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財務分析包含的指標體系有哪些
財務分析指標是以簡明的形式,以數據為語言,來傳達財務信息並說明財務活動情況和結果。在此建立的財務指標與國家考核企業工作規定的財務指標是不同的。涉及到企業財務活動較廣的范圍,包含的指標數目多,而國家規定的考核指標則是抓住重點,有選擇地規定一些指標,分為外部分析指標體系及內部分析指標體系。
企業財務分析的內容包括:
a. 外部分析內容。企業償債能力分析;企業盈利能力分析;企業資產運用效率分析;社會貢獻能力分析;企業綜合實力分析。
b.內部分析內容。除以上外部分析內容外,還包括:企業籌資分析;企業投資分析。
另外,內部分析內容還應有:企業經營預算執行情況分析;財務狀況和財務成果形成原因分析。
c.專題分析。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將會遇到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企業和外部信息使用者可根據自身的特點, 結合特定的目標選取特定的資料及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一些專題分析。
如公司財務信息質量分析、資本資產結構優化分析等。
d.關於財務分析與相關學科關系的探討。
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入,我國財會學界學科體系的改革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由20 世紀80 年代初期的財務會計之爭深入到各二級學科,這是理論發展的必然。學科的分分合合是由於環境的變遷,歷史的發展而致,是科學發展的客觀規律。進入20 世紀到90 年代,財會論壇上就有財務分析要獨立成科的微弱聲音, 到了現在,對此論題的討論越來越熱烈,且似乎已達成共識,即由於市場機制、競爭機制的逐步完善,財務分析必須獨立出來。那麼,獨立的財務分析學科在財會學眾多學科中地位如何, 包括哪些內容,與其原附著的學科關系如何?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減法問題, 而是一個漫長的選擇和甄別的過程。
1 內部分析指標體系。
內部指標體系的設置, 主要是為滿足企業內部管理的需要, 可根據企業所在行業的特點和管理的特殊需要靈活設置,其內容相當廣泛。
一般說來,可從籌資、投資等方面設置。
1.1 企業籌資分析。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 企業經營所需資金需靠企業自己來籌集,這樣,籌資分析便成為企業財務分析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籌資分析中,首先要分析企業的資金需要量, 其次分析企業未來的財務狀況和獲利能力; 再次分析企業的資金成本和籌資風險; 最後確定一個合理的籌資方案並與資金供應者進行協商, 使企業籌資活動順利進行。可設置籌資結構比率、資金成本率等指標。
1.2 企業投資分析。
企業對投資活動首先應進行可行性分析,為投資決策提供依據, 這是投資分析的重點;其次應對投資活動進行事中分析, 以控制投資規模,提高投資效益;最後對投資活動進行事後分析,以考核投資效果、評價投資業績,為改善企業今後的投資決策提供依據。企業在投資分析時一般需考慮貨幣時間價值、投資的風險價值、資金成本和現金流量等財務因素。在投資階段為考察投資方案的可行,可設置內含報酬率,為考察投資的收益可設置投資報酬率、投資回收期等指標。
2 外部分析指標體系。
2.1 企業償債能力。
分析企業償債能力是指企業償還其債務的能力,通過對它的分析,能揭示企業財務風險的大小。按債務償還期限的長短,又將其分為短期償債能力與長期償債能力。
2.1.1 短期償債能力,是指一個企業以流動資產支付流動負債的能力。設置該指標對外部信息需要者非常重要。對於企業來講,該指標也至關重要,短期償債能力的大小,主要取決於企業營運資金的大小以及資產變現速度的高低。
另外,可動用的銀行貸款指標,准備很快變現的長期資產、償債能力的聲譽、未作記錄的或有負債、擔保責任引起的負債、未決訴訟等對它也有影響。短期償債能力通常設置以下指標:流動比率;速動或酸性測驗比率;現金比率。
2.1.2 長期償債能力,是指企業以資產或勞務支付長期債務的能力。對長期償債能力進行分析是因為企業的利潤與其有緊密的聯系,分析長期償債能力時不能不重視企業的獲利能力, 這是因為企業的現金流入量最終取決於能夠獲得的利潤, 現金流出量最終取決於必須付出的成本。此外,債務與資本的比例也是極其重要的。影響企業長期償債能力的因素很多,除資產、負債、股東權益外。還有長期租賃、擔保責任、或有項目等因素。長期償債能力指標有:已獲利息倍數;資產負債率;產權比率;有形凈值債務率。
2.2 企業資產運用效率分析。
資產運用效率是指對企業總資產或部分資產的運用效率和周轉情況所作的分析。企業經管的目的在於有效運用各項資產獲得最大的利潤。利潤主要來源於營業收入,企業必須憑借資產、運用資產才能取得營業收入。資產周轉速度越快,表示其運用效率越高,利潤越大。企業運用各項資產有無過量投資? 有無因設備短缺而導致生產不足? 有無因資產閑置而導致利潤降低?凡此各種問題,皆為企業管理者、投資者、債權人及其他相關人士所關切。通過分析資產運用效率, 則可以評價企業營業收入與各項營運資產是否保持合理關系, 考察企業運用各項資產效率的高低。資產運用效率指標有:存貨周轉率;應收帳款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固定資產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
2.3 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分析是指對企業盈利能力和盈利分配情況所作的分析。它是企業財務結構和經營績效的綜合表現。企業經營之目的,在於使企業盈利且使其經營與規模不斷成長與發展。
各方信息使用者無不對企業盈利程度寄與莫大的關切。投資者關心企業賺取利潤的多少並重視對利潤的分析, 是因為他們的投資報酬是從中支付的,如果是股票上市公司,企業盈列增加還能使股票市價上升, 從而使投資者獲得資本收益。對於債權人來講,利潤是企業償債能力的重要來源。政府有關部門關心的則是微觀和宏觀的經濟效益以及各種稅費上交的可靠性。對於企業管理者來講, 可通過對盈利能力的分析,來評價判斷企業的經營成果, 分析變化原因,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提高企業獲利水平。它是管理者經營業績和管理效能的集中表現。對於職工來講,則是豐厚報酬及資金的來源,並可保證工作的穩定。它也是集體福利設施的不斷完善的重要保障。
企業盈利能力分析指標可從一般企業及股票上市公司兩方面制定。一般企業盈利能力指標有:銷售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資產總額利潤率;資本金利潤率;權益利潤率。股票上市公司除上述指標外,還可藉助以下指標:每股盈餘;每股股利;市盈率;股東權益報酬率;股利支付率;留存盈利比率。
2.4 社會貢獻能力分析。
社會貢獻能力是從國家或社會的角度衡量企業對國家或社會的貢獻水平。企業的目標是追求最大的利潤。但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企業, 單純的片面的追求企業個體的經濟效益是不行的,還必須包括對社會的貢獻。對盈利企業可用實現利稅來衡量, 但對一些主要體現為社會效益的企業講,則無法適用。故為此設計的社會貢獻率、社會積累率可兼顧反映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個方面對國家、社會的貢獻情況。
2.5 綜合財務能力分析。
綜合財務能力分析是根據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情況總體變化的性質、趨勢進行的分析。
前述指標多從一個側面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必須把它們綜合在一起,進行系統分析。其指標有杜邦模型中的權益報酬率和計分綜合分析法的實際得分值。
B. 為什麼說管理會計領域的任何重大變動都會在將來的某個時候引起財務會計的變動呀
以為管理會計剛剛興起,重視的是管理二字,與傳統的會計有很大的區別.而且管理會計所包含的內容是會計將來的發展方向,所以在將來的某個時候,會計的職能也會發生變動,想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可以到中國管理會計網www.cma-china.org瀏覽
給你發篇文章吧,是關於管理會計發展的一些特點,裡面也闡述了一些中方面的東西.
20世紀中期,管理會計完成了從執行性管理會計向決策性管理會計的轉變後,又取得了一系列的進展和創新,使現代管理會計從廣度、深度和高度上提到一個新的水平。概括起來,具有以下特點:
一、研究的內容對內深化與向外擴展並舉
1、戰略管理會計是現代管理會計體系中的一個新領域。它從戰略的高度,圍繞本企業、顧客和競爭對手組成的「戰略三角」,既提供顧客和競爭對手具有戰略相關性的外向型信息,也對本企業的內部信息進行戰略審視,幫助企業的領導者知彼、知己,進行高屋建瓴式的戰略思考,進而據以進行競爭戰略制定和實施。為使競爭戰略的制定和實施得以順利和有效地進行,要求企業總體性的競爭戰略同企業內部各個層次、各個單位、各個環節的經營戰略的制定和實施相結合,並將新興的、先進的管理方法和技術,如ABC、ABM、JIT、TQC和FMS等貫徹始終,能卓有成效地促進企業戰略目標的順利實現。而所有這些方法的相互結合,融為一體,正是現代管理會計研究內容「對內深化」和「向外擴展」並舉的具體體現。
2、產品生命周期成本計算(life cycle costing),現代管理會計不只要求估算產品生產者的成本(包括產品的研究、開發成本,設計、製造和營銷成本),同時還要求估算產品消費者(用戶)的成本(產品的使用成本,如汽車製造商在產品出售以後,還要追蹤了解汽車的油耗和維修、處置成本等)。可見它超出傳統的只從產品的生產企業看成本問題,而擴展到同時從產品的使用者看成本問題,實現了成本的企業觀向社會觀轉變。這樣做,既能有助於通過對產品生產者成本與使用者成本消長關系的綜合判斷,還能促進整個社會資源的最優配置和使用。這是現代管理會計研究內容「對內深入」與「向外擴展」並舉從另一個角度的體現。
3、從「目標成本計算」(target eosting)和同它密切聯系的『Kaizen(日本詞彙,意為「持續不斷改進」——continuousimprovement)成本計演算法「看,目標成本計演算法是根據市場導向來制定產品成本目標的一種系統方法,它先根據顧客對產品的需求,確定一個能夠讓顧客接受的營銷價格,作為目標售價,然後,以目標售價為基礎,扣除企業要求達到的目標利潤,確定應達到的目標成本。目標成本計演算法的核心,是強調應把降低成本的重點放在研究、開發、設計這些產品投產前的前期階段上,依次為研究、開發人員、設計人員和生產人員制定成本目標。如發現某一個環節的成本目標不能實現,進而影響企業的目標利潤不能實現,管理當局就應重新審視這一產品生產的可行性。在採取相應的改進措施後,如果從總體上還不能達到預定的目標成本,原定的生產方案就應被更可行的生產方案所取代。如原有的生產方案通過」基準衡量「(Benchmark)(同企業內、外最先進業績基準進行對比),認定在某些方面還有潛力可控。則企業的研究、開發、設計和生產部門要聯合攻關,實施」價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VE)。VE通過對產品功能(function)與成本相互關系的系統研究(systematic research),尋求得到一個可行的成本降低方案(cost rectionprogram),它既能實現提供的產品的功能(Function)即可滿足顧客的需求,又能用盡可能低的成本把它生產出來,以達到外界的顧客滿意與企業的成本目標相一致。與目標成本計演算法密切聯系的Kaizen成本計演算法,是指通過目標成本計算程序所確定成本目標,進一步具體分解落實到各有關生產經營單位,直至生產經營第一線的具體執行人員,促進他們在日常的生產經營工作中,不斷挖掘進一步降低成本的潛力,使整個生產經營處於不斷改進的狀態中,以保證生產經營各個環節成本目標的順利和超額實現。
可見,上述「目標成本計演算法」與「Kaizen成本計演算法」相結合的整個程序,也是現代管理會計研究內容「對內深化」與「向外擴展」並舉的具體體現。
二、應用的指標從滯後性向前導性轉變
從應用的指標看,管理會計不同於財務會計,財務會計重在回顧過去,管理會計重在面向未來。所以,財務會計應用的指標,基本上是歷史性的、滯後性的指標(Lagging indicators),而管理會計為了協助管理人員籌劃未來,所用的指標必須從滯後性向前導性指標(leading indictors)轉變,以便更好地發揮它在企業管理中應有的職能。較具體地說,在企業的戰略管理與戰略管理會計中,領導者競爭戰略思想的形成及具體化為企業的戰略目標,以及競爭戰略制定前的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6es、threats、優勢、劣勢、機會、威脅)分析,都是關繫到企業盛衰、成敗、生存、發展的前導性分析。在目標成本計演算法中的目標售價與目標成本,業績評價中的「基準衡量」(Benchmark)也是這樣。與宏觀管理會計中的社會折現率、外部性(extemalities)問題的計量,以及國際管理會計中,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的差別稅率、匯率、通貨膨脹率和風險報酬率等,都是屬於前導性指標,都是用於協助企業管理人員籌劃未來所發揮重要作用。
三、計量方式貨幣性與非貨幣性相結合
從計量的方式看,現代管理會計應用的指標,不能像財務會計那樣,將「貨幣計量」定於一尊,而應實行「貨幣計量」與「非貨幣計量」相結合,有些指標在採用貨幣計量方式的同時,很多指標還要求採用多樣化的非貨幣計量方式。
綜合性是財務計量的特點和優點。財務計量形成的指標,可以綜合反映企業在一定期間內財務成果,如經營收入、經營成本、經營利潤;現金流入、流出的動態及其存量的佔用情況;企業資金的流動性和償債能力等。根據這些指標人們可對企業生產經營在一定期間內取得的效益進行綜合性的評價。但「綜合」還必須同「分析」相結合,使人們進一步掌握綜合性成果得以形成的在深層次起作用的非財務性因素,使人們的認識得以進一步深化和擴展。財務計量重「綜合」,非財務計量重「分析」,二者相互結合,才能相得益彰。因為綜合與分析相結合,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方法。非財務指標體系的形成,有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同企業的性質和所處的環境、條件有密切的關系。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作為市場的主體必須面向市場,以顧客為導向,組織生產經營活動,以取得盡可能多的「顧客價值」(customervalue)(「顧客願意支付的代價」)作為企業生產經營的效益之源。在企業內部,要實行「人本管理」,確立員工在企業中的主體地位,通過充分發揮廣大員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保證企業的生產經營充滿生機和活力。與上述兩個方面的要求相適應,非財務指標體系的組成,可大致區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1、顧客導向方面。(1)直接方面:顧客的忠誠和滿意程度,對顧客需求反應的靈敏度,售後服務的質量和效果,產品市場佔用率的消長,同上、下游企業的協調配合的完善程度等。(2)相關方面:生產系統的靈活性,科技開發、產品開發的超前性,產品新品種投產的頻率,JIT、TQM的實施效果,供產銷各個環節的協調一致性等。
2、以人為中心方面。生產的安全性和技術裝備水平,人才開發的超前性,員工學習的積極性、團隊精神、思想交流、知識共享和創新精神的發揮程度等。
3、綜合方面。企業的戰略定位和整體的競爭優勢,企業核心生產能力的形成與發展,企業的信譽和社會形象以及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
所有這些方面,都是對企業的盛衰成敗、生存發展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只有從廣闊的視野和較深的層次,對它們進行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分析研究,才能為企業洞察先機、改善競爭地位、保持和發展長期的競爭優勢創造有利條件。
四、學科的性質更趨多學科化
現代管理會計是一門以決策研究為核心的高度綜合「軟科學」的一個分支。因為決策是管理的核心和首要職能。因而從事決策研究的現代管理會計自然就成為與管理融為一體的一個專門領域。它的性質是與現代化管理的性質為轉移,並隨著現代管理會計性質的發展而發展。但就其根本的特性看,管理本身是一種文化現象。我們應以此作為出發點,來探討現代管理會計的特性和相關學科的組成。管理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就不能只關注它的技術層面,更應把重點放在它的社會文化層面上。據此,現代管理會計的相關學科,可以區分三個層次,即上層、中間層和基礎層。
屬於上層的相關學科是指人文、社會科學,主要包括哲學、歷史和文學、藝術。學管理的人當然不可能對這些學科都能精通,但至少要有基本的了解,重要的是能確立一個「人文視野」(Humanisticperspective)。屬於中層的相關學科主要是指經濟學、心理學、行為科學、認知科學(思維科學)、財務學和預測、決策學等。屬於基礎層的相關學科,主要是指數學、信息技術(IT)等。從現代管理會計以上三個層次的相關學科的組成,可以看到其學科性質更趨多學科化的鮮明特點。
五、決策支持模式從科學觀向人文觀轉變
前已指出,管理首先要決策,決策是領導者、管理者的首要職能。由此可見,管理決策在整個管理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起著主導作用。管理會計是融管理和會計於一體的一個專門領域,是企業信息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是決策支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其特性自然是依管理的特性為轉移,並隨著管理特性的發展而發展。20世紀中期,現代管理科學(包括運籌學、預測、決策科學等)的形成與發展,在理論和技術方法上對管理會計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而促進了科學觀決策模式的形成和廣泛應用。科學觀決策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強調決策目標遵循「最優化准則」,要求從「客觀理性」出發,尋求在一定條件下目標函數的「最優解」。方法的核心是建立復雜的數學模型,並通過嚴密的數量分析,求解數學模型,從中引出基本的結論。可見這一決策模式,是把重點放在分析性的技術方法上。隨著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的知識(智力)成為最關鍵並居主導地位的生產要素,在管理中要求把充分發揮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放在第一位,在決策中相應地要求實行人文觀的決策模式。人文觀的決策模式不同於上述科學觀的決策模式,主要表現在決策目標以「滿意性准則」取代原來奉行的「最優化准則」。也就是認定決策者是從「主觀理性」出發,在決策中尋求自己「滿意的解」,而不是從「客觀理性」出發尋求盡可能達到「最優解」。正如管理大師西蒙教授(1988)所說:「我提出的尋求滿意的人這一模型同那種尋求最優人的古典概念相比,在經濟行為的經驗研究中獲得了多得多的支持。」與「人文觀決策模式」的要求相適應,要求管理會計師,作為決策支持系統中的參謀人員幫助決策系統中的決策人員實現決策目標的滿意化,首先要認識到:「滿意性准則」是一種自由度較大的准則,它不嚴格要求「精確定量」,而首先要求「思辨定性」,因而採用的決策支持模式,就不應把重點放在分析性的技術方法上,而應放在圍繞決策目標,擬訂多種可供選擇的方案,並組織相關人員獨立自主地自由發表意見,對多個可供選擇的方案進行分析、論證,權衡利害、比較得失;在此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幫助決策系統中的決策者擇善而從,作出滿意的選擇,最終得到決策目標的「滿意解」。在社會經濟系統中,人的因素總是居主導地位的。決策的層次越高,涉及的面越廣,情況越復雜,戰略性、非規范性、不確定性越強,決策人員和決策支持人員的遠見卓識和非凡的洞察力及由此而形成的高屋建瓴式的綜合判斷,就越帶根本性。由此可見,在現實經濟生活中,遵循滿意性准則進行決策,更重視決策人員和決策支持人員的智能與判斷、認知和感悟,也意味著整個決策程序已推進到層次更深、境界更高的發展階段。
從上述現代管理會計的特點可以看到:我們已經不能從原始意義上的「會計」去理解現代管理會計了。現代管理會計已經同「財務會計」分道揚鑣,走上了自己獨立發展的道路,並具有的廣闊的發展前景。
C. 反映企業全部財務成果的指標是
利潤總額;
利潤相關的計算公式:
1、營業利潤=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其他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支出-營業(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
2、利潤總額=營業利潤+補貼收入+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3、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
D. 如何利用財務報表分析企業的運營狀況論文
一、財務報表分析的基本理論
(一)財務報表
一般來說,企業的財務報表都包括四個表和一個附註,主要是反映企業在某一時點的財務狀況和某一時期的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信息。對於企業各項經濟活動產生的經濟後果都反映在企業的財務報表中,但是由於財務報表的專業性較強,比較抽象,如果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對會計知識一點不懂或懂的較少,則很難讀懂財務報表,導致無法了解企業的真實狀況。因此,需要對企業財務報表進行分析。
(二)財務報表分析
對財務報表進行分析可以使利益相關者了解到企業發出的信號,進而作出決策。目前,財務報表分析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償債能力(包括短期和長期)、盈利能力、資產的營運能力、發展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分析等,這幾個方面尤其是指標之間聯系緊密,相輔相成,一個指標可以同時反映企業幾個方面內容,或者幾個指標結合在一起使用,可以滿足不同使用者的基本需求。
償債能力分析包括短期償債能力和長期償債能力,反映短期償債能力的指標主要有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現金比率、現金流量比率等,這些指標的相同點都是指標越大反映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越強,但是同時如果指標過大,又反映企業流動資產比例過高,會造成流動資產的利用率低,因此這些指標也並不一定越高越好。反映長期償債能力的指標主要有資產負債率、權益乘數、產權比率、利息保障倍數等,前面三個指標反映的情況相同,指標越大說明企業的負債程度越高,償債的壓力越大,而利息保障倍數越大則說明企業的償債能力越強。
反映盈利能力分析的指標比較多,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銷售凈利率(或營業凈利率)、凈資產收益率。這兩個指標在一定程度上除了反映了盈利能力之外,還反映了償債能力和營運能力,指標越大,說明企業的盈利能力越強。
反映營運能力分析的指標主要有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固定資產周轉率和總資產周轉率等。一方面,如果該企業與同行業處於一定水平上,則該指標越大,說明企業的營運能力越強,企業的資產管理越良好;另一方面,如果該企業的這些指標比其他同行業的企業高出過多,則有可能表現出一些問題。比如存貨周轉率過高則可能說明存貨存在短缺的情況;應收賬款周轉率過高則有可能說明應收賬款過少即企業的信用政策比較嚴格等等。因此,指標不管是過大還是過小,都會影響企業。
反映發展能力分析的指標主要有銷售增長率、總資產增長率、資本積累率等。這些指標均越大反映企業的發展狀況越好,但也要注意有些指標過高則反映出不利的一面。比如銷售增長率如果高於同行業過多,則可能說明企業高估收入的風險;總資產增長率過高則需注意資產規模擴張的質與量之間的關系,避免盲目擴張。
綜合能力分析就是將前面所述的四個能力分析綜合在一起,全面地對企業的經營狀況、財務成果進行分析。主要是運用杜邦分析體系和沃爾評分法。
二、財務報表分析的作用
財務報表分析是為了滿足不同的使用信息的利益相關者的需求而開展的,最基本的作用就是將財務報表上面的數據轉化為特定的指標等會計信息,既可以評價企業的過去,又可以預測企業的未來,在財務管理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本文主要從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對財務報表分析的需求來說明財務報表分析的作用。
首先是經營者,通過償債能力的分析,經營者可以了解企業的負債水平、資本結構等情況,可以幫助經營者合理運用負債,控制企業的財務風險。通過對營運能力的分析,經營者可以發現存貨、應收賬款、流動資產、固定資產等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可以幫助經營者完善企業資產的管理制度,並實施改進,最大化的利用資產。通過對盈利能力的分析,並與前期或者同行業進行比較,經營者可以了解到企業收入、成本、費用支出等情況以及企業在銷售和采購環節存在的問題,幫助經營者調整銷售策略,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擴大市場佔有率,同時合理安排采購,控製成本。最終幫助企業經營者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其次是投資者,一般來說,他們最關心的是企業的盈利能力,看其發展的空間,尤其是希望企業具有持續競爭優勢和持續盈利能力,這是決定他們投資與否的關鍵因素。通過對財務報表的分析,投資者可以了解到與投資決策相關的信息,評價投資風險,幫助投資者選擇正確的方案。
再次是債權人,債權人對企業提供的債務有長期和短期。對於短期債權人主要關心企業短期償債能力以及現金的流動性,到期能否支付利息和本金;長期債權人不僅關心企業的償債能力,而且還要關注企業的盈利能力、發展能力,以有助於債權人分析其對企業提供的債務是否安全,以及是否需要催促其還款。
第四是企業的員工,通過財務報表分析,員工可以了解到企業的經營狀況,是否具有長期持續發展的趨勢,有助於員工規劃其職業生涯。
第五是政府相關部門,政府兼具多重身份,既是宏觀經濟管理者,又是市場參與者,政府對財務報表分析的關注點因部門不同而不同。比較關注企業財務報表分析的是財稅部門,通過對財務報表的分析,財稅部門可以了解到企業對國家或者社會的貢獻程度,以及防止企業是否有偷稅、漏稅的現象。
三、財務報表分析的局限性
(一)財務報表自身的局限性
第一是財務報表反映的數據的時效性問題。企業會計人員在編制財務報表時主要依據的是歷史成本,反映的是企業的歷史資料。雖然通過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根據以往的信息來評價未來的企業狀況,但是企業不能過分依賴這些歷史資料。主要原因就在於歷史資料顯示的信息沒有考慮通貨膨脹、物價等方面的影響,在通貨膨脹較嚴重的情況下,如果不對歷史資料進行調整,則對財務報表進行分析就會失去意義。
第二是財務報表反映的數據的真實性問題。財務報表分析可以發揮作用的前提之一就是要求數據要具有真實性、可靠性。但是,在企業編制財務報表的過程中,管理層要完成既定目標或者為了滿足利益相關者的要求,存在編制虛假財務報表的問題,會導致企業編制的財務報表與企業實際的生產經營狀況不相符,從而對財務報表的分析也會導致使用者做出錯誤的決策。
第三是財務報表反映的數據的可比性問題。利益相關者在利用財務報表分析做出決策時除了跟企業自身的經濟狀況進行比較外,還會與同行業中的其他企業進行比較。但是,由於會計准則的一些規定導致不同的企業或者同一企業在不同時期會出現使用不一致的會計方法,這樣就會使可比性變差。
第四是財務報表反映的數據的不完整問題。由於一些資產的特殊性,根據會計准則沒有辦法將其反映在財務報表中,比如無法計量的無形資產等,這就會導致財務報表反映的數據不夠完整,使企業資產的賬面價值與實際價值出現偏差。這時的財務報表分析反映的企業狀況就不夠全面。
(二)財務報表分析人員的局限性
對企業財務報表進行分析的人員一般是由財務部門完成,因為財務人員具有一定的會計知識,可以讀懂財務報表,並利用指標對財務報表進行分析,但是由於其專業性較強,多數是從財務角度進行分析,並沒有結合企業的管理角度來分析。其次是不同的財務人員對財務風險的認識會有所不同,因此在得出的財務報表分析結論上會有所差異,甚至會出現完全相反的情況。
(三)財務報表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財務報表分析的方法主要有三個:比率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和趨勢分析法。在財務報表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比率分析法,通過計算的指標來分析企業的償債能力、盈利能力、營運能力、發展能力、綜合能力等。但是比率分析法有其自身的缺陷,一是以歷史成本為依據,具有滯後性;二是只是對數據指標的運用,沒有結合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
(四)企業管理層重視力度的局限性
由於經濟的快速發展,在我國現在大部分的企業都已經開始進行財務報表分析,但是很多企業只是在每個月將財務報表分析報告上簡單的修改幾個數字,並沒有對企業的整體實際情況進行分析。企業沒有建立與財務報表分析相關的制度進行指導、監督,管理層的這種不重視態度直接導致了財務報表分析形同虛設,起不到其應有的作用。
四、完善財務報表分析的策略
(一)完善財務報表
首先企業應每年提請會計師事務所對財務報表進行審計,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企業管理層編制具有重大錯別的財務報表的風險,因為審計報告表明了財務報表不存在重大錯報風險,體現了財務報表數據的真實性和客觀性。
其次企業要考慮財務報表數據的時效性,財務人員應及時將會計信息提供給使用報表的利益相關者,同時將各種分析方法結合起來,提高分析報告的實用性,以便使用財務報表的利益相關者能夠及時正確地做出決策。
最後企業應充分利用財務報表的附註,適當增加附註披露的深度和廣度,附註是企業為了幫助利益相關者更好地了解財務報表的內容而對財務報表相關項目作出的解釋,而且附註包括的內容非常廣泛,比四個報表反映的資料還要多,因此增加披露的程度,可以使財務信息更加充分,提高信息的有用性。在對財務指標進行分析時結合附註的相關信息,深入仔細地研究,幫助利益相關者全面了解財務信息,做出正確的決策。
(二)提高財務報表分析人員的綜合素質
企業需要提高財務報表分析人員的綜合素質,重視對其的培訓,不僅要加強專業方面的學習,還要從企業管理層面了解企業的總體戰略、經營狀況和業務流程,同時財務人員還要加強與管理層的溝通,如果條件允許的話,也可以與其他利益相關者進行溝通,了解他們對財務報表分析的需求,從而提供有用的財務報表分析報告。
(三)完善財務報表分析的體系
企業在運用指標分析時,需要考慮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即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結合起來,做出綜合性的分析。在定量分析的過程中,降低財務分析人員的主觀性,利用計算機技術,加強指標分析的准確性;在定性分析的過程中,從企業經營管理的角度來分析市場的佔有率、產品的合格率和客戶的滿意度,將與財務相關的指標調節的更加可行、合理。同時,除了前文所述的財務報表分析的內容外,還應關注對企業的創新能力、經營戰略等發展因素進行分析。
(四)提高對財務報表分析的認知度
企業的管理層應認可對財務報表進行分析帶來的作用,將財務報表分析作為企業管理的一項重點,制定製度來協調各個部門對財務部門的配合以及對財務報表分析提出要求,讓財務人員了解到企業的整體情況以及其應承擔的職責,從而提升財務報表分析在企業管理中的地位,提高經濟效益。
五、總結
綜上所述,財務報表分析對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對財務報表進行分析是一個持續動態的過程。本文指出了目前在財務報表分析中存在的局限性,但是通過一些措施可以改善,最終為利益相關者提供更加及時准確的信息,滿足利益相關者的需求。
E. 反映企業財務成果的主要指標有哪些
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和總資產周轉率等
F. 企業財務分析從哪些方面進行主要採用哪些財務比率
一、償債能力指標
(一)短期償債能力指標
1、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2、速動比率=(流動資產-存貨-其他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3、現金流動負債比率=經營現金凈流量÷流動負債
(二)長期償債能力指標
1、資產負債率(或負債比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
2、產權比率=負債總額÷所有者權益
3、已獲利息倍數=息稅前利潤÷利息費用
4、長期資產適合率=(所有者權益+長期負債)÷非流動資產
二、營運能力指標
(一)流動資產周轉情況指標
1、應收賬款
(1)應收賬款周轉率(次)=營業收入凈額÷平均應收賬款
(2)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平均應收賬款回收期)=360÷應收賬款周轉率 =(平均應收賬款×360)÷營業收入凈額
2、存貨
(1)存貨周轉率(次)=營業成本÷平均存貨
(2)存貨周轉天數=360÷存貨周轉率=(平均存貨×360)÷營業成本 3、流動資產
(1)流動資產周轉率(次)=營業收入凈額÷平均流動資產
(2)流動資產周轉天數=360÷流動資產周轉率 =(平均流動資產×360)÷營業收入凈額
(二)固定資產周轉情況指標
1、固定資產周轉率(次)=營業收入凈額÷平均固定資產
(三)總資產周轉情況指標
1、總資產周轉率(次)=營業收入凈額÷平均固定資產
三、盈利能力指標
(一)主營業務利潤率=主營業務利潤÷主營業務收入×100%
(二)成本費用利潤率=利潤總額÷企業成本費用總額×100%
(三)總資產報酬率=(利潤總額+利息支出)÷平均資產總額×100% (四)凈資產收益率=(凈利潤÷平均凈資產)×100%
(五)社會貢獻率=社會貢獻總額÷平均資產總額×100%
其中:社會貢獻總額包括工資、勞保退休統籌及其他社會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凈額、應交或已交的各項稅款;
(六)社會積累率=上交國家財政總額÷企業社會貢獻總額×100%
四、發展能力指標
(一)營業收入增長率=本年營業收入增長額÷上年營業收入總額×100% (二)總資產增長率=(本期總資產增長額÷年初資產總額)×100%
(三)固定資產成新率=(平均固定資產凈值÷平均固定資產原值)×100%
五、杜邦財務分析體系
(一)凈資產收益率(自有資金利潤率)=總資產凈利率×權益乘數 (二)總資產凈利率=銷售凈利率×總資產周轉率
(三)權益乘數=1÷(1-資產負債率)
六、上市公司的市場價值分析
(一)市盈率(倍數) 市盈率(倍數)=每股市價/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凈利潤/年末普通股股數
(二)股利收益率 股利收益率=每股股利/每股市價 每股股利=股利總額/年末普通股股數
(三)市凈率(倍數) 市凈率(倍數)=每股市價/每股凈資產 每股凈資產=期末所有者權益/年末普通股股數
七、財務分析指標體系淺析
財務分析指標是以簡明的形式,以數據為語言,來傳達財務信息並說明財務活動情況和結果。在此建立的財務指標與國家考核企業工作規定的財務指標是不同的。涉及到企業財務活動較廣的范圍,包含的指標數目多,而國家規定的考核指標則是抓住重點,有選擇地規定一些指標,分為外部分析指標體系及內部分析指標體系。
企業財務分析的內容包括:
a. 外部分析內容。企業償債能力分析;企業盈利能力分析;企業資產運用效率分析;社會貢獻能力分析;企業綜合實力分析。
b.內部分析內容。除以上外部分析內容外,還包括:企業籌資分析;企業投資分析。
另外,內部分析內容還應有:企業經營預算執行情況分析;財務狀況和財務成果形成原因分析。
c.專題分析。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將會遇到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企業和外部信息使用者可根據自身的特點, 結合特定的目標選取特定的資料及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一些專題分析。 如公司財務信息質量分析、資本資產結構優化分析等。
d.關於財務分析與相關學科關系的探討。
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入,我國財會學界學科體系的改革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由20 世紀80 年代初期的財務會計之爭深入到各二級學科,這是理論發展的必然。學科的分分合合是由於環境的變遷,歷史的發展而致,是科學發展的客觀規律。進入20 世紀到90 年代,財會論壇上就有財務分析要獨立成科的微弱聲音, 到了現在,對此論題的討論越來越熱烈,且似乎已達成共識,即由於市場機制、競爭機制的逐步完善,財務分析必須獨立出來。那麼,獨立的財務分析學科在財會學眾多學科中地位如何, 包括哪些內容,與其原附著的學科關系如何?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減法問題, 而是一個漫長的選擇和甄別的過程。
1 內部分析指標體系。內部指標體系的設置, 主要是為滿足企業內部管理的需要, 可根據企業所在行業的特點和管理的特殊需要靈活設置,其內容相當廣泛。 一般說來,可從籌資、投資等方面設置。
1.1 企業籌資分析。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 企業經營所需資金需靠企業自己來籌集,這樣,籌資分析便成為企業財務分析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籌資分析中,首先要分析企業的資金需要量, 其次分析企業未來的財務狀況和獲利能力; 再次分析企業的資金成本和籌資風險; 最後確定一個合理的籌資方案並與資金供應者進行協商, 使企業籌資活動順利進行。可設置籌資結構比率、資金成本率等指標。
1.2 企業投資分析。企業對投資活動首先應進行可行性分析,為投資決策提供依據, 這是投資分析的重點;其次應對投資活動進行事中分析, 以控制投資規模,提高投資效益;最後對投資活動進行事後分析,以考核投資效果、評價投資業績,為改善企業今後的投資決策提供依據。企業在投資分析時一般需考慮貨幣時間價值、投資的風險價值、資金成本和現金流量等財務因素。在投資階段為考察投資方案的可行,可設置內含報酬率,為考察投資的收益可設置投資報酬率、投資回收期等指標。
2 外部分析指標體系。
2.1 企業償債能力。 分析企業償債能力是指企業償還其債務的能力,通過對它的分析,能揭示企業財務風險的大小。按債務償還期限的長短,又將其分為短期償債能力與長期償債能力。
2.1.1 短期償債能力,是指一個企業以流動資產支付流動負債的能力。設置該指標對外部信息需要者非常重要。對於企業來講,該指標也至關重要,短期償債能力的大小,主要取決於企業營運資金的大小以及資產變現速度的高低。 另外,可動用的銀行貸款指標,准備很快變現的長期資產、償債能力的聲譽、未作記錄的或有負債、擔保責任引起的負債、未決訴訟等對它也有影響。短期償債能力通常設置以下指標:流動比率;速動或酸性測驗比率;現金比率。
2.1.2 長期償債能力,是指企業以資產或勞務支付長期債務的能力。對長期償債能力進行分析是因為企業的利潤與其有緊密的聯系,分析長期償債能力時不能不重視企業的獲利能力, 這是因為企業的現金流入量最終取決於能夠獲得的利潤, 現金流出量最終取決於必須付出的成本。此外,債務與資本的比例也是極其重要的。影響企業長期償債能力的因素很多,除資產、負債、股東權益外。還有長期租賃、擔保責任、或有項目等因素。長期償債能力指標有:已獲利息倍數;資產負債率;產權比率;有形凈值債務率。
2.2 企業資產運用效率分析。 資產運用效率是指對企業總資產或部分資產的運用效率和周轉情況所作的分析。企業經管的目的在於有效運用各項資產獲得最大的利潤。利潤主要來源於營業收入,企業必須憑借資產、運用資產才能取得營業收入。資產周轉速度越快,表示其運用效率越高,利潤越大。企業運用各項資產有無過量投資? 有無因設備短缺而導致生產不足? 有無因資產閑置而導致利潤降低?凡此各種問題,皆為企業管理者、投資者、債權人及其他相關人士所關切。通過分析資產運用效率, 則可以評價企業營業收入與各項營運資產是否保持合理關系, 考察企業運用各項資產效率的高低。資產運用效率指標有:存貨周轉率;應收帳款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固定資產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
2.3 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分析是指對企業盈利能力和盈利分配情況所作的分析。它是企業財務結構和經營績效的綜合表現。企業經營之目的,在於使企業盈利且使其經營與規模不斷成長與發展。 各方信息使用者無不對企業盈利程度寄與莫大的關切。投資者關心企業賺取利潤的多少並重視對利潤的分析, 是因為他們的投資報酬是從中支付的,如果是股票上市公司,企業盈列增加還能使股票市價上升, 從而使投資者獲得資本收益。對於債權人來講,利潤是企業償債能力的重要來源。政府有關部門關心的則是微觀和宏觀的經濟效益以及各種稅費上交的可靠性。對於企業管理者來講, 可通過對盈利能力的分析,來評價判斷企業的經營成果, 分析變化原因,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提高企業獲利水平。它是管理者經營業績和管理效能的集中表現。對於職工來講,則是豐厚報酬及資金的來源,並可保證工作的穩定。它也是集體福利設施的不斷完善的重要保障。
企業盈利能力分析指標可從一般企業及股票上市公司兩方面制定。一般企業盈利能力指標有:銷售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資產總額利潤率;資本金利潤率;權益利潤率。股票上市公司除上述指標外,還可藉助以下指標:每股盈餘;每股股利;市盈率;股東權益報酬率;股利支付率;留存盈利比率。
2.4 社會貢獻能力分析。
社會貢獻能力是從國家或社會的角度衡量企業對國家或社會的貢獻水平。企業的目標是追求最大的利潤。但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企業, 單純的片面的追求企業個體的經濟效益是不行的,還必須包括對社會的貢獻。對盈利企業可用實現利稅來衡量, 但對一些主要體現為社會效益的企業講,則無法適用。故為此設計的社會貢獻率、社會積累率可兼顧反映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個方面對國家、社會的貢獻情況。
2.5 綜合財務能力分析。
綜合財務能力分析是根據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情況總體變化的性質、趨勢進行的分析。前述指標多從一個側面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必須把它們綜合在一起,進行系統分析。其指標有杜邦模型中的權益報酬率和計分綜合分析法的實際得分值。
G. 如何正確的理解企業財務管理指標
對於企業財務管理的總體目標,應當是企業資本積累目標、企業財務成果目標以及企業財務狀況目標的有機綜合體。根據總目標的具體要求,企業不僅應當得到理想的財務成果,同時還應當具備滿意的財務狀況,並且始終保持恰當的積累水準。滿意的財務狀況具體指的是企業擁有正常經營管理活動所需的現金流量和科學合理的資本結構,進而具備較強的償債能力與較低的資金成本水平;理想的財務成果具體指的是企業得到相對較好的資本報酬率;恰當的積累水平則指的是在對遠期利息與近期利用關系加以正確處理的基礎上,使企業自身能夠始終保持穩健而又長期發展的盈利水平。
企業財務指標設置的主要目的就是評價及考核實現財務管理目標的程度。根據財務指標所反映的不同內容,可以把財務指標劃分成反映企業增值保值能力指標、償債能力指標、獲利能力指標和營運能力指標四大類。財務管理目標應當有著一定的可分解性和可控性,只有這樣在企業的實際財務管理活動中才能夠切實的發揮作用。企業既然是藉助於預設財務指標值反映具體的目標實現要求的,那麼預設財務指標值的科學合理程度,對實現財務管理目標的程度有著直接的影響。所以,為了與當前財務管理環境的不斷變化相適應,企業應當從資本積累、財務成果以及財務狀況等方面構建財務管理目標體系。而企業發展與生存的不竭源泉是較高的資本報酬,企業生存的基礎是良好的財務狀況,企業持續發展的可靠保證則是適度的資本積累,只有有機的協調和統一這三方面,才能夠從根本上獲取企業發展及生存的現實條件。
H. 財務管理組織如何優化
論財務管理目標與資本結構優化
摘要 :本文通過研究財務管理目標與資本結構理論的關系 ,對如何優化企業資本結構問題進行了探討。指出財務管理目標應為企業價值最大化 ,財務杠桿利益是衡量企業資本結構的重要指標 ,並在分析影響企業資本結構有關因素的基礎上 ,對如何優化企業資本結構問題提出了建議。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 ,對企業財務管理體制的完善和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科學地設置財務管理最優目標 ,對於研究財務管理理論 ,確定資本的最優結構 ,有效地指導財務管理實踐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本文擬從確定財務管理的最優目標出發 ,分析財務管理最優目標 (企業價值最大化 )與資本結構的關系 ,並運用資本結構的計量指標 (財務杠桿利益 ),對我國企業的負債經營狀況進行分析研究。
一、財務管理的最優目標———企業價值最大化
財務管理目標 ,是在特定的理財環境中 ,通過組織財務活動 ,處理財務關系所要達到的目的。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財務管理目標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企業利潤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根據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理論和實踐 ,並通過關於財務管理目標的幾種主要觀點的比較 ,筆者認為企業價值最大化應作為財務管理的最優目標。
企業價值是指企業全部資產的市場價值 ,它是以一定期間企業所取得的報酬 (按凈現金流量表示 ),按與取得該報酬相適應的風險報酬率作為貼現率計算的現值來表示的。企業價值不同於利潤 ,利潤只是新創造價值的一部分 ,而企業價值不僅包含了新創造的價值 ,還包含了潛在或預期的獲利能力。如果用V表示企業價值 ;t表示取得報酬的具體時間 ;NCF表示第t年取得的企業報酬 (企業凈現金流量 ),i表示預計風險報酬率 ,則企業價值可以通過以下公式計算 :V = nt=1 NCFt 1(1 +i)t。若假定企業持續經營 ,即n→∞ ,且每年的NCF相等 ,則V =NCF/i。由此可見 ,企業總價值V與NCF成正比 ,與i成反比。即企業價值與預期報酬成正比 ,與預期風險成反比。由財務管理的基本原理可知 ,報酬與風險是呈比例變動的 ,所獲得的報酬越大 ,所冒的風險也就越大。而風險的增加又會影響到企業的生存狀況和獲利能力。因此 ,企業的價值只有在其報酬與風險達到較好的均衡時才能達到最大。以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目標 ,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 )以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目標彌補了利潤最大化的不足如果以利潤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目標 ,一方面 ,沒有考慮企業所創造的利潤與投入資本之間的關系 ,不利於不同資本規模的企業或同一企業不同時期之間的比較 ;另一方面 ,它沒有考慮時間價值和風險價值 ,取得的同一利潤額所用的時間不同 ,其價值不同 ,承擔的風險也可能不同。如果以追求企業利潤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目標 ,還可能會忽視產品開發、生產安全、履行社會責任等工作 ,導致企業短期行為的發生。進行財務管理就是要權衡報酬與風險的得失 ,實現二者的最佳平衡 ,使企業價值最大。以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目標 ,可以將企業取得的報酬按時間價值進行計量 ,考慮了報酬與風險的關系 ,使企業的前當收益與未來收益都對企業價值產生影響 ,有效地避免企業短期行為的發生。
(二 )以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目標更符合我國國情
在我國 ,有人認為應將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目標 ,因為經濟效益是指投入與產出的關系 ,即以一定限度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限度的收益。這是一個比利潤更廣義的概念 ,它是三類量化指標的綜合 :一是以資本、成本、利潤的絕對數及相對數表示的價值指標 ;二是以產量、質量、市場份額等表示的實物量指標 ;三是以勞動生產率、資產利潤率、保值增值率等表示的效率指標。並認為第一類指標反映的是企業現實的盈利水平 ,第二類、第三類指標反映的是企業潛在的盈利水平或未來的增值能力 ,因此該指標在利潤中加入了時間因素 ,可以認為該指標考慮了時間價值和風險價值。筆者認為 ,由於反映企業盈利水平的利潤指標是按照權責發生制計算的 ,並沒有考慮時間價值。這種認為潛在的盈利能力或未來增值能力反映了時間價值的觀點在理論上是缺乏依據的 ,在實踐上也是難以計量的。而以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財務管理目標 ,體現了對經濟效益的深層次認識 ,不僅考慮了
風險與報酬的關系 ,還將影響企業財務管理活動及各利益關系人的關系協調起來 ,使企業所有者、債權人、職工和政府都能夠在企業價值的增長中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滿足 ,從而使企業財務管理和經濟效益均進入良性循環狀態。因此 ,企業價值最大化應是財務管理的最優目標。
二、資本結構理論與企業價值最大化
資本結構理論是西方當代財務理論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企業的資本結構是由於企業採取不同的籌資方式形成的 ,表現為企業長期資本的構成及其比例關系即企業資產負債表右方的長期負債、優先股、普通股權益的結構。各種籌資方式及其不同組合類型決定著企業的資本結構及其變化。資本結構的變化與企業價值處於怎樣的關系 ?當企業資本結構處於什麼狀態能使企業價值最大 ?這種關系構成了資本結構理論的焦點。其中 ,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創立的MM定理 ,被認為是當代財務管理理論的經典。
(一 )MM理論的發展階段
1 最初的MM理論 (無稅條件下的資本結構理論 )
最初的MM理論 ,即由美國的Modigliani和Miller (簡稱MM )教授於 1 958年 6月份發表於《美國經濟評論》的「資本結構、公司財務與資本」一文中所闡述的基本思想。該理論認為 ,在不考慮公司所得稅 ,且企業經營風險相同而只有資本結構不同時 ,公司的資本結構與公司的市場價值無關。或者說 ,當公司的債務比率由零增加到 1 0 0 %時 ,企業的資本總成本及總價值不會發生任何變動 ,即企業價值與企業是否負債無關 ,不存在最佳資本結構問題。
2 修正的MM理論 (含稅條件下的資本結構理論 )
修正的MM理論 ,是MM於 1 96 3年共同發表的另一篇與資本結構有關的論文中的基本思想。他們發現 ,在考慮公司所得稅的情況下 ,由於負債的利息是免稅支出 ,可以降低綜合資本成本 ,增加企業的價值。因此 ,公司只要通過財務杠桿利益的不斷增加 ,而不斷降低其資本成本 ,負債越多 ,杠桿作用越明顯 ,公司價值越大。當債務資本在資本結構中趨近
1 0 0 %時 ,才是最佳的資本結構 ,此時企業價值達到最大。最初的MM理論和修正的MM理論是資本結構理論中關於債務配置的兩個極端看法。
3 米勒模型理論
米勒模型是米勒於 1 976年在美國金融學會所做報告中闡述的基本思想。該模型用個人所得稅對修正的MM理論進行了校正 ,認為修正的MM理論高估了負債的好處 ,實際上個人所得稅在某種程度上抵銷了個人從投資中所得的利息收入 ,他們所交個人所得稅的損失與公司追求負債 ,減少公司所得稅的優惠大體相等。於是 ,米勒模型又回到最初的MM理
論中去了。
4 權衡模型理論
該理論認為 ,MM理論忽略了現代社會中的兩個因素 :財務拮據成本和代理成本 ,而只要運用負債經營 ,就可能會發生財務拮據成本和代理成本。在考慮以上兩項影響因素後 ,運用負債企業的價值應按以下公式確定 :運用負債企業價值 =無負債企業價值 +運用負債減稅收益 -財務拮據預期成本現值-代理成本預期現值上式表明 ,負債可以給企業帶來減稅效應 ,使企業價值增大 ;但是 ,隨著負債減稅收益的增加 ,兩種成本的現值也會增加。只有在負債減稅利益和負債產生的財務拮據成本及代理成本之間保持平衡時 ,才能夠確定公司的最佳資本結構。即最佳的資本結構應為減稅收益等於兩種成本現值之和時的負債比例。
(二 )資本結構理論對我們的啟示
資本結構理論的重要貢獻不僅在於提出了「是否存在最佳資本結構」這一財務命題 ;而且認為客觀上存在資本結構的最優組合 ,並使我們對資本結構有了以下幾點明確認識 :
1 負債籌資是成本最低的籌資方式在企業的各項資金來源中 ,由於債務資金的利息在企業所得稅前支付 ,而且 ,債權人比投資者承擔的風險相對較小 ,要求的報酬率較低 ,因此 ,債務資金的成本通常是最低的。當存在公司所得稅的情況下 ,負債籌資 ,可降低綜合資本成本 ,增加公司收益。
2 成本最低的籌資方式 ,未必是最佳籌資方式
由於財務拮據成本和代理成本的作用和影響 ,過度負債會抵消減稅增加的收益。因為 ,隨著負債比重的增加 ,企業利息費用在增加 ,企業喪失償債能力的可能性在加大 ,企業的財務風險在加大。這時 ,無論是企業投資者還是債權人都會要求獲得相應的補償 ,即要求提高資金報酬率 ,從而使企業綜合資本成本大大提高。
3 最優資本結構是一種客觀存在
負債籌資的資本成本雖然低於其它籌資方式 ,但不能用單項資本成本的高低作為衡量的標准 ,只有當企業總資本成本最低時的負債水平才是較為合理的。因此 ,資本結構在客觀上存在最優組合 ,企業在籌資決策中 ,要通過不斷優化資本結構使其趨於合理 ,直至達到企業綜合資本成本最低的資本結構 ,方能實現企業最大化這一目標。
三、衡量資本結構重要指標———財務杠桿利益
由於企業一般都採用債務籌資和股權籌資的組合 ,由此形成的資本結構一般稱為「杠桿資本結構」 ,其杠桿比率即為資本結構中債務資本與股權資本的比例關系。因此 ,財務杠桿利益就成為衡量企業資本結構 ,評價企業負債經營的重要指標。
財務杠桿利益是企業運用負債對普通股收益的影響額。財務杠桿理論的重心是負債對股東報酬的擴張作用。其計量公式如下 :
普通股利潤率 =投資利潤率 +負債股東權益×投資利潤率-負債利率× (1 -所得稅率 )由上式可見 ,當企業全部資金為權益資金 ,或當企業投資利潤率與負債利率一致的情況下 ,企業不會形成財務杠桿利益 ;當投資利潤率高於舉債利率時 ,借入資金的存在可提高普通股的每股利潤 ,表現為正財務杠桿利益。當投資利潤率低於舉債利率時 ,則普通股的利潤率將低於稅後投資利潤率 ,股東收益下降 ,表現為負財務杠桿利益。為充分運用正的財務杠桿利益 ,限制或消除負的財務杠桿利益 ,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
(一 )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
因為企業投資利潤率與財務杠桿利益呈正方向變動 ,企業盈利能力的提高有利於正財務杠桿利益的提高。企業應通過合理配置資產 ,加速資金周轉 ,降低產品成本 ,改進產品質量和結構等措施 ,促進企業盈利能力的增長。並將企業各類負債的加權平均利率作為投資利潤率的最低控制線 ,以防止發生負的財務杠桿利益。因此 ,企業在追求高投資報酬率時 ,應注意投資報酬與經營風險的協調平衡。
(二 )降低企業負債利率
企業負債利率與財務杠桿利益呈反方向變動關系 ,降低負債利率能增加財務杠桿利益。企業應通過比較各金融機構的信貸條件和各種舉債方式的特點 ,選擇適合企業生產經營所必需且利息成本較低的負債資金。如預計今後利率有上升趨勢時 ,企業應選用固定利率計息的借款 ,以避免利息支出的增加 ,反之 ,選用浮動利率計息的借款。另外 ,企業還可以通過選擇合理的還本付息方式 ,最大限度地降低借款實際利率 ;根據企業資產配置的要求 ,優化借款結構 ,在不增加籌資風險的情況下 ,最大限度地利用短期貸款。四、優化資本結構應考慮的主要因素衡量資本結構是否合理的關鍵是確定負債與股東權益的適宜比例 ,當企業資本結構最優時 ,財務杠桿利益最大。從理論上來講 ,投資利潤率與負債利率差額為正 ,負債比例越高 ,則正財務杠桿利益越大。反之 ,差額為負 ,負債比例不宜過高 ,以防普通股股東遭受更大的損失。企業負債比例應以多大為宜 ,這固然沒有也不應該有統一的標准。在實際工作中除要考慮財務杠桿利益外 ,還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
(一 )經濟周期因素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任何國家的經濟都既不會較長時間的增長 ,也不會較長時間的衰退 ,而是在波動中發展的。這種波動大體上呈現復甦、繁榮、衰退和蕭條的階段性周期循環 ,即為經濟周期。一般而言 ,在經濟衰退、蕭條階段 ,由於整個宏觀經濟不景氣 ,多數企業經營舉步維艱 ,財務狀況常常陷入窘境 ,甚至惡化 ,經濟效益較差。在此期間 ,企業應盡可能壓縮負債 ,甚至採用「零負債」策略 ,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而在經濟復甦、繁榮階段 ,一般來說 ,由於經濟走出低谷 ,市場供求趨旺 ,大部分企業的銷售順暢 ,利潤水平不斷
上升 ,此時 ,企業應增加負債 ,以抓住機遇 ,迅速發展。
(二 )市場競爭環境因素
即使處於同一宏觀經濟環境下的企業 ,因各自所處的市場競爭環境不同 ,其負債水平也不應一概而論。一般來說 ,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壟斷性行業的企業 ,如我國目前的煤氣、自來水、電力等企業 ,以及在同行業中處於壟斷地位的企業 ,由於這類企業的銷售不會發生問題 ,生產經營不會產生較大的波動 ,利潤穩中有升 ,因此 ,可適當提高負債比率 ,以利用債務資金 ,提高生產能力 ,形成規模效益 ,鞏固其壟斷地位 ;而對於一般競爭性企業 ,由於其銷售完全由市場來決定 ,價格易於波動 ,利潤難以穩定 ,因此 ,不宜過多地採用負債方式籌集資金。
(三 )行業因素
不同的行業 ,由於生產經營活動的內容不同 ,其資金結構相應也會有所差別。商品流通企業因主要是為了增加存貨而籌資 ,而存貨的周轉期較短 ,變現能力較強 ,所以其負債水平可以相對高一些 ;而對於那些高風險、需要大量科研經費、產品試制周期特別長的企業 ,過多地利用債務資金顯然是不適當的。
(四 )預計的投資效益情況
如果預計投資效益好 ,且該行業或產品處於上升時期 ,應適當提高負債比率 ,擴大生產經營規模 ,利用財務杠桿利益 ;反之 ,如果預計生產經營及效益將要下滑 ,應適當減少負債 ,縮減生產經營規模 ,防止財務杠桿風險。此外 ,企業對待風險的態度也是影響企業負債比率高低的重要因素。那些對經濟發展前景比較樂觀 ,並富於進取精神 ,喜歡冒風險的企業往往會安排比較高的負債比率 ;而那些對宏觀經濟未來趨勢持悲觀態度 ,或者一懼以穩健著稱的企業 ,則會只使用較少的債務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