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資金和管理辦法的退耕還林
2007年11月28日 財農[2007]327號
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廳(局)、西部開發辦、發展改革委、農業廳(局)、林業廳(局)、糧食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財務局,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
附件: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資金使用和管理辦法
附件:
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資金使用和管理辦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加強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根據《國務院關於完善退耕還林政策的通知》(國發[2007]25號)等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資金(以下簡稱專項資金)是指中央財政在一定時期內安排的專項用於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解決退耕農戶長遠生計的資金。
第三條 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使用和管理專項資金,須遵循本辦法。
第二章 預算管理
第四條 專項資金主要用於西部地區、京津風沙源治理區和享受西部地區政策的中部地區,並向特殊困難地區傾斜。
第五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制定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規劃,重點包括退耕地區基本口糧田建設規劃、農村能源建設規劃、生態移民規劃、農戶接續產業發展規劃等;安排必要的退耕還林工作經費。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西部開發辦、農業部、國家林業局等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和分工,負責指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規劃。
第六條 專項資金的申請程序: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將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規劃報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西部開發辦會同財政部、農業部和國家林業局審核。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根據國家有關部門審核同意的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規劃,於每年11月30日前將下年度資金使用計劃報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西部開發辦、財政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等部門,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西部開發辦會同財政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等部門匯總審核並下達任務計劃。財政部根據任務計劃和國家林業局核查驗收結果下達專項資金預算。專項資金的撥付,按照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有關規定執行。專項資金按照本辦法第九條規定,用於基本建設的,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要按基本建設程序做好項目前期工作。
第七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制定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規劃時,應將中央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安排的基本口糧田建設、農村能源等資金與專項資金統籌考慮,明確專項資金支持的具體任務,並做好同國家有關規劃的協調和銜接。同時,與扶貧開發、林權制度改革、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土地整理、農業綜合開發等資金結合起來,統籌安排,支持改善退耕農戶生產生活條件,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第八條 按照目標、任務、資金、責任「四到省」原則,專項資金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包干使用,從2008年起,分8年安排,逐年下達。
第三章 資金使用和管理
第九條 專項資金的使用按以下先後次序安排:
(一) 有條件的退耕農戶建設基本口糧田;
(二) 有條件的退耕農戶開展沼氣、節柴灶、太陽灶等農村能源建設。
(三) 對有條件的退耕農戶實行生態移民。
(四) 退耕還林補植補造、發展地方特色優勢產業的基地建設、開展退耕農民就業創業轉移技能培訓等。
(五) 高寒少數民族地區退耕農戶直接補助。
第十條 專項資金實行專賬核算、專款專用,嚴格管理,任何部門和單位不得截留和挪用。專項資金不得作為其他中央補助項目的地方配套資金。
第十一條 專項資金由地方政府按本辦法第九條規定統籌安排,因地制宜用於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解決退耕農戶長遠生計。
第四章 監督與檢查
第十二條 專項資金使用管理實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總責的制度。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認真落實中央政策,嚴肅工作紀律,嚴格資金使用管理。各級財政部門(含省級以上財政部門的派出機構)要對專項資金的使用和管理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對違反專項資金使用規定,截留、挪用或造成資金損失的單位或個人,依照《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國務院令第427號)以及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處理。
第十三條 國務院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逐年制定並實施年度檢查計劃,加強對專項資金和建設項目的管理、監督、檢查和考核。
第十四條 各級監察、審計部門要加強對專項資金的監督檢查。
第五章 附 則
第十五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部門商同級發展改革委、農業、林業等有關部門,依據本辦法制定實施細則,並報財政部備案。
第十六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實施。 退耕還林是指從保護和改善西部生態環境出發,將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和易造成土地沙化的耕地,有計劃、分步驟地停止耕種;本著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喬灌草結合的原則,因地制宜地造林種草,恢復林草植被。退耕還林是我國實施西部開發戰略的重要政策之一,其基本政策措施是「退耕還林,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
封山綠化:就是對工程區內的現有林草植被採取封禁措施嚴加保護,對宜林荒山荒地盡快恢復林草植被,並實行嚴格管護,確保綠化成果。
以糧代賑:就是對退耕還林的農戶,國家按一定標准無償提供糧食,實行以糧食換生態,保證農民退耕之後吃飯有保障,收入不減少,以調動農民退耕還林還草的積極性。個體承包:就是將造林種草和植被保護的任務,採取承包的方式,落實到戶、到人,按照:誰退耕、誰造林、誰經營、誰受益」的政策,具體以責任制的形式,明確造林種草者權益,落實管護措施,責權利掛鉤,使群眾在獲得利益的同時,為生態環境建設做貢獻。 1、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突出重點、注重實效;
2、政策引導和農民自願退耕相結合,誰退耕、誰造林、誰經營、誰受益;
3、遵循自然規律,因地制宜,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綜合治理;
4、建設與保護並重,防止邊治理邊破壞;
5、逐步改善退耕還林者的生活條件。 1、范圍、布局和重點;
2、年限、目標和任務;
3、投資測算和資金來源;
4、效益分析和評價;
5、保障措施。
國務院《退耕還林條例》規定下列耕地應當納入退耕還林規劃,並根據生態建設需要和國家財力有計劃地實施退耕還林:
1.水土流失嚴重的;
2.沙化、鹽鹼化、石漠化嚴重的;
3.生態地位重要、糧食產量低而不穩的。
江河源頭及其兩側、湖庫周圍的陡坡耕地以及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嚴重等生態地位重要區域的耕地,應當在退耕還林規劃中優先安排。
2. 怎麼給群眾宣講退耕還林政策
按下面的將就可以
耕還林是從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出發,將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和易造成土地沙化的砂地,有計劃、有步驟地停止繼續耕種,本著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的原則,因地制宜地造林種草,恢復植被。目前,昆明市實施的退耕還林工程有國家、省、市三級的項目。
國家退耕還林項目
為從根本上改善我國生態急劇惡化的狀況,1998年特大洪災之後,黨中央、國務院將「封山植樹,退耕還林」作為災後重建、
整治江湖的重要措施。從1999年開始實施的退耕還林工程,包括退耕地還林、配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其中,
國家退耕地還林2007年暫停實施,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實施規劃期限是2008-2015年,國家目前將啟動新一輪退耕還林,已完成摸底調查工作,總體方案
編制等工作。
一、退耕地還林、配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
截止2014年,國家退耕還林工程已進入第十六個年頭,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項目實施了六年。昆明市累計完成退耕還林工程
77.8萬畝,其中退耕地還林26.3萬畝(生態林25.35萬畝、經濟林0.65萬畝、草0.3萬畝),荒山荒地造林46.7萬畝,封山育林4.8萬
畝;完成退耕還林鞏固成果後續產業發展種植業39.425萬畝,補植補造8.3664萬畝,開展技術培訓6.06萬人,農村能源建設薪炭林造林
0.6006萬畝、建沼氣0.3567萬口,節柴灶1.8462萬眼,太陽能1.3123萬戶,基本口糧田建設8.2882萬畝。工程涉及全市14個縣
(市)區、134個鄉(鎮、街道辦事處)、1078個行政村、7.85萬戶農戶、28.94萬人。
(一)國家無償向退耕農戶提供糧食、生活費補助。長江流域及南方地區每畝退耕地每年補助糧食(原糧)150公斤;從
2004年起,向退耕戶補助的糧食改為現金補助,按每公斤糧食(原糧)1.40元計算,每畝退耕地每年補助生活費20元。雲南省每公斤糧食還補助調運費
0.2元。糧食和生活費補助年限:還草補助按5年計算,還經濟林補助按5年計算,還生態林補助按8年計算。
(二)國家向退耕農戶提供種苗造林補助費。退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每畝補助50元,2010年以後荒山造林提高到每畝補助種苗造林費300元。
(三)退耕還林必須堅持生態優先。退耕地還林營造的生態林面積以縣為單位核算,不得低於退耕地還林面積的80%。
(四)退耕還林後,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照森林法、草原法的有關規定發放林(草)權屬證書,確認所有權和使用權,並依法辦理土地用途變更手續。
(五)退耕地還林後的承包經營權期限可以延長到70年。承包經營權到期後,土地承包經營權人可以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繼續承包。退耕還林地和荒山荒地造林後的承包經營權可以依法繼承、轉讓。
二、鞏固退耕還林成果
國家2007年暫停實施退耕地還林項目,並作出了完善退耕還林政策,切實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的決策。隨著退耕還林補助年限相
繼到期,國務院決定:中央財政繼續安排資金,一是現行退耕還林糧食和生活費補助期滿後,繼續對退耕農戶給予適當的現金補助,每畝補助105元,以解決退耕
農戶當前生活困難。二是原每畝退耕地每年20元生活補助費,繼續直接補助給退耕農戶,並與管護任務掛鉤。補助期為:還生態林補助8年,還經濟林補助5年,
還草補助2年。三是建立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資金。集中力量解決影響退耕農戶長遠生計的突出問題,專項資金主要用於退耕農戶的基本口糧田建設、農村能源建
設、生態移民以及補植補造。2008年以後,開始實施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項目。
三、國家將啟動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
退耕還林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增加了林草植被,減少了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和富裕勞動力轉移,農民增收。
但是,目前我國森林資源仍很匱乏,原生植被退化和水土流失嚴重等問題依然十分突出,居住在生態脆弱、自然災害多發、生存條件惡劣地區的群眾要從根本上脫貧
致富,需要結合易地搬遷、城鎮化建設、產業調整,開展退耕還林還草。國家決定2014年起啟動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簡稱新一輪退耕還林),到2020年總
規模控制在4000-6300萬畝。根據各縣(市)區摸底調查上報的規劃,2014-2020年,新一輪退耕還林全市規劃面積30.3583萬畝,其
中:25度以上坡耕地面積24.1406萬畝,重要水源地25度以下坡耕地面積6.2177萬畝。市、縣(區)將積極爭取並組織實施好國家新一輪退耕還林
工程
(一)工程總體思路
借鑒以往退耕還林經驗,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調動地方政府和農民群眾兩個方面的積極性,建立退耕還林農民自主機制,避免政府幹
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採取「自下而上、上下結合」的方式實施。在農民自願申報退耕還林任務基礎上核定規模,補助資金劃撥到省,省級人民政府自主確定兌現給
農戶的補助標准,政府由管理者變為購買生態服務的發包人,負責按質按量驗收產品服務,在技術上提供指導和實施條件上給予幫助。
(二)實施重點和規模
新一輪退耕還林依據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和年度變更調查成果,嚴格限制在25度以上坡耕地、嚴重沙化耕地和重要水源地
15-25度坡耕地上實施。兼顧需要和可能,合理安排退耕還林的規模和進度。因地制宜,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不再區分林種,願種什麼就種什麼,
適合種什麼就種什麼,不限制比例,有條件的可實行林草結合,發展林下經濟。全國到2020年總體規模約4240萬畝。包括25度以上坡耕地2173萬畝,
嚴重沙化耕地1700萬畝,丹江口庫區和三峽庫區15-25度坡耕地370萬畝。綜合考慮糧食安全、種苗供應等情況,2014年安排500萬畝,優先安排
符合退耕條件、群眾退耕積極性高、前期工作準備充分的地方。
(三)補助標准
新一輪退耕還林國家每畝補助1500元,其中:財政部通過專項資金補助現金1200元、國家發展改革委通過預算內投資補助
種苗造林費300元;退耕還草每畝補助800元,其中:財政部通過專項資金補助現金680元、國家發展改革委通過預算內投資補助種苗種草費120元。國家
對退耕還林補助資金分三次下達到省,每畝第一年800元(其中:種苗造林費300元)、第三年300元、第五年400元;退耕還草補助資金分二次下達,每
畝第一年500元(其中:種苗種草費120元)、第二年300元。省級人民政府可在此基礎上自主確定具體補助標准和分次兌現給退耕農戶的數額。因地方提高
標准超出中央補助規模部分,由地方財政自行負擔。
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不主張用退耕還林來解決農民生計問題,要農民自願,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到退耕還林中,提高成效;支持項目整合,提高發展水平。
(四)工程管理
國家林業局統一制訂新一輪退耕還林驗收標准和合同範本。縣級政府或由其委託的鄉級政府與退耕農戶簽訂合同,明確退耕范圍、面積、樹種草種、初植密度、補助標准和金額,以及完成時間、質量要求、檢查驗收與資金兌付時間和管護責任等。建立健全村級退耕還林公示制度,對退耕農戶的退耕面積、退耕地點、要種草種以及質量要求、驗收結果、補助資金等情況進行公示,接受社會和群眾監督。
(五)面積核實
還林第二年成活率驗收,第四年保存率驗收;還草第二年驗收分別由國家林業局、農業部會同國土資源部負責,依據年度土地變更
調查成果,開展逐圖斑的監測考核。考核結果作為任務調整、補助資金兌現、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的重要依據。財政、審計等部門加強監督檢查,確保資金足額用
於退耕還林。
(六)配套政策
1.退耕後營造的林木,凡符合國家和省公益林區劃界定標準的,分別納入中央和地方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未劃入公益林的,經批准可依法採伐。牧區退耕還草明確草地權屬的,納入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
2.在不破壞植被、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前提下,鼓勵退耕農戶間種豆類等矮桿作物,發展林下經濟,以耕促撫、以耕促管。鼓勵個人興辦家庭林場,實行多種經營。
3.在專款專用的前提下,統籌安排中央財政專項扶貧、易地扶貧搬遷、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農業綜合開發等資金,改善退耕戶生產生活條件、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產業、增加農戶收入,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
4.退耕還林還草後,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確權變更登記。
3. 請問大家關於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農村能源與後續產業實施方案中的環境影響評價與節能雜寫請大家幫幫忙發一
中共中央政治局月28日召開會議,決定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於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開。據悉,此次會議的主要議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研究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問題。
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全面分析了形勢和任務,認為在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之際,系統回顧總結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光輝歷程和寶貴經驗,進一步統一全黨全社會認識,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推動城鄉統籌發展,對於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全會研究了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若乾重大問題,作出如下決定。
一、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重大意義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始終高度重視、認真對待、著力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成功開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道路和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道路。
一九七八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我們黨全面把握國內外發展大局,尊重農民首創精神,率先在農村發起改革,並以磅礴之勢推向全國,領導人民譜寫了改革發展的壯麗史詩。在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進程中,我們黨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使我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廢除人民公社,確立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全面放開農產品市場,取消農業稅,對農民實行直接補貼,初步形成了適合我國國情和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的農村經濟體制;糧食生產不斷躍上新台階,農產品供應日益豐富,農民收入大幅增加,扶貧開發成效顯著,依靠自己力量穩定解決了十三億人口吃飯問題;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小城鎮蓬勃發展,農村市場興旺繁榮,農村勞動力大規模轉移就業,億萬農民工成為產業工人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加快推進,切實鞏固了新時期工農聯盟;農村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加強,社會事業加速發展,顯著提高了廣大農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農村黨的建設不斷加強,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配套建設全面推進,有效夯實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農村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極大調動了億萬農民積極性,極大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社會生產力,極大改善了廣大農民物質文化生活。更為重要的是,農村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為建立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了創造性探索,為實現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了巨大貢獻,為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保持社會大局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成功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積累了寶貴經驗。
實踐充分證明,只有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基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堅持保障農民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才能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當前,國際形勢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我們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勝利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就要更加自覺地把繼續解放思想落實到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上來,毫不動搖地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繼續解放思想,必須結合農村改革發展這個偉大實踐,大膽探索、勇於開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農村發展難題,為推動黨的理論創新、實踐創新提供不竭源泉。堅持改革開放,必須把握農村改革這個重點,在統籌城鄉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給農村發展注入新的動力,為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新的活力。推動科學發展,必須加強農業發展這個基礎,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為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促進社會和諧,必須抓住農村穩定這個大局,完善農村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證農民安居樂業,為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打下堅實基礎。
我國農村正在發生新的變革,我國農業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正面臨新的局面,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具備許多有利條件,也面對不少困難和挑戰,特別是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深層次矛盾突出。農村經濟體制尚不完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低,農產品市場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國家農業支持保護體系不健全,構建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要求緊迫;農業發展方式依然粗放,農業基礎設施和技術裝備落後,耕地大量減少,人口資源環境約束增強,氣候變化影響加劇,自然災害頻發,國際糧食供求矛盾突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求平衡壓力增大;農村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水平較低,區域發展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改變農村落後面貌任務艱巨;農村社會利益格局深刻變化,一些地方農村基層組織軟弱渙散,加強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基層組織建設、社會管理任務繁重。總之,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後,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快。我們必須居安思危、加倍努力,不斷鞏固和發展農村好形勢。
全黨必須深刻認識到,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穩定就沒有全國繁榮穩定,沒有農民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全面小康。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我們要牢牢把握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當前發展的階段性特徵,適應農村改革發展新形勢,順應億萬農民過上美好生活新期待,抓住時機、乘勢而上,努力開辟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廣闊道路,奮力開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嶄新局面。
二、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
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戰略任務,把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作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創新體制機制,加強農業基礎,增加農民收入,保障農民權益,促進農村和諧,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根據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和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到二0二0年,農村改革發展基本目標任務是:農村經濟體制更加健全,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基本建立;現代農業建設取得顯著進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二00八年翻一番,消費水平大幅提升,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農民民主權利得到切實保障;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明顯推進,農村文化進一步繁榮,農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落實,農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農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更加健全,農村社會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體系基本形成,農村人居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實現上述目標任務,要遵循以下重大原則。
——必須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始終把解決好十幾億人口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方針,加大國家對農業支持保護力度,深入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加快現代農業建設,實現農業全面穩定發展,為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維護國家安全奠定堅實基礎。
——必須切實保障農民權益,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根本利益作為農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人為本,尊重農民意願,著力解決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保障農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權益,提高農民綜合素質,促進農民全面發展,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緊緊依靠億萬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必須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始終把改革創新作為農村發展的根本動力。堅持不懈推進農村改革和制度創新,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強和改善國家對農業農村發展的調控和引導,健全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經濟體制,調整不適應農村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使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充滿活力。
——必須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始終把著力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作為加快推進現代化的重大戰略。統籌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鞏固和完善強農惠農政策,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使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必須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始終把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作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政治保證。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和基層政權建設,完善黨管農村工作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保持黨同農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形成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強大合力。三、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加強農村制度建設
實現農村發展戰略目標,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要求,抓緊在農村體制改革關鍵環節上取得突破,進一步放開搞活農村經濟,優化農村發展外部環境,強化農村發展制度保障。
(一)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農業生產特點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現有土地承包關系要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加快農業經營方式轉變。家庭經營要向採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方向轉變,增加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著力提高集約化水平;統一經營要向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發展集體經濟、增強集體組織服務功能,培育農民新型合作組織,發展各種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鼓勵龍頭企業與農民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著力提高組織化程度。按照服務農民、進退自由、權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快發展,使之成為引領農民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現代農業經營組織。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擴大國有林場和重點國有林區林權制度改革試點。推進國有農場體制改革。穩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經營制度。
(二)健全嚴格規范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土地制度是農村的基礎制度。按照產權明晰、用途管制、節約集約、嚴格管理的原則,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層層落實責任,堅決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建立保護補償機制,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有提高。繼續推進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耕地實行先補後占,不得跨省區市進行占補平衡。搞好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權能,依法保障農民對承包土地的佔有、使用、收益等權利。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不得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不得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實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從嚴控制城鄉建設用地總規模。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嚴格宅基地管理,依法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農村宅基地和村莊整理所節約的土地,首先要復墾為耕地,調劑為建設用地的必須符合土地利用規劃、納入年度建設用地計劃,並優先滿足集體建設用地。改革征地制度,嚴格界定公益性和經營性建設用地,逐步縮小征地范圍,完善征地補償機制。依法徵收農村集體土地,按照同地同價原則及時足額給農村集體組織和農民合理補償,解決好被征地農民就業、住房、社會保障。在土地利用規劃確定的城鎮建設用地范圍外,經批准佔用農村集體土地建設非公益性項目,允許農民依法通過多種方式參與開發經營並保障農民合法權益。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對依法取得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必須通過統一有形的土地市場、以公開規范的方式轉讓土地使用權,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與國有土地享有平等權益。抓緊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配套政策,規范推進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三)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健全農業投入保障制度,調整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信貸投放結構,保證各級財政對農業投入增長幅度高於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大幅度增加國家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讓收益、耕地佔用稅新增收入用於農業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對中西部地區農村公益性建設項目的投入。國家在中西部地區安排的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生態建設等公益性建設項目,逐步取消縣及縣以下資金配套。拓寬農業投入來源渠道,整合投資項目,加強投資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健全農業補貼制度,擴大范圍,提高標准,完善辦法,特別要支持增糧增收,逐年較大幅度增加農民種糧補貼。完善與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掛鉤的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健全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體系,穩步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改善其他主要農產品價格保護辦法,充實主要農產品儲備,優化農產品進出口和吞吐調節機制,保持農產品價格合理水平。完善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理順比價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價格對增產增收的促進作用。健全農業生態環境補償制度,形成有利於保護耕地、水域、森林、草原、濕地等自然資源和農業物種資源的激勵機制。
(四)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農村金融是現代農村經濟的核心。創新農村金融體制,放寬農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結合,資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務完善、運行安全的農村金融體系。加大對農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寬融資渠道,綜合運用財稅杠桿和貨幣政策工具,定向實行稅收減免和費用補貼,引導更多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村。各類金融機構都要積極支持農村改革發展。堅持農業銀行為農服務的方向,強化職能、落實責任,穩定和發展農村服務網路。拓展農業發展銀行支農領域,加大政策性金融對農業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信貸支持。擴大郵政儲蓄銀行涉農業務范圍。縣域內銀行業金融機構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於當地發放貸款。改善農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結構,保持縣(市)社法人地位穩定,發揮為農民服務主力軍作用。規范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和以服務農村為主的地區性中小銀行。加強監管,大力發展小額信貸,鼓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和需要的各種微型金融服務。允許農村小型金融組織從金融機構融入資金。允許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規范和引導民間借貸健康發展。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參與、市場運作的農村信貸擔保機制。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范圍。發展農村保險事業,健全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加快建立農業再保險和巨災風險分散機制。加強農產品期貨市場建設。
(五)建立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制度。盡快在城鄉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一體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推動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融合。統籌土地利用和城鄉規劃,合理安排市縣域城鎮建設、農田保護、產業聚集、村落分布、生態涵養等空間布局。統籌城鄉產業發展,優化農村產業結構,發展農村服務業和鄉鎮企業,引導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全面提高財政保障農村公共事業水平,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制度。統籌城鄉勞動就業,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引導農民有序外出就業,鼓勵農民就近轉移就業,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加強農民工權益保護,逐步實現農民工勞動報酬、子女就學、公共衛生、住房租購等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改善農民工勞動條件,保障生產安全,擴大農民工工傷、醫療、養老保險覆蓋面,盡快制定和實施農民工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統籌城鄉社會管理,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放寬中小城市落戶條件,使在城鎮穩定就業和居住的農民有序轉變為城鎮居民。推動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體制創新。擴大縣域發展自主權,增加對縣的一般性轉移支付、促進財力與事權相匹配,增強縣域經濟活力和實力。推進省直接管理縣(市)財政體制改革,優先將農業大縣納入改革范圍。有條件的地方可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縣(市)的體制。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發揮好大中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依法賦予經濟發展快、人口吸納能力強的小城鎮相應行政管理許可權,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形成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互促共進機制。積極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
(六)健全農村民主管理制度。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發展農村基層民主,以擴大有序參與、推進信息公開、健全議事協商、強化權力監督為重點,加強基層政權建設,擴大村民自治范圍,保障農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逐步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擴大農民在縣鄉人大代表中的比例,密切人大代表同農民的聯系。繼續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二0一二年基本完成鄉鎮機構改革任務,著力增強鄉鎮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完善與農民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相適應的鄉鎮治理機制,實行政務公開,依法保障農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深入開展以直接選舉、公正有序為基本要求的民主選舉實踐,以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村民議事為主要形式的民主決策實踐,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為主要目的的民主管理實踐,以村務公開、財務監督、群眾評議為主要內容的民主監督實踐,推進村民自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加強農村法制建設,完善涉農法律法規,增強依法行政能力,強化涉農執法監督和司法保護。加強農村法制宣傳教育,搞好法律服務,提高農民法律意識,推進農村依法治理。培育農村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社會組織,完善社會自治功能。採取多種措施增強基層財力,逐步解決一些行政村運轉困難問題,積極穩妥化解鄉村債務。繼續做好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工作,完善村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辦法,健全農村公益事業建設機制。
四、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強農業物質技術裝備,健全農業產業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要明確目標、制定規劃、加大投入,集中力量辦好關系全局、影響長遠的大事。
(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條件。大規模實施土地整治,搞好規劃、統籌安排、連片推進,加快中低產田改造,鼓勵農民開展土壤改良,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和保護性耕作,提高耕地質量,大幅度增加高產穩產農田比重。搞好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大江大河大湖治理,集中建成一批大中型水利骨幹工程,加快大中型灌區、排灌泵站配套改造、水源工程建設,力爭二0二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任務。加快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確保二0一0年底完成大中型和重點小型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創新投資機制,採取以獎代補等形式,鼓勵和支持農民廣泛開展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小流域綜合治理等項目建設。推廣節水灌溉,搞好旱作農業示範工程。支持農用工業發展,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按照現代化水平高、覆蓋范圍廣的要求,加強良種繁育體系和農產品批發市場網路建設,加快建設現代糧食物流體系和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系統。
(五)建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託、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幹、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創新管理體制,提高人員素質,力爭三年內在全國普遍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逐步建立村級服務站點。支持供銷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技術協會、農民經紀人、龍頭企業等提供多種形式的生產經營服務。開拓農村市場,推進農村流通現代化。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完善農業信息收集和發布制度,發展農產品現代流通方式,減免運銷環節收費,長期實行綠色通道政策,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運行效率高的農產品營銷網路。保障農用生產資料供應,整頓和規范農村市場秩序,嚴厲懲治坑農害農行為。
(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按照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發展節約型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繼續推進林業重點工程建設,延長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期限,完善政策、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開展植樹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實施草原建設和保護工程,推進退牧還草,發展灌溉草場,恢復草原生態植被。強化水資源保護。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加大增殖放流力度。推進重點流域和區域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加快荒漠化石漠化治理,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保護珍稀物種和種質資源,防範外來動植物疫病和有害物種入侵。多渠道籌集森林、草原、水土保持等生態效益補償資金,逐步提高補償標准。積極培育以非糧油作物為原料的生物質產業,推進農林副產品和廢棄物能源化、資源化利用。推廣節能減排技術,加強農村工業、生活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七)擴大農業對外開放。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提高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能力,拓展農業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按照鼓勵出口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品、適度進口結構性短缺產品的原則,完善農產品進出口戰略規劃和調控機制,加強國際市場研究和信息服務。強化農產品進出口檢驗檢疫和監管,提高出口優勢產品附加值和質量安全水平。引導外商投資發展現代農業。健全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外商經營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准入制度,建立外資並購境內涉農企業安全審查機制。統籌開展對外農業合作,培育農業跨國經營企業,逐步建立農產品國際產銷加工儲運體系。積極參與國際農產品貿易規則和標准制定,促進形成公平合理的貿易秩序。
五、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必須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范圍,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六、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推進農村改革發展,關鍵在黨。要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作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農村黨的建設,認真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增強各級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不斷提高黨領導農村工作水平。
4. 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資金和管理辦法的介紹
根據《國務院關於完善退耕還林政策的通知》(國發[2007]25號)要求,我回們研究制定了《鞏答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資金使用和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目前,《管理辦法》已經國務院批准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5. 河北省退耕相關法律法規有哪些
河北省人民政府關於完善退耕還林政策措施的意見
河北省人民政府關於完善退耕還林政策措施的意見(冀政[2008]40號2008年3月24日)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為進一步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解決退耕農戶生活困難和長遠生計問題,根據《國務院關於完善退耕還林政策的通知》》(國發〔2007〕25號)精神,結合我省實際提出如下意見:一、明確總體要求(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採取綜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進一步改善退耕農戶生產生活條件,逐步建立促進生態改善、農民增收和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鞏固退耕還林成果,促進退耕還林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二)目標任務。確保退耕還林成果切實得到鞏固,工程質量和成效明顯提高,全省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確保退耕農戶長遠生計得到有效解決,促進工程區生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三)基本原則。堅持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與解決退耕農戶長遠生計相結合;堅持因地制宜,注重實效;堅持突出壩上地區、太行山區、燕山地區、黑龍港流域等重點治理地區;堅持國家扶持為主,地方配套為輔。二、落實補助政策(一)繼續對退耕農戶直接補助。現行退耕還林糧食和生活費補助期滿後,繼續對退耕農戶給予適當的現金補助,補助標准為每畝退耕地每年補助現金70元,生活補助費20元。補助期為還生態林補助8年,還經濟林補助5年,還草補助2年。2006年底前退耕還林糧食和生活費補助政策已經期滿的農戶,從2007年起發放補助;2007年以後到期的,從次年起發放補助。(二) 明確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資金使用范圍。根據我省實際,中央設立的鞏固成果專項資金,主要用於工程區與退耕農戶相關的基本口糧田建設、農村能源建設、生態移民、補植補造、後續產業發展和退耕農民就業創業轉移技能培訓。鞏固成果專項資金按退耕還林面積核定,包干到縣,逐年下達。從2008年起按8年集中安排。專項資金要實行專賬核算、專款專用,並與中央和省原有各項扶持資金統籌使用,具體使用和管理按《河北省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資金使用和管理辦法》(冀財農〔2007〕193號)執行。(三)科學編制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規劃。省京津風沙源治理及退耕還林工作領導小組要加強對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規劃編制工作的統一領導,省林業局會同省發展改革委負責規劃編制工作的總體協調。省林業局、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農業廳、省水利廳分別負責編制單項規劃。退耕工程縣(市)政府要根據本地鞏固成果的需要及國家與省有關要求,科學編制縣級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規劃,提高規劃的可行性。經國家和省批準的專項規劃,作為安排專項資金年度項目和檢查驗收的依據。三、完善配套措施(一) 認真搞好補植補造和森林經營。補植補造的范圍包括已實施的退耕地還林、匹配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工程。各地要在認真調查摸底的基礎上,確定補植補造的任務量,多方籌資,科學規劃,周密安排,確保工程質量。要加強退耕還林的森林經營,及時採取修枝、嫁接、撫育、低質林改造、病蟲害防治和森林防火等措施,盡快提高森林效益。在不破壞植被、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允許間種豆類等矮稈農作物,以耕促撫、以耕促管。嚴格執行國家《封山育林技術規程》和《河北省封山育林條例》,健全管護制度,落實管護責任,完善管護設施,對退耕還林工程要全面實行封禁管護,在退耕還林區大力推廣舍飼圈養,鞏固退耕還林成果。(二)抓好退耕還林後續產業培育和退耕農民就業創業轉移技能培訓。加大退耕還林後續產業培育支持力度。要統籌規劃,立足區域優勢,因地制宜發展退耕農戶直接受益的地方特色優勢產業,根據需要安排一定的資金搞好林果結構調整,培植有市場前景的名優稀特產品,探索新的後續產業發展模式。充分利用國家各類政策性補助資金,加大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充分發揮其示範帶動作用。要以科技為依託,以現代化管理為手段,逐步形成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標准化管理、集約化經營、社會化服務的退耕還林後續產業發展格局。加強退耕農民就業創業轉移技能培訓。根據各地經濟發展和市場需求,採用多種形式,進行實用技術和職業教育培訓,提高退耕農民脫貧致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