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課題成果創新點
直白來地說,擬創新點就是在你所研自究的這項課題中准備創新的地方是什麼,可以是一點,也可以是幾點.比如,研究智能機器人的開發與應用,可能國外如美國、日本都有過相關研究,但它們研發的材料要求很高,如果你研發所需要的材料要求不高,比如
㈡ 十八大以來我國科學技術創新取得哪些成果
1、我國TD-LTE產業鏈日趨成熟,2015年末4G用戶數超過3.8億;自主研發的新一代高速鐵路技術世界領先,高鐵運營總里程達1.9萬公里,佔世界的60%以上,並進軍海外市場;
2、ARJ支線飛機成功實現商業銷售和交付運營;油氣開發專項再造一個西部大慶;半導體照明技術加快應用推廣,2015年半導體照明產業整體規模達4245億元,比上年增長21%;
3、第四期「超級稻」創造百畝連片平均畝產1026.7公斤的新紀錄;全球首個生物工程角膜艾欣瞳以及阿帕替尼、西達本胺等抗腫瘤新葯成功上市。
(2)成果創新點擴展閱讀:
十八大以來,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深入推進,長江經濟帶轉型升級明顯加快,北京、上海積極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創新型省份、創新型城市建設試點初見成效,區域創新改革試驗全面啟動。
2015年江蘇、廣東、山東和北京等地區研發經費超過1000億元,北京、上海、天津、江蘇、廣東、浙江、山東和陝西等地區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2013-2014年,我國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創新活動企業佔比分別為44%、39.8%、37.9%和26.3%,天津、江蘇、浙江、廣東、陝西等地區位居前列。你追我趕、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㈢ 近年來我國在科技創新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請你介紹我國的一項科技創新成果說明其創新點在哪裡
看每年科技獎發布就可以知道我國科技創新的長足進步了。
第一次利用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兩只獼猴,填補克隆靈長類動物長達20年的空白;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意味著自然生命的界限可以被人為打破;多項科技新政頒布實施,為科研人員松綁,激發創新活力……2018年,中國科技干勁足,活力強,目標更明確,步伐更穩健,在世界科技舞台的聚光燈下,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
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成果,孕育未來發展新動能
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這一年裡,從基礎科研到工程應用,我國科技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創新和突破。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團隊攻克了體細胞克隆猴的世界難題,培育出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標志中國率先開啟了以體細胞克隆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新時代。同時,利用體細胞克隆技術製作腦疾病模型猴,將為人類面臨的重大腦疾病機理研究、干預、診治帶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葯與健康研究院賴學良研究組等科研團隊首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和體細胞核移植技術,培育出世界首例亨廷頓舞蹈病基因敲入豬,能精準模擬出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為治療亨廷頓舞蹈病、阿爾茲海默病等疾病提供穩定、可靠的動物模型,推動葯物篩選和治療方案制定。
北京大學江穎團隊實現了氫原子的空間成像和精確定位,首次在原子尺度上揭示水的核量子效應。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凌宏清團隊完成了小麥A基因組的測序和染色體精細圖譜的繪制,全面揭示了小麥A基因組的結構和表達特徵,對深入和系統研究麥類植物的結構與功能基因組學以及進一步推動栽培小麥的遺傳改良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覃重軍團隊用基因編輯方法,將釀酒酵母中16條天然染色體合成為1條,創建出國際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實現「人造生命」里程碑式的突破。
中國科學家主導的聯合研究團隊首次在超導塊體材料中觀察到了馬約拉納零能模,即為馬約拉納任意子。該馬約拉納零能模純凈度高,能在相對更高的溫度下得以實現,且材料體系簡單,對構建穩定的、高容錯、可拓展的未來量子計算機的應用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2月,嫦娥四號探測器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有望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開啟月球探測的新旅程。後續,它將開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測及巡視探測,並通過已在使命軌道運行的「鵲橋」中繼星,實現月球背面與地球之間的中繼通信。
在這一年裡,我國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正式交付並投入使用;北斗系統進入了全球組網密集發射期,截至11月19日,我國已成功發射第四十三顆北斗導航衛星,標志著我國北斗三號基本系統星座部署圓滿完成;被公認為「當今世界上最具挑戰性的工程」的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運行;我國第一艘國產航母完成了首次海上試驗任務;我國自主研製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在湖北荊門漳河機場完成了首次水上高速滑行試驗……
這些重大科技成果中,孕育著未來經濟發展可能所必需的新知識、新要素和新動能,將有助於我們國家加快向創新型國家邁進。
㈣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創新點
(一)建立了吉林寶力格銀-金礦床的成因模式
認為吉林寶力格銀-金礦床的成礦物質主要來源深部岩漿,圍岩中的礦質組分也參與了成礦。來源於岩漿的成礦熱液經由礦區F5斷裂向上運移,在平面上分別向SW、NE擴散,同圍岩中被活化的礦質組分一起在合適的空間富集,隨後經歷了次生富集的重要階段。
(二)對查干敖包鐵-鋅礦床成因認識有了新進展
綜合認為查干敖包鐵-鋅礦與石英閃長岩有密切的成因聯系,成因類型屬矽卡岩型礦床。礦床形成於板塊碰撞後的拉張環境下,含礦的古老殘留洋殼部分熔融,受到富鉀基性地幔的交代後侵入到淺部,岩漿交代大理岩、自身發生鈉長石化析出成礦物質。
(三)阿爾哈達鉛-鋅-銀礦床研究取得新進展
認為阿爾哈達鉛-鋅-銀礦床具有多期次熱液活動特徵,早期以高溫熱液活動為主,晚期則以中-低溫熱液活動為主。礦床成礦物質來源於岩漿和圍岩、是一與印支期中酸性岩漿活動有關的熱液礦床。
(四)劃分了研究區的礦床類型
將研究區內的礦床(點)劃分為3種類型,即矽卡岩型金屬礦床(點)、與花崗岩類侵入岩有關的金屬礦床(點)和中低溫熱液礦床(點)。
(五)總結了東烏旗北部一帶金屬礦床空間分布規律
認為以東烏旗-伊和沙巴爾深大斷裂(F2)為界,西側主要為與花崗岩類侵入岩有關的銅、鎢礦床;東側主要為鐵、鉛、鋅、銀、金等矽卡岩型或中低溫熱液型礦床;銅礦點主要分布於額仁高畢復式向斜的核部;在白雲呼布爾-滿都寶力格大斷裂(F3)和朝不楞西-烏拉蓋斷裂(F5)的交匯部位,礦床(點)分布密集。
(六)總結了找礦標志和提出了找礦方向
找礦標志包括:① 晚古生代的火山-沉積岩地層;② NW向張性斷裂和NE向張扭性斷裂;③ 正的航磁異常、低電阻率和高極化率;④ 面型分布的綜合化探異常;⑤ 硅化、褐鐵礦化、錳礦化、螢石化以及鈉長石化等。有利找礦部位包括:① 白雲呼布爾-滿都寶力格大斷裂(F3)和朝不楞西-烏拉蓋斷裂(F5)交匯的銳角部位;② 沿阿爾哈達-查干敖包呈NE向分布的印支期富鹼花崗岩類的外接觸帶;③ 航磁正負異常交替部位,即航磁0等值線附近;④ 阿爾哈達西北部、吉林寶力格西北部以及查干敖包礦區外圍已發現的化探異常位置;⑤ 已知礦區的外圍和深部。
(七)花崗岩類研究獲得了重要成果
認為吉林寶力格、阿欽楚魯早期和晚期二長花崗岩屬島弧花崗岩,查干敖包石英閃長岩具有埃達克質岩特徵,而阿爾哈達岩體則屬A型花崗岩,後兩者形成於碰撞後拉張環境。
(八)首次獲得了研究區內5個花崗岩類岩體的年齡
通過對岩體中的鋯石進行SHRIMP U-Pb法年齡測試,獲得吉林寶力格二長花崗岩的年齡為314±8.8 Ma,阿欽楚魯早期二長花崗岩的年齡為299±5 Ma,阿欽楚魯晚期二長花崗岩的年齡為284.3±9.7 Ma,查干敖包石英閃長岩的年齡為234±6 Ma,阿爾哈達黑雲母花崗岩的形成年齡為218±5 Ma。
㈤ 課題研究中的擬創新點是什麼
課題研究中創新點是指課題的選擇要有一定的新發現、新觀點、新見解,在應用研究領域有新內容、新途徑和新方法。課題的創新性應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1、課題研究能夠反映時代特點
2、課題研究具有新內容
3、課題研究具有新的角度
4、課題研究採用新的方法,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5、廣泛收集資料,了解課題的研究狀況,搞清已有的研究解決了哪些問題,還存在哪些不足,怎樣加以改進,在此基礎上,確定該課題的著眼點,避免選題的盲目性。
課題研究的創新點,要在課題研究方案中明確提出來,目的是表明你的研究不是簡單的重復別人的研究工作和成果,而是進行新的創造,這也是你的課題研究的最突出的價值或意義所在。
(5)成果創新點擴展閱讀:
教育課題的創新點的例子:
1、可操作性方面
通過研究,探討數學學習共同體在課外學習的具體方案、運用模式和管理策略,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讓課外數學學習共同體不流於形式。
2、可應用性方面
通過實踐,探索數學學習共同體在課外學習的學習資料,共同學習具體例題、習題集,有效學習案例,無效學習案例,學習指導、學習心得,學習方法等,形成一系列可應用的學習資源。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課題研究程序
人民網—提升學術原創能力推進學術理論創新
人民網—人民日報大家手筆:加強學科際學術創新
㈥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創新認識
1.2.1 取得的主要成果
1)系統地劃分了四川盆地及周緣構造體系類型:緯向構造體系、華夏構造體系、新華夏構造體系、經向構造體系及弧形構造體系等,各構造體系之間形成斜接,反接、疊加及穿切等復合聯合關系,構造體系演化具四大明顯特徵;第一古構造體系控制構造-沉積遷移作用;第二構造體系疊加復合作用;第三構造體系差異性,即:同一個構造斷裂帶兩端活動性及強度存在明顯的差異性。
2)深化了單一構造體系或多構造體系的復合控油源區及生、儲、蓋組合分布,如川西上三疊統及侏羅系油氣區主要受控於華夏構造體系和新華夏構造體系的復合作用。
3)建立了3種構造體系控油模式:①新華夏構造體系與緯向構造體系聯合控制廣福坪氣田模式;②反「S」型構造體系控制下的永宜氣田,石油溝-東溪油氣田及相國寺氣田等;③緯向系與經向系聯合作用下形成納敘氣田。
4)總結了四川盆地油氣分布規律:①各時代古隆起控制油氣田分布,如樂山-龍女寺、瀘州、開江、大興、江油-綿竹等古隆起及周圍是油氣田分布重要地區;②各時代區域性不整合面控制油氣分布,如震旦系與寒武系、寒武系與奧陶系、奧陶系與志留系、志留系與泥盆系、泥盆系與石炭系、中三疊統與上三疊統等,這些區域性不整合面經歷不同程度的風化剝蝕和淋濾作用,造就了程度不同的碳酸鹽岩縫、洞、孔儲集體,有利於油氣富集成藏;③沉積相控制油氣田分布,如上三疊統須家河組和侏羅系碎屑岩的三角洲相,及石炭-二疊系的礁灘相,均是油氣田分布有利地區(帶);④多期不同方向應力作用形成多組裂縫是油氣有利聚集地區(帶)。
5)指出了四川盆地油氣勘探有利地區和勘探方向:①5個古隆起及周圍地區(樂山-龍女寺、瀘州、開江、大興及江油-綿竹);②石炭系-中三疊統碳酸鹽岩礁灘相帶;③上三疊統和侏羅系碎屑岩三角洲及河道砂體區;④多個區域性不整合面碳酸鹽岩縫、洞、孔發育層(帶);⑤各時期多應力方向形成的多組裂縫區(帶)是油氣聚集的重點,如川西和川中須家河組。
1.2.2 創新點
1)首次系統地劃分了盆地及周緣地區構造體系類型,即華夏構造體系、緯向構造體系、新華夏構造體系、經向系及弧形構造體系及其復合、聯合關系。
2)首次恢復了在構造體系控制下的各時代盆地原型,即元古宙裂谷盆地、震旦-奧陶紀裂陷克拉通盆地、志留-泥盆紀擠壓、克拉通盆地、石炭紀-中三疊世克拉通內坳陷盆地、晚三疊世-新近紀前陸盆地。
3)建立了3類構造體系控油模式:①緯向和新華夏體系復合型;②反「S」型;③緯向構造體系與SN向構造復合型。
㈦ 主要研究成果及創新點
本書緊抓學科前沿及我國東部中生代盆地群研究熱點,以黑龍江東部中生代雞西盆地的研究為切入點,取得了以下成果:
(1)通過利用最新所獲古生物、磁性地層年代新資料,以及煤田地質、露頭、測井、岩心等資料,運用盆地湖(海)平面升降曲線與全球海平面升降曲線對比、基準面旋迴對比等技術手段,對雞西盆地早白堊世地層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構造層序和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學研究,建立了盆地尺度的層序地層等時對比格架。將雞西群時代確定為早白堊世(凡蘭吟—阿爾布期);滴道組形成時間為130.9~128.3Ma之間,相當於凡蘭吟早中期;城子河組形成時間為125.1~116Ma,相當於凡蘭吟早期—巴列姆早期;穆棱組形成時間為116~106.9Ma,相當於巴列姆中期—阿爾布早期;東山組形成時間為106.9~101.7Ma,相當於阿爾布早中期。植物化石以R-O植物群組合為特徵,由下至上表現為由早期組合向晚期組合演化特點。除東山組外,均發育溝鞭藻化石組合,表現為由下至上非典型海相或淡水相-海相特點。城子河組孢粉組合以裸子植物花粉占優勢,穆棱組孢粉組合中蕨類植物占絕對優勢。
(2)根據區域性斷裂構造及盆地內各級構造界面、組內大的岩相轉換界面,對盆地劃分了1個Ⅰ級層序,代表整個盆地充填序列;2個Ⅱ級層序,即早期斷陷沉積的雞西群Ⅱ1和晚期坳陷沉積的樺山群Ⅱ2;在盆地Ⅱ1層序內劃分6個Ⅲ三級構造層序,分別對應滴道組Ⅱ1、城子河組下部含煤岩系Ⅱ2和上部含煤岩系Ⅱ3、穆棱組下部含煤岩系Ⅱ4和中上部含煤岩系Ⅱ5及穆棱組頂部和東山組Ⅱ6。各級層序分別由相應級別的不整合面及整合面限定,各級別不整合面及整合面由不同級別的構造運動所形成。
(3)在大量研究露頭、剖面、岩心資料的基礎上,根據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學理論,考慮到構造運動、沉積物供應、氣候和湖平面變化等,對雞西群進行了長期、中期、短期基準面旋迴劃分,進而對雞西征群進行了高解析度層序的劃分:
1)根據重要的構造不整合面、岩性突變面、最大洪泛面(大型的侵蝕-沖刷界面)等,將雞西群劃分6個長期基準面旋迴,滴道組代表1個長期基準面旋迴;據城子河組內部發育的1個大型侵蝕—沖刷界面將城子河組分割成2個長期基準面旋迴;據穆棱組內部發育的2個大型侵蝕—沖刷界面將穆棱組分成3個長期基準面旋迴。
2)根據區域可對比性的主要沖刷面、洪泛面及煤層等,劃分出16個中期基準面旋迴,共識別出125個短期基準面旋迴。滴道組內分為2個中期基準面旋迴,識別出了14個短期基準面旋迴。城子河組的第1個長期基準面旋迴內劃分出3個中期基準面旋迴,第2個長期基準面旋迴內劃分出4個中期基準面旋迴,整個城子河組識別出了51個短期基準面旋迴。穆棱組內第1個長期基準面旋迴可分成4個中期基準面旋迴,第2個長期基準面旋迴可劃分2個中期基準面旋迴,第3個長期基準面旋迴由1個中期基準面旋迴組成,整個穆棱組內共識別出60個短期基準面旋迴。
3)短期基準面旋迴是劃分高解析度層序地層的成因地層單元和層序分析的基礎,通過岩心、露頭剖面等的研究,短期基準面旋迴結構類型包括3類,即非對稱型短期基準面旋迴和對稱型短期基準面旋迴。長期基準面旋迴和中期基準面旋迴在全盆地具可對比性,而短期基準面旋迴在全盆地不具可對比性,不同區域劃分的短期基準面旋迴的數量和特徵各不相同。
4)以野外露頭剖面、單井沉積相和高解析度層序地層的精細分析作為劃分各級別基準面旋迴層序的依據,選擇長期旋迴層序的二分時間單元分界線為等時地層對比的優選位置,以最具等時對比意義的中期旋迴層序為等時地層對比單元,在對雞西群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劃分的基礎上,進行了等時對比,並建立了等時層序地層格架。
(4)雞西群底界和頂界為區域等時性構造界面,頂、底界面限定的雞西盆地二級構造層序在橫向上表現為弧形透鏡狀,內部次級層序也具形態的相似性。二級構造層序內部發育一個平行不整合面和一個相當於整合的最大湖泛面,此兩個界面在盆地內分別具有等時性,將該二級層序分割成代表高水位體系域、湖侵體系域和低水位體系域的上、中、下三部分。滴道組為加積—退積型地層結構構成了雞西盆地Ⅱ級層序的低水位體系域,主要分布於盆地底部;城子河組為退積型地層結構構成了雞西盆地Ⅱ級層序的湖侵體系域,覆蓋了整個盆地;穆棱組、東山組為進積—加積型地層結構構成了雞西盆地二級層序高水位體系域,沉積范圍變小,晚期東山組火山沉積岩分布較零星,橫向變化較大。由此,建立了雞西盆地的構造層序構架。
(5)根據野外實測剖面、露頭、鑽孔等資料,以層序地層學和現代沉積學理論為指導,通過多學科結合,包括對沉積構造、岩礦特徵及岩石地球化學、岩相特徵、生物化石及粒度分析、沉積序列標志等的綜合分析,對雞西群進行了沉積相和沉積體系的識別和劃分。將雞西群沉積劃分為沖積扇、三角洲、湖泊、河流沉積沉積體系,詳細討論了各種相、亞相的特徵信其空間展布,以及各種相在層序地層序列中的位置和控制機制。研究了層序地層格架內沉積體系和沉積相的聚煤作用。沖積扇形成於強氧化環境中,缺乏化石,層理不發育,其形成主要受盆地邊界斷裂的活動方式及強度控制,分布局限,形成的沉積厚度較大,因沉積沖刷作用強,不發育煤層。河流沉積體系是雞西盆地中主要沉積類型之一,雞西群各組均有河流沉積體系,可劃分為辮狀河相和曲流河相,辮狀河沉積形式以垂向加積為主,層理發育,沉積層序表現為向上變細單元結構型,各組底部的厚層砂體,都屬於辮狀河沉積,基本不發育煤層;曲流河相層理發育,沉積層序表現為向上變細二元結構型,各組下部多發育有曲流河相厚層砂體,常見有不穩定煤層。雞西盆地湖泊沉積作用十分活躍,是發生沉積作用的重要場所,根據沉積岩形成時水深、層厚、分布范圍及沉積相標志可以進一步劃分為濱湖和淺湖沉積兩個亞相,濱湖沉積水動力較強,基本不發育工業煤層,局部濱湖沼澤地帶見有不穩定薄煤層;淺湖沉積水體能量及水動力條件較弱,植物化石、陸相和海相動物化石極其發育,淺湖沉積晚期泥炭沼澤發育,形成多層大面積可對比的工業煤層。雞西盆地中三角洲沉積體系在時間上往往出現在湖泊沉積體系演化的晚期,發育煤線,局部煤層厚度較大,但穩定性較差。
(6)通過對不同旋迴沉積體系的對比研究,展示了雞西盆地沉積環境、充填和演化的歷程。總體看,雞西盆地在長期基準面旋迴早期,沉積物堆積速率快,往往發育沖積扇或辮狀河沉積,但分布范圍局限;在長期基準面旋迴中期,隨著構造活動進入相對穩定期,發育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積。
(7)通過對雞西群岩石化學及地球化學的研究,總體反映了活動陸緣復雜源區特點,同時也有被動大陸邊緣特徵,構造背景的雙重性說明雞西盆地的形成是在濱太平洋活動大陸邊緣擠壓構造背景下的走滑拉分過程中的伸展構造背景。太平洋板塊的俯沖,誘發先前加厚的岩石圈拆沉減薄伸展構造機制是中生代盆地形成的主要因素,在這個大前提下,雞西盆地是敦密斷裂在早白堊世走滑剪切拉分作用形成的陸內裂谷盆地,具下斷上坳雙層結構。斷裂的間歇性活動,控制了不同層序的生長和發育,Ⅱ1層序(雞西群)代表了雞西盆地斷陷期經歷由早期斷裂剪切拉分、走滑拉分和晚期走滑伸展、走滑剪切的一個完整的盆地構造沉積旋迴;之後的構造反轉作用,在斷陷盆地基礎上形成坳陷盆地,形成了Ⅱ2層序(樺山群)。
(8)區域性展布的厚煤層的形成需要特定的構造背景、沉積環境和物質基礎。通過構造層序構架和高精度層序地層格架的建立,研究了煤層分布演化規律。雞西盆地煤層主要發育在城子河組的中下部和穆棱組的中下部,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盆地中部地帶,在走向上向兩側逐漸變薄,數量減少到尖滅,並由盆緣向盆內減少。在垂向上,城子河組第1個長期基準面旋迴上升半旋迴的中上部和下降半旋迴、第2個長期基準面旋迴的上升半旋迴以及穆棱組的第1個長期基準面旋迴的上升半旋迴的上部和下降半旋迴均有較好的聚煤條件,工業煤層發育。煤層總體分布於長周期基準面旋迴(長期、中期)上升半旋迴的中上部—下降半旋迴的中下部,在長期基準面旋迴中聚煤作用較好的半旋迴內,中期基準面旋迴和短期基準面旋迴的聚煤作用也相應較好。從沉積環境與沉積體系看,與聚煤作用關系密切的環境為三角洲、濱淺湖平原,工業煤層主要形成於湖侵體系域的中期-晚期和高位體系域早-中期,靠近湖泛面附近。
本書的主要創新點:
(1)通過將構造層序格架、年代層序格架與沉積體系、沉積相分析有機結合的綜合分析法,首次對雞西盆地早白堊世地層進行了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劃分與對比,共劃分出6個長期基準面旋迴、16個中期基準面旋迴和125個短期基準面旋迴。
(2)在高精度層序地層格架建立和詳細的沉積體系與沉積相分析的基礎上,對雞西盆地早白堊世不同級次的基準面旋迴層序及其沉積體系和沉積相的聚煤作用和煤層分布演化規律進行了詳細研究,對提高煤層預測精度,擴大煤炭資源遠景具有重要意義。
㈧ 我國近來的創新方面取得的成果
具體如下:
1、航天上的太行發動機,我國起步晚,經驗少,歷史積淀少,取得航天發動機技術的進步,證明國家科學技術的進步。
2、神舟系列飛船以及天空一號,北斗系列。
3、高鐵技術,雖然不久前出現事故,但是技術還是領先的。
科技創新能力的形成是一個過程,需要一定的環境。如果人們自覺而明智地去塑造有利於科技創新的環境,就能激發科技創新的社會潛能,就能縮減從科技創新到產業運用的時間進程。學習各國在科技創新上的經驗,無疑是提高上述自覺性的很好方式。
從各國的經驗看,科技創新能力的形成有賴於如下因素:
一種良好的文化環境。例如,有一種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氛圍,有熱愛科學的社會風氣,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追求真理、實事求是的學術教養和規范,等等。沒有一個良好的軟環境,就很難形成科技創新能力生長的土壤。當前,世界各國都出現了一些科技詐騙、學術腐敗的案例,盡管這類事在急功近利的風氣下難以避免,但必須加以有效地扼制。
一個較強的基礎條件。在科技創新的基礎條件中,最重要的恐怕是教育體系。中國的傳統教育體系偏重於知識傳授,厚重有餘,活力不足,在某種意義上不利於創造能力的形成。中國的教育在課程設置、教授方式、考評方式等方面均有諸多待興待革之處。
一種有效的制度支持。國家對自主科技創新的制度支持應是全面而有效的。例如,有有效的項目評估和資金支持體系,有有利於自主創新的政府采購制度,有明智的產業政策,有合理的知識產權制度,有有利於科技創業的社會融資系統,等等。
在人類社會中,做成一件事的條件無非是人、財、物。在三個條件中,人是主體、是最活躍的因素。在科技創新中,人的因素第一,人才第一,體現得更為突出。當然,人的因素並不僅僅指個人的才智,也包括人的社會組織水平。另一方面,有人而無財、物,便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也是做不成事。因此,所謂科技創新的環境創造,就是讓人、財、物能自然地結合、有效地結合,實現一種「人能盡其才,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和諧狀態。
㈨ 主要成果和創新點
(一)對深部找礦鑽探技術理論有了新的提升
(1)運用技術經濟學原理,創造性地提出了鑽機優選指數e概念。深部找礦鑽探首先面臨的問題是鑽探設備的選擇,其中最關鍵的是鑽機的選擇。運用技術經濟學原理,對具有不同技術性能特點的動力頭鑽機和立軸鑽機進行計算分析,首次提出了鑽機優 選指數e概念,並在統計分析的基礎上,得出不同可鑽性地層條件下選擇鑽機的優選指 數e低=1.0297;e中=1.0303;e高=1.0402,成為優選鑽機的重要依據。當動力頭鑽機與立軸鑽 機的台月效率比Ed/El/E1>e時,選擇動力頭鑽機才能取得更好的綜合技術經濟效果。
對這兩種鑽機來講,不能簡單地說哪種鑽機適用於深孔鑽探。當前的動力頭鑽機,雖 然技術性能先進,施工效率一般比立軸鑽機高,且事故率低,安全性好,但是,由於其過 高的購置成本和提下鑽速度慢的缺點,嚴重製約著其優良性能在深孔鑽探中的發揮。目前 市場條件下,動力頭鑽機適用的孔深應根據地層的可鑽性確定,一般情況下,中等可鑽性 地層,適用於1500m以淺的深孔;高可鑽性地層,適用於1200m以淺的深孔;可鑽性較低 的地層,可用於3000m以淺的深孔。只有將動力頭鑽機與鑽塔組合使用,才能在深孔鑽探 中更好地發揮其作用。
(2)確立了深孔鑽探方法體系。深孔鑽探方法是事關深孔鑽探的成敗和鑽探效率、鑽探質量的關鍵。鑽探技術首先是一項生產實用技術,要求鑽探方法必須具有可靠性和良好 的實用性。在現實中,不能幻想有一種神奇的鑽探方法來完全解決深孔鑽探問題,而實際 上,無論哪種鑽探方法都有其一定的實用條件和優勢。對當前技術較成熟的取心鑽探方法 進行研究,通過計算對比證明,WL鑽探方法仍然是目前深孔鑽探中完善可靠、適用高效、綜合地質效果最佳的鑽探方法。當前,先進實用的深孔鑽探技術就是以WL鑽探為首選方 法,根據不同情況優化組合其他方法而形成的鑽探技術優化組合。將液動錘與WL鑽探技 術組合形成液動錘WL鑽探技術,可進一步發揮二者優勢,成為目前深孔取心鑽探效率最 高、技術先進的鑽探方法,應進一步完善並推廣應用。在特殊環境和地層條件下,結合實 際組合應用定向鑽探、氣動錘RC或泡沫鑽進技術等,可有效解決深部找礦鑽探諸多施工 難題,取得更好的綜合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對深孔鑽探防斜有了新的認識。對一般各向異性和傾角小的非造斜地層,採取常規WL鑽探技術、工藝即可控制孔斜,滿足地質要求;對各向異性和傾角大的較強致斜地 層而言,鑽孔發生彎曲是必然的,應研究掌握並利用礦區鑽孔彎曲規律,採用滿眼鑽具、防斜鑽頭和液動錘沖擊回轉鑽探(或組合採用)等防斜技術加以預防控制,以減輕孔斜,達到地質目的;但對嚴重強造斜地層,應研究採用人工受控定向鑽探技術,方能從根本上 有效控制鑽孔彎曲。
(4)優選了深孔鑽探沖洗液體系。深孔鑽探用沖洗液雖與淺孔用沖洗液沒有本質的區別,但深孔鑽探用沖洗液應具有更優的性能,即具有良好的潤滑性、護壁性、流變性和 低固相或無固相,最終要根據地層特性來確定。LBM泥漿具有低密度、低黏度、低切力、低失水和高分散性等「四低一高」特性,是一種深孔鑽探性能優良的新型泥漿,尤其在破 碎、漏失等復雜地層中應用具有良好的效果。
(二)創建了深部找礦鑽探技術組合方案,並形成典型鑽探技術組合體系
根據深部找礦鑽探的特點,針對影響深孔鑽探的7種主要客觀因素:鑽孔深度和地層硬度、破碎程度、造斜強度、水敏性、漏失程度、研磨性,運用試驗優化技術原理,採取 正交試驗法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因素組合共18種,運用技術經濟學原理和大量生產試驗對比 對每種組合各因素不同水平進行具體分析、研究,從鑽機、鑽探方法和工藝措施等方面創 建了18種鑽探技術優化組合方案。
深孔鑽探,應根據實際施工條件採用相應的鑽探技術優化組合。譬如,堅硬、破碎地 層深孔鑽探,岩心堵塞和鑽頭壽命短,使WL鑽探技術不提鑽取心的技術優勢大打折扣。將WL鑽探技術與液動錘組合,形成液動錘WL沖擊回轉鑽探技術,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岩 心堵塞並延長了鑽頭壽命,這樣就能充分發揮二者的技術優勢,大大提高深孔鑽探效率。如2000m深孔鑽探,在中等可鑽性較完整地層和高可鑽性破碎地層分別可節約鑽探總時間 26.36%和38.81%以上。
當受地表特殊條件限制或因地層、礦體復雜,採用常規鑽探技術難以達到地質目的,或者基於節省鑽探成本、縮短勘探周期考慮,應在WL鑽探技術基礎上,組合應用受控定 向鑽探技術,一可避開地表特殊條件限制;二可有目的地控制鑽孔彎曲,從根本上解決因 自然彎曲而無法鑽穿礦體的難題;三可有效解決孔內復雜事故,從而提高地質找礦成果質 量,節約鑽探工作量和成本,縮短勘探周期。如一個設計孔深1500m、施工10個分支孔的礦 區,採用受控定向+WL鑽探技術優化組合,可節約工作量11800m,節約直接成本381萬元。
當礦區上覆岩層堅硬且其岩性、構成已較清楚而無需取心的情況下,可採用氣動錘 RC與WL鑽探技術組合,分別用於同一深孔的淺孔段和深孔段。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兩種技 術的優勢,尤其是發揮氣動錘RC鑽進速度快、成本低的優勢,以提高鑽探效率、縮短工 期、降低成本。如本溪鐵礦區,24個深孔,共35940m鑽探工作量,若每個孔上部600m采 用氣動錘反循環施工,可節約成本324萬元,節約時間22512h,合938d。
(三)指導生產實際,解決技術難題,取得新的突破
(1)利用和控制強造斜地層鑽孔彎曲取得突破。在濟寧鐵礦典型強造斜復雜地層,研究掌握了礦區鑽孔彎曲原因及其規律,並利用礦區鑽孔彎曲規律,採用滿眼鑽具、防斜鑽 頭、液動錘WL沖擊回轉等鑽探防斜技術組合,有效減輕鑽孔彎曲,取得明顯效果,鑽孔 頂角彎曲強度分別比前期施工降低53.46%,61.66%,42.24%。保證了該礦區深孔鑽探的 正常進行,共完成深孔41個,2000m以深的4個,最深達到2100.18m,曾創造國產機具固 體礦產鑽探孔深全國紀錄。
(2)液動錘WL沖擊回轉深孔鑽探取得新的進展。在濟寧強造斜鐵礦區,應用液動錘 WL沖擊回轉鑽探防斜、降斜效果明顯,有效減輕孔斜,平均鑽孔彎曲強度下降42.24,並成功應用至1870.12m。在玲瓏東風金礦區硬脆碎酥地層,採用液動錘WL鑽探技術,在 克服硬脆碎復雜地層鑽進方面取得明顯效果,完成深孔6個,工作量6910.88m,平均時 效2.10m、台效508.52m、回次進尺1.91m、鑽頭壽命39.27m,分別比同礦區常規WL提高 43.84%、12.88%、13.93%和20.89%。在本溪鐵礦區堅硬打滑地層,克服堅硬打滑地層 鑽探,試驗完成進尺477m,平均時效1.03m、鑽頭壽命17.7m,分別比常規WL平均提高 41.9%和88.8%。
(3)動力頭鑽機合理選擇應用效果明顯。在玲瓏金礦東風礦區及周邊礦區硬脆碎漏復雜地層,應用動力頭鑽機完成深孔15個,鑽探工作量18043.16m,平均機械鑽速1.55m/h,台 月效率462.65m,分別比該礦區立軸鑽機施工同類深孔提高6.2%和2.7%。
㈩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創新點
本次工作主要依託於近年在小興安嶺東南一帶開展的國家基礎地質大調查、黑龍江省礦產調查和多金屬礦普查等項目的成果研究為基礎,對研究區內的早中生代花崗岩進行了詳細的岩相學、岩石化學、地球化學、同位素和LA-ICPMS鋯石U-Pb定年,以及早中生代花崗岩的成因、時空演化、形成的構造背景等研究基礎上,對其成岩成礦作用特徵、早中生代花崗岩有關礦床成礦系列劃分和成礦規律、找礦標志等進行了研究,建立了與殼幔岩漿混合成因有關的多金屬成礦模式,並對研究區內進行了區域成礦條件分析、圈定了多金屬、金等成礦遠景區等,進行了找礦潛力分析等,取得的主要成果和新的認識如下:
(1)提出小興安嶺東南地區早中生代花崗岩類由碰撞-碰撞後構造轉變期似斑狀二長花崗岩組合和二長花崗斑岩-正長花崗斑岩、碰撞後崩塌期正長花崗岩-鹼長花崗岩、鹼性花崗岩等組成,並新取得似斑狀二長花崗岩LA-ICPMS鋯石U-Pb定年年齡為191.4~231.0Ma、同深成作用岩牆——(輝石)閃長岩年齡186.3~207.0Ma(全岩Rb-Sr等時線/全岩K-Ar法)和二長花崗斑岩的U-Pb鋯石LA-ICPMS年齡為190.8~202.08Ma年齡等成果;以上同位素年齡特徵說明寄主花崗岩和閃長質包體、同深成作用岩牆——(輝石)閃長岩的形成年齡在誤差范圍內諧調一致、相近為特徵;正長-鹼長-鹼性花崗岩U-Pb鋯石LA-ICPMS年齡為175.1~222.0Ma;以上說明岩體形成時代均為晚三疊世—早侏羅世。
(2)提出似斑狀二長花崗岩、二長花崗斑岩具有顯著的殼幔岩漿混合成因特徵的新認識,岩石中普遍發育殼幔岩漿混合成因的MME型微細粒閃長質包體,寄主岩石與包體等具有殼幔岩漿混合成因的礦物不平衡結構的宏、微觀特徵和殼幔岩漿混合成因的主量、微量元素、同位素等特徵。
似斑狀二長花崗岩、二長花崗斑岩岩體中的形態多樣的(輝石)閃長岩、閃長玢岩等中基性脈岩(群),根據其出露規模、與圍岩界面特徵、產出形態、與閃長質包體共存特徵,以及與圍岩同位素年齡相近等特徵,將其重新認識為與早中生代殼幔岩漿混合成因有關的同深成作用岩牆;並提出大安河矽卡岩型-低溫熱液蝕變岩型岩金礦床成因與早中生代殼幔岩漿混合成因的同深成作用岩牆——閃長岩密切相關的新認識。
(3)在小興安嶺東南地區首次釐定出晚三疊世—早侏羅世鋁質A:型正長-鹼長花崗岩,其岩石成因可能與基性岩漿底侵作用下的地殼古老變質基底物質的部分熔融作用和一定程度的殼幔岩漿混合、分異作用參與,共同控制有關,岩石形成於大陸碰撞後垮塌、伸展體制的構造環境。
(4)小興安嶺東南地區早中生代花崗岩類形成的構造背景表現出復雜多樣性,暗示其形成環境由碰撞加厚-碰撞後崩塌、拆沉減薄至正常地殼-減薄地殼的大陸動力學構造背景有序演化的特徵,但總體上反映出大陸碰撞向碰撞結束崩塌鬆弛初始階段的開始環境,並提出研究區碰撞後的大規模伸展體制是多金屬礦集區、(超)大型礦床形成有利構造環境的新認識。
小興安嶺東南地區早中生代花崗岩類成岩、成礦年齡范圍為175.1~231.0Ma,均值為192.12Ma,恰好與古亞洲構造域、濱太平洋構造域的轉換時間(峰值190 Ma)相互耦合,說明了小興安嶺地區的早中生代成岩成礦作用的峰期為兩大構造域的轉換期,即晚三疊世—早侏羅世期間。
(5)依據早中生代花崗岩類時空演化、成因及其大陸碰撞不同階段的構造背景、成岩成礦作用特徵,在小興安嶺東南地區劃分出兩個礦床成礦亞系列:一是:碰撞-碰撞後構造轉變期似斑狀二長花崗岩-二長花崗斑岩有關矽卡岩型-斑岩型Mo-Au-Pb-Zn-Fe成礦亞系列,二是:碰撞後崩塌期正長-鹼長-鹼性花崗岩有關岩漿熱液型-矽卡岩型Fe-Pb-Zn-Mo成礦亞系列。上述兩個礦床成礦亞系列中,存在著成礦元素、成礦特徵、礦床類型、礦化強度等一些差異,前者以鉬、鉛成礦作用強烈、伴隨鐵、金、鋅成礦作用,後者以鐵成礦作用為主,伴隨鉬、鉛、鋅成礦作用,且成礦作用較弱和分散,這可能與成礦構造背景、岩漿源區性質、岩體成因與殼幔岩漿物質混合比例、混合作用強度、岩漿侵位深度、圍岩性質等有關,並建立了底侵作用下的早中生代花崗岩類有關成岩與多金屬成礦模式。
(6)似斑狀二長花崗岩、二長花崗斑岩與斑岩型-熱液充填交代型Mo、Pb、Zb、Au、Fe等礦床關系密切,且其成礦作用強烈,形成了大型斑岩型鹿鳴鉬礦床、小西林熱液充填交代型鉛鋅礦床,以及中小型翠嶺鉬金礦等眾多多金屬、金礦床、礦(化)點;岩體成因、大規模多金屬成礦作用與古亞洲洋構造域碰撞後伸展動力學機制下的構造鬆弛和拉張環境的基性岩漿底侵作用有關,並建立了底侵作用下的區域成岩與多金屬成礦模式。
底侵作用的識別,從殼幔深部演化角度審視成岩成礦作用,解釋了研究區內與早中生代花崗岩密切相關的鐵、鉬、鉛、鋅、金等多金屬礦床成礦機理,是由富含揮發分和成礦元素的幔源岩漿底侵作用為區域岩漿-熱液礦床的成礦系統提供了成礦物質與熱能,這些為該地區早中生代花崗岩有關多金屬及金礦床成礦系列、找礦方向拓寬了思路。
(7)對小興安嶺東南的鹿鳴—興安—前進地區最近幾年發現的斑岩型鉬金礦、矽卡岩-岩漿期後熱液型鉛鋅礦床和典型小西林鉛鋅礦田等為重點進行了礦床的礦化蝕變特徵,以及岩石化學、地球化學、同位素和LA-ICPMS鋯石U-Pb定年等研究工作。在小西林熱液充填交代型鉛鋅鐵礦田中,新取得與成礦關系密切的細中粒似斑狀二長花崗岩鋯石LA-ICPMS年齡分別為:200±1Ma、197±1Ma、197±1Ma、207±2Ma;由此得出,小西林鉛鋅礦田中存在晚三疊世—早侏羅世時期鉛鋅鐵成礦作用疊加的新認識,說明礦田經歷了早期火山噴流成礦作用,以及後期加里東晚期、印支晚期—燕山早期等多期岩漿熱液-交代充填、改造等復雜多樣的成礦作用。
在鹿鳴—興安—前進地區的斑岩型鉬金礦、矽卡岩-岩漿期後熱液型鉛鋅礦床中,含礦花崗岩岩體U-Pb鋯石年齡為195.3~225.0Ma,說明與多金屬成礦有關花崗岩形成時代為晚三疊世—早侏羅世。
(8)據成礦微量元素分析認為,區域上的下寒武統西林群鉛山組(
(9)在研究區內新圈定出與早中生代花崗岩有關的鐵多金屬、金等Ⅰ級成礦遠景區3個,Ⅱ級成礦遠景區2個,Ⅲ級成礦遠景區1個,分別為:五星-小西林鐵鉛鋅I級成礦遠景區、鹿鳴-興安-前進林場鉬鉛鋅金Ⅰ級成礦遠景區、二股-徐老九溝-神樹鐵鉛鋅金Ⅰ級成礦遠景區、守虎山-北影林場金銅多金屬Ⅱ級成礦遠景區、豐茂-東風-格金河鐵金多金屬Ⅱ級成礦遠景區、紅星-清水鉛鋅銅鐵鈮鉭Ⅲ級成礦遠景區等,並對成礦遠景區進行了多金屬成礦規律、找礦標志和找礦潛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