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強化項目管理,項目成果質量進一步提高
實行業務計劃動態編制,對項目實施「計劃、預算、質量、成果、績專效」全方位管理。切實屬加強預算管理,從源頭抓,起有效提高預算編制的質量,貫徹「以業務計劃帶動項目執行,以項目執行帶動預算執行」的工作思路,以財政部績效考評為契機,在全院范圍內開展項目的績效考評和內部審計,強化外協經費的監督,保證了資金使用的有效性;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開展了兩期實施培訓,有效提高了業務人員的項目實施水平;在項目的結題驗收過程中,進一步量化項目評分考核指標,強化成果質量的等級評定,推進了項目成果質量的提高。同時,開展了2011年業務成果交流會,對4個優秀成果進行了展示,為進一步加強業務交流,推動成果交流共享與宣傳,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會和平台。
▲規劃院項目實施管理培訓
㈡ 在公共項目管理中怎樣才能取得好的成果
1. 項目:是指一系列獨特的、復雜的並相互關聯的活動,這些活動有著一個明確的目標或目的,必須在特定的時間、預算、資源限定內,依據規范完成。
2. 公共項目:是指直接或間接向社會提供公共消費品。包括城市基礎設施項目、公共衛生系統、教育項目、文化項目、體育項目。
3. 項目管理:就是將各種知識、技能、手段、技術應用到項目中,以滿足或超過項目相關者的要求和期望,是指導項目從開始、執行,直至終止的過程,目的是使項目效益最大化。
4. 公共項目管理:是指為了社會公共利益,由財政或社會出資的項目管理活動。
5. 項目評估:就是在直接投資活動中,在對投資項目進行可行性研究的基礎上,從企業整體的角度對擬投資建設項目的計劃、設計、實施方案進行全面的技術經濟論證和評價,從而確定投資項目未來發展的前景。
6. 公共項目評估:根據項目的預期目標,在技術可行性的基礎上,從社會整體的角度對實施項目的計劃、設計、實施方案等過程進行全面的技術、經濟、社會影響進行論證和評價,作出綜合性評價,為項目的未來發展提供可靠的處理依據。
7. 公共項目綜合管理:是綜合運用其他八個領域的知識,合理集成與平衡各要素之間的關系,確保項目成功完成的關鍵。包括:項目計劃制定、項目計劃執行、整體變更控制。
8. 公共項目時間管理:也叫進度管理或項目周期管理,指在項目的進展過程中,為了確保項目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對項目活動進度和日程進行的管理過程。它和項目成本管理、質量管理合稱為項目管理的三大支柱。
9. 公共項目質量管理:是指通過制定質量方針、建立質量目標和標准,並在公共項目生命期內持續使用質量計劃、質量控制、質量保證和質量改進等措施來落實質量方針的執行,確保質量目標的實現,最大限度地使顧客滿意,是圍繞公共項目質量所進行的指揮、協調和控制等活動。
10. 公共項目溝通管理:項目溝通管理包括為了確保項目信息即使適當地產生、收集、傳播、保存和最終配置所必需的過程。公共項目需要有效的溝通以確保我們在適當的時間以低代價的方式使正確的信息被合適的人所獲得。對有效溝通經典的文獻定義包括:信息的交換、傳遞信息的行為或例子、口頭或書面消息、有效地表達思想的技術及個體之間通過一套共同的符號系統交換思想的過程等內容。
㈢ 地質調查項目成果管理
地質調查項目成果管理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大區地質調查中心和項目承擔單位共同負責。地質調查項目成果報告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統一組織,分級實施。中國地質調查局負責組織計劃項目和重大工作項目的成果報告審查;大區地調中心受地質調查局委託組織計劃項目的成果報告審查,按規定接收大區內工作項目地質調查成果資料;實施單位負責組織工作項目成果報告審查,集成、整合工作項目成果,提交計劃項目成果報告;承擔單位受實施單位委託組織工作項目成果報告審查,匯交地質調查成果資料及規定的原始資料,保管地質調查原始資料和實物資料。
一、項目成果報告的評審
1.評審程序
地調項目成果報告評審已經有比較成熟的程序,目前主要依據中地調發〔2003〕187號《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項目管理辦法(試行)》,具體程序如下:
(1)地質調查項目應按照有關規定、技術標准和要求,編寫項目成果報告。
(2)成果報告提交單位在完成項目報告並進行初審後,向組織審查單位填報成果報告審查申請表一式兩份,同時附單位初審意見。申請評審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全面完成了設計書的任務;
2)通過了野外驗收或相關檢查;
3)各類技術資料齊全;
4)形成文字報告和各類圖件。
(3)地質調查項目成果報告審查工作分為評審和審查兩部分。評審形式分函審和會審兩種,以函審為主。組織審查單位根據成果報告審查申請及項目情況確定評審形式和評審專家人員組成。會審時評審委員會通過審閱成果報告,查閱各類資料,聽取項目組匯報、答辯,並與項目組在交換意見的基礎上,由主審專家主筆並匯總其他評委的意見,提出評審意見初稿和報告質量評分建議,經評審委員會討論形成最終評審意見。函審時由評審委員分別審閱成果報告、進行報告質量評分、形成書面評審意見,由組織評審單位匯總,形成評審意見。
(4)成果報告評審和審查依據為項目任務書、設計書、設計評審意見書、設計審批意見書和有關技術標准。報告評審應堅持實事求是、客觀公正、注重質量、講求實效的原則,保證評審工作的嚴肅性和科學性。
(5)評審應形成專家評審意見,組織審查單位據此簽署評審意見書,下發項目成果報告提交單位。
(6)成果報告提交單位在收到評審意見書30日內按照評審意見書對成果報告進行修改後,送組織審查單位審查。
(7)評審委員會一般由5~9人組成,經費較少的項目,人數可酌情減少,組成人員應覆蓋項目工作涉及的主要專業。
(8)組織審查單位在收到修改後的成果報告15日內進行審查,對審查合格的成果報告,由審查單位下發審查意見書,同時報地質調查局業務主管部門和成果資料管理部門各一份。對審查未合格的報告通知成果報告提交單位限期完成修改。
(9)技術方法和研究類成果報告的評審除按本要求進行外,還應參照國家科委下發的《科學技術成果鑒定辦法》、《軟科學研究成果評審辦法》執行。
2.評審的主要內容
(1)技術資料是否齊全、准確;
(2)成果和原始資料的吻合程度;
(3)成果是否符合設計和有關技術標準的規定;
(4)項目工作任務和預期成果目標的完成情況;
(5)成果的綜合研究水平;
(6)成果報告和綜合圖件的質量;
(7)成果的社會經濟效益、推廣應用前景;
(8)存在問題及建議。
二、項目成果資料匯交程序及要求
(1)承擔單位為地質調查資料匯交單位,各項目承擔單位是地調成果的管理機構,負責本單位及下屬單位科技成果的原始檔案管理工作,對已歸檔的科技成果逐步實現社會共享。中國地質調查局大區地調中心和發展研究中心為地質調查成果資料的管理部門。
(2)大區地調中心負責接收轄區地質調查成果資料。發展研究中心負責接收全國地質調查成果資料。
(3)地質調查資料匯交單位應在成果報告審查意見書下發之日起180日內,按國家有關規定向國家資料管理部門匯交地質資料,並向地質調查局成果資料管理部門匯交地質調查成果資料紙介質和電子文檔資料各一式兩套。
(4)匯交的地質調查成果資料應當符合有關技術標准和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成果資料管理辦法要求。
(5)地質調查局成果資料管理部門在每季度開始10日內向地質調查局上報上季度地質調查成果資料匯交情況統計報表。
(6)負責向部科技成果管理辦公室報送本單位需要登記的科技成果有關材料。
三、項目成果的登記
國土資源部科技成果管理辦公室,負責部門的科技成果登記、科技成果資料庫管理、科技成果統計分析和國內外科技信息跟蹤等。地質調查項目成果也屬於國土資源部科技成果一部分,完成成果報告評審和原本檔案歸檔後,應及時到部成果管理辦公室進行登記。
各項目承擔單位的科技成果管理機構,負責本單位及下屬單位科技成果的原始檔案管理工作,對已歸檔的科技成果逐步實現社會共享;負責向部科技成果管理辦公室報送本單位需要登記的科技成果有關材料。
(1)各項目承擔單位在科技項目驗收之前,必須向本單位的科技成果管理部門匯交科技成果原始檔案,然後向部科技成果管理辦公室辦理成果登記手續。
(2)科技成果的原始檔案包括各種原始觀測記錄、野外觀測數據、野外記錄本、原始分析測試數據、有注釋文檔的源程序和操作手冊、文字報告及有關的電子版本資料。
(3)各項目承擔單位在完成科技成果原始檔案歸檔後,方可到部科技成果管理辦公室辦理登記手續。
(4)各項目承擔單位在部科技成果管理辦公室辦理科技成果登記時,必須提交下列材料:
1)項目合同書或設計書一份;
2)完整的科研報告兩份及公開刊物發表論文復印件;
3)科技成果原始資料歸檔證明;
4)按合同書規定的關鍵科學數據、技術文件等相應的電子版;
5)《國土資源部科技成果登記表》兩份;
6)文字報告及其附件、附表的規格為:長27cm、寬19cm(標准16開本)或標準的A4版本。附圖應按同樣規格進行折疊,圖簽折在外面。正文、附表、附件等應採用線裝訂,不得用易銹蝕的金屬物裝訂。
(5)凡符合登記要求的科技成果,經正式登記,由科技成果管理辦公室出具《科技成果登記證明書》。
(6)兩個或兩個以上單位共同完成的科技成果,由其第一承擔單位負責,向部科技成果管理辦公室辦理登記手續。
(7)對於已登記的科技成果,如果得到專家、中介機構、應用單位的評價,可在兩年內向部科技成果管理辦公室補交相關證明材料;如果根據驗收委員會及有關專家的意見,對科研報告作重大修改的,應及時向部科技成果管理辦公室提供新版本的報告。
(8)已登記的科技成果,凡涉及國家機密的,主管部門將按照保密的有關法律法規實行管理。
地質調查項目成果作為科技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管理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體系。在組織管理上,科學技術部統一領導全國的科技成果管理工作,國土資源部和中國地質調查局科技主管部門設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對科技成果和地質調查成果實行分級管理。在管理流程上,科技成果和地質調查成果管理各項工作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同時科技成果和地質調查成果管理工作又貫穿於科技活動和地質調查的全過程。在國土資源大調查計劃制定階段,技術檔案、保密及地調成果的統計與分析,為國土資源大調查計劃的制定提供決策依據;在地質大調查實施階段,地質調查成果管理工作為計劃的過程管理提供各項職能服務,及時反饋地質大調查計劃的進展。
㈣ 科研項目管理的項目管理
科研項目以項目課題為主,項目相關文件龐雜,涉及項目信息、人員、實驗資源、采購物資、文檔、成本等多方面的管理內容,OA系統實現研發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全面了解機構所有項目的狀況,人財物在一個平台上管理;能夠靈活適用不同類型的科研項目管理,靈活搭建各領域的標准流程體系,可復制復用。
科研項目一體化管理應用:
1、項目全流程管理,提供統一標准:通過工作流打造課題項目過程體系,實現項目從啟動規劃、執行、收尾結題、評估的全過程管理。項目各個階段的執行通過流程流轉形成數據報表,滿足項目全過程跟蹤、統計與分析。
(科研項目全過程管理架構)
2、項目人員工時績效統一管理:人員統一管理,項目管理與績效考核一體化管理,讓績效考核有據可依。
3、科研物資采購報銷一體化管理:物資與項目課題信息打通,在科研系統中同步物資類型信息,通過物資資料庫,精確統計科研物資信息,縷清采購報銷審批流程。
4、實驗資源管理:OA系統通過在線申請機制,實現項目執行中,實驗室服務、資產有序申請與管理,優化實驗室資源,提升服務響應速度及服務質量。
5、成本精細化:借力信息化手段,在平台化OA系統的基礎上,以項目為核心進行預算費用控制,通過預算管控、流程管控、定額管控等全方位、精細化費用管控。
6、知識管理-項目資料和成果歸集與共享:OA系統提取流程中的文檔,對項目過程和所有文件進行自動的匯總和管理。建立標准、完整的知識地圖和標准化資料庫體系:按項目、部門多維度進行統計,項目資料與項目流程實現聯動,實時更新,將眾多知識文檔有序整理並且沉澱下來,易保存易查找。
㈤ 科技創業創新服務項目成果管理怎麼寫,求解
3傳統意義上的項目管理軟體更多的是管理項目的資源、任務、進度、質量專,而忽略了項目管理屬的最終目標——項目成本控制。諾明軟體為例,通過項目管理軟體,可全面核算各類項目成本,其中包括人工、費用、材料、設備、管理分攤、外包等項目成本的精細化管理,幫助財務人員輕松完成項目成本核算過程,同時幫助項目經理實時了解項目實際產生的各項成本。
㈥ 一個項目有多個可交付成果,而每個可交付成果都處於不同的狀態,項目管理軟體怎麼去管理這些可交付成果的
項目中的可交付成果會出現審核中、審核不通過、已審核三種狀態。對內於這三種狀態的可交付成果,看容過8Manage項目管理軟體的演示,主要是通過不同顏色以及不同形狀的圖形顯示的,在項目的WBS頁面清晰地展示每個可交付成果的狀態。項目負責人可以點擊每個可交付成果了解詳細的信息
㈦ 項目范圍包括哪些是不是項目成果范圍和項目管理范圍
轉載一下資料供參考
項目范圍(Project Scope)包括項目的最終產品或者服務,以及實現該產品或者服務所需要執行的全部工作。明確規定項目的范疇,即確定了項目的哪些方面是應該做的,哪些是不應該做的。也可以說是產生項目產品所包括的所有工作及產生這些產品所用的過程。項目干係人必須在項目要產生什麼樣的產品方面達成共識,也要在如何生產這些產品方面達成一定的共識。
項目范圍定義
項目范圍定義是以范圍規劃的成果為依據,把項目的主要可交付產品和服務劃
分為更小的、更容易管理的單元,即形成工作分解結構(Work Breakdown Structure, WBS)。因此,范圍定義的輸入主要有: 項目范圍定義是以范圍規劃的成果為依據,詳細描述項目和產品的過程,並把結構寫進詳細的項目范圍說明書中。 ● 范圍說明書: 這是項目范圍規劃過程中的主要輸出成果,包括了前述的項目的合理性說明、項目成果描述、項目階段目標、項目可交付產品或者服務清單等內容,是范圍定義過程的主要依據之一。 ● 制約因素: 即對項目組行為進行限制的因素和條件,如項目預算、范圍、時間等。 ● 前提條件: 即為了制定項目計劃而必須假設能夠在將來獲得解決的一些條件,這些前提條件一般都是真實的、符合現實的、肯定的,也是可以解決的,但也存在未能如期解決的風險。 ● 其他計劃結果: 其他領域內的結果也可以作為確定范圍定義時的一個參考因素。 ● 歷史資料: 其他IT項目或者相關項目及相關領域內項目的歷史資料,也是在進行項目范圍定義時參考的因素。 在進行范圍定義時,經常使用的工具和技術有: ● 產品分析。每個應用領域都有一些通用的方法把高層的產品描述轉變為切實的可交付的成果。產品分析包括許多技術,例如產品分解、系統分析、系統工程、價值工程、價值分析和功能分析等。 ● 識別出多個可選方案。識別出可選方案是一種技術,該技術用來產生執行和完成項目工作的多種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可應用很多通用的管理方法,例如「頭腦風暴法」和「橫向思維法」。 ● 專家判斷法。每個應用領域都有一些專家,其經驗可用於定義詳細的項目范圍說明書。他們的判斷和專長可運用於任何技術細節。
㈧ 項目中的知識產權與成果管理及權益分配怎麼寫
參考一哈!
本項目擬由工業和信息化部軟體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開發基礎數據運行平台,專由北達愛學(原北大屬附中附小網校)負責服務體系的構建和應用示範的推廣,負責中小學師資培訓課程的集成與提供,負責優質教育資源的整合與提供;負責數字化校園思路整合以及項目進度監控;負責項目應用的推廣示範。
㈨ 地質調查項目成果評估
成果評估屬於項目的後評價的組成內容,是指成果經過驗收以後,根據項目成果的使用效果,對項目的立項、施工、管理、驗收等全部環節進行系統評價的過程,屬於項目收尾的管理部分。截至目前,地質調查項目管理的過程還沒有延伸到項目的後評估,只是項目終結以後,將成果資料匯交到指定的專門管理部門即完成了一個項目的周期。
一、項目成果評估的種類和程序
成果評估通常是在項目完成以後的一定時間內進行,對於業主來講,項目的後評估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幫助業主通過對該項目的管理和執行找出項目各個環節的不足,從而提高項目整體管理水平和決策能力。因此,項目成果的評估是項目管理的重要內容。成果評估一般可分為跟蹤評估、實施效果評價和成果影響評估。
(1)跟蹤評估 項目開始實施後到項目完成驗收之前任何一個時點的評估,主要是考查和評價項目實施過程中資金調整、設計調整、目標調整等對項目預期效益的作用和影響。
(2)成果評估 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所稱的項目實施效果評價(project performance audit report),相當於地質調查的成果評估,是在項目完成以後的一段時間內對項目的評價。通常認為,生產性企業在項目完成以後2年左右,基礎設施行業在項目完成以後5年左右,社會基礎設施行業可能更長一些。這種評估的主要目的是評價成果使用的效果程度、成果使用中的經驗教訓等。
(3)成果影響評估 是在成果評估報告以後的一種評估,主要評估成果使用以後對社會、經濟和環境的綜合影響。
二、項目成果評估的內容
成果評估包括6個方面的內容:
(1)立項決策評價 立項決策評價主要是對項目的根本性問題進行評價。如項目調研是否具有一定的力度、項目策劃是否具有成效、項目是否應該立項並實施、項目決策程序是否科學等,其中要害的是調研力度和決策是否科學。
(2)項目實施評價 項目實施評價包括設計、施工、測試、整理和報告編寫等實施過程好壞的評估。可以總結經驗,找出不足,持續改進。
(3)運行管理評價 主要是對項目實施的前期准備、物資管理、人員管理、資金管理等進行評估。如果說項目的施工直接關繫到項目質量的話,那麼項目的運行管理直接影響費用和項目周期控制問題。
(4)應用效果評價 地質調查項目的成果最終的目的是提供給需求成果的部門或人使用,同時項目承擔單位還應評價內部收益等效益指標。
(5)項目影響評價 主要包括經濟影響、環境影響和社會影響3個方面的評價。
(6)項目持續性評價 是指項目的投入完成以後,項目的既定目標是否還能繼續,是否還能持續地發展下去,項目業主是否願意繼續實現既定的目標,項目是否具有重復性,即是否可以在未來以同樣的方式開展同類的項目等。世界銀行和亞洲發展銀行等組織常把項目的可持續性視為其援助項目成敗的關鍵之一,要求對援助項目進行單獨的持續性分析和評價。項目持續性的影響因素一般包括:本國政府的政策;項目的組織和管理;地方參與程度;財務因素;社會文化因素;技術因素;生態因素;其他因素等等。
成果評估一般可以分為以下9個步驟(圖7-1)。
圖7-1 成果評估的步驟
三、項目成果評估的方法
(1)調查統計預測法 對項目的各種資料進行收集和整理,採用科學的方法,對成果使用以後的綜合效果運用預測原理進行評估。通常分為調查統計、資料整理、統計分析、預測4個階段,預測是獲得評估結論必不可少的階段。
(2)對比法 是根據項目成果使用以後的前後對比、預測和實際發生值的對比、有無項目的對比等,判斷並分析成果使用的綜合效果。
(3)邏輯框架法 是美國國際開發署1970年開發出來的一種專門用於項目後評價的方法——logical framework approach簡稱LFA。其基本模式如表7-1所示。
表7-1 LPA的基本模式
甘華鳴在《項目管理》一書中,以某農業項目為例,說明了項目的前提條件與目標層次之間的因果關系(圖7-2)。
圖7-2 某農業項目的假定條件
(4)專家評審與使用者的評價相結合 目前,地質調查成果經過專家評審後,進行原本檔案歸檔和成果報告匯交後,一般可以公開使用和借閱。然而,每年有多少使用者,使用者對成果和原始資料給予如何評價,還需要我們成果管理部門認真分析和思考,制定有效的辦法和措施,進行及時跟蹤,以便指導今後的立項與計劃管理。例如,澳大利亞地質調查管理部門的經驗非常值得借鑒。他們在區域地質調查、礦產資源勘查和水工環地質評價工作成果完成後,對使用者在借閱資料的同時,發放評價表,要求使用者對成果及原始資料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成果管理部門定期對使用者評價進行分析和整理,對質量較差的地質成果的主要責任者,將限制他們從事地質工作的機會,或者從事次要的工作,他們也將失去提升的機會;對於很少有人過問的地質成果,負責立項和規劃的部門就要認真研究和思考,及時調整今後工作的目標和方向。
(5)成果引用率統計與分析 借鑒科技期刊評比辦法,對成果引用率進行統計和分析,使用取得的成果得到更加客觀的評價,減少人為因素,減少管理成本,增加成果管理對項目立項與實施的指導作用。
(6)引入ISO9000質量管理標准,制定相關標准及管理程序 上述措施只是設想,要落實到具體工作中,有必要引入ISO9000質量管理標准,或者將現有的質量體系加以改進,把成果跟蹤管理納入到現有地調項目管理中,制定成果跟蹤的時間、方法、程序和標准,為今後開展工作提供依據,使地質調查項目成果水平不斷提高,能夠更加主動地為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服務。
㈩ 項目的過程管理
一、項目過程管理的一般特點
項目由多個過程組成,這些過程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美國管理協會把項目管理過程分成5個過程組,每個過程組有一個或多個管理過程(圖4-3)。
圖4-3 項目過程組示意圖
項目過程組不是離散的,也不是一次性事件。過程組與過程組之間有重疊,其重疊程度在不同的階段和不同的項目中不一致(圖4-4)。
圖4-4 過程組中各過程的交叉關系
1.啟動
啟動是一個項目開始的標志。啟動過程側重於需求分析,確定下一階段是否有必要開展。這樣,一旦項目的目標需求不被滿足或消失,那麼項目就會終止。
2.計劃
根據項目的目標和任務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項目的獨特性和一次性使得項目計劃的編制非常重要。計劃的詳細和復雜程度與項目的規模、類型密切相關,但計劃的編制工作順序大體上相同。
(1)目標分解:把這一階段或項目要達到的目標進行分解,使其更明朗、具體。
(2)任務活動的確定:要達到預定的項目或階段目標必須完成的任務和進行的活動。
(3)任務分解和排序:分析各項任務的結構以及相互關系,按先後順序排列。
(4)完成任務的時間估算:各項任務所需時間的估算。
(5)進度計劃:根據對任務的分析和歷時估計以及資源的要求,編制進度計劃。
(6)資源計劃:確定完成各項任務所需的人員、資金、設備、原材料和技術等。
(7)費用預算:根據各項活動所需的費用分配資金。
(8)編成計劃文檔:匯總以上成果,編成文檔。
除此之外,還要制定質量計劃、組織計劃、物資采購計劃和管理計劃等。在計劃階段,對各方面考慮得越周詳,越有利於下一階段的進行。
3.實施
地質調查項目的實施是根據編制的設計進行的,實施階段的各種具體活動和任務與相關的專業關系密切,每個專業都有自己的工作程序與標准,要按設計、標准及規范進行。
4.控制
控制階段的任務是定期檢查項目的執行情況,以便發現與設計的偏差,及時調整工作部署。因為地質情況十分復雜,因此,在工作過程中一旦發現與設計有較大的偏差,就需要通過調整設計來改變項目實施的方式、工程手段和實物工作量。例如,當項目進展與設計出現較大偏差時,要分析並找出影響的原因,並採取相應的措施,保證項目按時完成,當無法採取任何措施也無法按時完成項目時,需向上級主管部門提出書面請示,延緩項目完成的時間,批准後方可執行。控制階段主要依據項目控制質量、進度、費用和安全等。
5.收尾
收尾是項目完成的標志,這個階段要編寫、收集和分發各種文件和信息,及時進行原始資料歸檔、成果登記和匯交。同時,完成合同的結算。
二、地質調查項目過程管理劃分
根據項目過程管理理論研究,項目過程管理可以分為啟動、計劃、施工、控制和收尾5個階段。地質調查項目的過程管理既有一般項目過程管理的特徵,又有其自己的專業特點,大致可以分為立項、設計、施工、野外驗收、成果審查、資料匯交和項目終結7個過程或階段,其中野外驗收和成果審查相當於控制過程的關鍵點,資料匯交和項目終結相當於收尾。在總體目標、預期成果和實施過程管理等方面要充分體現國家意志和國家需求。
三、立項管理
地質調查項目正式啟動之前,必須進行充分的項目立項論證,必然要進行大量的項目前期准備工作,包括調研、可行性研究與項目立項評估工作,這些工作直接決定了項目最終能否立項。因此,立項是整個項目過程管理的重要內容。為了對項目立項工作有更加規范和系統的認識,通常把項目立項分為4個步驟,即信息資料的收集與處理、項目調研、可行性研究和項目評估。項目立項在整個項目生命周期中處於起始階段,對於項目能否成立並得到實施非常關鍵。
地質調查項目的確立要根據國家的需要,貫徹中央關於地質工作的要求,加強資源調查評價,更好地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加強地質勘查工作,力爭實現戰略性礦產勘查的新突破,全面加強地質災害的監測預防,繼續做好重點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為了科學決策,使工作部署更加合理,使有限的資金發揮更大更好的效益,目前地質調查項目立項採用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方式,並強化自上而下的作用,發布內容具體、針對性強的項目指南。逐級分解、落實具體工作項目。例如採用「三會兩審」的項目決策機制,三會是指「專家咨詢會、供需見面會、項目協商會」,兩審是指「局審和部審」。
立項的目的是確定地質調查項目,並選擇項目實施單位。在立項方面,作為國家地質工作組織管理實施的中國地質調查局,制定國家地質工作規劃,編制項目指南;作為承擔項目的地質調查單位,則要根據中國地質調查局的相關要求,圍繞項目需求開展立項工作。
1.項目信息資料的收集與處理
項目信息資料佔有的多少,直接影響立項活動的成功與否。通過各種形式、渠道和途徑在社會和市場中廣泛收集與地質調查項目的相關信息和資料,是立項的一項重要工作。與項目相關的信息資料非常廣泛,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
●各級政府制定發布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劃、政府部門實施的計劃、重點工程建設規劃與計劃;
●各類社會經濟統計資料、專門研究機構的分析預測資料;
●相關的技術資料,如地質資料、水文資料、氣象資料、地理資料和環境資料等。
資料收集的方式多種多樣,通過各類公開載體獲取信息資料應是主要的方式。一般情況下,按信息來源可分為自然收集、相關市場衍生收集和意外獲取。自然收集是通過正常的工作渠道,如參加各種會議等,獲取上級相關部門的項目指南和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及規劃信息等,這種方式通常是最主要的方式,具有資質的地質調查單位將根據這些信息開展立項申請。相關市場衍生收集,是在原有項目基礎上派生出的新項目,如在早期的資源評價項目基礎上新發現的礦化帶、礦點等成礦有利地段,利用資源補償費進一步開展礦產勘查工作,爭取申請資源補償費項目。意外獲取則是某些非常偶然的機會得到的信息。
大量信息通過各種渠道反饋到單位的相關部門,如科技處或總工辦,通過這些部門將這些信息資料分類整理並篩選,有價值的信息被確定為下一步調研和立項申請的對象,暫時利用不上的信息被整理保存。收集到的信息資料經過整理以後,根據可利用的程度分別建立信息庫、資料庫和項目庫,同時建立與地質調查項目相關的客戶庫。因此,項目信息資料的處理過程是立項階段非常必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與使用地質調查成果的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建立經常的溝通聯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地質調查必須建立的一種機制,這既是獲取立項信息資料的需要,也是地質調查成果更好地為社會經濟服務的必然要求。
2.項目調研
項目調研是指針對一定的項目目標,在特定的條件下系統地收集、分析和報告有關項目信息的過程。項目調研是整個項目可靠性論證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決定是否立項的重要依據。只有通過項目調研,才能及時准確地掌握周圍的各種情況,使立項更有針對性,決策更有依據,減少風險。
項目調研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項目涉及專業方向和工作內容;
(2)項目的成果特點;
(3)項目運作所需要的經費、技術及人力資源條件;
(4)項目運作的內外部環境及競爭對手;
(5)項目周期與運作的風險;
(6)項目的經費概算。
項目調研是一項比較復雜和煩瑣的工作,它的質量好壞直接影響到項目是否可以成功立項;同時,所收集的各種信息和資料也直接對日後項目實施有重要影響。因此,項目調研要求參與工作的人員既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又要有高度的責任感。鼓勵和提倡在尊重科學原則的同時,更多地採用綜合方式和創新方式。一般情況下,首先由單位的技術主管部門組織學術委員會成員和技術骨幹,通過分析獲取的各種信息和資料,確定調研和立項的目標,既要適用,又要避免目標太寬或太窄。其次是制定調研與立項計劃,根據前面列出的調研內容,在較短時間內進行調查與研究,作出是否立項的初步結論。
3.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是針對某個項目目標,為論證技術、工程、經濟上是否科學、合理、可行而開展的調查、分析、評估的一種科學論證方法。對地質調查項目來說,主要是編制立項申請書。立項申請書的內容包括:
(1)技術經濟部分:包括立項依據、目標任務、技術路線、實施方案、預期成果、主要實物工作量、組織管理和經費概算等,並附有關圖件。
(2)資質部分:包括申報單位基本情況、工作業績、組織結構和人員裝備等。
(3)項目立項評估:項目立項評估是運用科學的方法,對立項報告進行綜合分析,從而確定立項報告引用的資料是否真實,研究方法是否得當,所得結論是否正確,項目成果是否有人使用,為最終立項決策提供判斷依據。在評估過程中,要著重從整體上衡量項目對社會和經濟建設的作用,從國家地質工作對經濟的支撐作用角度考慮項目的價值,同時要提交立項評估報告。其程序包括:
(1)初審。大區地調中心對立項申請進行初審,並提出初審意見後報中國地質調查局。
(2)組織專家論證。在初審的基礎上,組織專家進行論證,並提出論證結果和意見,作為項目立項審批的依據。
(3)綜合平衡和確定項目。在專家論證的基礎上,根據國家對地質工作的需要和資金的可能,經綜合平衡確定地質調查項目。
(4)確定項目承擔單位。根據項目承擔單位的資質條件和實際情況,通過招標或委託方式確定項目承擔單位。
四、設計編寫與審查
1.設計編寫程序
設計是根據下達的任務,按照有關技術標准,結合工作區的實際情況而制定的具體工作方案。設計的目的是合理地確定工作部署,選擇科學的技術方法、進行經費的合理安排,保證地質調查項目任務目標的完成。設計編寫的依據主要是項目任務書、以往地質工作資料、相關技術標准和預算標准。其編寫程序為:
(1)明確任務。項目承擔單位應認真研究理解項目任務書所確定的任務目標,並將任務按年度或工作階段逐一分解,按先後時間順序進行排列。
(2)收集資料和現場踏勘。設計編寫前要系統收集工作區內已有的相關資料,並進行分析整理,必要時要對項目工作區域進行野外現場踏勘。
(3)設計編制。設計編寫時,項目負責人必須依據有關技術標准和有關要求,編制詳細的設計提綱,報單位業務主管部門審批。項目組按批準的提綱,及時組織項目組成員,按時保質完成設計圖表的編制和文稿編寫工作。
(4)設計初審。設計初稿完成後,項目承擔單位應組織初審,初審的重點是設計書的內容是否真實可靠,是否能滿足任務書的要求。項目組應根據初審意見進行認真修改,完成設計書送審稿,經單位業務主管部門審核後送審。
2.設計的主要內容
地質調查項目的設計工作與實施基本上是由同一單位進行的,因此,項目設計書是項目的總體安排和部署,它是技術、進度、人員、設備和經費等多個計劃的總和。具體內容包括下列7個方面。
(1)目標任務;
(2)地質工作程度綜合評述;
(3)地質背景;
(4)技術路線和工作部署;
(5)實物工作量與預期成果;
(6)經費預算;
(7)組織措施。
3.設計編寫要求
(1)依靠科技進步,充分運用地質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
(2)充分收集並綜合研究前人資料;
(3)符合有關專業規范、規定、操作規程和要求;
(4)按有關要求編制設計預算;
(5)內容完整、重點突出,附圖、附表齊全。
4.設計審查程序
地質調查項目的設計審查工作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統一組織,分級實施。重要項目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審查,一般項目由大區地調中心或實施單位組織審查。
(1)按照地質調查局的統一安排,項目承擔單位按規定向設計審查組織單位提交項目設計書(送審稿),同時附地質調查局下達的項目任務書和項目承擔單位的初審意見書。
(2)項目設計審查組織單位接到項目設計書後,根據統一要求落實設計審查組織工作,並把設計審查工作的有關事項通知項目承擔單位。
(3)設計審查組織單位聘請有關專家組成審查組,並預先把設計書(送審稿)送達審查組成員審閱。
(4)設計審查可以採用會議審查方式。審查組通過聽取設計編寫人員的介紹、提問和答辯,經過討論,形成設計審查意見書,同時填寫設計質量評分表。
(5)審查組成員的意見如發生重大分歧,應在設計審查意見書中如實反映。
5.設計審查的主要內容
設計審查的主要內容包括:目的任務、以往資料的收集和綜合研究、工作部署、技術路線、工作方法及技術要求、實物工作量、經費預算、組織管理和質量保證措施和預期成果等。
不同專業應突出本專業的特點。
6.設計審查的認定
項目承擔單位要根據專家審查意見書規定的時間內修改補充設計;中國地質調查局或大區地調中心對設計審查結果進行認定,經過認定的設計方可實施。
五、項目施工管理
項目施工是指在地質調查過程中,為完成某一地質調查項目任務,根據不同的地質條件和地質目的,選擇適當的技術手段和技術方法而實施的實際工作。施工分為野外實地調查和室內研究兩類。
1.准備工作
(1)依據項目設計和技術標准制定施工方案;
(2)編制野外作業計劃;
(3)落實作業組織和物資裝備;
(4)制定相關工作細則。
2.管理內容
(1)計劃任務管理:按專業工種、按時間進度制定階段性任務目標。例如礦產普查工作,可以分為地質組、礦產組、化探組和綜合組,每個組都要在指定的時間完成相應的工作任務。
(2)生產技術管理:包括作業組織管理、技術業務指導和施工安全管理等。
(3)質量管理:制定質量責任制度,編制技術標准實施細則、作業指導書和質量檢驗標准,保證質量體系正常運行。
(4)經費財務管理:在批準的項目經費預算內,合理安排資金,嚴格開支標准和范圍,按規定進行財務核算。地質調查項目經費的管理是過程管理中的一項很重要的內容,細化項目經費預算科目,科學測定定額,本著「誰花錢誰負責」的原則,確定各類科目的經費責任人,控制經費的開支。地質調查項目經費的開支,嚴格執行預算規定。例如,測試經費是根據設計的樣品種類和數量按照測試定額確定的測試工作經費,只能用來分析測試設計的樣品,不得隨意增減測試樣品的種類和樣品數量。當設計與實際不符需要調整測試樣品的種類和數量時,需書面請示項目下達單位,經同意後方可調整。由於各種原因沒有完成設計的測試工作量而形成經費節余的,不能用來支付其他工作內容的開支。
(5)物資裝備管理:確保野外施工必備的裝備和物資供應。
(6)生活保障管理:積極創造條件,採取多種措施,努力改善野外工作人員的食宿條件和文化生活。
3.日常檢查和年度檢查
對地質調查項目進行日常檢查和年度檢查的目的是為了保證原始資料取得過程的真實性和正確性,由於地質調查野外作業獲取原始資料的過程大多數情況是無法重復進行的,因此,對原始資料的日常檢查和年度檢查尤為重要。通過不同層次的監督檢查,保證地質調查項目的工作質量和項目經費的合理使用。同時,對項目實施階段性控制管理,提出階段性工作的調整部署意見。具體組織可以分為項目組的日常檢查、項目承擔單位的常規檢查、地區地調中心和中國地質調查局的抽查。檢查的內容、數量和比例依次減少。
具體檢查內容包括:
(1)工作進展和任務完成;
(2)地質成果;
(3)工作質量;
(4)經費使用。
檢查形式有:
(1)野外現場檢查。主要內容為:任務完成情況、地質工作成果、原始資料質量。
(2)年度成果匯報會或項目中期評估。主要內容為:工作進展、主要成果、存在問題、下一步工作建議等。
六、野外驗收
野外驗收是地質調查工作的重要階段,為了檢查項目任務的完成情況和保證成果報告的編寫質量,必須做好野外驗收工作。野外驗收工作由地區地調中心或受委託的項目實施單位聘請項目監督審查專家和有關人員,按照規定的程序和要求進行。
1.野外驗收的程序
(1)項目承擔單位提出野外驗收申請;
(2)項目主管單位組成專家組,並確定驗收時間;
(3)項目實施單位提供全部野外原始資料和野外工作總結報告;
(4)專家組審查原始資料並按規定實地抽查;
(5)專家組提交野外驗收報告。
2.野外驗收的主要內容
(1)原始資料是否齊全、准確;
(2)是否完成了規定的目標、任務;
(3)是否完成了批準的工作量;
(4)項目工作部署、工程布置是否合理,工作質量是否符合各類規范、規定要求;
(5)地質資料綜合整理、綜合研究是否符合有關要求;
(6)質量管理體系執行情況是否正常;
(7)野外驗收簡報是否系統、全面;
(8)野外實地抽查是否合格。
3.提供野外驗收的資料
(1)全部野外實際資料:
●野外原始圖件;
●野外記錄本、原始野外記錄卡片、原始數據記錄、相冊、表格等;
●野外各類原始編錄資料及相應的圖件;
●樣品鑒定、分析、測試送樣單和分析測試結果;
●各類典型實物標本;
●過渡性綜合解釋成果資料和綜合整理、綜合研究成果資料;
●其他相關資料。
(2)質量檢查記錄:包括年度原始資料檢查記錄小結;
(3)野外工作總結:包括任務完成情況(含工作量),地質成果和質量等;
(4)提供野外檢查路線及其地層、岩漿岩、構造、礦產等文字和圖件資料。要求原始資料齊全、准確;文字、圖件與實際相吻合。
4.野外補課
野外驗收後,項目實施單位必須按驗收意見組織野外補課,並向有關單位提交野外補課工作總結。
七、成果報告編寫與審查
1.成果報告編寫
報告編寫是地調工作的最後階段。通過總結整理野外資料,總結規律,提高認識。全面、准確地反映地質調查工作成果。該階段要認真學習有關技術標准,制定具體要求,明確組織分工,落實責任制度,加強質量管理。
編寫成果報告的程序:
(1)編寫報告提綱;
(2)整理各類原始資料和數據處理;
(3)編制各類綜合圖件和文字報告;
(4)整理原本檔案和實物資料,進行原本檔案歸檔;
(5)在編寫地質調查項目成果報告的同時,單位財務部門應簡要編寫項目財務報告,總結項目經費使用情況。
報告內容參照各專業的具體要求。
2.成果報告審查的依據
成果報告審查是地調項目工作內容的全面考核和取得成果的技術評定,是對項目成果質量最終把關。成果報告審查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區地調中心或指定的單位聘請技術質量監審專家及有關人員進行。對成果報告進行評審的主要依據有:
(1)任務書、設計書、設計審批意見書;
(2)野外驗收意見書;
(3)有關技術標准。
3.報告評審的主要內容
(1)主要地質成果是否符合規定的要求;
(2)各項技術資料是否齊全准確;
(3)地質成果的綜合研究水平;
(4)地質成果和原始資料的符合程度;
(5)地質成果和綜合圖件的質量評價;
(6)存在的問題。
4.報告評審的程序
(1)項目實施單位提出報告審查申請;
(2)組織審查單位組成專家組,並確定審查時間和地點;
(3)項目實施單位提供所有資料並匯報成果報告主要內容;
(4)專家組審核各類資料、評議報告內容、提交審查意見書。
5.成果報告的審查認定
項目報告編寫單位根據專家審查意見在規定的時間內對報告補充修改;中國地質調查局或地區地調中心對報告審查工作進行認定。認定內容包括:審查程序、審查專家的組成、報告是否符合設計任務要求、依據的技術標准、根據專家意見的修改情況等。
八、資料匯交
地質資料是項目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項目承擔單位對承擔的地質調查項目形成的地質資料除了按規定向政府有關部門匯交外,必須按照中國地質調查局的規定,向中國地質調查局和地區地調中心匯交,作為部署新的地質調查工作的基礎資料,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提供政府和社會化服務。凡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地質調查項目所形成的資料均應匯交。
1.匯交內容
地質調查成果資料、地質調查原始資料、地質調查實物資料。
2.匯交形式
地質調查成果資料應以正式印刷的紙介質資料和光(磁)盤數據資料兩種形式匯交。
3.資料接收單位
向中國地質調查局資料管理部門或中國地質調查局委託的資料管理部門匯交,資料接收單位出具資料簽收文據。
九、項目終結
項目任務終結是指項目所有工作結束後,對項目任務完成情況進行最終認定,這是項目管理的最後一個環節,認定結果可作為項目實施單位資質評定及有關部門獎勵、懲罰等的重要依據。由中國地質調查局負責組織,地區地質調查中心負責實施。
1.內容
(1)成果報告審查情況;
(2)經費結算和審計情況;
(3)資料匯交情況;
(4)合同執行情況。
2.程序
(1)項目承擔單位完成資料匯交任務後,提出終結申請;
(2)管理部門按照驗收內容逐項審核;
(3)形成書面驗收意見;
(4)項目完成,合同終止。
項目管理是一個封閉過程。從立項開始到項目終結,不論項目管理部門還是項目承擔單位,都要有始有終,按照規定的時間和方式進行。項目管理又是不同層次的管理過程。不同層級的管理部門應負責不同項目層級的管理階段和范圍。比如中國地質調查局管理計劃項目,地區地調中心負責管理工作項目,各承擔單位負責工作項目的實施。承擔哪個層級項目的單位負責本層級項目設計的編寫,由上一層級組織審查,使整個過程得到有序地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