域的文獻調查及抄錄、情報收集和整理、信息分析、野外樣品採集等。

四、服務政策

根據 2002 年頒布的 《地球科學圖和地球科學數據集的使用准則》的規定,產綜研發行的地球科學圖和地球科學 「數據集」,用戶的使用條件及索取方法如下:

1. 許可標准

用戶在非營利為目的下使用產綜研發行的地球科學圖和地球科學 「數據集」,並且不得照抄地質出版物內容,須編輯後才能使用; 不得提供給用戶以外的第三方; 使用地質出版物內容所編寫的文章學術上必須有意義。

2. 許可標準的特例

用戶的行為不能給產綜研的研究成果普及活動帶來不利因素,可使用地質出版物的某一部分內容,但不能成為整篇文章的主要內容; 可在原地質出版物的內容中增加其他新的主題信息,但應明顯有別於原出版物。

3. 用戶申請手續

用戶在已制定的申請表上填寫所要索取的地質出版物的名稱、范圍及使用方法等,後上交到產綜研,通過審批方可使用。

4. 使用條件

產綜研根據已上交的用戶申請書,判斷該申請是否符合上述使用標准,並且要求用戶寫明出處及許可編號; 使用的出版物及所摘取的內容,不得有已被允許的使用方法之外的其他用途; 禁止不正當的二次利用。另外產綜研對於在出版物使用過程中出現的用戶的損失不負任何責任。

5. 產品收費

根據上述使用准則被允許使用地質出版物時,一律不收取費用。

閱讀全文

與地質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科學院無形資產管理辦法 瀏覽:67
注冊資本金認繳期限 瀏覽:828
申請商標到哪個部門 瀏覽:762
購買無形資產的相關稅費可以抵扣嗎 瀏覽:982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