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最近的科技發展成就有哪些
中國近些年發展速度非常快,尤其是科技方面更是如此,成就較多,簡單舉幾個例子。
①超級計算機。在大數據廣為應用之下,超級計算機越來越受重視,而且應用場景越來越多,這使得超級計算機成為「國家科技體現的標配」,畢竟國家信息化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准,而實現這個標準的物質基礎,就是超級計算機。近些年,我國的超級計算機發展速度極快,目前綜合實力僅次於美國,遙遙領先於第三名,在全世界范圍之內形成了中美爭霸的局面,這本身就說明中國科技的崛起。
事實上,核電技術是我國未來要發展的方向,也是未來「出海」的主力產品之一,我個人認為他要比超級計算機更具變現力和戰略性。
⑵ 十八大以來我國科學技術創新取得哪些成果
1、我國TD-LTE產業鏈日趨成熟,2015年末4G用戶數超過3.8億;自主研發的新一代高速鐵路技術世界領先,高鐵運營總里程達1.9萬公里,佔世界的60%以上,並進軍海外市場;
2、ARJ支線飛機成功實現商業銷售和交付運營;油氣開發專項再造一個西部大慶;半導體照明技術加快應用推廣,2015年半導體照明產業整體規模達4245億元,比上年增長21%;
3、第四期「超級稻」創造百畝連片平均畝產1026.7公斤的新紀錄;全球首個生物工程角膜艾欣瞳以及阿帕替尼、西達本胺等抗腫瘤新葯成功上市。
(2)中國科技創新成果擴展閱讀:
十八大以來,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深入推進,長江經濟帶轉型升級明顯加快,北京、上海積極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創新型省份、創新型城市建設試點初見成效,區域創新改革試驗全面啟動。
2015年江蘇、廣東、山東和北京等地區研發經費超過1000億元,北京、上海、天津、江蘇、廣東、浙江、山東和陝西等地區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2013-2014年,我國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創新活動企業佔比分別為44%、39.8%、37.9%和26.3%,天津、江蘇、浙江、廣東、陝西等地區位居前列。你追我趕、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⑶ 2019年中國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
2019年,國家發展起得了重要成就。主要成就有克隆雜交稻種子、盾構機穿海工程、國際頂尖機場、海射型固體運載火箭發射、高速磁浮試驗樣車、人造太陽」等。
1 、造福世界 我科學家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
1月,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克劍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建立了水稻無融合生殖體系,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首次實現雜交稻性狀穩定遺傳到下一代。該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雜志。
4 、超級裝備 最聰明盾構機挑戰穿海工程
離大連市中心不遠,有個梭魚灣,大連地鐵5號線要穿過這個海灣,考慮到巨輪出入,不能架設跨海橋梁,因此採用海底隧道。而這項工程催生出一台超級裝備。
1月18日,海宏號盾構機在大連始發,它堪稱中國研發的最聰明的盾構機。海宏號盾構機是中國中鐵專門為該工程研發、也是世界上現有功能最全的盾構機,核心部件設計全球領先。
5、 時速600公里 國產高速磁浮試驗樣車下線
「高速磁浮列車」成為2019年點擊率頗高的關鍵詞。5月23日,我國首輛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在青島下線,實現了我國在高速磁浮技術領域的重大突破。
6、 中標ITER 中國企業為「人造太陽」裝「心臟」
7月16日,中核集團收到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俗稱「人造太陽」)組織中標通知書,由中核集團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核工程)牽頭,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等參與,攜手法國法馬通公司等單位組成國際聯合體,以工程總承包形式正式中標在法國建設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TAC1安裝標段。
⑷ 近年來我國的科技創新成果呈井噴態勢,得益於我國堅持什麼戰略
科技計劃管復理改革取製得決定性進展,科技項目重復立項、多頭審批,科研人員跑「部」「錢」進,科研經費管理過死,科技項目「量身定做」等等問題正在得到解決……聚焦資源配置、計劃項目管理、科技成果轉化和人才評價等熱點難點問題,完善我國創新環境,一系列改革探索穩步推進。
⑸ 中國的科技成果有哪些
1、全球首對體細胞克隆猴姐妹「中中」「華華」誕生
2018年1月24日,中國科學院宣布我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誕生;12月5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多年來,與人類相近的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一直沒有解決,成為世界性難題。該成果標志中國率先開啟了以體細胞克隆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新時代,實現了我國在非人靈長類研究領域由國際「並跑」到「領跑」的轉變。
2、「慧眼」衛星填補我國空間X射線探測衛星空白
2018年1月30日,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慧眼」正式投入使用,標志著其進入科學成果產出的新階段。據介紹,「慧眼」衛星已多次參加了國際空間和地面的聯測,獲得了銀道面掃描巡天、黑洞、中子星、太陽耀發等的大量觀測數據,發布了30多個伽馬射線暴的觀測結果,直接測量到了目前最強的中子星磁場迴旋吸收線,完成了國內最高精度的脈沖星導航試驗。
3、我國科學家實現全球首例人類肺臟再生
從患者支氣管刷取出的幾十個幹細胞,在體外擴增數千萬倍之後,被移植到患者肺部的病灶部位;經過3至6個月的增殖、遷移和分化,這些幹細胞逐漸形成了新的肺泡和支氣管結構,進而完成了對患者肺部損傷組織的修復替代——同濟大學醫學院左為教授團隊在國際上率先利用成年人體肺幹細胞移植技術,在臨床上成功實現了人類肺臟再生。
4、「3010份水稻基因組計劃」揭示水稻遺傳信息密碼
2018年4月25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志長文刊登了「3010份水稻基因組計劃」研究成果。研究人員用新一代基因組測序技術和高性能計算機平台,對這些水稻種質資源進行了大規模基因組重測序和大數據分析,解析了水稻種群基因組多樣性本質。
5、「天鯤號」海試成功中國疏浚事業邁向深藍
「天鯤號」於2018年6月8日-11日進行海上試航,期間,「天鯤號」完成多項考驗,如航速測定、停船試驗、回轉試驗、拋錨試驗、操舵裝置試驗、船舶動力系統功能試驗及其他輔助系統功能試驗。除了航行時需要進行慢車、停車、全回轉、溺水救生等一系列緊急動作外,還要對雷達、電羅經、磁羅經等助航輔助設備進行調試校正,返航後開始為後期挖泥試驗做准備。
⑹ 中國近年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改革開以來,我國的科學技術一直都在飛速發展,在高科技領域間距已經與西方發達國家慢慢減小,甚至有些領域已經超越西方國家,成為他們遙不可及的夢。
當然,在科技上,我們跟美國還有很大的差距。中國還需要更多的科學家。現在我們小學也開科學課,但確實有一個問題,就是好多學校不知道怎麼上科學課,因為沒有積累,有的甚至是音樂課老師來上科學課。
這就麻煩了,因為科學課是對老師要求最高的學科,是真的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要懂教育方法,才能讓孩子愛上科學。有了興趣,那什麼都好辦了,就算孩子有時候像陳雲霽樣,脫離一下,但很快又會回到正軌。現在的科學課很多就是考試時發點資料,讓孩子去死記硬背。完全不考慮孩子是不是真的對科學感興趣了。這樣反而扼殺了孩子對科學的愛好。家長可以給孩子准備一些能夠激發孩子興趣的書。
⑺ 中國現代科技成果有那些
1、我國「人造太陽」裝置創造世界新紀錄
國家大科學裝置——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東方超環(EAST)實現了穩定的101.2秒穩態長脈沖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這一重要突破標志著,我國磁約束聚變研究在穩態運行的物理和工程方面將繼續引領國際前沿。
東方超環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式運行持續時間達到百秒量級的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對國際熱核聚變試驗堆(ITER)計劃具有重大科學意義。由於核聚變的反應原理與太陽類似,因此,東方超環也被稱作「人造太陽」。
該成果將為未來ITER長脈沖高約束運行提供重要的科學和實驗支持,也為我國下一代聚變裝置——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的預研、建設、運行和人才培養奠定了基礎。
2、國產水下滑翔機下潛6329米刷新世界紀錄
我國自主研發的「海翼」號水下滑翔機於2017年3月在馬里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完成大深度下潛觀測任務並安全回收,最大下潛深度達到6329米,刷新了水下滑翔機最大下潛深度的世界紀錄。
「海翼」號水下滑翔機是根據中科院B類戰略先導專項的部署,由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研製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水下觀測平台。
從原理樣機的研發到深淵觀測任務的圓滿完成經歷了13個年頭,包含淺海、深海、深淵等不同型號的水下滑翔機20餘台。
此次「海翼」號在馬里亞納海溝共完成了12次下潛工作,總航程超過134.6公里,收集了大量高解析度的深淵區域水體信息,為海洋科學家研究該區域的水文特性提供寶貴資料。
3、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誕生
2017年5月3日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院士科研團隊宣布光量子計算機成功構建。潘建偉團隊在多光子糾纏領域始終保持著國際領先水平,團隊利用自主發展的綜合性能國際最優的量子點單光子源,通過電控可編程的光量子線路,構建了針對多光子「玻色取樣」任務的光量子計算原型機。
實驗測試表明,該原型機的取樣速度比國際同行類似的實驗加快至少24000倍,通過和經典演算法比較,也比人類歷史上第一台電子管計算機和第一台晶體管計算機運行速度快10倍至100倍。
這台光量子計算機標志著我國在基於光子的量子計算機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為最終實現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計算奠定了堅實基礎。
4、國產大型客機C919首飛
我國首款國際主流水準的國產大型客機C919於2017年5月5日14時許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首飛。C919的全稱是「COMAC919」,COMAC是C919的主製造商中國商飛公司的英文名稱簡寫。
「C」既是「COMAC」的第一個字母,也是中國的英文名稱「CHINA」的第一個字母,體現了大型客機是國家的意志、人民的期望。第一個9寓意「天長地久」,19寓意C919大型客機最大載客量190人。
C919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標志性工程,凝聚了國內最優秀的設計人才和工程人才,針對先進的氣動布局、結構材料和機載系統,研製人員共規劃了102項關鍵技術攻關,包括飛機發動機一體化設計、電傳飛控系統控制律設計、主動控制技術等。
5、我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開采
2017年5月18日,我國首次實現海域可燃冰試采成功,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試采實現連續187個小時的穩定產氣。這是「中國理論」「中國技術」「中國裝備」所凝結而成的突出成就,中國人民又攀登上了世界科技的新高峰。
源源不斷的天然氣從1200多米的深海底之下200多米的底層中開采上來,點燃了全球最大海上鑽探平台「藍鯨一號」的噴火裝置。這是我國首次,也是全球首次對資源量佔比90%以上、開發難度最大的泥質粉砂型儲層可燃冰成功實現試采。
從「藍鯨一號」起步的可燃冰試采,不僅對我國未來的能源安全保障、優化能源結構具有重要意義,甚至可能給世界能源接替研發格局帶來改變。
⑻ 我國近年來科技創新成就
1、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五年來,中國基礎研究取得一批重大原始性創新成果。國際論文總數世界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在三大國際論文檢索系統(SCI,EI,ISTP)論文總數中佔7%,進入世界第二方陣,與英國、德國、日本相當;
納米科學論文數居世界第一,工程科學論文數居世界第二。前沿技術領域突破了一批核心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不斷縮小。
2、產業技術創新取得多方面突破。
近年來,中國在基礎工業、加工製造業以及新興產業領域,技術創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石油、鋼鐵、船舶、電子信息、先進裝備製造和生物技術等領域重大技術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產業整體技術素質邁上新台階。
3、科技走進千家萬戶、惠及億萬人民。
近年來中國政府把解決民生問題和發展社會事業放在突出位置,科技進步為人口健康、節能減排、氣候變化、防災減災、公共安全等提供了有力支撐。
雜交水稻的培育和應用,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的實施,為解決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能源領域突破一批石油勘探、大型煤液化工程成套設備、大型水電設備、先進核電等關鍵技術,攻克一批燃料電池、風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關鍵技術,為調整能源結構、保障能源安全奠定了基礎。
4、知識產權產出水平大幅度提高。
五年來,中國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持續、快速增長,知識產權創造能力進一步增強。2002年到2006年,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從3.97萬件增長到12.2萬件,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從0. 58萬件增長到2.5萬件。
5、科技投入規模和強度持續提高。
2006年,全社會科技支出經費總額4500億元,全社會研究開發支出總額3003.1億元,居世界第5位;研發投入強度不斷提升,全社會研究開發支出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42%。
近5年國家財政科技投入保持了年均17%的較快增長,其中2006年中央財政科技撥款達1009.7億元,比上年增加25.0%。
6、中國成為世界科技人力資源大國。
2005年,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約為3500萬人,居世界第1位;2006年,中國研究與試驗發展全時人員達150萬人/年;一支充滿活力的中青年科技人才隊伍正在迅速成長,45歲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員占研究人員總數的80%。
⑼ 我國重大科技成果有哪些
中國近年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第一顆裝專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屬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飛船升天;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號成功升天;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成功升天。
(9)中國科技創新成果擴展閱讀:
基本特徵:
(1)是新穎性與先進性:沒有新的創見、新的技術特點或與已有的同類科技成果相比較為先進之處,不能作為新科技成果。
(2)是實用性與重復性:實用性包括符合科學規律、具有實施條件、滿足社會需要。重復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復使用或進行驗證。
(3)是應具有獨立、完整的內容和存在形式,如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以及科技報告等。
(4)是應通過一定形式予以確認:通過專利審查、專家鑒定、檢測、評估或者市場以及其它形式的社會確認。
中國科學院在《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管理辦法》中把「科技成果」定義為:某一科學技術研究課題,通過觀察試驗和辯證思維活動取得的,並經過鑒定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意義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