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改革是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的需要這句話對嗎
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物質分明的創造者,專因而從根本上屬推動了歷史的進步: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文明的創造者,全面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主導力量,在社會變革中其主體作用。因此,我們要堅持走群眾路線樹立群各種觀點,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人民群眾利益而奮斗。
B. 發展是硬道理,社會公正也是硬道理,如何讓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一是各級黨委政府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一切從實際出發,自覺按規律辦事,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有重點分步驟地持續推進。具體來說,就是要把國家提出用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等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就是要保障公共健康和教育問題,幫扶弱勢人群獲得受教育、就醫和就業等平等機會。只有切實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抓緊抓好,為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創造一切有利條件。
二是力求公平公正。從理論上來說,不平等分三類:機會的不平等、過程參與不平等和結果的不平等。真正的平等在於賦予每個人機會的平等和過程的平等。讓他們可以有平等機會通過自己的努力擁有屬於自己的財富,讓他們可以在透明和公正的規則下,參與平等競爭。也就說,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就是要解決越來越突出的收入分配不均和貧富差距等問題,根本措施是在繼續快速發展經濟的同時,偏重於大幅提高窮人的收入,「並使窮人的收入增長,能夠比整個國民經濟的平均收入增長,或者說比富人的收入增長更快。」
三是要完善分配體制。過去在初始分配過程中,很大程度上存在機會上的不均等,而這個機會不均等來自於權利的不平等,比如基本的就業權利很大程度上沒有充分體現。這樣會導致勞動收入的分配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另外,在再分配階段,涉及到政府公共財政政策,包括社會福利政策等等,也存在著制度上的區別對待,對部分人群的歧視,更多的財政資源用於城市而不是農村,更多的社會保障資源用於城市職工,而忽視了農民和農民工。如大量的外來人口或者農民工在城市裡工作,卻沒有任何社會保障,不能同等地享有社會公共服務,造成他們與當地城市居民之間明顯的貧富差距。如果這些解決不好,它會長期地困擾我們的社會和政府。因此,要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就需要在初始分配過程及再次分配過程中堅持「效率與公平兼顧,更加註重公平」的原則。
四是要建設完全非政府保護的競爭化的市場,發展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和產品。要避免出現:一方面是很多失地農民得不到足夠補償,另一方面卻出現了很多人靠土地暴富等不正常現象。要明白:只有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以後,城鄉差距才能得到改善,地區差距才能得到改善,社會矛盾才可能減少。
總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國家不能只靠轉移支付來救助窮人和弱勢群體,關鍵是要加快政府改革,以合理管理公共資金和資源。如果不能建立一套嚴格的,制度化的、透明的公共政策和公共資源的管理制度,社會收入分配差距勢將不斷擴大,很難逆轉。那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更是一種奢望。
C. 怎樣理解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說明了群眾是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
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奮斗的堅定追求,是習近平同志民生思想的凝練表達。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沒有止境,黨和政府對改善民生的追求也沒有止境。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關於民生問題的重要論述,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凝聚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而奮斗的強大合力。民生工作關系國家、民族的興衰存亡。放眼世界,那些只重視經濟增長而忽視民生改善的國家,最終都會陷入經濟社會亂局。
(3)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擴展閱讀: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意義:
共建與共享相輔相成。一方面,沒有全體人民共同參與建設,就沒有可供共享的成果。「幸福不是毛毛雨,幸福不是免費午餐,幸福不會從天而降。人世間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於勞動和創造。」
因此,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參與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努力提高勞動生產率,讓人們共同擔負起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責任。另一方面,全體人民共同參與建設所取得的成果,歸根結底要由全體人民共享。
「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實現這三個「共同享有」,需要建立健全包括社會保障制度在內的一系列共享制度,更廣泛地實現社會公平、更普遍地改善民生。
D. 如何全面理解「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在市場經濟競爭中總有一些失敗者,在體力智力方面總有一些殘障者。總之回,無論是體制的因素還答是自然的因素,社會中總是存在著脆弱的群體,他們對社會的貢獻可能比不上其他群體,甚至從社會獲取的要比貢獻的多。但無論出於什麼樣的因素,他們作為社會中的一員,都應該享受社會總體發展帶來的利益。這是社會道德的要求,也是文明進步的標志。比如對待殘障者,社會就應該給予特別的扶助,使他們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機會參與社會生活,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
E. 為改善民生,確保人民共享經濟繁榮成果,我國採取了哪些措施
(1)取消農業稅
(2)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3)實施下崗人員再就業工程
(4)實現「兩免一補」政策
(5)發展社會保障事業,健全社會保障制度
F. 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根本目的和必然結果分別是什麼
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根本目的和必然結果。他們分別是共同富裕和改善人民的生活。無論他的方法如何。但結果都是為了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
G. 如何全面理解「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個提法中,其中「成果」、「人民」尤其是「共享」的含義都要仔細地分析。「成果」指的是包括經濟發展成果在內的各方面成果。發展成果首先是經濟成果,這是毫無疑義的。中國現代化建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中國現代化成就最突出的是經濟方面,人民改善經濟生活的要求最為迫切。這一切說明共享經濟發展成果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都處於非常突出的位置。但是,發展成果不僅僅限於經濟成果。中國的改革和發展是全方位的,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全方位的,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既要體現在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上,也要體現在不斷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上,以及不斷增進人民政治民主、社會公正等各方面權益上。當前的重點是提高低收入群眾生活水平和質量,逐步完善廣大群眾共享經濟發展成果的體制機制;提高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逐步完善廣大群眾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的體制機制;維護和保障公民合法權利,逐步完善廣大群眾共享民主法制建設成果的體制機制。從某種意義上,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比共同富裕的涵括更廣,因為共同富裕更側重於「富」,即經濟方面的內容;而發展成果包括「富」、但不限於「富」。「人民」指的是包括各階層在內的全體人民。人民有全體、大部分、小部分等限定語。發展決不能只顧一部分人的發展而不顧另一部分人的發展,不能只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損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更不能為了少數人的利益而損害大多數人的利益。這些情況在剝削社會是常態,但與社會主義制度格格不入,與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格格不入,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格格不入。改革開放和現代化事業是全體人民的事業,共建與共享是緊密關聯的。所以共享成果的人民,不能是部分人,必須是全體人民。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即使是絕大部分人受益、很少一部分人受損,也不能算是真正的人民共享。
H. 十八大提出的共享發展理念是指什麼
堅持共享發展,關鍵是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加快建構和完善對實現共享發展具有推動作用的制度體系。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實施脫貧攻堅工程、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就業創業、縮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促進人口均衡發展等八個方面的部署,是共享發展的主要著力點,蘊涵了一系列關涉共享發展的制度建構與完善的內容。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堅持和鞏固,以及有利於推動公平正義的具體制度的建構和完善,是實現共享發展的兩個關鍵著力點。
一、堅持和鞏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社會形態層面的制度因素不僅是影響社會發展速度和前景的決定性力量,也是左右能否真正實現共享發展的關鍵性條件。馬克思在分析英國對印度侵略所造成的後果時指出,印度人之所以失掉了他們的舊世界而沒有獲得新世界,使得他們現在所遭受的災難具有一種特殊的悲慘色彩,根本原因就在於社會制度。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如果離開經濟基礎談共享發展問題,是不可能獲得徹底正確的答案的。
只有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廣大勞動者才能夠不僅獲得創造財富的權利,更獲得平等享有勞動成果的權利,真正成為他們所創造的社會財富的主人。中國道路的探索尤其證明了這一點。近代以來中國只有在徹底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最終選擇並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之後,才逐漸走上獨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道路,逐漸走上共享發展的現實道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根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的實際水平,逐步確立了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這一基本經濟制度是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發展的根本制度保障。
當前存在的社會貧富分化以及衍生出的一系列不平等現象,雖然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必須正視經濟基礎這個不可忽略的關鍵性因素。私人資本的大規模存在以及公有制經濟在實踐中出現的對社會主義原則的偏離現象,是分析這一問題起因兩個至關重要的方面。對於中國共產黨而言,在實踐中體現共享發展的取向:
一方面,必須在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同時,堅決拒絕大規模私有化的主張,切實防止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為目標的國有企業改革在實踐中淪為私有化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必須在堅持按照市場經濟要求做強做優做大國有經濟的同時,按照社會主義價值原則對國有經濟做出一系列戰略調整,不斷提升國有經濟之於社會主義的意義與價值。
二、加快有利於公平正義的具體制度的建構與完善。
隨著現代化、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深入推進,隨著廣大人民群眾權利意識的持續增強,隨著勞資、干群等一些矛盾和問題的不斷出現,公平正義的問題已經上升為中國道路探索的關鍵性問題之一。推進共享發展的過程,則必然是社會公平正義不斷擴大和提升的過程。用歷史的眼光分析和判斷,也許當前中國社會存在的不公正現象有其必然性的一面,但對此必須下大力氣進行解決,因為沒有公平正義,就沒有社會主義,更談不上社會主義的未來。維護和實現公正的制度化安排必須成為共享發展的主要著力點。要在建立和完善均等化公共服務體系、階層利益表達機制、收入分配調節機制和社會保障機制等方面下大力氣,取得實質性和突破性進展。
加快完善對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具有推動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基點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構築起共享發展的制度保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階段的實踐標識。需要著重強調的是,完善制度要遵循差異性原則,著力於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之所以強調這一點,是因為理論界在共享發展的實踐取向上存在著不同的看法。
應該看到,共享發展理念提出的初衷首先在於對貧困人口、社會弱勢群體的特別關注。對於這部分群體而言,機會平等還遠遠沒有充分兌現,只有通過教育資源的均等化等一系列努力,才能逐步實現機會平等與事實平等的統一。這就決定了共享發展必須堅持底線思維,在政策的制定和制度的完善上,做出最有利於貧困人口、社會弱勢群體的安排,明顯增加低收入勞動者收入,提高低收入群眾生活水平和質量,不斷縮小社會貧富差距。在共享發展的旗幟下,通過構建和完善保障公平正義的制度體系,進一步鞏固公平正義的社會秩序,最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實現第二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打好根基鋪好路,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在新的歷史階段所要堅持的方向和要完成的重大任務。
I. 讓廣大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理論依據是什麼
①實現和維護廣大人民的利益是由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決定.也體現了國家內機關堅持對人容民負責的原則,讓各民族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②由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決定的.國家應該積極履行組織經濟建設的職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與文化生活的需要.
③是堅持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的要求.讓各族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有利於增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政治穩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民族關系.
④體現了黨忠實地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對國家實施正確的政治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