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obe教育理念 如何利用成果導向教學
職業教育要培養出適應新時期要求的接班人,就要在教育教學模式上跟上時代的發展,培養出具有發展潛力、能促進這些職業能力發展的社會人。在這個持續過程中,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在許多方面已變得力不從心,這樣,行動導向教學法就應運而生。它的推廣和應用已成為現代職業教育教育界教學改革的主流和發展趨勢。行動導向教學模式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學習」,學會在學習中遇到問題時去尋求所需要的知識,通過知識的積累和技術能力的增強使自己變得更聰明、更智慧。只有在整個行動導向教學模式的實施中,我們的教師才能率先示範「學會學習」,學會嘗試。行動導向教學是職業教育提高教學改革的有效方法。一、行動導向教學法的現實推廣教育的歷程告訴人們,教育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的,教育的內容是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反映,同時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也是由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所決定的,因此與教育內容、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相適應的學習方法也必然具有時代特點。研究探索適應新時代的新技術要求,就要去尋求新的教學方法。要努力克服困難,積極探索,敢於邁出第一步,鍛煉自己去嘗試,在嘗試中去摸索改進,使之最後成為自己的東西,只有這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潮流。教育教學本應該是快樂的,這樣的快樂不僅僅屬於學生,更應該屬於從事職業教育的教師。教育不僅是一項工作、一種謀生手段,還是一門藝術,是人世間一門宏偉的"塑造人的藝術"。隨著現代社會各個職業崗位工作要求的相同點越來越多,掌握共同能力點成為職業教育和企業人力開發的重心,人力開發的重點轉向了對人的全面能力的培養。在這些基本能力中,最重要的是人的"關鍵能力"。過去是針對性強的崗位培訓,但如今已成為歷史。社會的進步、先進的生產方式要求的是全面發展的、靈活而富有創造精神的高素質的員工。在現實的職業教育教學中行動導向教學法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教育方法。二、職業院校職業院校需引入行動導向教學法受社會認識和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法律法規執行情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程度有待提高,高職院校是職業教育的主要承擔者。雖然近年來頂崗實習從組織上為實現行動導向教學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但是絕大多數實習企業缺乏必要的培訓師資和相應的技術條件,高職學校又難以跟進開展教學活動,所以在很多情況下,實習成為簡單的就業,沒有人指導學生反思工作經驗,逐步形成職業行為能力。由於這幾年經濟形勢良好,高職院校學生就業率高達90%—95%以上,但是,教學與實踐的脫節只能造成就業低水平。如以對口而穩定的就業率來衡量職業教育質量水平,我國現行的職業教育就暴露了很多有待改進之處。雖然國家不斷增加對職業教育的投人,包括職業學校的學生補貼,同時加強限制未成年人就業,但職業院校招生仍然存在困難,可見學生及其家長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不高。不少職業院校的畢業生與沒有經過任何系統化培訓的人員同等就業,職業教育的優勢顯示不出來。為實現對口而穩定的就業,一方面需要採取多種手段激勵和吸引企業〔最好是本地的企業)參加職業教育培訓;另一方面職業學校需要"典型行動為導向"來組織教與學,培養學生的職業行動能力。職業行動能力包括很多學生必須必備的綜合能力,這些綜合能力可通過行動導向教學法使學生得以鍛煉。所以說,職業院校需要進行行動導向教學法的教學改革。三、實踐中提升教師"學與教"的能力行動導向教學法是一種教學思想,教學理念。具體的教學方式有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頭腦風暴法,以及其他多種形式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在行動導向各種方法模式的教學實施中,根據教學內容通常可以選擇各種不同的方法來實施教學活動。以項目教學法為例,它涉及的學習內容遠遠超出了教師的專業領域,這就要求各科專業教師之間的有力合作,大家共同努力來實現由教學的學科化向教學的綜合化轉變,這種工作方式的改革有助於教師團隊精神和合作精神的形成。同時項目教學的學習內容來源於典型的工作任務,這就要求教師了解企業的生產實際,熟悉工作過程。長期以來,職業學校的教師缺乏對實踐工作的了解,不能跟蹤生產工藝的變革,這已經成為制約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瓶頸。行動導向教學法把教師推到了」典型的職業工作任務」面前,促使教師從學校走向生產實際,通過各種方式跟蹤技術和工藝的發展水平,這有利於雙師型教師專業素質的形成與提高。項目教學為教師綜合運用知識,擴展自己的專業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徑。近年來,職教師資的知識陳舊、狹窄已成為影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主要因素,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教材為中心、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又掩蓋了這種陳舊、狹窄。項目教學使教師面對的是綜合的教學任務,實質上是對教師知識的豐富性、價值性的一次檢驗,教師在這樣的檢驗中將反思自己的知識儲備進而不斷地學習、充實、更新乃至重構自己的知識結構,以適應時代的發展。行動導向教學法中的各種教學技術對學生發展有很大的價值,並行之有效。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是知識技能的傳授者,學生往往處於被動接受的狀態,缺乏積極主動的探索精神。在行動導向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是共同主體,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主動地去探索、嘗試,最終解決問題。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手腦共用,同學之間團隊合作,有助於學生動手、動腦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另外,行動導向教學法把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成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咨詢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成為夥伴。四、實踐中增強教師對教學改革的認識在20世紀陶行知就看出行動學習的重要,那麼今天我們來研究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實施與創新,可見是職業教育教學勢在必行之事了。我們的職業教師要想按照全面發展的職業教育目標來培養學生,就必須准確地確定學習任務,設計教學方案,那麼我們就必須來探討教學方法的改革。以下三個基本教學原則是我們職業教育教學應當思考的:(1)教育教學要符合學生的興趣、期望和認知規律,才能促進學生的自我發現,學生的學習過程同時也是學生個人知識和技能的發展過程。(2)職業教育教學必須與職業、社會甚至家庭的實踐行動息息相關,不但教給學生復雜的社會實踐中的行為模式,而且教給他們如何對自己的行為標准和行為結果的價值進行反思。(3)學生的學習過程應當能夠幫助學生逐步建立和確立自己職業活動的系統。由此便可以看出學習過程對工作系統化學習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才能符合教學原則。人才的培養及其能力的提升,在國家建設、綜合國力競爭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作為職業教育教學培訓機構和學校要培養造就合格職業人才,就必須引進全新的人力開發和職業人才培養的先進理念和科學的教學方法。現代化企業需要的員工不僅僅是能勞動的員工,而且是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職業能力,並且能適應企業轉制要求下具有較強綜合能力的員工。只有達到這一點,我國的經濟建設才能健康持續發展,企業才會有一個堅實的基礎,廣大職業人才才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的人身價值,這也是建立和諧社會的有力根基。
B. 問題導向和成果導向分別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區別
問題導向和成果導向都是導向思維。問題導向的意思是基於需要解決的問題版而思考解決問題的認知權加工過程;成果導向,即為結果導向思維,意思是基於事件的結果而思考實踐活動的認知加工過程。
問題導向和成果導向的區別如下:
一、基礎不同
問題導向:問題導向的基礎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成果導向:成果導向的基礎是事件的結果。
二、思考不同
問題導向:問題導向是思考解決問題。
成果導向:成果導向是思考實踐活動。
(2)成果導向擴展閱讀
成果導向的流程管理:
以結果為導向是做任何管理工作的最基本原則之一。所謂的結果導向就是強調在管理工作中,所有的行為、步驟都要符合結果的要求。流程管理要求每個單獨的工作任務都必須圍繞著一個目標和結果,即一切以目標說話、以績效說話。
結果導向具體到企業管理工作,其導向就是為企業創造價值。為企業服務,實現企業效益的最大化。所以,無論制定何種工作流程,都必須以企業利益的實現為准則,並以最終的結果為衡量標准。
C. 成果導向教學會不會演變成功利主義
這里所說的成果是學生最終取得的學習結果,是學生通過某一階段學習後所能達到的最版大能力。權它具有如下6個特點:
(1)成果並非先前學習結果的累計或平均,而是學生完成所有學習過程後獲得的最終結果。
(2)成果不只是學生相信、感覺、記得、知道和了解,更不是學習的暫時表現,而是學生內化到其心靈深處的過程歷程。
(3)成果不僅是學生所知、所了解的內容,還包括能應用於實際的能力,以及可能涉及的價值觀或其他情感因素。
(4)成果越接近「學生真實學習經驗」,越可能持久存在,尤其是經過學生長期、廣泛實踐的成果,其存續性更高。
(5)成果應兼顧生活的重要內容和技能,並注重其實用性,否則會變成易忘記的信息和片面的知識。
(6)「最終成果」並不是不顧學習過程中的結果,學校應根據最後取得的頂峰成果,按照反向設計原則設計課程,並分階段對階段成果進行評價。
D. 如何利用成果導向教學
為了迎接新工業革命對高等工程教育的挑戰,同時為了適應由於公共問責制的興起、人們更加關注教育投入的回報與實際產出的現實需要,成果導向教育(
OBE)在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家成為了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OBE是由美國首先提出來的。作為教育強國的美國,人們對其在科技方面的貢獻及表現並不滿意,例如人造地球衛星由前蘇聯搶先發射成功等,人們開始反思教育的實用性以及教育成果的重要性。在這種背景下,OBE在1981年由Spady率先提出後,以驚人的速度獲得了廣泛重視和應用。經過此後10年左右的發展,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至今仍被認為是追求卓越教育的正確方向。美國工程教育認證協會全面接受了OBE的理念,並將其貫穿於工程教育認證標準的始終。2013年6月,我國被接納為「華盛頓協議」簽約成員。用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引導工程教育改革,具有現實意義。
一、成果導向教育及其實施架構
1、什麼是成果導向教育
OBE是指,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的目標是學生通過教育過程最後所取得的學習成果。OBE強調如下4個問題:
(1)我們想讓學生取得的學習成果是什麼?
(2)我們為什麼要讓學生取得這樣的學習成果?
(3)我們如何有效地幫助學生取得這些學習成果?
(4)我們如何知道學生已經取得了這些學習成果?
這里所說的成果是學生最終取得的學習結果,是學生通過某一階段學習後所能達到的最大能力。它具有如下6個特點:
(1)成果並非先前學習結果的累計或平均,而是學生完成所有學習過程後獲得的最終結果。
(2)成果不只是學生相信、感覺、記得、知道和了解,更不是學習的暫時表現,而是學生內化到其心靈深處的過程歷程。
(3)成果不僅是學生所知、所了解的內容,還包括能應用於實際的能力,以及可能涉及的價值觀或其他情感因素。
(4)成果越接近「學生真實學習經驗」,越可能持久存在,尤其是經過學生長期、廣泛實踐的成果,其存續性更高。
(5)成果應兼顧生活的重要內容和技能,並注重其實用性,否則會變成易忘記的信息和片面的知識。
(6)「最終成果」並不是不顧學習過程中的結果,學校應根據最後取得的頂峰成果,按照反向設計原則設計課程,並分階段對階段成果進行評價。
從如下5方面可以更深刻地理解OBE的內涵:
(1)OBE強調人人都能成功。所有學生都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功,但不一定同時或採用相同方法。而且,成功是成功之母,即成功學習會促進更成功的學習。
(2)OBE強調個性化評定。根據每個學生個體差異,制定個性化的評定等級,並適時進行評定,從而准確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對教學進行及時修正。
(3)OBE強調精熟。教學評價應以每位學生都能精熟內容為前提,不再區別學生的高低。只要給每位學生提供適宜的學習機會,他們都能達成學習成果。
(4)OBE強調績效責任。學校比學生更應該為學習成效負責,並且需要提出具體的評價及改進的依據。
(5)OBE強調能力本位。教育應該提供學生適應未來生活的能力,教育目標應列出具體的核心能力,每一個核心能力應有明確的要求,每個要求應有詳細的課程對應。
可見,OBE要求學校和教師應該先明確學習成果,配合多元彈性的個性化學習要求,讓學生通過學習過程完成自我實現的挑戰,再將成果反饋來改進原有的課程設計與課程教學。
2、成果導向教育的特點
成果導向教育能夠衡量學生能做什麼,而不是學生知道什麼,前者是傳統教育無法做到的。例如,傳統教育衡量學生的常用方法是,從幾個給定答案中選擇出一個正確答案。這種方法往往只能測試出學生的記憶力,而不能讓學生展示出他們學會了什麼。也就是說,重要的是理解而不是記憶。對內容的理解所體現的認知能力比對內容的記憶所體現的記憶能力重要的多。OBE要求學生將掌握內容的方式,從解決有固定答案問題的能力拓展到解決開放問題的能力。
OBE要求學生通過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例如提出項目建議、完成項目策劃、開展案例研究和進行口頭報告等,來展示他們的能力。這樣的任務,能讓學生展示思考、質疑、研究、決定和呈現的能力。因此,OBE是將學生置於發展他們的設計能力到完成一個完整過程的環境之中。OBE更加關注高階能力,例如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分析和綜合信息的能力、策劃和組織能力等。這種能力可以通過以團隊的形式完成某些比較復雜的任務來獲得。
3、成果導向教育的實施原則
OBE的實施原則如下:
(1)清楚聚焦:課程設計與教學要清楚地聚焦在學生在完成學習過程後能達成的最終學習成果,並讓學生將他們的學習目標聚焦在這些學習成果上。教師必須清楚地闡述並致力於幫助學生發展知識、能力和境界,使他們能夠達成預期成果。清楚聚焦是OBE實施原則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原則,這是因為:第一,可協助教師制定一個能清楚預期學生學習成果的學習藍圖;第二,以該學習藍圖作為課程、教學、評價的設計與執行的起點,與所有的學習緊密結合;第三,無論是教學設計還是教學評價,都是以讓學生能充分展示其學習成果為前提;第四,從第一次課堂教學開始直到最後,師生如同夥伴一樣為達成學習成果而努力分享每一時刻。
(2)擴大機會:課程設計與教學要充分考慮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要在時間和資源上保障每個學生都有達成學習成果的機會。學校和教師不應以同樣的方式在同一時間給所有學生提供相同的學習機會,而應以更加彈性的方式來配合學生的個性化要求,讓學生有機會證明自己所學,展示學習成果。如果學生獲得了合適的學習機會,相信他們就會達成預期的學習成果。
(3)提高期待:教師應該提高對學生學習的期待,制定具有挑戰性的執行標准,以鼓勵學生深度學習,促進更成功的學習。提升期待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提高執行標准,促使學生完成學習進程後達到更高水平;二是排除邁向成功的附加條件,鼓勵學生達到高峰表現;三是增設高水平課程,引導學生向高標准努力。
(4)反向設計:以最終目標(最終學習成果或頂峰成果)為起點,反向進行課程設計,開展教學活動。課程與教學設計從最終學習成果(頂峰成果)反向設計,以確定所有邁向高峰成果的教學的適切性。教學的出發點不是教師想要教什麼,而是要達成高峰成果需要什麼。反向設計要掌握兩個原則:一是要從學生期望達成的高峰成果來反推,不斷增加課程難度來引導學生達成高峰成果;二是應聚焦於重要、基礎、核心和高峰的成果,排除不太必要的課程或以更重要的課程取代,才能有效協助學生成功學習。
4、成果導向教育的實施要點
OBE的實施要點,或者說關鍵性步驟如下:
(1)確定學習成果。最終學習成果(頂峰成果)既是OBE的終點,也是其起點。學習成果應該可清楚表述和可直接或間接測評,因此往往要將其轉換成績效指標。確定學習成果要充分考慮教育利益相關者的要求與期望,這些利益相關者既包括政府、學校和用人單位,也包括學生、教師和學生家長等。
(2)構建課程體系。學習成果代表了一種能力結構,這種能力主要通過課程教學來實現。因此,課程體系構建對達成學習成果尤為重要。能力結構與課程體系結構應有一種清晰的映射關系,能力結構中的每一種能力要有明確的課程來支撐,換句話說,課程體系的每門課程要對實現能力結構有確定的貢獻。課程體系與能力結構的這種映射關系,要求學生完成課程體系的學習後就能具備預期的能力結構(學習成果)。
(3)確定教學策略。OBE特別強調學生學到了什麼而不是教師教了什麼,特別強調教學過程的輸出而不是其輸入,特別強調研究型教學模式而不是灌輸型教學模式,特別強調個性化教學而不是「車廂」式教學。個性化教學要求教師准確把握每名學生的學習軌跡,及時把握每個人的目標、基礎和進程。按照不同的要求,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案,提供不同的學習機會。
(4)自我參照評價。OBE的教學評價聚焦在學習成果上,而不是在教學內容以及學習時間、學習方式上。採用多元和梯次的評價標准,評價強調達成學習成果的內涵和個人的學習進步,不強調學生之間的比較。根據每個學生能達到教育要求的程度,賦予從不熟練到優秀不同的評定等級,進行針對性評價,通過對學生學習狀態的明確掌握,為學校和教師改進教學提供參考。
(5)逐級達到頂峰。將學生的學習進程劃分成不同的階段,並確定出每階段的學習目標,這些學習目標是從初級到高級,最終達成頂峰成果。這將意味著,具有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將用不同時間、通過不同途徑和方式,達到同一目標。
5、成果導向教育三角形框架
綜上,可將OBE的實施框架歸納為:1個核心目標、2個重要條件、4個關鍵前提、4個實施原則、5個實施要點。由此構成了OBE的三角形實施框架(見圖1)。
圖1 成果導向教育三角形實施框架
其中,一個核心目標:所有學生都要達成頂峰成果。兩個重要條件:一是描繪成果藍圖,建立一個清晰的學習成果藍圖,並勾勒出哪些是必備的能力與內容,即確定學生在畢業時應該達到的能力結構;二是創設成功環境,為學生達成預期成果提供適宜的條件和機會。三個關鍵前提:一是所有學生均能通過學習達成預期成果,但不一定同時和通過相同途徑、採用同樣方式;二是成功是成功之母,學習的成功會促進更成功的學習;三是學校要對學生成功學習負責,學校掌握著成功的條件與機會,直接影響學生能否成功學習。四個實施原則是:清楚聚焦、擴大機會、提高期待和反向設計。五個實施要點是:確定學習成果、構建課程體系、確定教學策略、自我參照評價和逐級達到頂峰。
二、成果導向教育與傳統教育的比較
這里所說的傳統教育是指相對OBE而言目前的具有普遍性特徵的教育。
1、成果導向教育的新突破
(1)成果決定而不是進程決定。傳統教育的課程教學嚴格遵循規定的進程,統一的教學時間、內容、方式等。教學進度是以大部分學生可以完成的假設為前提預設的,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未完成學習,將被視為達不到教學要求。OBE的目標、課程、教材、評價、畢業要求等均聚焦於成果,而不是規定的進程。OBE強調學生從學習的一開始就有明確目標和預期表現,學生清楚所期待的學習內涵,教師更清楚如何協助學生學習。因此,學生可以按照各自的學習經驗、學習風格、學習進度,逐步達成目標,所有的學生均有機會獲得成功。
(2)擴大機會而不是限制機會。傳統教育嚴格執行規定的學習程序,就像將學生裝進了以同樣速度和方式運行的「車廂」,限制了學生成功的機會。OBE強調擴大機會,即以學習成果為導向,以評價結果為依據,適時修改、調整和彈性回應學生的學習要求。「擴大」意味著改進學習內容、方式與時間等,而非僅僅延長學習時間。
(3)成果為准而不是證書為准。傳統教育學生獲得證書是以規定時間完成規定課程的學分為准,而這些課程學分的取得是以教師自行設定的標准為准。OBE獲得證書是以學習成果為准,學生必須清楚地展現已達到規定的績效指標,才能獲得學分。將學習成果標准與證書聯系起來,使得證書與學生的實際表現相一致,而非只是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學業的證明。
(4)強調知識整合而不是知識割裂。傳統教育只強調課程體系,實際上是將知識結構切割成了一個個課程單元,每門課程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界限清晰的知識單元,這些知識單元之間的聯系被弱化了,學生的學習往往是「只見大樹、不見森林」。OBE強調知識的整合,是以知識(能力)結構出發反向設計,使課程體系支撐知識結構,進而使每門課程的學習都與知識(能力)結構相呼應,
最終使學生達成頂峰成果。
(5)教師指導而不是教師主宰。傳統教育以教師為中心,教什麼、怎麼教都由教師說了算,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安排來完成學習。OBE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應該善用示範、診斷、評價、反饋以及建設性介入等策略,來引導、協助學生達成預期成果。
(6)頂峰成果而不是累積成果。傳統教育將學生每次學習的結果都累積起來,用平均結果代表最終成果。這樣,學生某一次不成功的學習,就會影響其最終成果。OBE聚焦的是學生最終達成的頂峰成果,學生某一次不成功的學習,只作為改進教學的依據,不帶入其最終成果。
(7)包容性成功而不是分等成功。傳統教育在教學進程中的評價將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最終成果也被劃分成不同等級,從而將學生分成了不同等級的成功者。OBE秉持所有學生都是成功學習者的理念,僅將學生進行結構性區分或分類,採取各種鼓勵措施,創造各種機會,逐步引導每一位學生都成為成功的學習者,達成頂峰成果。
(8)合作學習而不是競爭學習。傳統教育重視競爭學習,通過評分將學生區分開或標簽化,將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關系置於一種競爭環境中。在這種環境中,學習成功者和學習失敗者之間不可能建立一種和諧互動的關系。OBE強調合作式學習,將學生之間的競爭轉變為自我競爭,即讓學生持續地挑戰自己,為達成頂峰成果而合作學習。通過團隊合作、協同學習等方式,使學習能力較強者變得更強,使學習能力較弱者得到提升。
(9)達成性評價而不是比較性評價。傳統教育強調比較性評價,在學生之間區別出優、良、中、差等不同等級。OBE強調自我比較,而不是學生之間的比較。強調是否已經達到了自我參照標准,其評價結果往往用「符合/不符合」、「達成/未達成」、「通過/未通過」等表示。由於採用學生各自的參照標准,而不是學生之間的共同標准,故評價結果沒有可比性,不能用於比較。
(10)協同教學而不是孤立教學。傳統教育將教學單元細化為一個個孤立的課程教學,承擔每門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獨立開展教學工作,很少顧及不同課程教學之間的協同效應。OBE強調教學的協同性,要求每一名承擔課程教學的教
師,為了達到協助學生達成頂峰成果的共同目標,進行長期溝通、協同合作,來設計和實施課程教學及評價。
2、成果導向教育與傳統教育對比。
表1從學習導向、成功機會、畢業標准、成就表現、教學策略、教學模式、教學中心、評價理念、評價方法和參照標准等10個方面,對OBE和傳統教育進行了對比。
三、基於成果導向教育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成果導向教育作為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正確方向。正如前述,成果導向教育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與操作模式。但在推進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時,我們絕不能徹底摒棄現有的高等工程教育體系,應將成果導向教育理念融入高等工程教育體系中,改革與此不相適應的做法。結合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現狀,考慮到我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要求,基於成果導向教育的工程教育改革首先要實現如下三個轉變。
表1 OBE與傳統教育的對比
1、從學科導向向目標導向轉變
傳統的工程教育是學科導向的,它遵循專業設置按學科劃分的原則,教育模式傾向於解決確定的、線性的、靜止封閉問題的科學模式,知識結構強調學科知識體系的系統性和完備性,教學設計更加註重學科的需要,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專業的需求。成果導向的工程教育是目標導向的,它遵循的是反向設計原則,其「反向」是相對於傳統工程教育的「正向」而言的。反向設計是從需求(包括內部需求和外部需求)開始,由需求決定培養目標,再由培養目標決定畢業要求,再由畢業要求決定課程體系。正向設計是從課程體系開始,逆反向過程到畢業要求,再到培養目標,再到需求。然而,這時的需求一般只能滿足內部需求,而不一定能滿足外部需求,因為它是教育的結果而不是教育的目標。因此,傳統工程教育對國家、社會和用人單位等外部需求只能「適應」,而很難做到「滿足」。而目標導向下的工程教育則不然,它是反向設計、正向實施,這時「需求」既是起點又是終點,從而最大程度上保證了教育目標與結果的一致性。
目標導向下的工程教育在教學設計與實施中強調如下四個方面:培養目標要以需求為導向,畢業要求要以培養目標為導向,課程體系和課程教學要以畢業要求為導向,資源配置要以支撐畢業要求與培養目標的達成為導向。畢業要求的達成要能支撐培養目標的達成,課程教學要求的達成要能支撐畢業要求的達成。所有參與教學的教師要明確自己所教對達成畢業要求和培養目標的貢獻與責任,每位學生要明確自己所學對達成畢業要求和培養目標的作用。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的表述要有利於對目標和要求的達成度進行評價。
2、從教師中心向學生中心轉變。
所謂以教師為中心是指,教學設計主要取決於教什麼,教學過程主要取決於怎麼教,教學評價主要取決於教得怎麼樣,這是學科導向教育的必然。所謂以學生為中心是指,教學設計主要取決於學什麼,教學過程主要取決於怎麼學,教學評價主要取決於學得怎麼樣,這是成果導向教育的使然。也就是說,以學生為中心的工程教育要求整個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都要緊緊圍繞促進學生達到學習成果(畢業要求)來進行,要求提供適切的教育環境、了解學生學什麼(內容)和如何學(方式與策略)、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並實施適切的教學評價來適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成效。
以學生為中心的工程教育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培養目標與畢業要求緊緊圍繞學生的發展來確定;教學內容根據對學生的期望而設計;師資與其它支撐條件判斷標準是是否有利於學生達成預期目標;評價的焦點是學生學習效果與表現;是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個別優秀學生。以學生為中心的工程教育強調「教主於學」的教學理念,即教之主體在於學、教之目的在於學、教之效果在於學。遵循以學論教的教學原則,即教什麼取決於學什麼,怎麼教取決於怎麼學,教得怎麼樣取決於學得怎麼樣。重教輕學是傳統工程教育的痼疾,至今仍然主導著課堂教學。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解決兩個基本問題:教學本質與教學理念。
教學本質回答的是教學是什麼。傳統的認識是:教學是「教師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的過程」。這種傳統認識有5個局限:教學局限於教書,教書局限於課程,課程局限於課堂,課堂局限於講授,講授局限於教材。我們理解的教學就是「教學生學」,教學生「樂學」、「會學」、「學會」。其中「會學」是核心,要會自己學、會做中學、會思中學。教學理念回答的是教學為什麼。傳統的認識是:「教」是為了「教會」,「學」是為了「學會」。我們提倡的教學理念是「教為不教、學為學會」。「教為不教」有兩層含義:「教」的目的是「不教」,「教」的方法是「大教」。「教,是為了不教」是我國當代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的名言。這種「教」是教學生「學」,這種「大教」是「善教」。施教之功,貴在引路,妙在開竅。葉聖陶先生曾講:「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者也。」
3、從質量監控向持續改進轉變。
我國高校目前的教學質量管理,還停留在對教學環節進行質量監控的初級階段,初步具備了監督、調控功能,但缺乏改進功能。一個具有完善功能的質量管理體系應該具備「閉環」特徵,即通過監督功能發現偏差,通過調控功能糾正這些偏差,再通過改進功能分析產生這些偏差的原因,並對系統進行改進。也就是說,這三個功能是首尾搭接,互為輸入和輸出的關系。
成果導向的工程教育是一個持續改進的過程。它要求建立一種有效的持續改進機制,從而實現如下功能:能夠持續地改進培養目標,以保障其始終與內、外部需求相符合;能夠持續地改進畢業要求,以保障其始終與培養目標相符合;能夠持續地改進教學活動,以保障其始終與畢業要求相符合。
建立持續改進體系的要點包括「1個目標、2條主線和3個改進」:1個目標是保障質量,2條主線包括培養目標的符合度與達成度和畢業要求的符合度與達成度,3個改進為培養目標的持續改進、畢業要求的持續改進和教學活動的持續改進。這3個改進,通過三個循環來實現,即:通過外循環持續改進培養目標、通過內循環持續改進畢業要求、通過成果循環持續改進教學活動。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的符合度與達成度這兩條主線,是對其符合度和達成度的評價與改進過程。首先,評價畢業要求(培養目標)是否與培養目標(內外需要)相符合,如果不符合,就要改進畢業要求(培養目標);然後,評價畢業要求(培養目標)是否達成,如果沒有達成,就要改進教學活動(畢業要求)。教學活動的改進包括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支持條件、學生的學習機會、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等。
四、結束語
成果導向教育作為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在美國等一些國家已有了多年的理論與實踐探索,至今已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實施模式,而且已證明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正確方向。為了使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更好地適應國家及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迎接新工業革命的挑戰,需要我們在成果導向教育理念的引導下,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著力實現三個轉變,即:從學科導向向目標導向轉變、從教師中心向學生中心轉變和從質量監控向持續改進轉變。
E. 山西華頓實業有限公司的成果榮譽
公司的十大成果:
1.全國醇醚燃料標准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單位——標准為王;
2.全國醇醚燃料與醇醚清潔汽車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單位——產業引領;
3.全國甲醇汽柴油國家火炬計劃項目實施單位及全國生物燃料原料基地產業化示範單位——重點項目;
4.全國第一家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省級醇醚清潔燃料行業技術中心,正在申報成為國家級的行業技術中心——技
術支撐;
5.全國首部《甲醇燃料》編著出版單位及首次開創甲醇燃料產業化集成工藝技術創新專利成果及多項技術專利獲得單位
——理論體系;
6.全國M15、M85車用甲醇汽油及車用燃料甲醇國家標准主要編制與參與編制單位,全國率先制定醇醚燃料系列技術標
准、管理標准及工作標准單位——標准興企;
7.全國首次通過國家汽車排放測試專業實驗室權威檢測,「華頓牌」高清潔甲醇汽油(M15)常規排放優於「國Ⅲ」,
達到「國Ⅳ」,部分指標及非常規排放低於現行「國Ⅳ」標准——清潔環保;
8.全國率先實現銷售甲醇汽油突破80萬噸大關及全國率先推動甲醇柴油進行產業化示範,使用車輛突破8000萬輛次—— 產業實踐;
9.全國率先獲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和國內領先水平的「甲醇汽柴油及其添加劑與配製技術」科研成果——成果導向;
10.全國標准化良好行為試點企業、全國醇醚燃料行業龍頭企業、山西省著名商標、山西省名牌產品、山西省創新型試點
企業、山西省民營百強企業、山西省製造業百強企業、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企業、山西省最具社會責任中小企
業、太原新晉商誠信企業、三標體系認證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品牌立業。
F. 以市場為導向,實現成果轉化是什麼意思
以市場為導向,實現成果轉化意思是:市場需要什麼樣的產品,那麼就把相關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產品。
G. 分析寶潔公司在經營中有何獨到之處
一.關注細節
寶潔公司的招聘有著全面而規范的流程,在面試部分,寶潔一貫以「追根究底」見長,希望得到每個問題回答的高度細節,雇員需要對問題精確分析,沒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應聘者很難很好地回答這些問題。
而寶潔在調查市場需求時,寶潔並不僅採取簡單的消費者座談,而是會深入市民生活一線,觀察人家生活的細節,以對產品進行針對性研發。
二.創新與風險承受力
「對寶潔來說,創新就是生命的血液。」寶潔公司堅持「360度創新」理念,公司的研發創新流程涉及方方面面,所有讓消費者覺得舒服的產品、功能、包裝、乃至廣告、陳列方式,都源於創新。更不用說那些顛覆性的創新,比如紙尿褲、電動牙刷。寶潔斥資8000萬美元在北京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創新中心,便於寶潔接近不同層次的中國消費者,也幫助寶潔從中國的大學中招募到全世界最優秀的科學家、工程師和創新人才,以及接觸到優秀的合作夥伴。創新中心的員工表示,大學畢業剛進寶潔時,雖然是基礎工作,但職位叫「科學家」,從這里便能看出創新在寶潔公司的地位。同時,寶潔公司也為員工營造了自由探索的氛圍,重獎重用作出貢獻的開拓創新者和思想活躍者。
寶潔公司技術總監許友年說,他常常鼓勵員工要勇於承擔風險,不要害怕失敗,因為失敗來得早是個好結果,既可以讓研發人員重新尋找方向,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更多投入。而每當新產品上市前,北京寶潔都有會生產一小部分產品,放到消費者中作調研,以確保這些產品在功能、質量方面能符合消費者的需求,也降低了推出新產品的風險。
三.團隊導向
寶潔公司的核心價值觀和目標使得寶潔人團結在一起,而公司多元化的文化氛圍使得每個人都能用獨特性來實現公司的共同價值觀和業務目標。
四.員工導向
寶潔公司是一個員工導向的公司,其豐富的活動及靈活的工作時間使員工時時感受到被關心的氛圍,提高績效和留住人才一舉兩得。150多年來,寶潔公司倡導了許多項員工福利計劃,包括利潤分享計劃。寶潔推行的「全員持股計劃使」每一位員工都可以購買和擁有公司股票,能夠有效地激發員工的主人翁意識。
五.成果導向
寶潔公司有著全面的績效考核公式和體系。寶潔非常注重人的發展,所以它的業績考核也充分體現了這種思想,而且落到了實處。在關注員工業績的同時,寶潔公司也十分注重對員工的培訓,以使他們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務。
六.穩定性
北京寶潔實行的是內部提升制,高層管理和技術人員大多都是內部培養提拔起來的,這給了內部員工更多的機會,保持了團隊的穩定性。寶潔在人員上保持了一定的穩定性,在文化上緊密傳承百年品牌的底蘊,決策上卻不過於保守,而是充分調動員工的創新精神,這樣才使公司發展的更快更好。
七.進取性
在寶潔,看不到像中國傳統國有企業那樣的論資排輩和等級分明的現象。一位新加入的員工,他在寶潔碰到的最初的磨練,不是端茶掃地的學徒生涯,而是早期責任。寶潔願意承擔這樣的風險,賦予這些剛加入不久的新員工以重要工作;寶潔相信,只有給予一份具有極大挑戰性的工作,員工才可能迅速成長。如果想要在寶潔獲得升遷和職業發展,並不需要在某個崗位上一定要熬到某個年限,只要有能力、肯努力,一切都有可能。
H. 成果導向教育下教師教學能力如何培養
學校的發展需要一支專業化水平很高的骨幹教師群體,需要優秀的、有自己教育優勢和特色的骨幹教師引領整個教師隊伍的成長。教師專業成長,是指教師參加工作以後的教育思想、知識結構和教育能力的不斷發展。
I. 企業文化七維度的解析
組織文化的七個維度
1,關注細節:期望員工表現出精確性、分析和關注細節的程度。回
2,成果導向:管理者答關注結果或成果,而不是如何取得這些成果的程度。
3,員工導向:管理決策中考慮結果對組織成員的影響的程度。
4,團隊導向:圍繞團隊而不是個人來組織工作的程度。
5,進取性:雇員富有進取性和競爭性而不是合作性的程度。
6,穩定性:組織決策和行動強調維持現狀的程度。
7,創新與風險承受力:鼓勵雇員創新並承擔風險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