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什麼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成就
改革開放使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在經濟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
1.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以年均接近兩位數的速度增長,先後於1999年和2010年跨入中等偏下收入國家和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2009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0年,中國出口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97%的出口產品是製造業產品,成為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繼英國、美國、日本、德國之後的世界工廠。2013年,中國進出口的貿易總量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2017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640美元,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經濟的比重從1978年的1.8%提高到2017年的15%左右。
2.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減貧事業成就顯著。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始終堅持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使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人民群眾切實享受到了改革發展的成果,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即將實現全面小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從1978年的343.4元、133.6元提高到2017年的36396元、13432元。共有7億多人口擺脫貧困,農村貧困發生率從1978年的97.5%大幅下降到2017年的3.1%,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3.未出現系統性金融經濟危機。迄今,中國是唯一沒有發生系統性金融經濟危機的新興市場國家,而且在上世紀末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為世界經濟復甦作出了重大貢獻。
Ⅱ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建設方面取得的成果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27年來,國民經濟年均增長9.6%,社會事業加快發展。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2萬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6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得到改善。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目前,95%以上的商品價格已由市場確定,95%以上的投資來源於企業、銀行和社會。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4年多來,嚴格信守承諾.清理和修訂法規,逐步降低關稅,取消非關稅措施,開放服務貿易,推動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為進一步擴大國際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積極創造良好條件。
同時應當看到,中國前進的道路上還存在不少困難。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經濟總量雖然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仍然排在世界100位之後。中國的產業結構還不合理,技術水平不高,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經濟和社會發展還不協調,城鄉、區域和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得到扭轉。在我們這樣一個有著十幾億人口的大國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還需要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
今後一段時期,是中國發展的重要機遇期。目前,中國正在制定2006-年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發展的主要目標:一是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實現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二是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5年降低20%左右,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開放型經濟達到新水平。實現這些目標,需要把握未來,開拓創新。在理論創新方面,中國認真總結自身建設和世界其他國家發展的經驗,提出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在科技創新方面,中國制定了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確立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和方針。在體制創新方面.中國按照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明確了各方面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在創新的推動下,中國將保持發展的良好態勢,提高發展的質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軌道。
展望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以下主要特徵:
首先,中國的發展是立足國內的發展。中國國內需求潛力大,可以為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過去5年,中國新增電話用戶5.14億戶,新增發電裝機容量超過2億千瓦,就是市場規模大的客觀反映。今後5年,我們將把擴大內需作為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保持固定資產投資合理增長;同時,積極調整投資與消費的關系,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中國既是能源消費大國,又是能源生產大國,多年來能源自給率始終保持在90%以上,能源增產的潛力很大。例如,中國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還不到1/3.核電裝機占電力裝機的比重只有1.7%。我們將堅持立足國內,構築穩定、經濟、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高效、清潔地開發利用煤炭資源:努力增加石油天然氣供給能力,協調發展煤電、水電、核電,加快開發利用風能、生物質能、太陽能,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提高到15%左右。我們還將立足國內,優先發展科技教育,加快培養各級各類人才。中國有40%左右的國民儲蓄率,8億多勞動力資源.廣闊的國土蘊藏著自然資源:還有初具規模的基礎設施,較好的科技教育基礎,不斷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長期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發揮好國內資金、勞動力、能源資源等生產要素的作用。中國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長期持續發展。
第二,中國的發展是結構優化的發展。中國首次經濟普查資料顯示,2004年,第一、二、三次產業的比例為13.1:46.2:402。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成效,但還需要進一步優化。今後5年。我們將依靠自主創新提升產業技術水平,繼續加強農業,加快發展服務業,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依託國家重點建設工程,把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加強消化吸收再創新結合起來.在高效清潔發電和輸變電、大型石油化工、先進適用運輸裝備、高檔數控機床、集成電路設備和先進動力裝置等領域實現突破,提高裝備製造的整體水平。大力發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高技術產業,促進金融、物流、咨詢、文化、旅遊等服務業加快發展,繼續加強能源、礦產、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
第三,中國的發展是資源節約的發展。人口多,資源相對短缺,是中國的基本國情。我們將貫徹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堅持節約優先,大力節能、節水、節材、節地和資源綜合利用。突出抓好冶金、建材、化工、電力等重點行業的節約降耗工作。實施節約和替代石油、熱電聯產、綠色照明等重點節能工程,推進1000家重點企業的節能改造,鼓勵生產和使用節能節水產品、節油環保型汽車。發展節能省地型建築。嚴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產業的發展。依法淘汰落後的生產能力。
第四,中國的發展是環境友好的發展。我們將進一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貫徹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加快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突出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繼續實施重點流域污染治理工程,推進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積極防治農村面源污染。保護好飲用水源;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加快燃煤電廠二氧化硫治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搞好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調整產業結構和經濟布局,從源頭上減少污染。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合理劃分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區域。繼續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防沙治沙等生態工程,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系統。嚴格環境監管,強化環境執法,防範和化解生態環境風險。
第五,中國的發展是全面協調的發展。我們將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突出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建設,努力增加農民收入。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有序轉移,改善城市人居環境。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千方百計擴大就業,推進扶貧開發,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合理調節收入分配,加快發展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
第六,中國的發展是改革開放的發展。我們將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向。深化改革開放,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動力和保障。改革的重點任務包括: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加快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推進價格改革,建立能夠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和污染治理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深化財稅、金融、投資等方面的改革,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建立現代市場體系;整頓市場經濟秩序,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大知識產權保護的執法力度。我們將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一是繼續發展對外貿易,加快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二是積極有效利用外資,切實提高利用外資質量,著重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三是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開展優勢互補的對外投資,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需要中國。2005年,中國商品進出口總額1.42萬億美元,其中,進口總額6600億美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資603億美元。均居世界第三位。改革開放以來,世界各國給了我們有益的援助,國外資金、技術和人才的引進,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同時,中國也為世界發展作出了貢獻。近年來,中國對40個最不發達國家提供了優惠關稅待遇,為海嘯受災國、南亞地震救援、禽流感國際合作提供了力所能及的資金和技術援助。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峰會上,中國就支持發展中國家發展提出了五項新舉措,涉及關稅、減債、貸款、防治疾病和人力資源開發等領域。今後5年,中國的發展將為全球帶來更多的機遇,僅商品進口累計就將超過4萬億美元。希望各國企業家和各界人士抓住機遇,擴大對華投資貿易。繼續參與和支持中國的建設。
中國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我們願與國際社會一道,相互開放市場,健全多邊貿易體制,促進全球貿易與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為擴大經貿合作創造更好的環境;發展技術貿易.建立技術推廣和轉讓機制,讓更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分享技術革新的成果;完善國際金融體系,營造穩定、高效、安全的金融環境,防範金融風險:積極開展能源合作與對話,保持國際能源市場穩定,為發展提供安全、經濟、清潔的能源保障;廣泛開展環境合作,認真履行國際環境公約,推進環境保護能力建設;加強相互磋商,協調國際行動,共同解決貧困、債務、人口以及自然災害、疾病傳播、恐怖主義等問題,促進世界和平發展。
展望未來,中國將堅持走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的道路,與各國攜手前進,開拓創新,為促進全球發展、建設和諧世界作出更大的貢獻
Ⅲ 改革開放取得的重大進展的經濟成果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中國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還在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理論的提出,沒有作為主體地位的公有制經濟,就不能確保我國社會的社會主義性質,就不能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就不能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就不能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沒有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缺少必要條件,就不能為我國國有經濟的體制創新提供好的借鑒,就不能體現市場的調節作用,就難以實現社會資源的最有效配置,也就難以實現整個社會經濟的有機發展。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的共同發展,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的生機和活力,使我國走上了一條快速發展的軌道。1978年至2008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長9.8%,不僅明顯高於1953至1978年年均增長6.1%的速度,而且比日本和韓國經濟起飛階段GDP年均增長率的9.2%與8.5%還略高。所有制結構的這種變化,對我們的日常生活也產生了深刻影響。比如,由於搞活了經濟,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大為提高也更加豐富了,大家心目中的「三大件」早已不是自行車,縫紉機,手錶,也不是彩電,冰箱,洗衣機,現在已是住房,汽車,電腦等;又如,由於各種所有制企業的發展,人們就業方式也多樣化了,國有企業的「鐵飯碗」不再是人們唯一的追求,私企,外企,自主創業,個人擇業等成了許多新一代年輕人的選擇;再如,個人財產性收入增多,投資理財成為熱門話題,國債、基金、股票、期貨、外匯、黃金等成為很多人的投資手段。
實踐證明,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既保證了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體現公有制經濟的控制力,又極大的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使中國經濟充滿生機和活力,對於我們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Ⅳ 經濟體制改革過後,中國取得了哪些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和發展。在經濟體制改革之後,我國在以下的幾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已經進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
在改革開發的幾十年裡,我國積極抓住發展機遇,改革創新,經濟得到了快速地發展,國內生產總值以年均接近兩位數的速度增長,逐步從跨入中等偏下收入國家到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在2009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2013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這些數據都表明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以來,我國經濟實力逐步增強,對國際的經濟建設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Ⅳ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是:
1、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社會和諧穩定的30年。
自粉碎「以江青為首的四人幫」以後,中華民族猶如鋼鐵長城一般堅不可摧。
2、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經濟迅速蓬勃的30年。
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增加,國內生產總值從0.3645萬億元增長至21.0871萬億元,增長近60倍。
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
3、改革開放的30年,是教育事業穩步發展的30年。
1983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對世界,面對未來。高考制度恢復之初,全國有570萬人參加高考,卻僅錄取27萬名。
而到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達到1010萬,錄取新生達567萬名,伴隨著教育規模的發展,更有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據著日益重要的位置。
4、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創新的30年。
從1979年遠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衛星順利返回,中國航天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
5、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的30年。
1984年許海峰摘得中國奧運首枚金牌,自此之後,中華體育健兒奮勇爭先:2000年悉尼奧運,中國代表團收獲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獎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績。
2004年雅典,中國軍團更是將金牌總數擴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2008年,奧運會在中華大地上拉開,我們成為奧運的主人。
(5)經濟改革的成果擴展閱讀
綜合國力躍居世界前列
1、國民經濟快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由1952年的679億元上升到2006年的209407億元,年均遞增7.9%。
其中1979~2006年年均增長9.6%,是新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是世界同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
最近30年來,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之下,中國的GDP以每年接近於10%的速度增長,在世界歷史上是沒有先例的。
2、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數據,200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跨過2萬億美元台階,躍居世界第四位。
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的份額由2001年的4.2%提高到2005年的5.0%。人均GDP則由1978年的257元提高到2006年的15930元。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1、改革開放30年的時間里,中國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的純收入增長了6.7倍,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2、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逐步改善,城鎮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由1986年末的8.8平方米擴大到2005年末的21.3平方米。
3、居民消費結構明顯改善,改革開放初期,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都在57%以上,農村居民則高於60%,2006年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5.8%,接近中等收入國家水平。
Ⅵ 改革開放的成果
歷經年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社會滄桑巨變。在群星閃耀的30年進程中,資本市場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資本市場是中國改革開放最重要的成果之一。」經濟學家華生在講這一句話時,平靜的語調中透著一份沉甸甸的厚重感。
循序漸進至巨變
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整個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變化不僅僅體現在經濟層面,GDP翻了幾番、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更大變化則在於人們的社會觀念、生活觀念、生活方式等都發生了根本改變。「而且這種轉變具有不可逆性,從一定意義上說,這30年幾乎超過了中國歷史幾千年的社會進步。」華生道出了所有中國人的感受。
經過這30年發展,中國工業化已經進入了中期,並奠定了城市化的基礎。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迅速提升,經濟實力已進入全球前四,中國近代幾百年以來的強國夢已開始實現。但是,改革並非一帆風順,期間也經歷了大大小小不少風波。華生說,回顧中國改革開放30年,幾乎在每一個階段都有懷疑與批評的聲音。「其中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對中國改革國內批評的聲音多,而國際上則往往是肯定的多,外部反而比內部看得更清楚。」
華生認為,正確回顧和總結改革開放30年,是為了今後30年走得更好,因為今後30年發展任務更偉大、更艱巨。目前我國人均收入接近2000美元,從東亞和拉美一些國家發展情況看,在人均收入達到2000美元後都遇到了發展瓶頸,甚至出現停滯和倒退。「今後30年,中國發展面臨的挑戰依然非常巨大。」華生說。
他認為,過去30年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首先是因為改革開放的方向選對了。「即改革堅持了市場化方向,開放堅持了國際化方向。」其次,改革開放的基本戰略正確。在中國歷史上,方向對的改革卻屢屢挫敗,從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到戊戌變法等基本都以失敗而告終。而現代中國改革開放30年第一次打破了這一怪圈,其中重要原因是選擇了正確戰略——「轉化存量、發展增量」。即堅持「雙軌戰略」循序漸進,通過累積效應引發巨變,使發展又穩又快。「這使在每個階段的推進中,支持改革的力量都能勝出。」
中國經濟改革先從農村開始,因為當時農村最窮最落後,變革的要求最強烈,改革阻力也最小;後來再到城市改革,包括價格改革等逐步推進。開放也是從個別特區開始,再到部分特區,然後在全國分梯度開放。
「中國改革始自經濟改革,自從中央提出『以人為本』以來,實際上進入社會改革階段。現在要建設和諧社會,以及醫療、衛生、教育等改革,都是社會改革的重要內容。今後中國還會進入政治改革階段,這種安排也是堅持了循序漸進原則。」華生表示。
資本市場是重要成果
「資本市場是中國改革開放非常重要的成就之一。」華生總結說。改革開放已經30周年,但中國資本市場發展還不到20年。資本市場發展歷史雖然比較短,然而其發展速度卻非常快。我國股市規模、市值佔GDP比重、交易量、交易系統的先進性等,都出現大幅躍升。「中國資本市場短短十幾年時間,已經趕上甚至超過了國外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發展。」
資本市場的出現和發展,是上世紀80年代股份制改革成果的推進。盡管改革開放前10年沒有股票市場,但是前10年的改革為其出現打下了基礎。「當年公司制改革、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造等,為股市打下了基礎。」華生說。
另外一方面,資本市場的發展又對國企改革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當初單純的股份制改造阻力重重,而且監管體系不健全,價值很難體現。「而資本市場出現以後,大家看到了上市的好處,看到了資本市場的魅力,這推動了大型國企的股份制改造,並推動了國有資產管理體系的建立。」
過去中國經濟「血液系統」完全靠銀行,因此金融風險非常大,累計的金融壞賬數以萬億計。資本市場出現以後,逐步發展直接金融,減少了間接金融,降低了整個金融風險。「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功能開始發揮,有力地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應對新問題要有高超藝術
華生認為,經過30年改革開放,現在我國面臨著高速發展後出現的許多新問題。這其中一部分是原來經濟體制改革本身沒有完成的,需要繼續推進改革。如價格體制尤其是要素價格改革,以及能源、資源等重要生產資料價格改革等,就是價格雙軌制改革沒有完成的地方。「另一部分是新出現的問題,比如當前的通脹、人民幣升值壓力、國際收支雙順差、收入差距擴大、城市化、環境污染等,這些都是經濟快速增長帶來的新問題。」
應對上述問題,華生認為一方面需要繼續推進改革,另一方面也需要宏觀經濟管理的高超藝術。「有些問題可以通過改革進行解決,有些問題則並非單純改革就能解決。如對於人民幣面臨升值壓力問題,不能簡單地市場化、自由浮動就解決問題了,這樣反而會出大問題。」
華生表示,在經濟領域近年來出現兩種問題交織,即經濟改革的繼續推進與宏觀經濟管理藝術的問題。「尤其是後一方面問題,即使將來經濟改革完成,基本建立起了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宏觀經濟管理藝術的問題也將永遠存在,就如當前的美國、歐洲國家等同樣面臨頭疼的宏觀經濟問題。」「對於中國這樣一個處於轉型中的國家,對宏觀經濟管理藝術要求更高。」華生坦言
Ⅶ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上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1、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27年來,國民經濟年均增長9.6%,社會事業加快發展。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2萬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6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得到改善。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
2、目前,95%以上的商品價格已由市場確定,95%以上的投資來源於企業、銀行和社會。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4年多來,嚴格信守承諾.清理和修訂法規,逐步降低關稅,取消非關稅措施,開放服務貿易,推動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為進一步擴大國際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積極創造良好條件。
3、同時應當看到,中國前進的道路上還存在不少困難。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經濟總量雖然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仍然排在世界100位之後。中國的產業結構還不合理,技術水平不高,資源環境壓力加大。
4、經濟和社會發展還不協調,城鄉、區域和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尚未得到扭轉。在我們這樣一個有著十幾億人口的大國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還需要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
5、今後一段時期,是中國發展的重要機遇期。目前,中國正在制定2006-年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發展的主要目標:一是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實現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二是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5年降低20%左右,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開放型經濟達到新水平。
6、實現這些目標,需要把握未來,開拓創新。在理論創新方面,中國認真總結自身建設和世界其他國家發展的經驗,提出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在科技創新方面,中國制定了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確立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和方針。
7、在體制創新方面,中國按照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明確了各方面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在創新的推動下,中國將保持發展的良好態勢,提高發展的質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軌道。
Ⅷ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取得那些成就
1、改革開放推動了以階級斗爭為綱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轉變。
1978年5月開展的真理標准問題大討論,打破了教條式的理論禁錮,恢復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成為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奠基石。
2、改革開放推動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
從計劃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我們黨的偉大創舉,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經濟基礎。
3、改革開放推動中國全方位開放。
黨的十八大以來,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升,中國經濟不僅僅局限於引進來,更提升了走出去的高度,「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亞投行的設立、G20峰會的召開都表明,中國在國際經貿體系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已經逐漸成為全球化的重要推動者。
4、改革開放推動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能夠從根本上保障經濟社會在穩定的環境下順利發展。改革開放推動我國全面走向法治社會,必將進一步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
5、改革開放極大地改變了我國人民生活圖景。
改革開放給人民生活帶來巨大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將一步步變為現實,極大地調動了人民群眾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創造性,為我國的發展進步帶來了無窮的活力。
Ⅸ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取得的成就
伴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對外開放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舉國上下重新矚目入世的影響與對策時,我們有必要進一步對我國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的發展作出系統深入的研究。本文擬就此談幾點想法。
一、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發展研究的基本任務與意義
如果對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的發展作出具有綜合性、整體性和系統性的研究,其基本任務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考察這一理論的發展歷史,即其產生、推進和形成的歷史演變過程,揭示該理論是在我國哪些不同歷史時期受什麼樣的政治經濟條件和經濟開放實踐的影響而產生與發展的;在不同社會歷史時期佔主流地位的理論觀點是怎樣發展演變的;對這一理論產生與發展發生重要影響的代表性人物提出了哪些重要的見解和觀點,如何評價其歷史地位;在同一歷史時期就一些重要理論問題有哪些重要的不同認識;這一理論的演進過程經歷了哪些大的階段,有著什麼樣的特點和規律性,等等。
另一個方面是考察這一理論的發展現狀,即在概括介紹現階段佔主流地位的觀點和理論界對各個重要問題的探討的基礎上,分析所取得的理論成就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同時,針對學術界就一些主要理論問題產生的不同認識作進一步的分析,結合實踐中提出的新問題作前瞻性研究。
之所以承擔兩個方面的任務,是由中國經濟開放理論發展研究的內在需要所決定的。首先,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的思想源遠流長,並對現代經濟理論有重要影響。即使自近20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對外開放理論也伴隨實踐的發展而經歷了不斷演進的過程。對這一理論的歷史是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發展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理論發展研究不能停留在史的考察上,只有深刻把握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研究的現狀並開展深入和具有前瞻性的探討,才能使「經濟理論發展研究」臻於全面。而後一種角度恰恰是現今中國經濟思想研究領域中較為薄弱的環節。一些論著只停留在思想史的考察之上,過於側重學術性,影響了經濟思想研究服務於指導實踐的功能的發揮。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研究應避免只承擔思想史研究任務的作法,注意就理論現狀部分做出自己的研討,也就是說要對現階段我國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的研究特點、重點問題、歷史任務及發展趨向等作出分析和概括。
從上述兩個方面研究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的發展,任務量很大,但在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條件下很有理論和實踐意義。
1.有益於促進我國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的深入研究。自20世紀70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學界結合對外開放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開展了大量研究,特別是圍繞對外開放戰略、引進外國資金與先進技術、國際貿易與金融、經濟特區與區域開放、「三資」企業及其管理、加入國際貿易組織等方面出版了不少著作,發表了大量論文。黨和國家領導人與政府決策部門在總結實踐經驗、吸收學術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提出了許多指導我國正確實行經濟對外開放的方針政策,其中同樣包含著非常豐富的有關理論和思想。但是目前還缺少較為全面總結我國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發展過程的著作,並且在經濟學界近些年全面總結理論發展經驗時又存在對此方面注重不夠的情況,這顯然不適應我國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條件下總結理論發展經驗,推進理論建設與時俱進的需要。(註:筆者近幾年就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20年之際出版的總結經濟理論發展方面的若干著作和一些研究跨入新世紀經濟理論與實踐的著作進行了初步考察,感到一些論著在作出很多學術貢獻的同時卻對總結經濟對外開放理論的發展與經驗方面注意不夠。例如在《經濟理論20年著名經濟學家訪談錄》(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中選擇了15個重要理論專題,卻沒有對外開放方面的題目。在《中國經濟學家代表作精選(1978-1998)》(中國發展出版社,1998年)中選了14位著名經濟學家的代表作,也沒有一篇論文是研究對外開放的。在《影響中國20年經濟體制改革論文精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中,共選錄160多篇論文, 只有一篇關於經濟特區方面的文章。在《跨世紀的預言》(山西經濟出版社,1997)中,有65位經濟學學者透析中國經濟走勢,只有5 篇文章從局部的角度思考了經濟開放涉及的問題。這種情況固然與我國國內經濟改革與發展存在許多重要問題需要著力探討有直接關系,但卻與對外開放在實踐中支撐我國近20年來經濟發展的地位不很相稱。此種情況在近幾年出版的研究新中國經濟思想史的著作中也有所反映,如《新中國經濟理論史》(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等。)因此,對經濟對外開放理論作出較為系統的考察與分析,從發展歷史的角度總結其間的規律性認識,從發展現狀的角度概括其特點並找出需要進一步探究的問題,無疑會促進此理論在新的形勢和條件下更好地發展,使這一關系我國經濟發展與改革開放事業全局的理論更加豐富和深入。
2.有益於加強理論經濟學的學科建設。一是可以幫助深入進行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研究經濟對外開放是政治經濟學的重要任務。但很長時期,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沒有這一塊內容。在建國後對我國政治經濟學影響頗大的前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雖論及社會主義國家的對外經濟關系,但只講前蘇聯陣營內部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排斥這些國家向西方發達國家的開放。我國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由沒有對外經濟關系的分析發展到在社會主義部分的某一章中加進了少量有關介紹,再發展到單獨設置了「對外經濟關系」一章,直到我國將對外開放確定為重要國策,才開始從真正意義上闡述了經濟對外開放的理論。但是,受教科書的性質、篇幅等限制和影響,書中展開的是一般原理,往往概括介紹對外開放的必要性、原則、形式等。因此,對我國經濟開放理論從發展歷史到現狀進行系統考察與分析,將有利於展開和深入研究對外開放的基本理論,使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中這一越來越顯示出重要地位的部分得到充實。
二是可以提高中國經濟思想史與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等學科研究的水平。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在我國學術界是個較老的學科,自20世紀20年代中期始就已經先後涌現了一批較有影響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建國後,一大批學者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開展了全新的探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主要體現在從通史的角度出版了不同特色的專著,但研究的領域主要是古代和近代的思想部分。20世紀80年代後期和90年代以來,學科的研究領域進一步拓寬,研究程度進一步深化,特別是出現了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史的研究〔1〕和加強了新中國經濟思想史的研究。 〔2〕但是研究專題主要集中在經濟學基本理論,國內經濟改革、 發展理論乃至應用經濟理論方面。一些有關對外開放思想研究方面的專著也屬於較早時期的斷代史,如《走向世界的歷史足跡——中國近代對外開放思想研究》(1992)、《中國近代利用外資思想研究》(1994)等。〔3〕可見,系統研究我國經濟開放理論的演進過程, 尤其是把重點放在當代理論與近20多年理論發展的考察之上,可以對中國經濟思想史及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研究起到重要的補充作用,促使這一學科朝著更全面完善的方向發展。
此外,由於經濟開放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決定因素,由於對外開放是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加強經濟開放理論的系統研究還會對中國發展經濟學、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鄧小平理論等學科的研究有重要作用。
3.有益於推動我國對外開放實踐的順利發展。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我國的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擴大,水平不斷提高,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外開放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迫切需要新的理論來指導新的實踐。基於跨世紀條件下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特點和我國特殊國情,我們肯定不能照搬西方經濟學的有關理論,也不能簡單依據我國原有的理論認識來辦事,而應當在認真總結歷史經驗和理論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緊密結合現實,探索有效指導實踐的新理論。中國經濟開放理論研究的主要目的正在於此。通過對這一理論進行系統的歷史考察,可以幫助我們認清對外開放實踐的歷史經驗,努力揭示這一理論的發展規律;通過剖析這一理論的現狀,找出其需要繼續深化和發展之處,正可以推動這一理論朝著分析新情況、新問題的方向前進,這將為促進我國對外開放實踐的順利進行提供理論工具和有利條件。
Ⅹ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取得的成就
具體如下:
1、經濟方面:
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增長至21,0871億元,增長近60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過去25年全球脫貧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歸功於中國;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2、思想方面:
改革開放給中國人民面貌帶來的歷史性變化,還不僅僅是在生活水平的提高,還有精神生活和思想觀念的巨大轉變。30年改革開放的一個最大變化就是打破了過去那種單調、統一的帶有個人崇拜和違背人性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精神和文化生活日趨多樣化,思想觀念日益多元化。
3、經濟增長方面:
我國經濟不僅實現了長期、持續、快速增長,而且實現了平穩增長。這里所說的經濟平穩增長,主要就是指經濟周期實現了由建國以來多次發生的超強波周期(波谷年與波峰年經濟增速落差在20個百分點以上)、強波周期(落差在10個百分點以上)、中波周期(落差在5個百分點以上)到輕波周期(落差在5個百分點以下)的轉變。
4、政治方面:
實施依法治國方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日益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日益完善,一國兩制制度解決了香港、澳門的回歸和平穩過渡。
5、教育方面:
目前,中國高等教育規模世界第一、博士生數量世界第一、大中小學生數量世界第一;政府先後在農村和城市推廣了免費義務教育,中國在實現教育公平上邁出了第一步。中國教育不斷的進行改革,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方面穩步發展,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是當下的大勢所趨。
6、科技方面:
從1979年遠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衛星順利返回,中國航天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2018年,中國探月工程將實現新突破。嫦娥四號任務將於今年實施兩次發射任務,實現國際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並巡視勘察,譜寫月球探測歷史新篇章。
(10)經濟改革的成果擴展閱讀
關於改革開放的三個重大轉折:
1、第一個偉大轉折就是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2、第二個偉大轉折是從封閉半封閉的社會向全面開放的社會轉變。
3、第三個偉大轉折是人民的生活從溫飽轉向基本小康的社會轉變。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就不可能實現三個偉大轉變。
(參考資料:網路:改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