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華大集成電路設計集團有限公司的成果
華大集團致力於自主知識產權的集成電路研究、開發、設計與應用,形成了從設計工具軟專件開發、晶元設計、屬產品測試、系統集成、技術支持到產業化應用和產業項目融資的產業集團發展格局。主流產品設計水平從集團成立初的0.35微米提高到0.18微米工藝設計、製造,SOC晶元設計能力達到1000萬門的水平。
㈡ 大全集團有限公司的技術研發方面
世紀之初的中國,機遇與挑戰並存。所有企業都面臨著進一步降低成本、提供更多個性化產品、更迅速地獲取生產信息和市場信息、提高客戶服務水平、增強客戶滿意度等等一系列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一個重要手段和途徑就是推行企業信息化建設。
大全集團有限公司(原江蘇長江電氣集團有限公司)是從事智能化高低壓電力電器、電力自動化系統的研發和生產的專業廠家,是「十五」國家863計劃成果產業化基地,國家火炬計劃揚中電力電器產業基地內的龍頭企業,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也是我國電氣行業最大的供配電設備製造商之一。產品覆蓋全國各個省、市、自治區。主要生產經營智能化高低壓電力電器、 電力系統自動化等50多個系列、 400多個品種、1500多個規格的產品。多年來,企業在規模、產品檔次、技術裝備以及經濟效益等方面均居國內同行前列。
成套電器行業是典型的離散型製造業之一,屬於多品種、少批量加工裝配生產類型,除具有一般性傳統的離散製造特點外,還具有其行業特點決定的特殊的業務管理模式。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面對製造業環境的根本性變化,成套電器行業為了提高企業競爭力,必須開發具有行業特色的信息集成系統,研究先進的信息管理技術如何與企業的管理需求相結合。多年來,為了適應企業快速發展的需求,大全集團在企業信息化建設和利用信息系統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和競爭力方面,不斷摸索、大膽嘗試,已初見成效。
一、 大全集團信息化工作成果
大全集團信息化工作始建於1990年,總投資近億元,從一個小規模企業發展到有二十幾家獨立經營公司的企業集團。信息化建設方面也從最初DOS版的財務軟體和MIS系統發展到擁有先進的CAD、ERP、PDM、CRM、OA和電子商務等系統的國家863計劃CIMS應用示範企業。2000年10月,國家863計劃立項、大全集團承建的CJ-CIMS工程一次性通過國家863/CIMS專家組的驗收及鑒定;2002年12月被江蘇省經貿委評為省級電子商務示範企業;2003年被國家科技部評為國家863計劃成果產業化示範基地;2003至2005年連續三年被國家企業信息化評測中心評為中國信息化500強企業。2004年到2005年12月集團與清華大學合作的國家863計劃項目「離散製造企業信息集成系統」、江蘇省科技項目「面向網路化製造的數字化企業示範」再次通過專家組的驗收和鑒定。
二、 大全集團企業信息集成系統
大全集團下屬公司江蘇長江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原先使用某國外公司的ERP產品,1999年開始實施,取得了明顯成效,並於2000年通過了國家科技部組織的驗收暨鑒定。由於應用人才的流失和昂貴的服務費,使企業在ERP系統維護上的代價越來越大,另外系統也無法滿足成套電器行業的行業特殊性,隨著企業業務的迅速擴大和業務模式的不斷重組,原有的應用系統越來越難以適應企業的發展戰略需求,如:面對大量的訂單設計,不能快速准確准備設計BOM數據等等。因此,2003年江蘇長江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委託北京清軟英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開發基於TiEAM. COM平台的EIS(企業信息集成系統)系統。
基於TiEAM. COM開發的長江電器EIS系統功能模塊如下圖所示。
三、 大全集團企業信息化集成系統(EIS)創新點
(1) 提出了平台式集成架構,該架構能夠實現不同功能的應用系統之間的交互與互操作。
(2) 基於ERP的平台式集成架構中,CAD、PDM和ERP的集成是關鍵環節。
引入工業工程(IE)中的WBS(工作分解結構)管理思想,實現了並行設計以及主生產計劃管理;引入虛件技術,提出了並行設計後的BOM合並演算法。通過ERP和PDM的業務集成,使設計部門的相關工作同步納入到整個管理系統內,實現成套電器行業整個產品生命周期的質量、價值提升。
(3) 超越ERP,實現製造業信息的更廣泛集成
將上述架構和技術應用到長江電器EIS的開發中,設計了基於統一編碼管理平台、以CAD、PDM、ERP、集團財務為基礎的集成系統架構。
(4) 基於平台的開放架構為企業信息系統(EIS)的不斷擴展提供橋梁
企業信息系統的集成性除了體現在將ERP、PDM、CAD系統在管理功能上的集成以外,也體現在系統構建的基礎平台 ――清軟英泰企業應用支撐軟體平台(TIEAM)的開放性和集成性上。
這一平台的開放性體現在如下方面:
1、內嵌的編碼引擎為各系統提供統一的編碼規則和自動的編碼申請功能
2、工作流引擎為實現系統業務流程的連貫性
3、 數據交換引擎為跨應用,分布式資料庫提供數據交換的統一標准。
這些特性為以後系統的進一步集成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架構,從集成成本和應用效益上為用戶到來極大效益。從根本生解決信息孤島現象的發生。
四、 大全集團信息化應用效果與展望
應用集成系統能夠取得應用效益的根本原因在於它建立了全面支持企業協同業務運作的功能模型,滿足了擴展企業在網路化經濟環境下,核心企業和合作夥伴之間復雜業務協同運作的需求。支持基於供應鏈結構的擴展企業的整個物流與信息流、資金流的集成運作,使企業的資源配置更加優化,對市場需求的應變能力更加增強。具體成果體現如下:
1、經營成本大幅減低:主生產計劃的執行准確度得到提高使得合同交貨期滿足率提高30%;庫存周轉率得到提高,庫存金額佔用下降20%;成本核算準確度得到提高,貨款回籠率上升20%;
2、設計工作效率提高:設計重復錄入工作量基本消除;設計周期縮短20%左右;用戶需求變更、設計變更的響應周期平均縮短10%。
3、市場響應能力提高:通過CRM系統、銷售管理系統、物流管理系統,全面實現了營銷管理與物流管理的網路化、無紙化,在規范企業銷售行為和加強銷售監督的同時,使企業各級管理者和管理人員實施、全面、准確地掌握銷售、客戶、宣傳等信息,快速響應市場需求。
4、提高企業資源共享程度,減少資源浪費。
5、實行全面質量管理,密切監控各環節的質量,隨時改進,避免浪費;
6、有效縮簡訊息系統的實施周期,減少後期維護成本,降低企業實施信息化的風險;
7、充分發揮企業之間以及企業內部不同應用系統之間的協作,提高企業應變能力,減少信息傳遞過程中的無謂損耗。
8、培養了一批信息化人才,組建成一個信息化建設團隊。
21世紀製造業企業的競爭很大程度上就是企業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競爭,面對新的時代、新的挑戰,大全集團清醒地認識到企業信息化建設工作任重而道遠,只有迎頭而上,趕上新經濟的潮流,把電子商務與先進的製造生產模式相結合;同時加強自身管理的力度,實現集團企業全部經營活動的運營自動化、管理網路化、決策智能化;利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用信息技術建立一個高質量的管理平台,打通一條通向國際市場的捷徑,才能在企業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㈢ 成礦帶區域性基礎地質調查
圍繞重點成礦區帶,開展1:25萬區調、區域物探、區域化探、區域遙感、綜合立體地質填圖等基礎地質填圖,填制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和遙感等基礎圖件,查明重點成礦區帶的成礦背景和條件,為後續地質找礦提供找礦新區、找礦靶區和找礦異常。
一、部署重點
在天山、大興安嶺、祁連山等重點成礦區帶,欽杭結合帶和松遼、銀額含油氣盆地等重點地段開展1:25萬區域地質調查(修測)。採用填圖與專題研究相結合,主要是解決區域性重大基礎地質問題,查明成礦區域地質背景,圈定找礦遠景區。
在青藏高原及周緣等西部空白區,重點部署在雅魯藏布江、班公湖—怒江、昆侖—阿爾金、西南「三江」、秦嶺、川滇黔、天山、湘西—鄂西等重要成礦區帶以及青藏、四川等重要油氣盆地,部署1:25萬航磁調查。「十二五」期間,主要完成班公湖—怒江、昆侖—阿爾金、西南「三江」、川滇黔相鄰地區、西天山等重點成礦區帶的調查,工作比例尺根據地質找礦需要可適當加密為1:10萬比例尺開展工作。
在中西部空白區,重點部署在雅魯藏布江、班公湖—怒江、昆侖—阿爾金、天山、北山、秦嶺、西南「三江」、大興安嶺、川滇黔、湘西—鄂西和小興安嶺等重要成礦區帶,以及可可西里和西北地區等油氣盆地,部署1:25萬區域重力調查。「十二五」期間,主要完成西南「三江」、大興安嶺、北山、川滇黔相鄰地區、湘西—鄂西和小興安嶺等重要成礦區,以及可可西里等油氣遠景盆地。
圍繞鐵礦勘查,重點在晉冀鐵礦、遼東—吉南、西天山、豫西、武夷山、川滇黔等重要成礦區帶和四川攀西、寧夏賀蘭山等地區部署1:5萬航磁調查。圍繞戰略性鈾礦勘查和銅鐵多金屬礦勘查,重點在東天山與北山等重要成礦區、甘肅河西走廊鈾礦遠景區、湘東北多金屬成礦區和黑龍江小興安嶺成礦區部署1:5萬航空物探綜合調查(磁電放),在西南「三江」、昆侖—阿爾金、雅魯藏布江、班公湖—怒江等重點成礦區開展1:5萬或1:10萬航磁調查。「十二五」期間重點部署在整裝勘查區和鐵礦勘查區內。
1:5萬立體地質結構綜合調查:圍繞深部和覆蓋區的地質找礦,開展以1:5萬重力、電法和地震為主的綜合地球物理立體地質結構調查,提供深部找礦地質信息。主要部署在長江中下游、晉冀鐵礦、遼東—吉南、武夷山、南嶺和大興安嶺等重點成礦區帶中的整裝勘查區內。
圍繞重要成礦帶,在天山、阿爾泰、昆侖—阿爾金、雅魯藏布江、西南「三江」、大興安嶺等重點成礦區帶區域化探空白區開展1:25萬區域地球化學調查,實現區域化探可掃地區全覆蓋。
二、部署建議
(一)區域地球物理調查
1.工作現狀
我國中比例尺區域地球物理調查,包括中比例尺區域重力調查和電性調查等工作。區域地球物理調查正式開始於1978年,工作比例尺以1:20萬和1:100萬為主。截至2009年底,全國完成1:100萬區域重力調查833萬平方千米、1:20萬區域重力調查419萬平方千米,基本實現我國陸域1:100萬區域重力調查的覆蓋,1:20萬區域重力調查完成全國陸域國土面積的44%。其中,全國19個重點成礦區帶(總面積350萬平方千米)1:20萬區域重力調查完成150萬平方千米,占成礦帶總面積的42%,工作程度較低。特別是中西部西昆侖、西天山、班公湖—怒江、岡底斯、祁連等重點成礦帶工作程度極低,幾乎全為空白;秦嶺、北山和小興安嶺等成礦帶也只完成不到50%。而中比尺區域電性、地溫等調查工作只開展了一些研究工作。近10年來,區域重力調查在遼寧本溪橋頭、山東濟寧和安徽泥河大型鐵礦發現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工作目標
總體目標:在進一步開展地面區域地球物理新參數調查研究和完善區域重力調查等方法技術的基礎上,通過10年時間,基本完成全國陸域1:25萬區域重力調查,大幅提高我國區域重力調查工作程度;完成全國和19個重點成礦帶區域重力調查系列圖的編制,全面更新我國區域重力調查基礎圖件;加大重點成礦帶和油氣遠景盆地的綜合研究力度,初步查明成礦帶和油氣遠景盆地的成礦(油)地質背景,圈定一批新的找礦(油)遠景區,提升區域重力調查對基礎地質問題研究和地質找礦的支撐能力。
「十二五」期間:重點成礦區帶區域重力調查工作程度和解決基礎地質問題的能力明顯提高。19個重點成礦區帶1:25萬區域重力調查基本完成,全國陸域1:25萬區域重力調查工作程度達到65%。
「十三五」期間:全國區域重力調查工作程度和解決基礎地質問題的能力大幅提高,全國陸域1:25萬區域重力調查基本完成,全國區域重力調查基礎圖件全面更新。
3.工作任務
開展區域電性、物性和地溫等新參數研究與試點,進一步完善區域重力調查方法技術。開展我國陸域1:25萬區域重力調查;加強異常查證和全國特別是19個重點成礦帶、部分油氣遠景盆地的綜合研究與系列圖件編制,基本查明我國特別是19個重點成礦的重力分布特徵以及成礦地球物理背景,全面提高我國區域重力調查工作程度和更新區域重力調查基礎圖件。主要實物工作量:1:25萬區域重力調查400萬平方千米。
「十二五」期間:重點開展岡底斯山、班公湖—怒江、西天山、准噶爾北緣、北山、祁連山、秦嶺、川滇黔相鄰地區、湘西—鄂西、欽杭、大興安嶺、小興安嶺等重點成礦帶和青藏油氣遠景盆地、華北陸塊1:25萬區域重力調查工作,完成19個重點成礦帶區域重力調查系列圖的編制和綜合研究。主要實物工作量:1:25萬區域重力調查100萬平方千米。
「十三五」期間:開展四川油氣遠景盆地、東北油氣遠景盆地、西南天山、西南「三江」中段、藏東地區、青海南部、山西中部、甘肅和內蒙古等空白區的1:25萬區域重力調查,全面開展我國區域重力基礎圖件的編制和我國油氣遠景盆地的綜合研究。主要實物工作量:1:25萬區域重力調查100萬平方千米。
(二)成礦帶區域地球化學調查
1.工作現狀
中比例區域地球化學調查主要為1:25萬區域化探掃面,工作起始於1975年,現已形成了一套完善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技術體系。1:25萬區域化探可工作面積721萬平方千米,到目前為止完成451萬平方千米,占規劃面積的63%。其中重點成礦區帶完成240萬平方千米,占成礦帶面積的70%。填制了一批中比例尺地球化學圖件,為全國資源潛力評價和後續礦產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了重要基礎資料。近10年來,區域化探累計發現異常數9178個,檢查異常數3379個,驗證異常數1218個,見礦異常數1157個,通過後續工作,新發現一批重要礦產地,如青海沱沱河大型鉛鋅銀礦、四川刷經寺特大型金礦、新疆彩霞山大型鉛鋅礦、黑龍江爭光大型金礦等。
存在的問題,一是工作程度相對較低,到目前為止,1:25萬區域化探尚未覆蓋19個重要成礦區帶;二是資料綜合研究與開發利用滯後。區域地球化學調查獲得了海量高精度地球化學數據,但綜合研究力度不夠,尤其是重要成礦區帶尺度地球化學規律研究薄弱,不利於資料的綜合開發和應用,不能滿足礦產資源潛力地球化學評價和地質找礦重大突破對地球化學勘查的需求。
2.工作目標
總體目標:圍繞重點成礦區帶,逐步完成空白區1:25萬區域化探,加強異常三級查證和資源潛力地球化學評價,完成全國及重要成礦區帶地球化學調查綜合研究與系列編圖編制,整體提高我國區域地球化學調查工作程度,促進勘查地球化學的學科建設,全面提升區域地球化學調查對能源資源地質找礦的支撐能力。
「十二五」期間:完成1:25萬區域化探125萬平方千米,力爭完成全國重點成礦帶區域化探,工作程度由目前的47%提高到60%。開展重要成礦區帶地球化學圖編制與資源潛力區域地球化學評價。
「十三五」期間:完成1:25萬區域化探150萬平方千米,實現區域化探可工作地區的全覆蓋。開展重點成礦區帶及全國地球化學圖編制與資源潛力地球化學評價。
3.工作任務
主要任務包括開展1:25萬區域化探,查明元素區域地球化學分布和濃集特徵;加強異常三級查證力度,開展資源潛力地球化學評價;開展全國及19個重要成礦區帶地球化學系列圖件編制;以元素分帶理論為指導,開展全國及19個重點成礦區的成果集成和綜合研究,研究元素區域地球化學分布特徵與分布規律,進行資源潛力地球化學評價。
「十二五」期間:在岡底斯、西南「三江」、川滇黔、天山—北山、准噶爾北緣、西昆侖、東昆侖、祁連、秦嶺、大興安嶺、遼東吉南、晉冀、豫西、湘西一鄂西、欽杭等重點成礦區帶,完成1:25萬區域化探125萬平方千米,實現19個國家重點成礦區全覆蓋。逐步開展19個重要成礦區帶區域地球化學系列圖件編制與資源潛力地球化學評價。
「十三五」期間:在區域化探空白區完成1:25萬區域化探150萬平方千米,實現區域化探可掃地區全覆蓋。
開展全國區域地球化學系列圖件編制與資源潛力地球化學評價。
(三)重點成礦區帶區域地質調查與基礎地質成果集成
1.工作現狀
全國重點成礦區帶約286萬平方千米,成礦帶工作程度低,制約地質找礦工作,需要加大力度,加強成礦帶區域地質填圖,為礦產勘查提供區域地質背景資料。
從2002年開始在各大區設置了基礎地質調查與數據更新計劃項目,2003年開始部署了基礎地質綜合研究項目,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和分析我國基礎地質領域存在的重大地質問題,開展基礎地質調查規劃部署研究、綜合集成區域地質調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成果,編制大區、重要成礦帶經濟區的系列圖件,建立大區基礎地質資料庫。主要有川渝滇黔地區基礎地質綜合研究、西北地區重要成礦帶基礎地質綜合研究、華北重要經濟區基礎地質綜合研究、東北經濟區基礎地質綜合研究、東部沿江沿海經濟區基礎地質綜合研究和中南地區基礎地質綜合研究等六項。通過兩輪綜合研究項目的實施,在地層古生物、岩石構造等基礎地質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編制了大區和八個成礦帶的綜合系列圖件,初步建立了各大區基礎地質調查成果與圖件的綜合資料庫,為基礎地質工作部署提供了依據,提高了我國基礎地質調查研究水平。
2.工作目標
總體目標:完成重點成礦帶和重要油氣盆地1:25萬區域地質調查。
圍繞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地質工作的需求,系統總結和集成區域地質調查、區域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調查、遙感地質調查及區域環境地質調查的各項成果。編制大區基礎地質系列圖件。更新大區基礎地質資料庫與信息系統,建立全國基礎地質資料庫與信息系統。
以基礎地質調查工作項目和成礦帶、經濟區的基礎地質調查計劃項目為基礎,在大陸邊緣地質構造演化與資源環境效應、關鍵地質時期古生物研究與早期生命演化、重大地質構造單元、地層綜合對比和立典研究等方面,取得一批原創性的前沿成果,實現基礎地質研究的重大突破。
開展基礎地質調查戰略部署研究,為編制基礎地質調查規劃提供依據。
在基礎地質調查方法技術試點、示範的基礎上,建立基礎地質調查技術方法體系和技術標准體系。開發區域地質調查信息系統,實現各類數據的綜合和立體表達,拓寬基礎地質調查服務領域,滿足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對基礎地質的需求。
「十二五」期間:開展重點成礦帶和重要油氣盆地1:25萬區調,完成1:25萬區調180萬平方千米,使我國1:25萬區調工作程度達到71%。
開展大區基礎地質系列圖件編制;編制新一代全國系列基礎地質圖件;完成大區基礎資料庫更新和全國基礎地質資料庫建設。
解決若乾地區和全國性的重大基礎地質問題;建立系列立典性的地層古生物剖面。
完成編制不同景觀與岩石類型區方法技術指南。
「十三五」期間:完成我國基岩區1:25萬區調修測,大幅度提高全國基礎地質工作程度。
全面更新我國基礎地質調查系列圖件和資料庫;進一步完善基礎地質調查技術方法和技術標准體系;取得一批原創性並在國內外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基礎地質研究成果,解決一系列資源、環境方面的重大基礎地質問題,全面提高我國基礎地質調查工作程度和研究水平,及時將基礎地質調查成果轉化、推廣、應用到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
3.工作任務
(1)開展重點成礦帶和重要油氣盆地1:25萬區域地質調查。以基礎地質調查工作項目和成礦帶、經濟區的基礎地質調查計劃項目為基礎,系統總結和集成區域地質調查、區域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調查、遙感地質調查及區域環境地質調查的各項成果,編制大區性及全國性地質圖及相關系列圖件。更新大區基礎地質資料庫與信息系統,建立全國基礎地質資料庫與信息系統。
(2)針對區域性、全國性關鍵和重大基礎地質問題開展專題攻關研究與立典性研究。開展大區和全國地層的劃分對比、岩漿岩總結和重大構造地質問題總結。
(3)密切結合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圍繞地質找礦、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國土規劃與整治、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等領域,開展基礎地質調查規劃部署研究,動態跟蹤全國基礎地質調查工作進展,編制基礎地質調查規劃部署方案。
(4)依託試點圖幅,開展基礎地質調查方法技術研究,系統總結成礦區、城市經濟區、重大工程建設區、地質災害發育區、海岸帶、造山帶、地台區等不同景觀、不同需求、不同岩石類型地區的基礎地質調查方法技術,編寫不同類型區的工作方法指南。
(5)在工作指南的基礎上進行基礎地質調查標准體系研究,完善基礎地質調查技術要求,指導全國基礎地質調查工作。
(6)開發區域地質調查信息系統,集成圖幅區域地質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等綜合數據信息,立體表達成礦帶和覆蓋區三維立體地質填圖成果。
「十二五」期間:繼續開展重點成礦帶和重要油氣盆地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和基礎地質調查戰略部署研究。開展大區基礎地質綜合研究,集成大區成果,完善系列圖件和資料庫。開展重大基礎地質研究和立典研究。開展不同景觀和不同岩石類型區方法技術研究,編制相應工作指南。開發區域地質調查信息系統。
「十三五」期間:繼續開展重點成礦帶和重要油氣盆地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和大區基礎地質綜合研究。開展全國基礎地質資料綜合研究和成果集成工作,編制新一代全國系列基礎地質圖件和資料庫。開展國家基礎地質數據採集、資料庫建設、國家基礎地質數據發布與服務機制的研究工作。完善不同景觀和不同岩石類型區方法技術指南。建立我國基礎地質調查技術標准體系。
㈣ 油氣資源評價
一、部署重點
(一)全國油氣資源評價
開展全國油氣資源定期評價、動態評價和重點領域油氣資源評價,完善國家油氣資源評價系統。在2010年和2020年,系統開展一次全國范圍的油氣資源評價;跟蹤油氣勘探最新成果,建立國家層面油氣資源動態評價體系;跟蹤油氣勘探重點領域勘探最新進展,建立不同類型油氣勘探領域的資源評價流程,圍繞南海南部、青藏、東海大陸架、南方碳酸鹽岩、華北前古近紀地層區開展深入的油氣資源潛力評價,探索油氣資源重點領域勘探前景,提出進一步勘探的建議。
(二)典型盆地油氣資源及相關礦產綜合調查與評價
系統研究鄂爾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與煤、煤層氣、鉀鹽、砂岩型鈾礦等相關礦產分布關系和賦存特點,對已有資料進行有針對性的處理與解釋,尋找相關礦產分布規律;運用地質、地震、鑽井、測井等手段,同時進行油氣資源與相關礦產的勘探,實現相關礦產資源的新發現。
(三)全球油氣資源潛力分析與評價
開展全球常規油氣、非常規油氣資源潛力分析與評價,以及全球大油氣田儲量與產量增長潛力分析;建立國內外油氣資源評價和儲量、產量預測信息系統。
(四)油氣化探全國掃面
開展重點盆地示範和專題研究,試驗從地球化學填圖—普查—詳查—勘探階段的油氣化探技術方法及找油氣效果。針對不同大小的盆地,採用不同的密度采樣;並編制全國油氣地球化學圖、主要盆地地
球化學圖、油氣遠景預測圖等基礎圖件。
(五)我國油氣資源儲量、產量增長趨勢預測
未來20年擬開展四次全面的油氣儲量、產量趨勢預測研究工作。總結不同類型含油氣盆地油氣儲量、產量增長規律,分析油氣儲量、產量增長趨勢影響因素,分類型建立預測模型;建立常規和非常規油氣儲量、產量增長趨勢預測方法體系;依據我國油氣儲量、產量增長趨勢結果,分階段提出未來我國油氣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研究成果將對國家科學制定油氣勘探開發戰略,合理布局能源結構,保障國內油氣供應發揮重要作用。
(六)油氣資源評價理論和技術創新研究
以油氣勘探理論新進展為基礎,研究總結適合我國石油地質特點的資源評價理論,形成適合我國石油地質特徵的油氣資源評價技術。以大型坳陷盆地、斷陷盆地、前陸盆地、疊合盆地、海相碳酸鹽岩、沿海大陸架、深水含油氣盆地、非常規油氣為重點,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油氣資源評價理論和方法體系,為客觀、全面地認識國內油氣資源潛力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
(七)全國主要沉積盆地油氣基礎地質數據類比模型體系建設
系統收集整理全國主要沉積盆地、主要油氣田基礎數據,分層次建立全國主要沉積盆地知識庫及搜索引擎系統,建成油氣資源戰略調查評價數據類比模型體系,為油氣資源戰略調查評價和資源潛力分析提供全面、系統、高效的工作基礎和工具。
二、部署建議
(一)全國油氣資源評價與儲量產量增長趨勢預測
1.工作目標
及時跟蹤重點盆地勘探進展,總結油氣地質新認識,完成油氣資源年度動態評價,掌握重點領域油氣資源變化,分析新區、新領域、新層系勘探開發前景;總結煤層氣、頁岩氣、油頁岩、油砂等非常規油氣資源富集和分布規律,研究有針對性的非常規油氣資源評價方法技術體系,完成重點地區與重點領域的非常規油氣資源年度動態評價;依據年度油氣資源動態評價結果和油氣儲量產量變化,完成盆地或重點領域油氣儲產量增長預測,對全國油氣儲量產量增長趨勢預測結果進行動態修正;2010年、2020年系統開展全國范圍的油氣資源評價,完善油氣資源評價機制,提交客觀科學的全國油氣資源評價成果。
2.工作任務
(1)跟蹤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最新進展,分析油氣勘探理論與勘探技術進展對資源的影響,確定動態評價目標區,及時開展油氣資源潛力評價;
(2)對南海南部、青藏、東海大陸架、南方碳酸鹽岩、華北前第三系等重點領域開展深入的油氣資源潛力評價;
(3)及時跟蹤非常規油氣資源勘探新進展,總結地質新認識,開展有重要勘探發現地區的非常規油氣資源評價和潛力分析;
(4)分析油氣儲量產量增長主控因素,完善趨勢預測方法、技術規范和研究流程,建立不同礦種和不同類型盆地預測模型,完善2030年預測結果,開展2050年趨勢預測;
(5)按照「統一組織、統一思路、統一方法、統一標准、統一進度」的原則於2010年和2020年開展全國范圍油氣資源系統評價;
(6)以評價成果為基礎,指出有利勘探方向和領域,提出我國油氣資源可持續發展的保障程度分析與政策建議。
(二)全國主要沉積盆地油氣基礎地質數據類比模型體系建設
1.工作目標
總體目標:分層次建立全國含油氣盆地資料庫,建成全國含油氣盆地地質數據類比模型體系和信息搜索引擎系統;建設全國油氣資源評價系統,開發集成以地理信息系統(GIS)為平台的油氣資源評價軟體系統和儲量產量預測系統,為國家制定能源發展規劃提供科學依據與決策支持。
「十二五」期間:建成含油氣盆地基礎地質資料庫、資源評價資料庫與國內外油氣信息綜合資料庫;完成信息搜索引擎系統與含油氣盆地地質數據類比模型體系建設工作,實現類比模型系統的基本功能;完成全國油氣資源評價系統與油氣儲量產量預測系統建設,形成權威的油氣資源評價可視化與信息發布系統;完成油氣資源管理與能源保障決策支持系統建設。
「十三五」期間:完善全國含油氣盆地基礎地質資料庫、資源評價資料庫與國內外油氣信息綜合資料庫;實現信息搜索引擎系統與地質數據類比模型系統的全部功能;完成全國油氣資源評價與儲量產量趨勢預測系統的更新與維護;完善資源系統;完成國內外油氣信息綜合資料庫的更新與維護;豐富完善油氣資源管理與能源保障決策支持系統,實現油氣資源評價與決策支持信息的定期發布。
2.工作任務
「十二五」期間:系統收集整理全國含油氣盆地基礎數據、勘探開發歷程數據、油氣成藏指標數據、油氣田儲量產量數據資料;開發全國含油氣盆地油氣基礎資料庫,建立全國含油氣盆地的油氣資源評價方法庫、模型庫和參數庫;開發信息搜索引擎系統與地質數據類比模型系統,開發以地理信息系統為平台的全國常規油氣資源和非常規油氣資源評價系統,建立全國油氣儲量與產量增長趨勢預測模型;建成國內外油氣信息綜合資料庫;開發油氣資源管理系統、戰略調查綜合評價系統、能源供需形勢分析系統和能源保障決策支持系統,完成系統的調試和應用。
「十三五」期間:補充完善全國含油氣盆地油氣基礎資料庫內容,優化信息搜索引擎系統和數據類比模型體系,應用全國含油氣盆地油氣基礎地質數據類比模型體系開展潛力分析;補充全國含油氣盆地油氣資源評價資料庫內容,對資料庫和評價系統開展定期更新,豐富油氣資源評價方法體系;定期更新國內外油氣信息綜合資料庫;對油氣資源管理系統、戰略調查綜合評價系統、能源供需形勢分析系統等定期更新,向社會及時公布研究成果,發揮國家油氣等能源礦產研究的智囊作用。
(三)油氣資源評價技術方法體系研究
1.工作目標
總體目標:以油氣勘探理論新進展為基礎,研究總結適合我國石油地質特點的資源評價理論;通過國內外油氣資源評價方法技術的對比研究,形成適合我國石油地質特徵的常規油氣資源評價方法技術體系;在充分考慮非常規資源綜合利用和開發技術創新的基礎上研發有針對性的評價技術;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油氣資源評價理論和方法體系,為客觀、全面地認識國內油氣資源潛力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
「十二五」期間:形成適合我國油氣地質特點的資源評價理論和評價技術體系,與國際接軌;開發出有針對性的非常規油氣資源評價技術,為客觀、科學、全面地認識國內非常規油氣資源潛力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
「十三五」期間:更新完善油氣資源評價方法體系,並推廣應用。
2.工作任務
開展大型坳陷盆地、斷陷盆地、前陸盆地、疊合盆地、海相碳酸鹽岩、沿海大陸架、深水含油氣盆地、油頁岩、油砂、煤層氣、頁岩氣等油氣資源評價。
(四)油氣化探全國掃面
1.工作目標
用3~5年的時間進行重點盆地示範,經過打普查鑽提交可能成為大中型油氣田的遠景區,制定出油氣化探全國掃面技術方案,培訓油氣化探技術人才,修改油氣化探規范,同時解決全國油氣化探掃面面臨的技術問題。
用極低的密度快速覆蓋全國大於1萬平方千米的油氣盆地,研究盆地的油氣地球化學特徵,為盆地評價、區帶評價提供地球化學建議;篩選區域地球化學異常,為油氣遠景評價提供戰略靶區;結合地質、地震和其他資料對油氣異常進行優選,提供大型油氣田的勘查靶區。
2.工作任務
(1)重點盆地示範和專題研究
試驗從地球化學填圖—普查—詳查—勘探階段的油氣化探技術方法及找油氣效果,為全國掃面做准備。
解決全國油氣化探掃面面臨的技術問題。包括陸上天然氣水合物地球化學和微生物勘查技術研究、特殊景觀區油氣化探方法技術研究、地質條件復雜區油氣資源地球化學評價技術研究、油氣化探標准物質系列研究、國內外盆地油氣資源對比、地球化學評價、全國油氣化探資料庫、遙感技術在油氣資源評價中的應用研究、綜合解釋推斷方法的研究。
(2)全國掃面
針對不同大小的盆地,採用不同的密度采樣,並編制全國油氣地球化學圖、主要盆地地球化學圖、油氣遠景預測圖等基礎圖件。
(五)全球油氣地質綜合研究與區域優選
1.工作目標
總體目標:提高全球基礎地質、油氣地質研究水平;掌握全球油氣資源分布規律,優選出一批可供進一步工作的有利區;完成重點國家和地區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投資環境研究,為國家制定能源戰略和能源外交政策、促進國際油氣合作提供依據和支撐。
全面完成全球油氣地質綜合研究與區域優選工作。掌握全球基礎地質、油氣地質基本條件和主要沉積盆地油氣資源潛力;優選出16~20個有利目標國和重點區域。編制完成項目總報告、分項目成果報告和圖件、圖冊,建成全球油氣資源數據資料信息集成系統。
2.工作任務
開展全球油氣地質綜合研究與區域優選工作,開展全球基礎地質、油氣地質研究及資源潛力分析;研究主要油氣資源國投資環境;開展綜合研究、圖件圖冊編制、數據資料集成系統建設。全面開展全球主要油氣區油氣資源潛力分析與研究。全面開展全球重點地區重油、油砂等非常規石油資源潛力分析與研究。
(六)全球重大油氣地質問題對比研究
1.工作目標
總體目標:對全球重大油氣地質問題進行綜合對比研究,掌握全球油氣地質理論發展動態,形成新的認識,借鑒國外油氣地質主要研究成果和成功經驗,指導國內油氣地質調查和國外油氣勘探開發。
「十二五」期間:完成全球板塊構造演化及其對沉積盆地(群)發育控製作用、全球不同構造域地質特徵、全球含油層系發育及主控因素、國內外海相碳酸鹽岩油氣地質對比研究等四個課題研究。啟動其餘五個對比研究項目。
「十三五」期間:完成國內外主要裂谷盆地油氣地質、國內外主要前陸盆地、國內外主要克拉通盆地、國內外典型深水區油氣地質、國內外逆沖推覆帶油氣地質對比研究工作。
2.工作任務
「十二五」期間:開展全球板塊構造演化及其對沉積盆地(群)發育控製作用、全球不同構造域地質特徵、全球含油層系發育及主控因素、國內外海相碳酸鹽岩油氣地質對比研究工作。繼續開展國內外主要裂谷盆地油氣地質、國內外主要前陸盆地、國內外主要克拉通盆地、國內外典型深水區油氣地質、國內外逆沖推覆帶油氣地質對比研究工作。
「十三五」期間:深入開展國內外主要裂谷盆地油氣地質、國內外主要前陸盆地、國內外主要克拉通盆地、國內外典型深水區油氣地質、國內外逆沖推覆帶油氣地質對比研究工作。
(七)全球油氣地質綜合研究和編圖與資料數據系統建設
1.工作目標
總體目標:匯總全球油氣地質綜合研究與區域優選項目各類資料、數據和圖件,分析總結和發布研究成果,編制完成全球油氣地質綜合研究與區域優選、全球重大油氣地質問題對比研究成果報告和系列圖件,建成全球油氣地質綜合研究與區域優選等數據資料集成系統。
「十二五」期間:總結全球油氣地質綜合研究與區域優選項目基礎地質成果和油氣地質等成果,建立項目技術標准;編制綜合圖件、圖集;建立項目成果共享平台;實現項目資料的科學化、信息化管理。
「十三五」期間:匯交所有相關項目最終成果和基礎資料,總結項目基礎地質資料、地質成果和對比研究成果;完善項目綜合圖件、圖集,適時發布項目重要成果;完成綜合研究成果報告。
2.工作任務
「十二五」期間:編制全球項目綜合成果和基礎圖件;進行數據匯總,建立綜合數據資料集成系統;總結分析項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並適時發布。
「十三五」期間:全面分析總結全球項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編制並提交全球項目綜合研究成果報告和圖件。
(八)油氣資源戰略調查技術標准規范和管理系統
1.油氣資源戰略調查管理辦法和技術標准規范
制定油氣資源戰略調查工作管理辦法、項目管理辦法、經費管理辦法等管理制度。健全油氣資源戰略調查的工作規程、技術標准、技術規范、編圖規范和預算定額標准及安全環保措施等規范。建立立項論證、項目評審、過程管理、技術指導、監督檢查、項目驗收、資料集成、成果利用的管理程序。加強油氣資源戰略調查工作技術質量和預算管理,及時跟蹤和評估投資效益,提高成果質量和經費的使用效益,確保油氣資源戰略調查工作的順利實施。
2.全國油氣資源戰略調查項目管理系統
開發項目管理系統軟體,開發項目報盤系統,採集項目基本信息,及時匯交項目信息及資料。不斷更新完善報盤系統及管理系統軟體,實現項目管理的信息化、規范化。建立項目公共信息管理、進度管理、經費管理、績效管理、質量管理模塊,實現基於web客戶端的公共信息瀏覽。對項目基礎數據、文本報告、數據圖表、地質圖件等多類型圖文信息進行管理、共享展示。
(九)全國油氣資源戰略調查資料和成果集成與研究
1.全國油氣資源戰略調查資料資料庫和實物資料保存
制定地質資料及圖件的匯交格式規范,開發數據報盤系統,建設全國油氣資源戰略調查資料庫。採集全國油氣資源戰略調查項目的原始地質資料、收集整理的基礎資料及成果資料,建立資料專題庫,實現資料查詢、提取等功能。實現全國油氣資源戰略調查資料的統一管理和應用。匯交各項目的數據資料,更新完善報盤系統及資料庫,及時匯交項目獲得的資料,開發項目資料的查詢、發布系統,持續開展系統維護、數據更新,實現項目資料的及時、高效、便捷服務。
集中統一保管油氣資源戰略調查實物資料,通過資料管理服務系統、公共服務平台,實現油氣地質數據資源信息共享。存放油氣資源戰略調查成果、原始油氣地質資料和重要實物油氣地質資料,主要保管重要實物油氣地質資料。開發實物地質資料數字化以及觀察、取樣、測試等功能。具備與國內外進行專業學術交流功能。
2.油氣資源戰略調查成果綜合和轉化應用研究
匯總油氣資源戰略調查各類資料、數據和圖件,開展油氣資源戰略調查成果綜合研究,分析和總結戰略調查項目成果,編制完成全國油氣資源戰略調查綜合成果報告和圖件,適時發布重要成果,研究油氣資源戰略調查成果轉化和應用的方式、途徑等。
(十)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戰略和規劃研究
開展我國油氣資源可持續發展戰略、油氣資源經濟形勢分析、油氣資源優化配置和油氣資源勘探開發規劃編制等研究。重點研究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油氣資源管理體制和機制,完善油氣礦業權、儲量、勘探開發等管理方式,探索和完善油氣勘探開發監管體系,為油氣資源管理提供科學支撐。
㈤ 什麼叫科技成果集成
將一項以上小的科技成果集合成一個大的成果,或者同時應用在產業化過程中
㈥ 銅多金屬礦勘查技術集成與地物化遙多元信息成礦預測成果
1)在開展成礦環境、主要礦床系列特徵與成礦系統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了區 內銅多金屬礦主要礦床類型的分布規律和基本特徵標志,結合多元信息成礦預測,圈定了 廳宮-達布、驅龍-甲瑪、溫區-山南等3個Ⅳ級成礦遠景區和7個Ⅴ級遠景預測區,預測 山南V級遠景預測區(澤當礦田)銅資源潛力大於300萬t;在澤當礦田內進一步圈定6 個礦床預測區,運用模式(構造類型-蝕變分帶)類比找礦預測方法,圈定了努日西、帕南、車門南、羌堆(南)、普隆、普春等6個斑岩型銅鉬多金屬礦床隱伏礦體預測區,其中,努日西、帕南已取得可喜的驗證效果,為2011—2013年青藏高原專項(「西藏乃東縣努日西-日崗銅礦普查」)立項和西藏山南地區銅多金屬礦整裝勘查區的設立提供了重要依據。
2)利用ASTER和ETM遙感數據對遙感圖像識別和提取區域控礦要素特別是示礦蝕 變分布特徵的新方法技術進行探索研究,結合地、物、化等方法對銅多金屬找礦靶區開展 了快速預測評價,初步圈定了26個找礦預測靶區,為新一輪青藏高原專項地質工作部署 提供了新的方向。
㈦ 集成電路設計應交增值稅還是營業稅受託設計集成電路,技術成果及知識產權歸受託方。
只是設計方案,不生產線路板,繳納營業稅。
受託設計集成電路,技術成果及知識產權歸受託方。那委託方要什麼?委託方要成品線路板的話,繳納增值稅。
㈧ 危機礦山勘查項目實物成果集成工作內容與主要成果
李寅等
(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
摘要 本文介紹了危機礦山勘查實物成果集成項目的工作內容,總結了取得的主要成果,論述了成果特點和應用價值。
關鍵詞 危機礦山;勘查;實物地質資料;集成
一、前言
為了在有資源潛力和市場需求的老礦山周邊或深部,新發現並查明一批儲量,延長危機礦山服務年限,根據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規劃綱要(2004~2010)》,國土資源部會同財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成立了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專項領導小組和項目管理辦公室,組織實施「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專項」工作(以下簡稱「危礦專項」)。
我國自2004年開始,至2011年,共在230個危機礦山開展了深部找礦勘查工作,累計投入資金31.9億元人民幣,完成鑽探工作量249×104m。危礦專項取得了重大成果——獲得了一批資源儲量,使礦山平均延長開采年限17年,穩定礦山職工約60萬人;危礦專項除了使一批老礦山重新煥發生機,形成一批重要礦產資源基地外,還在勘查技術和成礦理論、找礦預測方法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全面提升了我國深部找礦能力。
危礦專項在取得多方面豐碩成果的同時,獲得了十分豐富而又特別珍貴的實物地質資料。這些實物地質資料不僅是危礦專項成果的實物見證,同時也是反映我國主要固體礦產礦床特徵和成礦類型的實物代表,具有重要的保存意義和開發利用價值。為了使危礦專項取得的重要實物地質資料得到有效保管和開發利用,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以下簡稱「實物地質資料中心」)開展了「危機礦山勘查項目實物成果集成」工作。
在危礦專項辦公室領導下,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精心組織實施該項工作,並得到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危礦勘查主管部門、實施單位、礦山以及眾多專家的支持幫助,圓滿地完成了任務,於2012年12月提交了成果報告。該項工作成果得到危礦專項辦公室和主管部門的充分肯定,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獲國土資源部「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先進集體」稱號;成果集成報告得到終審專家的高度評價,被評為「優秀」。
根據該項工作成果報告,筆者撰寫了此文,簡要介紹工作內容與工作方法,總結工作成果,供相關工作借鑒。
二、目標任務與主要工作內容
1.目的意義
收集典型礦山代表性岩(礦)心,同時採集系列標本和大標本,進行整理、建檔、著錄、數字化及實物展示與信息集成,使危礦專項重要實物地質資料得到長久保管;建立危礦專項實物地質資料成果檔案,充分展示危礦專項取得的顯著成果和突破性進展;豐富國家實物地質資料館庫藏,完善全國典型礦山實物地質資料體系,為提供社會服務建立基礎。
2.目標任務
全面跟蹤危礦專項實施進展,系統收集全國主要固體礦產大中型礦山的重要實物地質資料,對所收集實物地質資料進行初步研究與成果集成,為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專項提供實物成果資料,服務於社會。
3.主要工作內容
(1)實物地質資料採集
主要採集危礦勘查實物地質資料。具體工作內容是:在危礦勘查項目中,選擇找礦成果突出的典型礦山(新增礦產儲量巨大,或在勘查技術方法、成礦理論、礦產預測與深部外圍找礦等方面取得突破進展的礦山),每個礦山選取1~3個代表性鑽孔,收集全孔岩心或重要孔段岩心,同時採集一套反映礦石類型、圍岩與蝕變特徵的系列標本,再採集1~3塊代表礦床主要礦石類型的大型標本;另外,為了說明實物來源及礦山地質礦產條件,收集相關的成果資料、原始資料、影像資料,形成相對完整的實物地質資料系列。
為了豐富實物地質資料類型,本項目除重點採集危礦勘查實物地質資料外,還適當開展其他實物地質資料採集工作,主要包括:中國主要含煤盆地和主要煤田代表性煤樣品;新疆阿勒泰地區的非金屬、稀有金屬礦山代表性礦物標本;湖南、貴州重點礦集區礦物晶體標本。
(2)實物地質資料庫藏管理與數字化
實物地質資料整理工作包括:核查、清潔、倒箱等。
實物地質資料庫藏工作包括:登記、上架等。
實物地質資料建檔、著錄工作包括:編號、編制目錄,著錄實物地質資料類型、數量、產出背景、相關成果資料和原始資料、摘要(說明)等。
實物地質資料數字化工作包括:岩心掃描、圖像處理、繪制鑽孔柱狀圖;標本照相;相關文本資料數字化等。通過該項工作,建立礦山實物地質資料檔案和數字化實物地質資料成果。
(3)實物地質資料成果展覽展示
實物地質資料成果展示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①開辟展廳,陳列典型礦山岩心、標本,配合圖像和文字說明,展示危礦勘查實物成果,反映危礦勘查突破性進展和顯著成績;②大標本保護與展示,即建設大標本園,對大標本進行清潔、保護和陳列,製作標本園說明和標本描述。
(4)典型礦床實物標本物性測定與實物地質資料信息集成及實物地質資料採集成果效益評估研究
A.典型礦山實物標本物性測定
選取典型礦山的代表性岩心和大標本,測定密度、磁化率、剩餘磁化強度、電阻率、極化率、波速、放射性等參數;總結物性測定和參數統計方法,制定《館藏實物標本物性測定方法與技術要求》。
B.危礦專項實物地質資料信息集成研究
研究實物地質資料信息集成方法和表達方式,開發實物地質資料信息集成系統。
C.危礦專項實物地質資料採集成果效益評估研究
研究實物地質資料效益評估理論方法,構建評估指標體系和評估模型,選擇典型礦山進行實驗性評估實踐。
工作內容與工作流程見圖1。
圖1 危機礦山勘查項目實物地質資料成果集成工作內容與流程示意圖
三、取得的主要成果
1.危礦勘查專項實物地質資料篩選採集
在230個危礦勘查項目中,篩選收集了116個典型礦山的254個鑽孔125469 m岩心,採集了3811件系列標本和174塊大型礦石標本。
(1)採集實物地質資料的礦山(項目)具備的特點
1)找礦成果突出,新增礦產資源儲量達到超大型、大型、中型礦床規模的礦山。
2)在礦床區域組合、礦床分帶特徵、成礦構造與成礦地質作用、成礦流體標志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新發現、新認識的礦床。
3)在其他方面是具有典型意義的礦床。
(2)在勘查項目(礦山)中,收集下列鑽孔的岩(礦)心
1)主勘探線或礦體連續性好的勘探線上的鑽孔。
2)穿過主要礦體、能夠反映主要礦床類型及礦床特徵的鑽孔。
3)盡可能選擇礦石類型和圍岩以及主要蝕變類型齊全的鑽孔。
4)優先選擇深孔和岩心採取率高的鑽孔。
(3)根據條件採集系列標本
1)不同開采區段和開采水平段的礦石標本、岩石標本、地層標本。
2)反映礦石類型、圍岩與蝕變特徵及礦床成因、成礦方式、構造條件的標本。
(4)採集的大型礦石標本具備的特徵
1)位於主采礦層內。
2)含礦品位較高,代表該礦床主要礦石類型。
採集實物地質資料的礦種主要包括:鐵礦(共17個),成因類型包括矽卡岩型、沉積變質型等,代表性礦床有遼寧弓長嶺鐵礦、湖北大冶鐵山鐵礦等;銅礦(共25個),成因類型包括矽卡岩型、受變質型、沉積改造型等,代表性礦床有遼寧撫順紅透山銅鋅礦、湖北大冶銅錄山銅礦等;金礦(共30個),代表性礦床有山東招遠玲瓏金礦,山東萊州新城金礦等;其他礦床,如鉛鋅、鎢、錫、銻、鉬、鎳、鉻、錳、鋁、銀、磷等,成因類型包括沉積型、熱液脈型、石英脈型等,代表性礦床有雲南個舊大箐東錫礦、湖南冷水江錫礦山銻礦、廣東韶關大寶山鉬多金屬礦、西藏曲松羅布莎鉻鐵礦、雲南鶴慶小天井錳礦等(表1)。
表1 危礦勘查實物地質資料採集成果統計
採集實物地質資料的礦山分布在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除遼寧、河北、山東、安徽、陝西、江西、湖南、廣東、四川、雲南等東部、中部省(區)外,還包括內蒙古、西藏、新疆等北部、西部地區。
從礦山分布特徵看,採集項目廣泛分布在主要成礦區(帶)上。
2.煤炭樣品與礦物標本採集
(1)中國主要煤田煤炭樣品採集
在我國13個煤炭基地的40個重點煤礦區採集了106件標准樣和系列樣品。系列樣品包括:反映煤化作用的煤級系列樣品;表徵煤岩基本屬性的宏觀煤岩類型系列樣品;顯示煤體構成特徵的煤的結構、構造系列樣品(表2)。
表2 採集的煤炭樣品
採集煤炭樣品的礦區覆蓋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和東南地區。采樣層位包括石炭-二疊系、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古近系和新近系。
對樣品進行了整理、描述、顯微組分照相以及工業分析、顯微組分鑒定、鏡質組反射率測定。
(2)礦物標本採集
在新疆阿勒泰地區採集非金屬、稀有金屬礦物標本20 種、155塊;在湖南、貴州重點礦集區採集礦物晶體標本和富礦標本81件。
3.實物地質資料數字化與成果展示
完成42個礦山、88個鑽孔、46509.16 m岩(礦)心的掃描工作。
開辟了大約300m2的展廳,展示了55個危機礦山勘查實物成果,包括代表性岩(礦)心、系列標本及相關圖件和文字說明。
建設了佔地約30畝的大標本園,陳列了60個礦山的127塊大型礦石標本。
4.典型礦床實物標本物性測定及實物地質資料信息集成與效益評估研究
完成3個典型礦山、1552個岩心標本、29件大型礦石標本的11項物性參數測定,編寫了《館藏實物標本物性測定方法及技術要求》;開發了危機礦山勘查實物地質資料信息集成系統,編寫了系統管理與使用手冊;收集了30個危機礦山實物地質資料採集成果,對實物地質資料採集效益進行了試評估。
四、成果的突出特點與應用價值
1.突出特點
(1)系統性、完整性
本項目工作取得的成果,不僅涵蓋了實物地質資料篩選收集、館藏管理、利用服務的全部內容,而且涉及每一過程的各個環節——在實物地質資料篩選收集方面,不僅篩選收集了典型礦山的代表性鑽孔岩(礦)心,而且專門採集了系列標本和大型礦石標本,還收集了相關成果資料與原始資料,並專門編寫了採集報告,從而形成了完整的資料體系;在館藏管理方面,除了整理入庫、保管外,還進行了編目、著錄、掃描、數字化;在利用服務方面,開發了服務產品,針對地質勘查、科學研究和專業教學、科普宣傳需要,開展了全方位的社會服務。
(2)開拓性、創新性
我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已有幾十年或更長歷史,但遠落後於地質工作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2002年國務院發布實施了《地質資料管理條例》,2008年國土資源部發布實施了《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我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進入新的發展時期,成立了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建設了國家實物庫,基本落實了省級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責任及委託保管工作;但在此項目實施前,實物地質資料庫的藏品寥寥無幾,館藏管理和服務利用工作也剛剛起步。在這種情況下,本項目開啟了我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業務工作的先河,因此,本項目各項工作均為開拓性工作,取得的成果均為首創性成果。
具體而言,主要包括:①首次系統採集了我國典型礦山代表性岩(礦)心和系列標本、大型礦石標本,實現了地質勘查項目實物地質資料匯交;②首次開展了實物地質資料編目、建檔、著錄、岩心掃描以及信息集成等工作,建立了首份地質勘查專項實物成果檔案;③系統總結了實物地質資料篩選採集與館藏管理工作經驗,首次建立了技術要求與工作方法。
(3)科學性、先進性
本項目開展的各項工作貫徹了《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和《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採用的工作方法符合地質資料與科技檔案管理的基本理論與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特點,岩心掃描以及信息集成等工作採用的數字化、信息化技術體現了地質資料管理的最新技術。
(4)推廣性、應用性
本項目取得的成果具有重要的推廣應用價值。在實物地質資料採集方面,本項目實現了項目管理與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有機結合,即由危礦辦牽頭協調,通過實物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省級危礦勘查主管部門、危礦勘查項目(礦山)、有關專家的相互配合,順利完成了實物地質資料篩選採集工作。這種模式和機制,可推廣應用到其他地質工作(特別是大型地質專項)的實物地質資料匯交管理工作中。本項目建立的館藏管理技術方法與工作制度,可推廣應用於省級實物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及委託保管單位。
2.項目成果意義和應用價值
本項目成果對於危礦勘查、國家實物地質資料館建設以及全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都具有重要意義。
1)通過本項目,使危礦勘查取得的重要實物地質資料得到有效保管和科學管理,而且形成了系統的實物地質資料檔案,進一步反映了危礦勘查取得的突破性進展。本項目成果成為危礦勘查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2011年實物地質資料中心被國土資源部授予「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先進集體」稱號。
2)本項目是國家實物地質資料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的奠基性工作,採集的實物地質資料極大地豐富了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的藏品,成為國家實物地質資料庫藏體系的基礎;本項目形成的實物地質資料信息,是國家實物地質資料館的重要信息資源,為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的社會化服務提供了基礎。
3)本項目是我國實施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第一個大型地質勘查工程,建立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模式,可在其他地質工作項目中推廣應用;總結的館藏管理技術方法,可在國內外推廣應用,對提高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服務水平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