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成果陶瓷

成果陶瓷

發布時間:2020-12-14 14:26:08

㈠ 張志忠的主要成就

在古陶瓷造型設計、裝飾方面亦有頗多成果,設計的作品多次在省級和國家級陶瓷評比或博覽會上獲獎。先後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了《邢窯工藝技術努寵》、《邢窯隋唐細白瓷研》、《邢窯裝燒方法研究》、《邢窯隋代透影白瓷》、《邢窯裝飾初探》等二十餘篇論文。參加的「邢窯恢復研究」項目獲省輕工業廳科技一等獎,作品多次獲得國家級金獎,並出版了《千年邢窯》、《邢窯研究》、《中國邢窯》等多部專著,被業內譽為:「邢窯研究恢復第一人」。

所獲榮譽
1988年9月,張志忠製作的「水蓮魚紋燈」獲1988年度省陶瓷美術優秀作品三等獎。
1989年7月,張志忠參與的「邢州窯恢復研究」課題獲河北省輕工業廳科技一等獎。
1999年9月,張志忠作品彩陶「雙耳大瓶」獲首屆河北省民間藝術節民間藝術博覽會二等獎。
1999年9月,張志忠被河北省委宣傳部評為「河北省民間工藝美術家」。
2008年6月,張志忠被復旦大學博物館聘為顧問。
2008年8月,張志忠主編的《邢窯研究》獲邢台市第九界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008年10月,張志忠主編的《千年邢窯》獲河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2008年12月,張志忠被中國防衛科技學院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為古陶瓷方向研究專家。
2009年12月,張志忠被河北省文物局評為「河北省文物系統有突出貢獻先進個人」。
2010年9月,張志忠燒制的作品「白釉長頸瓶」,獲「首屆中國歷史名瓷燒制技藝大賽」銅獎。
2010年10月,張志忠河北省收藏家協會古陶瓷專業委員會聘請張志忠為顧問。
2010年12月,張志忠創燒的作品「葫蘆瓶」,在第九屆全國陶瓷藝術設計創新評比中(廣東佛山)榮獲銀獎。
2010年12月,張志忠的論文《邢窯是燒造工藝與造型裝飾方法》在首屆陶瓷藝術大會論文評比中榮獲優秀獎。
2011年1月,張志忠作品《舞蹈家》、《燭台》、《盤口長頸瓶》入選第九屆全國陶瓷藝術設計創新評比。
2100年3月,張志忠捐贈的陶瓷作品「邢窯葫蘆瓶」、「白釉盤口瓶」,入藏河北省民俗博物館。
2011年6月,張志忠在「北方瓷都杯」河北省陶瓷藝術技藝大賽中,榮獲手拉坯組銀獎。
2011年6月,河北省陶瓷玻璃行業協會授予張志中「河北省注冊陶藝師」稱號。
2011年7月,張志忠被中山大學人類學博物館聘為特約研究員,作品《缽口瓶》被中山大學人類學博物館收藏。
2011年8月,張志忠燒造的作品《一代天驕》(藝術陶瓷類)在首屆「大地獎」陶瓷作品評比中榮獲金獎。
2011年9月,張志忠製作的作品《海韻》在第十四屆唐山中國陶瓷博覽會上,榮獲首屆「北方瓷都獎」藝術陶瓷類金獎。
2012年5月,河北省陶瓷玻璃行業協會授予張志忠一級「河北省陶瓷藝術大師」稱號。
2012年5月,河北省陶瓷玻璃行業協會任命張志忠為河北省陶瓷藝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12年5月,張志忠製造的作品《福如東海》在2012年「峰峰」杯河北省陶瓷藝術與設計創新評比中榮獲金獎。
2012年5月,張志忠作品邢窯《翰林罐》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
2012年7月,張志忠作品《星雨》在第二屆「大地獎」陶瓷作品評比中榮獲金獎。

㈡ 章星的學術成果

主要從事中國傳統陶瓷裝飾、陶瓷工藝和現代陶藝的教學、研究和創作。曾發表《中專國傳屬統陶瓷裝飾紋樣解析》、《淺談明代成化瓷器紋樣之演變》、 《加拿大陶藝》、 《康納陶瓷館》、 《當代中國陶藝評述》、 《現代陶藝的形式語言》等論文。博士階段完成《中國傳統陶瓷裝飾研究》。出版了個人專集《走近陶藝家——章星》。出版編著《陶藝五十人》和《陶藝》專著。陶藝作品參加第九屆、十一屆全國美展等國內外重要展覽,《方磚系列》三件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陶藝作品多次獲獎,其主要有:1999年,作品《棲居》獲第九屆全國美展優秀獎。2001年作品《大雁飛歸》(與何燕明先生合作)獲首屆全國美協陶藝作品展優秀獎。2002年作品《誠》獲首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師作品展銅獎。2003年作品《征程?歸程?》獲第二屆全國美協陶藝作品展銅獎。2003年作品《飄搖》獲第三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師作品展銀獎。2005年作品《陶盤》獲第五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師作品展優秀獎。作品入選2010年第十一屆全國美展。

㈢ 畢加索的全名是什麼

畢加索的全名是巴勃羅·畢加索,畢加索是位多產畫家,據統計,他的作品總計近37000件,內包括:油畫1885幅,素描容7089幅,版畫20000幅,平版畫6121幅。

他以40%的高票當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十位畫家之首。對於作品,畢加索說:「我的每一幅畫中都裝有我的血,這就是我的畫的含義。」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賣價的畫作裡面,畢加索的作品就占據4幅。

畢加索畢生致力於繪畫革新,利用西方現代哲學、心理學、自然科學的成果,並吸收民族民間藝術的營養,創造出了很有表現感的藝術語言,巴黎建有畢加索博物館。

(3)成果陶瓷擴展閱讀:

畢加索一生中畫法和風格幾經變化。也許是對人世無常的敏感與早熟,加上家境不佳,畢加索早期的作品風格充滿了早熟的憂郁,早期畫近似表現派的主題。

在求學期間,畢加索努力地研習學院派的技巧和傳統的主題,產生了以宗教題材為描繪對象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調,與羅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會的題材,也是畢加索早年學習的對象。

政治激烈的變動導致人民一幕幕悲慘的景象,身為重鎮的巴塞羅那更是首當其沖。也許是這種興奮與絕望的雙重刺激,使得畢加索潛意識里孕育著藍色時期的憂郁動力。

㈣ 馮紹華的學術成就

在《中國陶瓷》等專業核心刊期上發表了二十餘篇學術論文。《人民日報》、《中國中央電視台》等主流媒體對其作了報道、介紹。多次應邀前往馬來西亞、泰國、台灣、香港、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進行學術交流。出版有《馮紹華陶瓷藝術》作品集。藝術作品刊載於《中國美術全集》、《當代景德鎮陶藝精英》、《收藏家喜愛的陶瓷藝術家》、《高端收藏》、《中國藝術報道》、《世界知識畫報》等大型書籍。其中論文「論陶瓷美術教育」還獲得全國美術教師優秀論文獎,美國柯爾比全球文化優秀論文一等獎。
數十件作品刊載於《土與火的歷程》、《瓷韻偉人》、《景德鎮陶瓷全集)、《陶藝)等眾多國內外大型畫冊,並有數項成果獲江西省科研成果獎。個人傳略載人《中國當代藝術家名人錄》、《景德鎮陶瓷百家》、《中國當代學者大辭典》等辭書。

㈤ 鑒定技術方法科學可靠

為保證鑒定結論的科學性,我們認為可以從鑒定人、鑒定方法、鑒定程序和鑒定檢材,這些可能影響鑒定意見有效性的關鍵要素去著手衡量,展開來說就是:
(一)保證鑒定人受過專業訓練, 具有鑒定領域中所必要的專業知識, 擁有從事鑒定業務相關的職業資格;
技術鑒定之所以要求由具有專門知識的人來進行, 是因為鑒定人所接受的專業訓練是鑒定工作的基礎與保障,。正是由於鑒定人有著專業技術知識,這才使之能完成非專業人士不能完成的工作, 並做出合理的鑒定結論。因此鑒定人的專業理論知識與技術水平在保證鑒定的科學性上起著重要的作用, 鑒定人科學的工作態度, 經驗的豐富程度也直接影響著鑒定的科學性。
(二)確定鑒定過程中所使用的科學原理與技術方法是成熟而可靠的;
科學原理的正確與否, 技術手段的准確程度, 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說直接決定了鑒定結論的科學性和客觀性。但由於科學技術是在不斷的更新和發展過程中。這使得在鑒定中所運用的技術是否成熟和可靠也是個動態的過程,它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去衡量它。
但筆者認為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考慮:(1)該原理和技術是否在公開出版物上發表並被同行所肯定;(2)該原理和技術是否已在實驗室或者實踐中獲得過檢驗,並被證明是正確的或者可行的;(3)是否存在使用該技術的標准,如果有,在鑒定中的使用是否符合標准;(4)已經出現的該原理或技術的錯誤率;(5)該原理和技術是否已被同領域大部分人所接受。
(三)鑒定過程需是規范且符合質量體系管理標準的;
在鑒定過程中鑒定人或檢測人員是否遵照正確的實驗步驟進行操作、試劑是否有效、技術設備是否足夠精密、先進等等,都是影響鑒定結論證據力強弱的重要方面。鑒定機構的實驗室運行應該嚴格遵循ISO17025或ISO17020的規范要求進行管理,在可能條件下其實驗室應該符合CNAS或CMA的認可。

㈥ 趙軍的研究成果

1. 趙軍. 新型梯度功能陶瓷刀具材料的設計製造及其切削性能研究.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5
2. J. Zhao, X.L. Yuan, Y.H. Zhou. Process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 Al2O3/WC/TiC micro- nano-composite ceramic tool material.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2010, 527(7-8): 1844-1849 (SCI, EI)
3. J. Zhao, X.L. Yuan, Y.H. Zhou. Cutting performance and failure mechanisms of an Al2O3/WC/TiC micro- nano-composite ceramic to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actory Metals and Hard Materials, 2010, 28(3): 330-337 (SCI, EI)
4. J. Zhao, Y.Z. Li, X. Ai. Analysis of transient thermal stress in sandwich plate with functionally graded coatings. Thin Solid Films, 2008, 516(21): 7581-7587 (SCI, EI)
5. J. Zhao, X. Ai, W.Y. Fang, S.G. Han. Simulation of surface topography in ball-end milling considering the tool deflection and runout.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08, 375-376: 510-514 (EI)
6. J. Zhao, Y.Z. Li, X. Ai. Transient thermal stress analysis of a plate with double-sided FGM coatings.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08, 368-372: 1807-1810 (EI)
7. J. Zhao, X. Ai, Y. Z. Li. Transient temperature fields in functionally graded materials with different shapes under convective boundary conditions.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07, 43(12): 1227-1232 (SCI, EI)
8. J. Zhao, X. Ai. Failure Modes and Mechanisms of Functionally Gradient Ceramic Tools with High Thermal Shock Resistance. Proceedings of MSEC2006, 2006 (EI)
9. J. Zhao, X. Ai, Z. J. Lü.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i3N4/TiC Nanocomposite Ceramics, Materials Letters, 2006, 60(23): 2810-2813 (SCI, EI)
10. J. Zhao, X. Ai, Z. L. Li.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cutting forces in high speed machining. Materials Science Forum, 2006, 532-533: 753-756
11. J. Zhao, X. Ai, Y. Z. Li, Y. H. Zhou. Thermal Shock Resistance of Functionally Gradient Solid Cylinder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2006, 418 (1-2): 99-110 (SCI, EI)
12. J. Zhao, X. Ai. Fabrication and cutting performance of an Al2O3-(W, Ti)C functionally gradient ceramic to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ing and Machinability of Materials, 2006, 1(3): 277-286
13. J. Zhao, X. Ai, Z. J. Lü. Study on the Thermal Shock Resistance of Si3N4/TiC Nanocomposite Ceramic Tool Materials,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06, 315-316: 299-303 (SCI, EI)
14. J. Zhao, X. Ai, S.Y. Wang, Z.W. Liu. A Model for Milling Force Prediction in High-Speed End Milling of P20 Mold Steel,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06, 315-316: 856-859 (SCI, EI)
15. J. Zhao, X. Ai, J. X. Deng, et al. Thermal shock behaviors of functionally graded ceramic tool materials. Journal of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 2004, 24(5): 847-854 (SCI, EI)
16. J. Zhao, X. Ai, J. X. Deng, et al. A model of the thermal shock resistance parameter for functionally gradient ceramic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2004, 382(1-2): 23-29 (SCI, EI)
17. J. Zhao, X. Ai, X. P. Huang, et al. Effect of Hot Pressing Temperature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Si3N4-TiCnano composites. Materials Science Forum, 2004, 471-472: 167-171 (SCI, EI)
18. J. Zhao, X. Ai, C. Z. Huang, et al. An analysis of unsteady thermal stresses in a functionally gradient ceramic plate with symmetrical structure. Ceramics International, 2003, 29(3): 279-285 (SCI, EI)
19. J. Zhao, X. Ai, X. P. Hua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rmal shock behavior and the cutting performance of a functionally gradient ceramic tool.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2002, 129(1-3): 162-167 (SCI, EI)
20. J. Zhao, J. X. Deng, J. H. Zhang, et al. Failure mechanisms of a whisker-reinforced ceramic tool when machining Nickel-based alloys. Wear, 1997, 208(1-2): 220-225 (SCI, EI)
21. 趙軍, 艾興, 李艷征. 梯度功能陶瓷圓球的抗熱震性. 硅酸鹽學報, 2006, 34(11): 1362-1366 (EI)
22. 趙軍, 艾興, 黃新平, 鄧建新, 王朝霞. 陶瓷構件形狀對其抗熱震性的影響. 機械工程學報, 2004, 40(1): 7-10 (EI)
23. 趙軍, 鄧建新, 艾興, 王朝霞. 對稱型梯度功能陶瓷材料的抗熱震參數. 硅酸鹽學報, 2003, 31(10): 945-949 (EI)
24. 趙軍, 黃新平, 艾興, 王朝霞. 陶瓷圓柱體的抗熱震參數. 硅酸鹽學報, 2003, 31(5): 476-479 (EI)
25. 趙軍, 艾興, 鄧建新, 張建華, 黃傳真. 對稱型梯度功能陶瓷材料的非定常熱應力. 機械工程學報, 2001, 37(11): 22-27 (EI) 1. 超高速切削刀具的設計理論與製造工藝(400萬),項目來源: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批准號:2009CB724402),(2009.1-2013.8),項目負責人;
2. 「基於性能驅動的難加工材料切削刀具設計製造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60萬),項目來源:國家自然科學資金(批准號:51175310),(2012.1-2015.12),項目負責人;
3. 「基於高速切削多場耦合理論的自適應梯度復合刀具研究」(6萬),(批准號:2009,0131110030),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2010.1-2012.12),項目負責人;
4. 「於宏微觀性能裁剪拼接的梯度納米復合刀具研究」(36萬),項目來源:國家自然科學資金(批准號:50875156),(2009.1-2011.12),項目負責人;
5. 「高速切削摩擦學及刀具壽命研究」(27萬),項目來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批准號:50575126)(2006.1—2008.12),項目負責人;
6. 「基於刀具壽命和切削穩定性的多軸數控加工表面形貌預測與控制」(50萬),項目來源: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批准號:NCET-06-0588),項目負責人;
7. 「高壽命型腔模具製造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10萬),項目來源:山東省科學技術發展計劃(批准號:2007GG20004003),項目負責人;
8. 「自由曲面模具多軸數控加工表面質量控制技術及應用研究」(10萬),項目來源:山東省優秀中青年科學家科研獎勵基金(批准號:2005BS05002)(2006.1—2008.12),項目負責人;
9. 「基於多尺度關聯效應的納米復合陶瓷刀具及其切削性能研究」(6萬),項目來源: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批准號:20050422033)(2006.1—2008.12),項目負責人;
10. 「基於多尺度高階理論的納米復合梯度功能陶瓷刀具及其可靠性研究」(70萬),項目來源:高等學校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作者專項資金(批准號:200231)(2003.1—2007.12),項目負責人;

㈦ 何科丁的成就及榮譽

2006、10作品《清語》獲第八屆全國陶瓷藝術設計創新評比大賽中銅獎;
2007、10第五屆中國景德鎮陶瓷藝術百花獎作品《夜》獲三等獎,作品《舞》、《合》、《落》獲優秀獎;
2007、11作品《漂浮的雲》獲首屆中國陶瓷產品設計展三等獎;
2007、12作品《夜》被收藏於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
2008、06作品《吉祥》獲」華月杯」江西省迎奧運中青年陶瓷藝術大賽銅獎;
2008、07第五屆江西省青年美術作品展覽中作品《秋江》、《踏雪》分獲二等獎,作品《雲上的日子》獲優秀獎;
2008、09首屆中國景德鎮「紅葉杯」日用瓷產品設計作品《韻律》獲銀獎,作品《秋碩》獲優秀獎;
2008、12作品《韻律》被收藏於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
2008、12作品《旋律—咖啡具》獲2008年江西省青年藝術設計雙年展覽中二等獎;
2009、07第十三屆江西省美展作品《弗洛伊德的幻想II》、《鑽之彌堅》分獲一等獎,作品《節節高-咖啡具》、《儀》、《水清淺》、《霧里探花》分獲三等獎,作品《宮燈》、《絲語》分獲優等獎;
2009、08作品《弗洛伊德的幻想II》、《鑽之彌堅》分別入選第十一屆全國美展;
2009、10 「景德大成杯」全國青花玲瓏及青花日用陶瓷創新設計大賽實物類作品《含苞待放》獲銀獎,「景德大成杯」全國青花玲瓏及青花日用陶瓷創新設計大賽圖紙類作品《絲語》、《含苞待放》分獲優秀獎;
2010、05作品《幽》、《山丹丹花開》分獲江西省第六屆青年美術作品展覽二等獎;
2010、06作品《爭芳斗艷》在2010年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莆田)優秀作品評選中獲銀獎;
2010、10作品《夏夢》在2010景德鎮陶瓷餐具創新設計大賽銀獎;
2010、12第九屆全國陶瓷藝術設計創新評比大賽作品《鑽之彌堅之二》獲銀獎,作品《祥和》獲銅獎,作品《梯》獲優秀獎,作品《潤雨》、《鄱湖情懷》分獲評委特別獎;
2010參與課題「陶瓷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獲江西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2011、10 作品《虹.飛揚》獲第四屆中國景德鎮產品設計高溫色釉類大賽銀獎;
2012、01作品《梅花》獲2012江西省迎新春美術作品展金獎。2012、06作品獲江西省青年藝術設計雙年展優秀獎。
2012、12《鑽之彌堅之二》入選首屆中國當代陶瓷藝術大展 北京
2014、06作品《粉嫩嬌黛》獲江西省青年藝術設計雙年展二等獎。 2007、04作品《色域分割》、《一葉浮萍》、《漂浮的雲》分選為參加中國美術館舉辦的景德鎮陶瓷學院師生作品邀請展;
2008、06作品《旋》參加2008德化—中 · 韓陶藝家作品交流展;
2008、09作品《龍鳳呈祥》、《旋》參加2008上海藝術博覽會中的「陶瓷藝術家提名展」;
2009、10作品參加中國景德鎮陶瓷博覽會;
2010、10作品《飄系列》入選第七屆中國當代青年陶藝家作品雙年展。
2010、10作品參加中國景德鎮陶瓷博覽會;
2011、06 參加「瓷風畫語」學院六君子當代陶瓷藝術展。
2011、10作品參加中國景德鎮陶瓷博覽會;
2012、07作品入選第八屆中國當代青年陶藝家作品雙年展。
2012、10作品入選中國首屆現代陶瓷藝術作品展。

㈧ 中國古代冶金陶瓷技術的成果

一.陶瓷技術
中國早在約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發明了原始的制陶術,成為世界上最早能夠制陶的國家之一。在距今約四、五千年以前,在今河南地區就出現了具有紅、黑圖飾的「彩陶」製品,反映了當時已經具有了相當高的制陶技術和社會文化水平,形成了著名的「彩陶文化」。
在約三千年前的商代,中國在不斷改進制陶技術的基礎上,開始用較純凈和精細的瓷土取代粗糙的陶土為原料,制胎和掛釉,並以較高溫度進行煅燒制出了世界最早的原始瓷器。到了漢代,由於燒瓷技術不斷改進,中國已能造出精細的青瓷。以後,再經晉、唐、兩宋到明清,歷代名窯已能制出極其精美的瓷器,並遠銷國外,受到各國人民的盛贊,對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瓷」幾乎已經成了「中國」的代名詞。瓷器的發明是中國古代化學取得的一項傑出成就。

二.冶金技術
在早期的文明國度和地區中,中國使用銅、鐵等金屬的年代相對說來是較晚的。但是,由於中國在冶鑄技術方面的發明和創新,使中國的冶金業很快就後來居上,躍升於世界的前列,並為中國古代文明的高度發達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技術進步帶動生產發展,並進而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的典型範例。
埃及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時開始進入青銅時代,公元前1000年左右開始進入鐵器時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大約在公元前7000年時開始利用自然銅,公元前4000年時開始進入青銅時代,公元前1200年左右開始進入鐵器時代;愛琴海地區大約在公元前3300年時開始進入青銅時代,公元前1000年左右開始進入鐵器時代;印度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時開始進入青銅時代,公元前800年左右開始進入鐵器時代;而中國是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開始進入青銅時代,公元前500年左右開始進入鐵器時代的。
中國冶金史上的一個最突出的特點,是鑄造技術佔有重要的地位,以至於鑄造既作為成形工藝而存在,又成為冶煉工序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達到了「冶」與「鑄」密不可分的地步。因此在古代文獻中往往是冶鑄並稱,並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如常用詞彙「模範」、「范圍」、「陶冶」、「就範」等,都是由冶鑄技術衍生而來的。這種冶與鑄密不可分的冶金傳統,是古代世界上其它國家和地區所無法比擬的。
1.青銅冶煉
被認為是中國古文明象徵的商周到戰國的青銅器,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鑄造技術所造就的。中國開始冶煉青銅的時期雖然晚於西方約千餘年,然而後來居上,冶煉水平很快超過了西方。
從重875公斤的司母戊方鼎、精美的曾侯乙尊盤和大型的隨縣編鍾群,以至大量的禮器、日用器、車馬器、兵器、生產工具等,可以看到當時中國已經非常熟練地掌握了綜合利用渾鑄、分鑄、失蠟法、錫焊、銅焊的鑄造技術,在冶鑄工藝技術上已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而《考工記》中所記載的:「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鍾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削殺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是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比的經驗性科學總結,表明當時中國已認識到合金成分與青銅的性能和用途之間的關系,並已定量地控制銅錫的配比,以得到性能各異,適於不同用途的青銅合金。
《考工記》中還記載有:「凡鑄金之狀,金與錫,黑濁之氣竭,黃白次之;黃白之氣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氣竭,青氣次之,然後可鑄也」,說明當時已掌握了根據火焰的顏色,來判定青銅是否冶煉至精純程度的知識,這是後世化學中火焰鑒別法的濫觴。用以比喻工夫達到純熟完美境界的成語「爐火純青」,就是由此引伸出來的。
在煉銅中的另一項重要成就是濕法煉銅,也叫膽銅法。這是利用煉丹家所發現的鐵對銅離子的置換反應,進行冶銅的方法。其工藝過程是把硫酸銅或碳酸銅(古稱曾青、膽礬、石膽等)溶於水,使成膽水,然後投鐵塊於溶液中,因鐵的化學性能比銅活潑,鐵離子會置換出銅來。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濕法冶金,宋代已用此法進行大規模的煉銅生產。
2.鑄鐵冶煉
中國冶煉塊鐵的起始年代雖然遲至公元前6世紀,約比西方晚900年,然而冶煉鑄鐵的技術卻比歐洲早2000年。中國鑄鐵的發明出現在公元前5世紀,而歐洲則遲至公元後的15世紀。由於鑄鐵的性能遠高於塊鐵,所以真正的鐵器時代是從鑄鐵誕生後開始的。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鑄鐵的出現是社會生產力提高和社會進步的主要標志。中國從塊鐵到鑄鐵發明的過渡只用了約一個世紀的時間,而西方則花費了近三千年的漫長路程。中國古代煉鐵技術發展得如此迅速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英國著名科學史家貝爾納說,這是世界煉鐵史上的一個唯一的例外。
由於生鐵含碳量高,雖硬但脆,不耐碰擊,易毀壞,為改進生鐵的性能,中國古代發明了一系列的生鐵加工技術:
其中,首先是戰國時期問世的鑄鐵柔化術。該項技術又分為兩類,一類是在氧化氣氛下對生鐵進行脫碳熱處理,使成白心韌性鑄鐵;一類是在中性或弱氧化氣氛下,對生鐵進行石墨化熱處理,使成黑心韌性鑄鐵。而在西方,白心韌性鑄鐵的生產技術1722年方由法國人首次記述,黑心韌性鑄鐵是1831年才在美國問世的。到漢代,鑄鐵柔化術又有新的突破,形成了鑄鐵脫碳鋼的生產工藝,可以由生鐵經熱處理直接生產低、中、高碳的各種鋼材,中國從此成為世界上的先進鋼鐵生產國。其產品亦隨著中外交通貿易的發展,輸運到周圍各國以及中亞、西亞和阿拉伯一帶。
另一傑出的生鐵加工技術是炒鋼,它是中國古代由生鐵變成鋼或熟鐵的主要方法,大約發明於西漢後期。其法是把生鐵加熱成液態或半液態,並不斷攪拌,使生鐵中的碳份和雜質不斷氧化,從而得到鋼或熟鐵。河南鞏縣鐵生溝和南陽瓦房庄漢代冶鐵遺址,都提供了漢代應用炒鋼工藝的實物證據。東漢時成書的《太平經》中也說:「有急乃後使工師擊治石,求其中鐵,燒冶之使成水,乃後使良工萬鍛之,乃成莫耶。」「莫耶」乃古代寶劍之稱。這段文字雖失之疏簡,但不難看出,它敘述的是由礦石冶煉得到生鐵,再由生鐵水經過炒煉,鍛打成器的工藝過程。炒鋼工藝操作簡便,原料易得,可以連續大規模生產,效率高,所得鋼材或熟鐵的質量高,對中國古代鋼鐵生產和社會發展都有重要的意義。類似的技術,在歐洲直至十八世紀中葉方由英國人發明。
中國古代的煉鋼技術主要是百煉鋼。自從西晉劉琨寫下「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這一膾炙人口的詩句後,「千錘百煉」、「百煉成鋼」便成為人們常用的成語。百煉鋼肇始於西漢早期的塊煉滲碳鋼,其後不斷增加鍛打次數而成定型的加工工藝。到東漢、三國時,百煉鋼工藝已相當成熟。上引《太平經》中的「萬鍛之,乃成莫邪」,即是其生動的寫照。曹操曾令工師製作「百辟利器」,曹丕的《典論·劍銘》中說:「選茲良金(指鐵),命彼國工,精而煉之,至於百辟」。劉備曾令「蒲元造刀五千口,皆連環,及刃口刻七十二湅」。《古今注·輿服》亦說:「吳大帝有寶劍三,……一曰百煉,二曰青犢,三曰漏景」。後世這一工藝一直被繼承,並不斷得到發展。
此外,在1981年經中國學者關洪野等人對513件出土的漢魏時期鐵器研究後表明,中國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就已經發明了球墨鑄鐵,遠遠早於發達的歐洲國家。目前,中國學者所做的結論已經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承認。
創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灌鋼技術,是中國冶金史上的一項獨創性發明。陶弘景說:「鋼鐵是雜煉生柔作刀鐮者」,北齊的綦母懷文「造宿鐵刀,其法燒生鐵精以重柔鋌,數宿則成剛」,說的就是灌鋼技術。灌鋼的工藝過程大致為,將熔化的生鐵與熟鐵合煉,生鐵中的碳份會向熟鐵中擴散,並趨於均勻分布,且可去除部分雜質,而成優質鋼材。灌鋼技術在宋以後不斷被改進,減少了灌煉次數,以至一次煉成。沈括在《夢溪筆談》卷三說:「世間鍛鐵所謂鋼鐵者,用柔鐵屈盤之,乃以生鐵陷其間,泥封煉之,鍛令相入,謂之『團鋼』,亦謂之『灌鋼』」,並說「二三煉則生鐵自熟,仍是柔鐵」,正反映了灌煉次數的減少。其中把柔鐵屈盤起來是為了增加生熟鐵的接觸面,提高灌鋼的效率,並促使碳份分布更均勻;封泥則可以促進造渣,去除雜質,並起保護作用。明代灌鋼技術又進一步發展,據《天工開物》卷十四記載,已把柔鐵屈盤改為薄熟鐵片,進一步增加了生熟鐵的接觸面,加速「生熟相和,煉成則鋼」的進程,泥封亦改為草泥混封。灌鋼又稱「抹鋼」、「蘇鋼」,其工藝自清至近代仍很盛行。在坩堝煉鋼法發明之前,灌鋼法是一種最先進的煉鋼技術。
銅、鐵外,中國古代冶煉和使用的金屬還有金、銀、汞、鉛、錫、鋅等,其中鋅的煉制是中國首先發明的。中國在先秦的青銅中已把鋅作為伴生礦加入銅合金中,從漢代至元代更是有意識地把鋅的氧化物「爐甘石」加入化銅爐中,以生產鋅為主要合金元素的銅合金黃銅。明代時,則開始了大規模地用爐甘石作原料提煉金屬鋅。從十六世紀起,中國的鋅便不斷傳進歐洲。歐洲到十七世紀才開始煉鋅,其工藝也是源自於中國。

㈨ 搪瓷與陶瓷的區別

搪瓷和陶瓷都是燒制出來的,不同的是搪瓷是用於金屬,尤其是鐵製品的表面,主要目的是防腐防銹。陶瓷不僅是一種表面處理技術——釉料技術,主要是用陶土在比較高的溫度下經過一系列的物理化學反應後,形成的堅硬物質。

搪瓷是在金屬表面塗覆一層或數層瓷釉 ,通過燒成,兩者發生物理化學反應而牢固結合的一種復合材料。陶瓷是把粘土原料、瘠性原料及熔劑原料經過適當的配比、粉碎、成型並在高溫焙燒情況下經過一系列的物理化學反應後,形成的堅硬物質。

而用陶土和瓷土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粘土為原料,經過配料、成型、乾燥、焙燒等工藝流程製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9)成果陶瓷擴展閱讀

陶瓷,英語:china。中國人早在約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時代)就發明了陶器。用陶土燒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燒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則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總稱。

陶瓷是把粘土原料、瘠性原料及熔劑原料經過適當的配比、粉碎、成型並在高溫焙燒情況下經過一系列的物理化學反應後,形成的堅硬物質。比較常見的有:陶瓷茶具,陶瓷盤子,陶瓷碗,多種陶瓷生活用具等。

搪瓷是在金屬表面塗覆一層或數層瓷釉 ,通過燒成,兩者發生物理化學反應而牢固結合的一種復合材料。這樣做最大的好處是,耐腐蝕。 比較常見的比如:搪瓷炒鍋,搪瓷臉盆等。

㈩ 潮州市陶瓷行業協會的主要成果

潮州市陶瓷行業協會還創辦了《中國瓷都報》和「中國瓷都--潮州網站」,構建了較版為完善的權協會宣傳網路。《中國瓷都報》發行面向各會員單位、各陶瓷產區、上下游企業及業界人士,包括了「業界新聞、人物觀點、技術管理和文化宣傳」等多個版面,內容豐富、信息量大、可讀性強。「中國瓷都--潮州網站」具備中英文版本,及時報道潮州陶瓷的最新動態,宣傳相關的政策法規,擴大潮州市陶瓷行業協會的影響力,讓世界認識「中國瓷都」,認識潮州。

閱讀全文

與成果陶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科學院無形資產管理辦法 瀏覽:67
注冊資本金認繳期限 瀏覽:828
申請商標到哪個部門 瀏覽:762
購買無形資產的相關稅費可以抵扣嗎 瀏覽:982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