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商服用地的相關案例
調整使用年限後直接確定為商服用地
根據《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的規定,各類用地最高出讓年限:居住用地70年,工業用地50年,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用地50年,商業、旅遊、娛樂用地40年,綜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
但什麼是綜合或者其他用地,條例並未進行界定。2001年國土資源部印發的《全國土地分類(試行)》中也沒有綜合或者其他用地類別。2000年國土資源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聯合發布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示範文本明確規定,合同第四條土地用途按《城鎮地籍調查規程》規定的土地二級分類填寫。《全國土地分類(試行)》頒布後,應按《全國土地分類(試行)》規定的土地三級分類填寫,屬於綜合用地的,應註明各類具體用途及其所佔面積比例。因此,綜合用地應當是指同一宗地包含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用途的土地,例如商業、居住綜合用地,其他用地也顯然不是「商服用地」。
2001年《全國土地分類(試行)》及2007年8月10日實施的《土地利用現狀分類》,都規定了企業廠區外獨立的辦公場所等用地列為「商服用地」。為了將歷史上的土地分類與現行土地分類相銜接,我們可以從土地出讓價格、出讓年限入手,將該公司於2001年出讓的辦公用地直接確定為「商服用地」,使用年限要從50年調整為40年。考慮其他用地是歷史上特殊時期的土地分類,可以將40年「商服用地」與50年的「其他用地」的土地出讓價格視為相當,不過在實際操作時,應先徵得業主的同意。如果業主不同意,可以根據實際使用現狀對該宗地進行用途分類,並對其價格進行重新評估,按照評估後的核准地價,由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與土地使用者簽訂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補充合同,在土地使用者繳納應繳出讓金後辦理登記。
商業用地使用年限: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與轉讓暫行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15號)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的規定第十二條 土地使用權出讓最高年限按下列用途確定:
(一)居住用地七十年;
(二)工業用地五十年;
(三)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用地五十年;
(四)商業、旅遊、娛樂用地四十年;
(五)綜合或者其他用地五十年。
第一百四十九條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的,自動續期。非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後的續期,依照法律規定辦理。該土地上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的歸屬,有約定的,按照約定;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辦理。
㈡ 從兩案例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合同中轉讓和轉包的區別和處理原則
案例1,1998年9月1日,某縣清坪鎮劉家莊村的劉某承包了本村的21畝土地,並領取了該縣人民政府頒發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承包期限為30年。 2007年春節過後,劉某全家搬到縣城從事商業經營,便在2007年8月30日將承包的土地轉給了本村的張某耕種經營,期限為2007年8月30日到劉某30年土地承包的截止日2028年8月31日,雙方還簽訂了「土地轉讓合同」。 張某每年向劉某交納承包費2000元。2008年5月,該村村民委員會以劉某向張某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事先沒有經過村民委員會同意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法院認定劉某向張某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行為無效,並判令劉某向村民委員會交回所承包土地。
案例2,王某與某村委會簽訂了承包養魚塘合同。承包期內,將該魚池轉讓給李某。協議約定:「一切承包魚池費用由李某負責;魚塘現有設備完全由乙所有;如有特殊情況不能養殖,可由現承包人往下轉包。」王某將魚池轉讓給李某後,並沒有告訴該村委會,但後該村委會知道後,並沒有提出異議。後因其他的原因,該村委會以王某未經該村委會同意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法院認定王某向李某「轉包」 魚塘合同的行為無效,並判令李某向該村民委員會交回魚塘。
上述案例1的中劉某和案例2中的王某的行為到底是是轉讓還是轉包,法院應如何處理呢?關鍵在於要釐清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合同流轉中的轉包和轉讓的性質以及我國現有法律對農村土地轉包和轉讓行為的規定。
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十條明確規定:「國家保護承包方依法、自願、有償地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該法第三十二條規定:「通過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依法採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或者其他方式流轉。」。轉包和轉讓都是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流轉的一種方式。但兩者之間既有相同之處,又有明顯的區別。
轉包,是指承包戶在一定期限內將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經營權轉包給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其他農戶,承包方與發包方的承包關系不變,轉包人與接包人之間形成新的承包關系。轉讓,是指承包方經承包方申請和發包方同意,將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經營權讓渡給其他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農戶,由其履行相應土地承包合同的權利和義務。轉讓後原土地承包關系自行終止,原承包方承包期內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部分或全部喪失。
轉包與轉讓有相同之處:第一,轉包與轉讓都是由承包方主張權利,或轉包,或轉讓;第二,轉包與轉讓都是將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經營權轉移給其他農戶,並簽訂書面流轉合同;第三,轉包與轉讓都是由承包方與受讓方協商確定轉包費或轉讓費數額;第四,轉包與轉讓都不能超過法定承包期限的剩餘期限。
轉包與轉讓有兩個原則區別:①流轉的決定權不同。轉包由承包方自主決定,不必經發包方同意;而轉讓,「應當經發包方同意」,未經發包方同意,轉讓無效,但發包方無法定事由不同意或者拖延表態的除外。②法律後果不同。轉包的,原承包方與發包方的承包關系不變,轉包期限屆滿後,原承包方仍享有該土地承包經營權;而轉讓則不同,轉讓後,原承包方在該土地上的承包經營權終止,由受讓方與發包方重新簽訂土地承包合同,從轉讓之日起,原承包方不再享有該轉讓土地的承包經營權。
我國現有法律法規對農村土地轉包和轉讓的規定。
《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七條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採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或者其他方式流轉,當事人雙方應當簽訂書面合同。採取轉讓方式流轉的,應當經發包方同意;採取轉包、出租、互換或者其他方式流轉的,應當報發包方備案。」第三十九條規定:「承包方可以在一定期限內將部分或者全部土地承包經營權轉包或者出租給第三方,承包方與發包方的承包關系不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十三條規定:「承包方未經發包方同意,採取轉讓方式流轉其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轉讓合同無效。但發包方無法定理由不同意或者拖延表態的除外。」第十四條規定:「承包方依法採取轉包、出租、互換或者其他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包方僅以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合同未報其備案為由,請求確認合同無效的,不予支持。」
通過分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合同轉包和轉讓法律性質和現有法律和司法解釋的規定,再來看上述兩個案例應當如何處理。
案例1中劉某與張某簽訂的「土地轉讓合同」規定,轉讓合同的期限為2007年8月30日到劉某30年土地承包的截止日2028年8月31日,每年向劉某交納承包費2000元,原劉某與劉家莊村的土地承包經營合同並沒有解除,劉某仍是原土地承包經營合同的承包人,雖然劉某與張某簽訂的土地承包經營流轉合同採用「轉讓」字樣,但實質上是土地轉包合同,性質上不屬於土地經營權的轉讓,因此,根據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法院應當依法駁回了劉家莊村村民委員會的訴訟請求。
案例2中,王某與李某轉讓協議中雖有「轉包」字樣,但「轉包」的內容上是「一切承包魚池費用由李負責;魚塘現有設備完全由李所有;如有特殊情況不能養殖,可由現承包人往下轉包。」可見,王某的「轉包」已經使王某失去了根據原承包合同應享有的一切權利,原承包合同的權利義務主體已變更為李某。因此,筆者認為,王某與李某轉讓協議中雖有「轉包」字樣,但實質上是王某將魚塘轉讓給李某,王某與李某不是「轉包」關系,而是「轉讓」關系。該轉讓未經村委會同意是否有效呢?從原則上講,這種擅自轉讓是無效的。但村委會對此並未提出異議,並在乙經營過程中也未提出異議。從上述事實看,應當認定村委會默認了王某與李某的轉讓行為。某村委會請求法院認定王某向李某「轉包」 魚塘合同的行為無效,法院不應支持,應駁回某村委會的訴訟請求。
㈢ 收購的一個案例,有關股權收購,資產收購,土地, 稅,商法,公司法
轉讓無形資抄產(包括土地使用權)、襲不動產,繳納營業稅5%稅率。
但是,以無形資產、不動產投資入股,與接受投資方利潤分配,共同承擔投資風險的行為,不徵收營業稅。對股權轉讓不徵收營業稅。
轉讓的土地使用權還涉及土地增值稅,根據規定,將房地產轉讓到所投資、聯營的企業中時,暫免徵收土地增值稅。對投資、聯營企業將上述房地產再轉讓的,應徵收土地增值稅。
這個規定的條件是投資企業和被投資企業均不能是房地產企業,否則不適用。
你所說的從1億漲到3億要交的稅應該就是土地增值稅
㈣ 土地評估採用市場比較法時,可以選擇個人土地轉讓案例嗎
要了解個人轉讓案例和招拍掛的差異,對案例的類型做出修正
㈤ 經濟法中關於土地使用權的轉讓和抵押問題的一個案例分析
在獲得土抄地使用權之前,申請方遞交的申請書上就應該寫明土地的用途,當取得土地使用權後,如果沒有按照遞交的用途使用,那麼就是違法的,可以被無償收回。 上面的那個事例:已經說明某公司取得土地使用權,是用於建設與工業區配套的住宅小區才取得的,所以他後來那樣做,顯然是違反其初衷的。是不可以的。
㈥ 從兩案例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合同中轉讓和轉包的區別和處理原則
1、轉包是在不變更原承包人與村裡承包合同的基礎上,承包人把自己承包的土地再承包給第三方。
2、土地承包權轉讓,是指承包人把自己承包的土地讓與第三方承包,第三方建立了與村裡經濟組織的承包合同,原承包人退出。實質就是賣了承包經營權。
3、轉包存在兩個承包合同關系,轉讓只存在一個承包合同關系。
轉包在不改變土地用途情況下不需要發包方同意,但合同另有約定的除外,但一般要求備案,不備案也不會因此無效;轉讓必須通過發包方同意,才可以實現。因轉讓承包經營權實質上是合同權利義務的轉移,義務轉移必須取得發包方同意。
農村土地所有權不能轉讓,我國《土地管理法》規定,農村集體所有者不能買賣土地產權,只能依法在一定期限內有償出租或讓渡土地使用權;也不能隨意改變所屬耕地的用途,因特殊情況確需徵佔自己所有耕地時,也必須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
至於土地轉包,《農村土地承包法》第10條規定,「國家保護承包方依法、自願、有償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
《農村土地承包法》第32條規定:「通過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依法採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或者其他方式流轉。」
《農村土地承包法》第37條第1款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採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或者其他方式流轉,當事人雙方應當簽訂書面合同。採取轉讓方式流轉的,應當經發包方同意。」
可見,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作為特殊民事權利進行處分,但承包人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行為需符合一定的條件。對於轉包行為,需要雙方簽訂書面合同,並經發包方備案;對於轉讓行為,需經雙方簽訂書面合同,並經發包方同意。
㈦ 轉讓的土地使用權作為無形資產會計處理的案例
無形資產轉讓的賬務處理
企業轉讓無形資產,有兩種情形:一是轉讓所有權;一是轉讓使用權。內情形容不同,賬務處理方法也有不同。
1)無形資產所有權的轉讓。
以實際取得轉讓價款記入相關收入賬戶:
借:銀行存款
累計攤銷
無形資產減值准備
貸:無形資產
營業外收入(或者借記「營業外支出」)
將應交營業稅金記為轉讓成果支出:
借: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貸:應交稅費——應交營業稅
2)無形資產使用權的轉讓。
無形資產轉讓使用權時,每年實際收到的使用費:
借:銀行存款
貸:其他業務收入
無形資產相關攤銷支出:
借:其他業務成本
貸:累計攤銷
㈧ 農村土地糾紛案例
可以要回土地!雖未簽書面合同,但有口頭約定,也是合同的一種。雖版然《農村權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七條 土地承包經營權採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或者其他方式流轉,當事人雙方應當簽訂書面合同。但《合同法》第三十六條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採用書面形式訂立合同,當事人未採用書面形式但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的,該合同成立。你把你承包的土地又包給本村人承包,屬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是合法行為。
如果已經規劃修路要佔用這塊地,你再去要地已經沒有意義。因為:
土地被徵用後,征地補償費包括:土地補償費、勞力安置費、青苗費、地面附著物補償費等。其中勞力安置費歸土地承包人;土地補償費國務院規定歸土地所有者,但各地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可以由承包人和土地所有權人按比例分配;青苗費歸耕種者、地面附著物補償歸其所有權人。但所有歸個人的補償,均會(應該)做在承包人(也就是你)名下。你再按上述分配原則分給實際耕種的人。
修路佔用剩餘的土地,你可以協商是否收回。
提醒你:今後無論約定任何經濟上的往來,只要不是能當場結清的,最好都簽訂書面合同。免得事後糾紛。
㈨ 一場由集體土地自由轉讓引來的官司——從一宗案例看集體土地所有權如何處分
□王利明
閱讀提示:稻香湖公司受稻香湖村委託,與京北公司簽訂《合作合同》。該合作合同名義上規定的是投資關系,實質上是變相轉讓土地,屬於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的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合同,應當宣告為無效。
[案情]
稻香湖公司受稻香湖村委託,與京北公司於1998年6月1日簽定一份《合作合同》。合同規定稻香湖公司在以某幅土地作價投入後只獲取利潤,但不承擔任何投資風險及虧損。該合同第4條規定:「合作的性質:甲方投資,擁有該物業的產權,分享合作項目所獲得的利潤及分擔風險和虧損,乙方以土地作價,分享合作項目所獲得的利潤,不承擔風險及虧損。」該合同第12條確認:「乙方分享合作項目的30%的利潤,但不擁有合作項目的產權。」合同第11條規定了「投入償還」問題。合同還規定乙方土地作價600萬元,在經營中分6期逐步返還。但4個月後,該幅土地經某市國土局徵用轉為國有土地。京北公司在稻香湖公司的協助下,於1999年9月與某市國土局簽訂了《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書》,取得了該幅土地的合法使用權,該土地的出讓金為700萬元。京北公司向被用地單位稻香湖村委會支付土地補償費50萬元,由稻香湖公司從京北公司交付的首期土地「投入償還」費用50萬元中支付。京北公司在取得土地使用證以後,便正式通知稻香湖村,其已取得了土地使用證,原投資合同宣告作廢。
稻香湖村認為京北公司的行為出爾反爾,因此以違約為由在法院提起訴訟。而稻香湖村村民因為在投資合同簽訂以後村領導曾向村民許諾每家可分得人民幣2.5萬至3萬元,因未能獲得該筆錢款,也在法院提起訴訟,請求京北公司履行投資合同。
本案在審理過程中有幾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該投資合同名為共同投資,實際上是出賣集體的土地,因此屬違法合同,應當宣告無效;另一種觀點認為,京北公司既然已經同意投資,不應當出爾反爾,否則違背誠實信用原則,應當承擔締約過失責任。對於村民應當分得的錢款,應當予以支付。
[分析]
《合作合同》在性質上屬於無效合同。
筆者認為,稻香湖公司受稻香湖村委託,與京北公司於1998年6月1日簽訂的《合作合同》在性質上屬於無效合同。該合作合同名義上規定的是投資關系,但實質上是變相轉讓土地,屬於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的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合同,應當宣告為無效。因為:第一,合同規定稻香湖公司在以土地作價投入後只獲利潤,但不承擔任何投資風險及虧損。該合同第4條規定:「合作的性質:甲方投資,擁有該物業的產權,分享合作項目所獲得的利潤及分擔風險和虧損,乙方以土地作價,分享合作項目所獲得的利潤,不承擔風險及虧損。」該條款在性質上屬於保底條款,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有關司法解釋,應當被宣告無效。第二,合同規定稻香湖公司不擁有合作項目的產權。該合同第12條確認:「乙方分享合作項目的30%的利潤,但不擁有合作項目的產權。」從這一規定的性質來看,實際上是出售產權。第三,合同中規定的所謂的「投入償還」費用,實際上是地價款。合同第11條規定了「投入償還」問題。其中規定乙方土地作價600萬元,在經營中分6期逐步返還,更明確地表明雙方的目的在於不經過徵用程序而轉讓土地使用權,其目的顯然是違法的。我國法律為了加強對土地的宏觀管理,防止耕地的流失,明確規定集體所有的土地不能自由轉讓,必須先行徵用,轉為國有土地以後才能轉讓。例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八條:「城市規劃區內的集體所有土地,經依法徵用轉為國有土地後,該幅國有土地的使用權方可有償出讓。」該條規定是強制性規范,違反該規定的合同應當是無效的。
該爭議土地經某市國土局徵用已轉為國有土地。
京北公司在稻香湖公司的協助下,於1999年9月與某市國土局簽訂了《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書》,取得了該爭議土地的合法使用權。我們認為,從該塊爭議的土地被徵用後,土地所有權主體已發生變更,即由原來稻香湖村享有集體土地所有權轉變為國有土地。土地徵用是國家依法運用公權力取得土地所有權的一種方式,其性質屬於原始取得,該土地上以前一切權利歸於消滅。故稻香湖村就該土地已不享有任何權利,原來的合作合同即使未被宣告無效,也因為政府行為而失去效力。按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九十四條及第一百一十七條的規定,因不可抗力導致履行不能,負有義務一方得以免責,另一方得以行使法定的解除權解除合同,合同溯及既往的不生效力。
稻香湖村認為,其已按照《合作合同》的約定以京北公司名義辦妥該土地的國有土地使用證並由京北公司實際開發使用,京北公司未按約定支付地價款和補償費構成違約。
我們認為,該說法在法律上不能成立的理由是:
第一,由於《合作合同》在性質上屬於無效合同,因此即使稻香湖村曾經協助京北公司辦理了土地出讓手續,但不能以無效的合同為依據請求履行合同。對於無效合同來說,因其在內容上違反了法律或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和社會公共利益,因此合同具有不得履行性。也就是說,當事人在訂立無效合同以後,不得依據合同實際履行,也不承擔不履行合同的違約責任。即使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不知該合同的內容違法,如不知合同標的物為法律禁止流轉的標的物,當事人也不得履行無效合同。
第二,由於原土地所有權主體已發生變更,稻香湖村已不再享有對爭議土地的所有權,所以不能再以所謂的土地「投入償還」費用主張權利。
第三,在土地被徵用並發生土地出讓以後,當事人之間的關系已經發生變化。京北公司與稻香湖村委員會另行簽訂了《建設用地協議書》,就該土地徵用的補償費作出了明確規定。稻香湖村委會如果認為協議書中規定的補償費過低,可以就該協議書的有關內容另外提出請求,但不能以無效的《合作合同》為依據請求履行合同。
本案在法律上涉及到集體土地所有權轉讓問題。集體土地是否允許由集體經濟組織自由轉讓,盡管在理論上有不同觀點,但我國現行立法並未允許集體土地可以自由轉讓。如1992年11月23日《國務院關於發展房地產業若干問題的通知》中規定:「集體所有土地,必須先行徵用轉為國有土地後才能出讓,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集體所有的土地資產採用入股方式,與外商聯辦企業或內聯興辦鄉鎮企業,須經縣級人民政府批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八條規定:「城市規劃區內的集體所有的土地,經依法徵用轉為國有土地後,該幅國有土地的使用權方可有償出讓。」可見,集體土地所有者對於集體土地用途的改變和權屬的移轉是受限制的。我認為,作出這種限制仍然是必要的。因為我國的城市土地使用權交易市場,或者說更大范圍的房地產市場還不很發達和完善,國家有必要進行宏觀調控與適當的行政干預,也就是說國家在房地產一級市場中的土地使用權出讓方居於壟斷地位,集體組織不能作為土地使用權的出讓人,否則將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和不合理利用。尤其是考慮到如果我國允許集體可以自由處分土地,有可能導致耕地的大量流失,因此法律嚴格禁止非法轉讓集體土地。
但應當看到,對集體土地使用權的規制也有需要完善之處,最主要表現在某些國有土地管理部門將集體的土地徵用以後,補償的價格過低,而將該地出讓給一些公司和企業時,又收取較高的出讓費用,這不利於對農村集體利益和農民利益的保護。本案正說明了這個問題,國土局徵用稻香湖村的該塊土地時,支付的補償費僅為50萬元,但將該塊土地出讓給京北公司時,出讓金為700萬元,而稻香湖村與京北公司簽訂的協議中,雙方協商的價格是600萬元。顯然,這種徵用補償費用過低,嚴重背離了土地的市場價值,不符合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和等價交換原則。我認為,在徵用集體土地過程中,應區分是為公共利益徵用還是為商業用途徵用。為公共利益徵用集體的土地,補償費用不應該過高,但為了商業用途而徵用集體的土地時,補償費用應根據該土地的市場價格來確定,補償費用可以合理低於市場價格但不能過低,以較好地平衡與協調農民、政府和用地單位三方的利益。
㈩ 土地糾紛事件案例分析,請大家分析。請從律師的角度出發。
根據復你述的情況,你們的轉讓制行為沒有進行過戶登記,也未經村委會同意,土地的承包權仍屬a。b的種植屬代耕代種,或租種。征地款分為兩部分1是地上附著物或種植物的賠償歸種植人b所有;其他補償(包括安置、土地補償和社保費用)應歸承包人a享有。
剩餘土地的分配:如雙方有關於種植的書面合同或口頭合同,能夠明確b的種植期限的,雙方應按照合同繼續由b耕種。
在土地證上書寫的內容沒有描述清楚,這是雙方的私下約定,不能改變土地證的登記內容。但是,書寫內容可以證明b的種植行為,a是知道並允許的,可部分證明雙方的合同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