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赴美留學,推算出諾獎級導師之錯的中國神童最後怎麼樣了
天才在人群中總是引人注目的存在,他們因為在某一方面上擁有常人所沒有的天賦而受到人們的特殊對待,許多人甚至認為,與眾不同的天才總會有一些怪癖,這是可以理解的。
古往今來,不少有怪癖的天才們,比如只吃白色食物的埃里克·薩蒂,不講衛生的米開朗琪羅,喜歡裝成農民的列夫·托爾斯泰……他們雖有奇怪的癖好在身,但在自己的領域都作出了傲人的成績,因此,人們對天才們怪癖的容忍程度也相應提高了不少。
不過,因為怪癖四處碰釘子的天才也並非沒有,中國這位曾經的「神童」謝彥波就是一位。謝彥波還曾被預測為諾貝爾獎的有力沖擊者,但卻因為自己的固執己見和低情商多次碰壁,最終從神壇墜落,成為了榮光不再的庸人。
這位安德森教授來頭可不小,他曾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在物理界擁有極高地位。跟隨這樣一位導師,謝彥波本該前途無量,安德森也很看好謝彥波這位學生,謝彥波一度被大家認為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有力沖擊者。可惜的是,謝彥波後來再次折在了自己的情商問題上。
我們都知道,學術界經常會有不一樣的聲音存在,而謝彥波就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與安德森有了不一樣的觀點。謝彥波第一次上交與導師觀點有沖突的論文時,安德森以謝彥波英文不好為由駁回了他的論文,但是謝彥波並沒有體會到安德森教授的暗示。
在英語水平大幅提升之後,謝彥波在那篇論文的基礎上寫了一篇更加完善的論文再次提交給安德森。這一次,安德森直接告訴謝彥波兩人觀點不同,謝彥波的論文永遠無法在他這里通過。要知道,安德森作為學術界的大牛,當然可以接受不一樣聲音,但這並不代表他就會承認別人與自己相左的理論。
不過,安德森念在師徒一場的情分上,表示願意將謝彥波介紹給其他導師來帶,可謝彥波執意跟隨安德森,不願轉投他人。
再後來,安德森因為中國留學生殺害教授事件對中國留學生有了一些忌憚,同時,謝彥波國內的老師也勸說他回國,最後謝彥波只得接受回國,並以碩士研究生的身份被中國科技大學聘用為普通講師。
本該前途無量,最後庸庸碌碌一生
回首過往,謝彥波十一歲上大學,十五歲攻讀碩士研究生,十八歲攻讀博士研究生,這樣「明星」般的人物本該前途無量,卻因為性格問題被迫墜落。
究其本質,就是因為謝彥波從幼年開始就沒有得到正確的價值引導和情商教育。不論是老師還是家長,在謝彥波的「天才」光環的影響下都選擇了重視他的學習,而疏忽了他的在人際交往和心理健康上的教育,最終導致了他在未來道路上幾經波折,逐漸變得黯淡無光。
可見,孩子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尤其是情商和心理健康方面,若是得不到正確引導,那麼孩子的一生都有可能受其影響。
『貳』 中國科學家韓春雨諾獎級成果素材寫作文
2]■中國哪些科技領域最有可能拿到「諾貝爾獎」 專家認為中國在高能物理、生物科技等領域具有問鼎諾獎的水平。丁肇中說,中國在高能物理方面的成就與貢獻是世界一流的,中國高能研究無論理論還是實驗,其水平在世界上也是先進的。他特別談到了他和中科院高能所、電工所以及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合作的探求宇宙暗物質的實驗。這一研究一旦獲得突破進展,當然是具有獲諾獎水平的。該實驗設備已於1998年在美國「發現號」太空梭上飛行,獲得了許多數據和成果,這是世界上公認的。而且參與這一研究的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長陳和生,正是他在麻省理工學院培養的博士生。 此外,高能所專家與義大利合作在深岩洞尋找暗物質的研究也備受國際矚目。一旦他們的研究能領先美、日完成,則必獲諾獎。據悉,截至199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已五次授予粒子物理學領域的科學家。中國是少數建成原子對撞機的國家。在粒子物理學研究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科院同志信心十足地介紹,高能物理所有不少科研課題是世界一流的,一旦研究成功,中國科學家將獲得不止一項諾貝爾獎。 在生物科技方面,中國人類基因組工程負責人楊煥明博士不止一次說,基因研究不光拼技術,還拼資源,而中國的生物資源豐富。在這片資源的沃土上,隨時可能結出生物科技的奇葩。 中科院動物所從事的克隆大熊貓胚胎實驗一直令外國科技同行羨慕不已,因為他們根本沒有這樣的實驗材料。在中國,由於生物資源豐富,中國科學家可以做許多外國科學家想做但沒有條件做的研究。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有望形成中國生物科技的異軍突起。楊煥明說,在基因研究方面,中國已形成了上游基礎性研究與下游功能研究兼備的完整科研隊伍。中國是世界上參加人類基因組計劃僅有的.
『叄』 有哪些在世學者已做出諾獎級別工作,但一生與諾貝爾獎無緣
首先想到的就是哈佛的小威姐姐,原因很簡單,同樣的工作14年頒給了仨老爺們兒。那一年同樣悲催的還有UIUC的Holonyak,大名鼎鼎的「LED之父」卻不敵站在他肩膀上的日本二哥。
James Bjorken與他所發現的Bjorken標度率。Bjorken是我能想到的最符合這個題目的大佬:他獨立研究了深度非彈性散射的實驗,揭示出了Bjorken標度率並給出了強相互作用漸近自由的物理圖像,並與Feymann合作給出了parton的物理思想,對之後QCD的建立起到的根本性的促進作用。但兩次與他相關的諾獎都沒有給他,非常遺憾。
關於發現脈沖星的文章共有5個作者,Antony Hewish一作,約瑟琳·貝爾列二作。1974年,Antony Hewish和Martin Ryle同獲諾貝爾獎,獎勵他們對發現脈沖星的貢獻。這也是諾貝爾獎首次授予天文學。約瑟琳·貝爾作為脈沖星信號的首先發現者,也對其做了精確的分析。但和吳健雄一樣,她是女性,不同的是吳健雄當年已經是一實驗室之主,算學界大咖了;74年頒獎時,約瑟琳·貝爾還是學界青椒,講師一個, 受到性別和資歷的雙重歧視。這個也是諾獎另一個被詬病的例子吧。
『肆』 屠呦呦獲諾獎文化意義
個人榮獲年度諾貝爾獎在美國等西方國家,或在東方的日本已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事。但發生在本土內地中國科學家身上現時還是件了不起的事。屠呦呦榮獲2015年度醫學諾獎江具有不同凡響的中國意義。
這是本土內地中國人第一次獲此殊榮,實現了多少代中國科學家的「諾獎夢」。諾獎雖然不能代表全部,但它畢竟從一個重要方面反映了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自然科學某些領域的發展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因此,諾獎向來還是被世人所看重。
舊中國積貧積弱
,其社會、經濟和教育與科技發展水平極為落後,在這樣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培養出諾獎水平級自然科學家的,楊振寧、李政道等人,都是因為後來他們接受的是歐美研究生教育,在歐美發達的科技環境里成長,才成就了他們的諾獎地位。
新中國建國六十六年來,科學技術發展成就曾出現過沖擊諾獎,並有希望拿諾獎的機會。1965年我國科學家完成了牛結晶胰島素的合成,這是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多肽類生物活性物質。只就該成果的意義來說,當時我國的相關科研人員能獲得諾貝爾獎,但諾貝爾獎對同一成果獲獎人數有要求,可以由最主要的人員榮獲該屆諾貝爾獎,但當時的領導和「集體攻關」的「戰友們」認為這一成果是集體共同努力取得的,不能由那個人獨享。在那個突出「集體主義」、個人爭做「無名英雄」的年代,是不可能把這個世界級水平的科研成果算作其中少數人的。我國科學家最終與該屆諾貝爾獎失之交臂。
諾獎的獲得是需要時間的,諾獎級科研成果的形成離不開科技成果的長期積累與創新。自諾獎誕生以來,為何在西方世界,特別是在發達國家涌現了那麼多諾獎獲得者?主要是資本主義在西方較早興起,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科學技術的發展與創新提出了強烈的需求。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經歷了三次科技革命。西方的教育體制和科技發展管理體制較有利自然科學創新人才的培育與涌現。諾獎級自然科學成果離不開前人研究的階梯,離不開歷史發展不同時期優秀人才、傑出人才研究能力與研究水平「基因」的傳承,離不開自然科學研究成果的長期積淀。
新中國建立後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自然科學研究基礎和設施條件極為薄弱,後又經歷「十年動亂」,自然科學研究在這期間基本停止。長期以來,我國科學技術發展基本上走的是模仿別人的路子,原創性的突破性的自然科學研究成果相當少。一直到改革開放後,我們才認識到原創成果的重要及其對一個國家科技進步的極大影響,才自覺地把創新教育和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上重要的議事日程。由此可見,我國培養諾獎級世界一流人才所依賴的基礎是相當薄弱,自然科學研究與創新積累所需的時間還比較短。充分認識到自然科學發展的重要性,集中精力抓自然科學發展也只有三十年多年的時間,在這樣較短的時間內就企望出現諾獎級世界一流人才,那是不大可能的事。
近幾年,有不少人埋怨若大一個中國為什麼難有人獲諾獎,分析了許多原因,被指責得最多的是中國的教育體制和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的辦學思想與實踐出了問題。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時間與積累問題。莫言、屠呦呦獲諾獎可以說已開啟了中國人獲諾獎的時代。今後十到十五年,中國科學家將有一到二人獲諾獎。像當今日本那樣常有獲諾獎的可能還需要三十年左右,像當今美國人那樣幾乎每年都有科學家獲諾獎可能還需要五十年到六十年的時間。
屠呦呦其實是一位中醫醫葯研究科學家。中醫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醫學,也是我中華民族醫學研究的優勢。首先是中醫醫葯學研究科學家獲諾獎同樣說明獲諾獎需要時間與積累。相比之下物理、化學、現代醫學與生物、現代信息技術等領域,我們本來創新研究的底子就比較薄,創新成果積累也較少,在這些領域出現諾獎獲得者還需要我們耐心的等待。
用西方人的話來講,屠呦呦是中國社會主義體制下培養出來的諾獎級人才。前文提到的牛結晶胰島素的合成研究和屠呦呦的青蒿素研究,具有鮮明的中國體制特點,即所謂「協同作戰」、「集體攻關」,少數優秀科技工作者發揮了不小作用,但總的來看是多方面合作和集體攻關的結果。獲獎後,屠呦呦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談到了這一點:這是集體的力量,是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
『伍』 改革開放前30年的科研成果都有哪些達到了諾獎級別青蒿素、胰島素、衣原體、雜交水稻
個人為人,就是雜交水稻跟青蒿素。
其他的都不行。
雜交水稻,養活了全世界幾億人,這比任何葯物救活的都多。
不過因為文化背景差異,西方國家很難理解這種貢獻。
『陸』 日本19個諾貝爾獎,什麼時候中國的諾獎級科研也能到這個規模
尤其是今年日本摘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消息,再次刺激國人。
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也再次被擺在桌面上,去年的《18年18個諾貝爾獎,日本到底憑什麼?》的舊聞換換數,變成《19年19個諾貝爾獎,日本到底憑什麼?》的新聞充數,堂而皇之地再次被熱議,毫無違和感。
一項科研成果,從實驗室發現到走向工廠批量生產,再到社會普遍認可,最後到獲得諾獎,大概就是需要一個30年的周期。
比如中國的屠呦呦獲得諾獎的「發現青蒿素」,正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獲獎是在2015年,這是一個時間周期問題。
『柒』 中國還有哪些「諾獎級別」科技成果
中華來人民共和國國籍獲得源者
2015年 屠呦呦
北京時間2015年10月5日。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
呦。她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中國葯學家屠呦呦2015年10月5日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成為國內第一個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獲得者也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籍女性。她也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2012年 莫言
北京時間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學院宣布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莫言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捌』 冷凍電鏡能催生更多諾獎級成果嗎
北京時間10月4日17時45分,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公布。
瑞士洛桑大學雅克·杜波切特(Jacques Dubochet)、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喬基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和英國劍橋大學理查德·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憑借「研發出能確定溶液中生物分子高解析度結構的冷凍電子顯微鏡」獲此殊榮。
聽得消息後,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王宏偉和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孫飛研究員都表示——「不意外」。
獲諾獎並不等於很完美
「前兩年就覺得這項技術可以獲諾貝爾獎。」孫飛長期從事生物電鏡方法學研究,他也是中國生物物理學學會冷凍電鏡分會副理事長。
孫飛與三位諾獎獲得者雖沒有直接合作,但都有過接觸。
他在接受采訪時介紹,雅克·杜波切特、喬基姆·弗蘭克和理查德·亨德森開創的冷凍電子顯微成像技術,能讓科學家看到生物大分子復合體的高解析度三維結構,極大地推進了分子生物學研究和對生物奧秘的理解。
國內應用並不落後
令人欣慰的是,我國在冷凍電子顯微鏡領域並不落後。
王宏偉介紹,國內最早做冷凍電鏡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當時清華大學隋森芳院士、中山大學張景強教授、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徐偉研究員等都在做這方面研究。
到二十一世紀初,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逐漸成熟,中國一些科研單位開始布局。
王宏偉告訴記者,2008年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購置了亞洲第一台高端冷凍電子顯微鏡,北京大學醫學院、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也開始采購該設備。此外,國內還從國際上招聘年輕科學家開始這方面研究。
「從2007到2009年,國內開始在此領域有較大投入並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國內大部分從事該領域研究的年輕人與此次三位獲獎者有一定的師承關系。」 王宏偉認為,中國那時候開始布局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正當其時,因為2013年軟硬體的成熟使該技術開始顯現出優勢。
孫飛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施一公教授關於剪切復合體的大量研究都是利用這一技術,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關於植物捕光復合體的高解析度結構也是利用該技術來完成。
「所以這項技術會促成一大批突出研究成果出現。」孫飛說。
目前,中國在解析大生物分子結構領域的研究非常出色,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應用方面在國際上也很有影響力。
但在王宏偉看來,國內在該技術方法學開發方面還需加大力氣,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就是在方法學開發上作出了原創性成果。
眾所周知,X射線晶體學技術帶來的重要發現曾多次獲諾獎,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是否有同樣可能?
「這次諾獎是獎勵冷凍電子顯微鏡方法學上的創新,將來利用這個技術解析出重要分子結構,破解重要生物學問題,完全有可能再得諾獎,中國在這方面也大有希望。」王宏偉說。
『玖』 中國式的「諾獎級成果「究竟能意淫多久
也許中國人還夠自信,迫切需要世界和中國人民的承認與認可。
明知諾獎的評選,是有其話語權體系的。
公知們對於中國所取得的一切進步,都持虛無主義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