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吳吉春的主要科研成果
幾年來,在海水入侵、地面沉降、地下水流和污染物運移的數值模擬、地下水資源評價與管理、地下水隨機理論等研究領域進行了廣泛而又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令國內外同行矚目的優秀成果。其中最為突出的創新性成果主要有:
1、發展了基於地下水隨機理論的矩方程數值法:通過有目的地選擇研究方向及針對性地選擇合作訪問研究機構,採取和美國高水平科學家合作研究的方式,在地下水溶質運移隨機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快速進展。從模仿跟蹤學習,到全面系統掌握基於含水介質平穩分布前提假設的經典隨機理論,再涉足研究非平穩隨機理論這一最新國際研究熱點,取得了一些進展。前人主要以解析法研究為主,用數值法研究地下水隨機理論時間不長,申請者與Don Zhang博士及Bill Hu博士合作,充分發揮自己多年從事地下水數值模擬研究的優勢,發展了一整套基於地下水隨機理論的矩方程數值法,對非均質含水介質中的二維、三維地下水流問題以及非均質含水介質中的二維、三維溶質(包括反應物及非反應物)運移問題分別進行了模擬,並成功地將其應用於美國雅克山(Yucca Mountain)小范圍理想條件的環境項目中。該方法能有效地用於研究非平穩分布的非均質含水層中的地下水流及污染物運移,使地下水隨機理論向實用方向邁進了一步 。有關成果分別在五次國際會議上(AGU、GSA、CMWR等國際會議)報告後,得到了許多國際同行專家如S.P. Neuman院士、J. Bear教授、G. Dagan教授、J. Cushman教授、C. T. Miller教授、J. Yeh教授、Q. F. Tseng教授等的肯定,認為申請者的研究工作使尚處於理論探索階段的地下水隨機理論向實際應用方向邁進了一步。部分研究成果已在SCI收錄刊物「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Journal of Hydrology」、「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Mathematical Geology」、「Stochastic Environment 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上發表。這方面的研究目前處於國際先進地位,為本項目的完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系統研究了海水入侵規律,建立了適用的海水入侵三維混溶模型:與薛禹群院士等合作,(1)從地質、水文地質和水化學角度系統研究了海水入侵的分布、發生、發展和演化規律、鹹淡水界面的主要類型及其運移規律、海水入侵區地下水的化學成分特徵及其演化規律,取得了一系列優秀成果,得到了本專業的國際權威雜志「Ground Water」的主編和評審員的高度評價,很快連續兩期發表了其中的兩部分成果(兩篇論文已被SCI引用14次);(2)較早成功地建立了描述潛水含水層中海水入侵的三維混溶數學模型(Miscible Transport Model)。傳統的做法大多把海水和淡水當作油和水一樣是互不相溶的,實際上海水和淡水是可以相互混溶的,而從這一實際情況出發研究海水入侵難度很大。由於要考慮降雨、水位波動及密度變化對海水入侵的影響等不易解決的問題,以往多假設含水層上面有一個隔水層,以避免考慮上述問題,但這種做法不符合實際情況,潛水含水層被假設成了承壓含水層。申請者如實考慮了這幾種影響,並建立了相應的數學模型,成果在本專業的國際權威雜志「Water Resources Research」上發表後,已被SCI引用14次;(3)在國內較早將海水入侵的防治引入地下水管理模型中。當時國內常見的地下水管理模型多考慮水量的優化管理,考慮水質問題的不多。當時美國正大力開展考慮水質問題的地下水管理模型研究,成為一個新的研究方向,而國內當時還沒有開展考慮海水入侵防治的地下水管理模型研究。
上述成果為龍口、萊州兩地的海水入侵預測預報提供了科學手段,為當地採取相應措施防治海水入侵提供了科學依據,還可指導我國其他沿海地區的海水入侵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如龍口市應用研究成果,採取相應措施(如修建地下水庫等),海水入侵速度已經得到了控制。該市1989年海水入侵面積一年就增加了19.4Km2,而自1990年開始採取控制措施後,入侵速度減小為:1990年增加4.98Km2,1991年至1995年平均每年增加2.12Km2,目前已基本遏制住了海水入侵的進一步發展,避免了大批良田荒蕪、水井報廢、甚至工廠、城鎮搬遷等一系統嚴重後果。
3、系統研究了海水入侵過程中水—土間的陽離子交換規律,建立了描述海水入侵過程中交換陽離子Na+、Ca2+、Mg2+運移行為的三維模型:較早從野外監測、室內實驗、數值模擬等幾方面系統研究了海水入侵過程中水—土間的陽離子交換及交換陽離子的運移行為,並成功地建立了一個描述海水入侵過程中交換陽離子Na+、Ca2+、Mg2+運移行為的三維數學模型。成果已發表於「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Water Resources」及「Chinese Science Bulletin」上。這一成果當時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際應用上都有突破。以往的模型都是較理想化的,許多野外實際情況反映不了,模擬因子一般是單一、穩定的。而這一研究成果從單一、穩定的模擬因子發展為可以是多重、可變化的模擬因子,模型不但可以考慮地下水中不同物質之間的反應,還能反映地下水與含水介質間的反應,為探索地下水化學環境的演變提供了新的科學手段。進一步研究還能用於模擬油氣形成和運移行為以及液體成礦等。
4、導出了分數階對流—彌散方程及其格林函數解,實現了分數階對流—彌散方程的數值求解:從彌散過程的時空相關性角度出發,用非局域性的處理方法,將傳統的二階對流—彌散方程推廣得到分數階的對流—彌散方程,並導出了該方程格林函數解為一分數穩定分布密度函數;由方程的分數穩定分布密度函數解得出了等效彌散系數與運移尺度有關,是運移距離的冪函數的結論,這一結論從理論上解釋了彌散系數的尺度效應;對一實驗實測數據的檢驗結果很好地反映了彌散過程中的偏態特徵和「拖尾」現象,而傳統的二階對流—彌散方程的解對此卻不能解釋。部分研究成果已發表於 「水動力學研究與進展」上。最近又實現了分數階對流—彌散方程的數值求解,為進一步深入研究含水介質中的溶質運移行為奠定了基礎。這方面的研究目前美國剛開展不久。
5、開展了復雜條件下的地下水流、污染物運移及地面沉降數值模擬研究:(1)與薛禹群院士等合作,建立了越流含水層系統的地下水污染模型,成果發表於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Water Resources」;(2)對整個長江三角洲(長江以南)地區(超過2萬平方公里)多個含水層的大區域復雜含水系統進行了三維地下水流數值模擬,對蘇錫常地區和上海地區進行了區域地面沉降模擬,模擬結果與實際觀測結果吻合良好,為進一步進行該地區的地下水污染預測和地面沉降預測工作奠定了基礎;(3)在元寶山地區建立了一個反映大規模、大流量群井集中抽水的地下水流模型(研究區日抽水約60萬方,比一條小河的流量都大,在國內首屈一指,國際上也不多見)。模型中考慮了含水層因礦坑開采而疏乾的問題、懸河問題、移動邊界問題,以及水文地質參數連續變化問題等一些難度非常大的具體問題。模型用於實踐,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合理解決了該地「煤電聯營」中長期存在的水的合理支配和使用問題,為國家節省了大量資金。成果已發表於「Mining Engineering」。值得特別一提的是,元寶山地區的地下水流模擬工作,委託單位曾在國內先後找過10個單位做過,也曾先後找過合並前的東德和西德做過,均未取得滿意的結果。委託單位對我們取得的成果非常滿意,採納了我們的建議。二期工程上馬時也專門請我們做該地區的地下水流模擬工作,還請我們做了另一地區的地下水流模擬工作。(4)數值方法研究:數值計算在計算溶質運移問題上碰到的最大難題是存在數值彌散和振盪,它可能會使得計算結果失真,甚至會面貌全非。申請者對原有的一些數值方法進行了改進,效果良好,說明所作的改進是有效的。有關論文在一些國際會議上宣讀,引起了一些國際同行學者的重視。
『貳』 武漢大學有哪些科研成果
2000年以來,學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三大獎72項,SCI論文數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均位列全國高校前列,在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評選中獲獎數居全國高校前三位,
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教育部社科課題均居全國高校前列,並有數十項成果獲得國家「五個一」工程獎、國家圖書獎、中國圖書獎。
學校連續十餘次榮獲深圳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優秀產品獎(成交獎)和優秀組織獎。
武漢大學積極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資源優勢,通過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方式,與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合作,共同建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平台,聯合創辦了7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也促進了學校的發展。
學校參與了三峽工程、南水北調、西電東輸等國家重點工程項目的科學研究和工程建設,在南北極科學考察、重大傳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關中不斷取得新的突破,馬協型、紅蓮型雜交稻、高頻地波監測雷達、GPS全球衛星定位與導航、高性能混合動力電池等應用型科技成果不僅具有重大的科學理論價值,還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人文社會科學的專家學者充分發揮「智囊團」和「思想庫」的作用,積極探索關系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論意義與應用價值的科研成果,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理論保證和智力支持。
『叄』 前人研究成果
一、基礎地質及物化探成果
新疆東准噶爾卡拉麥里金礦帶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許多地勘單位在本區開展過不同比例尺和不同目的的地質工作,取得了大量的區域或礦床(點)基礎地質成果報告和圖件、物化探報告和圖件。其中主要成果有:
1876年,俄國地質學者O.C維雅洛夫在該區做了路線調查。
1931年,袁復禮在該區沿雙井子一帶做了路線調查,並於1956年在《地質學報》第36卷第2期發表了題為《新疆准噶爾東部報告》的文章。提出調查區屬於准噶爾陸台區的論點,並指出庫普千枚岩較老,南明水千枚岩較新。
1956年,新疆石油公司在該區南部做了1:100萬的路線調查工作。同年《地質集刊》第4號發表了蘇聯地質學家B.M.西尼村有關地質學術報告。西尼村假定調查區卡拉麥里山由古生代地層組成,色特克-北塔山由泥盆紀地層組成。
1957年,新疆石油管理局所屬113、114、116、117隊在准噶爾盆地東北緣進行了1:5萬的石油普查工作,對該區二疊紀以後的地層做了較詳細的調查研究工作,奠定了區內中生代地層的劃分基礎。
1958~1959年,新疆地質局第一測繪大隊六、七分隊進行了大面積1:100萬地質測量工作,編制了綜合地質報告和相應的圖件。該資料雖較系統,但研究程度很差,尤其對卡拉麥里山一帶地層全部劃分為上石炭統與實際相差較大。
1960年9~11月,新疆地質局第三測繪大隊一分隊再次對本區進行過1:20萬地質測量工作,對該區地層、侵入岩、礦產均有較詳細的認識,但未編寫報告。
1960年,新疆地質局物探大隊四分隊,對該區超基性岩帶分別進行了地面和航空磁測工作,對進一步尋找和圈定超基性岩帶起了一定的作用。
1960年以後,新疆地質局第五地質大隊在卡拉麥里山對超基性岩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普查工作,並對超基性岩的分帶進行了1:5萬簡測。
1963~1965年,為了配合該區鉻礦普查,由新疆地質局區域地質測量大隊一分隊對該區做了1:20萬地質圖重測工作。
1986~1989年,陝西地質礦產局物化隊對該區進行了1:20萬化探掃面工作,總結出了區內金異常分布規律。
1990~1994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當時為武警黃金第十五支隊)在本區先後對大沙溝、柳樹泉、蘇吉泉、東黑山、金山溝等金礦開展了地質普查和礦點調查工作,提交了大沙溝、柳樹泉、金山溝金礦三個礦區的地質普查報告和蘇吉泉、東黑山金礦的普查工作總結;同時在柳樹泉金礦提交C+D級資源量1.7 t,在金山溝金礦區提交C+D級資源量3.2t,探明小型金礦床兩處。
2003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薄科武等人對東准噶爾地區的卡拉麥里-莫欽烏拉成礦帶和庫布蘇成礦帶進行了調查,對上述金成礦帶地質特徵和成礦規律有了初步認識,並相繼發現了雙泉金礦、黃南金礦點、阿克塔斯金礦點、野馬泉金礦點、庫布蘇金礦點。通過路線地質調查、地化剖面測量、1:1萬地質簡測等工作手段,在雙泉金礦區發現了具有工業價值的1、2號脈,用槽探、露頭工程對1、2號脈進行了揭露和控制,提交預測資源量(334)12087kg。2004~2006年在雙泉礦區累計提交新增預測資源量(334)18059kg,推斷內蘊經濟資源量(333)5684kg。2006年在蘇吉泉東金礦區發現325、314、311、301、351金礦脈,共計算預測資源量(334)3455kg。
2003年至今,武警黃金第八支隊三中隊在卡拉麥里金成礦帶開展岩金地質普查工作。
2004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二中隊在北塔山、紅柳溝開展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工作。
2005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東准噶爾地區金成礦帶劃分及成礦預測研究工作。
2006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東准噶爾地區卡拉麥里金礦帶岩金預查地質工作。此次工作地表工程式控制制:對礦脈及蝕變帶地表由槽探工程系統控制,工程間距70~320m,一般在100~200m之間。對區內化探異常及成礦有利部位開展了1:5萬岩屑測量、1:5萬路線地質調查、1:1萬電法聯剖測量、1:1萬地化剖面測量,並結合稀疏槽探工程進行了異常查證,局部地區達到普查階段工作程度。
2006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東准噶爾卡拉麥里金礦帶岩金預查項目1:5萬岩屑測量專題工作。在東准噶爾卡拉麥里低山丘陵地區開展1:5萬岩屑測量檢查1:20萬區域化探異常。
2006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奇台縣東准噶爾地區卡拉麥里金礦帶岩金預查項目——蘇吉泉東金礦區物探專題工作。該區通過物探測量工作,查明了區內構造分布格局、分布特徵及區內金礦分布規律。推斷低阻破碎帶2條、含金屬硫化物地質體2條,並確定了其走向、傾向、延深及在地表出露位置。
2006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奇台縣雙泉金礦區及外圍岩金普查工作、成因成礦模式及找礦預測工作。此次工作分析了區域成礦地質環境,研究了礦床地質、地球化學特徵,總結了構造對金礦時空控製作用,建立了「雙泉式」金礦成因成礦模式,提出了礦區深部及外圍找礦靶區和找礦預測區。
2007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卡拉麥里成礦帶金及多金屬資源潛力評價工作。對科仍溫德爾區和巴斯克闊彥德區開展了系統的1:5萬岩屑測量,對區內化探異常及成礦有利部位開展了1:5萬路線地質調查、1:1萬地化剖面測量、礦產檢查並結合稀疏槽探工程進行了異常查證。大致了解了區內地層層序,主要構造的性質、規模、形態、產狀,區內岩漿岩的類型、規模、分布、形態;大致查明了區內礦產的分布、規模、形態、產狀及圍岩蝕變類型、分布范圍。
2007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青河縣庫布蘇北金礦區3號脈勘查地質工作。此次工作大致查明了庫布蘇北金礦礦體的分布、形態、規模、產狀及品位變化等特徵,大致了解了礦體在深部的延伸變化情況。
2008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東准噶爾卡拉麥里成礦帶金、鉻、錫預查項目1:5萬岩屑測量工作。在東准噶爾低山丘陵地區開展1:5萬岩屑測量檢查1:20萬區域化探異常。
2008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東准噶爾卡拉麥里成礦亞帶金、鉻、錫礦預查地質工作,對清水泉銅礦點開展了1:5萬路線地質調查、稀疏槽探工程揭露、探槽工程原生暈取樣工作。
2008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奇台縣南明水金礦區岩金普查總結(2005~2008)工作。通過系統的地質工作,大致查明了南明水金礦區礦脈地表分布、形態、規模、產狀及礦化、圍岩蝕變特徵;深部採用鑽探,配合坑探,大致查明了礦體形態、規模、產狀及深部厚度、品位變化情況;大致了解了礦石質量特徵,包括礦物共生組合、自然金類型及賦存狀態、礦石類型及結構構造等特徵;基本查明了礦床控礦因素、成礦地質條件及成礦規律、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
2008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開展了新疆奇台縣雙泉金礦區1、2號脈普查地質工作。地表槽探(淺井、采坑)工程式控制制:礦區地表有32個槽探(淺井、采坑)工程系統控制,工程間距一般為100~200m,最小56m。深部工程式控制制:雙泉金礦區2號脈淺深部1120中段由1個民采斜井(XJ1)控制,2號脈深部有17個鑽孔控制,控制斜深80~410m;1號脈深部由8個鑽孔控制,控制斜深50~230m。
2008年,武警黃金第八支隊對新疆青河縣庫布蘇北金礦區3號脈進行了詳查。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基本查明庫布蘇北金礦礦體的分布、形態、規模、產狀及品位變化等特徵,基本了解了礦體在深部的延伸變化情況,加強外圍地質找礦。庫布蘇北金礦區礦化帶規模較大,含礦岩石蝕變閃長玢岩在礦化帶內延伸穩定,深部鑽探工程證明礦體向下有品位升高、厚度增加的趨勢。在地表沿礦化帶通過極少量的槽探工程也發現了多條礦化體,認為該礦床具備良好的找礦遠景。
2010~2012年,四川省核工業地質局二八三大隊對卡拉麥里構造帶1號金礦進行普查工作。通過三年的普查工作,對卡拉麥里1號金礦進行了地表及深部揭露工作。基本掌握了地表和深部破碎帶的含礦性及含金破碎蝕變帶的大致延深(伸)。大致查明了礦區內礦體的數量、形態、規模、產狀、厚度、品位的變化情況,對礦石結構、構造、礦物成分和化學成分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基本查明了區內礦體的空間變化規律和礦體富集規律。
二、科研成果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金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學者對卡拉麥里成礦構造帶及周邊地區開展了一系列研究,李錦軼、肖序常、唐紅峰和張旺生等地質學專家通過研究盆地周邊的蛇綠岩帶、花崗岩帶以及廣泛出露的基性超基性雜岩去認識大地構造演化歷史。目前無論是在大地構造上還是在礦產資源上都取得了很多新的認識。如在對該區蛇綠岩研究中,在卡拉麥里蛇綠岩帶中含有泥盆紀和早石炭世的放射蟲化石(李錦軼等,1990;舒良樹等,2003),與蛇綠岩伴生的斜長花崗岩中鋯石的SHRIMP U-Pb年齡為373Ma(唐紅峰等,2007),表明卡拉麥里地區的蛇綠岩可能形成於泥盆紀。由於研究的角度不同,對卡拉麥里的研究,不同的學者存在著不同的觀點。目前主要有三種觀點:①卡拉麥里構造的前身是泥盆紀初期形成的有限洋盆,在早石炭世晚期演變為陸間殘余海盆,晚石炭世發生強烈碰撞造山(李錦軼,1990);②卡拉麥里構造中,上志留統是碰撞造山後的海相磨拉石組合,而泥盆紀—石炭紀地層則是穩定構造體制下的沉積蓋層(何國琦等,2001);③卡拉麥里構造帶的晚古生代處於洋盆主要消減階段,發育有與現代西太平洋相似的弧盆構造(許維新,1989;姜耀儉等,2002;王宗秀等,2003)。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
成礦規律是指對礦床形成和分布的時間、空間、物質來源及共生關系諸方面的高度概括和總結。1892年法國的L.德洛內提出成礦規律的概念,在早期狹義上指金屬礦床成因研究。從20世紀中期開始強調所有礦床形成時空分布規律,後來蘇聯В.И.斯爾諾夫、Р.魯蒂埃等人都從不同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形成了全球成礦規律、區域成礦規律、礦區成礦規律以及單礦種為主的專門性成礦規律等不同的分支。蘇聯學者的研究強調地質構造與礦床時空分布規律,美國學者則強調礦床成因方面的研究。目前成礦規律的研究在中國已經發展的比較成熟,在我國,以陳毓川院士為代表進行成礦序列方面的研究,探討成礦規律,逐漸形成了從成礦地質背景、時間分布規律、空間分布規律、成礦物質來源規律以及礦床共生規律等方面的研究。不難看出,成礦規律是應用地學理論來研究礦床、成礦帶、成礦區的形成、時空分布、演化規律的方法。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目前地球化學已經在地質學領域廣泛的應用,許多學者已經運用同位素地球化學、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學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等方法對卡拉麥里構造成礦帶及其周邊地區進行了詳細地分析,主要的成果是卡拉麥里構造年代學、金的物質來源和成礦流體特徵等。遙感影像在該區也有廣泛的應用,這方面主要對卡拉麥里整體構造特徵和地層的分布特徵有了整體的把握和認識,有利於從宏觀上對該區進行研究,可以使研究者直觀明了地去認識卡拉麥里金礦帶。
『肆』 王化成的研究成果
1. 《國際財務管理》,王化成主編,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定教材,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年4月版。
2. 《管理會計》,王化成主編,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定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版。
3. 《財務管理教學案例》,王化成主編,教育部重點教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2月版。
4. 《企業財務管理》,湯谷良、王化成主編,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5. 《會計學專業系列課程和教學內容改革研究報告》,與閻達五等合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
6. 《財務管理國際慣例》,王化成主編,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
7. 《股份制企業財務管理》,王化成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
8. 《工商財務管理案例----公司財務與會計卷》,王化成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9. 《財務管理學》,荊新、王化成、劉俊彥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10. 《財務管理》,全國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用書,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
11. 《政府與事業單位會計》,王慶成主編,王化成等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
12. 《國際財務管理》,王化成著,中國審計出版社1998年2月出版
13. 《現代企業籌資實務》,王化成、張洪新主編,中國審計出版社1997年2月出版
14. 《國際財務管理》 王化成、李相國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4月出版
15. 《股份有限公司財務管理》, 王化成、彭進軍著,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
16. 《財務管理》,王慶成主編,王化成副主編, 經濟科學出版社 1995年1月出版
17. 《財務管理》,全國會計職稱考試教材,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
18. 《企業財務學》,王化成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出版
19. 《企業金融管理全書》,和宏明主編,王化成副主編,新華出版社1994年11月出版
20. 《財務管理復習提要與練習題》,荊新、王化成等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9月出版
21. 《財務預測》,王慶成主編,王化成等著,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4年8月出版
22. 《財務管理國際慣例》,王慶成、王化成著, 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出版
23. 《財務管理學》,荊新、王化成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24. 《現代西方財務管理》王化成編著,人民郵電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25. 《財務大全》,王慶成主編,王化成為分篇主編,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
26. 《會計准則與會計制度全書》,王化成、徐志宏主編,中國審計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
27. 《國際慣例書庫》(二),王化成等著, 海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
28. 《西方財務管理》,王慶成、王化成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4月出版
29. 《財務管理手冊》,陳立人、湯谷良主編,王化成等副主編,中國經濟出版社1992年6月出版。
論文:
1. 《我國上市公司資產重組的現狀、問題與對策》,與任慶河合作,《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1年第8期。
2. 《財務管理專業教育若干問題研究》,與劉俊勇合作,《當代會計前沿問題探討》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年7月版。
3. 《上市公司經理人業績的提升與公司治理結構》,與趙音奇合作,《東南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
4. 《上市公司財務分析與業績評價》,與劉俊勇合作,《中國會計理論與實務前沿》,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年8月版。
5. 《用管理會計信息管理價值鏈》,與劉俊勇合作,《國際財務與會計》2001年第2期,7000字。
6. 《論歐盟會計協調》,與戴娜合作,《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1年第2期。
7. 《持續改革結碩果,不斷探索與人才—會計系十年教學改革紀實》,《中國人民大學教學改革發展文集》,華夏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
8. 《廣泛應用案例教學,不斷推進財會教學改革》,《中國人民大學教學改革發展文集》,華夏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
9. 《財務管理的理論結構》,《現代財務理論前沿》,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10. 《企業與資金提供者之間分配關系研究》,《財會月刊》2000年第24期。
11. 《企業與勞動者之間分配關系研究》,《財會月刊》2000年第22期。
12.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企業分配模式研究》,《財會月刊》2000年第20期。
13. 《企業與勞動者之間的分配關系研究》,《財會月刊》2000年第18期。
14. 《試論無形資產投資》,《財會月刊》2000年第16期。
15. 《縱論權益資金結構》,《財會月刊》2000年第14期。
16. 《論負債資金結構》,《財會月刊》2000年第12期。
17. 《試論財務管理方法》,《財會月刊》2000年第10期。
18. 《試論上市公司股份回購問題》,與王鑫合作,《財務與會計》2000年第8期。
19. 《財務管理目標得國際比較和我國財務管理的現實選擇》《財會月刊》2000年第8期。
20. 《淺論財務管理環境》,《財會月刊》2000年第6期。
21. 《首鋼股份:引入戰略投資者》,與戴君棉合作,《湖南財政與會計》2000年第4期。
22. 《論財務管理的理論結構》,《財會月刊》2000年第4期。
23. 《美、日企業分配製度變革的比較研究》,與陳詠英合作,《國際財務與會計》2000年第3期。
24. 《規范會計行為,提高信息質量》,與戴君棉合作,《財務與會計》2000年第1期。
25. 《面向21世紀會計學類系列課程及其教學內容改革的研究》,與閻達五合作,《面向21
世紀會計學類系列課程及其教學內容改革的研究(論文集)》,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26. 《財會教學中應用案例教學的研究》,《面向21世紀會計學類系列課程及其教學內容改革的研究(論文集)》,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27. 《歐盟各國審計職業資格授予的比較研究》,與王鑫合作,《國際財務與會計》1999年第5期。
28. 《再論財務管理目標》,《財務與會計》1999年第3期
29. 《試論財務管理假設》,《會計研究》1999年第2期。
30. 《關於中國會計教育改革的幾個問題》,與閻達五教授、朱小平教授合作,《中國會計問題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中國商業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31. 《美日股份公司股權結構之比較》,與李怡文合作,《電子財會》1998年第7期。
32. 《財會案例教學的研究與實踐》,與閻達五教授合作,《財會通訊》1998年第6期。
33. 《從美國會計教育改革看我國會計審計教學改革應採取的對策》,與李志玲合作,《審計研究資料》1998年第2期。
34. 《試論有風險條件下的企業投資決策》,《財會研究》1998年第2期。
35. 《走向21世紀的會計教育》,與閻達五教授合作,《中國財經報》1998年2月6日。
36. 《試論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財會研究》1997年第12期。
37. 《20世紀財務管理發展的五次浪潮》,《中國財經報》1997年11月8日。
38. 《試論戰略管理會計》,與楊景岩合作,《會計研究》1997年第10期。
39. 《試論財務管理環境》,《財會信息》1997年第6期。
40. 《試論優化國有企業的資本結構》,與楊景岩合作,《電子財會》1997年第3期。
41. 《試論審計的基本假設》,與彭進軍合作,《改革與發展:海峽兩岸會計審計研討會論文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42. 《試論再造我國基金業優勢》,與李忠智合作,《城市金融論壇》1997年2期。
43. 《試論財務管理國際慣例》,《財會月刊》1997年2期。
44. 《關於財務管理良性循環機制的探討》,與閻達五教授合作,《財務與會計》1996年9期。
45. 《論借款費用的非資本化》,《財會月刊》1996年第8期。
46. 《關於物價變動會計准則的幾個問題》,《准則建設與會計改革:中國中青年財務成本研究會1995年論文集》,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6年7月版。
47. 《試論國際財務管理目標》,《財務與會計》1996年第6期。
48. 《論國際財務管理目標的特點、差異與協調》,《外國經濟與管理》1996年第5期。
49. 《國際會計准則的發展與演進》,與彭進軍合作,《財會審論壇》1996年第4期。
50. 《試論市場經濟條件下財務管理教材改革的幾個問題》,《會計研究》,1996年第4期。
51. 《國際財務管理目標研究》,《城市金融論壇》1996年第3期。
52. 《股份制企業財務管理機構初探》,《中國石化財會》1996第3期。
53. 《試論物價變動會計的幾個問題》,《財會信息》1996年第2期。
54. 《關於制定物價變動會計准則的幾個問題》,《電子財會 》1995年第12期。
55. 《試論股份制企業財務管理的原則》,《有色財會動態》1995年第11期。
56. 《關於完善財務管理學科的幾個問題》,《財會研究》1995年第10期。
57. 《有計劃分步驟地實施物價變動會計》,《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1995年第5期。
58. 《關於外匯風險管理的幾個問題》, 《財會月刊》1995年第4期。
59. 《試論通貨膨脹條件下的財務管理》,《財會之友》1995年第2期。
60. 《西方企業的財務目標》,《閩西財會》1995年第2期。
61. 《試論國際避稅的幾個問題》,《財會信息》,1994年第6期。
62. 《試論國際避稅與反避稅》,《財會審》1994年第6期。
63. 《試論企業資金運籌的幾個問題》,《財會研究》1994年第5期。
64. 《試論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財務管理的原則》,《財會月刊》,1994年第5期。
65. 《財務管理理論的新思考》,《電子財會》1994年第4期。
66. 《關於西方財務管理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桂林財會》1992年9—12期。
67. 《試論企業破產的財務問題》,《財會月刊》,1992年第5期。
68. 《試論國際財務管理的幾個問題》,載論文集《國際會計:比較與發展》,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992年5月出版。
69. 《國際財務管理初探》,《會計研究》,1992年第4期。
70. 《通貨膨脹條件下財務管理的對策》,《吉林會計》,1992年第3期。
71. 《通貨膨脹對財務管理的影響》,《吉林會計》,1992年第1期。
72. 《關於實施物價變動會計的幾個問題》,與雲秀清合作,《管理科學》,1992年第2期。
73. 《企業財務行為合理化初探》,《財稅成人教育》1992年第2期。
74. 《試論決策會計的產生、基本原理和方法》,《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2年第1期。
75. 《西方資產評估的幾個問題》,《財會研究》,1991年第9期。
76. 《國際會計理論研討會觀點綜述》,《財會探索》1991年第6期。
77. 《無形資產評估初探》,與劉桂香合作,《中國農業會計》,1991年第5期。
78. 《試論應收帳款管理》,《財會通訊》,1991年第4—5期。
79. 《試論決策會計》,《財會研究》,1991年第4期。
80. 《西方企業如何進行證卷評級》,《國內外經濟管理》1991年第4期。
81. 《論財務目標》,《財務研究》,1991年第3—4期。
82. 《八十年代西方財務管理研究的兩大課題》,《會計學家》1991年第3期。
83. 《應收帳款管理初探》,《財會信息》1991年第3期。
84. 《西方應收帳款的管理》,《兵工會計》1991年第2--3期。
85. 《企業兼並中的資產評估》,《會計之友》1991年第2期。
86. 《西方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廣東財政與會計》,1991年第1期。
87. 《企業兼並中的財務管理》,《大眾會計》1991年第1期。
88. 《西方企業有家證卷投資的幾個問題》,《北京財會》1990年第6期。
89. 《美國企業破產與重整的財務管理問題》,《四川會計》1990年第6期。
90. 《西方企業確定最佳現金余額的方法》,《廣東財會》1990年第5期。
91. 《財務管理學科建設的幾個問題》,與王慶成教授合作,《浙江財經學院學報》,1990年第4期。
92. 《試論物價變動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財會信息》1990年第2期。
93. 《西方公司的股利政策》,《外國經濟與管理》1989年第12期。
94. 《物價變動對長期投資決策的影響及對策》,《財會研究》1989年第12期。
95. 《論財務決策》,《大眾財會》1989年第6期。
96. 《論西方財務管理的基本內容》,《財會與審計》1989年第4期。
97. 《物價變動條件下的企業資金籌集》,《財會信息》1989年第3期。
98. 《西方企業的財務預測》,與劉桂香合作,《財會研究》1989年第2—3期。
99. 《資本主義企業籌集資金的一些方法》,《農業會計研究》,1989年第2期。
100. 《試論物價變動條件下的長期投資決策》,《投資與信用研究》1988年第10期。
101. 《在原材料漲價中的企業對策淺析》,《工業經濟管理叢刊》1988年第6期。
102. 《略談西方財務管理的產生於發展》,《四川會計》1988年第6期。
103. 《會計界面臨的挑戰與選擇》,《財會審》1988年4—5期。
104. 《西方企業財務管理的發展過程極其方向》,《外國經濟與管理》1988年第5期。
105. 《論物價上漲時的企業行為》,《價格月刊》1988年第4—5期。
106. 《怎樣做出使用壽命不同項目的投資決策》《財會研究》1988年第4期。
107. 《企業的財務預測》,《財經科學》1987年第1期。
108. 《現階段我國企業財務管理的職能》,《財會研究》1987年第1期。
109. 《試論價值工程在成本管理中的應用》,《吉林會計》1986年第7期。
110. 《區分流動資金性態,合理預測流動資金需求量》,《陝西會計通訊》1986年第5期。
譯著:
1. 《美國資金結構理論》,《財會研究》1996年第5—6期。
2. 《財務管理原則》,2500字,《中國農業會計》,1996年2期。
3. 《美國企業的資金結構》,13000字,《財會研究》1995年6——7期
4. 《國際財務管理》,與徐衛暉合作,《財會研究》1992年第7--8期。
5. 《西方企業的有價證卷管理》,《廣西會計》1992年第8期。
6. 《破產與重組企業的財務問題》,《經濟資料譯叢》1990年第1期。
7. 《亞洲五國審計制度簡介》,《陝西審計》1990年第1期。
8. 《會計學》,共140萬字,王化成、戴德明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9. 《公司財務管理》,荊新,王化成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參加或主持的科研項目
1. 「企業業績評價與激勵機制研究」教育部2000年優秀青年學者資助計劃,正在進行中,50000元。
2. 「企業業績評價與激勵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正在進行中,98000萬元。
3. 「中國注冊會計師考試問題研究」,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項目,完成,30000元。
4. 「面向21世紀會計學類系列課程及其教學內容改革研究與實踐」,國家教委項目,62000元,完成。
5. 「一體化進程中的歐盟各國會計協調問題研究」,中歐高等教育合作項目,90000元,完成。
6. 「財會教學中應用案例教學的研究」,北京市教委項目,完成,28000元。
7. 「財務與會計教學系統研究」,中國人民大學211工程項目,完成,100000元,完成。
8. 「財務管理案例教材的編寫與應用」,國家教委項目,完成,5000元。
9. 「建立資本金制度,優化資本結構」,國家經貿委項目,1996年完成研究報告。
10. 「現代企業資信評估問題研究」,中國進出口銀行項目,1995年完成研究報告。
11. 「國際理財與風險防範研究」,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項目,1995年6月完成並出版專著。
12. 「現代企業財務預測」,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項目,1994年8月完成並出版專著。
『伍』 如何在網上查找學者的資料,如碩士、博士及碩博導師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等。有什麼方法和途徑嗎
幾個可能的途徑:
1 教授所在單位的網站
2 網路一類的網站
3 登錄CNKI資料庫 搜索教授發表的論文
4 找人問啊
其中4最有效,簡單。3雖然麻煩,但一定能找到你需要的答案。
『陸』 CNKI學者成果庫如何增加學位論文
運用哲學的觀點去看問題,從理論的高度看問題,顯示思維的深度和思維的廣度。
但我們被「送來」的東西嚇怕了。先有英國的鴉片,德國的廢槍炮,後來法國的香粉,美國的電影,日本的印著「完全國貨」的各種小東西。於是連清醒的青年們,也對於洋貨發生了恐怖。其實,這正是因為那是「送來」的,而不是「拿來」的緣故。
找出路
高瞻遠矚,高屋建瓴,為讀者指出一條解決問題的思路。多從教育、政府規范和引導、法律嚴懲幾個角度談起。
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總之,我們要拿來。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那麼,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這人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
又如:「莫使『英雄』淚滿襟」這一主題,可以寫出以下提綱。
第一層:自己不做,阻止、限制他人;看到榮譽,嫉妒、中傷他人:這是使『英雄』淚滿襟者的典型表現。
第二層:傷及他人,使英雄心如死灰;危及社會,使社會正氣低迷。是使『英雄』淚滿襟者的產生出格舉動的危害。
第三層:個人慾望強烈,嫉妒心強,心胸狹窄,信奉「人人為我」,是使『英雄』淚滿襟者的產生出格舉動的根源。
第四層:不怕閑言碎語,反對嫉賢妒能,是我們對待這一出格行為的正確態度;加強道德教育,保護英雄權益,是我們對待這一出格行為的正確措施。
以上為筆者對駁論文的寫作指出的思路,希望廣大考生積極借鑒,在考場上表現出深邃長遠的目光,高瞻遠矚的見解,決勝於考場。
『柒』 仝志輝的科研成果
持續型農民維權行動的生成機制:寨村案例研究,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2013年度項目「案例開發項目」
農村土地流轉與農村經濟,北京農合之家項目
供銷社改革與農民綜合合作體系,自設項目
東亞、歐洲國家農民綜合合作體系的比較研究,自設項目 1、東坪地方社會變遷(1949-2010):水利、經濟和社會的整體變遷史研究,2012年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明德青年學者計劃」項目
2、工分制與人民公社體制運行:基於集體經濟和公共事業的視角,中國人民大學2013年度決策咨詢及預研委託項目
3、農民政治認知與農村社會沖突的相關性研究,2007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
4、「以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為主體構築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2008年北京市優秀人才培養資助項目
5、「我國農村基層灌溉管理體制變遷研究」,2007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青年項目
6、鄉鎮公共服務的非營利構建,2003年國家博士後基金項目 1、個人專著《選舉事件與村莊政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2、個人專著《鄉村關系視野中的村莊選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3、個人論文集《村委會選舉和村莊政治》,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年2月版
4、第一作者專著,《農村民間組織和中國農村發展》,社科文獻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5、第三作者教材,《中國公共管理案例(第一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獲「2006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獎」
6、第二作者專著,《中國新農村建設報告》,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第二作者專著,《創新紀檢監察體制,遏制「一把手」腐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10月版本,聶輝華,仝志輝著
論文成果綜述:在期刊、學術集刊和學術書籍中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代表性論文被CSSCI收錄,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復印資料全文轉載。部分論文被SSCIS收錄論文、CSSCI收錄論文、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優秀博碩士論文庫、Google學術搜索等多次引用,在相關研究學者中具有較大影響。 1、權利訴求中的實用道義意識——從理解農民選舉上訪信開始,4萬字。
《中國鄉村研究》第10輯(2013年12月)(英文版在RuralChina發表)
2、部門、資本下鄉與中國小農戶經濟的組織化道路——兼對專業合作社道路提出質疑,
《開放時代》2009年第4期,仝志輝、溫鐵軍
3、轉型抗爭:從社會轉型的視角理解近階段中國農民抗爭,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王瑜、仝志輝(通訊作者)
4、「選擇性回應」:網路條件下的政策參與——基於留言版型網路問政的個案研究
《公共行政評論》2013年第3期,張華、仝志輝(通訊作者)、劉俊卿
5、農民專業合作社「大農吃小農」邏輯的形成與延續,
《中國合作經濟》2010年第4期,仝志輝、樓棟
6、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多元發展格局的理論解釋——基於間接定價理論模型和相關案例的分析,《開放時代》2010年第12期,樓棟、仝志輝
7、部門分立體制下的涉農部門合作空間--以R市農村合作協會為例,
《中國鄉村研究》第六輯,2008年12月
8、村民自治30年,
《經濟研究參考》,2008年第12期
9、農村政治體制改革30年的回顧與前瞻,
《科學社會主義》2008年第6期
10、鄉鎮改革的「非帕累托改變」,
《中國農村觀察》2008年第3期
11、派性的性質和農村組織建設的資源,
《中國農村觀察》2007年第4期
12、我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部門化」,
《山東社會科學》2007年第8期
13、農民國家觀念形成機制的求解—以江西遊村為個案,
《中國鄉村研究》第四輯,2006年7月
14、新農村建設中的「管理民主」和村民自治的完善之路,
《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年3期
15、農民用水戶協會與農村發展,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5年第3期
16、鄉村政治研究諸問題——兼答應星對<選舉事件與村莊政治>的批評,
《社會學研究》2005年第3期
17、政治體制「形式化改革」的生成邏輯——湖北曉鎮「海推直選」個案研究》,
《戰略與管理》2003年第6期
18、村莊權力結構的三層分析——兼論選舉後村級權力的合法性,
《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仝志輝、賀雪峰,
19、論村莊社會關聯——兼論村莊秩序的社會基礎,
《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3期,賀雪峰、仝志輝,
20、農民選舉參與中的精英動員,
《社會學研究》2002年第1期
21、村民自治與中國農村社會穩定,
《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
22、《村民自治的研究格局》,
《政治學研究》2000年第3期
23、村落的二重化權力空間與權力的空間控制技術,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0年5期
24、《十八大以來反腐情況》,聶輝華、仝志輝,《改革內參》,2014年8月22日(總第1036期);
25、《關於反腐幾個有爭議的問題》,聶輝華、仝志輝,《改革內參》,2014年8月22日(總第1036期);
26、《限制權力是基礎》,聶輝華、仝志輝,《改革內參》,2014年8月22日(總第1036期);
27、《強化監督是關鍵》,聶輝華、仝志輝,《改革內參》,2014年8月22日(總第1036期);
28、《提高激勵是保障》,聶輝華、仝志輝,《改革內參》,2014年8月22日(總第1036期)。 1、構建服務農戶為主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仝志輝中國合作經濟2015-01-20
2、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對象選擇與構建策略仝志輝;侯宏偉改革2015-01-15
3、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的民主議事方法仝志輝農村工作通訊2015-05-27期刊
4、要繼承生態農業傳統仝志輝中國老區建設2015-07-01期刊
5、我國土地承包經營權信託的比較分析(上)仝志輝;陳淑龍農村工作通訊2015-07-31期刊
6、關於反腐幾個有爭議的問題聶輝華;仝志輝領導文萃2015-11-08期刊
7、農村可持續發展要寓於農村社區重建之中仝志輝中國非營利評論2015-07-31期刊
8、生態農業傳統繼承與中國糧食安全仝志輝中國鄉村發現2015-04-30期刊
9、治理「一把手」腐敗,核心在限權聶輝華;仝志輝國家治理2014-09-28
10、「三位一體」農民合作的目標和路徑仝志輝中國國情國力2014-02-15
11、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研究的肢解和進行整體性研究的可能仝志輝;樓棟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4-04-20
12、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構建和地方綜合農協立法仝志輝農業部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4-04-15期刊
13、根治「一把手」腐敗扎牢制度籬笆聶輝華;仝志輝法治與社會2014-12-05
14、「一號文件」中的農金新意仝志輝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教授中國城鄉金融報2014-01-24
15、限權是遏制「一把手」腐敗的基礎聶輝華仝志輝學習時報2014-08-25報紙
16、集權與分層管理下的博弈:集體行動的博弈模型研究郭聖莉;仝志輝江蘇社會科學2013-10-15
17、農村精英對合作社非線性發展的影響機制研究——基於北京郊區四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案例分析楊龍;仝志輝;李萌探索2013-12-15
18、「選擇性回應」:網路條件下的政策參與——基於留言版型網路問政的個案研究張華;仝志輝;劉俊卿公共行政評論2013-06-15
19、征地留地制度改革與包容性城鎮化仝志輝農村.農業.農民(A版)2013-08-10
20、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增長之憂:急劇擴張致質量不足仝志輝農產品市場周刊2013-09-12
21、金融服務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空間廣闊仝志輝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教授中國城鄉金融報2013-03-20
22、急劇擴張運營堪憂仝志輝農資導報2013-09-27
23、從參與到選舉:扭曲的村民自治仝志輝理論參考2012-07-01
24、轉型抗爭:從社會轉型的視角理解近階段中國農民抗爭王瑜;仝志輝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15
25、高層出面與烏坎轉機:抗爭政治中的高層政府行為初探仝志輝中國非營利評論2012-12-31
26、以政治認知研究推動新農村建設仝志輝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10-12
27、如何更好理解和執行「土地出讓金」政策仝志輝中國水利報2011-12-15
28、「最難搞」的小崗村是如何搞定的——沈浩「扁平化管理」的啟示仝志輝同舟共進2010-02-01
29、貧困村村莊公益還需投入仝志輝中國報道2010-03-01
30、農民專業合作社「大農吃小農」邏輯的形成與延續仝志輝;樓棟中國合作經濟2010-04-20
31、關於村委會的立法爭論仝志輝南風窗2010-10-05
32、從參與到選舉:扭曲的村民自治仝志輝文化縱橫2010-08-01
33、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多元發展格局的理論解釋——基於間接定價理論模型和相關案例的分析樓棟;仝志輝開放時代2010-12-10
34、村民自治:本質是一種直接民主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仝志輝北京大學博士田飛龍南方周末2010-10-14
35、新時期的群眾路線亟須制度支持仝志輝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家村發展學院副教授中國改革報2010-01-18報紙
36、提升農民組織能力對接農田水利投資增長仝志輝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教授中國水利報2010-03-11報紙
37、村民自治權力架構亟需准確配置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教授仝志輝北京大學法學院博士生田飛龍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碩士生陳彥艾鐳人民代表報2010-09-28報紙
38、專業合作社發展中的小農困境仝志輝中國老區建設2009-02-01
39、深化農村改革的關鍵不是土地流轉而是發展農民合作仝志輝中國合作經濟2009-04-15
40、資本和部門下鄉與小農戶經濟的組織化道路——兼對專業合作社道路提出質疑仝志輝;溫鐵軍開放時代2009-04-10
41、城鄉鏈接與農民合作何慧麗;古學斌;仝志輝;劉老石;賀雪峰;田力為;潘毅;毛剛強;吳重慶;文佳筠;RichardSanders;LucaColombo;AdaCavazzani;陳雪;何海獅;黃小莉開放時代2009-09-10
42、農村政治體制改革三十年的回顧與前瞻仝志輝科學社會主義2008-12-20
43、中國鄉村研究三十年庄孔韶;趙旭東;賀雪峰;仝志輝;盧暉臨;林聚任;馮小雙;吳重慶;文軍;潘守永;劉翠霞開放時代2008-11-10
44、樹立全局思維,推進黨建和農村合作體系的結合仝志輝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08-05-06
45、草畜雙承包制度下牧民抗擊自然災害的能力減弱與合作經濟組織的減貧效應——哈日高畢嘎查調查仝志輝北方經濟2008-05-01
46、村民自治三十年仝志輝經濟研究參考2008-06-11
47、社會資本與社會組織運轉——以甘東用水協會為例陳雷;仝志輝公共管理學報2008-07-20
48、鄉鎮政府改革的「非帕雷托改變」——基於A鎮權力結構的分析仝志輝;蔡瑩娟中國農村觀察2008-05-30
49、30年農村改革、「大農吃小農」和國家的角色仝志輝湖湘三農論壇2008-10-31
50、村民自治三十年仝志輝學習時報2008-04-07
51、農村合作體系構建的綜合農協道路仝志輝學習時報2008-04-14
52、30年農村改革、「大農吃小農」和國家的角色仝志輝湖湘三農論壇2008-10-31
53、「公民社會」話語侵擾下農村民間組織研究定位的困境——以《關系與信任:中國鄉村民間組織實證研究》為例仝志輝中國非營利評論2007-12-15
54、、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部門化」亟待破解仝志輝紅旗文稿2007-08-25
55、論我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部門化」仝志輝山東社會科學2007-07-05
56、我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部門化」及其改革仝志輝理論視野2007-08-15
57、派性的性質與農村組織重建的資源——湖村、路村、嶺村三村比較仝志輝中國農村觀察2007-07-30
58、「後選舉時代」怎樣促成真正的村民自治仝志輝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9-15
59、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發育不良的根子在哪裡仝志輝中國鄉村發現2007-09-15
60、數字化企業物資管理系統的可視化研究仝志輝東北林業大學2007-04-01
61、統籌城鄉發展是新農村的根本之道仝志輝科學導報2007-01-10
62、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發育不良的根子在哪裡仝志輝中國鄉村發現2007-09-15
63、「公民社會」話語侵擾下農村民間組織研究定位的困境——以《關系與信任:中國鄉村民間組織實證研究》為例仝志輝中國非營利評論2007-12-15
64、新農村建設中管理民主與村民自治的完善之路仝志輝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05-06
65、「後選舉時代」的鄉村政治和鄉村政治研究仝志輝學習與實踐2006-05-20
66、農民用水戶協會與農村發展仝志輝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5-07-25
67、鄉村政治研究諸問題——對應星批評的回應和進一步思考仝志輝社會學研究2005-05-20
68、老窯頭村選舉的信號仝志輝中國改革(農村版)2004-03-01
69、富一方農民的啤酒原料協會王正明、仝志輝中國改革(農村版)2004-04-01
70、村民選舉權利救濟與村民自治的社會基礎建設仝志輝江蘇社會科學2004-07-20
71、四個民主,哪個重要仝志輝中國改革(農村版)2004-08-01
72、跨村公益誰來做仝志輝中國改革(農村版)2004-10-01
73、一個保障農民政治權利的重要文件仝志輝中國社會報2004-07-22
74、選舉後的村級民主化治理仝志輝學習時報2004-08-30
75、錯誤觀念阻礙婦女競選村官仝志輝鄉鎮論壇2003-05-05
76、政治體制「形式化改革」的生成邏輯——湖北曉鎮「海推直選」個案研究仝志輝戰略與管理2003-12-05
77、新鄉土中國研究隨筆(之二)仝志輝博覽群書2003-10-15
78、新鄉土中國研究隨筆(之四)仝志輝博覽群書2003-12-15
79、知識還是謀劃讀《公民授權與代議民主——人民代表直接選舉制度比較》仝志輝博覽群書2003-06-15
80、新鄉土中國研究隨筆(之一)仝志輝博覽群書2003-09-15
81、新鄉土中國研究隨筆(之三)仝志輝博覽群書2003-11-15
82、農民選舉參與中的精英動員仝志輝社會學研究2002-01-20
83、村莊權力結構的三層分析——兼論選舉後村級權力的合法性仝志輝;賀雪峰中國社會科學2002-01-10
84、論村莊社會關聯——兼論村莊秩序的社會基礎賀雪峰;仝志輝中國社會科學2002-05-10
85、二重化村落空間仝志輝開放時代2002-02-28
86、村民自治與農村社會穩定仝志輝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2-03-05
87、向超大規模現代社會轉型中的基層治理模式轉換——百年鄉村政治史背景中的農村基層民主仝志輝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2-30
88、精英系仝志輝浙江學刊2002-02-27
89、村治研究的共識與策略徐勇;吳毅;賀雪峰;仝志輝;董磊明浙江學刊2002-02-27
90、農村社會觀察(五則)徐勇;吳毅;孫龍;仝志輝;肖立輝浙江學刊2002-04-27
91、村莊選舉研究:眺望轉型期鄉土中國的窗口——中國農村村民委員會選舉問題綜述賀雪峰;吳毅;仝志輝江海學刊2001-02-28
92、精英動員與競爭性選舉仝志輝開放時代2001-09-23
93、農民負擔沉重的制度根源與改革之道仝志輝青海社會科學2001-05-30
94、懇談會:幹部與群眾平等對話仝志輝;劉治安鄉鎮論壇2001-02-15
95、村民自治強化了家族矛盾嗎?仝志輝鄉鎮論壇2001-08-15
96、企業家人力資源的開發重點蘭喜陽;仝志輝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1-01-20
97、農村社會穩定與鄉村制度改革仝志輝領導決策信息2001-01-17
98、村民自治:在實踐中完善仝志輝中國國情國力2001-09-07
99、村民自治的研究格局仝志輝政治學研究2000-09-30
100、民主如何進入鄉村社會賀雪峰;仝志輝社會科學研究2000-03-28
101、中國農村基層民主實踐的全面展示——《鄉村政治——中國村民自治的調查與思考》評介仝志輝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0-08-10
102、依法治村的成功實踐——對許昌縣建立《村民自治章程》的調查仝志輝法學雜志1999-01-15
103、經濟貧困地區的村級治理──陝西省黃村、硬村調查仝志輝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999-04-15
104、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與村民政治民主權利仝志輝攀登1999-04-15
105、試論反腐敗斗爭的復雜性李向成;仝志輝空軍政治學院學報1996-04-15期刊
106、政治體制改革中的政治穩定仝志輝社會主義研究1993-10-28 「Non-ParetoChange」inChina』sTop-DownReform:
:AnewGooseFlying?Konrad-Adenauer-Stiftung,Singapore,2008年10月
THECHINANONPROFITREVIEW
renceofCivilSociety:TheExampleofGuanxiandTrust:EmpiricalStudiesofChina,,2009年1期
RuralChina
:,2014年11期
THECHINANONPROFITREVIEW
ADefinition,Classification,,,2010年2期
『捌』 盧衛中的學術成果
(一)期刊學術論文
1. 語言象似性研究綜述,《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年第6期。
2. 小說敘事的轉喻機制,《外語教學與研究》2009年第1期。
3. 象似性與「形神皆似」翻譯,《外國語》2003年第6期。
4. 語料庫文體學:文學文體學研究的新途徑,《外國語》2010年第1期。
5. 轉喻的理解與翻譯,《中國翻譯》2011年第2期。
6. 人體隱喻化的認知特點,《外語教學》2003年第6期。
7. 語篇銜接與連貫的認知機制,《外語教學》2006年第1期。
8. 詞序的認知基礎,《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2002年第5期。
9. 轉喻與委婉語的構成,《外語研究》2006年第6期。
10. 綽號:漢英修辭探析,《外語研究》2003年第2期。
11. 英漢呼語探討,《外語研究》1992年第2期。
12. 試論呼告式呼語,《外語研究》1995年第5期。
13. 論象似修辭翻譯,《東方翻譯》2011第4期。
14. 詞義演變與理解的轉喻闡釋,《當代外語研究》2010年第11期。
15. 語境對報刊新聞翻譯的制約作用,《上海科技翻譯》2002年第2期。
16. 經驗主義:認知語言學的哲學觀,《齊魯學刊》2002年第5期。
17. 英詩的篇章象似性修辭特點,《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
18. 詩歌象似修辭研究,《外國語言文學》2003年第1期。
19. 修飾形容詞的-ly副詞漢譯淺探,《山東外語教學》1997年第3期。
20. 上指的特殊類型及其語用分析,《外語教學》1998年第1期。二人第二。
21. 語義域理論與概念系統的建立,《外語論壇》2002年第4期。二人第二。
22. 英語語篇名詞回指的轉喻研究,《外語研究》2008年第2期。二人第二。
(二)論文集論文
1. 漢英回環修辭格新探,《英漢語比較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2. 英詩象似修辭初探,《外語與文化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年。
3. 英語課堂教學微觀教學方法探索,《英語教學新思路》,山東友誼出版社,1998年。
4. 漢語構詞的轉喻闡釋,《語言研究的語用和認知視角》,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年。
5. 轉喻的語用性與語用理論的轉喻基礎,《認知語言學新視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三)譯著
1.《新牛津英漢雙解大詞典》(主要編譯者),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年。
2.《文體學詞典》(主要編譯者),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
3.《隋唐演義》與十七世紀蘇州文人的審美觀,《海外學者評中國古典文學》,濟南出版社,1991年。
(四)專著
1.《認知轉喻》(二人第二),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年。
『玖』 沈奕斐的學術成果
2005年 「和諧社會與婦聯組織」課題的第二負責人,該課題是上海市2005年機構改革13個重點課題之一
2005年 負責「全球化與女性發展」項目,該項目有雅芳公司贊助,將持續三年。
2005年 參與「2005年上海市婦女就業情況調查」,該課題由張樂天教授主持。
2005年 參與「生育的故事」課題,該課題由張樂天教授主持,目前正在做資料分析。
2006年 「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實施體系研究」課題第二負責人,該課題由上海市婦女聯合會資助。
2006年 負責「中國特定政治領域的性別主流化:政治參與、法律狀況與社會保障」,該課題由德國艾伯特基金會資助。
2007年 進入主流的性別社會學研究網路——中國婦女/社會性別學學科發展網路子網路,負責人
2009年 上海市女教師情況調研,上海市教育工會項目
2010年 上海家校互動情況研究,復旦大學青年學者項目
2011年 社會轉型期中國城市家庭共有財產制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 2005年3月 《被建構的女性——當代社會性別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8月 《中國特定政策領域中的性別主流化》,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5年 《下半身的文化自覺——從社會性別角度談性研究的本土化問題》,載於《中國「性」研究的起點與使命》(Discuss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oncept 「xing」: The Elements and Mission of Sexuality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China)潘綏銘 主編 ,性學萬有文庫 ,高雄‧萬有出版社‧台灣,2005年12月。
2007年,撰寫「社會性別與婚姻家庭」一章於《女性學導論》,該導論由祝平燕等主編,武漢大學2007年出版。
2007年,撰寫「性別社會學的研究方法」一章於《性別社會學》,該導論由祝平燕等主編,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出版。
2008年,「在科學與傳統之間——『生育的故事』課題報告之一」,發表於《復旦大學第三屆社會性別與發展論壇論文集》,該書由張樂天、邱曉露、沈奕斐主編,上海社會學學院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
2009年,「賽博空間中的主體技術和性/性別政治」,發表於《婦女研究論叢》,2009年第1期。
2009年 「個體的崛起:社會變革的新視角」(書評),發表於《復旦人文社科學刊》(英文版),2009年9月。
2009年 「『後父權制』時代的中國——城市家庭內部權力關系的變遷」,《廣西民族大學學報》,Vol.31,No.9,2009年第六期(12月)
2009年 「誰的平等?誰要平等——推介《婚姻平等的意義》」,《中國家庭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家庭研究中心編)第四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年12月。
2010年,社會政策中的「家庭」概念——以上海市世博大禮包政策為例,《社會科學》,2010年12月,總第364期。
2010年, 個案金字塔陣 ——質性研究的「科學主義」嘗試,《質性社會學研究》,2010年第4期(總第四期)。
2010年 撰寫第八章「社會性別與參政」,發表在《社會性別概論》劉建中、孫中欣、邱曉露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2011年, 「後父權制時代」——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城市家庭內部權力關系變遷,《全球背景下的性別平等與社會轉型》,譚琳、周顏玲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1月。
2011年,China in the 「Post-Patriarchal Era」:Changes in the Power Relationships in Urban Households and an Analysis of the Course of Gender Inequality in Society,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SSCI), vol. 43, no. 4, Summer 2011, pp. 5–23.
2011年,「個體化與年輕女性的崛起——以上海中產階級家庭為例」,《中國道路與社會發展》,王愛麗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拾』 劉美鳳的學術成果
發表研究性論文(獨立或與人合作)80 余篇;出版專著1本;參與多部教材的寫作;參與教育大網路的編寫工作,主要學術成果有: 1 劉美鳳編著,《信息技術在中小學教育中應用的有效性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3
2 劉美鳳著,《教育技術學學科定位問題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3,入選教育科學出版社教育博士文庫
3. 譯著:劉美鳳、宋繼華,《英國教育大網路——教育技術分冊》( 70 萬字),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6.3
4. 師書恩,劉美鳳等九人,《教育技術教程》,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9 年
5. 烏美娜,劉美鳳,金建梅,《現代教育技術》,大連:遼寧大學出版社, 1999 年
6 烏美娜,尹俊華,劉美鳳等,《教學技術基礎》,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7 年
7. 烏美娜,劉美鳳,張祖忻,章偉民,《教學設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年
8. 顧明遠主編 ,《教育大網路》,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教育技術分冊 13 個詞條約 5 萬字 1.劉美鳳,「關於教育技術及其學科的研究方法的幾點認識」,中國電化教育,2008(12):93-96
2.劉美鳳,「顧明遠先生與教育技術」,中國電化教育,2008(6):1-4
3.劉美鳳,「信息技術在中小學教育中應用的有效性」,教育科學報告,2008(3),29-35
4.劉美鳳,「讓我們的教育方式與信息社會相協調」,中國教育報,2007-9-21(6)
5.劉美鳳,王春蕾,徐恩芹,「信息技術教育應用的必要性及其評判標准」,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5):28-33
6.劉美鳳,「開源軟體:最佳選擇,還是另一種選擇?」,中國遠程教育,2007(3):70
7.劉美鳳,「開放共享 共同行動 克服障礙 全球受益——2006 CORE開放教育大會綜述」,中國遠程教育,2006(10):5-11,26
8.劉美鳳,「公開共享參與合作發展 -2004MIT&CORE OCW 國際論壇綜述」,中國遠程教育,2004 (11) : 5-11
9.劉美鳳,「解析美國教育技術的三條歷史發展線索」,比較教育研究, 2004 (8) : 33-37
10.劉美鳳,「論教育技術學的知識來源」,開放教育研究, 2004 (4) : 15-18
11.劉美鳳,「教育技術學的知識構成研究」,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4(3):
58-67
12.劉美鳳,「關於電大教學模式改革的幾點思考」,中國遠程教育,2004(3):48-52
13.劉美鳳,「教育技術學的知識構成研究」,電化教育研究,2003(11,12):23-28,17-21
14.劉美鳳,「中國教育技術學學科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對策」,中國電化教育,2003.10:9-15
15.劉美鳳,「教育技術學學科未來發展需要研究的課題」,中國電化教育,2003.9:36-41
16.劉美鳳,「教育學科群中的教育技術學——從事『如何教育』研究和實踐的領域」,中國電化教育,2003(7):5-9
17.劉美鳳,「廣義教育技術定位的確立」,中國電化教育,2003(6):9-16
18.劉美鳳,「教育技術的定位:美國學者的觀點」,中國電化教育,2003(3):8-12
19.劉美鳳,「教育技術的定位:中國學者的觀點」,中國電化教育,2003(2):24-28
20.劉美鳳,「研究教育技術及其學科定位問題之必要性」,中國電化教育,2003(1):21-25
21.劉美鳳,「技術-教育技術-教育技術學學科」,比較教育研究,2002(11):6-10
22.劉美鳳,「簡析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有關教學設計的課程」,中國電化教育,2002(10):8-11
23.劉美鳳,「對教師與學生關系的再認識——教師的素質和角色轉變是未來教育的關鍵」,電化教育研究,2001(12)7-11:17
24.劉美鳳,烏美娜,尹俊華,「論普通高校教育技術中心的職能與發展」,中國電化教育,1997 (2) : 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