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科技成果有哪些類型
科技成果可分為三大類型:
基礎理論成果,是指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領域取得的新發現、新學說,其成果的主要形式為科學論文、科學著作、原理性模型或發明專利等。
應用技術成果,是指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應用中取得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材料、新設備,以及農業、生物新品種、礦產新品種和計算機軟體等。
軟科學成果,是指對科技政策、科技管理和科技活動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論、方法和觀點,其成果的主要形式為研究報告。
⑵ 范方誌的主要科研成果
1.范方誌 .西方中央銀行獨立性理論的發展及其啟示[J].金融研究,2005(11)[金融與保險(人大復印資料),2006(08)]. 2.范方誌,湯玉剛.農村公共品供給制度:公共財政還是公共選擇[J].復旦學報,2007(03) (該文被《新華文摘》引用).
3.范方誌.美國聯邦儲備體系的發展與演變[J].金融研究(實務版),2007(05).
4.范方誌,張耿慶.中國技術創新政府幹預的理論依據[J].統計研究,2004(11).
5.范方誌,張立軍.中國地區金融結構與產業結構升級研究[J].金融研究,2003(11).
6.范方誌.通貨膨脹目標制:理論,實踐及其啟示[J].國際金融研究,2008(02).
7.范方誌.2007年我國貨幣政策述評[J].經濟學動態,2008(06).
8.范方誌,趙大平.人民幣匯率變化及其傳遞對中國外貿平衡影響的實證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6(02).
9.范方誌,劉望,陳交輝,鄭必清.我國助學貸款制度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高等教育,2000(23)(該文入編《三湘青年優秀學術論文集》).
10.范方誌.西方中央銀行獨立性理論的發展及其啟示[J](該文原發表於《金融研究》2005年11期).金融與保險(人大復印資料),2006(08).
11.范方誌,麻勇愛.旅遊消費信貸初探[J].旅遊學刊,2006(11).
12.范方誌,全國高等財經院校《資本論》研究會2008年年會綜述[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8(5).
13.范方誌,李璐媚.美國次貸危機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 財經問題研究,2008(9)(被國研網轉載).
14.范方誌,李海海,蘇國強.中國中央銀行獨立性與政治經濟周期的實證分析[J].社會科學,2005(11).
15.范方誌,蘇國強.中國中央銀行獨立性問題研究[J].經濟縱橫,2005(10).
16.范方誌.入世,不確定性與居民消費[J].消費經濟,2002(06).
17.范方誌,楊海水.「理性黨派信徒」政治經濟周期理論及其實證分析——兼論中央銀行獨立性[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8(02).
18.范方誌,加強《資本論》研究,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全國高等財經院校《資本論》研究會2008年學術年會綜述[J].當代經濟研究,2008(10).
19.范方誌,毛晉生.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注資股改上市和道德風險.社會科學輯刊,2004(06).
20.范方誌.市場經濟呼喚存款保險制度[J].經濟縱橫,1999(06).
21.范方誌.完善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制度的對策思考[J].經濟縱橫,2006(10).
22.伍柏麟,范方誌.新制度經濟學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4(01).
23.范方誌,湯玉剛,齊行黎.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路徑和動力[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4(04).
24.范方誌,劉望,陳交輝,鄭必清.我國助學貸款制度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修改稿)[J].經濟研究參考,2000(114).
25.范方誌,毛晉生.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注資股改觀點述評[J].國有資產管理,2004(10).
26.范方誌. 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國際實踐及其啟示(被人大復印資料《金融與保險》(2006年第5期)全文轉載)[J].投資研究,2008(01).
27.范方誌.我國小企業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經濟縱橫,1999(06).
28.范方誌.貨幣政策制度國際比較與我國貨幣政策制度完善[J].東南學術,2006(05).(該文題目被列入《新華文摘》(2006年22期)報刊文章篇目輯覽)。
29.范方誌,張立軍.以金融結構的優化促進西部產業結構的調整[J].中國國情國力,2004(03).
30.范方誌,湯玉剛,虞拱辰.反思農村公共品供給制度演變:一個建設性分析框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7(05).
31.范方誌.通貨膨脹目標制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07(62).
32.范方誌,譚燕芝,郭英.論跨域消費[J].消費經濟,2003(05).
33.范方誌. 美國次貸危機的發展演變及其啟示[J].寧夏社會科學,2008(03).
34.范方誌,周陳曦.新舊兩類農村金融機構比較研究[J].經濟縱橫,2008(11).
35.范方誌.亞洲金融危機與中國金融改革[J].開放導報,1999(12).
36.范方誌,蘇國強.美國次級房貸市場危機及其啟示[J].中國國情國力,2007(12).
37.范方誌,湯玉剛,齊行黎.國內外銀行業聚集上海動因的實證研究[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4(05).
38.范方誌,湯玉剛.政府間縱向分權的契約性質:——以浙江強縣擴權、強鎮擴權為例[J].財經問題研究,2007(11).
39.范方誌,李海海.中央銀行獨立性與政治經濟周期:中國的實證分析[J].科學.經濟.社會,2005(04).
40.范方誌. 美國次級房貸市場危機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河南金融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8(01).
41.范方誌,周劍.對外直接投資、外部經濟與高新技術產業集群[J].東岳論叢,2003(06)(該文被人大復印資料C7《高新技術產業化》2004年1期全文轉載).
42.范方誌,趙明勛.中國金融抑制與經濟發展的實證分析[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3)(該文被人大復印資料《金融與保險》2004年第8期全文轉載).
43.范方誌.諾德豪斯—麥克雷模型及其實證分析[J].上海金融學院學報,2007(05)(該文被人大復印資料《理論經濟學》2008年第2期全文轉載).
44.湯玉剛,范方誌.財政規模決定:基於經驗模型的經濟學解釋[J].財經研究,2005(10).
45.朱波,范方誌,湯玉剛.出口退稅中央、地方分擔機制——運作原理、負面效應與機制優化[J].財經研究,2004(01).
46.朱波,范方誌.金融危機理論與模型綜述[J].世界經濟研究,2005(06).
47.范方誌.基於選舉的政治經濟周期理論及其實證分析——兼論中央銀行獨立性[J].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07(4).
48.范方誌.我國中央銀行體制改革的回顧與展望——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9(02).
49.范方誌.金融監管、信息不對稱與道德風險[J].寧夏社會科學,2009(06).
50.范方誌.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貴州財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發展記實[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11).
51.范方誌.對美國次貸危機不斷惡化的反思[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0(01).
52..范方誌.我國高校思政理論課部門名稱和地位的科學界定[J]. 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0(03).
53..范方誌.我國高校思政理論課部門名稱和地位的科學界定[J]. 馬克思主義文摘(人大復印資料),2011(02).
54..范方誌.房地產價格波動、通貨膨脹與收入分配差距[J].青海社會科學,2010(03).
55.范方誌.我國高房價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1(03).
56.范方誌.論通貨膨脹[J]. 寧夏社會科學,2011(02).
⑶ 汪金國的主要科研成果
已出版:
1.《反法西斯戰爭時期的中國與世界研究·第八卷·戰時蘇聯對華政策》(專著),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1/1)
2.《多種文化力量作用下的現代中亞社會》(專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1/1)
3.《哈薩克跨國民族社會文化比較研究》(合著),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2/2)
4.《哈薩克跨國民族社會文化比較研究》(合著),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2/2)
5.《阿富汗焦點和中亞安全問題》(合譯),蘭州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2/2)
擬出版:
1.《阿富汗症結與中亞安全》(譯著)。(1/2)
2.《吉哈德:中亞激進伊斯蘭教的崛起》(譯著)。(1/1)
3.《全球文化力量消長與中亞政局變化研究》(專著)。(1/1)
4.《塔利班:中亞伊斯蘭教、石油與新的大博弈》(譯著)。(1/1) 1.主持2006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全球文化力量消長與中亞政局變動研究》。
2.參與2006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反法西斯戰爭時期的中國與世界研究》子課題《戰時蘇聯對華政策研究》。
3.2005年獲第三十八批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三等資助金。
4.主持200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十五」規劃第一批研究項目《中亞五國有關民族立法及其相關問題研究》。
5.主持2002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影響未來中亞社會發展的文化研究》。
6.參與2001年度教育部社會規劃項目《哈薩克跨國民族社會文化比較研究》。
7.參與199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1世紀初中亞格局變化趨勢和我國與中亞關系戰略》。 1.《「古阿姆」組織與中國》(俄文),《中亞與高加索》(瑞典),2008年第3-4期(1/1)。
2.《中亞地區打擊恐怖主義的國際合作》,《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8年第5期。(1/2)
3.《全球文化力量消長與中亞政局變化》(俄文),《世界文明與哈薩克》(第一部分),阿拉木圖,2007年。(1/1)
4.《論阿富汗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部族症結》,《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1/2)
5.《論俄羅斯帝國伊斯蘭教的發展與伊斯蘭教政策的變化》,《世界歷史》,2006年第2期。(1/1)
6.《從1897年全俄人口普查看俄羅斯帝國的穆斯林階層分布與社會狀況》,《世界民族》,2006年第1期。(1/2)
7.《20世紀80-90年代全球民族主義浪潮及相關理論探討》,《新疆社會科學》2005年第5期。(2/2)
8.《1916年中亞起義直接起因辨析》,《人大復印資料〈世界歷史〉》,2005年第10期。(1/2)
9.《多種文化力量作用下的現代中亞社會——加強在中亞主動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性及值得思考的問題》,《國際關系:呼喚中國理論》(郭樹勇主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1/2)
10.《多種文化 交互影響——影響現代中亞社會發展的外部文化力量因素》,《跨文化交流》(加拿大),2005年第1期。(1/2)
11.《1916年中亞起義直接起因辨析》,《新疆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1/2)
12.《影響現代中亞社會發展的內部文化力量因素》,《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4年第2期。(1/2)
13.《繼承、糾偏與發展——多種文化力量作用下的現代中亞社會》,《世界歷史進程中的哈薩克文明》,阿拉木圖凱納爾大學,2003年,第292~295頁。(1/1)
14.《中亞社會的俄羅斯化》,《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年第2期(新論集萃)作為原創觀點轉載;原文為《關於中亞社會「俄羅斯化」概念的理論探討》,《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第5期。(1/1)
15.《中亞社會的俄羅斯化現象》(俄文),《哈薩克文明》,2003年第2~3期。(1/1)
16.《中國與中亞跨國民族關系對西部大開發的影響》,《世界民族》,2003年第3期。(1/1)
17.《評中亞獨立國家內政轉型》,《國際問題研究》,2003年第3期。(1/1)
18.《反恐戰爭前後的阿富汗周邊地緣政治形勢》,《蘭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5期。(1/2)
19.《影響未來中亞社會發展的文化和社會力量因素》,《蘭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1/1)
20.《關於中亞社會「俄羅斯化」概念的理論探討》,《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第5期。(1/1)
21.《裏海石油和中國能源》,《人大復印資料<工業經濟>》,2001年第9期。原載《蘭州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4.58~63。(2/2)
22.《蘇聯解體後阿富汗在中亞地緣政治轉變中的影響》,《東歐中亞研究》,2001年第5期。(1/1)
23.《中亞安全和阿富汗毒品》,《東歐中亞研究》,2001年第4期。(2/2)
24.《裏海石油和中國能源》,《蘭州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2/2)
25.《1916年中亞起義的性質及其歷史意義》,《蘭州大學學報》,2000年第6期。(1/1) 1.《China Courts Uzbek Leader with a Full State Visit》(中國盛迎烏茲別克領導人),《紐約時報》(專訪)2005年5月25日。
2.《中亞動盪背後的影子》,《人民日報海外版》(專家訪談), 2005年05月21日第五版。
3.《西部大開發中的生態環境建設》,《人民日報》2003年2月20日第九版理論版。
4.《未來中亞 多種文化力量的集散地》,《人民日報(專家評說)》,2002年7月26日第7版國際版。
5.《美國進入中亞與裏海油氣》,《人民日報(專論)》,2002年5月13日第7版國際版。) 1.2004年入選甘肅省「555」創新人才工程。
2.關於中亞社會「俄羅斯化」概念的理論探討》(《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第5期),2004年獲甘肅省第九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3.《蘇聯解體後阿富汗在中亞地緣政治轉變中的影響》(《東歐中亞研究》,2001年第5期),2003年獲甘肅省第八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4. 蘭州大學2008年度「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推薦人選 1.《蘇聯解體對中亞地區地緣政治的影響》,《蘭州大學第四屆中亞學術研討會》,2001年4月。
2.「Heritage,levelling and development of Central-asian society under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ultures」,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nference 「The Kazakh civi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world historical process」,7~8 July,2003.(《繼承、糾偏與發展——多種文化力量作用下的中亞社會》,2003年7~8月《世界歷史進程中的哈薩克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
3.《影響現代中亞社會發展的內部文化力量因素》,《北京大學第五屆中亞學術研討會》,2003年10月。
4.《中亞民族與人口狀況評析》,《甘肅省對外友好聯絡會第六屆中亞學術研討會》,2004年7月。
5.《論中亞地緣文化中的中國文化因素》,《新疆社會科學院中亞問題學術研討會》,2004年7月。
6.《多種文化力量作用下的現代中亞社會——加強在中亞主動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性及值得思考的問題》,《上海復旦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國際關系理論研討會》,2004年12月。
7.《蘭州大學、蘭州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教育狀況》,《哈薩克凱納爾大學「世界大學教育狀況」國際學術研討會》,2007年4月。
8.《全球文化力量消長與中亞政局變化》,《哈薩克凱納爾大學「中亞國際關系研究」國際學術會議》,2007年7月。
9.《古阿姆與中國》,新疆社會科學院「中亞問題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年11月。
⑷ 我國重大科技成果有哪些
中國近年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第一顆裝專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屬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飛船升天;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號成功升天;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成功升天。
(4)主要科研成果擴展閱讀:
基本特徵:
(1)是新穎性與先進性:沒有新的創見、新的技術特點或與已有的同類科技成果相比較為先進之處,不能作為新科技成果。
(2)是實用性與重復性:實用性包括符合科學規律、具有實施條件、滿足社會需要。重復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復使用或進行驗證。
(3)是應具有獨立、完整的內容和存在形式,如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以及科技報告等。
(4)是應通過一定形式予以確認:通過專利審查、專家鑒定、檢測、評估或者市場以及其它形式的社會確認。
中國科學院在《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管理辦法》中把「科技成果」定義為:某一科學技術研究課題,通過觀察試驗和辯證思維活動取得的,並經過鑒定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意義的結果。
⑸ 季峻峰的主要科研成果
1.與他人合作研究發現多種新的東亞古季風替代性指標。這些指標涉及黃土和古土壤在季風作用下的多種地球化學變化 。
2.對粘土礦物-環境(包括熱液,成岩和成土環境)相互作用及其指示意義開展了系統深入研究。
3.研究提出了利用紫外-可見-近紅外反射光譜快速測量土壤和沉積物中鐵氧化物礦物含量和磁化率變化的新方法,具有環境和遙感應用意義。
代表性文章、論著
47.Chen J, Chen Y, Liu LW, Ji JF, Balsam W, Sun YB, Lu HY
Zr/Rb ratio in the Chinese loess sequences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changes in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strength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70 (6): 1471-1482 MAR 15 2006
46.Lian B, Hu QN, Chen J, Ji JF, Teng HH
Carbonate biomineralization inced by soil bacterium Bacillus megaterium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70 (22): 5522-5535 NOV 15 2006
45. Fan CF, Chen J, Chen Y, Ji JF, Teng HH
Relationship between solubility and solubility proct: The roles of crystal sizes and crystallographic directions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70 (15): 3820-3829 AUG 1 2006
44.Liu LW, Chen J, Ji JF, Chen Y, Balsam W.
Variation of Zr/Rb ratios in the Chinese loess deposits ring the past 1.8 Myr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the change of East Asian monsoon intensity
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 7: Art.
43.Shen ZX, Cao JJ, Zhang XY, Arimoto R, Ji JF, Balsam WL, Wang YQ, Zhang RJ, Li XX.
Spectroscopic analysis of iron-oxide minerals in aerosol particles from northern Chin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367 (2-3): 899-907 AUG 31 2006
42.Wang XY, Lu HY, Ji JF, Wang XY, Zhao J, Huang BC, Li Z
Origin of the Red Earth sequence on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regional aridity since the middle Miocen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 49 (5): 505-517 MAY 2006
41. Ji J, Zhao L, Balsam W, Chen J, Wu T, Liu LW
Detecting chlorite in the Chinese loess sequence by diffuse reflectance spectros
CLAYS AND CLAY MINERALS 54 (2): 266-273 APR 2006
40. Ji JF, Balsam W, Chen X, et al.
Rate of solar insolation change and the glacial/interglacial transitio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33 (4): Art. No. L04706 FEB 22 2006
⑹ 張季超的主要科研成果
主持和參加了國家六五至十一五期間近百項各級各類科研、科技開發項目及重點工程,其中國家級重點工程4項,省部級重點攻關項目16項,推動了建築隔震新技術首次在國內外的巨型鋼結構中使用,完善了飽和軟土地基處理技術和巨型鋼結構綠色建造技術,推進了重大工程項目低碳節能的發展,開展了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建設技術創新,取得了多項達到國際領先、國際先進和國內領先水平的科研創新成果。
近5年來主持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子課題《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建設的管理機制與模式以及運營保障制度研究》、廣東省教育部產學研結合項目《預應力混凝土管樁基礎耐久性及其安全性評價研究》、廣東省教育部產學研結合項目(科技平台建設專項)《綠色建築與新型建材產學研合作創新平台》等縱向科研項目。在AdvancedMaterialsResearch、AppliedMechanicsandMaterials、《工程力學》、《岩土工程學報》、《施工技術》、《建築結構》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89篇,其中EI、ISTP收錄20餘篇 ;
主編專著及教材30餘本,包括專著:《廣東科學中心建設科技創新》(科學出版社,2011年)、《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建設的管理機制及運營保障制度研究》(科學出版社,2011年)、《基礎工程測試技術與案例分析》(科學出版社,2012年)、《新編地基處理技術與工程實踐》(科學出版社,2014年)、《廣東科學中心建設與管理——建築篇》(科學出版社,2008年)等 ;
先後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11項,廣州市科學技術獎4項,廳局級科技進步獎11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項 ,其中,主持的科研成果《廣東科學中心建設與管理的創新實踐》獲200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特等獎 、《隔震減振新技術在廣東科學中心的應用與研究》獲2010年度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光纖健康監測技術在廣東科學中心中的研究與應用》獲2010年度華夏建設科學技術三等獎 、《廣東科學中心飽和軟土地基預處理技術研究與應用》獲2006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大型科技場館土木建築工程災害防護研究應用》獲2011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珠江新城地下空間建設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獲2013年度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減震隔震技術在土木工程中的創新實踐》獲2013年度河南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光纖維健康診斷技術在重大工程結構中的研究與應用》獲2012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城市高密集區大規模地下空間建造關鍵技術及其集成示範》(排4)獲2013年度教育部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等 。
⑺ 何展翔的主要科研成果
先後主持完成省部級科研項目項,國家863項目1項,國家重大專項2項。主持和參與完成的科研成果主要有:建場測深系統的引進、吸收並開發完成了3套國產200~250千瓦大功率建場測深儀器系統及處理解釋軟體系統用於中國西部油氣勘探生產;CEMP採集方式、山地採集實驗和三維MT小面元採集等大地電磁勘探新技術,成為西部山前復雜區地震勘探的重要補充;井地電法儀器引進、改造以及井地電法物理模擬和三維數字模擬研究等井地電法油氣預測技術,已在國際國內十餘個油田井區試驗和生產,取得了好的效果;在井下注水壓裂充電電位法監測及試驗研究中,提出並完成了三維多分量網路動態監測系統;提出時-頻電磁法新方法,建立完善了採集處理解釋技術系列,實現了一套系統一次採集同時獲得時域與頻域數據,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勘探精度,在國際國內得到應用取得好的效果;主持和參加海洋電磁正反演模擬研究,實現了海洋可控源電磁復雜模型積分方程正反演模擬,並提出採用MVOSD方法識別高阻油氣藏邊界,在國內率先開展深海海洋可控源電磁實際資料處理。
他曾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發明獎2項。有12項技術申報和獲得專利受理,其中7項獲得發明專利授權,兩項獲得實用新型專利授權。在國內外核心專業刊物發表論文30餘篇,在國際國內大型會議發表論文20餘篇。先後獲得孫越崎科技基金優秀科技獎、鐵人科技成就獎、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優秀科技獎、河北省青年科技獎和河北省勞動模範等多項榮譽。
2005.10~2006-10赴美休斯敦大學做訪問學者,完成海洋可控源電磁三維模擬及靈敏度研究的博士後課題。 先後承擔國家高新技術研究發展「十一五」863項目,任課題長,「十一五」、「十二五」國家重大專項課題負責人,當前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三維電磁勘探技術、海洋電磁方法研究以及電磁油氣目標識別與檢測方法研究等方面。
⑻ 岳湘安的主要科研成果
近年來,在相關領域內,主持和完成國家「973」前期研究專項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課題9項、省部級重點科技攻關課題10餘項。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均達到國際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已有3項科研成果和研發的新技術在油田應用,取得了重大經濟效益。目前,在氣驅(CO2驅、N2泡沫、空氣驅)、低(特低)滲透油藏提高採收率、油藏深部調驅、化學驅、微尺度流動及滲流機理等方面,作為負責人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課題1項、國家「973」項目中課題1項、其他重大課題5項。
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出版專著3部、教材3部,主編的教材《提高石油採收率基礎》獲北京市精品教材(2008年)、獲2004-2009中國石油高等教育優秀教材獎(2009年);截至2010年7月,在《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科學通報》、《力學學報》、《石油學報》、《Journal of Petroleum Technology》、《化學通報》、《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 Engineering》、《Petroleum Science》等國內外學術期刊和國際會議發表學術論文140餘篇,SCI收錄15篇、EI收錄38篇、ISTP收錄6篇。
最近5年來,在氣驅(CO2驅、N2泡沫、空氣驅)、低(特低)滲透油藏提高採收率、油藏深部調驅、化學驅、微尺度流動及滲流機理等方面的重要學術技術工作:
● 2006年4月25~27日,作為執行主席之一,主持了以「溫室氣體地下封存及其在提高石油採收率中的資源化利用」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第276次學術討論會。
● 作為課題長組織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復雜油氣田地質與提高採收率技術」中課題「油田開采後期提高採收率新技術」(課題編號:2009ZX05009-004)
● 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溫室氣體提高石油採收率的資源化利用及地下埋存」中的課題五「CO2驅替過程中多相多組分非線性滲流機理和規律」。
●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二氧化碳氣驅提高採收率試驗研究」中的子課題「低滲油藏CO2驅深部封竄技術研究」(大慶油田外圍低滲透油藏——扶楊油層CO2驅提高採收率)。
●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並完成了國家重大基礎研究(973)前期研究專項「低滲透油藏提高採收率基礎理論研究(項目編號2002CCA00700)」
●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並完成了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三級專題「低滲非均質砂岩油藏深部封堵與改造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編號2003BA613A-07-05)」
●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並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聚合物溶液微尺度流動探索研究(項目批准號:50574060)」。
●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化學驅和微生物驅提高石油採收率的基礎研究」中課題「新型驅油體系驅油機理研究」
● 承擔並完成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低(超低)滲油藏提高採收率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示範」中「低(超低)滲透油藏氣驅竄流抑制技術研究」。
出版專著3部、教材3部,主編的教材《提高石油採收率基礎》獲北京市精品教材(2008年)、獲2004-2009中國石油高等教育優秀教材獎(2009年);指導的博士生獲校優秀博士論文1篇,指導的碩士研究生獲校優秀碩士論文1篇;截至2010年7月,在《科學通報》、《石油學報》、《Journal of Petroleum Technology》、《化學通報》、《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 Engineering》、《Petroleum Science》等國內外學術期刊和國際會議發表學術論文140餘篇,SCI收錄12篇、EI收錄36篇、ISTP收錄6篇。
近三年代表性論文
論文名稱發表時間刊物名稱
潤濕性對模擬原油微尺度流動及滲流的影響 2010.3石油學報
Physical simulation of fluid flow and proction performance in extra-low permeability porous media2009.12Petroleum Science
Effect of stress sensitivity on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in CO2 flooding for fractured low permeability reserviors2009.9Petroleum Science
Influnce of wettability on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through microtubes and cores
2009.7Chinese Science Bulletion
Effect of time lag and stress loading rate on low permeability reserviors
2009.7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bility and water control of nitrogen foam in bulk phase and porous media
2009.6Petroleum Science
氮氣泡沫體系穩定性的影響因素研究2009.1石油學報
污泥與鹽酸在多孔介質中的反應及分布規律2008.9吉林大學學報(工學版)
驅油劑界面特性和流變性對石油採收率的綜合影響2008.8應用化學
Flow characteristics and reaction properties of carbon dioxide in microtubles and porous media2008.6Chinese Science Bulletion
文13西塊油藏岩石形變對採收率的影響研究2008.6岩土力學
微管中的酸化反應:沉澱及界面效應2008.4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Micro-mechanisms of resial oil mobilization by viscoelastic fluids
2008.2Petroleum Science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deionized water in microtubes
2007.3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粘彈性和冪律型驅油劑的等效滲透率2007.1石油學報
⑼ 凌洪飛的主要科研成果
1.獲國家教委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中國分析測試協會一等獎,於2002年獲教育部「跨世紀人才計劃」基金。
2.在國際上率先對世界三大洋Fe-Mn結殼開展了Nd、Pb同位素演化研究,發現海洋水成Fe-Mn結殼記錄保存了其生長歷史時期海水的Nd、Pb同位素組成。獲得了全球三大洋若干區域20 Ma以來Nd、Pb同位素演化歷史,揭示了太平洋Nd同位素組成隨水深變化的分層性結構、以及三大洋的Nd同位素區域性差異結構已保持了20 Ma以上;發現並解釋了20Ma以來太平洋Nd同位素組成對明顯變化及其原因,以及從3 Ma開始至今太平洋和大西洋Nd同位素比值降低的原因。
3.近期的研究又首次將國際學術界對太平洋Nd-Pb同位素演化的了解由以前的20Ma以來,向前推進到78Ma以來。並且有力地闡明了國際上爭論的關於海洋中Nd、Pb來源問題。Nd、Pb同位素近年來已發展成為非常有效的古海洋示蹤指標,但國際學術界對陸源的Nd、Pb進入海洋的途徑仍不清楚,爭論很大。我們的研究雄辯地揭示了78Ma以來(i)中北太平洋中部海水的Pb主要來源於風沙,且與氣候有關;(ii)風沙對太平洋中部海水Nd幾乎沒有貢獻。太平洋海水中Nd主要來自河流和島弧火山岩的風化剝蝕。此項成果將為Nd、Pb同位素作為更有效的古海洋學指標作出重要貢獻。
4.有關論文被包括國外十多種SCI刊物在內的論文引用410次,其中被《Science》《Nature》引用11次,單篇論文引用7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