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新文化運動最重要成果

新文化運動最重要成果

發布時間:2020-12-14 22:06:45

❶ 辛亥革命的成就,辛亥革命失敗說明了什麼,新文化運動後,為什麼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政策,走和平發展道路。

一、
辛亥革命就所謂民主革命的意義上之所以必然會失敗,除了毫無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這個原因以外,還在於它缺少一個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的社會群體。1919年五四時期雖然在民主自由思想的傳播方面,也沒有出現一個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但它到底形成了一場大規模的愛國運動和思想傳播運動,並且第一次用群眾的力量迫使中央政府拒簽了巴黎和約。

而言之,革命中出現了許多的問題,這充分地暴露出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當然,也有許多問題是在當時客觀環境下必然會出現的,如封建階級和外國勢力的聯合破壞,迫使革命黨人將國民政府拱手讓給袁世凱;當時農民受封建殘餘思想很深,不可能迅速接受革命思想;革命黨難有建立和掌握一支軍隊的經濟、政治和群眾基礎等。
革命也是在與時俱進的。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績應是它對後來歷次革命的影響,它的成功同時也是失敗的種種原因一直為後來的革命者所借鑒。大膽地說,正是有了辛亥革命開歷史之先河,才會有新中國的建立,民主革命的勝利。
所以說,從它本身而言,是成功一半,失敗一半。但從它對後來中國革命的指導和影響來看,是值得我們贊揚的,而不是像很多人所說的那樣是失敗的、不成功的。因此,我認為,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革命的奠基石,它說明了只要不斷地革命下去,勝利終有一天會來臨!

二、新文化運動後,為什麼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政策,走和平發展道路。
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還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能夠與馬克思主義相融合。
原因之一,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開放的科學思想體系,是在借鑒和汲取人類一切文明成果、包括中華文明的基礎上產生並不斷豐富發展自己的。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與發生在18世紀的啟蒙運動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啟蒙運動又深受16、17世紀「東學西漸」 的影響。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歷史教授斯塔夫里阿諾斯先生這樣評價說:「17世紀和18世紀初葉,中國對歐洲的影響比歐洲對中國的影響大得多。西方人得知中國的歷史、藝術、哲學和政治後,完全入迷了。中國由於其孔子的倫理體系、為政府部門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度、對學問而不是對作戰本領的尊重以及精美的手工業藝品如瓷器、絲綢和漆器等,開始被推舉為模範文明。」18世紀,歐洲近代的先進科學文化成果又傳播到中國,掀起「西學東漸」的熱潮,對中國文化產生了積極影響。這種「理論旅行」的文化現象生動地說明,文明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取向,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推動了人類的相互學習和共同進步。
最早注意到19世紀歐洲哲學背景中的中國因素並把它跟馬克思聯系起來的,是著名科技史大師李約瑟先生。他十分明確地寫道:「現代中國知識分子所以會共同接受共產主義的思想,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因為新儒學家(二程、朱熹)和辯證唯物主義在思想上是密切聯系的。」李約瑟斷言:「辯證唯物主義淵源於中國,由耶穌會士介紹到西歐,經過馬克思主義者們一番科學化後,又回到了中國。」
馬克思主義來到中國以後,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相融合,是勢所必然,這一融合過程從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之時就開始了,雖然有曲折,有起伏,有波濫,甚至有驚濤駭浪,但是,它總是向著交流、融合的方向前進,構成了近百年來中華文化發展的主線。這個歷史的大趨勢,是任何力量也阻擋不住的,它曾經引領了新中國的誕生,也必將繼續指引著中國這條巨龍的騰飛。
原因之二,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具有包容性的顯著特徵,在對待不同文化上主張「和而不同」。中華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經久不衰,在世界四大文化體系中惟一沒有中斷,原因當然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它具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和博採眾長、兼收並蓄的傳統。中華民族在五千年文明進程中,雖然歷經一次又一次的外族入侵,但其文化的脈絡和核心價值卻綿延不絕,一直傳承下來,在與外來文化的交往中,不斷地吸收、借鑒其中的積極成分,重新融合出新的面貌。(1)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局面,是伴隨著「華夏」民族形成而出現的一次中原各族不同文化之間的大交流、大碰撞、大融合,它奠定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2)從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集上古文化之大成創立儒家學派,到漢武帝實行「獨尊儒術」的政策,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用了大約近400年時間。這一時期被稱為兩漢經學。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這是外來文化第一次與中國本土文化接觸。(3)魏晉南北朝時期,經學及董仲舒的神學目的論被打破,人們尊崇老子、莊子及《周易》,號稱「三玄」。這一次思想大解放形成了魏晉玄學,也促進了道教、佛教思想的興起,初步形成了儒釋道三足鼎立的狀況。(4)隋唐時期,佛教出現繁盛的局面,禪宗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是佛教中國化、世俗化的典範。(5)宋明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為主,融合釋、道兩家思想而創立的一種新的文化形態,是儒家思想發展的第二次重大轉折,是中國封建社會後700年的指導思想。這一時期,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大量傳入中國,馬可.波羅、利瑪竇等大量外國人來中國游學、傳教、經商,並把中國的文化經典介紹到歐洲,進一步促進了中外文化的融合。(6)明清之際,出現了一批反對宋明理學的思想家,他們大力提倡經世致用的實學,反對封建專制,提倡思想解放,具有早期啟蒙思想的性質,是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相融合的重要而直接的思想資源。(7)清朝實行文化專制主義,人們不敢再談論政治,轉向訓詁考據,被稱為乾嘉朴學。幾千年來,國家「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朝代不斷更迭,但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卻始終不變地傳承下來,並以其極大的包容性不斷融合各民族的文化,豐富和發展著自己。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開始了歷史上第二次大轉變,也開始了中華傳統文化、西方文化和馬克思主義交流、碰撞、融合的歷史進程。儒學與西方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現代新儒學。儒學與馬克思主義的融合(當然也包括吸收、借鑒西方文化的精華),形成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也就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原因之三,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具有無神論的傾向,在信仰觀上主張「敬鬼神而遠之」。天與人的關系問題,是宇宙人生的根本問題,是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們一直在追問並力求回答的基本問題。主張天人合一,則是中國哲學最鮮明的特色之一。夏代和商代流行的是「天命論」,西周時期,人們對「天」的信仰開始發生變化,提出了「天命靡常」和「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天」的作用,看到了人的力量。春秋時期鄭國子產提出「天道遠,人道邇」的觀點,是中華文化由迷信鬼神向輕鬼神、重人事轉變的有力佐證。孔子對鬼神採取懷疑態度,在《論語》中,有關「天」、「命」以及「天命」的言論,共有26次,從中可以看到,雖然孔子也曾受到天命論的影響,但是,他基本上是把「天」看作一個有生命的、創生萬物的大自然。《易傳》指出「生生之謂易」就是天的運行規律,也就是「天道」。所謂「天地之大德曰生」,就是認為天地最崇高的品德是創造生命,「天德」乃是一切價值之源。荀子所著的《天論》,對「天」這個概念進行了系統論述。荀子肯定「天」的客觀存在,認為天地萬物的運行有它自己的規律,「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在中國哲學史上,荀子第一次明確提出了人要順應自然,運用自然規律為自己服務,以人力改造自然的思想。《天論》所說的「天」,就是指日月運行、四季交替之類的純自然現象,與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等一神教所說的上帝毫無共同之處。這是儒家無神論傾向的進一步發展。
儒家的先哲們推行教化,巧妙地利用了中國民間廣泛流行的多神教傳統。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智)矣。」他的學生曾參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儒家重視喪祭之禮,是為了「民德歸厚」,發揚孔子所倡導的孝道和仁愛精神。《周易》提出「神道設教」,「君子」雖然祭天祭祖,但並不是真的祈求天神或祖先保佑,而是為了利用傳統宗教的力量來讓人民接受儒家的倫理和行為規范。荀子說得更直截了當:「卜筮然後決大事,非以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為文,而百姓以為神。以為文則吉,以為神則凶也。」這是一種宗教和無神論的巧妙結合,它有效的化解了無神論的文化核心與民間神靈崇拜的矛盾,造就了中國文化「表面多神,內核無神」的基本特徵。
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是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是徹底的無神論。儒學的無神論傾向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立足點。
原因之四,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以崇尚和諧為價值追求,在社會理想上主張建立「大同社會」。孔子提出的大同社會,是以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各得其所、一心為公、安定有序為基本特徵的社會。這樣的社會。就是和諧社會,它是儒家的最高社會理想,後世許多進步的思想家都以此為奮斗目標。
大量事實證明,近代以來先進的中國人之所以接受馬克思主義,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想與儒學的大同社會理想是契合的。中國共產黨著名的歷史學家郭沫若,在1926年1月1日出版的《洪水》第一卷第七期上,發表了一篇「馬克思進文廟」的文章,他以豐富的想像力和幽默的筆調,描寫了一個馬克思走進文廟與孔子對話的場景。
馬克思說:我的理想的世界,是我們生存在這裡面,萬人要能和一人一樣自由平等地發展他們的才能,人人都各能盡力做事而不望報酬,人人都各能得生活的保障而無飢寒的憂慮,這就是我所謂「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共產社會。孔子不禁拍起手來叫絕:你這個理想社會和我的大同世界竟是不謀而合。馬克思說:我的理想和有些空想家不同。我的理想不是虛構出來的,也並不是一步可以跳到的。然後闡述了他關於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精神。孔子點頭稱是。我也說過「庶矣富之富矣教之」的話,我也說過「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的為政方略,……尊重物質本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思想……所以我的思想乃至我國的傳統思想,根本和你一樣。馬克思到此才感嘆起來:我不想在兩千年前,在遠遠的東方,已經有了你這樣的一個老同志!你我的見解完全是一致的,怎麼有人曾說我的思想和你的不合,和你們中國的國情不合,不能施行於中國呢?
郭沫若此文,用生動活潑的對話方式,說明了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從儒家的大同社會理想出發,認識和接受科學社會主義的情形。
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借用我國古代的「大同」社會概念,指明了「人類進步的遠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立了獨立、自由、民主、統一的新中國,為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大同社會」的美好理想開辟了道路。
原因之五,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懷,在治國理政上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它體現了歷史唯物論的基本原理,體現了我們黨執政為民的根本宗旨,也體現了中華文明關於「民本思想」的深厚根基,是馬克思主義與儒學在核心價值觀上的契合點。
早在《尚書•五子之歌》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執政治國思想。幾千年來,先哲們關於民本思想的論述非常精深和富於哲理:盤庚提出「重民」,採取一系列措施實現了殷商的中興。周公提出「慎德保民」,制禮作樂,實現了西周初年的天下大治。孔子主張「愛民」,提出以「仁」為核心的一整套學說,對後世影響極為重大而深遠。《管子》提出「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這些先賢都看到並強調了民眾的力量。
毛澤東關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我們黨關於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就是依據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在繼承中國古代重民、利民、裕民、養民、惠民,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的民本思想精華,剔除其維護君王統治地位的「馭民」、「治民」之術的糟粕基礎上提出的。
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同時也汲取了近代西方人本主義關於科學、民主、自由、人權等精華,摒棄了它宣揚極端個人主義的糟粕。
原因之六,近代以來在中國傳播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先進分子,同時就是深受儒
家文化傳統影響的人。在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革命家身上,都具有把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革命精神、革命作風與儒家文化的優良傳統集於一身的特點。毛澤東既是堅定而卓越的馬克思主義者,又是博覽古籍、精通經史子集、善於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當之無愧的「國學大師」 。他不僅身體力行,而且領導中國共產黨成功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黨的另一位傑出領導人劉少奇,為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尤其是為黨的建設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的代表作《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在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發展史上,創造性地建立了共產黨員個人進行黨性修養的系統理論,解決了黨的建設中一個永久性的課題。《論修養》的一大特色,是從中國實際出發,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並且闡明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與黨性修養融為一體的歷史必然性,是一篇以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對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修養理論進行批判地繼承、轉換、提升和超越的典範之作。
在中國共產黨內,薈萃了一批自幼飽讀四書五經、後來又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如郭沫若、李達、範文瀾、艾思奇、張岱年、任繼愈等,他們都對孔子及其創立的儒學抱有尊敬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都對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融合具有獨到的見解和傑出的貢獻。當今許多學者對張岱年提出的「文化綜合創新思路」給予更多關注,張岱年說:「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文化,一定要繼承和發揚自己的優良文化傳統,同時汲取西方在文化上的先進貢獻,逐步形成一個新的文化體系。這個新的文化體系,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原則的指導下,以社會主義的價值觀來綜合中西文化之所長而創新中國文化。它既是中國文化的繼續,又高於已有的文化。這就是中國的社會主義新文化。」這一思路代表了20世紀中國哲學發展的正確方向,也是新世紀中國哲學繼續前行的現實道路,這位同學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❷ 五四文學的成就極其意義

成就(1)徹底批判和否定了整個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體系。
(2)始終貫穿和體現了提倡民主和科學,倡導個性解放並積極探索社會解放道路的啟蒙思想主題。
(3)以勞動者和新型知識分子等形象替代了舊文學的主人公帝王將相和才子佳人。
(4)文學觀念的重大變化和文學語言、文體形式的革新解放,奠定了20世紀中國文學的基本審美價值取向和多元並存的接受心理基礎。
(5)自覺地借鑒和吸收外國文學和文化營養,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脫離傳統的開放性現代文學。

.新文化運動的意義
(1)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新文化運動前,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傳各自的政治觀點時,都沒有徹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經過新文化運動,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批判,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中國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洗禮。這就為新思潮的傳播開辟了道路,也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事業的發展。
(3)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准備。新文化運動啟發了民眾的民主主義覺悟,對五四愛國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
(4)後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啟發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這是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能夠使語言和文字更緊密地統一起來,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從而有利於文化的普及與繁榮。
不過,新文化運動中的先進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緒,對東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著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偏向,這種看法一直影響到後來。

❸ 什麼的發現,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最重要的成果」主要應看對以後歷史發展的影響。新文化運動在運動後期傳播的馬克思主義主義,後來成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

❹ 新文化運動。挽救民族危機和實現中國現代化的途徑不限努力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您好,

新文化運動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常識歷史篇。。

❺ 新文化運動前期的重要成果

從1915年起,進步的知識分子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通過對辛亥革命失敗內教訓的認真思考容,認定要建立名副其實的共和國,必須要從根本上改造國民性.他們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以《新青年》雜志為主要陣地,掀起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前期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向尊孔復古的逆流展開猛烈進攻,從而在社會上掀起一股生氣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是新文化運動前期最重要的成果.
故選A.

❻ 中國人民對新文化運動思想的探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

新文化運動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常識歷史篇。

❼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為維護革命成果,先後領導發動了: A.二次革命 B.護國運動 C.護法運動 D.新文化運動

正確的是AC,B護國運動是從蔡鍔的護國軍開始的;D新文化運動是從陳獨秀的《新青年》開始的

❽ 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成果是

D 本題為最佳選擇題。「最重要的成果」主要應看對以後歷史發展的影響。新文化運動在運動後期傳播的馬克思主義主義,後來成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

閱讀全文

與新文化運動最重要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科學院無形資產管理辦法 瀏覽:67
注冊資本金認繳期限 瀏覽:828
申請商標到哪個部門 瀏覽:762
購買無形資產的相關稅費可以抵扣嗎 瀏覽:982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