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最新的科技成果是什麼
中國抄自工業革命以來,最偉大的發明是《旋轉磁場直流電動機》,這個信息正在《互聯網》上瘋狂傳播,中國的企業家竟然不知道,真是中華民族的悲哀。
在我們這個崇拜 權利和金錢的國家裡,政府天天在吶喊《崇尚科學》,人們的靈魂追逐的卻是《權利和金錢》,正是這種民族思想意識在《埋沒人才》。人才流失是必然的結果,在西方國家有8個《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是我們中國的移民。在我們國家人才流失比水土流失,造成的損失大很多很多。
我們中國的科技發明,不能都像火葯一樣,中國人發明西方人發展。
當失去的時候才知道珍貴已經太晚啦,留下的只有遺憾。
中國人民覺醒吧,只有真正意義的《崇尚科學》,中華民族的明天才會更加強大,人民的生活才能更加幸福。
2. 2019年十大科技成果
1「嫦娥四號」 實現人類首次 月背軟著陸
等待了數十億年後,月球永遠背向地球那面的山地荒原,終於迎來第一個翩翩降臨的地球訪客。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東經177.6度、南緯45.5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
2、5G商用牌照正式發放
5G是一場影響深遠的全方位變革,將推動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6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中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
3、科創板鳴鑼開市
這是中國資本市場的歷史性時刻。7月22日,科創板在上海證券交易所鳴鑼開市。中國資本市場由此向科技創新企業開放大門。在未來國際科技實力競爭中,科創板將成為我國「硬科技」企業持續補充後續能量的「大糧倉」。
4、開發出全球首款類腦晶元
8月1日,清華大學開發出的全球首款異構融合類腦計算晶元登上了《自然》雜志的封面。該晶元結合了類腦計算和基於計算機科學的機器學習,這種融合技術有望提升各個系統的能力,促進人工通用智能的研究和發展。原則上,一個人工通用智能系統可以執行人類能夠完成的絕大多數任務。
5、首次驗證遠距離雙場量子密鑰分發
限於通信光纖的損耗和探測器的雜訊等原因,量子密鑰分發系統通常只能在100公里內獲得較高成碼率。目前最遠成碼距離是潘建偉團隊於2016年實驗實現的404公里。
3. 現在最新的科技成果是什麼(多多益善!)
你聽說過用來空氣來推動汽車嗎?源這可是一件新鮮的事,在國際汽車界的汽車族譜里是找不到的,是完完全全的一種另類汽車,但事情總是在變化的,近十年來,在法國、英國、西班牙、美國、墨西哥、南非一些非汽車界的工程師,熱心於研製空氣汽車,並已經取得近乎實用性試驗階段,達到令人感嘆的進步!
據說,空氣汽車最高時速已達100-120公里,加速能力0-50公里為6秒,行車距離230公里或12小時,在加氣站添加「燃料」只需2分鍾,售價大約在6-7萬港幣。現在,MDI已設立設計工作室,利用電腦,改進外觀設計,適應時尚需求。
空氣發動機是空氣汽車的關鍵部件,從外觀上看近似一種直列的小型內燃機,它有曲軸、活塞、閥門、進氣管,排氣管、定時皮帶等等,但它具有自己獨特的運行規則。
4. 中國近年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改革開以來,我國的科學技術一直都在飛速發展,在高科技領域間距已經與西方發達國家慢慢減小,甚至有些領域已經超越西方國家,成為他們遙不可及的夢。
當然,在科技上,我們跟美國還有很大的差距。中國還需要更多的科學家。現在我們小學也開科學課,但確實有一個問題,就是好多學校不知道怎麼上科學課,因為沒有積累,有的甚至是音樂課老師來上科學課。
這就麻煩了,因為科學課是對老師要求最高的學科,是真的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要懂教育方法,才能讓孩子愛上科學。有了興趣,那什麼都好辦了,就算孩子有時候像陳雲霽樣,脫離一下,但很快又會回到正軌。現在的科學課很多就是考試時發點資料,讓孩子去死記硬背。完全不考慮孩子是不是真的對科學感興趣了。這樣反而扼殺了孩子對科學的愛好。家長可以給孩子准備一些能夠激發孩子興趣的書。
5. 中國最新的科技成果是什麼
1,在核物理方面,建成了.5米重離子加速器,開展了低能重離子核物理研究,首次合成超鈾元素鐦等。此外還建造了1.5兆電子伏直線感應加速器、同步輻射裝置、同位素分離器、受控核聚變裝置和掃描隧道顯微鏡等科學研究設備以及大口徑反光望遠鏡、太陽磁場望遠鏡、13.7毫米波射電望遠鏡、氫原子鍾等天文儀器。
2、在基礎研究領域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如數理領域的哥德巴赫猜想、有限元法的標准演算法、數學定理的機器證明、微分動力系統穩定性、分子軌道圖形理論方法、暖雲降水理論、地球內核旋轉稍快的發現,生命科學領域的牛胰島素合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合成、胰島素三維結構與功能關系的研究、蛋白質功能基因的修飾、水稻基因物理圖譜,還有彗星和小行星的發現、准晶體的發現、澄江化石群等古動植物化石的發現,在生物固氮和光合作用研究、東亞大氣環流研究、古氣候和古新星研究、黃河探源、雅魯藏布江探險以及南極和北極的考察等方面都有眾多收獲。
3、技術進步的重要標志在於掌握高技術的能力。中國科學家和工程師掌握了製造原子彈、氫彈 、核發電和核輻射等核技術以及發射遠程運載火箭、各種用途的人造地球衛星乃至宇宙飛船的技術,製造的電子計算機有10億次巨型機、千萬次向量機。數百萬次超小型機以及曙光1號和曙光1000等高性能並行機,發展了時態邏輯語言、漢字語言信息處理系統、漢語語文轉換系統等軟體系統,研製了中文智能介面和高密度信息貯存裝置,在量子計算和量子通訊方面也有了量子避錯原理和量子隱形態實驗可喜的進展。
4、在激光技術方面我們研製出「神光」等高功率的激光裝置、半導體量子陷阱激光器、自由電子激光裝置和1.35微米半導體激光器等激光系統並掌握了高速光導纖維通信技術。獨創的雙離子束外延機、3微米集成電路工藝的突破以及核工業機器人、六維機器人、爬壁機器人等多種機器人的製造和6000米水下機器人探海實驗成功,代表了我們在精密製造方面的進步。
5、在生物技術方面,玉米和大豆的固氮、抗蟲棉花、基因工程疫苗、試管嬰兒和試管羊、人類基因在植物中的表達和高等動物克隆等生物技術成績斐然。材料科學方面,高溫超導體材料和納米材料、高性能固體推進料、非線性晶體和激光晶體等的研究都取得可喜成就。
6、在技術科學方面還有復式燃燒理論、葉輪機械三元流動理論、冷壓狀態方程、齒輪動態整體誤差理論、非線性系統的最優控制等有影響的理論成果。
7、工程方面的進步突出地表現在大型設備的製造能力上,中國已能製造12.5萬千瓦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組、17.5萬千瓦低水頭發電機組、50萬千瓦高壓輸變電設備、200噸級電渣重熔爐、1.5萬噸滌綸拉絲設備、24萬噸尿素生產、30萬噸合成氨設備、1000萬噸級露天采礦設備。
8、武漢和南京的長江大橋、長江葛洲壩和黃河小浪底兩大水利樞紐以及正在興建的三峽工程代表了橋梁和水壩的建設能力,萬噸級巨輪、運7客機、高速公路建設和火車提速表現了交通運輸方面的進展。
9、大慶油田的成功開發充分顯示了中國自力更生方針的力量,噴氣紡紗、合成橡膠表現了吸收和創新技術的能力。
10、農業進步的科學技術的貢獻已經達到35%,在良種推廣和耕作制度的改革方面進展巨大。秈型雜交水稻、魯棉1號棉花、鐵豐1號和東農36號大豆和小麥等良種的推廣對農作物增產起了巨大的作用,51年來農作物品種更換了四、五次,每次都增產20%~30%,主要作物良種覆蓋率已達80%,造林成活率提高20%,復種指數提高了25%。
11、在醫葯衛生領域,顯微外科和癌症早期診斷顯示了醫療技術的進步,基因工程多肽葯物、向導葯物和抗體工程等都有了可喜的進展,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已取代血源性疫苗投放市場,在中醫葯方面也有針刺麻醉和洋金花麻醉葯以及抗瘧疾青蒿素葯物的成績,在計劃生育和人口理論方面的成功令世界矚目。
6. 最新的十大科技成果是什麼
《科技新時代》雜志(美國著名科普雜志《Popular Science》簡體中文版)12月號評選出了「2007年度100項最佳科技版成權果」。新浪科技作為《科技新時代》雜志網路合作夥伴,將與您共同分享這100項最佳科技成果。 2007年度100項最佳科技成果涉及電腦、運動休閑、醫療保健、航空航天、汽車、家庭娛樂、電子、工程、家用技術、綠色技術等各個領域的產品與技術,其中許多成果與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同時,這些極富創新性的成果將對人們的未來生活和科技進步具有重要意義。
7. 現在最新的科技成果是什麼(有簡介)
1.EAST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2006年9月26日,由國家發改委投資建設的國家大科學工程EAST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在進行的首日物理放電實驗的過程中,成功獲得了電流大於200千安,時間接近3秒的高溫等離子體放電,這標志著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已在中國首先建成並正式投入運行。
2.納米量子結構可控性實驗和理論研究新進展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組圍繞納米電子器件的基礎問題,在納米結構的探索、組裝規律和單元器件的物性等方面,在過去的幾年裡已產生國際影響。2006年更是取得系列重要進展,並逐步形成了系統性的工作。
3.繪制出天空中的宇宙線分布圖,發現宇宙線分布是各向異性的和宇宙線的運動規律
在《科學》雜志2006年10月20日刊上,依據在我國西藏羊八井宇宙射線觀測站的「西藏大氣簇射探測器陣列」所獲得的、積累近九年之久的近四百億觀測事例的實驗數據的系統分析,中國和日本兩國物理學家合作發表了有關高能宇宙線各向異性以及宇宙線等離子體與星際間氣體物質和恆星共同圍繞銀河系中心旋轉的最新結果,這些實驗觀測的前沿進展被審稿人譽為宇宙線研究領域中「里程碑」式的重要成就。
4.甲醇製取低碳烯烴技術開發及工業性試驗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
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與陝西新興煤化工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和中國石化集團洛陽石化工程公司合作的「甲醇製取低碳烯烴(DMTO)技術開發」工業性試驗項目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在日處理甲醇50噸的工業化試驗裝置上實現了近100%甲醇轉化率,乙烯選擇性40.1%,丙烯選擇性39.0%,低碳烯烴(乙烯、丙烯、丁烯)選擇性達90%以上的結果。試驗裝置的成功運轉,對我國綜合利用能源、拓展低碳烯烴原料的多樣化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
5.龍芯2E通用64位處理器
龍芯2E通用64位處理器是目前全球除美日之外性能最高的通用處理器,也是祖國大陸地區第一個採用90納米設計技術的處理器。中科院計算機所研製的龍芯2E處理器最高主頻達到1.0GHz,實測性能超過1.5GHz奔騰IV處理器的水平,具有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高安全性等特點,在不同工作條件下龍芯2E處理器的功耗在3瓦~8瓦范圍內。「十一五」期間,龍芯處理器將為推進我國信息化做出更大的貢獻。
6.水體污染的激光誘導熒光非接觸監測技術裝備系統
水是人類在生產和生活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源,我國江河湖庫和近海海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水體污染有逐年加重的趨勢。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採用激光誘導熒光監測技術實現水體污染遙測,系統集光學遙感技術、光譜學、分析化學、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於一體,利用激光誘導熒光光譜法,實現對水體多組成份有機物的在線遙測,發展和提高了我國水體污染在線遙測的技術水平。
7.我國科學家發現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
2006年11月1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醫學》網路版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組關於β澱粉樣蛋白產生過程新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項成果揭示了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並且提示β2-腎上腺素受體有可能成為研發阿爾茨海默症的治療葯物的新靶點。
8.我國抗糖尿病新葯研究取得開創性進展
中科院上海葯物所科學家2006年在非肽類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的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成果於2007年元月第一周發表在國際權威科學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網路版上。美國科學院院刊編輯部在向媒體的書面新聞發布中指出,這類口服有效的非肽類小分子激動劑有可能成為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相關代謝性疾病的一種新型療法。
9.揭示果蠅記憶奧秘,探索記憶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組關於果蠅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蠅的腦中並不存在一個通用的記憶中心,而是不同感覺記憶儲藏在不同的區域里,並且像人類能記住圖像的高度、大小、顏色等不同參數一樣,果蠅的圖像記憶也有對應的不同參數。通過對果蠅記憶基因的研究,可進一步運用到小白鼠、哺乳動物甚至人類身上,從而解決人類失眠、老年痴獃等精神性疾病。
10.飲用水質安全風險的末端控制技術與應用
為及時評價水質狀況及應對突發事件,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合作開發出適合末端水質監控的生物在線監測與預警技術,建立並完善生物毒性測試方法,在分子、細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適用於水質評估的技術體系。研究中開發的關鍵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共產生發明專利22項,發表論文61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3篇。
8. 中國最近的科技發展成就有哪些
中國近些年發展速度非常快,尤其是科技方面更是如此,成就較多,簡單舉幾個例子。
①超級計算機。在大數據廣為應用之下,超級計算機越來越受重視,而且應用場景越來越多,這使得超級計算機成為「國家科技體現的標配」,畢竟國家信息化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准,而實現這個標準的物質基礎,就是超級計算機。近些年,我國的超級計算機發展速度極快,目前綜合實力僅次於美國,遙遙領先於第三名,在全世界范圍之內形成了中美爭霸的局面,這本身就說明中國科技的崛起。
事實上,核電技術是我國未來要發展的方向,也是未來「出海」的主力產品之一,我個人認為他要比超級計算機更具變現力和戰略性。
9. 中國現代科技成果有那些
1、我國「人造太陽」裝置創造世界新紀錄
國家大科學裝置——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東方超環(EAST)實現了穩定的101.2秒穩態長脈沖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這一重要突破標志著,我國磁約束聚變研究在穩態運行的物理和工程方面將繼續引領國際前沿。
東方超環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式運行持續時間達到百秒量級的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對國際熱核聚變試驗堆(ITER)計劃具有重大科學意義。由於核聚變的反應原理與太陽類似,因此,東方超環也被稱作「人造太陽」。
該成果將為未來ITER長脈沖高約束運行提供重要的科學和實驗支持,也為我國下一代聚變裝置——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的預研、建設、運行和人才培養奠定了基礎。
2、國產水下滑翔機下潛6329米刷新世界紀錄
我國自主研發的「海翼」號水下滑翔機於2017年3月在馬里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完成大深度下潛觀測任務並安全回收,最大下潛深度達到6329米,刷新了水下滑翔機最大下潛深度的世界紀錄。
「海翼」號水下滑翔機是根據中科院B類戰略先導專項的部署,由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研製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水下觀測平台。
從原理樣機的研發到深淵觀測任務的圓滿完成經歷了13個年頭,包含淺海、深海、深淵等不同型號的水下滑翔機20餘台。
此次「海翼」號在馬里亞納海溝共完成了12次下潛工作,總航程超過134.6公里,收集了大量高解析度的深淵區域水體信息,為海洋科學家研究該區域的水文特性提供寶貴資料。
3、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誕生
2017年5月3日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院士科研團隊宣布光量子計算機成功構建。潘建偉團隊在多光子糾纏領域始終保持著國際領先水平,團隊利用自主發展的綜合性能國際最優的量子點單光子源,通過電控可編程的光量子線路,構建了針對多光子「玻色取樣」任務的光量子計算原型機。
實驗測試表明,該原型機的取樣速度比國際同行類似的實驗加快至少24000倍,通過和經典演算法比較,也比人類歷史上第一台電子管計算機和第一台晶體管計算機運行速度快10倍至100倍。
這台光量子計算機標志著我國在基於光子的量子計算機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為最終實現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計算奠定了堅實基礎。
4、國產大型客機C919首飛
我國首款國際主流水準的國產大型客機C919於2017年5月5日14時許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首飛。C919的全稱是「COMAC919」,COMAC是C919的主製造商中國商飛公司的英文名稱簡寫。
「C」既是「COMAC」的第一個字母,也是中國的英文名稱「CHINA」的第一個字母,體現了大型客機是國家的意志、人民的期望。第一個9寓意「天長地久」,19寓意C919大型客機最大載客量190人。
C919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標志性工程,凝聚了國內最優秀的設計人才和工程人才,針對先進的氣動布局、結構材料和機載系統,研製人員共規劃了102項關鍵技術攻關,包括飛機發動機一體化設計、電傳飛控系統控制律設計、主動控制技術等。
5、我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開采
2017年5月18日,我國首次實現海域可燃冰試采成功,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試采實現連續187個小時的穩定產氣。這是「中國理論」「中國技術」「中國裝備」所凝結而成的突出成就,中國人民又攀登上了世界科技的新高峰。
源源不斷的天然氣從1200多米的深海底之下200多米的底層中開采上來,點燃了全球最大海上鑽探平台「藍鯨一號」的噴火裝置。這是我國首次,也是全球首次對資源量佔比90%以上、開發難度最大的泥質粉砂型儲層可燃冰成功實現試采。
從「藍鯨一號」起步的可燃冰試采,不僅對我國未來的能源安全保障、優化能源結構具有重要意義,甚至可能給世界能源接替研發格局帶來改變。
10. 中國最新的科技成果有哪些 至少三個
1、世界首條雙層隧道在上海建成
2004年9月,經過32個月施工,中國第一條雙管、雙層越江隧道復興東路隧道在上海建成。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條建成通車的雙層隧道。該隧道的建設採用了國際罕見的雙層、雙管設計,共設6個車道,高2.6米,可供各類小型車輛通行;下層隧道設一車道,高4米,可供公交車等大型機動車輛通行,並備有一條緊急停車道,隧道的車流量比普通隧道增加了三成。同時,考慮到雙層隧道的特殊防火要求,共設置了120組消火栓和160組自動水噴霧噴頭,每隔30米一組,如有險情,噴淋系統會自動打開。復興東路隧道全長2785米,總投資15.9億元人民幣。
2、青藏鐵路攻克凍土世界性難題
凍土是指溫度在零度以下,並含有冰的各種岩土和土壤。凍土在凍結的狀態下體積膨脹,到了夏季,凍土溶化體積縮小。在這兩種現象的反復作用下,道路或房屋的基底就會出現破裂或者塌陷。高緯度凍土,比較穩定,如加拿大、俄羅斯等國家。而青藏鐵路的格爾木至拉薩段緯度低、海拔高、日照強烈。加上青藏高原構造運動頻繁,那裡的凍土具有地溫高、厚度薄等特點,其復雜性和獨特性舉世無雙。
有「世界第一高遂」之稱的風火山隧道全長1338米、軌面標高4905米,全部位於永久凍土層以內,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凍土區最長的高原永久凍土隧道。青藏鐵路開工前,有西方媒體預言:青藏鐵路根本過不了風火山,因為風火山地下全是長年凍土,冰厚達150多米,在冰山上打隧道根本不可能。
2001年10月18日,風火山打響隧道第一炮。負責施工的中鐵二十局創造性地研製了兩台大型隧道空調機組,將隧道施工溫度控制在±5℃,有效地防止了地下冰融化滑塌。他們和多家科研單位合作,相繼攻克了淺埋隧道進洞、冰岩光爆、凍土防火隔熱等20多項世界性高原凍土施工難題。
青藏鐵路堪稱凍土工程的「博物館」。青藏鐵路有一種特殊的路基,即在土路堤底部填築一定厚度片石,上面再鋪築土層的路基。這種長達111千米的「片石層通風路基」為國內首創,它好似散熱排風扇,冬季從路堤及地基中排除熱量,夏季較少吸收熱量,起到冷卻作用,可有效保持凍土路基穩定。青藏鐵路「以橋代路」橋梁達156.7千米,鐵軌飛架而過卻不驚擾凍土,如此大規模採取「以橋代路」措施在世界上還是首次。
3、中國最大科學裝置——「上海光源」
「上海光源」工程由國家、中科院和上海市政府共同投資建設。「上海光源」並非簡單的「發光裝置」,而是一個進行「同步輻射光源」研究和應用的高科技建築物。「上海光源」總投資達12億元人民幣,位於張江高科技園區內的張衡路上,佔地約15公頃(約300畝),整個建築由周長432米的閉合環形高科技裝置和上百個科學實驗站等部分組成。「上海光源」從裝置到建築,均由我國自行設計和集成,建設周期為52個月,外部的建築工程將於2006年5月完工,其內部設備的製造、安裝和調試將從2005年3月開始,預計2010年前完成整個建設並投入使用。
「上海光源」即同步輻射光源,是繼電光源、X光源、激光光源之後的第四種光源,是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環境科學等眾多學科領域基礎研究及應用研究的「敲門磚」。「上海光源」是目前世界上正在設計或建造中性能最好的光源之一,其能量居世界第四(前三名是日本SPRING-8、美國APS、歐洲ESRF),科學壽命超過30年。該科學裝置建成後,每天能容納數百名全世界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進行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將對推動我國多學科領域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起到重大作用。
「上海光源」應用十分廣泛:
1.照亮生活,診斷疾病將更加精確
採用「上海光源」產生的射線可以獲得安全的、高清晰的心血管成像;利用同步輻射光的高分辨特點,可發現很小的腫瘤,實現腫瘤的早期診斷,提高腫瘤的治癒率;通過同步輻射光源,可以進一步看清SARS病毒的真面目,為預防和控制SARS提供更有效手段。
2.照亮科技,為各種研究提供平台
「上海光源」具有幾十條向用戶開放的光束線和上百個科學實驗站,它們將為我國的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環境科學等許多基礎學科提供研究平台。目前,世界已處於後基因時代,各國蛋白質研究的競爭愈演愈烈,而我國對蛋白質的研究中,80%以上工作需依靠「上海光源」。
3.照亮工業,可提高微細加工技術
「上海光源」將為醫葯、石油、化工等高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提供很大幫助,並將有助於我國的工業基礎及早趕上國際先進水平。另外,「上海光源」還將對微細加工技術起到支撐作用。科學界估計,對線度在幾十納米以下的集成電路,「上海光源」將成為主要光刻手段。
4、高科技亮相」珍珠型」國家大劇院
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西側,有一個巨大的珍珠型建築物非常引入矚目.它就是國家大劇院。國家大劇院最大的特點,應該算是環型的景觀水池了。大劇院四周環繞有1.2萬立方米的景觀水池。在劇院的南北面都有主入口.當你穿過長安街,從北面的地下主入口通過30米的長方形水下長廊,就可以進入劇院大廳。
整個劇院大部分在地下32米左右,共有4層,地上一層主要包括三個劇場.從東向西依次是音樂廳、歌劇院和戲劇院。三個劇場各有特點,歌劇院有2416個座位,規模最大;而戲劇院的舞台最大;
音樂廳雖然最小,但設備先進,它擁有一架全國唯一的世界一流的管風琴,價值1600萬美元,合人民幣大約1.2億元。地下三層則是休息廳、化妝間、小劇場等。在國家大劇院最強烈的感受就是高科技無處不在。
進入大劇院,你會發現這里的屋頂十分空曠,沒有任何支撐 整個屋頂一共是三塊,底部和頂部都是最先進的鋼結構環梁設計,連系著中間148個梁架, 構成了無柱撐天穹形鋼殼屋頂。這個橢圓形屋頂.東西212米,南北144米,重達6750噸。在劇院大廳,有一塊6000平方米的大玻璃幕牆,這塊幕牆形狀像透明的水滴,厚度是普通家用玻璃的6倍,有60厘米,但透過幕牆,您仍然可以盡情欣賞外面熱鬧的長安街景。幕牆採用最先進的鋼化和加膠技術處理,抗震性強,安全性高。
大劇院3.8萬平方米的殼體屋面,由2萬多塊耐腐蝕的鈦金屬板和1200多塊大小不等的有色玻璃組成;從外面看,大劇院銀光閃閃.你一定會擔心如果下雨或它的清潔問題,其實,全部的屋面已經使用了先進的納米材料自潔系統,這些特殊的納米材料塗在殼體外面,就像荷葉一樣.保證了表面不吸附水珠、灰塵、煙塵。
在劇院外面,你可以在四季恆溫的環行景觀水池旁休息 這里的水不是外來的自來水,而是抽取的深層地下水,經過一套先進的微循環處理系統,使水溫長期控制在零度以上,冬天不結冰,不起霧,夏天不生綠藻,還大大節約了能源。
國家大劇院總建築面積為149520平方米,總投資約為26.88億元.由中央財政專項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