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德益樹立了什麼樣的綠色發展理念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經濟決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
B. 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是什麼
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問題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
生態文明的內容如下:
1、生態文明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既追求人與生態的和諧,也追求人與人的和諧,而且人與人的和諧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
2、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
3、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
生態文明貫穿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
(2)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擴展閱讀
戰略任務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任務,十八大報告第八部分提出了優、節、保、建四大戰略任務。
1、優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2、節
全面促進資源節約。要節約集中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
3、保
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設,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4、建
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
C. 為什麼說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遵循自然,和諧發展得的物質成果任成果和制度成果
是的,確實不錯,
生態文明建設非常重要,
是人類遵循自然,和諧發展得的物質成果任成果和制度成果
D. 什麼是生態文明建設
2015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闡明了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理念、原則、目標、實施保障等重要內容,提出要加快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我國生態文明領域改革作出了頂層設計。
方案分為十個部分,共56條,明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是,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方針,立足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新的階段性特徵,以建設美麗中國為目標,以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為核心,以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為導向,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改善環境質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生態文明定義: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
從人與自然和諧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義是:生態文明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貫穿於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
E.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就
——修復陸生生態,還人間以更多綠色。五年來,我國年均新增造林超過9000萬畝。森林專質量提升,良屬種使用率從51%提高到61%,造林苗木合格率穩定在90%以上,累計建設國家儲備林4800萬畝。恢復退化濕地30萬畝,退耕還濕20萬畝。118個城市成為「國家森林城市」。三北工程啟動兩個百萬畝防護林基地建設。
——防治水土流失,還大地以根基。五年來,我國治理沙化土地1.26億畝,荒漠化沙化呈整體遏制、重點治理區明顯改善的態勢,沙化土地面積年均縮減1980平方公里,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修復水生生態,還生命以家園。全國地表水國控斷面I-III類水體比例增加到67.8%,劣V類水體比例下降到8.6%,大江大河幹流水質穩步改善。
F.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有哪些重大意義
我國大力推進生態抄文明建設具有特襲別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舉措,有利於搶占輿論制高點,掌握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話語權,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國際氛圍.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破解我國發展中
G. 生態文明建設主要包括哪些內容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怎樣的關系
一、生態文明建設包括四方面主要內容:
生態文明作為一種獨立的文明形態,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理論體系。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生態文明建設可以分為四方面的內容。
1、生態意識文明。
思想意識是要解決人們的世界觀、方法論與價值觀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它指導人們的行動。以生態科學群、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綠色技術群為代表的生態文明觀,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樹立人與自然同存共榮、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建立社會、經濟、自然相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選擇健康、適度消費的生活觀。
2、生態行為文明。
生態文明不僅是一種思想和觀念,同時也是一種體現在社會行為中的過程。在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人類應該應用行為科學的理論指導自身的行為,協調人與自然以及人類自身的矛盾,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因此,人類應改變過去那種高消費、高享受的消費觀念與生活方式,提倡勤儉節約,反對揮霍浪費,選擇健康、適度的消費行為,提倡綠色生活,以利於人類自身的健康發展與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
3、生態制度文明。
生態制度,是指以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為中心,調整人與生態環境關系的制度規范的總稱。生態制度文明,是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水平、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規范建設的成果,它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關系,反映了生態環境保護的水平,也是生態環境保護事業健康發展的根本保障。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水平,是生態制度文明的外化,是衡量生態制度文明程度的標尺。
4、生態產業文明。
生態產業文明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是指生態產業的建設,包括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遊業及環保產業。發展生態產業,改革生產方式,對現行的生產方式進行生態化改造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現階段發展生態產業的重點是按照建立起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走生態工業的發展道路。這種生產方式是以最有效地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基礎,是追求更實用有效的科學技術、更大經濟效益、更少資源消耗和更低環境污染以及更多勞動力就業的先進發展方式, 建設生態文明大力推動公眾參與。
二、生態文明建設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系: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可持續發展等多個方面。生態文明和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構成建設小康社會的追求理念。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離不開社會主義的生態文明。生態文明是經濟增長、和諧穩定、民生改善的匯聚點。
沒有良好的生態條件,人類既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質享受,更不可能有高度的精神享受和政治享受。沒有生態安全,人類自身就會陷入深刻的生存危機。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必然要求社會經濟與自然生態的平衡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包含著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精神追求;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內在地包含著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規。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態文明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礎和前提,也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具體體現。
H.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准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深刻揭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內涵和本質。
生態文明是人類為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建設生態文明,並不是放棄對物質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態的生活方式。
而是超越和揚棄粗放型的發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費模式,提升全社會的文明理念和素質,使人類活動限制在自然環境可承受的范圍內,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
建設生態文明,以把握自然規律、尊重自然為前提,以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建立可持續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消費模式以及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為著眼點,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本質要求。
(8)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擴展閱讀:
生態文明的內涵可以歸為生態價值觀念、生態生產生活方式、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等內容。首先,生態文明源於生態學、哲學的融合,是適應生態文明時代要求的價值觀念。
其次,生態文明強調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再次,生態文明要求制度體系作為保障,生態文明建設也是制度、法規、政策等確立和實施的過程。生態文明具有以下三個特徵:一是價值觀念的生態性,二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性,三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一種完整的理論形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發端於中國傳統生態倫理觀、馬恩生態觀等,並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經驗總結和理論凝練。
蘊含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的理論實踐之中,具有十分豐富的實踐特色和時代內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既具有生態文明的一般特徵,又是中國特色、中國智慧、中國實踐的結晶。
I. 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黨的十八大報告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全面戰略部署,其中最顯著的亮點有三個:一是確立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突出地位,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的總布局;二是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就是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三是指明了建設生態文明的現實路徑,就是「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保(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建(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這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理念的重要升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整體布局頂層設計的科學完善,意義重大而深遠。
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生態文明作為人類文明的基礎,延續了人類社會原始文明、農耕文明、工業文明的歷史血脈,承載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設成果,貫穿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因此,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
生態文明之所以擺上如此重要地位,有其歷史的必然性和重大的現實意義。人類自從進入工業文明以來,在創造輝煌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時,也帶來了難以承受的資源危機、生態災難、環境危機,以致發展不能持續,民生不能有效改善,人類的生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超越工業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積極推動、逐步形成的一種社會形態,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形態。以生態文明取代工業文明成為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這是全人類智慧的結晶,也是克服危機的明智之舉。
多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建設生態文明,注重節約資源,注重產業結構的調整,注重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黨的十七大作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部署。5年來,舉國上下在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推進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全國近半數的省份積極開展了生態省(區、市)創建活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形勢喜人。但是,我們也應看到,生態文明建設任重而道遠,需要下大力氣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理論體系和實踐模式。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是很有遠見、很有深意的重大戰略舉措。
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選擇這樣一個宏大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就是針對我國面臨的生態環境狀況。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制約越來越明顯,環境狀況總體惡化趨勢沒有根本遏制,生態系統退化,自然災害頻發。
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就是要盡快消除生態環境危機,推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建設天藍、地綠、水凈為主要標志的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轉方式、調結構、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制度
按照黨的十八大報告要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應當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兩型社會」、搞好制度建設。
第一,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個源頭上抓起。在我國現階段的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比重較大,第三產業比重始終沒有突破50%。第二產業消耗了全國70%的能源資源,而重化工又消耗了這70%中的70%。加上一些地方和行業「三高一低」的粗放式生產方式,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危機。所以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
第二,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搞好「兩型社會」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既是生態文明的本質特徵,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兩者是一個有機整體:資源節約了,有利於環境友好;環境友好的社會,資源的產出率一定是高的。所以我們必須節水、節地、節能,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大力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第三,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加強制度建設。一要改革幹部考評制度,堅決摒棄以GDP論英雄的考核標准,代之以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考評標准,也就是黨的十八大報告要求的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二要完善資源環境經濟政策,健全並嚴格執行資源環境法律法規。三要強化公民生態道德教育,提高廣大幹部群眾的生態道德文化水平,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如今,我們已經取得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初步成效。可以預見,未來的中國,在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的征程上,一定會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
J. 2017年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怎樣的成效
日前有媒體報道稱,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專革的深化之年,屬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帶動全球碳排放負增長。
2017年我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1.66%,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根據國際能源署發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17中國特別報告》,中國能源結構逐步轉換到清潔發電,越來越多依賴可再生能源、天然氣和電力,煤炭需求持續回落。這意味著中國將進入綠色能源時代,帶動全球碳排放負增長。
希望中國經濟可以持續實現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