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黃土高原治理成果

黃土高原治理成果

發布時間:2020-12-11 23:00:23

① 黃土高原治理的根本是

黃土高原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是水土流失嚴重.導致水土流失嚴重的主要自然原因是黃土高原土質疏鬆,植被稀少,夏季暴雨多等.治理黃土高原的根本措施是植樹種草,加強水土保持工作.依據題意.
故選:D.

② 黃土高原上中下游分別怎樣治理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發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要與南方低山丘陵區水土流失的治理內進行比較。 黃土高原水土容流失的形成:自然原因有黃土疏鬆易侵蝕和崩塌;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植被稀疏,侵蝕作用較強。人為原因有植被的破壞;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露天采礦,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觸發機制。產生的危害:造成河道淤積,黃河下游形成「地上河」。降低土地生產力,造成環境惡化,使得黃土高原生態系統十分脆弱,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降低。

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包括水土保持和綜合治理。水土保持的原則:調整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治理和開發相結合。基本措施有:壓縮農業用地,採用現代農業技術,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基本農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保護和改善天然草場,規定合理的載畜量。露天采礦,及時回填復墾。目的:改善環境,提高植被的覆蓋率,防止水土流失。小流域綜合治理的重點:保持水土,建立高效的農林牧業生產體系。意義:水土保持,脫貧致富。措施:工程、生物和農業技術等措施並用,有機結合,效益互補

③ 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及整治措施

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關於黃土的來源,長期以來,中外學者有過不同的爭論。其中,以「風成說」比較令人信服。認為黃土來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肅、寧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亞等廣大乾旱沙漠區。這些地區的岩石,白天受熱膨脹,夜晚冷卻收縮,逐漸被風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塊、沙子和粘土。同時這些地區,每逢西北風盛行的冬春季節,狂風驟起、飛沙走石,塵土蔽日。粗大的石塊殘留在原地成為「戈壁」,較細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區,聚成片片沙漠,細小的粉沙和粘土,紛紛向東南飛揚,當風力減弱或迂秦嶺山地的阻攔便停積下來,經過幾十萬年的堆積就形成了浩瀚的黃土高原。根據黃土堆積環境的不同,可將我國黃士發育分為三個時期:早更新世,相當於第一次冰期,氣候比新第三紀干寒,發生午城黃土堆積;中更新世,發生第二次冰期,氣候進一步變干,堆積了離石黃土,范圍廣、土層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氣候更加干寒,堆積了馬蘭黃土,厚度雖小,但分布范圍更廣,南方稱下蜀黃土。進入全新世,氣候轉為暖濕,疏鬆的黃土層,經流水侵蝕,形成了溝壑縱橫、梁、峁廣布的破碎地表。
科學在不斷發展,近年來科學家發現許多現象是黃土風成學說無法解釋的。譬如,黃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東南遞減,黏土的含量卻從西北向東南遞增,這種自西北向東南的有規律的排列呈疊瓦階梯狀的分布過渡,而不是平面模糊過渡。這種疊瓦階梯狀的分布過渡更像是洪水的傑作等等。
為了解黃土高原的「變臉」過程,專家們特意到黃土高原西部甘肅靜寧縣、秦安縣、定西縣等地採集黃土高原6個典型地質剖面的黃土標本,從中獲得了700餘塊孢粉樣本和209塊表土孢粉樣本,這近千份孢粉樣本大約記錄了公元前4.6萬年至今黃土高原植被變遷過程。通過對碳14的測量,在6個典型剖面中共測得年代34個。經過分析,專家們發現,從黃土高原採集的20克樣品中最多分離出孢粉顆粒達到1112粒左右,最少的則不足50粒,顯示著4萬多年來,環境和植被出現了巨大的變化過程。
李春海說,從孢粉的分析來看,發現了松、雲杉、冷杉、鐵杉、櫟、菊科等數十種植物孢粉的記錄,專家們認為黃土高原在最初的時候並不姓「黃」,在4.6萬年的歷史中,有一多半的時間,黃土高原是森林和草原的成分相互消長,在這段時間里,黃土高原經歷過多次快速的「變臉」———歷經過草原、森林草原、針葉林以及荒漠化草原和荒漠等多次轉換。
黃土高原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加快了侵蝕和風化的速度,在高原周圍的低窪地區堆積了大量卵石、沙子和更細的顆粒。每當大風驟起,在西部地區便形成飛沙走石、塵土彌漫的景象。被捲起的沙和塵土依次沉降,顆粒細小的粉塵最後降落到黃土高原區域,形成了一條荒涼地帶。
印度板塊向北移動與亞歐板塊碰撞之後,印度大陸的地殼插入亞洲大陸的地殼之下,並把後者頂托起來。從而喜馬拉雅地區的淺海消失了,喜馬拉雅山開始形成並漸升漸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塊的擠壓作用隆升起來。
然而東西走向的喜馬拉雅山擋住了印度洋暖濕氣團的向北移動,久而久之,中國的西北部地區越來越乾旱,漸漸形成了大面積的沙漠和戈壁。這里就是堆積起了黃土高原的那些沙塵的發源地。體積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聳立在北半球的西風帶中,240萬年以來,它的高度不斷增長著。青藏高原的寬度約佔西風帶的三分之一,把西風帶的近地面層分為南北兩支。南支沿喜馬拉雅山南側向東流動,北支從青藏高原的東北邊緣開始向東流動,這支高空氣流常年存在於3500—7000米的高空,成為搬運沙塵的主要動力。與此同時,由於青藏高原隆起,東亞季風也被加強了,從西北吹向東南的冬季風與西風急流一起,在中國北方製造了一個黃土高原。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和對策

1 ,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從目前國內外防治水土流失的各項措施看,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它們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們是一個統一體,在實施過程中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4.1.1 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水平梯田,打壩淤地,引洪灌地。根據黃土高原現狀,在一些坡度較小的緩坡上建設水平梯田,能平整土地,減少水土流失,有利於保水、保土、保肥,利於耕種;打壩淤地可使大量的肥土淤泥,在壩內變成溝底平地,既攔水淤泥又形成平坦肥沃的可耕地,一舉兩得;引洪灌地就是引用暴雨產生的洪水漫灌川地、台地、壩地等,可有效的控制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問題。

4.1.2 林草措施

根據對1987~1992年七年的人工草地的水土保持作用的分析,當覆蓋率在20%~40%時,具有明顯減少侵蝕作用;當覆蓋率達到60%~70%時,可減少土壤侵蝕量90%以上。由此可見,植樹種草可以有效的減輕水土流失。由於黃土高原氣候乾旱,應以鄉土林種為主體,合理利用外來樹種。在林種布局完整的基礎上,要慎重選擇經濟林樹種。在降雨量400mm以下的地區,以營造灌木林為主,使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保護和利用並舉,大力營造農田防護林、水源涵養林、分水嶺防護林,可有效促進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4.1.3 耕作措施

從黃土高原水土流失人為因素來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引起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目前根據旱坡地坡度大小,提出一套適合於坡度大小的耕作制度,即大於30。坡地實行草灌間作,25。~30。坡地實行了草糧兩輪間作,小於25。坡地水坡地水平溝種植,在緩坡地丘陵地盡量增加人工草場,發展畜牧業,在川地、壩地、發展耕作業,這樣有利於保持水土、發展水土、發展生產。實踐證明,黃土高原必須遵循客觀規程,走「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的道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耕地,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

2 ,防治水土流失的對策

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和西北部地區旱澇災害嚴重的具體情況,要遏制生態環境惡化,防止水土流失以及人為因素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為此特採取以下對策。

4.2.1 加強領導,健全體系,合理規劃

各級黨政領導要組織各方力量,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規劃是組織實施中的依據,各地應在國務院水土保持建設總規劃的指導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區的規劃,認真執行。 4.2.2 加強生態建設的科技支撐作用

利用科技加強黃土高原的生態建設主要包括:⑴提高適用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速度,解決生態環境建設質量低下的問題。⑵加快推廣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整套技術。⑶完善科技服務和推廣網路,提高科技的轉化利用率。

4.2.3 多方籌集資金,統一管理使用

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籌集資金,由水保主管部門統一管理,專款專用,投資項目要擇優扶持,要扶持重點工程以及對脫貧致富能起較大作用的關鍵措施項目。

4.2.4 搞好隊伍建設,提高人員素質

為了使水土保持規劃順利實施,必須加強水保隊伍的建設,首先要選擇具有較高學歷的專業人才,其次要對工作人員進行輪訓,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

4.2.5 穩定落實退田還林(草)的補貼政策

黃土高原部分地區十分貧窮落後,要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問題,必須首先考慮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問題,應積極執行中央提出的「以糧代賑」政策,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

4.2.6 嚴格控制人口數量,減緩人口增長速度

黃土高原地區經濟落後,農業人口數量多,而且早婚、早育、多育現象十分嚴重,人口數量快速的增加,從而看你加劇對黃土高原的土地破壞。

4.2.7 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相結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治理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要總結前人的經驗,貫徹因地制宜、綜合治理原則,兼顧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4.2.8 加強宣傳教育,強化全民水保意識和法制觀念

廣泛深入地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森林法》以及有關生態環境的法律、法規。提高公民的法制觀念,使其自覺履行防治水土流失的義務和責任。

④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可以採取哪些措施

1.壓縮農業用地,重點抓好川地、塬地、壩地、緩坡梯田的建設,充分挖掘水資回源,答採用現代農業技術措施,提高土地生產率,逐步建成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基本農田。(基本前提)
2.擴大林草種植面積
3.改善天然草場的植被,超載過牧的地方應適當壓縮牲畜數量,提高牲畜質量,實行輪封輪牧
4.復墾回填

實踐:小流域綜合治理
重點:保持水土,開發利用水土資源,建立有機高效的農林牧業生產體系。
方針:保塬,護坡,固溝
模式:工程措施(打壩建庫,平整土地,修建基本農田,抽引水灌溉)、生物措施和農業技術措施(深耕改土,科學施肥,選育良種,地膜覆蓋,輪作復種)

⑤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成功事例

慶陽合水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發展對策

合水縣地處隴東黃土高原腹地,位於東經107051'~108042',北緯35036'~36037'之間,總土地面積為2941.79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為1862
km2,占總面積的63.3%,地形以丘陵溝壑為主,山、川、塬相間,子午嶺由西北向東南斜貫全境,東北部為子午嶺林區,海拔在1380~1682m之間,面積約為1640.8
km2,占總面積的55.8%。中北部部分區域為丘陵溝壑區第二副區,海拔在1110~1450m之間,面積約為309
km2,占總面積為10.5%,西南部分為於黃土高原溝壑區,海拔在979~1400m之間,面積約為992
km2,占總土地面積的33.7%,年平均降水量562.8mm,年平均氣溫7.4—9.1℃,年平均日照總時數2376.0~2491.6小時,年平均蒸發量1592mm,全年平均無霜期151~167天。縣內河流以子午嶺為界,分涇河、洛河兩大水系,馬蓮河、縣川河、固城河為涇河支流,苗村河、葫蘆河為洛河支流,年平均總徑流量為0.595萬m3。
一、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現狀

(一)土壤侵蝕類型

合水縣水土流失面積1862km2,占總土地面積2941.79km2的63.3%。土壤侵蝕類型主要有水力侵蝕、重力侵蝕及風蝕三種類型。水蝕有面蝕和溝蝕兩種侵蝕方式。造成我縣水土流失的內因是黃土高原土壤質地疏鬆,孔隙度大,節理發育,見水易崩解,外因是水力和重力侵蝕,其主要是水力侵蝕,風力侵蝕僅在前塬鄉鎮的坡耕地和植被較差的乾旱地上較為嚴重,重力侵蝕實際上是在水力推動作用下,以重力為其直接原因產生的。

(二)土壤侵蝕狀況

全縣平均土壤侵蝕模數為5400t/km2·a,局部地區侵蝕模數高達10000
t/km2·a,主要分布於我縣的中南部。其中:輕度侵蝕區面積449km2,占總面積的24.1%;中度侵蝕區面積620km2,占總面積的33.3%;強度侵蝕區面積313km2,占總面積的16.8%;極強度侵蝕區面積430km2,占總面積的23%;劇烈侵蝕區面積50km2,占總面積的2.7%。

(三)水土流失成因

(1)地形影響。合水縣的地形溝壑縱橫,丘陵起伏跌宕,溝壑支離破碎。水土流失易受坡度、坡長影響,坡度、坡長大小,不僅影響水流速度,還影響水的滲透和徑流量,由於全縣地形坡度大、坡長長,水力沖刷強,導致水土流失嚴重。

(2)土壤質地疏鬆。全縣處在黃土高原多沙區,黃土疏鬆,土層深厚,顆粒多在0.02—0.002mm之間,粉粒多,粘粒少,土壤有機質匱乏,孔隙度大,抗蝕性差,易被水力沖刷搬運。

(3)植被稀少。全縣除子午嶺林區有天然林91500hm2以外,其它均為人工林,植被較差,全縣現有人工林僅為58122hm2,覆蓋率為19.7%。由於植被稀少,覆蓋率低,其截攔降水、減少降雨流速、分散水流流量、過濾淤泥、涵養水源等功能只在局部得到發揮。

(4)降水集中。降水量和降水強度對水土流失有較大影響,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外力是降水。全縣降水絕大部分集中在7、8、9三個月,佔全年降水總量的60%。歷年平均降水量在350—620mm之間,降水量集中和高強度的降雨量是引發全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5)人為因素。我縣屬陝甘寧革命老區,由於歷史和自然因素,經濟發展速度緩慢,交通不便,群眾生活困難,其中亂墾亂伐、超載放牧是造成全縣水土流失的主要人為因素,加之今後一個時期,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全縣將成為長慶油田的主要開發區,油田建廠、修路、鑽井、棄土、棄渣,必將大面積毀壞原有地貌、植被,致使土壤裸露,將會造成更為嚴重水土流失。

(四)水土保持現狀

多年來,合水縣積極貫徹落實國家預防為主、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因地制宜、加強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針,積極開展梯田建設、淤地壩建設、植樹種草、生態修復和小流域綜合治理,先後實施了黃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貸款一期項目、重點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生態修復試點項目,中央財政預算內專項資金水土保持項目,國家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項目、黃土高原水土保持淤地壩建設等多個國內外水保項目。經過多年實踐探索,探索出了由分散小規模治理向集中連片大規模治理、由單一小片治理向以小流域為單元治理、由單純治理向開發、保護和封育治理和由以常規手段為主的低層次治理向應用新技術為主要治理措施轉變的工作思路,使全縣水土保持工作走上了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道路,促進了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生態屏障。截止2012年低,全縣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145.74km2,治理程度達到61.5%;其中:興修梯田33380hm2,人工造林58122hm2,人工種草15545hm2,實施生態修復封禁治理7527hm2,修築治溝骨幹壩20座、中小淤地壩45座,實施各類小型蓄水工程4110處。初步形成了山水田林田路綜合治理和梯田、林草、骨幹壩和小型水保攔蓄工程相互配套的綜合防護體系,有效的遏制了全縣水土流失及水土流失所帶來的次生自然災害,使全縣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

參考資料:http://gansu.gscn.com.cn/system/2013/03/13/010284513.shtml

⑥ 黃土高原治理措施

治理 綜合治理黃土高原是中國改造自然工程中的重點項目。治理方針是以水土保持為中心,改土與治水相結合,治坡與治溝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實行農林牧綜合發展。這種治理措施已取得重大成績。

⑦ 黃土高原怎麼治理

對於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問題應進行小流域綜合治理
重點是要保持水土
分為三部分:保塬,護坡,固溝。
保塬:平整土地,營造田林網,盡量採用推廣噴灌、滴灌技術。
護坡:修梯田,封坡,育林育草。
固溝:在主要的溝道打壩建庫,攔泥蓄水,營造防護林。
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不能只靠植樹造林來解決。要從多方面進行控制和解決。
以上為原創,希望採納

⑧ 治理黃土高原的具體措施有哪些

http://www.shaanxichina.org/hanglie/keyan/gaoyuansuo.htm

黃土高原水土治理見成效 黃河泥沙年減少3億噸
新華網 (2002-12-16 17:10:46)
稿件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鄭州12月16日電(記者劉健 訾紅旗)來自黃河水利委員會的消息稱,最新的統計數字表明,黃土高原累計完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積19.05萬平方公里,這個地球上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近年年入黃泥沙比多年平均量減少3億噸左右。

黃土高原土質疏鬆,地形破碎,暴雨頻繁,水土流失面積達43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入黃泥沙為16億噸,其中四分之三來自黃土高原。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近年來,國家投入大量資金,在黃土高原展開重點支流、小流域治理。黃河上中游管理局局長周月魯介紹說,近年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主要集中在兩個重點,一是黃河上中游7.86萬平方公里多沙粗沙區的治理,二是突出以治溝骨幹工程溝道壩系建設,從而有效地控制了入黃泥沙。在治理較好的地區,昔日的荒山禿嶺,如今處處綠樹成蔭,牧草豐茂。

黃土高原的治理已由分散治理向集中規模治理轉變。國家先後在黃河流域200多個縣安排了水土保持投資項目,范圍之廣、規模之大前所未有,此外還先後啟動了黃河水土保持示範區、黃河源頭生態保護項目等十多項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重大工程項目,逐步實現了黃河水土保持生態工程向標准高、質量好、規模大、集中連片治理的方向發展。

科技含量的增加大大提高了黃土高原治理的有效性。近年來,黃河水利委員會先後進行了黃河流域多沙粗沙區界定、沙棘良種繁育、不同侵蝕類型區治理模式等科研項目攻關,開展了流域水土保持遙感普查;同時,在黃河上中游各省(區)大力推廣雨水集流、水墜築壩和抗旱造林等生態治理保護衫技術。

黃土高原的治理開始更加註重生態的自我修復,隨著各地開展退耕還林(草),黃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區營林方式由人工造林為主向封山育林為主轉變,以退耕還林(草)來遏制生態環境的惡化。

周月魯表示,今後10年內,黃河流域將爭取基本控制人為因素產生新的水土流失,遏制生態環境惡化趨勢。

⑨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以什麼為中心

如何從根本上治黃減沙、鞏固和擴大黃土高原地區退耕還林成果,確保八年補助期結束後甚至更長時間內農民的吃糧和花錢,從根本上改善黃土高原地區廣大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真正實現山川秀美和可持續發展,這是社會各界和基層廣大幹部群眾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2002年底,水利部會同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組成調查組,對黃土高原地區淤地壩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查.調查結果表明:淤地壩是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的關鍵措施.在這一地區大規模開展淤地壩建設,充分發揮淤地壩攔沙蓄水淤地等綜合功能,建設高產穩產基本農田,對促進當地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改善生態環境,再造秀美山川,有效減少入黃泥沙,實現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等具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淤地壩在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中的作用
淤地壩是在溝道中修建的水土保持工程設施,已有400多年的發展歷史.它是黃土高原區人民群眾在長期同水土流失斗爭實踐中創造的一種既能攔截泥沙、保持水土,又能淤地造田、增產糧食的有效辦法.新中國成立後,經過水利部門試驗、示範和總結、推廣,淤地壩建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截止2000年,黃土高原地區已建成淤地壩11萬余座,淤成壩地450多萬畝,攔截泥沙210億噸.這些淤地壩主要分布在陝西、甘肅、內蒙古、寧夏、青海、河南等七省(區),其中陝、晉、蒙三省區共有淤地壩9萬余座,占總數的82.5%.
「溝里築道牆,攔泥又收糧」,這是黃土高原地區群眾對淤地壩作用的高度概括.當地廣大幹部群眾把淤地壩譽為流域下游的「保護神」,解決溫飽的「糧食囤」,開發荒溝、改善生態環境的「奠基石」.
一是攔泥保土,減少入黃泥沙.黃河泥沙主要來源於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修建於溝道中的淤地壩,從源頭上封堵了向下游輸送泥沙的通道,在泥沙的匯集和通道處形成了一道人工屏障.既能抬高侵蝕基準面,有效制止溝道下切、溝頭前進和溝岸擴張,減輕溝道侵蝕,又能攔蓄坡面匯入溝道內的泥沙.據調查分析,大型淤地壩每淤成一畝壩地,平均可攔泥沙8000噸,中型6000噸,小型3000噸.特別是淤地壩布局合理的溝道壩系攔沙效果更為顯著.如內蒙古准格爾旗西黑岱小流域總面積32平方公里,建成淤地壩38座,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溝道壩系,累計攔沙645萬噸,基本實現泥沙不出溝.黃土高原地區淤地壩攔截的210多億噸泥沙,有效地減少了下遊河床的淤積,對黃河安瀾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⑩ 黃土高原的治理方法!!

植樹造林,退耕還林,修建梯田,禁止砍伐樹木.減少水土流失,做好水土保持工作.1、可迅速徹底治理水土流失。鎖死一條溝,這個小流域的水土流失便得到了徹底治理,便由惡性流失轉為還原性運動,一次根治一大片,而且是當年見效,一勞永逸,今後只要稍加維護即可,千秋萬代,黃土地會越來越平整。

2、可充分利用奇缺的天上水。洪水攔在溝內,我們把其中的一部分提上山灌溉農田,澆樹澆草;一部分均勻的送向下游,供下游利用;一部分則滲入地下,地下水增加,山泉會增多,氣候會改變,實際上等於把集中暴發的山洪轉化為源源不斷的清水供給了黃河。只要有了水,植被自然容易成活,土地沙化問題也會解決。

3、可增加耕地。黃土高原的耕地被千溝萬壑佔去不少,而且還在繼續侵蝕。修建攔洪壩,可逐步將山溝再還原為耕地。攔洪壩建成以後,少則七八年,多則十幾年,壩內淤積的土壤里便可種高桿作物。淤到半山腰,溝底的淤積面佔到整個流域面積的30%以上時,全溝都是穩產高產田了。

用以上的辦法治理黃土高原,幾十年後,支離破碎的黃土地開始「復原」,山泉增多,溝里新淤積的土地水肥充足,是穩產高產田。地下山泉增加,一年四季有源源不斷的清水流入黃河。這美好藍圖能否實現,答案是肯定的。下面討論它的可行性。

閱讀全文

與黃土高原治理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