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化學研究成果

化學研究成果

發布時間:2020-12-11 01:36:16

❶ 近年來中國在天然產物化學的研究成果

近年來我國一直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在2018年中,中國學者在天然產物研究領域取版得了諸多成果,一系權列結構新穎、生物活性顯著的天然分子被發現和研究,其中73個化合物被國際權威期刊NatProdRep評為熱點化合物。

❷ 張本仁的研究成果

1、區域基岩勘查地球化學的探索(1981—1986)
20世紀60年代,張本仁就開始了成礦作用地球化學與勘查地球化學相結合的研究,以期提高礦床地球化學研究的實際意義,並為勘查地球化學的發展提供理論基礎。80年代初,他根據上述思路和以往的經驗形成了將成礦地質背景、條件和因素轉化為地球化學背景、條件和因素,並查明地球化學參數和異常的地質意義;再將控礦地球化學背景、條件和因素轉化為異常評價的指標和參數的「兩個轉化」的構想,試圖突破當時勘查地球化學的單一找礦目標和就異常特徵評價異常的局限,以及開拓地球化學測量數據用於解決基礎地質和成礦問題的途徑。
「六五」期間,張本仁和他的科研集體,按此預期目標,以學校與地質隊合作的形式,採取區域基岩地球化學測量同礦田和礦帶地球化學研究相結合的技術路線,先後通過豫西盧氏靈寶、陝西柞水山陽等6個省市的7個成礦區帶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實現了將成礦環境條件諸因素引入異常評價系統、擴大找礦信息的目標;在他所指導的青海賽什塘日龍溝礦帶專題研究中,預測出後來經鑽探證實了的錫礦盲礦。同時,地球化學研究深化了礦帶地質構造及成礦規律的認識,在應用基岩測量數據揭示區域地球化學背景,進行構造單元分界、沉積環境、控礦因素、岩漿岩演化序列、地層對比及火山機構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明顯進展。這使中國在區域基岩勘查地球化學理論與解決區域地質和成礦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上,處於國際該領域的前列。這一有特色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通過他對地質、冶金、有色系統組織的技術員與工程師三十多次各類短訓班的地球化學系統講課,使近千人素質有所提高,從而對於中國區域地質調查、成礦帶研究和基岩勘查地球化學研究的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2、區域地球化學理論與實踐的開拓(1987—1991)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針對國際范圍內尚缺少能適應現代地學和地球化學發展水平的區域地球化學理論方法體系,以致阻礙了已積累起來的大量區域地球化學資料和數據的有效綜合,並且不利於區域地球化學研究成果與全球研究的接軌,張本仁和他的科研集體又開展了區域地球化學的探索。在板塊構造學說和全球岩石圈新認識的基礎上,他提出了區域地球化學研究以區域岩石圈為系統、以各類地質體的地球化學記錄為基礎、以歷史地球化學理論和觀點為指導、以地球物質和元素在層圈間的交換和再循環為主線,在區域岩石圈組成和狀態的約束下開展區域構造及成岩成礦作用探討的理論框架,以及相應的一套研究岩石圈深部組成、區域構造和區域成礦規律的方法和途徑。
在此有特色的理論構想與配套方法指導下,結合他所承擔和主持的地質礦產部「七五」重點攻關項目——「秦巴地區重大基礎地質問題及主要礦產成礦規律研究」地球化學二級課題,通過5年的集體努力,於1991年完成了「秦巴岩石圈、構造及成礦規律地球化學研究」報告及成果性專著,開創了在同一區域將岩石圈地球化學研究與區域構造、岩石、成礦地球化學研究有機結合,以解決固體地球科學某些基礎理論問題和礦產地質問題的先例。其突出成果有:首次提出秦嶺及鄰區地殼各結構層與上地幔化學組成和元素豐度,並探討了岩石圈熱結構;系統研究了區域花崗岩類、火山岩、沉積岩的地球化學特徵、成因和形成構造環境,並聯系區域岩石圈組成和熱狀態闡明了秦嶺花崗岩類及其成礦的特殊性;通過岩石圈化學不均一性的約束、構造環境的多岩類和多岩套的綜合判別,以及碎屑岩物源區和沉積水體特徵的地球化學鑒別等綜合論證的途徑,系統探討了秦嶺構造發展歷史,包括俯沖造山、碰撞造山、古洋封閉時限等;在區域岩石圈系統特徵的約束下,以類比選冶過程的成礦觀點為指導,結合區域構造與各類岩石形成過程中元素集中和分散的分析,闡明了秦嶺可能的優勢和劣勢礦產、區域成礦分帶的控制因素及主要礦產形成的規律和模式;在岩石圈的層次上,對秦巴地區進行了地球化學省、區、場的劃分,並編制了區域地球化學分區圖。塗光熾、王鴻禎、李廷棟三院士為首的評審委員會認為:這項研究「在理論體系和方法的特色、完整性上,在研究內容、對象和時空范圍的系統和綜合性上,在運用其成果闡明秦嶺地質構造演化、岩石圈演化、成礦規律的水平和深度上,是國內外沒有先例的,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3、瞄向大陸動力學的造山帶地球化學研究(1992—1996)
在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八五」「秦嶺造山帶岩石圈結構、演化及成礦背景」重大項目課題研究中,張本仁和他的研究集體及時地將造山帶地球化學研究引導入探索大陸動力學的方向。通過區域殼幔演化和殼幔相互作用及其深部過程研究,約束造山帶岩石圈的結構及構造的分區和演化,探討和揭示造山帶發展的運動過程與動力學因素。為此著重採用了多同位素系統和多微量元素聯合示蹤技術,揭示幔源和殼源岩漿源區及地殼深部和地幔的化學特徵與過程;同時開展了岩石圈三維化學結構研究,進行了秦嶺岩石高溫高壓下(傳播)地震縱波波速的系統實驗測定。經5年實踐,於1996年底完成了秦嶺重大項目地球化學課題的研究報告。經過進一步加工提煉,於2001年出版了該項目多學科研究成果專著——《秦嶺造山帶及大陸動力學》(撰寫地球化學部分),並且現在地球化學課題成果專著——《秦嶺造山帶地球化學》,也在出版過程之中。
研究取得的主要創新成果有:開拓了伊川—宜昌的地球化學斷面研究,通過岩石地震波速的實驗測定值與地震測深剖面觀察值的擬合等途徑,建立了秦嶺及鄰區地殼的結構岩石模型,進而揭示了區域岩石圈的化學和熱結構,並對殼、幔中的高導低速帶做出了新解釋。在4個構造單元內,開展了地殼增生歷史、早期地幔性質和演化、Pb同位素填圖及微量元素對玄武岩地幔源區化學特徵的示蹤等研究。據此綜合論證了:華北和揚子早期應為獨立發展的陸塊,南秦嶺屬於揚子板塊,而北秦嶺早期應是在揚子板塊洋殼洋島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微陸塊。開展了深部過程的地球化學綜合研究,為秦嶺元古宙曾發生鎂鐵質岩漿底侵、商丹古會聚帶曾發生洋殼俯沖和殼幔再循環、印支期陸陸碰撞晚期揚子被動大陸邊緣(南秦嶺)陸殼基底曾俯沖墊置於北秦嶺地殼下部、爾後秦嶺又發生過岩石圈下部的拆沉等提供了較充實的證據。論證和提出:松樹溝和勉略蛇綠岩具有洋殼殘片性質,所代表的洋盆均屬於揚子板塊岩石圈內部裂開類型,它們的地幔源區屬於特提斯構造域的地幔類型。由地幔柱源區岩漿活動的論證,初步探討了秦嶺復合造山帶發展的動力學特徵,後者表現為揚子的裂解和華北的增生。⑥編制了反映區域地殼化學和熱結構、構造地球化學分區及殼幔演化的秦嶺造山帶(四維)地球化學圖(1∶100萬)。這項研究大大深化了秦嶺造山帶岩石圈結構、演化及造山過程的認識,揭示了淺部構造與深部過程的聯系,架設了溝通地表地質研究與地球物理測深的橋梁,展現出地球化學在多學科研究中的獨特作用和優勢,提供了改善、充實地學斷面地球化學研究及開展造山帶系統綜合地球化學研究的經驗,使秦嶺造山帶地球化學研究跨入國際的先進行列,部分成果處於領先地位。所編制的秦嶺造山帶地球化學圖,與秦嶺造山帶大地構造圖和秦嶺地球物理斷面圖一起在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上展出時,引起國際同行的興趣與好評。
1997年至今,張本仁和他的科研集體正在進行大別造山帶殼幔結構、演化及深部過程的地球化學研究。這個課題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九五」重大項目——「超高壓變質作用與碰撞造山動力學」研究的組成部分。

❸ 化學方面的最新成果

1、 高性能聚合物納米復合材料
採用插層復合法成功地制備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聚合物/無機納米復合材料,如:聚醯胺、聚酯(PET和PBT)、聚苯乙烯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系列納米復合材料,大幅度提高了材料的性能,具有強度高、耐熱性好、密度低和加工性能良好的特性,可廣泛應用於包裝薄膜、各類管材和其它結構材料等。2、 納米功能表面材料
基於二元協同概念,研究對水相和油相具有超雙親或超雙疏特性的納米功能表面材料,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同時在建築、紡織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3、 超大特大規模集成電路用環氧塑封料
"九五"期間研製出的5個產品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自行研究設計建成了年產2000噸規模的生產線,已試車成功。
"八五"期間研製生產的20多個產品已在國內30多個半導體廠使用。累積創產值8500多萬元,利稅1700多萬元。是電子材料國產化的成功範例。榮獲國家專利優秀獎。
4、 有機光導鼓
採用自行研製的高性能電荷傳輸及電荷產生材料,藉助獨特的小計量塗布技術,研製開發系列激光列印技術中的核心部件用OPC鼓。正與兩個企業合作,建立年產50-60萬支光導鼓生產線。
5、 聚丙烯CS系列高效催化劑
通過對烯烴聚合高效催化劑體系的體統研究,如載體作用本質、活性中心結構和聚合反應機理等,開發了CS-1和CS-2型(球形)丙烯聚合高效催化劑,具有催化效率高、聚合動力學行為好、聚合物性能優異等特點。在遼寧省營口向陽化工廠(化學所聯營廠)實現產業化,目前國內市場佔有率在50%以上,並有部分出口。年產值達億元,利稅3500萬元。共獲國家發明專利4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
6、 高效羰基合成新型催化劑
從催化原理和分子設計出發,研製出系列新型高效催化劑,以煤炭、天然氣為原料生產國家急需的醋酸、酸酐等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綜合指標比國際上通用BP催化劑高三倍。已申請專利9項,正與有關國有企業合作,完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20萬噸級生產工藝。
7、 杜仲膠
立足於我國豐富的杜仲綠色資源,開發了對杜仲膠的深入研究,創立了國際公認的杜仲膠材料工程學的理論體系,在其指導下開發出杜仲膠醫用功能、形狀記憶、硫化彈性橡膠等熱塑性、熱彈性及橡膠三大類材料,成為國際關注的高性能"綠色"輪胎的材料之一。已申請專利11項,授權8項。

❹ 許多化學重大發現和研究成果是通過什麼得到

理論計算和大量的實驗

❺ 中國化學家在化學研究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侯德榜的侯氏制鹼法 張青蓮是中國穩定同位素學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他對中國重水和鋰同位素的開發和生產起過重要作用。晚年從事同位素質譜法測定原子量的研究,1991年測得的銦原子量114.818±0.003,已被國際採用為新標准。 唐敖慶中國量子化學之父 我只知道這三個了

❻ 古代有哪些化學研究成果

煉丹,最開始的火葯就這么來的,還有煉鋼,古代的神劍不腐,據說是活人祭劍,燒出來的碳和鐵形成合金。還有銀針試毒,也是因為砒霜與銀反應形成黑色物質

❼ 什麼期刊可以了解到化學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

1. 化學學報(Acta Chimica Sinica)(中文版) ISSN
www.sioc.ac.cn (半月刊0567-7351)
1933年創刊,原名《中國化學會志》。主要報道學術價值顯著、實驗數據完整、具有原始性和創造性的研究成果,以及工作量較少或階段性的研究成果和重要研究工作的最新進展。

2.化學通報
www.chemistrymag.org;hxtb.icas.ac.cn (月刊/0441-3776)
1934年創刊,原名《化學》。主要反映國內外化學及其邊緣學科的進展和動向,介紹新的基礎知識和實驗技術,交流科研成果和工作經驗。
3.化學進展(Progress in Chemistry)(中文版)
www.las.ac.cn (雙月刊/1005-281X)
1989年創。是我國唯一以刊登化學領域綜述與評論為主的學術期刊。報道化學專業國內外研究動向、最新研究成果及發展趨勢。
4.美國化學會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stry Society)
(pubs.acs.org/journals/jacast)
主要發表化學領域各方面的原始論文與研究簡訊,包括普通化學、物理化學、無機與有機化學、生物化學及高分子化學等。
5.化學評論(Chemical Reviews)
(pubs.acs.org/journals/chreay) (0009-2665)
原為雙月刊,現每年8期,美國化學會出版。主要看在化學關鍵領域方面的分析評論性文章,以及關於普通化學、物理化學、無機與有機化學及高分子化學等理論方面最近研究成果的綜述。
6.化學研究述評(Account of Chemical Research)
(pubs.acs.org/journals/achre4/index.html) (0001-4842)
美國化學會出版。月刊。主要報道化學各領域基礎研究與應用最新進展的分析和評述文章,並討論新的發現和假說。
7.化學會志,化學通訊(Journal of the Chemistry Society,Chemical Communications)
(www.rsc.org/Publishing/Journals/PI/index.asp)
英國化學會出版。主要刊載簡訊、化學領域中最新最重要的成果。出版迅速,其詳細論文隨後在英國化學會志相應部分發表。2003年起合並到「Organic & Biomolecular Chemistry」
8.純粹與應用化學(Pure & Applied Chemistry)
(www.jupac.org/Publications/Pac/index.htm)
不定期。為IUPAC機關刊物,Pergamon出版。主要收載在該會及其分支機構各種會議上提出的報告、論文與特邀講演,也包括該會所屬命名、符號及標准分析程序等。

❽ 化學的研究成果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下面的發明或發現不能歸為化學研究范疇的是( 

A、公元前來50萬年人類征服了火,自是在研究物質基礎上發明的,屬於化學研究的范圍,故A錯誤;
B、公元前600年中國發明了火葯也是在研究和製取物質,屬於化學研究的范圍,故B錯誤;
C、公元前132年張衡發明地動儀是地理研究的范圍,與化學無關,故C正確;
D、公元前500年遠東制瓷技術是在研究和製取物質,屬於化學研究的范圍,故D錯誤.
故選C.

❾ 化學研究成果

海爾蒙(光合作用的發現)一個結論 2003

此結論不僅證實了海爾蒙脫關於柳樹生長過程中合成植物體的物質主要來自水的推論,而且把人們對光合作用本質的

早在兩千多年前,人們受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土多德的影響,認為植物體是由「土壤汁」構成的,即植物生長發育所需的物質完全來自土壤。到17世紀上半葉,比利時醫生海爾蒙脫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他把一棵稱過重的柳樹種植在一桶事先稱好重量的土壤中,然後只用雨水澆灌而不供給任何其他物質。5年後,他發現這棵柳樹的重量竟是剛栽種時的33.8倍,而土壤的重量只減少62.2克。因此,他認為構成植物體的物質來自水,而土壤只供給極少量的物質。這個結論首先提出了水參與植物體有機物質合成的觀點,但是沒有考慮到空氣對植物體物質形成所起的作用。

早在1637年,我國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論氣》一文中,已注意到空氣和植物的關系,提出「人所食物皆為氣所化,故復於氣耳」。可惜因受當時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未能用實驗來證明這一精闢的論斷。直到1727年,英國植物學家斯蒂芬·黑爾斯才提出植物生長時主要以空氣為營養的觀點。而最先用實驗方法證明綠色植物從空氣中吸收養分的是英國著名的化學家約瑟夫·普利斯特利。他還證明植物能「凈化」因燃燒或動物呼吸而變得污濁的空氣,使空氣變好,這就是後來人們才知道的植物在光合作用中釋放出氧氣的緣故。然而他卻把這種現象歸因於植物緩慢的生長過程,而沒有認識到光在此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由於他的傑出貢獻和實驗完成於1771年,因此,現在把這一年定為發現光合作用的年份。

隨後有人重復普利斯特利的實驗,但卻得出與他相反的結論,認為植物不僅不能把空氣變好,反而會把空氣變壞(這是由於植物同樣有呼吸作用的緣故)。這種截然不同的結論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導致了1779年荷蘭的簡·英格豪斯進行一系列實驗,他的實驗證實了普利斯特利的實驗結果,確認植物對污濁的空氣有「解毒」能力,同時指出這種能力不是由於植物生長緩慢所致,而是太陽光照射植物的結果,從而證明綠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把空氣變好。同時他發現植物有很強的釋放氣體的能力(這就是後來人們知道的植物在光下進行光合作用時放出氧氣的結果),而且這種能力的活性與天氣的晴朗程度尤其與植物受光照的強度成正相關。他還證明植物在暗中不僅不能「凈化」空氣,反而會像動物一樣把好空氣變壞(這是後來知道的在暗中植物呼吸會釋放出二氧化碳的緣故)。他通過進一步實驗發現,只有葉片和綠色的枝條在陽光下才有改善空氣的作用,而其他所有器官即使在白天也會使空氣變壞。這些實驗結果為後來人們認識植物綠色部分和光在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重要性奠定了基礎。

1782年,瑞士的牧師吉恩·森尼別在化學分析的基礎上,指出植物「凈化」空氣的活性,除與光照密切相關外,還取決於所「固定的空氣」(即後來知道的二氧化碳)。但是由於受當時氣體化學發展水平的限制,對植物在光下和暗中所釋放的氣體究竟分別屬於何種氣體仍然不清楚。直到1785年,在弄清空氣的組成成分後,人們才明確認識到植物的綠色部分在光下釋放出的氣體為氧氣,而植物各器官(包括綠色部分)在呼吸過程釋放的氣體是二氧化碳。到此時,人們對植物光合作用與氣體間的關系才有較深刻的認識。

關於植物在光下放氧,我們可以用如下的簡單實驗加以證明:剪取生長旺盛的幾枝金魚藻嫩枝(長度約10厘米左右),置於事先盛有清水的大燒杯中,再在藻體上罩一個大漏斗,燒杯中的水面應高於漏斗柄,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同時注入少量0.2%的碳酸氫鉀溶液,目的是增加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然後在漏斗柄上,套一支事先已用橡皮塞塞緊上端、用石蠟或凡士林密封好並且裝滿水的玻璃管。完成上述工作後,把燒杯置於溫度較高並且光線充足的地方,便可以觀察到有成串氣泡(即金魚藻在光下進行光合作用時釋放的氧氣)逸入試管中,使試管中的水面下降。

雖然當時人們對光合作用與氣體間的關系有較深刻的認識,但是,對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和釋放的氧氣之間的數量關系仍然不清楚。1804年,瑞士學者德·索蘇爾研究了植物光合作用過程中吸收的二氧化碳與放出的氧之間的數量關系,結果發現植物製造的有機物和釋放出的氧的總量,遠遠超過它們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由於實驗中只使用植物、空氣和水,別無他物,因此,他斷定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時不僅需要二氧化碳,水也必然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此結論不僅證實了海爾蒙脫關於柳樹生長過程中合成植物體的物質主要來自水的推論,而且把人們對光合作用本質的認識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1864年,德國科學家朱利葉斯·薩克斯又證明光合作用的產物除氧氣外,還有有機物。此時人們對植物在光合作用過程中吸收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並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已確信無疑了。因此,最終確定了至今人們還在沿用的光合作用總反應式。然而,當時對於氧氣是從綠色部分的什麼部位釋放出來的尚不清楚。1880年,德國學者恩吉爾曼用具有螺旋形葉綠體的水綿(一種綠藻)作實驗。當他把放有水綿和嗜氧細菌懸浮液的載玻片置於沒有空氣的小室里,然後照光,結果發現嗜氧細菌向被光點照射的葉綠體部位附近集中,這便有力地證明了植物光合作用的放氧機構是葉綠體。

從上面提供的資料可以看到,從海爾蒙脫到薩克斯和恩吉爾曼,人們對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的葉綠體利用光能作為原動力,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為有機物並釋放出氧氣的認識,經歷了兩個多世紀。在這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人們對光合作用本質的認識,是通過不斷探索、實驗研究而逐步深化的;同時每一個新的發現都是在繼承和發展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獲得的。這些認識和對光合作用總反應式的確定,為近代對光合作用這個極其復雜的反應過程的機理進行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

❿ 請問浙江理工大學的化學專業研究成果

不是很難,浙江好的師資力量都在浙大了。專業好壞不能絕對,分析化學輕松點,實驗比較少,對身體傷害也輕一點,物理化學我不太清楚。

閱讀全文

與化學研究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