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中國環保成果

中國環保成果

發布時間:2020-12-11 18:26:01

① 中國環保發展歷史

天人合一
中華文明在世界歷史上曾經數千年長盛不衰,究其原因,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和自然觀起到過重要的作用。中國的「天」,不同於西方的「上帝」,而是指自然界和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因此,《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論語》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荀子》有「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
《列子》認為「捕而放之」會導致「競而捕之,死者眾矣」的局面,要真正保護動物,「不若禁民勿捕」,這種思想,與我們現在對珍稀動物的保護方法是一致的。《列子》提出「天地萬物與我並生,類也。類無貴賤」,認為萬物之間「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為而生之」,把保護自然與利用自然結合起來,這是一種積極的環境保護觀。
最新考古資料證明,系統體現中國古代城市建築生態風格的考古發掘實物已有8000多年歷史。中國的古代生態思想被系統、完整地繼承下來,直至今天仍然廣泛地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和文化藝術。現代生態理論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理論。實踐證明,只有遵循自然生態規律,才能實現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的協調持續發展。
新中國第一項治污工程
1972年3月,北京發生了一次污染事件。在北京市場出售的鮮魚有異味,吃了這些魚的人,感到全身無力,出現頭痛、胃痛、惡心、嘔吐等中毒症狀。衛生部門把這個情況向國務院作了報告。周恩來總理看到這個報告之後,立即指示要查清事件的原因、污染源,並商討應對措施。
國家計委、國家建委立即組成調查組,調查的結果是官廳水庫的魚受到了污染。污染源除了宣化地區外,還有來自張家口、大同等地區的污水。當時成立了由北京、河北、山西和中央有關部委組成的一個領導小組,組長是萬里①同志。先是進行調查研究,然後分期分批進行治理。前後經過十多年的治理,官廳水庫的污染被控制住了。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由國家進行的第一項污染治理工程,為以後的環境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經驗。
第一次組團參加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
1972年,聯合國決定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一次人類環境會議。在當時的國家總理周恩來指示下,中國組團40多人出席了這次會議。
會議結束後,代表團在匯報當中,根據會議發的一些環境問題材料,對照中國的情況,發現中國的環境問題已經相當嚴重。大氣污染、水質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以及生態破壞,都已經達到比較嚴重的程度。國務院決定立即召開一次全國性的會議,要求對於環境保護問題,不僅是國家有關部門應該重視,還要使得全國各級領導都重視。
中國第一次環保大會
1973年8月,國務院召開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審議通過了「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的環境保護工作32字方針和中國第一個環境保護文件——《關於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至此,中國環境保護事業開始起步。
1973年11月17日,國家計委、國家建委、衛生部聯合批准頒布了中國第一個環境標准——《工業「三廢」排放試行標准》。
1974年10月25日,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正式成立。之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國務院有關部門也陸續建立起環境管理機構和環保科研、監測機構,在全國逐步開展了以「三廢」治理和綜合利用為主要內容的污染防治工作。 1977年4月,國家計委、國家建委和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聯合下發了《關於治理工業「三廢」,開展綜合利用的幾項規定》的通知。
1978年2月,五屆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國家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中國政府對環境保護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明確提出保護環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1979年9月,五屆人大十一次常委會通過新中國的第一部環境保護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中國的環境保護工作開始走上法制化軌道。
1983年12月,國務院召開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明確提出:保護環境是中國一項基本國策。會議同時制定了中國環境保護事業的戰略方針:經濟建設、城鄉建設、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的統一。
1989年4月,國務院召開第三次環境保護會議,提出積極推行深化環境管理的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制、排放污染物許可證制、污染集中控制和限期治理5項新制度和措施,連同繼續實行環境影響評價。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之後,中國在世界上率先提出了《環境與發展十大對策》,第一次明確提出轉變傳統發展模式,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隨後中國又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環境保護行動計劃》等綱領性文件,可持續發展戰略成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指導思想。
1993年10月,全國第二次工業污染防治工作會議召開,會議總結了工業污染防治工作的經驗教訓,提出了工業污染防治必須實行清潔生產,實行三個轉變,即由末端治理向生產全過程式控制制轉變,由濃度控制向濃度與總量控制相結合轉變,由分散治理向分散與集中控制相結合轉變。這標志著中國工業污染防治工作指導方針發生了新的轉變。
中國環保機構的建立
1978年5月5日,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成立,這是專門從事環境保護事業的非盈利全國性非政府科技社團組織。
1982年,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設立環境保護局。1984年,國務院成立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領導組織協調全國環境保護工作。1988年,在國務院機構改革中設立國家環境保護局,並被確定為國務院直屬機構。1998年,新的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正部級)成立。
1994年3月,中國第一個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②成立。它標志著環境保護在中國已經不僅僅是科學家、政府的事,而且需要全民的參與。
②自然之友:即中國文化書院綠色文化分院(習稱「自然之友」[Friends of Nature]),是於1994年3月經政府批准成立的中國第一個群眾性民間環保團體,以開展群眾性環境教育,倡導綠色文明,建立和傳播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文化,促進中國的環保事業為宗旨。「自然之友」認為,只有極大地提高全民族的環境意識,使環境保護成為全體社會成員共同的責任和使命,在公眾中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新型文化觀念和生活方式,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才能在中國實現,中國的環境才能得到真正有效的保護,才有可能青山常在、綠水常流。「自然之友」面向廣大公眾,所有真誠關注並決心身體力行地參與中國環保事業的朋友,都可以參加它所舉辦的活動或申請成為其成員。「自然之友」主要通過各種專題活動、出版物、大眾傳媒向社會,特別是廣大青少年進行環境教育,傳播綠色意識。

② 中國環保大事件

2005年,一場「環保風暴」在中國內地颳起,30個總投資達1179億多元的在建項目被國家環保總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屬正部級單位的三峽總公司的三個項目。理由是,這些項目未經環境影響評價,屬於未批先建的違法工程。
環境惡化無路可退中國的環境問題並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紀90年代,環境污染問題就已非常嚴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紀90年代五類水質就佔到了80%,整個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條巨大的污水溝。1995年,由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1875億元。
據中科院測算,目前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佔到GDP總值的15%,這意味著一邊是9%的經濟增長,一邊是15%的損失率。環境問題,已不僅僅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已成為吞噬經濟成果的惡魔。
目前,中國的荒漠化土地已達267.4萬多平方公里;全國18個省區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而且荒漠化還在以每年1萬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長。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沒有使用價值的水質已超過40%。全國668座城市,有400多個處於缺水狀態。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質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寧波市,地處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匯口,卻因水質污染,最缺水時需要靠運水車日夜不停地奔跑,將鄉村河道里的水運進城裡的各個企業。
中國在治理污染問題上,任重道遠,需要依法辦事,制止惡性環保事件的發生,延緩環境惡化的速度。

③ 我國環保成就有哪些

我國環保事業正式開始是在20世紀70年代初。1972年,在周恩來總理指示下,我國組團40多人出席了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緊接著1973年中國召開了第一次環保會議(北京:8月5日~20日),這次會議使得中國江河、海灣污染、工業污染、農葯污染、城市污染、生態資源破壞等大量嚴峻事實得以披露。隨後幾年國家治理了不少典型污染點、源。十年動亂結束後,"國家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被寫進1978年國憲。1979年9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公諸於世。1983年國務院第二次全國環保會議正式把環境保護列為中國基本國策之一。中國環保事業起點是從法制著手的,30多年來取得了明顯成就,制訂了多部法規,解決了許多問題。1992年裡約環境與發展大會之後,可持續發展成為國際發展觀的主流。我國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1]這個戰略的成功取決於全社會的參與,因此需要啟動全體公民的環境意識,可是這方面有很多工作沒有做。不僅如此,公民還應有相當於發達國家公民的高度的環境意識,因為經濟全球化必將要求我國應對更多配套的世界性環境公約。

面對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我國歷史學家從兩個方面進行嚴肅的歷史思考。一方面深入開展我國歷史上自然環境變遷和災害問題的研究,像北京地區森林變遷和生態災害、西北地區生態發展變化、歷史上沙漠化現象以及地區經濟文化與自然變遷等課題,由歷史學家與農學家、林學家、氣象學家、環境倫理學家、歷史地理學家等進行交叉學科的研究。毫無疑問,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必將推動歷史學和其他學科的結合、滲透,更好地發揮歷史學的社會功能。人們期望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早日問世,從而推動我國生態環境建設。

另一方面的歷史思考,就是從世界文明史的角度去研究、了解20世紀西方經濟發達國家在環境問題上的人文成果(不是技術成果),加深對環境倫理和自然哲學的認識。目前我國迫切需要加強環境倫理學的研究和教育,確定人人遵守的環境行為規范,這樣才能使環境保護成為人們的自覺活動。

④ 中國第一次環境保護會議的會議的成果

主要的是:
①確立了環境保護工作方針:「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見中國環境保護工作方針)
②制定了保護環境的政策性措施:會議制定了《關於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其要點為:1.做好全面規劃,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要考慮到環境影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要統籌兼顧,全面安排。2.工業要合理布局,控制大城市規模,建設中小城鎮,廠址選擇要切實注意對環境的影響。3.逐步改善老城市的環境,要注意保護水源,消煙除塵,處理、利用垃圾,改善勞動環境,減少雜訊。要首先抓好北京、上海等18個城市的環境改造工作。4.綜合利用,除害興利,為防止工業廢水、廢氣、廢渣對環境的危害,規定一切新建、擴建和改建企業的主體工程與環境保護設施要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5.加強對土壤和植物的保護,對農業病蟲害的防治要推廣綜合防治技術,減少化學農葯污染。6.保護江河、湖泊、海洋的水質。主要水系要建立水源保護機構。7.保護森林,保護草原,大力植樹造林,綠化祖國。8.認真開展環境監督工作,制定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標准和環境質量標准(見環境標准)。9.大力開展環境保護的科學研究工作和宣傳教育。10.環境保護需要的投資、設備和材料要盡可能予以保證。

⑤ 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環保方面的最新成果 每個方面3個,要求詳細介紹

政治方面的成果,
一:強化與俄羅斯戰略互信,背靠背降壓。
二:破除冷戰陣營對立意識形態,與歐美互動、滲入、糾結在一起。
三:一個國家穩步強大但沒有達到絕對壓制力量時就會遭致周邊國與老牌強國的政治外交碰撞。(畫外音,如果德國不發動一、二戰,美國想崛起也會遭到當時老牌帝國們的圍堵與壓制,但德國給了美國坐上觀虎鬥並最終收拾掉所有老牌帝國的機會)

經濟方面的成果,
一:「繼續改革開放並加大改革開放力度,絕不能閉關鎖國」
二:「沒有讓經濟相關行業崩潰掉,讓經濟軟著陸,並意識到爆炸式增長是危險的」
三:沒想出來。。。

文化方面的成果,
「亂」就一個字。中國沒有文化精英階層(文化應該是指東西方文明層次、人類進化的公共意識標准,不是指「講文明懂禮貌、歌星明星作家」之類的文化)。

科技方面的成果,
(人類的科技進入了初期星際探索階段,微觀階段)
一:中國古代由於自視甚高,沒有外部壓力,放棄了大航海時代,還有近代的工業文明也失去了。今天,中國正緊趕慢趕的進入「大星際時代」,進行初期探索。
二:最近的新聞似乎報道了中國在電子方面和相關的幾個關鍵部件攻克了~~~
三:我不知道中國在基因改造微觀階段的進展(個人認為,克隆改造人是人類主動進化的必經之路,只有改造後的人類後代才能更好的適應,星際探索階段所遇到的各個殘酷環境。)

軍事方面的成果,
一:殲20、殲31等等,052D、056等等,坦克、導彈也都在持續改進。
二:關乎國防方面,值得欣慰的是,貪污腐化沒有進入軍工科技研發領域,不然的話結局就是研發一個武器失敗一個武器,像某國一樣只能大量采購「萬國牌」成為世界笑柄了。

環保方面的成果,
如果說中國本土的文化是一個「亂」字,
那環保方面就是兩個字「倒退」。

⑥ 中國近幾年對環保事業做出了哪些貢獻

要知道中國重視環保事業其重要因素是:國際經濟貿易環保要求在不斷提高,中國是被迫的內。
然後容在被迫的背後,我們中國確實做了不少貢獻。
1、國家投資3486億元,用於廢水治理項目,煙氣脫硫等項目,衛生環境也有所改變。
2、讓河流修養生息,控制重點流域的水質和治理生態環境。十一五期間80%的河流斷面達標。
3、獲得367項環保科技成果,並修訂完善各項環保法律法規。
4、經濟結構、生產方式、消費模式、發展途徑都得以改善。
5、中國最為重要的貢獻就是實施了計劃生育,和印度比比,和美國比比,中國不僅優生優育,還浪費少、人均消耗低,對環境的需求和破壞更是相對下降趨勢的,
以上這些都是中國所做的貢獻。
(部分資料來源於環保部:周生賢講話和黃淑和的總結報告)

⑦ 我國在環境保護方面取得了那些成就舉一些典型的示例

在國家的統一部署下,淮河、海河、遼河,太湖、滇池、巢湖,二氧化硫和酸
雨控制區等重點流域和區域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展開。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是我國歷史上規模
空前的水污染治理工程。經過國家和流域四省人民的共同努力,已基本實現國務院要求1997年全流域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的目標,幹流水質趨於好轉。
國家污染物總量控制計劃和《跨世紀綠色工程規劃》正在積極推進。截至98
年年底,已開工項目700
多個,占項目總數的一半,累計落實資金868.9
億元,已竣
工項目180個,完成投資106.6億元。如此規模的污染和環境治理工程,在中國歷史
上是空前的,在世界上也十分罕見。
城市環保工作和工業污染防治深入開展,自然保護工作呈現新的局面。上海、
南京、北京等28個城市通過新聞媒體定期發布本城市的空氣質量周報。作為世界上生物多
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中國已建立了900多個自然保護區和200多個動植物引種繁育中
心。國家環保局首次評出6個環境保護模範城市。
結合產品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各地克服重重困難,共取締、關閉污染嚴重、浪
費資源的小造紙、小印染、小製革、小土焦等「十五小」企業65244
個,有20個省、
自治區、直轄市基本完成了關停任務,共削減工業廢水20億噸,工業廢氣423億立方米,
工業廢棄物8124
萬噸。下決心關閉這么多企業,引起世界關注,在國際環保會議上外國
人連連稱贊。
在50
個國家生態農業試點縣的帶動下,全國又建立了100個省級試點縣。
造林綠化和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進一步加快,一些風沙危害嚴重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明顯
改善。國家環保局還批准建立100多個全國生態示範區。
全國人大環資委和國務院環委會,自1993
年開始,連續5
年對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進行了重點檢查。國務院環委會四下淮河,進行現場辦公。修改後的《刑法》增加了「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實現了國家立法中的一項重大突破。「中華環保世紀行」等新聞宣傳活動,連續5年在神州大地上展開。
按照國家環境保護「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規劃的要求,我國正在認真執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和跨世紀綠色工程計劃,全面實施「三河」(淮河、海河、遼河)、
「三湖」(太湖、巢湖、滇池)、「兩區」(二氧化碳、酸雨污染控制區)、「一市」(北京)的污染防治重點工程,力爭在2000年使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加劇的趨勢得到基本控制。

⑧ 中國為國家環保做了哪些事

豬肉到了40

閱讀全文

與中國環保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